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ANITOIDS AND TETONIC EVOLUTION OF THE WEST KUNLUN OROGENIC BELT
1
作者 Wang Yuanlong 1,Bi Hua 2, Wang Zhonggang 2, Zhu Xiaoqing 2 (1.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29,China 2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Guiyang 550002,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28-229,共2页
The West Kunlun orogenic belt, one of the least studied areas in China,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betwee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Tarim Basin and has undergone intense tectonic action and frequent magmatism.... The West Kunlun orogenic belt, one of the least studied areas in China,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betwee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Tarim Basin and has undergone intense tectonic action and frequent magmatism.The West Kunlun orogenic belt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ectonic\|magmatic evolution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of the igneous rocks, metamorphic rocks, sedimentation mode, tectonic phases and isotopic ages(Fig 1).Active stages have dominated with only short intervening stable stages. This kind of evolution is not simply repeated but that a later stage is ele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ts former stage.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granitoids varies with each different tectonic\| magmatic stage as well as with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same tectonic\| magmatism stage. Take time into condition , It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movement of tectonics\|magmatism evolution during the Indo\|Sinian movement, as space the middle fault (Jiang Chunfa 1982) of the West Kunlun orogenic belt is a significant border o f tectonics\|magmatism evolution. Granitoids formed before Indo\|Sinian movement are mainly distributed to the north of the middle fault of West Kunlun. These granitoids are mostly granites of early and middle Proterozoic, Caledonian and Hercynian ages. A unique control on the granitoid evolution is that they become younger from NE to SW, crossing the regional structure line. Granitoids formed after Indo\|Sinian movement are mainly distributed to the south of the middle fault. But distribution of granitoids of early Yanshan cycle cut across the middle fault of West Kunlun Mountain. Their age distribution shows a bidirectional control with the granitoids becoming younger across the regional structural lines from NE and SW boundary fault to the interior of the fracture be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west KUNLUN orogenic belt tectonic\|magmatic EVOLUTION gr anitoi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大店沟金矿床金矿物的赋存状态及成因研究
2
作者 司明扬 刘家军 +5 位作者 张斌 曹瑞荣 来召 樊荣 于谦 杜佰松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1,共13页
