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5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ater Consumption and Use Efficiency of Main Crops on Semi-drought Area of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1
作者 SUN Zhanxiang 1,3,FENG Liangshan 1,3,ZHENG Jiaming 1,3,LIU Yang 1,3,ZHANG Ying 2,3,and YANG Ning 1,3 1 Liaon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henyang 110161,China 2 College of Land and Environment,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161,China 3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Dry and Water-efficient Farming of Liaoning Province,Shenyang 110161,China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0年第2期36-42,共7页
The laws of water consumption in corn,peanuts and millet on the semi-drought area of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were studied through the FAO-Penman Monteith method and the water balance method.Among three corps,the amo... The laws of water consumption in corn,peanuts and millet on the semi-drought area of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were studied through the FAO-Penman Monteith method and the water balance method.Among three corps,the amount of the day water demand,the whole growth period water demand and the soil water deficit of corn were all the largest.At the same time,its degree of agreement between the water demand and the level of precipitation was the worst,and its average in crop coefficient was larger.The amount of 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consump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main crop semi-drought ar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ying plant-based irrigation scheduling to assess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cotton following a high-biomass rye cover crop
2
作者 MEEKS Calvin D SNIDER John L +1 位作者 CULPEPPER Stanley HAWKINS Gary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0年第2期134-145,共12页
Background:This study addressed the potential of combining a high biomass rye winter cover crop with predawn leaf water potential(ΨPD)irrigation thresholds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water use efficiency(WUE)in cotton.... Background:This study addressed the potential of combining a high biomass rye winter cover crop with predawn leaf water potential(ΨPD)irrigation thresholds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water use efficiency(WUE)in cotton.To this end,a study was conducted near Tifton,Georgia under a manually-controlled,variable-rate lateral irrigation system using a Scholander pressure chamber approach to measure leaf water potential and impose varying irrigation scheduling treatment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ΨPDthresholds were-0.4 MPa(T1),-0.5 MPa(T2),and-0.7 MPa(T3).A winter rye cover crop or conventional tillage were utilized for T1-T3 as well.Results:Reductions in irrigation of up to 10%were noted in this study for the driest threshold(-0.7 MPa)with no reduction in lint yield relative to the-0.4 MPa and-0.5 MPa thresholds.Drier conditions during flowering(2014)limited plant growth and node production,hastened cutout,and decreased yield and WUE relative to 2015.Conclusions:We conclude thatΨPDirrigation thresholds between-0.5 MPa and-0.7 MPa appear to be viable for use in aΨPDscheduling