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O型乳化液在矩形流道中的静电聚结破乳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丁艺 陈家庆 +1 位作者 尚超 张宝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11-16,共6页
分析了带绝缘层矩形流道电场强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分散相水颗粒在均匀交流电场下的聚结机理,设计了矩形流道连续流动静电聚结实验装置。以矩形波高压/高频脉冲交流电源为基础,研究电场强度、脉冲频率、脉宽比、流动速度等参数对不同W/O型... 分析了带绝缘层矩形流道电场强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分散相水颗粒在均匀交流电场下的聚结机理,设计了矩形流道连续流动静电聚结实验装置。以矩形波高压/高频脉冲交流电源为基础,研究电场强度、脉冲频率、脉宽比、流动速度等参数对不同W/O型乳化液中分散相水颗粒静电聚结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含水率为5%、电场强度为1.69kV/cm、流动速度为0.17m/s、脉宽比为40%、脉冲频率为1000Hz,水颗粒粒径能增长24倍,聚结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型乳化液 静电破乳 高压高频交流电源 电场参数 流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型微乳法制备淀粉基纳米粒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洪斌 姚日生 +2 位作者 何葆芳 尤亚华 邓胜松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34-1037,共4页
在正己烷、Span60和NaOH水溶液的W/O型淀粉微乳液中,进行淀粉与环氧氯丙烷交联反应制备淀粉微球,用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水浆液制备出微球的流体力学半径Rh为708~113nm,其中粒径不超过100nm的纳米粒在整个微粒体系中占69%,平均粒径为922n... 在正己烷、Span60和NaOH水溶液的W/O型淀粉微乳液中,进行淀粉与环氧氯丙烷交联反应制备淀粉微球,用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水浆液制备出微球的流体力学半径Rh为708~113nm,其中粒径不超过100nm的纳米粒在整个微粒体系中占69%,平均粒径为922nm。TEM和DLS结果表明,制得的微粒呈圆球形,且微粒的流体力学半径随淀粉水浆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并分布变宽,淀粉水浆液的浓度低有利于淀粉基纳米粒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纳米粒 w/o型微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型微乳状液迁移和富集痕量金属离子Cd^(2+)、Cr^(3+)的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韩立新 李克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1236-1238,共3页
利用各种分离技术分离和富集金属离子,无论是在环境保护还是在湿法冶金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油包水型微乳状液因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金属离子的萃取分离上[1~6].Ovejero-Escudero等... 利用各种分离技术分离和富集金属离子,无论是在环境保护还是在湿法冶金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油包水型微乳状液因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金属离子的萃取分离上[1~6].Ovejero-Escudero等[7]对利用微乳分离金属离子Ni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型 迁移率 富集 微乳液 镉离子 铬离子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盐对W/O型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任芳 李克华 楚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66-369,共4页
本文研究了若干种无机盐对W/O型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溶于内相(水相)的无机离子能显著降低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盐浓度越高,稳定性降低程度越大;各种盐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感温性不尽相同。
关键词 w/o型 原油 乳浊液 稳定性 无机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B/C_4H_9OH/C_7H_(16)/H)2O体系中w/o型微乳液的导电活化能 被引量:6
5
作者 莫春生 童永芬 甘贵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1-214,共4页
通过测定不同温度时CTAB/C4H9OH/C7H16/H2O体系中w/o型微乳液的电导率计算了体系的导电活化能。研究了活化能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发现活化能随含水量的变化与微乳液出现渗滤现象有关。讨论了表面活性助剂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及起始... 通过测定不同温度时CTAB/C4H9OH/C7H16/H2O体系中w/o型微乳液的电导率计算了体系的导电活化能。研究了活化能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发现活化能随含水量的变化与微乳液出现渗滤现象有关。讨论了表面活性助剂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及起始含油量R对峰值活化能Ea,max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型微乳液 导电活化能 表面活性剂 活化能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型乳胶粒子表面电性的近代测试技术 被引量:3
