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自发破裂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1
作者 奉建州 廖力 +1 位作者 李平恩 吴庆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41-2158,共18页
2001年11月14日,青藏高原的东昆仑断裂带发生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现场考察和破裂过程反演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破裂过程非常复杂的走滑地震事件.研究这次地震的自发破裂过程,对于认识大陆型特大地震的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曲线网... 2001年11月14日,青藏高原的东昆仑断裂带发生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现场考察和破裂过程反演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破裂过程非常复杂的走滑地震事件.研究这次地震的自发破裂过程,对于认识大陆型特大地震的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法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的动力学破裂过程进行研究.首先建立能反映这次地震主要特征的三维非平面断层模型,并以地质考察、以及根据GPS和InSAR观测数据、远场地震记录得到的反演结果为约束,通过数值模拟重现了这次地震破裂过程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背景应力场、断层几何、摩擦系数对断层面滑移量分布、震源时间函数、破裂传播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发展成为具有超长破裂尺度的大型地震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青藏高原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沿东向的顺时针旋转特征和断层面较低的动摩擦系数.并且沿昆仑山口西地震断层面的动摩擦系数可能是非均匀的,由此产生了沿断层走向复杂变化的应力降,从而导致超剪切破裂的发生,并控制了断层面滑移量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 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法 自发破裂过程 同震滑动量分布 超剪切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 被引量:199
2
作者 江在森 马宗晋 +2 位作者 张希 王琪 王双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2-358,共7页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型 ,获得了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 (或称为视应变场 )初步结果 .分析了水平运动、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 ,并简要分析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中西部构造变形强烈 ,应变速率值高 ,又以青藏块体及其边缘和新疆西部最为显著 .除川滇、新疆西部外 ,大部分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存在左旋剪切变形 ,近南北向的断裂存在右旋剪切变形 .而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 .强震通常发生在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及其边缘 ,尤其是与构造变形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最显著的东西向左旋剪切应变率高值区 ,从该区域的应变状态分析 ,具备近东西向断裂产生巨型走滑破裂错动的构造变形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水平应变场 构造变形 地震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和水准测量资料反演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 被引量:31
3
作者 万永革 王敏 +4 位作者 沈正康 陈杰 张祖胜 王庆良 甘卫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3-404,共12页
通过分析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后的GPS资料和 1 979— 2 0 0 2年的水准测量资料 ,获得了地表同震位移场。利用这些同震位移数据 ,以震后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破裂数据为约束 ,反演了破裂断层面上的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 ,破裂... 通过分析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后的GPS资料和 1 979— 2 0 0 2年的水准测量资料 ,获得了地表同震位移场。利用这些同震位移数据 ,以震后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破裂数据为约束 ,反演了破裂断层面上的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 ,破裂下界深度为 1 4 .2~ 2 1km(70 %置信区间 ) ,最佳破裂深度 1 7km。虽然在太阳湖段和主破裂带西端的中间区域未观测到地表破裂 ,但反演的结果表明此区域存在 2~ 3m左右的左旋水平走滑 ,与InSAR资料分析得到的结果一致。地表以下的破裂西端止于太阳湖段 ,而东端似乎在地表破裂迹线以东 30km范围内仍存在 1 .5~ 2 .0m的左旋滑动。反演的垂直位移表明断层在东经 93°以西部分大体表现为南盘上升 ,而东经 93°以东部分表现为北盘上升。由大地测量和地表破裂调查得到的地震矩释放为 6 .1× 1 0 2 0 N·m ,与地震波资料的反演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水准测量 反演 地震破裂 地震波 昆仑山口西 同震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GPS和InSAR数据反演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同震破裂分布 被引量:49