system with adequate yield and WUE for cotton production in the southeastern U.S.Rye cover positively impacted water potential at certain points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but not yield or WUE indicating the potential for rye cover crops to improve water use efficiency should be tested under longer-term production scenari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Irrigation management Water use efficiency Cover crops Cotton sustain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分析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3
作者 宫志锋 吴泽璐 +5 位作者 丁可欣 佘文静 柴如山 王擎运 汪建飞 马超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57,共9页
为明确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磷肥利用率的影响,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和农业措施下作物磷肥利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秸秆还田对作物磷肥利用率影响的27篇文献163条数据,利用整合分析,探究作物磷素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对秸秆还田的响... 为明确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磷肥利用率的影响,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和农业措施下作物磷肥利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秸秆还田对作物磷肥利用率影响的27篇文献163条数据,利用整合分析,探究作物磷素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结果表明,整体上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升磷素吸收量(效应值的范围为7.78%~16.44%),但对磷肥利用率无显著影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高磷(全磷含量0.75~1.50 g/kg;有效磷含量>20 mg/kg)土壤相比于低磷土壤具有更好地提升磷素吸收量的效果,偏酸性(pH<6.5)的土壤也更有利于磷素吸收量的提升。磷肥施用量、秸秆施用量、秸秆种类和作物种类均会显著影响磷肥利用率和磷素吸收量。此外,线性拟合结果显示磷肥利用率与全磷、有机质和pH分别呈极显著(P<0.01)、显著(P<0.05)和显著(P<0.05)线性负相关;磷素吸收量与有机质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综上,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季风气候区域,低有机质高磷含量的壤土上进行玉米秸秆还田能够更好地提升磷肥吸收利用效率。施肥量和秸秆施用量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研究结果为提高作物磷肥利用效率和制定秸秆资源可持续农业生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主要粮食作物 磷肥利用率 磷素吸收量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提高农田生产力的机理与应用展望
4
作者 张哲 白伟 +13 位作者 冯良山 冯晨 赵凤艳 蔡倩 向午燕 杜桂娟 张诗雨 李娜 娄义晟 刘洋 董智 侯志研 梁思维 孙占祥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595-605,共11页
间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大量研究已表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不仅在提高作物群体产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且可以使植株地上部高效利用光温资源、地下部优化利用水分和养分资源,进而实现资源的协同增效,提高了旱地农田生产力。本文重... 间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大量研究已表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不仅在提高作物群体产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且可以使植株地上部高效利用光温资源、地下部优化利用水分和养分资源,进而实现资源的协同增效,提高了旱地农田生产力。本文重点综述了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通过改善光、水、养分等利用提高旱地农田生产力的主要机理,解析了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通过优化作物品种、养分管理、空间布局、种植密度等农艺调控措施来提高旱地农田生产力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了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在应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旨在为合理构建适宜我国旱地农田的高产稳产和资源高效型禾豆间作模式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玉米 豆科作物 资源高效利用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埋土深度下节节麦出苗特征及深翻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杂草的防控效果
5
作者 王永芳 焦素环 +8 位作者 董志平 林永岭 康健 张立娇 徐婧 陈立涛 吉欣欣 王孟泉 李秉华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81-89,共9页