6
作者 赵剑宇 田凯 张晓梅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7-40,共4页
采取近代表面电学测试技术对乳胶粒子表面电性进行微观测量 ,取得了一系列反映胶粒表面双电层结构的特征参量 ,证明表面扩散双电层的存在。为完善W
关键词 w/o型乳胶粒子 表面电性 显微电泳 测试技术 稳定性 胶体 表面扩散双电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型乳化液在环形流道中的静电聚结机理与特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家庆 丁艺 张宝生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61,共5页
基于自行设计的立式环形流道连续流动静电聚结试验装置和高压/高频交流电源,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电压、频率、脉宽比、电场停留时间等参数对W/O型乳化液中分散相水颗粒静电聚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场停留时间和电压是影响水颗粒聚结效... 基于自行设计的立式环形流道连续流动静电聚结试验装置和高压/高频交流电源,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电压、频率、脉宽比、电场停留时间等参数对W/O型乳化液中分散相水颗粒静电聚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场停留时间和电压是影响水颗粒聚结效果的主要因素;频率、脉宽比对水颗粒聚结效果影响较小,但对电能消耗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结合特定的乳化液,综合考虑聚结效果、处理效率和能量消耗,选择合理的操作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型乳化液 静电破乳 电场参数 立式环形流道 流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微观原因解析 被引量:8
8
作者 董巧玲 蒲春生 +4 位作者 郑黎明 段琼 何延龙 任杨 尉雪梅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5期95-99,共5页
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和剪切速率条件下,一定油品的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基于这种变化现象的微观原因,本文从相、分子取向和原油胶体结构模型氢键理论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根据以上3种解... 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和剪切速率条件下,一定油品的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基于这种变化现象的微观原因,本文从相、分子取向和原油胶体结构模型氢键理论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根据以上3种解释理论,对于不同性质的稠油W/O型乳状液转相点不同的原因也进行探讨分析,验证了3种解释理论的正确性.一般密度大和粘度高的原油所含胶质和沥青质等天然的W/O型乳化剂较多,W/O型乳状液的转相点亦较高.由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及相转化过程对稠油的开发进行思考,不同稠油油藏初始含水饱和度使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及相转化过程不同,分析认为考虑相转换对进一步深入认识油藏水驱规律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w/o型乳状液 原油胶体结构 氢键 转相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型微乳液碳化法制备超细Al(OH)_3与Al_2O_3粉体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陆胜 方荣利 解晓斌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5-37,共3页
PEG +正丁醇 /正庚烷 /水溶液 (NaAlO2 )体系W /O微乳液中通入CO2 ,焙烧后制备出了纯度 >99 9%、粒度 <80nm的Al (OH) 3 与Al2 O3 纳米粉体 ,实验结果表明 ,乳化温度。
关键词 w/o型 微乳液碳化法 制备 AL(oH)3 AL2o3 超细粉体 研究 氧化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型蛋清高F值寡肽乳状液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郝慧 林松毅 +2 位作者 刘静波 张旺 于志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6-79,共4页
为了得到高稳定性的W/O型蛋清高F值寡肽乳状液,本实验通过采用HLB值筛选法分别用不同类型的乳化剂进行复配,得到不同HLB值。利用正交设计最终确定最优的复配组合为Tween-80、Span-80,最优HLB值为6,寡肽添加量为50%,乳化剂含量为10%。在... 为了得到高稳定性的W/O型蛋清高F值寡肽乳状液,本实验通过采用HLB值筛选法分别用不同类型的乳化剂进行复配,得到不同HLB值。利用正交设计最终确定最优的复配组合为Tween-80、Span-80,最优HLB值为6,寡肽添加量为50%,乳化剂含量为10%。在此条件下,乳化体系最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型 蛋清寡肽 乳浊液 HLB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型乳液分散相液滴形状对其粘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震 赵贤淑 孟赵玲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33-35,52,共4页
应用爱因斯坦表达式,从数学上对乳液分散相液滴间的相互作用及液滴形状对乳液粘度的影响进行了研讨,指出这些因素会使乳液的粘度增加有限值或趋于无穷大。
