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东学派与浙西学派名实考辩
1
作者 李圣华 张婷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4-143,159,160,共12页
浙东学派、浙西学派名实之辩关涉宋、元、明学术思潮的审视,以及清学及乾嘉之学源起的考察,故不可或缺。历来争论多聚焦于朱学、陆学、王学、浙学传承及其得失。从南宋乾淳年间至明初,浙东学术尤为兴盛,学者常以浙东之学指称浙学。自顾... 浙东学派、浙西学派名实之辩关涉宋、元、明学术思潮的审视,以及清学及乾嘉之学源起的考察,故不可或缺。历来争论多聚焦于朱学、陆学、王学、浙学传承及其得失。从南宋乾淳年间至明初,浙东学术尤为兴盛,学者常以浙东之学指称浙学。自顾宪成、高攀龙讲学东林,浙西之学开始与浙东之学分庭抗礼。黄宗羲与徐乾学关于“浙东学派”的论辨,体现了清初浙东、浙西之学的分野。对朱、陆的不同看法是浙东、浙西之学的一大分歧所在。浙东经史之学与浙西经学并肇开乾嘉朴学风气。清末民初,相关讨论再度兴起。民国学者总结清学时,关注重心落在汉、宋问题上。对浙东史学的过度推尊,也造成民国学者对清学源流认识的一些偏差。严格来说,浙学主要是指浙东学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东学派 浙西学派 学术源流 名实考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熙帝之治术与“西学中源”说新论——《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的成书及其背景 被引量:15
2
作者 韩琦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明末清初西学传入中国,为达到引进之目的,出现了比较中西学术的各种说法。《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这篇由康熙帝亲自撰写的历算短文,首次明确表达了"西学中源"的观念。本文依据中西文献,特别是宫廷学者之文集,对该文写作背景... 明末清初西学传入中国,为达到引进之目的,出现了比较中西学术的各种说法。《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这篇由康熙帝亲自撰写的历算短文,首次明确表达了"西学中源"的观念。本文依据中西文献,特别是宫廷学者之文集,对该文写作背景、动机以及反响作深入之探讨,确定该文完成于1703年。并指出正是由于康熙的宣讲,使"西学中源"说从庙堂之说成为文人的谈资,以梅文鼎为代表的诸多文人的迎合响应以及转述,使此说成为影响清初学界的重要论说,对康熙时代乃至后来的历算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中源 数学 康熙 梅文鼎 《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中国哲学”的双重理据 被引量:5
3
作者 朱汉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75,共5页
百年来“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至今仍存在着文化传统与哲学学科的双重合法性问题。如何才能使“中国哲学”既根源于“中国”的本土文化,又表达出人类普世性的“哲学”精神?文章强调应该通过民族性的文化寻根与普遍性的哲学寻根两条途... 百年来“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至今仍存在着文化传统与哲学学科的双重合法性问题。如何才能使“中国哲学”既根源于“中国”的本土文化,又表达出人类普世性的“哲学”精神?文章强调应该通过民族性的文化寻根与普遍性的哲学寻根两条途径来寻求重建“中国哲学”的两个学理依据,真正实现中国哲学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文化寻根 哲学寻根 中国学术 西方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对应·回应——现代儒家对“西学东渐”之态度 被引量:14
4
作者 黄玉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28,共7页
现代儒家的思想,可以分为三期:近代儒学(晚清)、现代儒学(狭义)、当代儒学。他们对"西学东渐"之态度也分为三个递进的阶段:从形下的反应性的吸纳,到形上的对应性的比照,乃至于全面的回应性的融通。其间,他们不仅从未丧失过自... 现代儒家的思想,可以分为三期:近代儒学(晚清)、现代儒学(狭义)、当代儒学。他们对"西学东渐"之态度也分为三个递进的阶段:从形下的反应性的吸纳,到形上的对应性的比照,乃至于全面的回应性的融通。其间,他们不仅从未丧失过自己的中国文化主体性,而且最终进入了对于这种主体性的渊源性思想视域的追溯,即是在当下共在的生活情感的渊源上重建儒学,以解决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现代儒家 分期 反应 对应 回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戴震与西学 被引量:7
5
作者 徐道彬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41,共13页
戴震是乾嘉学术的杰出代表,他从徽州乡野来到京师后,以素衣秀才的身份在很短时间内就"声重京师,名公卿争相交焉",其学术何以迅速得到认同,是当今学术界悬而未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梅文鼎、梅瑴成、江永、戴震等对待西学问题的考... 戴震是乾嘉学术的杰出代表,他从徽州乡野来到京师后,以素衣秀才的身份在很短时间内就"声重京师,名公卿争相交焉",其学术何以迅速得到认同,是当今学术界悬而未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梅文鼎、梅瑴成、江永、戴震等对待西学问题的考察,说明戴震在前人的基础上以"中学"替换"西学"的特有方式,使人耳目一新。其学术地位的迅速确立,与他在"西学东渐"的学术变革时期,适时地顺应了朝廷的文化心态有关,由此也凸显了传统士大夫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艰难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中源” 戴震 学术特点 地位确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旋、岁差与中西之争——清代科学思想史的一条线索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小明 任春光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1-332,共12页