针对麦田除草剂用量大、药害频发,开展不同埋土深度对小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生长的影响研究,探讨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室内实验、田间试验和生产示范,研究了不同埋土深度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和出苗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节节麦种子个体... 针对麦田除草剂用量大、药害频发,开展不同埋土深度对小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生长的影响研究,探讨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室内实验、田间试验和生产示范,研究了不同埋土深度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和出苗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节节麦种子个体间活力差异显著,在0-30 cm耕作层内均能萌发;埋土深度对萌发率和分蘖数影响不显著,对出苗率、苗高、芽长和根长具有显著影响。节节麦的芽长只有能够伸出地面见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存活;但芽长与胚乳多少有直接关系,不能无限伸长,从而导致节节麦出苗存活率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在田间土深15 cm时基本不能出苗。进一步对禾本科越年生杂草节节麦、雀麦、看麦娘以及阔叶越年生杂草播娘蒿、荠菜、麦家公进行试验,结果显示,节节麦和雀麦种子在深层土壤存活力强,埋土深度达到15 cm时极少数出苗,而其他杂草在埋土深度为10 cm时极少数出苗;禾本科、阔叶越年生杂草在0-5 cm土层出苗率分别为94.6%和99.8%,其中冬前出苗率分别为94.6%和46.5%。深翻25-30 cm使0-5 cm土层基本没有杂草种子就能很好地控制草害,减少冬前和春季2次用药。2021年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鹿泉进行田间试验,小麦收获后免耕播种玉米,玉米收获后深翻,对节节麦的防效可达99.69%,对其他部分越年生杂草的防效均达94%以上,对小麦后期和玉米季部分一年生杂草的防效也能达到7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70.67%。2022—2023年在栾城进行深翻控草田间示范,防效为71.23%-100%,平均防效高达89.46%,防效高低与深翻作业质量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节麦 越年生杂草 土层深度 萌发特征 出苗特征 土壤深翻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与种植模式影响羊草经济效益的调研分析
6
作者 闫雨婷 高洁 +4 位作者 赵牧其尔 格根图 贾玉山 王志军 那亚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47-1960,共14页
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Tzvel.]既是具有多重生态功能的生态草,又是营养丰富的饲用草,曾是我国的主要饲草且出口创汇,目前是我国继苜蓿和饲用燕麦之后将要主推的第三大牧草。因其较强的耐旱性和耐寒性而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东部的... 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Tzvel.]既是具有多重生态功能的生态草,又是营养丰富的饲用草,曾是我国的主要饲草且出口创汇,目前是我国继苜蓿和饲用燕麦之后将要主推的第三大牧草。因其较强的耐旱性和耐寒性而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东部的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通过对不同地区羊草种植过程中成本效益的调研结果进行对比效益和数据包络分析,理清各地区影响羊草种植效益的因素,为羊草大规模种植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可借鉴的经验。经实地调研,发现企业种植有育成和野生两类羊草种子。效益对比分析发现:多数地区育成种羊草的产量和收益优于野生种;灌溉条件下产量高于旱作条件;育成种羊草灌溉条件下的收益不一定高于旱作条件,野生种羊草灌溉条件的收益均低于旱作条件。经数据包络分析发现:赤峰育成种旱作、野生草种灌溉与旱作,白城野生种旱作,均存在人工成本、投入品与服务费过高、亩均产草量较低等问题,技术效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太合理,需要优化技术,加以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区域 经济效益 种植模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减量后移对冬小麦-夏玉米两熟体系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彭科研 赵凯男 +3 位作者 周发宝 刁延宾 陈广周 李升东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5,共13页
为了明确氮肥减量后移对黄淮海平原麦-玉两熟体系生产力的调控效应,于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济南济阳试验基地设置夏玉米、冬小麦周年氮肥试验,分析了传统农户处理(F_(400),周年施氮400 kg/hm^(2))、周年减氮10%(FN)... 为了明确氮肥减量后移对黄淮海平原麦-玉两熟体系生产力的调控效应,于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济南济阳试验基地设置夏玉米、冬小麦周年氮肥试验,分析了传统农户处理(F_(400),周年施氮400 kg/hm^(2))、周年减氮10%(FN)、周年减氮20%(FH)、周年减氮30%(FL)4种氮肥处理对麦-玉两熟体系籽粒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特性、氮肥利用效率、收获后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积累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黄淮海平原施氮制度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氮肥后移提高了氮肥减量条件下夏玉米、冬小麦和周年总产,与F_(400)和FN处理相比,FL处理3 a均值分别显著提高9.2%~18.1%,13.5%~20.5%,11.1%~19.1%。