关键词 w/o型乳液 分散相 液滴形状 粘度 印刷油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型原油模拟乳化液稳定性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玮玮 李锐锋 +3 位作者 胡成勇 陈家庆 李爽 马全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26-32,共7页
室内配制的模拟乳化液的稳定性与真实原油的相似度对实验结果能否具有工程指导意义至关重要,首次在国内借助Turbiscan LABExpert稳定性分析仪,较为全面地评价连续相黏度、含水率等物性参数和剪切时间、剪切强度以及化学试剂添加量等配... 室内配制的模拟乳化液的稳定性与真实原油的相似度对实验结果能否具有工程指导意义至关重要,首次在国内借助Turbiscan LABExpert稳定性分析仪,较为全面地评价连续相黏度、含水率等物性参数和剪切时间、剪切强度以及化学试剂添加量等配制参数对W/O型模拟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筛选出配制满足稳定性要求乳化液所需的最优参数,为后续降黏处理、破乳剂筛选和乳化液静电聚结特性研究等实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型原油模拟乳化液 物性参数 配制参数 稳定性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导法研究水/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正戊醇/正庚烷体系反向胶束和W/O型微乳液的导电机理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文清 顾国兴 《铀矿冶》 CAS 1997年第4期252-258,共7页
本文用电导法研究水/十二烷基苯磷酸钠(DDBS)/正成醇/正庚烷体系反向改束和W/O型微乳液的导电机理。相行为和电导测量表明,水/DDBS/正成醇/正庚烷体系有奇特电导率渗透现象,其渗透界限比理论预测值(1/3)高出许多,可认为... 本文用电导法研究水/十二烷基苯磷酸钠(DDBS)/正成醇/正庚烷体系反向改束和W/O型微乳液的导电机理。相行为和电导测量表明,水/DDBS/正成醇/正庚烷体系有奇特电导率渗透现象,其渗透界限比理论预测值(1/3)高出许多,可认为该体系是非渗透型与渗透型的结合。电导率受界面层的刚性、渗透性、各种粒子的迁移速率影响较大,特别是表面活性剂离子和反离子的影响更为突出,只要其中之一保持低值,渗透现象就不会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胶束 w/o型微乳液 导电机理 DDBS 萃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液变型及W/O型导电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薛美玲 张积树 +2 位作者 于永良 蔺玉胜 陈宗淇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年第1期21-26,共6页
对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EO9、煤油、水(盐水),正己醇所形成的微乳液在不同水油比下的电导率进行了测定,由此而研究了液滴形状随水油比的不同而发生的一系列变比。发现液滴形状的变化正是导致体系电导率上升的原因之一。并研究... 对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EO9、煤油、水(盐水),正己醇所形成的微乳液在不同水油比下的电导率进行了测定,由此而研究了液滴形状随水油比的不同而发生的一系列变比。发现液滴形状的变化正是导致体系电导率上升的原因之一。并研究了盐类离子半径、温度对微乳液滴变型及体系电导率的影响,在此微观基础上,揭示了AEO9/煤油/正己醇/水体系w/o型微乳液的导电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变 电导 导电机理 w/o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过程对W/O型油墨连结料粘度的影响
15
作者 杨丽珍 孙文贤 +1 位作者 李密丹 周震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26-28,共3页
对3种不同制备过程的同组分W/O型油墨连结料的粘度进行了实际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连结料的粘度化确实与制备过程有关。
关键词 w/o型油墨连结料 粘度 制备 印刷材料 松香 机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型不饱和聚酯树脂乳状液固化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汪艳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46-48,共3页
对 W/O型不饱和聚酯树脂乳状液的固化条件进行了研究 ,并对乳状液的固化机理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乳状液热固化选用 BPO较好 ,固化工艺参数为 60℃ ,固化时间为 1~ 2小时 ,室温固化则宜选用
关键词 w/o型 含水树脂 引发剂 不饱和聚酯树脂 乳状液 固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和破乳剂对W/O型乳状液电脱水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钱玉芝 李永丰 +2 位作者 何利民 李时光 卢大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0-344,366,共6页
为揭示聚合物经地层剪切后对油田产出液的影响,通过室内静电聚结快速评价系统研究了破乳剂YFPC-792和降解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NPAM)对巴西Peregrino油田W/O型乳状液静电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YFPC-792可提高W/O型乳状液的静电脱水效... 为揭示聚合物经地层剪切后对油田产出液的影响,通过室内静电聚结快速评价系统研究了破乳剂YFPC-792和降解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NPAM)对巴西Peregrino油田W/O型乳状液静电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YFPC-792可提高W/O型乳状液的静电脱水效果,在150 Hz、294.44 k V/m的电场作用下,乳状液最佳电场停留时间为100 min;随NPAM浓度增加,乳状液分离效率和液滴平均粒径降低,NPAM溶液黏度增加;由于NPAM分子间的"架桥絮凝"效应,未降解的NPAM加量为200 mg/L时乳状液的静电聚结效果最好,电分离效率达81%;含降解NPAM的乳状液电分离效率随聚合物浓度增加而减小;含水率20%乳状液静电分离效率为49%,聚结效果最差,而含水率30%乳状液静电分离效率为81%,聚结效果最好。含YFPC-792和降解NPAM的乳状液脱水开始后的5数15 min,重力沉降的分离效果优于电脱水效果,而后电脱水效果优于重力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聚丙烯酰胺 破乳剂 w/o型乳状液 静电聚结 分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W/O型乳状液的超声辅助制备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8