为研究大店沟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及成因,采用反光显微镜和电子探针等技术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明确矿石物质组成及金矿物的赋存状态,进而探讨其成因机制。将大店沟金矿床成矿阶段划分为黄铁矿—石英阶段(阶段Ⅰ)、石英—铁白云... 为研究大店沟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及成因,采用反光显微镜和电子探针等技术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明确矿石物质组成及金矿物的赋存状态,进而探讨其成因机制。将大店沟金矿床成矿阶段划分为黄铁矿—石英阶段(阶段Ⅰ)、石英—铁白云石—硫化物—碲铋化物阶段(阶段Ⅱ)和石英—方解石阶段(阶段Ⅲ)3个阶段。金矿物的赋存方式有裂隙金、粒间金和包裹金,且以裂隙金为主。尽管金矿物的粒度以显微极微粒金(0.0050~0.0002 mm)占主要地位,但显微中粒金与显微细粒金工艺粒度占比较高,其对选矿方法和磨矿细度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金矿物的成色多数在900以上,这与金银比值较高的成矿流体和中低温的成矿温度有关。研究结果为认识大店沟金矿的区域成矿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物 赋存状态 金成色 成矿阶段 大店沟金矿 西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突刺东缘上新世走滑与冲断构造转换
3
作者 王哲 汪新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76-1588,共13页
帕米尔突刺东缘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对于揭示帕米尔-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指导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和地震灾害防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详细地表填图的基础上对横切帕米尔东部边界关键构造部位的地震剖面进... 帕米尔突刺东缘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对于揭示帕米尔-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指导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和地震灾害防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详细地表填图的基础上对横切帕米尔东部边界关键构造部位的地震剖面进行了解析,对帕米尔东缘盆山结合带构造格架进行了约束。本文展示的填图资料、野外照片、地震剖面等数据揭示帕米尔东缘不仅发育出露的右行走滑断裂系,相邻盆地还发育隐伏挤压冲断带,包括棋盘构造楔和齐姆根构造楔。棋盘构造楔上覆构造生长地层底界位于上新统阿图什组下段,齐姆根构造楔上覆构造生长地层底界位于上新统阿图什组顶部,指示隐伏冲断带自上新世发育。帕米尔东缘上新世经历了走滑构造体系向挤压构造体系的转变。上新世之前,构造变形主要由乌伊塔克-莫莫克断层的右旋走滑作用调节;上新世之后构造体系转为向东逆冲推覆为主,走滑活动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突刺 西昆仑造山带 塔里木盆地 右行走滑断裂系 冲断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洮河盆地上三叠统窄陆架型海底扇发育特征与输运机制
4
作者 谈明轩 袁赛赛 +3 位作者 陈绵培 孙浩南 马宏霞 章诚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4-909,共16页
西秦岭洮河盆地上三叠统出露一系列窄陆架控制的海底扇体系,是古特提斯洋东北缘最后一期深海相沉积记录。通过临潭-卓尼地区上三叠统纳鲁组典型露头野外与室内精细沉积学解剖,明确该海底扇的沉积组合、沉积单元和成因机制。研究表明,研... 西秦岭洮河盆地上三叠统出露一系列窄陆架控制的海底扇体系,是古特提斯洋东北缘最后一期深海相沉积记录。通过临潭-卓尼地区上三叠统纳鲁组典型露头野外与室内精细沉积学解剖,明确该海底扇的沉积组合、沉积单元和成因机制。研究表明,研究区上三叠统海底扇发育多种类型重力流沉积,具有低密度与高密度浊流沉积、混合事件层、异重岩和反射型浊流沉积等4种沉积组合。目前大部分深水露头反映了海底扇中-远端沉积面貌,以海底扇朵体内部沉积单元(如朵叶体水道、轴部、离轴和边缘等)为特征,而海底扇主水道与天然堤单元不甚发育。洮河盆地上三叠统窄陆架型海底扇的形成并不是由单一输运机制主导。斜坡失稳与陆架沿岸流改造为间接供源,异重流输运为直接供源。这两种机制交互主导与陆架特征和海平面高频变化密切相关。窄陆架地形背景与洮河盆地半封闭构造格局密切相关,而海底滑坡频发则提升了海底地形粗糙度。在白龙江隆起持续隆升影响下,促使洮河盆地上三叠统海底扇远端沉积受到反射流局部改造,形成了具有双重成因特征、部分限制性海底扇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特征 成因机制 窄陆架 海底扇 限制性盆地 上三叠统 西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深部结构与区域成矿模型解释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文渊 高永宝 +3 位作者 任广利 刘诚 李侃 孔会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0-1451,共12页
