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包覆花色苷W1/O/W2型乳液的消化特性及其缓释效果 被引量:6
1
作者 徐伟丽 张玉琪 +1 位作者 朱元昊 鲁兆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7,共7页
研究体外消化对包埋葡萄皮花色苷(anthocyanins,ACNs)W1/O/W2型乳液控释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W1/O/W2型乳液粒径约为(149.33±1.44)nm,并且呈双峰分布,ACNs的包封率为(82.99±2.38)%。体外口腔消化对W1/O/W2型乳液液滴结构无明... 研究体外消化对包埋葡萄皮花色苷(anthocyanins,ACNs)W1/O/W2型乳液控释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W1/O/W2型乳液粒径约为(149.33±1.44)nm,并且呈双峰分布,ACNs的包封率为(82.99±2.38)%。体外口腔消化对W1/O/W2型乳液液滴结构无明显影响。经口进入模拟胃消化后,W1/O/W2型乳液因蛋白质水解失去双层结构,释放的W1/O液滴聚集在一起而使粒径显著增加(P<0.05)。经胃进入模拟肠道消化后,W1/O液滴破碎,平均粒径(d<150 nm)显著减小(P<0.05),此时具有最高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W1/O/W2型乳液能有效地保护ACNs免受体外口腔和胃消化的影响,并可靶向地在模拟小肠内传递和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苷 w1/o/w2型乳液 控制释放 体外消化 酪蛋白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魔芋葡甘聚糖-乳清蛋白复配对维生素C W_(1)/O/W_(2)型多重乳液稳定性及缓释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毕英豪 贾爱荣 +3 位作者 张绵松 刘雪 都红芳 崔婷婷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6-64,共9页
研究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与乳清蛋白(Whey protein,WP)复配对维生素C多重乳液稳定性和缓释性能的影响,为维生素C多重乳液的应用提供参考。以KGM和WP混合溶液制备负载维生素C的W_(1)/O/W_(2)型多重乳液,考察不同质量分... 研究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与乳清蛋白(Whey protein,WP)复配对维生素C多重乳液稳定性和缓释性能的影响,为维生素C多重乳液的应用提供参考。以KGM和WP混合溶液制备负载维生素C的W_(1)/O/W_(2)型多重乳液,考察不同质量分数的KGM和WP对多重乳液离心乳析率、离心沉淀率、负载率、粒径、Zeta电位、流变特性、维生素C保留率和释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KGM质量分数为0.10%,WP质量分数为10.00%时,多重乳液的稳定性和缓释性能最好。此时,乳滴分布均匀,粒径为64.38μm,Zeta电位为-46.50 mV;维生素C的负载率达到93.24%;且在4、25和50℃下贮藏20 d均未出现明显分层;经模拟消化后乳液中维生素C的释放率为85.64%。上述结果证实了KGM与WP复配具有稳定维生素C W_(1)/O/W_(2)型多重乳液的潜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葡甘聚糖 清蛋白 维生素C w_(1)/o/w_(2) 多重 稳定性 缓释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蛋白乳化特性及其O/W型乳液稳定性研究
3
作者 彭子力 刘宁 +2 位作者 陈毅 丁建军 姚晓琳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9-93,109,共6页
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冷榨芝麻粕中的分离蛋白,探究芝麻蛋白的乳化特性及不同质量浓度芝麻蛋白对其水包油(O/W)型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芝麻蛋白的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在等电点附近最低,呈U型曲线。当蛋白质质量浓度为7.5 g/L时,... 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冷榨芝麻粕中的分离蛋白,探究芝麻蛋白的乳化特性及不同质量浓度芝麻蛋白对其水包油(O/W)型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芝麻蛋白的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在等电点附近最低,呈U型曲线。当蛋白质质量浓度为7.5 g/L时,乳液的液滴粒径为(0.82±0.05)μm, ζ-电位为-18.30 mV,液滴均匀分布,乳液黏度最高;经7 d贮存,乳液脂肪上浮率为7.8%,呈现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蛋白 化活性 o/w 微流变学 脂肪上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质颗粒的油包水(W/O)型Pickering乳液
4
作者 蒋伟杰 蒋航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3,共12页
鉴于油包水(W/O)型Pickering乳液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在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持续关注。目前的研究成果多聚焦于非生物来源的颗粒,此类颗粒在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对“绿色”产品的需求... 鉴于油包水(W/O)型Pickering乳液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在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持续关注。目前的研究成果多聚焦于非生物来源的颗粒,此类颗粒在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因此,采用生物衍生颗粒作为乳化剂以制备W/O Pickering乳液已成为当前的热点方向。