氮肥后移量改善了麦-玉两熟体系各生育阶段地上部植株氮素积累强度,促进了地上部植株氮素的积累,3 a均值夏玉米季吐丝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FL较F_(400)、FN、FH分别显著提高5.7%~12.3%,5.0%~12.8%,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8.2%~17.2%;冬小麦季,拔节、开花和成熟期FL与FH处理连续3 a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F_(400)和FN处理,3 a均值分别提高23.4%~28.1%,20.7%~26.3%,12.6%~20.8%,籽粒氮素积累量FL较F_(400)、FN和FH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6.4%,15.0%和5.8%。优化施氮制度能够改善麦-玉两熟体系氮肥利用效率,其中,夏玉米和冬小麦氮肥吸收效率3 a均值FL较F_(400)、FN、FH处理分别显著提高4.8%~57.7%,32.0%~72.4%;氮肥偏生产力夏玉米FL较F_(400)和FN处理分别显著提高68.8%,40.4%,冬小麦季FL较F_(400)、FN和FH显著提高38.4%~71.8%。4种施氮处理下夏玉米、冬小麦收获后0~40 cm土层均具有较高的土壤硝态氮富集,其中夏玉米3 a均值分别占0~200 cm土层总积累量的40.0%,38.9%,44.9%,42.5%,冬小麦分别占37.3%,36.9%,46.7%,38.3%;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夏玉米和冬小麦收获后传统农户处理(F_(400))和周年减氮10%(FN)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较试验起始时均出现了累积效应,而FL和FH施氮处理下实现了土壤硝态氮残留的相对平衡。可见,周年减氮30%处理下通过增加氮肥后移量,改善了植株氮素积累特性,实现了夏玉米、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是实现黄淮海平原麦-玉两熟体系籽粒高产、氮肥高效和环境友好的较优施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玉两熟制 周年减氮 氮肥后移 氮素积累 氮效率 土壤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旱地多熟种植模式气候资源利用比较研究
8
作者 李晶晶 梁冰 +6 位作者 蒲甜 马淑梅 余常兵 王淑彬 魏亚凤 杨文钰 王小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6-417,共12页
【目的】通过比较长江流域不同熟制、种植模式资源生产效率和产量,明确不同区域多熟种植模式增产增效效益。【方法】在长江上游(四川、湖北),长江中游(湖南、江西)和长江下游(江苏)分别设置不同的种植模式。【结果】各地区的三熟种植模... 【目的】通过比较长江流域不同熟制、种植模式资源生产效率和产量,明确不同区域多熟种植模式增产增效效益。【方法】在长江上游(四川、湖北),长江中游(湖南、江西)和长江下游(江苏)分别设置不同的种植模式。【结果】各地区的三熟种植模式与两熟模式相比,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和折谷产量均表现出显著优势。四川试验点的“小麦/春玉米/夏大豆”三熟模式在光能、温度和降水的生产效率上较“小麦-夏玉米”两熟模式分别提高12.7%、12.7%和11.7%,折谷产量提高7%~12.7%。湖北试验点的“马铃薯/春玉米/夏大豆”三熟模式较“饲料油菜-夏玉米”两熟模式的光能、温度和降水的生产效率分别提高31.9%、34.5%和35.5%,折谷产量提高13.4%~32%,春玉米较夏玉米产量提高10.1%~57.5%。湖南试验点“油菜-夏玉米‖夏大豆”两熟三作模式较“油菜-夏玉米”两熟模式的光能、温度和降水的生产效率提高15.3%、15.3%和15.2%,折谷产量提高15.2%,春玉米较夏玉米产量提高31.1%。江西试验点“黑麦草-春玉米/夏大豆”三熟模式较“冬闲-春玉米‖春大豆”一熟两作的光能、温度和降水的生产效率分别高出20.4%、13.7%和11.9%,折谷产量提高17.6%~18.2%。江苏试验点“鲜食蚕豆/鲜食玉米-鲜食玉米”三熟模式的光能、温度和降水的生产效率较两熟的“两熟收干籽蚕豆-玉米”分别高出123.5%、122.2%和116.7%,较两熟“鲜食蚕豆-鲜食玉米”的光能、温度和降水的生产效率分别高出36%、35.5%和34.5%,折谷产量提高24.6%~121.4%,春玉米较夏玉米产量提高15.4%。将作物的折谷产量和自然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可知,积温生产效率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结论】长江流域各区域三熟种植模式均有较好的增产增效作用,尤以长江下游增效显著,种植春玉米较种植夏玉米的增产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多熟种植模式 折谷产量 资源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尔羌河流域灌区农业发展特征与灌溉效率评估
9
作者 陈召望 韩淑敏 +5 位作者 李会龙 袁瑞雪 杨永辉 杨艳敏 王菁 姜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61-1274,共14页
叶尔羌河流域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随着干旱区水资源短缺及农业和生态用水竞争问题日益严峻,研究叶尔羌河流域灌区的农业发展特征和灌溉效率对农业和生态用水保障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2021年叶尔羌河流域灌... 叶尔羌河流域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随着干旱区水资源短缺及农业和生态用水竞争问题日益严峻,研究叶尔羌河流域灌区的农业发展特征和灌溉效率对农业和生态用水保障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2021年叶尔羌河流域灌区灌溉农业和水文统计数据及2000—2020年Penman-Monteith-Leuning Evapo-transpiration Version2(PML-V2)蒸散产品,结合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灌区的种植面积、灌溉面积、灌水面积、引水量、灌溉定额、蒸散量和灌溉效率等的变化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期间叶尔羌河流域灌区灌溉引水量显著下降,2019—2021年河水、泉水和库水引水量相对稳定,井水引水量波动较大;总种植面积和灌溉面积极显著增加,总灌水面积变化不显著,配水定额和灌水定额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下降趋势。2)蒸散量显著增加,上游和下游增加更明显,多年平均值为401mm;灌溉效率从2000年的25.1%提升至2020年的43.7%,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控制农业发展规模和进一步提升灌溉效率是降低灌溉引水量的主要措施。此外,对叶尔羌河流域灌区进行水量平衡验证,表明PML-V2蒸散产品在该区域可靠性强,可为其他生态水文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尔羌河流域灌区 灌溉农业 灌溉定额 作物蒸散 灌溉效率 PML-V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作物对陇中旱农区马铃薯农田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