为揭示花岗岩-伟晶岩型锂等稀有金属矿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对西昆仑造山带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集区开展了大地电磁测深法(MT)探测。通过MT三维反演电阻率模型,探测到两个0~20 km深度范围的高阻体,反映了出露于地表的大红柳滩复式花岗... 为揭示花岗岩-伟晶岩型锂等稀有金属矿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对西昆仑造山带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集区开展了大地电磁测深法(MT)探测。通过MT三维反演电阻率模型,探测到两个0~20 km深度范围的高阻体,反映了出露于地表的大红柳滩复式花岗岩基和半隐伏的大红柳滩东花岗岩基;20~80 km深度范围内发现的大范围高导异常,则反映了深达上地幔的地壳重熔形成的大规模长英质岩浆储库。可见,成矿母岩大红柳滩花岗岩基是有根的,而且是规模巨大深达上地幔的岩浆储库,它们为超大型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的形成提供了物源和热源。与松潘-甘孜甲基卡超大型伟晶岩型锂矿集区对比,尽管川西甲基卡地区地表出露的花岗岩有限,但MT三维反演电阻率模型显示,其也存在深达上地幔的大范围高导异常,同样反映了大规模长英质岩浆储库的存在,只是剥蚀深度浅,上侵的花岗岩未被剥蚀出来而已。从而,深剥蚀的大红柳滩地区表现为大面积花岗岩出露的“热隆”特征,而浅剥蚀的甲基卡地区则表现为花岗岩围岩“片麻岩穹隆”热变质构造特征。西昆仑-松潘-甘孜伟晶岩型锂等稀有金属巨型成矿带两端的晚三叠世超大型矿床是大规模地壳重熔长英质岩浆作用中心的产物,由于锂等稀有金属的喜水性,H2O的饱和度是造就伟晶岩型锂超常富集的关键,并在长英质岩浆储库、上侵花岗岩和伟晶岩不同分异演化阶段,锂的“预富集”为大规模伟晶岩型锂矿成矿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晶岩型锂矿 MT三维反演电阻率模型 区域成矿地质模式 西昆仑-松潘-甘孜造山带 巨型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天山古生代岩浆岩时空架构、源区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2
6
作者 黄河 王涛 +2 位作者 童英 张建军 王朝阳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43,共19页
中亚造山带是全球最大、最典型的增生造山带,是全球显生宙陆壳生长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在中亚造山带形成过程中,伴随古亚洲洋的闭合,以及不同性质构造块体的拼贴碰撞,形成了巨量的岩浆岩。笔者以中亚造山带西段西天山出露的古生代岩浆岩... 中亚造山带是全球最大、最典型的增生造山带,是全球显生宙陆壳生长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在中亚造山带形成过程中,伴随古亚洲洋的闭合,以及不同性质构造块体的拼贴碰撞,形成了巨量的岩浆岩。笔者以中亚造山带西段西天山出露的古生代岩浆岩为研究对象,系统总结了岩浆岩的时空格架、成因类型、源区特征和构造背景等特征。区内岩浆岩主要形成于3个阶段:寒武纪早期—中泥盆世早期(497~388 Ma)、晚泥盆世—早石炭世(375~323 Ma)、晚石炭世—中二叠世(322~263 Ma)。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侵入岩组合主要为钙碱性I型花岗岩,以及具有“岛弧”地球化学特征的中、基性岩石,部分岩体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性质,并发育少量A型花岗岩。晚石炭世—中二叠世花岗岩等侵入岩以多样性的成分为特征,包括“正常的”钙碱性I型花岗岩、埃达克质岩石、A型花岗岩,以及局部出露的S型花岗岩,基性岩石中也出现较多具洋岛玄武岩特征的辉长岩和玄武岩。结合其他地质证据,笔者认为寒武纪早期—中泥盆世早期、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岩浆岩形成于与古亚洲洋洋分支洋盆俯冲有关的构造环境中,且岩浆活动的迁移和地球化学成分演化趋势均揭示俯冲过程中发生了多次从前进型、低角度俯冲到后撤型、高角度俯冲的转化。西天山南北洋盆的最终闭合均发生在晚石炭世。在南侧,古南天山洋的闭合跟随着大陆板块之间的“硬碰撞”。而在北侧,伊犁地块和中天山地块北缘与一不成熟/新生岛弧发生了“软碰撞”。就地壳演化的方式而言,基于Hf同位素资料所揭示的长英质岩浆岩源区物质演化,识别出西天山地区在在古生代交替发生大陆地壳物质再循环(continental reworking)和大陆生长(continental growth)。在俯冲阶段,大洋板片后撤(回卷)占据了主导性地位,导致了微陆块中增生造山作用开始之前形成的古老物质大量被同增生阶段形成的新生物质所置换,伊犁地块、中天山地块等块体是在古生代被显著“再更新(rejuvenation)”的古老微陆块。后碰撞伸展阶段大范围幔源岩浆底侵进一步造成了显著的地壳生长。整个古生代,西天山及邻区以地壳生长为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西天山 古生代 岩浆岩 地壳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锂矿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核 王堃宇 +7 位作者 高昊 魏小鹏 龙雨兵 黄亮 张晓宇 张嵩 蔡铭泽 沈明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1439,共19页