文章旨在对W/O Pickering乳液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更新。首先探讨了W/O 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机制以及颗粒特性对其的影响,如润湿性、浓度、大小和形状等。接着重点介绍了不同来源的生物质颗粒乳化剂的研究进展,涵盖了纤维素、淀粉、木质素、玉米醇溶蛋白、多酚晶体和三萜类化合物等。这些颗粒是构建“绿色”W/O Pickering乳液的理想乳化剂。最后进一步分析了基于生物质颗粒的W/O Pickering乳液在食品工业、多孔材料、界面生物催化和微生物培养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并强调了它们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水(w/o)Pickering 生物衍生颗粒 化剂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智精油O/W型微乳液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谢小丽 胡璇 +3 位作者 黄英 王凯 王丹 于福来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01-1210,共10页
益智(Alpinia oxyphylla Miq.)提取物是一种天然的化妆品原料,可作为植物功能油使用。为了获得稳定的益智精油(AOEO)水包油型(O/W型)微乳液,本研究通过拟三元相图法构建含AOEO的O/W型微乳液,考察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Km(表面活性... 益智(Alpinia oxyphylla Miq.)提取物是一种天然的化妆品原料,可作为植物功能油使用。为了获得稳定的益智精油(AOEO)水包油型(O/W型)微乳液,本研究通过拟三元相图法构建含AOEO的O/W型微乳液,考察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Km(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以及其不同组分及比例对微乳液面积的影响,并测定微乳液的粒径、形貌、电导率、水溶性及稳定性等指标,探讨其表征与理化性能。结果得到益智精油O/W型微乳液的较优配方为:m(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0(EL-40))∶m(1,2-丙二醇)∶m(AOEO)=10.5∶3.5∶6,水相的过渡点为60%(质量分数),平均粒径为(26.580±0.133)nm,多分散指数(PDI)为0.226±0.010,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与数码生物显微镜(DBM)下微乳液呈球形或类球形,规整,无黏边,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离心稳定性、热稳定性及低温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以微乳液为载体可实现益智精油的纳米包覆,为益智精油在日化领域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智精油 拟三元相图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 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B/C_4H_9OH/C_7H_(16)/H)2O体系中w/o型微乳液的导电活化能 被引量:6
6
作者 莫春生 童永芬 甘贵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1-214,共4页
通过测定不同温度时CTAB/C4H9OH/C7H16/H2O体系中w/o型微乳液的电导率计算了体系的导电活化能。研究了活化能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发现活化能随含水量的变化与微乳液出现渗滤现象有关。讨论了表面活性助剂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及起始... 通过测定不同温度时CTAB/C4H9OH/C7H16/H2O体系中w/o型微乳液的电导率计算了体系的导电活化能。研究了活化能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发现活化能随含水量的变化与微乳液出现渗滤现象有关。讨论了表面活性助剂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及起始含油量R对峰值活化能Ea,max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 导电活化能 表面活性剂 活化能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相组成对W/O型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和流变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张聚媛 台秀梅 +3 位作者 刘慧民 马晓原 高续 罗毅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9-886,共8页
以二甲基甲硅烷基化硅石为乳化剂,采用均质乳化法制备W/O型Pickering乳液,通过偏光显微镜、表面张力仪、接触角测量仪和流变仪研究了油脂的极性、流变改性剂对W/O型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非极性油脂,极... 以二甲基甲硅烷基化硅石为乳化剂,采用均质乳化法制备W/O型Pickering乳液,通过偏光显微镜、表面张力仪、接触角测量仪和流变仪研究了油脂的极性、流变改性剂对W/O型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非极性油脂,极性油脂制备出来的W/O型Pickering乳液液滴更小,稳定性能更优,其中霍霍巴油制备的Pickering乳液粒径分布较窄,形状均一,稳定性好;添加流变改性剂后,Pickering乳液的粒径有一定的下降,常温稳定性和低温稳定性均有小幅度提升,对于不同的油脂,与之结构上存在相似性的流变改性剂对粒径的降低及稳定性的提高效果较好。不同油脂制备的W/O型Pickering乳液均为非牛顿流体,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Pickering乳液的黏度降低,并且所有Pickering乳液的弹性模量(G')高于黏性模量(G''),均为凝胶乳液,线性黏弹区为0.001%~0.100%,添加流变改性剂后,Pickering乳液的黏度上升,剪切稀化现象基本不变,但线性黏弹区增大,可能与Pickering乳液的粒径和油水界面能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Pickering 滴粒径 稳定性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溶胶W/O型乳液的稳定性及其微胶囊化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洪广 闫军 +2 位作者 杜仕国 汪明球 秦浩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8-863,共6页