明清之际西方岁差的"恒星东移"解释传入中国,引爆了激烈的中西论争。梅文鼎通过对历算史的重构将"恒星东移"纳入中法范式,但分歧并未就此消弭。安清翘通过解构西学、回归中学,将"恒星东移"从中学体系剔... 明清之际西方岁差的"恒星东移"解释传入中国,引爆了激烈的中西论争。梅文鼎通过对历算史的重构将"恒星东移"纳入中法范式,但分歧并未就此消弭。安清翘通过解构西学、回归中学,将"恒星东移"从中学体系剔除出去,同时对"西学中源说"提出了系统性的批评。令人深思的是,梅文鼎倡导"西学中源说"是以默认西学优于中学为隐含前提,安清翘批评"西学中源说"则以否定西学优于中学为预设基础,立论虽然不同,但目标却出奇的一致,即发扬传统以求超胜!就中学的维护和弘扬而言,"西学中源"的解构者安清翘甚至比倡导者梅文鼎更坚决、更彻底。岁差与中西之争的表象之下,隐含着当时受到西学影响而升华的中国传统天旋模式之争这一深刻背景。三者复杂纠缠、整体联动,刻画出有清一代科学思想史的一条清晰而重要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旋 岁差 安清翘 “斜转” “西学中源说” 中西之争 科学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江永与西学 被引量:9
7
作者 徐道彬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4-63,共10页
在清代数学和天文学史上,关于江永对待西学的态度及其贡献,历来颇有争议。及身而至的便有梅瑴成的不满、钱大昕的批评,其后更有钱熙祚的指责、钱宝琮的肯定。综观后人评说,大半出于政治立场的批评,而较少出于学术层面的求实评价。其中,&... 在清代数学和天文学史上,关于江永对待西学的态度及其贡献,历来颇有争议。及身而至的便有梅瑴成的不满、钱大昕的批评,其后更有钱熙祚的指责、钱宝琮的肯定。综观后人评说,大半出于政治立场的批评,而较少出于学术层面的求实评价。其中,"三钱"对江永的评判,就代表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政治意识。文章通过江永《翼梅》对梅文鼎学术的批评与总结,借以纠正人们对江永与梅文鼎关系的误解,进而发掘出江氏在清代天算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并由此探讨"西学东渐"时期传统士大夫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艰难困境和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永 《翼梅》 实事求是 “西学中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后期“西学中源”论中“以子证西”的两面性及其命运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仲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7-123,共7页
嘉道以后,学者们纷纷从先秦诸子中挖掘材料,论证"中学"与"西学"的关系,这成为当时国人认识"西学"的重要途径。在"以子证西"的过程中,有人通过论证"西学"与"中学"相通,主... 嘉道以后,学者们纷纷从先秦诸子中挖掘材料,论证"中学"与"西学"的关系,这成为当时国人认识"西学"的重要途径。在"以子证西"的过程中,有人通过论证"西学"与"中学"相通,主张国人应该学习"西学";有人则认为"西学"既然源自"中学",那就不必再去学习"西学"。"以子证西"的论证模式曾经起过"沟通中西"的作用,但在清末因其牵强附会而日渐被抛弃,思想界逐步走向了"超胜"中西的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中源 以子证西 晚清变革 近代中国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彝尊对西洋传教士及其书籍的看法——康熙朝文人阅读史个案探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于翠玲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5-128,共4页
朱彝尊是清代康熙年间以博学著称的学者,他对西洋传教士持排斥态度,这与其曾祖朱国祚对利玛窦的态度有关。朱彝尊赞许当时中国学者有关天文历算的著述,却对来自西洋传教士的天文历算学说提出批评。从阅读史的视角来考察,朱彝尊所谓博学... 朱彝尊是清代康熙年间以博学著称的学者,他对西洋传教士持排斥态度,这与其曾祖朱国祚对利玛窦的态度有关。朱彝尊赞许当时中国学者有关天文历算的著述,却对来自西洋传教士的天文历算学说提出批评。从阅读史的视角来考察,朱彝尊所谓博学,特指其在传统经史方面的成就。康熙皇帝的阅读倾向对士人有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史 康熙朝 朱彝尊 传教士 西学中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揭暄《璇玑遗述》成书及流传考略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承晟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4-226,共13页