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中生代花岗伟晶岩相当发育,主要分布于麻扎-康西瓦缝合带以南的喀喇昆仑造山带,构成了西自木吉—塔什库尔干,东到大红柳滩长达600 km的喀喇昆仑稀有金属成矿带。通过多年的研究,本文对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37处... 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中生代花岗伟晶岩相当发育,主要分布于麻扎-康西瓦缝合带以南的喀喇昆仑造山带,构成了西自木吉—塔什库尔干,东到大红柳滩长达600 km的喀喇昆仑稀有金属成矿带。通过多年的研究,本文对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37处稀有金属矿床(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认为喀喇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表现为“西铍东锂”的格局,稀有金属成矿年龄集中213~206 Ma。将喀喇昆仑造山带稀有金属成矿带划分为木吉-塔什库尔干稀有金属成矿亚带、赛图拉-大红柳滩稀有金属成矿亚带,从西向东可划定4个矿化集中区:木吉-布伦口稀有金属集中区、塔什库尔干-塔吐鲁沟稀有金属矿化集中区、康西瓦稀有金属矿化集中区、大红柳滩-白龙山稀有金属矿化集中区。同时,认为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西段下一阶段的找矿可放在西合休南锂铍找矿远景区、阿然保泰铍找矿远景区、木吉西锂铍找矿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 锂等稀有金属 成矿特征 成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拉尔造山带与南天山造山带西段的对比和连接
8
作者 赵磊 王鑫 徐芹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81-2189,共9页
乌拉尔-南天山造山系是古亚洲洋构造域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由于乌拉尔造山带与南天山造山带之间的大部分区域位于盆地的中—新生代盖层之下,缺乏地质露头证据的支持,使得学者们对于乌拉尔-南天山缝合带的具体位置仍有不同意见。本文介... 乌拉尔-南天山造山系是古亚洲洋构造域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由于乌拉尔造山带与南天山造山带之间的大部分区域位于盆地的中—新生代盖层之下,缺乏地质露头证据的支持,使得学者们对于乌拉尔-南天山缝合带的具体位置仍有不同意见。本文介绍了乌拉尔造山带、南天山造山带和西西伯利亚盆地基底构造单元划分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进展,通过航磁资料和矿产地质背景的制约,认为乌拉尔造山带中的瓦列良诺夫边缘火山岩带与南天山造山带北侧的贝尔套-库拉玛陆缘弧带性质类似,都是发育在晚古生代哈萨克斯坦古陆之上的岩浆弧带;提出南天山缝合带向西,经过“咸海断裂带”的转换,向北沿乌拉尔山东麓,即外乌拉尔构造带的西界断裂(卡尔塔利断裂),可追索到北纬60°左右,而主乌拉尔断裂仅是乌拉尔造山带内部的一条缝合带,不具备分隔东欧古陆和哈萨克斯坦古陆的地质意义。同时,瓦列良诺夫边缘火山岩带与贝尔套-库拉玛岩浆弧带的对比和连接具有重要的成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尔造山带 南天山造山带 西西伯利亚盆地 缝合带 成矿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准噶尔造山带北部晚石炭世I型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 O同位素特征:对其岩石成因与构造过程的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蕊 尹继元 +3 位作者 邱亮 陶再礼 杨帆 陈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6-1163,共18页
新疆西准噶尔造山带发育大量的晚古生代侵入岩,但它们的岩浆源区和形成的构造背景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西准噶尔造山带北部阿尔加提山石英二长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Hf-O同位素研究,旨在揭示其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 新疆西准噶尔造山带发育大量的晚古生代侵入岩,但它们的岩浆源区和形成的构造背景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西准噶尔造山带北部阿尔加提山石英二长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Hf-O同位素研究,旨在揭示其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探讨其与地壳生长的关系。两件样品的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301.8±1.4 Ma和303.7±3.1 Ma,形成于晚石炭世。阿尔加提山石英二长岩样品含有角闪石,高硅(SiO_(2)=67.8%~68.9%)、富碱(K_(2)O+Na_(2)O=9.36%~9.89%)、具有低的铝饱和指数(A/CNK=0.96~1.00),伴有低的Ga/Al值(2.27~2.34),Rb/Sr值(0.35~0.50),显示出I型花岗岩的特征。同时,这些样品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和Ti等),和负的Eu异常(δEu=0.72~0.85),类似于典型俯冲相关的岛弧岩浆特征。这些I型花岗岩具有高的、正的锆石ε_(Hf)(t)值(+11.2~+14.5)和年轻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604~392 Ma),以及比地幔值略高的锆石δ^(18)O值(5.73‰~6.51‰)和高的锆石饱和封闭温度(T_(zr)=854~895℃),可能是新生下地壳在高温背景下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前人在西准噶尔造山带北部发现的晚石炭世早二叠世A1和A2型花岗岩和埃达克质岩墙,本文认为这些高温岩石组合的形成可能与晚石炭世的洋中脊俯冲及其相关板片窗作用有关。在洋脊俯冲背景下,软流圈地幔上涌加热新生下地壳,促使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I和A_(1)和A_(2)型花岗岩。西准噶尔造山带大多数下地壳主要形成于早古生代,表明该地区在显生宙发生了显著的地壳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准噶尔造山带 I型花岗岩 晚石炭世 洋脊俯冲 HF-O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大别造山带新元古代中期双峰式火山岩的发现对扬子陆块北缘构造演化的约束
