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WRF中国境内土壤湿度-降水耦合强度的诊断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源 张述文 +1 位作者 李少英 曹倩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0-166,共7页
借助中尺度模式WRF,以粗分辨率GLDAS资料统计出的强耦合2000年和弱耦合2005年夏季为代表时段进行高时空分辨率的模拟.结果表明,在周时间尺度内,土壤湿度-降水耦合强度在时间尺度为6 h时最强,除部分区域外,耦合强度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减... 借助中尺度模式WRF,以粗分辨率GLDAS资料统计出的强耦合2000年和弱耦合2005年夏季为代表时段进行高时空分辨率的模拟.结果表明,在周时间尺度内,土壤湿度-降水耦合强度在时间尺度为6 h时最强,除部分区域外,耦合强度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弱.较强耦合区基本位于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包括山东、山西、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中南部等,与统计结果一致.2000年夏季耦合强于2005年,但强耦合出现的月份以及空间分布均不固定,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始终为中国夏季土壤湿度-降水共同强耦合区.由于时空分辨率的增加,发现一些零星分布的较强耦合区,而GLDAS统计结果中并没有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降水耦合强度 中尺度模式WRF 数值试验 高时空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对流系统对污染气体CO垂直动力输送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夏雨晨 银燕 +1 位作者 陈倩 胡汉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80-1294,共15页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WRF-Chem模式模拟了2014年7月27日和8月24日发生于长三角地区的两次强度不同的深对流系统对污染气体CO的再分布作用,对比分析了模拟的两次深对流系统在CO垂直输送过程中的差异。通过与实际雷达回波的比较发现,两次模拟...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WRF-Chem模式模拟了2014年7月27日和8月24日发生于长三角地区的两次强度不同的深对流系统对污染气体CO的再分布作用,对比分析了模拟的两次深对流系统在CO垂直输送过程中的差异。通过与实际雷达回波的比较发现,两次模拟的深对流发生时间、回波强度等都与实际观测接近。8月24日深对流过程发生前的对流有效位能和0~6 km垂直风切变强度均高于7月27日个例,因此8月24日深对流系统更不稳定,发展高度更高。从CO浓度垂直剖面、质量通量随高度的变化特征发现,7月27日的深对流系统最高可以将CO输送到14 km高度处,8月24日的深对流系统最高可以将CO输送到16 km高度处。对CO浓度的垂直通量散度平均垂直廓线分析看出,7月27的深对流系统主要将CO输送到12 km附近,导致7月27日个例对流层中层的CO浓度更高,8月24日的深对流系统主要将CO输送到15 km附近,导致8月24日个例对流层上层的CO浓度更高。对垂直通量求和的分析表明,8月24日的深对流系统每小时垂直输送的CO浓度是7月27的1.3倍,而考虑到8月24日的深对流系统持续时间更长,8月24日的深对流系统对CO的垂直输送作用远远大于7月24日的深对流系统的垂直输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对流 垂直输送 wrf-chem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连续沙尘过程中沙尘气溶胶的垂直传输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方雪 田文寿 +2 位作者 韩元元 张健恺 丁林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5-825,共11页
使用WRF-Chem模式,以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FNL客观分析资料作为初始场和边界条件对2013年3月8-13日发生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次连续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模拟,利用卫星资料和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对模拟结果... 使用WRF-Chem模式,以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FNL客观分析资料作为初始场和边界条件对2013年3月8-13日发生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次连续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模拟,利用卫星资料和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过程有3大沙源地,分别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除腾格里沙漠有3次起沙过程外,其余沙源地均有2次连续的起沙过程.起沙后沙尘气溶胶向西南输送翻越青藏高原东侧向高空输送,在不考虑气溶胶的直接、间接辐射效应以及湿沉降过程的条件下,沙尘气溶胶起沙2 d后到达200 hPa,进入下平流层,强上升运动是其进入下平流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chem模式 沙尘气溶胶 下平流层 强上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