在W/O/W复相乳液体系中,TiO2溶胶W/O型乳状液的稳定性对所制备的做胶囊形貌影响很大。以破乳率为衡量标准,借助显做镜观察,探讨了内水相含量、Span-80用量、乳化速率和乳化时间等参数对W/O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iO... 在W/O/W复相乳液体系中,TiO2溶胶W/O型乳状液的稳定性对所制备的做胶囊形貌影响很大。以破乳率为衡量标准,借助显做镜观察,探讨了内水相含量、Span-80用量、乳化速率和乳化时间等参数对W/O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iO2溶胶含量为50%(v)、Span-80体积分数为5%时,乳状液的稳定性较好,存在较优的乳化速率8000~10000r·min^-1,和乳化时间8~10min。以聚乙烯醇(PVA)水溶液为外水相、戊二醛(GA)为交联剂,在稳定的W/O型乳状液基础上所制备的做胶囊粒径均匀,分散性好。热分析表明,做胶囊中TiO2的含量约为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溶胶 w o w o w复相 微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型微乳状液迁移和富集痕量金属离子Cd^(2+)、Cr^(3+)的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韩立新 李克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1236-1238,共3页
利用各种分离技术分离和富集金属离子,无论是在环境保护还是在湿法冶金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油包水型微乳状液因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金属离子的萃取分离上[1~6].Ovejero-Escudero等... 利用各种分离技术分离和富集金属离子,无论是在环境保护还是在湿法冶金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油包水型微乳状液因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金属离子的萃取分离上[1~6].Ovejero-Escudero等[7]对利用微乳分离金属离子Ni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 迁移率 富集 镉离子 铬离子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UE10/PVA混合体系制备的O/W型生漆乳液的流变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燕玉 胡炳环 林金火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4-378,共5页
以漆酚基乳化剂(UE10)和聚乙烯醇(PVA)为混合乳化剂制备了水包油(O/W)型生漆乳液(RLE).研究了UE10与PVA的质量比、混合乳化剂浓度(cME)、水与生漆(RL)的质量比、温度和贮存时间对RLE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RLE的黏度随着PVA用量的增加... 以漆酚基乳化剂(UE10)和聚乙烯醇(PVA)为混合乳化剂制备了水包油(O/W)型生漆乳液(RLE).研究了UE10与PVA的质量比、混合乳化剂浓度(cME)、水与生漆(RL)的质量比、温度和贮存时间对RLE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RLE的黏度随着PVA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在cME较低时,RLE都有剪切变稀的特性,表现出假塑性流体的行为,其流变曲线能与Casson和Herschel-Bulkley模型良好拟合;当cME≥10.0%,RLE则表现出膨胀型流体的特征,其流变曲线能与Herschel-Bulkley模型良好拟合,不能与Casson模型较好地拟合.RLE的黏度随着贮存时间的增长而增大,但假塑性流体特征未变;RLE的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生漆 流变性 混合化剂UE10/PVA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型微乳液碳化法制备超细Al(OH)_3与Al_2O_3粉体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陆胜 方荣利 解晓斌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5-37,共3页
PEG +正丁醇 /正庚烷 /水溶液 (NaAlO2 )体系W /O微乳液中通入CO2 ,焙烧后制备出了纯度 >99 9%、粒度 <80nm的Al (OH) 3 与Al2 O3 纳米粉体 ,实验结果表明 ,乳化温度。
关键词 w/o 碳化法 制备 AL(oH)3 AL2o3 超细粉体 研究 氧化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W/O微乳液制备超细包覆型金属催化剂Pd/SiO2及其催化苯酚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苯酯
12
作者 薛伟 王延吉 赵新强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992-994,共3页
以W/O微乳液为纳米反应器,制备了SiO2包覆金属Pd超细催化剂,利用XRD、TEM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球形SiO2的粒径在100nm左右,Pd粒径介于10~34nm之间.考察了水合肼加入量、氨水用量以及Pd负载量对Pd粒径的影响.将该催化剂用于苯酚氧... 以W/O微乳液为纳米反应器,制备了SiO2包覆金属Pd超细催化剂,利用XRD、TEM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球形SiO2的粒径在100nm左右,Pd粒径介于10~34nm之间.考察了水合肼加入量、氨水用量以及Pd负载量对Pd粒径的影响.将该催化剂用于苯酚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反应,在80℃、3.9 MPa条件下反应4 h,0.6%Pd/SiO2上碳酸二苯酯的产率为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包覆催化剂 w/o 碳酸二苯酯 氧化羰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处理大豆分离蛋白与壳聚糖复合物对O/W型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丁俭 隋晓楠 +5 位作者 王婧 董济萱 马文君 李杨 齐宝坤 江连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74-80,共7页