10
作者 徐扬 金鑫镖 +5 位作者 邓新 刘浩 张维峰 王令占 杨振宁 李宁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28-2155,共28页
扬子陆块北缘新元古代中期的构造机制(是俯冲-增生造山、还是后造山-裂谷)是华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研究中长期争论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在西大别造山带红安桃花地区新识别出双峰式火山岩,为进一步揭示扬子陆块新元古代中期岩浆-构造演化... 扬子陆块北缘新元古代中期的构造机制(是俯冲-增生造山、还是后造山-裂谷)是华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研究中长期争论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在西大别造山带红安桃花地区新识别出双峰式火山岩,为进一步揭示扬子陆块新元古代中期岩浆-构造演化过程和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新的制约信息。SIMS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桃花双峰式火山岩形成年龄为750~740 Ma。基性火山岩为拉斑玄武质,显示由正常洋中脊型玄武岩向弧型玄武岩演化的微量元素特征,且具有变化的全岩εNd(t)值(0.05~+5.96)。这些基性火山岩可能是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在减压条件下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经历了结晶分异和围岩混染。酸性火山岩中,徐门寨样品富硅(SiO2≥75%)和碱(K2O+Na2O≥7%),富集REE和HFSE(如Zr、Hf、Nb、Y),其Zr+Ce+Y+Nb≥600×10-6,10000Ga/Al≥2.6,与分异A型花岗岩类相似。它们同时具有富集的Hf-Nd同位素组成,其锆石εHf(t)值主要集中在12.32~1.88,而全岩εNd(t)值为13.29~9.60,可能是区域上新元古代早期的岩浆岩在高温低压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的产物。综合本文和前人的资料表明,南秦岭-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新元古代中期(780~635 Ma)的双峰式岩浆组合形成于一个软流圈上涌、岩石圈拉张减薄的大陆裂谷环境;高温-低压条件下的软流圈、岩石圈地幔和地壳的熔融及其相互反应,是这一时期不同性质岩浆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式火山岩 新元古代 大陆裂谷 西大别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三叠纪大河坝组砂岩构造背景与物质来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康宁 汤庆艳 +3 位作者 栾晓刚 王玉玺 邓小华 杨宗枫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27,I0002,共16页
大河坝组是西秦岭夏河–碌曲地区出露最晚的一套海相地层,记录了印支期海退事件。笔者基于大河坝组层序特征、砂岩主微量元素成分和碎屑锆石U-Pb年龄基础上,探索其物质来源特征和构造背景指示意义。大河坝组主体为砂板岩复理石建造,包... 大河坝组是西秦岭夏河–碌曲地区出露最晚的一套海相地层,记录了印支期海退事件。笔者基于大河坝组层序特征、砂岩主微量元素成分和碎屑锆石U-Pb年龄基础上,探索其物质来源特征和构造背景指示意义。大河坝组主体为砂板岩复理石建造,包括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含砾岩屑长石砂岩等。其中,砂岩具有中等SiO_(2)(64.11%~68.27%,平均为65.45%),较高Al_(2)O_(3)(13.61%~15.19%,平均为14.51%),较低Fe2O_(3)(0.82%~1.72%,平均为1.25%)、CaO(2.39%~3.32%,平均为3.06%)、MgO(0.06%~0.10%,平均为0.08%)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高,ΣREE值为184×10^(-6)~434×10^(-6),平均为252×10^(-6)。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中显示Eu负异常,具有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相似的Th、Zr、Ti、Co、Ni等微量元素含量。砂岩中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为2204~2520 Ma、1536~2067Ma、253.3~448.7Ma等3个阶段,在2445Ma、1986.4Ma、1757.6Ma、448.5Ma、278.2Ma等5个年龄段出现峰值,锆石最小年龄为253.3 Ma。砂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谱系显示,大河坝组源区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碎屑物质来自上地壳中性火成岩,主要物源区为研究区北部北秦岭构造带、祁连造山带东段和华北板块南缘基底,少部分碎屑来自西秦岭同期岩浆岩和多旋回沉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河坝组 碎屑锆石 构造环境 物源 西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天水地区龙王洞蛇绿混杂岩U–Pb年龄与俯冲-碰撞时限