18
作者 茅芝娟 张昆明 +4 位作者 黄永春 郭艳 杨锋 任仙娥 艾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16,共9页
以非牛顿假塑性大分子壳聚糖溶液为水相,棕榈油为油相,Span-80为乳化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优化超声协助制备W/O型乳液工艺,并考察优化条件下制备的乳液稳定性。结果表明:内水相含量是影响乳液粒度大小的关键因素,且超声功率对... 以非牛顿假塑性大分子壳聚糖溶液为水相,棕榈油为油相,Span-80为乳化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优化超声协助制备W/O型乳液工艺,并考察优化条件下制备的乳液稳定性。结果表明:内水相含量是影响乳液粒度大小的关键因素,且超声功率对乳液的粒度及其分布存在过处理现象。优化工艺为超声功率300 W、超声时间15 min、内水相质量分数13%、Span-80用量6%,此时制备的乳液平均粒径最小为(156.1±20.0)nm,多分散性指数为(0.43±0.03);稳定性实验及乳液内部显微观察表明,25℃贮存的乳液表现出相当好的稳定性,2 h的乳层析指数为0.6%,而50℃贮存的乳液稳定性则急剧下降,2 h的乳析指数达7.0%;乳液粒度及其不均匀分布增大,不利于乳液稳定性,且聚结是造成该乳液失稳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壳聚糖 w/o型乳状液 多糖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型黄芩苷纳米乳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郑转弟 周安 吴鸿飞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89-92,共4页
目的制备W/O型黄芩苷纳米乳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通过优化处方工艺制得W/O型黄芩苷纳米乳,并对其外观、粒径、载药量及稳定性进行考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纳米乳中黄芩苷的含量,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 W/O型黄芩苷纳米乳为均... 目的制备W/O型黄芩苷纳米乳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通过优化处方工艺制得W/O型黄芩苷纳米乳,并对其外观、粒径、载药量及稳定性进行考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纳米乳中黄芩苷的含量,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 W/O型黄芩苷纳米乳为均一透明的液体,平均粒径为(63.40±1.10)nm,载药量为9.5 mg/mL。黄芩苷在12.40~310.00 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 r =0.999 7。高、中、低质量浓度的黄芩苷供试品溶液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88%、99.01%、100.31%,RSD均小于0.87%。黄芩苷纳米乳在常温和低温条件下贮存30 d,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制备的W/O型黄芩苷纳米乳质量稳定可靠,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简便、快捷、重复性好,可用于测定纳米乳中黄芩苷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w/o型黄芩苷纳米乳 质量评价 高效液相色谱法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HPLC测定红花W/O型乳膏剂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 被引量:1
20
作者 唐刚 金坚 杨子毅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1-167,共7页
建立红花W/O型乳膏剂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测定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乙腈-0.02%磷酸水溶液(26∶2∶72),流速:1.0 mL/min,柱温:55℃,检测波长:403 n... 建立红花W/O型乳膏剂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测定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乙腈-0.02%磷酸水溶液(26∶2∶72),流速:1.0 mL/min,柱温:55℃,检测波长:403 nm。乳膏剂依次经甲醇高温破乳、纯水高温萃取后,采用RP-HPLC检测。结果显示,乳膏剂中辅料对羟基红花黄色素A色谱峰不产生干扰。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1.236~12.36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156.17x+1.1983,r=0.9995),检测限为23.6 ng/mL,定量限为118 ng/mL,回收率在99.7%~103.3%范围内,精密度RSD为0.12%(n=6),室温放置24 h稳定性良好。本方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红花W/O型乳膏剂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w/o型乳膏剂 羟基红花黄色素 RP-HPLC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