4
作者 万永革 沈正康 +4 位作者 王敏 张祖胜 甘卫军 王庆良 盛书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74-1084,共11页
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破裂过程,迄今为止用不同资料、不同方法和模型得到的同震破裂发布具有很大差异.我们采用地震前后GPS和InSAR观测数据得到的同震位移反演该地震的同震破裂分布。检验各种可能的模型参数,得到... 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破裂过程,迄今为止用不同资料、不同方法和模型得到的同震破裂发布具有很大差异.我们采用地震前后GPS和InSAR观测数据得到的同震位移反演该地震的同震破裂分布。检验各种可能的模型参数,得到在数据与平滑优化约束下尽可能详尽的结果.建模过程经历三个步骤:(1)采用直立断层模型反演.根据解的分辨率和拟合差的折中曲线得到最优平滑约束;(2)改变断层倾角,找到使得观测数据和正演计算拟合最好的断层倾角;(3)根据前面两步得到的最优平滑约束和断层倾角求得地震同震破裂分布.比起前人的研究结果,我们得到的地表走滑分量随断层分布与地质考察数据符合得更好.我们还发现形变沿断层两盘并不对称.断层南盘的位移比北盘大10%~20%.这种位移场的不对称性可以由倾角约为80°~81°的南倾断层所解释.我们首次用大地测量数据揭示了太阳湖断层东端和东昆仑主断层西端~50 km的左阶断层上吸收了0.1~0.2 m的正断层分量,昆仑山口断层段吸收了~0.8 m的逆冲分量.地震释放的总地震矩为9.3×10^(20)N·m,对应于M_w8.0的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地震 破裂分布 大地测量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卫星热红外前兆特征分析 被引量:60
5
作者 康春丽 陈正位 +2 位作者 陈立泽 田勤俭 刘德富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5,F002,F003,共6页
以卫星热红外遥感产品的两种参数———长波辐射强度(OLR)(月际资料)和亮度温度(日际资料)为基础,对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的卫星热红外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8.1级地震发生前一个月长波辐射强度(OLR)出现增... 以卫星热红外遥感产品的两种参数———长波辐射强度(OLR)(月际资料)和亮度温度(日际资料)为基础,对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的卫星热红外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8.1级地震发生前一个月长波辐射强度(OLR)出现增强异常;震前6~7天出现亮度温度的增强,异常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为条带状,与震中区的构造分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8.1级地属 长波辐射 亮度温度 前兆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前后重力场动态变化 被引量:14
6
作者 付广裕 张勇军 +3 位作者 刘少明 孙少安 刘冬至 李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1期42-46,共5页
利用昆仑山口西 8.1级大震前后的 3期流动重力测量资料 ,研究震中周围地区局部重力场在大震前后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 :地震前震中周围地区的重力场发生了巨大的负向变化 ,有些点位的重力值变化达 10 0多10 -8m·s-2 ;地震后重力场... 利用昆仑山口西 8.1级大震前后的 3期流动重力测量资料 ,研究震中周围地区局部重力场在大震前后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 :地震前震中周围地区的重力场发生了巨大的负向变化 ,有些点位的重力值变化达 10 0多10 -8m·s-2 ;地震后重力场整体处于恢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数据处理 昆仑山 地震 重力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流体地球化学异常与远强震的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孙青 李圣强 +1 位作者 罗立强 詹秀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01-1507,共7页
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 M_s 8.1级地震和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M_s 8.7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流体组成出现明显的异常。两次远强震前后的流体异常幅度很大,并具有相似的演化趋势。异常始于... 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 M_s 8.1级地震和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M_s 8.7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流体组成出现明显的异常。两次远强震前后的流体异常幅度很大,并具有相似的演化趋势。异常始于震前2-7天,He、N_2/O_2、He/Ar、N_2/Ar 为负异常,Ar/O_2为正异常。远强震前后流体异常特征与 CCSD附近小震前后流体异常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表明昆仑山口西 M_s 8.1级地震前后和苏门答腊 M_s 8.7级地震前后的 CCSD 主孔流体异常可能与两次远强震相关。认为 CCSD 主孔中的 He、N_2、Ar 是记录远强震的敏感载体,可能记录了震前长周期波传播至 CCSD 主孔时激发的流体变化,反映了震源区的应力变化,也可能反映了区域构造活动乃至地球深部构造活动产生的场兆、源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 流体异常 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 苏门答腊Ms8.7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 被引量:36