12
作者 时超 辜平阳 +2 位作者 彭璇 潘晓萍 田绒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60-1971,共12页
【研究目的 】西秦岭天水地区龙王洞蛇绿混杂岩是一套典型的蛇绿岩体,是秦岭商丹缝合带西延的重要证据,对其进行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对该... 【研究目的 】西秦岭天水地区龙王洞蛇绿混杂岩是一套典型的蛇绿岩体,是秦岭商丹缝合带西延的重要证据,对其进行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对该套蛇绿岩进行分析,确定其主要由变辉长岩、变玄武岩、辉石岩等组成。【研究结果 】通过LA–ICP–MS锆石微区原位U–Pb同位素测年,获得变辉长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74.6±6.7)Ma,指示该蛇绿混杂岩形成于早奥陶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变玄武岩属于高钛、富镁、富铁、拉斑系列;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呈现稀土总量偏低、Eu负异常不明显的平坦型曲线;微量元素分布模式为Cs、Th和Nb相对亏损的平坦型曲线,Zr/Nb比值低,总体表现出与E–MORB相似的特征。【结论 】变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龙王洞蛇绿混杂岩可能形成于岛弧区拉张环境,结合区域资料进一步认为其形成于俯冲带上弧后盆地环境,进一步暗示了西秦岭天水地区在早奥陶世处于商丹洋的大洋俯冲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 LA–ICP–MS锆石U–Pb测年 早奥陶世 构造环境 西秦岭 地质调查工程 商丹缝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南屏雪山地区奥陶纪弧型辉长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志浩 刘晓强 +1 位作者 张传林 木热地里·马合木提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102,共21页
西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岩浆岩记录了区内原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关键信息。近来,笔者所在课题组在西昆仑造山带南部南屏雪山地区新发现一套奥陶纪辉长岩。LA-MC-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辉长岩形成于476~471 Ma,为早奥陶世岩浆活动的产物... 西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岩浆岩记录了区内原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关键信息。近来,笔者所在课题组在西昆仑造山带南部南屏雪山地区新发现一套奥陶纪辉长岩。LA-MC-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辉长岩形成于476~471 Ma,为早奥陶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辉长岩具有高Al_(2)O_(3)(14.32%~16.91%)和TiO_(2)(1.20%~2.53%),贫P_(2)O_(5)(0.22%~0.55%)和低碱(Na_(2)O+K_(2)O=4.03%~5.84%)特征,SiO_(2)(52.27%~56.65%)与MgO(2.98%~7.59%)变化较大;其中部分样品表现出富Nb特征,相对高SiO_(2)(53.08%~56.86%),低MgO(2.98%~6.05%),高TiO_(2)(1.48%~2.54%)和Nb(7.64×10^(-6)~14.08×10^(-6))。南屏雪山辉长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和轻稀土元素,明显亏损Nb、Ta、Sr等元素,表现出典型岛弧型岩浆岩特征。Sr-Nd同位素方面,南屏雪山辉长岩显示出亏损的ε_(Nd)(t)值(2.84~4.04)。综合研究表明,南屏雪山奥陶纪弧型辉长岩形成于受俯冲板片熔体交代的亏损地幔发生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过程。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我们认为麻扎尔—甜水海地体内大陆弧辉长岩(约530 Ma)、富Nb弧型辉长岩(476~471 Ma)和OIB型枕状玄武岩(约465 Ma)的特殊岩石组合记录了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过程中,俯冲板片后撤诱发的弧后伸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 奥陶纪辉长岩 原特提斯洋 西昆仑造山带 南屏雪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构造格局和性质 被引量:231
14
作者 冯益民 曹宣铎 +5 位作者 张二朋 胡云绪 潘晓萍 杨军录 贾群子 李文明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10,共10页