为探究超声处理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soybean protein isolate-chitosan,SPI-CS)复合物对形成O/W型乳液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张力、乳液粒径、乳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经... 为探究超声处理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soybean protein isolate-chitosan,SPI-CS)复合物对形成O/W型乳液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张力、乳液粒径、乳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经超声处理的SPI-CS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和界面吸附性较低,形成的O/W型乳液粒径相对较大,约100?μm,乳液Zeta电位较低,乳滴有发生聚集的倾向。乳液贮存7 d后乳层析指数最高。经超声处理后SPI-CS复合物形成的乳状液性质发生明显变化,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形成的O/W型乳液的稳定性有所增加:超声功率为400 W时SPI-CS复合物形成的乳液最为稳定,乳层析指数最低;当超声功率超过400 W时,乳液的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其粒径有所增大,同时乳液的Zeta电位、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明显下降,界面张力降低缓慢。超声处理暴露了蛋白质分子的内部结构,使部分结构展开、柔性增加,促进了其与壳聚糖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说明超声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与壳聚糖形成的复合物影响了O/W型乳液的稳定性及相关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处理 大豆分离蛋白 壳聚糖 o/w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枝状聚酰胺-胺对O/W型模拟原油乳液的破乳性能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俊 陈红侠 +1 位作者 于翠艳 杨锦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0-64,共5页
采用发散合成法以乙二胺为核、甲醇为溶剂 ,交替与丙烯酸甲酯和乙二胺反应 ,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合成了支化代为 1 0~ 3 0的聚酰胺 胺型树枝状高分子 (PAMAM)系列。采用IR和端基分析对PAMAM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同时采用O/W型的模拟原油... 采用发散合成法以乙二胺为核、甲醇为溶剂 ,交替与丙烯酸甲酯和乙二胺反应 ,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合成了支化代为 1 0~ 3 0的聚酰胺 胺型树枝状高分子 (PAMAM)系列。采用IR和端基分析对PAMAM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同时采用O/W型的模拟原油乳液评价了PAMAM的破乳性能。结果表明 ,该新型破乳剂与常规破乳剂不同 ,它能迅速地脱出乳液中的油相。 1 0~ 3 0支化代的PAMAM均具有一定的破乳效果 ,其中 3 0代PAMAM在 5 0℃、添加量为 10 0mg/l时 ,能够使含油 5 %的O/W型模拟原油乳液的脱水率达到 9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 模拟 原油 性能 树枝状高分子 聚酰胺-胺 合成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Gemini型离子液体破乳剂的合成及其破乳性能研究
15
作者 刘玉国 闫永赞 +3 位作者 郭波 马兆菲 米远祝 颜学敏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68,共7页
以PEG400和十八烷基二乙醇胺为原料,采用简单的两步法合成了一种Gemini型离子液体破乳剂PE-CL,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PE-CL浓度、破乳温度、乳液pH值对破乳性能的影响,基于动... 以PEG400和十八烷基二乙醇胺为原料,采用简单的两步法合成了一种Gemini型离子液体破乳剂PE-CL,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PE-CL浓度、破乳温度、乳液pH值对破乳性能的影响,基于动态界面张力、Zeta电位、三相接触角、聚结时间、光学偏光显微镜等探讨了PE-CL的界面行为及其在W/O型乳液中的破乳机理。结果表明,当PE-CL浓度为500 mg·L^(-1)、破乳温度为45℃、破乳时间为3 h时,PE-CL的破乳效率接近100.0%,且水相清澈,油水界面整齐。PE-CL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和界面张力降低能力,通过与油水界面沥青质的竞争吸附,破坏界面膜引发水滴聚结从而实现油水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活性 w/o 机理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W/O微乳液制备具有规则介孔结构的单分散球形纳米SiO_2 被引量:10
16
作者 薛伟 张敬畅 +1 位作者 王延吉 赵新强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43,共7页