8
作者 陈杰 陈宇坤 +5 位作者 丁国瑜 王赞军 田勤俭 尹功明 单新建 王志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8-392,共15页
沿长约 4 2 6km的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 1地震地表破裂带共获得 2 91个点的地表同震水平左旋位移数据 ,并在其中 1 1 1个点获得了垂直位移数据。该地震总体以左旋水平位移为主 ,兼具一定的垂直位移。最大地表左旋水平位移值可达 6 4... 沿长约 4 2 6km的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 1地震地表破裂带共获得 2 91个点的地表同震水平左旋位移数据 ,并在其中 1 1 1个点获得了垂直位移数据。该地震总体以左旋水平位移为主 ,兼具一定的垂直位移。最大地表左旋水平位移值可达 6 4m ,平均水平位移约为 2 7m ,绝大多数测点的垂直位移均 <1m。地表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走向位移梯度变化于 1 0 - 1~ 1 0 - 4之间 ,这一起伏变化可能起因于野外测量误差、沿主破裂带岩性或松散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地表破裂带几何结构的不均匀性、地表破裂走向的变化、不同破裂段在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之前的地震中滑动量的起伏变化 ,以及大量非脆性变形、次级破裂的存在等。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的长波长 (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起伏变化较有规律 ,在布喀达坂峰以东表现为分别以 5个水平位移峰值为中心而有规律地起伏变化。这5个位移峰值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次级地震地表破裂段。各破裂段水平位移峰值均向阶区或拐点逐渐衰减 ,不同地表破裂段位移峰值向两侧衰减的速率是不同的 ,这种位移梯度的不对称分布可能指示了地震破裂的扩展方向。上述位移分布特征真实地反映了地表可见脆性破裂带上的同震位移状况 ,可能只是该断错事件的最小滑动量。在活动构造研究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位移 位移梯度 地震地表破裂带 昆仑山口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地震激发的地球环型振荡 被引量:24
9
作者 万永革 周公威 +1 位作者 郭燕平 张德存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改造后的7个台站3天的VHE、VHN波形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提取了2001-11-14昆仑山口西地震激发的0T2~0T40地球环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改造后的7个台站3天的VHE、VHN波形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提取了2001-11-14昆仑山口西地震激发的0T2~0T40地球环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对比,发现环型振荡振型周期与PREM预测的环型自由振荡周期符合得很好。频率与PREM模型略微不一致的环型振荡振型可以解释为地球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所致。因此地球自由振荡信息可用于揭示地球的三维不均匀结构信息或各向异性信息,并可能对区分地幔对流模式(全地幔对流或上地幔对流)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谱密度估计 地球环型自由振荡 地震观测 数字地震台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同震形变场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晓亮 江在森 +2 位作者 张希 赵永年 朱桂芝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21,共6页
利用弹性有限元方法,结合GPS观测资料,模拟了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产生的同震水平位移场,计算了同震视应变变化场及主要活动断裂的同震错动。结果显示:1)昆仑大震对整个中国西部形变场影响非常明显,在发震断裂两侧一定区域内形成了一个... 利用弹性有限元方法,结合GPS观测资料,模拟了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产生的同震水平位移场,计算了同震视应变变化场及主要活动断裂的同震错动。结果显示:1)昆仑大震对整个中国西部形变场影响非常明显,在发震断裂两侧一定区域内形成了一个主压应变高值区;2)大震使新疆东部与新甘交界部形成强烈的顺时针旋转,触发了玉门5.9级、石河子5.4级地震,同时使阿尔金断裂形成强烈的分段差异运动特性;3)大震使青藏块体东北缘运动几乎整体反向,在德令哈周围、青藏块体东北缘的东部积累了部分应变能;4)大震对川、藏交接部影响较大,同震时积累了一些应变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 有限元方法 同震水平位移场 视应变变化场 青藏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震后中国西部地壳水平位移场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国华 张晓东 +4 位作者 张风霜 杨博 韩月萍 王利 沈舞春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7-82,共6页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站自1998年运行以来积累的观测资料,以2001年11月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的所有资料计算的运动结果为基本参考,分别计算了2002年相对于2001年和以后几年相对于2002年的测站累计偏离位移变化结果...