10
作者 付永柯 李玲玲 +3 位作者 谢军红 王林林 张元红 魏巧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190,共9页
于2023年设置马铃薯垄沟覆盖作物种类及播期的大田试验,设置5个处理:马铃薯播前两周播种箭筈豌豆(PV1)、与马铃薯同期播种箭筈豌豆(PV2)、马铃薯播前两周播种毛叶苕子(PM1)、与马铃薯同期播种毛叶苕子(PM2)、单作马铃薯(P),研究不同覆... 于2023年设置马铃薯垄沟覆盖作物种类及播期的大田试验,设置5个处理:马铃薯播前两周播种箭筈豌豆(PV1)、与马铃薯同期播种箭筈豌豆(PV2)、马铃薯播前两周播种毛叶苕子(PM1)、与马铃薯同期播种毛叶苕子(PM2)、单作马铃薯(P),研究不同覆盖作物及播期对马铃薯的农田土壤水分、耗水量、蒸发蒸腾、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P处理相比,各覆盖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增加马铃薯全生育期尤其是花后(覆盖作物刈割后)田间0~1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且毛叶苕子覆盖处理对土壤水分的提升效果优于箭筈豌豆;PM1处理能显著提高块茎膨大期田间0~11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较P处理提高7.78%。(2)与P处理相比,各覆盖处理均能不同程度降低马铃薯全生育期的棵间蒸发量、蒸发与蒸散比和耗水量,其中PM1处理马铃薯全生育期棵间蒸发量和蒸发与蒸散比降幅最大,分别显著降低29.64%和25.66%;与P处理相比,PM1处理马铃薯花前(覆盖作物生长期)的蒸腾量显著提高9.67%,但耗水量无显著变化,覆盖作物刈割后,各覆盖处理耗水量均显著低于P处理,降幅为5.85%~16.64%。(3)PM1处理块茎产量、商品薯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其余处理显著提高8.89%~35.95%、17.10%~49.98%和8.87%~43.75%。因此,马铃薯播前两周垄沟播种毛叶苕子且刈割后覆盖在垄沟可为马铃薯块茎膨大期提供水分保障,同时优化耗水结构,从而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保障陇中旱农区马铃薯稳产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覆盖作物 农田耗水量 耗水结构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下高氮低钾型复合肥配施钾肥对双季稻产量和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11
作者 张美薇 韩天富 +8 位作者 柳开楼 胡丹丹 吴艳 宋惠洁 夏晶 胡志华 徐小林 夏立 樊剑波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8-523,共6页
通过大田试验,以氮磷钾养分含量为18%、12%和10%的高氮低钾型复合肥为对象,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分别设置了不施钾肥(CK)、高氮低钾型复合肥(F)、高氮低钾型复合肥配施钾肥(F+K)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下早晚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氮磷钾积... 通过大田试验,以氮磷钾养分含量为18%、12%和10%的高氮低钾型复合肥为对象,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分别设置了不施钾肥(CK)、高氮低钾型复合肥(F)、高氮低钾型复合肥配施钾肥(F+K)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下早晚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氮磷钾积累量及钾肥利用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F和F+K处理的早稻产量分别增加了4.36%和9.13%,晚稻产量分别提高了4.09%和13.89%,两季水稻总产量增幅分别为4.22%和11.65%,同时,F+K处理的早、晚稻产量分别比F处理提高了4.57%和9.41%。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发现,F+K处理主要是通过增加早稻季的每株穗数和晚稻季的每株穗数和千粒重来实现水稻增产。由于F+K处理增加了籽粒和秸秆的钾素含量,早稻季F+K处理的氮素和钾素积累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12.30%和22.40%,晚稻季F+K处理的氮素、磷素和钾素积累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11.89%、21.62%和26.59%;两季的结果也显示,F+K处理的氮素、磷素和钾素积累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12.07%、22.45%和24.54%,且分别比F处理提高了9.34%、8.56%和11.28%。由于秸秆还田带入大量钾素,与F处理相比,F+K处理的钾肥利用率与F处理无显著差异,但F+K处理中钾肥利用率的波动性明显降低。综上,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建议南方双季稻区将高氮低钾型复合肥与钾肥配施,以实现水稻增产增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复合肥 产量 每株穗数 钾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稻田氮素径流流失与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2
作者 朱泽宇 毛志伟 +3 位作者 苏柠 曾鹏 胡东升 谢桂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2,共9页