用氨水、环己烷、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和正构醇制备了稳定的W/O微乳液.在该微乳液中,使正硅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制备得到了纳米级SiO2.SiO2粒径为60~90 nm,并且为单分散的球形颗粒;其粒径随微乳液中H2O与表面活性剂摩尔比的增加而... 用氨水、环己烷、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和正构醇制备了稳定的W/O微乳液.在该微乳液中,使正硅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制备得到了纳米级SiO2.SiO2粒径为60~90 nm,并且为单分散的球形颗粒;其粒径随微乳液中H2O与表面活性剂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加.考察了影响SiO2孔径分布的因素,当W/O微乳液中H2O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为5以及采用正辛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时,可以制得孔分布较窄且主要位于介孔范围的纳米Si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 纳米SIo2 单分散 介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W型微乳液法制备PMMA纳米粒子研究——PMMA粒径及分布、分子量和结构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石山 吴静 +1 位作者 韦亚兵 郑昌仁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7-129,共3页
 采用动态激光光散射(DLS)研究了单体、引发剂和乳化剂用量对微乳液聚合PMMA的粒径及分布、分子量的影响。DLS分析结果表明,PMMA的粒径为25~60nm,M—w为1×106~5×106。随单体用量增大,PMMA粒径变大;随引发剂用量增大,PMMA...  采用动态激光光散射(DLS)研究了单体、引发剂和乳化剂用量对微乳液聚合PMMA的粒径及分布、分子量的影响。DLS分析结果表明,PMMA的粒径为25~60nm,M—w为1×106~5×106。随单体用量增大,PMMA粒径变大;随引发剂用量增大,PMMA粒径变小;PMMA粒径分布随单体和引发剂用量提高而变宽。在8%~12%(质量分数)范围内,随乳化剂用量增大PMMA粒径增大,分布变窄,然后随着乳化剂用量的进一步增加,PMMA粒径减小。引发剂用量减少和乳化剂用量增加均使PMMA分子量提高。FT IR和DSC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的PMMA是以间规立构为主,PMMA分子链的局部有序性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MA 纳米粒子 o/w 制备 动态激光光散射 粒径 分子量 结构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W型乳液破乳剂的合成及性能评定 被引量:10
18
作者 姜翠玉 韩哲茵 江少明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6期82-84,共3页
探索并建立了用环氧氯丙烷与混合胺反应制备阳离子O/W型乳液破乳剂的方法。通过正交实验,选择出合成反应的最佳条件及合成路线,并对其破乳性能和最佳用量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实验结果表明,这种阳离子型O/W乳液破乳剂具有良好的... 探索并建立了用环氧氯丙烷与混合胺反应制备阳离子O/W型乳液破乳剂的方法。通过正交实验,选择出合成反应的最佳条件及合成路线,并对其破乳性能和最佳用量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实验结果表明,这种阳离子型O/W乳液破乳剂具有良好的破乳性能,其破乳效率优于目前油田普遍使用的反相破乳剂CW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 合成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W/O型微乳液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能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建磊 王正武 +3 位作者 俞惠新 顾明艳 丰隽莉 郭宝民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67-872,共6页
制备了包封胰岛素(INS)的Tween80-Span80/乙醇/丁酸乙酯/水体系的W/O型微乳液。以最大增溶水量为指标,选择了合适的微乳液组分包封INS。考察了温度、盐度和pH对微乳液区域的影响。电导率法区分了微乳液的O/W、W/O和B.C.区域... 制备了包封胰岛素(INS)的Tween80-Span80/乙醇/丁酸乙酯/水体系的W/O型微乳液。以最大增溶水量为指标,选择了合适的微乳液组分包封INS。考察了温度、盐度和pH对微乳液区域的影响。电导率法区分了微乳液的O/W、W/O和B.C.区域。动态光散射测定了微乳液的粒径和多分散度。125^Ⅰ同位素示踪法测定了INS微乳液体外释放效果。结果表明,微乳体系在水/乙醇(质量比为1.8:1)的质量分数小于41%时形成W/O型微乳液,温度、盐度升高和pH降低使微乳区稍有减小。微乳液粒径和多分散度分别为35-45nm和0.29-0.37。pH的降低对微乳液粒径影响不大,而药物的加入使微乳液粒径略有减小。载药微乳液粒径在制备3d后突降,以后的27d内保持在37nm左右。该载药微乳液在7.5h后进入缓释阶段,40h时INS的释放率为66.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w/o 拟三元相图 124^Ⅰ同位素示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型微乳液碳化法制备超细氢氧化铝与氧化铝粉体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陆胜 方荣利 解晓斌 《无机盐工业》 CAS 2003年第5期18-20,共3页
PEG +正丁醇 /正庚烷 /水溶液 (铝酸钠 )体系W/O微乳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焙烧后制备出了纯度大于99 9%、粒度小于 80nm的氢氧化铝与氧化铝纳米粉体 ,实验结果表明乳化温度。
关键词 w/o 碳化法 制备 超细粉体 氢氧化铝 氧化铝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