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站自1998年运行以来积累的观测资料,以2001年11月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的所有资料计算的运动结果为基本参考,分别计算了2002年相对于2001年和以后几年相对于2002年的测站累计偏离位移变化结果,据此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震时和震后中国西部水平运动场的变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①以发震断裂为界,震时南侧的西藏地区发生了由北至东的偏离位移,数值超过10mm,北侧的新疆地区发生了NW向的偏离位移,最大值也超过了10mm;②震后(从2003年算起)左旋性质的偏离位移是断断续续的增加,截止到2005年,距震源最近的JB51(发震断裂南侧)和JB30(发震断裂北侧)站的地形变变化最大,相对达70mm;③震后发震断裂以南的西藏地区优势偏离位移向东,以北新疆地区的优势偏离位移向北北西,距震中越近偏离越大;④2006年,距震源最近的JB51和JB30站的偏离位移似乎有向反向移动的迹象,西藏地区基本上没有新的偏离,新疆地区的WNN向偏离位移似乎仍在进行。尽管地震发生距今已5年多了,但有关迹象表明,地壳水平形变场的有序调整可能尚未完全结束,也不排除震前西藏地区的运动由于孕震的缘故而略有所减慢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GPS 偏离位移 响应与调整 中国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块体北部构造形变与玉门5.9级地震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兵 王庆良 +3 位作者 张四新 张晓亮 薛富平 祝意青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2期23-28,共6页
依据GPS观测的青藏块体内部的水平运动以及跨断层形变观测结果的总体异常特征 ,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引起的近期地壳运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西部的受力环境 ,讨论了青藏块体内部不同断裂带力学上的相互关联。认为 2 0 0 2年... 依据GPS观测的青藏块体内部的水平运动以及跨断层形变观测结果的总体异常特征 ,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引起的近期地壳运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西部的受力环境 ,讨论了青藏块体内部不同断裂带力学上的相互关联。认为 2 0 0 2年 12月 14日玉门 5 .9级地震与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之间存在着构造和力学上的内在联系 ,它可能是在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的影响下 ,青藏块体北缘地区相关构造局部应力场适应性调整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形变 GPS 水平运动 断层形变 动力响应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低点位移"现象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被引量:35
13
作者 丁鉴海 余素荣 肖武军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21,共6页
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低点位移现象.该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27天或41天前后4天,地点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 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低点位移现象.该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27天或41天前后4天,地点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的10月8日也出现了少见的地磁低点位移强震异常.讨论了地磁低点位移的"感应—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磁台网 观测资料 昆仑山 强震 相关性 发震日期 “感应-触发”机制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NSAR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形变探测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艳梅 江在森 +1 位作者 李斐 方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17,共6页
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造成了长度近400km的破裂带,以断裂带最西端的震中地区为实验区,选取多时相ERS-2SAR影像和航天飞机SRTMDEM数据,采用两路和三路雷达差分干涉处理方法分别提取了地震形变信息。结果表明:在地... 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造成了长度近400km的破裂带,以断裂带最西端的震中地区为实验区,选取多时相ERS-2SAR影像和航天飞机SRTMDEM数据,采用两路和三路雷达差分干涉处理方法分别提取了地震形变信息。结果表明:在地形起伏大的高山地区,采用外部DEM的两路差分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昆仑山地震造成的太阳湖南侧断裂带为左旋走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三路差分 两路差分 地壳形变 昆仑山8.1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震活动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小凤 杨立明 范兵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2-58,共7页