简要论述了西秦岭造山带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和格局,讨论了西秦岭造山带的性质。西秦岭造山带自800Ma左右以来,经历了超大陆裂解、洋陆演化、碰撞造山、板内伸展和陆内叠覆造山后才形成现今的西秦岭造山带。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西秦... 简要论述了西秦岭造山带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和格局,讨论了西秦岭造山带的性质。西秦岭造山带自800Ma左右以来,经历了超大陆裂解、洋陆演化、碰撞造山、板内伸展和陆内叠覆造山后才形成现今的西秦岭造山带。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西秦岭有着完全不同的构造体制和格局。在洋陆演化阶段属板块构造体制,以多陆块洋为特征的洋陆格局;在板内伸展阶段属板内裂谷和裂陷盆地体制,以板内伸展盆地体系为特征的海陆格局;在陆内叠覆造山阶段属陆内盆山体制和陆内盆山格局。西秦岭造山带是一个"碰撞—陆内型"复合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造山带 显生宙 构造演化 构造格局 造山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塔西南坳陷晚古生代以来的沉积构造演化 被引量:42
15
作者 方爱民 马建英 +2 位作者 王世刚 赵越 胡健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396-3406,共11页
自柯克亚深层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以来,塔西南坳陷一直受到各类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有关该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及其油气资源评价近年来更是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塔西南和西昆仑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所经历... 自柯克亚深层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以来,塔西南坳陷一直受到各类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有关该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及其油气资源评价近年来更是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塔西南和西昆仑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所经历的构造及沉积格架的演变过程,对塔西南坳陷性质及其演化阶段划分所存在的争议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塔西南-西昆仑这一盆山体系形成和演化中的构造变形和沉积记录。总体来说,根据现有沉积和构造变形资料,中生代之前西昆仑和塔西南坳陷分别处于同一构造背景下的不同沉积单元;二者之间盆山体系的形成主要自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上新世是造盆造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或者说早更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基本上奠定了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现今的盆-山构造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地区 塔西南坳陷 晚古生代以来 沉积构造演化 LATE Paleozoic west KUNLUN orogen Tarim BASIN BASIN system KUNLUN orogenic belt tectonic movements structural geology sedimentary strata Early Pleistocene 盆山体系 构造变形 Early Cretaceous 塔里木盆地南缘 LATE Jurassic 油气资源评价 深层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尖扎—同仁地区隆务峡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及意义——来自辉长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的证据 被引量:40
16
作者 王绘清 朱云海 +2 位作者 林启祥 李益龙 王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6-92,共7页
隆务峡蛇绿岩位于青海省同仁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秦岭和南祁连造山带的结合部位。蛇绿岩年代学对于研究造山带构造演化和恢复古洋-陆板块构造格局至关重要。对隆务峡蛇绿岩中的辉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206Pb/238U加权平均... 隆务峡蛇绿岩位于青海省同仁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秦岭和南祁连造山带的结合部位。蛇绿岩年代学对于研究造山带构造演化和恢复古洋-陆板块构造格局至关重要。对隆务峡蛇绿岩中的辉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50.1Ma±2.2Ma(MSWD=0.7),代表了辉长岩的结晶年龄,表明隆务峡蛇绿岩是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西秦岭与南祁连之间古洋盆扩张过程中岩浆活动的产物。而呈岩株侵入到蛇绿岩中的花岗闪长岩的年龄(244Ma±1.4Ma)晚于蛇绿岩中辉长岩的年龄,但早于区域上大量存在的印支期花岗岩,可能记录了蛇绿岩的侵位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辉长岩 LA-ICP-MS锆石U-PB年龄 西秦岭造山带 南祁连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被引量:49
