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M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水平形变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瑞春 李自红 +1 位作者 赵文星 张淑亮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4-638,共5页
通过分析汶川 M 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 GPS 速度场以及由此计算得到的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1)汶川 M 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各区域的运动方向均不同程度向西偏转,太原盆地及其以北的区域由1999-2007年的 SW 或 SSW 向转为 SWW... 通过分析汶川 M 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 GPS 速度场以及由此计算得到的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1)汶川 M 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各区域的运动方向均不同程度向西偏转,太原盆地及其以北的区域由1999-2007年的 SW 或 SSW 向转为 SWW 向,且运动速率由平均约2 mm/a增加到约4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之前的 SSE 向转为 SW 向。(2)汶川 M 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的应变率场显著增强,大同盆地、太原盆地北段和临汾盆地西南段形成了三个压性应变集中区,2010年在这三个区域内分别发生了大同 M 4.5、阳曲 M 4.6和河津 M 4.8地震,可能由于这种压性应变积累的区域应力场环境有利于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3)2009-11年,受日本 M 9.0地震的影响,山西地震带向西运动的速率有所减弱,应变率场张性变化明显,太原盆地及其以北区域平均速率下降为约2-3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 SW 向转为整体向南运动的格局,有恢复到1999-2007年背景运动状态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震带 汶川m8.0地震 GPS速度场 应变率场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前后地电阻率时空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同利 崔博闻 +2 位作者 王丽红 颜晓晔 李菊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4,共9页
采用归一化速率变化方法对2008年汶川M_(S)8.0地震震中周边19个定点台站观测到的地电阻率的时空变化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时序分析结果显示:在汶川地震前,震中周边多个地电阻率台站准同步地出现了中短期前兆异常;空间分布过程显示,地震... 采用归一化速率变化方法对2008年汶川M_(S)8.0地震震中周边19个定点台站观测到的地电阻率的时空变化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时序分析结果显示:在汶川地震前,震中周边多个地电阻率台站准同步地出现了中短期前兆异常;空间分布过程显示,地震孕震过程中地电阻率在震中区域有负异常丛集和由远及近的迁移现象,负异常丛集呈象限分布,长轴方向与震源机制解主压力方向基本吻合,且受孕震断裂、台站位置、观测装置布设方向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_(S)8.0地震 地电阻率 时序分析 空间分布 归一化速率变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前后南北地震带北段GPS垂向形变特征
3
作者 梁洪宝 杨国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3-621,共9页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垂向变形产生了影响,对1999-2016年多期GPS观测数据进行精密解算,采用多面函数方法分别对研究区垂向运动进行周年运动剔除和空间滤波,获取了汶川地震前后垂向形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以巴颜喀拉块...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垂向变形产生了影响,对1999-2016年多期GPS观测数据进行精密解算,采用多面函数方法分别对研究区垂向运动进行周年运动剔除和空间滤波,获取了汶川地震前后垂向形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以巴颜喀拉块体与华南块体交界带西侧为界,其西部自东向西呈指数函数衰减;东部自西向东呈对数函数形式衰减,且东部衰减程度大于西部,两块体交界南北段垂向形变特征存在差异性,北段隆升速度和变化梯度均弱于南段;②地震前后南北地震带北段垂向形变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性,相对震前,震后大部分区域隆升速度加快,平均约为2 mm/a,局部区域加快程度较大,最大值达7 mm/a;③垂向速度的差异性变化对地壳的垂向应变积累具有影响,最大正影响区域为巴颜喀拉块体与华南块体交界及其西侧区域,增大了约10×10^(-8)/a,约为震前的2倍,最大负影响区域为川滇块体北部局部区域,减小了约7×10^(-8)/a。建议对巴颜喀拉块体与华南块体交界及其西侧区域和川滇块体北部局部区域强化跟踪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汶川m_(S)8.0地震 南北地震带北段 垂向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值下降幅度与汶川M_(S)8.0地震孕震区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陈丽娟 陈学忠 +1 位作者 李艳娥 龚丽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46-1058,共13页
b值常用于评估区域应力水平。基于b值随应力升高而减小的理论基础,文中试图找出b值的下降幅度与汶川地震孕震区的关系。以汶川地震的震中为中心,选取10°×10°范围内2000年1月—2008年4月的地震目录,通过格点搜索法搜索出... b值常用于评估区域应力水平。基于b值随应力升高而减小的理论基础,文中试图找出b值的下降幅度与汶川地震孕震区的关系。以汶川地震的震中为中心,选取10°×10°范围内2000年1月—2008年4月的地震目录,通过格点搜索法搜索出汶川地震前b值具有明显下降变化的异常格点,分析异常格点所在区域内b值的时序变化。结果显示,异常格点的分布随着b值下降幅度的增大逐渐收敛至龙门山断裂带的都江堰—北川段,与汶川地震破裂区的南段重合,汶川地震起始破裂点位于异常区的东南缘。异常区内b值随时间呈现“趋势下降—平稳变化—临震前急剧下降”的变化形态,分别持续3.5a、2a和4个月。文中关注b值的下降变化过程,能在较大范围内搜索出b值呈下降变化形态的区域,而这些区域对应于应力增强区,这可为未来强震的震中判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_(S)8.0地震 格点搜索法 b值下降幅度 孕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7.0级地震中典型非结构构件震害特征 被引量:21