利用相关震例分析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未来1~3年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沿东昆仑构造带及邻近地区发生MS≥7.0地震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趋势,祁连山地震带和东昆仑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具有交替发... 利用相关震例分析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未来1~3年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沿东昆仑构造带及邻近地区发生MS≥7.0地震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趋势,祁连山地震带和东昆仑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具有交替发生的特征,未来1~3年中强地震主体活动区为大型走滑活动断裂上应力转换部位和挤压会聚构造区,如东昆仑断裂带中东段和祁连山地震带中东段和西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强震前宁夏的地倾斜异常 被引量:7
16
作者 金春华 马禾青 +1 位作者 赵卫明 延海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2期61-64,共4页
详细分析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前宁夏地倾斜资料出现的异常 ,虽然这次地震距离宁夏较远 ,但由于震级大 ,资料详实可靠 ,异常项次又多 ,故可信度较高。
关键词 定点形变 速率分析 K-Slope阈值分析 强震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大地震与地形变异常的讨论 被引量:7
17
作者 薄万举 张祖胜 郭良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1期22-28,共7页
针对昆仑山口大地震 ,总结了多种地形变 (大地测量 )手段所显示的异常变化及其时空分布 ,结果显示 :8.1级大震前存在空间尺度大、时间尺度长的地形变前兆异常。简要介绍了相关的异常图像 ,给出了初步解释 ,并对未来震情的发展进行了探... 针对昆仑山口大地震 ,总结了多种地形变 (大地测量 )手段所显示的异常变化及其时空分布 ,结果显示 :8.1级大震前存在空间尺度大、时间尺度长的地形变前兆异常。简要介绍了相关的异常图像 ,给出了初步解释 ,并对未来震情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认为近期内强震活动向华北迁移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 地震危险区 地震预测 地震前兆 大地测量 地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区的冻土及地震破坏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永明 王兰民 +2 位作者 代炜 王伟峰 戴华光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1-169,共9页
通过对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区冻土震害考察研究表明 ,震区主要存在冰碛、冲积、洪积和湖积等成因的冻土 ,沿地震破裂带冻土厚度变化较大。震区冻土变形破坏主要包括地震构造成因的地震破裂带和由地震振动引起的裂缝、液化、... 通过对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区冻土震害考察研究表明 ,震区主要存在冰碛、冲积、洪积和湖积等成因的冻土 ,沿地震破裂带冻土厚度变化较大。震区冻土变形破坏主要包括地震构造成因的地震破裂带和由地震振动引起的裂缝、液化、震陷和崩塌等。冻土中地震破裂带在地表主要以脆性变形为主 ,在地震断裂左旋走滑运动作用下 ,主要由剪切裂缝、张裂缝和开裂的挤压鼓包等组成。裂缝、液化、震陷和崩塌等变形破坏的展布特征及其组合形式与震区岩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本次地震震害具有地震破裂带规模大、有建筑物分布的青藏公路一线地震烈度衰减较快和震害分布受岩土条件影响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冻土 地震破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预报的再讨论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增建 韩延本 吴瑾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9-313,共5页
由立交模式、静中动判据和高山峰指标讨论了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 1级大震的地点预报。由 74年周期性、三性法和倍九律讨论了这个 8 1级大震的时间预报。倍九律包括热红外异常、 6级地震活动和K
关键词 2001年 昆仑山 8.1级大震 空间预报 时间预报 74年周期性 三性法 倍九律 立交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动力学与大陆地震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东宁 张国民 张培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8-557,共10页
简要介绍了 1999年英国伯明翰IUGG大会以来 ,中国地学界围绕大陆地震研究开展的两个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研究》项目和《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项目的科学目标、子项目构成及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一些初... 简要介绍了 1999年英国伯明翰IUGG大会以来 ,中国地学界围绕大陆地震研究开展的两个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研究》项目和《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项目的科学目标、子项目构成及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一些初步研究结果 .文中还介绍了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MS8.1强烈地震的主震后 ,中国地震局开展的现场余震监测工作及这次强烈地震提出的一些科学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动力学 大陆地震 大陆动力学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