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尿素(U)、等氮量控释氮肥(CRU)、控释氮肥减氮10%(CRU1)、控释氮肥减氮20%(CRU2)和控释氮肥减氮30%(CRU3)等6个处理,通过2020—2021年田间试验研究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双季稻稻田氮素径流流失与水稻产量和氮素利... 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尿素(U)、等氮量控释氮肥(CRU)、控释氮肥减氮10%(CRU1)、控释氮肥减氮20%(CRU2)和控释氮肥减氮30%(CRU3)等6个处理,通过2020—2021年田间试验研究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双季稻稻田氮素径流流失与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U处理,CRU1、CRU2、CRU3处理的稻田总氮(TN)径流流失量显著降低,其中,2020年CRU1、CRU2、CRU3处理的早稻稻田TN径流流失量分别降低了57.99%、74.58%、78.49%,晚稻稻田的分别降低了60.80%、63.89%、66.05%,2021年CRU1、CRU2、CRU3处理的早稻稻田TN径流流失量分别降低了55.08%、63.77%、72.12%,晚稻稻田的分别降低了42.18%、66.67%、75.36%,且TN径流流失量随控释氮肥施用量的减少有降低的趋势;铵态氮(NH_(4)^(+)-N)为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的主要形态,施氮处理下NH_(4)^(+)-N流失量为0.50~7.98 kg/hm^(2),占TN径流流失量的28.40%~64.57%;与U处理相比,控释氮肥减量处理在维持水稻产量的同时,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了25.69%~37.63%、13.48%~42.24%、9.55%~40.53%,其中以控释氮肥减氮30%处理的效果最佳。综上,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能有效减少稻田氮素径流流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适宜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控释氮肥 氮素径流流失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万绍媛 刘现波 +2 位作者 才硕 时红 程婕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8,共12页
以双季稻为研究对象开展小区试验,设置手工栽插、机械插秧、抛秧、直播4种种植方式与淹水灌溉和间歇灌溉2种灌溉方式,对比不同处理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较淹水灌溉显... 以双季稻为研究对象开展小区试验,设置手工栽插、机械插秧、抛秧、直播4种种植方式与淹水灌溉和间歇灌溉2种灌溉方式,对比不同处理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较淹水灌溉显著(P<0.05)降低了早稻和晚稻的耗水量,产量增加0.79%~2.94%,在相同灌溉方式下,各种植方式相比均以直播的产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相同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条件下早、晚稻的碾磨品质要优于淹水灌溉。在相同灌溉方式下,直播早稻、晚稻的整精米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总的来看,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能够增加早、晚稻的产量,减少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稻米的碾磨品质。与移栽稻相比,直播稻的产量降低,晚稻的品质下降。综合比较,手工栽插并配合间歇灌溉的双季稻种植模式具有较好的节水、增产、优质的栽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灌溉方式 种植方式 产量 稻米品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调控地下滴灌对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姚亚丽 绳莉丽 邵薇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3-382,共10页
农业灌溉耗水量巨大,在农田建设中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关键。本研究以华北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滴灌技术+膜调控技术,研究膜调控地下滴灌技术对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膜调控地下滴... 农业灌溉耗水量巨大,在农田建设中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关键。本研究以华北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滴灌技术+膜调控技术,研究膜调控地下滴灌技术对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膜调控地下滴灌技术下,冬小麦棵间蒸发强度在整个生育期内一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日平均棵间蒸发强度比传统畦灌减少了32.73%~40.00%;与传统畦灌相比,膜调控地下滴灌技术冬小麦的耗水量同比减少了15.00%~19.14%,产量同比最大可提高19.46%,水分利用效率同比提高了22.72%~40.40%;此外,膜调控地下滴灌技术下,冬小麦基础作物系数Kcb随着生育阶段的推进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FAO-56推荐值的变化趋势基本相符。膜调控地下滴灌技术具有显著节水和增产效应,符合国家节水行动的要求,为雄安新区及河北平原区的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调控地下滴灌技术 冬小麦 耗水规律 作物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微藻肥对两类草本作物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15
作者 罗光宏 崔岩 +3 位作者 刘海燕 陈叶 王丽娟 孙中亮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77,共6页