明清之际,以亚里斯多德学说为基础的西方自然哲学经由欧洲传教士输入中国,对当时及之后的士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揭暄的《璇玑遗述》就是这种影响的绝佳例证之一。文章综合相关文献,结合时代背景,对此书的撰写缘由及流传情况作了详细考... 明清之际,以亚里斯多德学说为基础的西方自然哲学经由欧洲传教士输入中国,对当时及之后的士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揭暄的《璇玑遗述》就是这种影响的绝佳例证之一。文章综合相关文献,结合时代背景,对此书的撰写缘由及流传情况作了详细考察,并对各个版本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璇玑遗述》的成书和流传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需求,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有清一代思潮之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揭暄 《璇玑遗述》 《写天新语》 自然哲学 西学中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理国故运动”的西学渊源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卢毅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6-100,共5页
无论是从胡适等人自述 ,还是从他们的理论主张与研究方法来看 ,曾在民国时期风行一时的“整理国故运动”都明显承受了西学的深刻影响。其中 ,在考据学方面 ,相较于中国传统学术 ,西学的影响虽不那么直接明显 ,但正是通过对西方学理的引... 无论是从胡适等人自述 ,还是从他们的理论主张与研究方法来看 ,曾在民国时期风行一时的“整理国故运动”都明显承受了西学的深刻影响。其中 ,在考据学方面 ,相较于中国传统学术 ,西学的影响虽不那么直接明显 ,但正是通过对西方学理的引进 ,胡适等人终于具有了一种“平等的眼光” ,从而将国学研究领域拓展延伸至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 ,并且由此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理国故运动 西学 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师培文章写作模式与骈文理论探微
12
作者 张明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8-37,共10页
刘师培的学术思想主要继承以家学及扬州学派为核心的国学和以进化论、逻辑学为核心的西学,国学和西学成为其学术的两个维度,西学中源说、中国文化外来说对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影响尤大。清末民初,刘氏以学术为经世之具,将学术与政治融合,... 刘师培的学术思想主要继承以家学及扬州学派为核心的国学和以进化论、逻辑学为核心的西学,国学和西学成为其学术的两个维度,西学中源说、中国文化外来说对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影响尤大。清末民初,刘氏以学术为经世之具,将学术与政治融合,在投身社会活动和宣传学说过程中形成了功利性的学术理念和“理念—证据—理念”的文章写作模式,值得关注和反思。刘师培将这种写作模式运用到骈文研究中,综合凌、阮二人的骈文理论,推阐扬州学派骈文理论,运用西方名学、进化论完善骈文正宗说,揭示骈文独特性。他是清代扬州学派骈文理论的集成者,也是近代首位骈文理论的大力传播者,推动骈文研究由传统走向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师培 扬州学派 国学 西学中源说 骈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平仪(Planispheric Astrolabe)在中国的传播——以《浑盖通宪图说》中的平仪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安大玉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9-318,共20页
平仪 (Planispheric Astrolabe,即星盘 ;平仪为李之藻译语 )乃是一种基于希腊地心说的天文观测仪器。因为它拥有优美的结构、测量上的方便以及丰富的功能 ,它在西方 (阿拉伯地区和欧洲 )中世纪长期成为最常见、最重要的天文仪器之一。... 平仪 (Planispheric Astrolabe,即星盘 ;平仪为李之藻译语 )乃是一种基于希腊地心说的天文观测仪器。因为它拥有优美的结构、测量上的方便以及丰富的功能 ,它在西方 (阿拉伯地区和欧洲 )中世纪长期成为最常见、最重要的天文仪器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报时、定方位、做为月历。因此在利玛窦东行之时 ,平仪也随着一起东传。虽然它的制造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 ,但它的功能以及观测上的准确性很快引起了李之藻的兴趣 ,经过学习和实际运用 ,在1 6 0 7年他刻印了《浑盖通宪图说》。在中国这是第一部介绍平仪之制造法以及使用法的书。由于中西天文学系统互不相容的缘故 ,所以接受平仪就意味着不得不接受平仪背后以地心说为中心的西方天文知识。更何况平仪的制造乃是建立在地心说、地圆说、立体投影等之西方数学天文知识上。不过 ,对李之藻而言 ,接受西法并不代表立刻放弃中法 ,反而是西法的接受更有助于重新诠释中法。亦即他在西法上发现了被放弃多年的盖天说的新读法。换句话说 ,他就发现了一个可以调和似乎一直被认为互相矛盾的盖天和浑天的好法子。因为在他的读法里 ,盖天就成为支持地圆说的理论之缘故。而虽然李之藻这样的解释也许有助于减轻接受西法所带来的不必要的争论 ,但是他过分强调中西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盘 平仪 李之藻 利玛窦 西学申源说 天文观测仪器 《浑盖通宪图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欧美教师教育研究的现状与特征——基于SSCI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艾子 柳海民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7-82,共6页