5
作者 孙得璋 黄勇 +2 位作者 杨振宇 林均岐 张仁鹏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4,共8页
九寨沟7.0地震给九寨沟地区建筑结构及非结构构件造成了严重破坏。本文主要涉及调查区域包括漳扎镇、甲藩古城、若尔盖县阿西茸乡、求吉乡及包座乡等。主要调查框架结构、砖混结构、大跨空间结构以及木结构的非结构构件震害。此次调查... 九寨沟7.0地震给九寨沟地区建筑结构及非结构构件造成了严重破坏。本文主要涉及调查区域包括漳扎镇、甲藩古城、若尔盖县阿西茸乡、求吉乡及包座乡等。主要调查框架结构、砖混结构、大跨空间结构以及木结构的非结构构件震害。此次调查的结构多数是2000年以后建造,8度设防,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主体结构和非结构构件均未受到影响。在此次地震中,非结构构件大量损坏,破坏主要以框架、砌体填充墙开裂或变形或局部倒塌、吊顶脱落、地板隆起、吊顶设备掉落、玻璃震碎等震害为主。调查结果表明,与以往地震不同,Ⅷ度区内仅有的三个大跨度结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一个结构出现节点破坏,此次地震中大跨空间结构非结构构件震损尤为明显,非结构构件设备损失最为严重。另一个不同于以往地震震害的是位于Ⅵ度区山坡上的木结构非结构震害明显比坡下要严重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7.0地震 非结构构件 汶川地震 设备 山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及相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40
6
作者 蒋海昆 黎明晓 +1 位作者 吴琼 宋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46-758,共13页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分段特性,较强余震分布于茂县、绵竹以南及平武以北。主破裂过程在中南段以逆冲为主,序列逐渐衰减,呈主余型的序列衰减特征;北段是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终止区域,主破裂过程在该区域以走滑为主,形成多震型的...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分段特性,较强余震分布于茂县、绵竹以南及平武以北。主破裂过程在中南段以逆冲为主,序列逐渐衰减,呈主余型的序列衰减特征;北段是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终止区域,主破裂过程在该区域以走滑为主,形成多震型的序列特征,也成为汶川序列较大余震的主体活动区域。序列较强余震活动明显受引潮力调制,大多数较强余震发生在固体潮大、小潮时段,并且16时前后是较强余震的优势发震时段。序列衰减系数p值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最终基本稳定在1附近变化。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序列类型及最大强余震震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等进行了初步讨论。初步的统计结果还显示,8级左右强震序列中主震与最大余震之间的震级差正比于主震破裂尺度,这意味着当震级大体接近时,较大的破裂尺度与较为充分的能量释放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8.0级地震 分段特征 序列类型 最大强余震震级 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破裂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级大震震害特征和发震断裂运动方式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侯康明 李丽梅 黄耘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388-393,共6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后,笔者随同江苏省地震救援队即赴重灾区北川县城实施救援。在救援期间所获取的现场资料基础上,对该次大震的震害特征和发震断裂运动方式进行了探讨。汶川8级特大地震的极震区地震烈度高达11度;10...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后,笔者随同江苏省地震救援队即赴重灾区北川县城实施救援。在救援期间所获取的现场资料基础上,对该次大震的震害特征和发震断裂运动方式进行了探讨。汶川8级特大地震的极震区地震烈度高达11度;10~11度重灾区主体沿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呈北东方向展布。龙门山断裂带为汶川特大地震的发震断裂,其运动方式为逆冲兼右旋水平错动。由于所处的特殊地震地质环境,地震地质灾害非常严重,致使此次地震的震害更具毁灭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震 龙门山活动断裂带 高烈度区 强余震分布 地震地质 震害 发震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河流阶地建筑物的震害机制研究
8
作者 熊文 王伟 +4 位作者 杨研科 徐凯放 赵宁康 曹子昂 李昀松 《地震学报》 2025年第5期695-710,共16页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现场的震害调查资料显示,河流阶地地形对建筑物震害分布的影响规律表现为:阶地前缘冲洪积层较厚区域的建筑物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而阶地后缘坡积层较薄区域受损则相对较轻,总体上呈现出前缘震害显著大于后缘的特征...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现场的震害调查资料显示,河流阶地地形对建筑物震害分布的影响规律表现为:阶地前缘冲洪积层较厚区域的建筑物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而阶地后缘坡积层较薄区域受损则相对较轻,总体上呈现出前缘震害显著大于后缘的特征。为研究该震害特征的机制,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构建三维阶地模型,模拟分析了脉冲荷载作用下阶地模型的地震动响应。结果表明:各级阶地前缘的地震动水平均显著高于后缘,同时随着上覆土层的增厚,峰值加速度、相对持时值、反应谱平台值以及放大系数均呈现上升趋势;随着阶地级数的减小,峰值加速度、持时和反应谱特征周期均呈下降趋势,且随着模型阶地级数的增加,对地震动低频成分的放大效应也显著增强。因此,阶地级数和上覆土层厚度是影响地震动响应的关键因素,高阶地和厚覆盖土层区域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更强,建筑物遭受的破坏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m_(S)8.0 地震 河流阶地 建筑物震害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