微藻肥作为一种新型微生物肥料,能够显著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加光合色素含量,提高光合效率,进而显著提升作物产量,在种植娃娃菜时施用微藻肥,娃娃菜的株高增长了2.71%~15.19%,根长增加了19.31%,包叶重最高增加了311.69 g,叶绿素含量增加... 微藻肥作为一种新型微生物肥料,能够显著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加光合色素含量,提高光合效率,进而显著提升作物产量,在种植娃娃菜时施用微藻肥,娃娃菜的株高增长了2.71%~15.19%,根长增加了19.31%,包叶重最高增加了311.69 g,叶绿素含量增加了41.87%。同时,土壤容重降低了13.98%,孔隙度增加了18.18%,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同样,在种植黄芪时施用微藻肥,黄芪的产量也得到提升,根重增加了5.45%~18.75%,净光合速率提高了8.02%~17.48%,土壤孔隙度和速效养分含量也有所增加。研究发现,微藻肥不仅对作物产量具有正面效果,同时对土壤改良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肥 光合效率 作物产量 土壤性质 养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菌剂配施对连作甘草及其土壤养分的影响
16
作者 王雪 邱黛玉 +2 位作者 包芳 袁菲菲 许世峰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0-1311,共12页
为探究不同微生物菌剂在改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土壤养分环境和增产提质方面的施用效果,本研究以连作甘草为研究对象,设置解淀粉芽孢杆菌粉剂(J)、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K)及微生物液体菌剂(W)3个处理和1个常规施肥对照(C... 为探究不同微生物菌剂在改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土壤养分环境和增产提质方面的施用效果,本研究以连作甘草为研究对象,设置解淀粉芽孢杆菌粉剂(J)、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K)及微生物液体菌剂(W)3个处理和1个常规施肥对照(CK),测定连作甘草根部和土壤养分含量、产量和质量,以明确不同微生物菌剂影响连作甘草产量和质量的途径,并筛选施用效果最佳的微生物菌剂。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J、K和W处理连作甘草产量分别增加16.17%、41.94%和23.73%,甘草酸含量分别提高0.32、0.54和0.77个百分点,甘草苷含量分别提高0.12、0.26和0.30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42.71%、28.00%和14.71%,土壤全钾含量分别增加25.18%、24.04%和13.23%,土壤全磷含量分别增加15.33%、24.67%和14.67%,整体表现为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作用效果最为显著(P<0.05);J和K处理通过增加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使连作甘草根部全磷吸收效率分别较CK显著提高12.99和35.24个百分点,全钾吸收效率分别较CK显著提高6.03和19.82个百分点,进而增加产量和质量;W处理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全钾含量使连作甘草根部全磷和全钾吸收效率分别较CK显著提高27.31和11.51个百分点,进而增加产量和质量。综上,不同微生物菌剂可通过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促进连作甘草根部养分吸收,达到增产提质的效果,其中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在连作甘草中的施用效果最佳。本研究为微生物菌剂在甘草栽培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微生物菌剂 连作 养分吸收效率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剖面养分特征与小麦产量对生物质炭施用的响应
17
作者 刘佳乐 陈梓蕊 +1 位作者 吴思 孙海军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1,共7页
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考察200 kg/hm2施氮时以0.5%和1.5%(0~20 cm耕层干土重百分比)用量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剖面肥力指标、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施用可提高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0~10、20~30 cm剖面增幅达2... 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考察200 kg/hm2施氮时以0.5%和1.5%(0~20 cm耕层干土重百分比)用量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剖面肥力指标、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施用可提高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0~10、20~30 cm剖面增幅达21.1%~44.2%、12.6%~18.4%),且该效应与生物质炭用量呈正相关。相较仅施氮处理,添加生物质炭处理的0~10 cm土壤NH_(4)^(+)-N、NO_(3)^(-)-N、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提高了3.7%~49.0%、20.1%~23.7%、3.4%~16.7%和3.6%~14.8%,且30~40 cm剖面速效钾含量也显著提高10.2%~19.7%。除NH_(4)^(+)-N外,各养分含量的增幅在高用量(1.5%)添加生物质炭处理中更大。但30~40 cm土壤NH_(4)^(+)-N和20~3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因生物质炭添加而降低,降幅分别为27.4%~32.8%和10.8%~12.6%,且在生物质炭低用量(0.5%)时降幅更显著。生物质炭对小麦氮素利用率和产量无显著影响,但存在降低小麦产量的趋势(风险)。综上,土壤剖面养分特征对生物质炭添加的响应因其用量和土层深度不同而具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氮素利用率 有机碳 土壤肥力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DEA模型的农业种养结合生态效率评价
18