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引文共现分析发现,近年来欧美教师教育研究从引证文献上主要关注早期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科研中的定性研究方法和教师作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主题词上相关研究集中关注教学知识、职业信念等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间的转... 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引文共现分析发现,近年来欧美教师教育研究从引证文献上主要关注早期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科研中的定性研究方法和教师作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主题词上相关研究集中关注教学知识、职业信念等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间的转化机制方面;作者机构方面以范德堡大学为典型代表的科研机构展现出提供学习者中心的教师教育服务、面向教师实践进行科研合作等辐射性特征。以学习为中心,将教师专业发展融于学校改进之中是欧美教师教育研究的前沿趋势,可为我国教师教育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教师教育 知识图谱 学习中心取向 实践性成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明互鉴中的三种知识汇通模式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云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1-128,共8页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来华所引发的知识汇通,是中西文明互鉴的客观需求和重要表现。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知识汇通模式:“中学为本”“西学为本”和“中西学并举”。它们分别以“西学东源”“中学西源”和“中西学异源”学说为理论...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来华所引发的知识汇通,是中西文明互鉴的客观需求和重要表现。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知识汇通模式:“中学为本”“西学为本”和“中西学并举”。它们分别以“西学东源”“中学西源”和“中西学异源”学说为理论依据,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曾发挥了主流作用。在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下,如何将中西知识实现恰如其分的对接,仍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明末清初以来形成的三种中西知识汇通模式或可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源 中学西源 中西学异源 知识汇通 耶稣会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学中源说”与“中学西源说”先后关系辨正——“西学中源说”是中华学者对于“中学西源说”的高级应对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耀南 王书慧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9-125,共7页
“中学西源说”晚明就已出现,明清间中华学者提出过初级应对方案“中西并置说”,也提出过高级应对方案“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的核心思想是“以中化西”,尽最大努力把“耶教文化”与“欧西学术”纳入“华夏文化”体系与“中华... “中学西源说”晚明就已出现,明清间中华学者提出过初级应对方案“中西并置说”,也提出过高级应对方案“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的核心思想是“以中化西”,尽最大努力把“耶教文化”与“欧西学术”纳入“华夏文化”体系与“中华学术”框架之中。围绕此点,以王韬“中国为西土文教之先声”、陈炽“西法之本出乎中”、王仁俊“西学源于中书”三大典型高级应对方案为例,可提出“西学中源说”是中华学者对于“中学西源说”的高级应对这一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西源说 西学中源说 高级应对方案 比较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建构与算理看戴震的《勾股割圜记》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建平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44,共17页
戴震对中算的贡献,一向被认为只局限于算书的整理上,如校《九章算术》、恢复《算经十书》,等等。他的数学成就,常被批评为无足轻重。文章从学术建构的角度,来分析戴震的《勾股割圜记》,认为戴震著书的目的是希望由中算固有的性质中,创... 戴震对中算的贡献,一向被认为只局限于算书的整理上,如校《九章算术》、恢复《算经十书》,等等。他的数学成就,常被批评为无足轻重。文章从学术建构的角度,来分析戴震的《勾股割圜记》,认为戴震著书的目的是希望由中算固有的性质中,创造出一个具文化传承且能与西方三角学匹敌的勾股割圆术。由此观点,戴书中许多被诟病之处,可得到合理的解释。另外,在研究戴震算学的文献中,很少谈到戴震对算理的强调。文章的另一目的是讨论算理在《勾股割圜记》中的重要性。戴震宣称割圜之法尽于"勾股互权"(相似直角三角形三边互求)。而在其书中勾股术的推导过程,除了图式,戴更明确地列出相似勾股形的对应边。无论是平面或是球面,戴的确是用该性质推导出所有的勾股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勾股割圜记》 算理 西学中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