17
作者 姜耀辉 芮行健 +1 位作者 郭坤一 贺菊瑞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3-25,共3页
西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存在 6个大的侵入旋回和 9个侵入期 ,分别形成于洋脊环境、火山弧环境、碰撞后隆起环境和造山晚期相对拉张环境。前 3种环境形成的花岗岩记录了洋盆形成→洋壳俯冲→陆 -陆碰撞过程 。
关键词 花岗岩 构造环境 西昆仑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及邻区中生代地质演化与成矿作用响应 被引量:44
18
作者 张复新 杜孝华 +1 位作者 王伟涛 齐亚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6-495,共10页
华 (山 )熊 (耳山 )地块、南秦岭与川西金、铅锌 汞锑、钼 钨等矿床聚集区是秦岭成矿带乃至我国中央造山—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华熊地块金、钼成矿 ,还是南秦岭及川西金、铅锌和汞锑矿床 ,它们的成矿地质背景、容矿与含矿建造... 华 (山 )熊 (耳山 )地块、南秦岭与川西金、铅锌 汞锑、钼 钨等矿床聚集区是秦岭成矿带乃至我国中央造山—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华熊地块金、钼成矿 ,还是南秦岭及川西金、铅锌和汞锑矿床 ,它们的成矿地质背景、容矿与含矿建造、矿床类型、矿床规模及时空分布规律 ,均与中生代板块构造活动体系具密切的耦合关系。具体分析了大陆俯冲—碰撞和陆内造山构造—岩浆活动过程中 ,成矿构造地质背景、成矿盆地环境、沉积建造、成矿作用与矿床分布规律对大陆造山作用的耦合与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中生代 地质演化 成矿作用 金属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及其北缘前陆盆地板内变形构造 被引量:53
19
作者 曲国胜 陈杰 +4 位作者 陈新安 张兴林 李涛 尹军平 周洪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19-429,共11页
笔者总结了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及塔西南前陆盆地板内变形的各类构造模式、构造分带、新生代变形格局及构造演化,提出其新生代板内变形具有弧形构造分段性和阶段性演化的特点,发现了依格孜牙、柯克亚、桑株—杜瓦、卡兹克—阿尔特薄皮... 笔者总结了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及塔西南前陆盆地板内变形的各类构造模式、构造分带、新生代变形格局及构造演化,提出其新生代板内变形具有弧形构造分段性和阶段性演化的特点,发现了依格孜牙、柯克亚、桑株—杜瓦、卡兹克—阿尔特薄皮弧形推覆构造、齐姆根主弧形构造段及玉力群—克里阳构造段的三角带构造及叶尔羌—棋盘对冲过渡型弧形构造。认为对冲过渡型弧形构造及各弧形构造分段间的斜冲走滑带是塔西南前陆盆地板内变形的特殊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塔西南 前陆盆地 板内变形 构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准噶尔蛇绿混杂岩中洋岛玄武岩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杨高学 李永军 +4 位作者 佟丽莉 杨宝凯 张胜龙 沈锐 段丰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2-405,共14页
洋岛玄武岩(OIB)起源研究是当代固体地球岩石学及地球化学最基本问题之一,通常被认为源于地幔柱。西准噶尔位于中亚造山带的西南缘,该地区发育多条蛇绿混杂岩带,主要包括唐巴勒、玛依勒、达尔布特及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带,它们组成相似,... 洋岛玄武岩(OIB)起源研究是当代固体地球岩石学及地球化学最基本问题之一,通常被认为源于地幔柱。西准噶尔位于中亚造山带的西南缘,该地区发育多条蛇绿混杂岩带,主要包括唐巴勒、玛依勒、达尔布特及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带,它们组成相似,主要为蛇纹岩、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纯橄岩、铬铁矿、辉石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拉斑质和碱性)、硅质岩及斜长花岗岩。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西准噶尔蛇绿混杂岩带中不断有不同时代OIB被识别。这些玄武岩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具有高TiO2和FeOt,低MgO,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特征,没有明显Nb、Ta负异常,与日喀则及夏威夷洋岛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极为相似,可能形成于大洋板内的海山或洋底高原,认为其成因与地幔柱相关,表明在西准噶尔(洋)的演化过程中,不仅是洋内俯冲系统,还伴有地幔柱活动。结合前人研究,认为中亚造山带可能是洋内俯冲+地幔柱复合的演化模型。同时,对中亚造山带中的OIB及OIB型玄武岩形成时代进行系统总结发现,它们不仅时代宽度大,并且具有连续发育的特点。对正确认识地幔柱活动在显生宙中亚造山带地壳增生过程中的贡献提供新的资料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玄武岩 洋内俯冲系统 地幔柱 西准噶尔 中亚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