作者 周青 徐炜蕾 +1 位作者 张亚丽 吴锋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561-4572,共12页
种养结合是顺应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农业生产模式,然而现有研究在农业生态效率评价过程中往往忽视养殖业和种植业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导致无法准确评价农业生态效率及其提升机制。构建了考虑种养系统耦合的农业生态... 种养结合是顺应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农业生产模式,然而现有研究在农业生态效率评价过程中往往忽视养殖业和种植业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导致无法准确评价农业生态效率及其提升机制。构建了考虑种养系统耦合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框架,从产业“链”的角度,将种养系统划分为两个相互耦合的子系统,选用基于SBM的网络DEA模型对中国2000—2021年29个省市种养系统各个环节的生产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种养结合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均值为0.5975,其中东北地区农业种养结合生态效率最高,东部次之,中部和西部地区效率较低。养殖系统和种植系统共同促进了种养结合系统效率的提高,且养殖系统对整个种养结合系统效率提升的贡献相对更大。整体来看,四大区域效率损失的首要原因都是种植劳动力投入冗余,说明目前我国农业亟需提升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投入要素转型替代。其次,化肥投入冗余以及畜禽粪便污染物排放冗余也是导致种养系统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情景分析表明,种养结合能够减少种养循环链条上的化肥和饲料投入冗余,降低非期望产出,从而提升农业种养结合生态效率。种养结合后的化肥投入冗余从48.55%下降到23.22%,饲料投入冗余从34.93%下降到22.94%,非期望产出冗余从53.39%下降到29.39%。因此,未来应该根据地方优势优化种养产业布局,进一步提升种养结合水平,完善种养循环产业链,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DEA 非期望产出 方向距离函数 种养结合 生态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域作物种植种类解析技术
19
作者 郭佳希 姚竟发 滕桂法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52-360,共9页
实时精准获取田间土地信息是农业管理部门有效落实种植计划与监管的重要手段与关键环节。为克服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农田分类中面临的精度不足、边缘模糊以及效率低下等问题,融合无人机图像处理及深度学习技术,改进DeepLabV3+网络模型。首... 实时精准获取田间土地信息是农业管理部门有效落实种植计划与监管的重要手段与关键环节。为克服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农田分类中面临的精度不足、边缘模糊以及效率低下等问题,融合无人机图像处理及深度学习技术,改进DeepLabV3+网络模型。首先引入轻量级网络MS—MobileNetV2替代原有主干,显著提升识别效率;其次集成ECANet模块,有效抑制背景干扰因素,使模型专注于作物信息的提取;最后调整ASPP的膨胀率,级联不同尺度的信息,增强特征抓取能力。选取蠡县周边农田作为研究区域,利用无人机正射影像构建数据集,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玉米、山药、荒地、乔木、菜地的分类精度上分别提高0.7%、1.15%、5.04%、2.59%、0.95%,并且减少87.8%的参数量和50.5%的训练用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域作物 无人机 深度分离卷积 编解码结构 特征融合 高效通道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轮作系统作物水足迹效率及其驱动力研究
20
作者 吴梦洋 崔思梦 +3 位作者 李玥瑶 肖剑峰 操信春 ELBELTAGI Ahmed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3-551,共9页
水足迹视角下的农业绿色高效用水能为区域粮食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本文以稻麦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水足迹理论构建了稻麦轮作系统作物水足迹计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量化了1960—2019年涟水灌区稻麦轮作系统水足迹效率... 水足迹视角下的农业绿色高效用水能为区域粮食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本文以稻麦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水足迹理论构建了稻麦轮作系统作物水足迹计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量化了1960—2019年涟水灌区稻麦轮作系统水足迹效率指标(广义水系数和作物生产水足迹),进一步分析了稻麦轮作系统作物水足迹效率的时间演变规律和驱动力,结果表明:1960—2019年稻麦轮作系统广义水系数变化范围为0.50~0.76,多年平均值为0.65,整体变化趋势不显著;而作物生产水足迹年均值为58.4 m^(3)/GJ,年际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作物生产绿水足迹年均值为35.8 m^(3)/GJ,占作物生产水足迹的40.6%~80.4%,而蓝水足迹多年均值为22.6 m^(3)/GJ。广义水系数和作物生产水足迹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其中降水量对二者的影响最为显著。作物生产水足迹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量和区域灌溉水平呈负相关,农业机械化动力、节水灌溉面积占比是人类活动对作物生产水足迹间接表达作用的主要驱动因子。基于作物水足迹效率及其驱动力研究,提高降水利用率、改善区域农业机械化和灌溉水平,是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农业节水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用水效率 稻麦轮作 蓝绿水 作物水足迹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