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O/W型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骆正哲 杨成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08-514,共7页
为了研究改性二氧化硅稳定的W/O/W型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影响因素,首先采用两种二氧化硅以一步乳化法及两步乳化法分别制备了W/O/W型Pickering乳液,通过显微镜观察乳液结构,结果表明,两步乳化法制备优于一步乳化法。再采用单因素的实... 为了研究改性二氧化硅稳定的W/O/W型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影响因素,首先采用两种二氧化硅以一步乳化法及两步乳化法分别制备了W/O/W型Pickering乳液,通过显微镜观察乳液结构,结果表明,两步乳化法制备优于一步乳化法。再采用单因素的实验方法,探究了油水体积比、颗粒质量分数等对Pickering乳液储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乳液稳定性均有较大的影响,当油水体积比为6∶4,亲油颗粒质量分数为4%,水乳体积比为8∶2,亲水颗粒质量分数为5%时稳定性最佳。最后通过在不同条件下对颗粒表面电位的测定,研究了pH、盐浓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浓度因反离子的静电屏蔽作用对乳液稳定性有负面影响,而pH则引起了颗粒表面电位的改变,在pH=6左右的条件下乳液最稳定,pH>7时,颗粒的乳化性能降低,不利于乳液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二氧化硅 制备工艺 w/o/w型pickering乳液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熊果酸的W/O/W型Pickering乳液制备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冬雪 肖茜 +3 位作者 刘成国 罗洁 罗扬 周辉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6-181,共6页
目的:提高熊果酸的应用范围和生物利用率。方法:以熊果酸为乳化剂,果胶为外水相,采用两步法制备W/O/W型Pickering乳液。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W/O乳液制备条件,研究果胶质量浓度对W/O/W型Pickering乳液理化性质、微观结构、流变学特性及长... 目的:提高熊果酸的应用范围和生物利用率。方法:以熊果酸为乳化剂,果胶为外水相,采用两步法制备W/O/W型Pickering乳液。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W/O乳液制备条件,研究果胶质量浓度对W/O/W型Pickering乳液理化性质、微观结构、流变学特性及长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W/O乳液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熊果酸质量浓度4 g/100 mL、水油质量比2∶3、均质转速9 000 r/min、均质时间5 min;以果胶为外水相制备的双层乳液粒径均在30~40μm,果胶质量浓度的增加使乳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流变性能以及4℃贮藏稳定性有着显著性的提高。结论:果胶质量浓度为0.3,0.4,0.5 g/100 mL时能够制备稳定的Pickering双层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w pickering 熊果酸 果胶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W型Pickering乳液制备微胶囊及其缓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宁娇 贺拥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90-193,共4页
以染料亚甲基蓝(MB)水溶液为内水相、大豆油为油相,采用两步乳化法制备出稳定的W/O/W型Pickering乳液;以海藻酸钙为壁材、包裹亚甲基蓝水溶液的W/O/W型Pickering乳液为芯材,采用化学交联固化法制备微胶囊。通过显微镜观察Pickering乳液... 以染料亚甲基蓝(MB)水溶液为内水相、大豆油为油相,采用两步乳化法制备出稳定的W/O/W型Pickering乳液;以海藻酸钙为壁材、包裹亚甲基蓝水溶液的W/O/W型Pickering乳液为芯材,采用化学交联固化法制备微胶囊。通过显微镜观察Pickering乳液液滴粒径及稳定性,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考察了单因素对微胶囊缓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固体颗粒质量分数为2.5%时制备的W/O/W型Pickering乳液最为稳定,平均粒径为39.22μm;直径为1 000μm的微胶囊置于酸中缓释率最大,可达到8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w pickering 微胶囊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质颗粒的油包水(W/O)型Pickering乳液
4
作者 蒋伟杰 蒋航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3,共12页
鉴于油包水(W/O)型Pickering乳液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在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持续关注。目前的研究成果多聚焦于非生物来源的颗粒,此类颗粒在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对“绿色”产品的需求... 鉴于油包水(W/O)型Pickering乳液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在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持续关注。目前的研究成果多聚焦于非生物来源的颗粒,此类颗粒在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因此,采用生物衍生颗粒作为乳化剂以制备W/O Pickering乳液已成为当前的热点方向。文章旨在对W/O Pickering乳液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更新。首先探讨了W/O 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机制以及颗粒特性对其的影响,如润湿性、浓度、大小和形状等。接着重点介绍了不同来源的生物质颗粒乳化剂的研究进展,涵盖了纤维素、淀粉、木质素、玉米醇溶蛋白、多酚晶体和三萜类化合物等。这些颗粒是构建“绿色”W/O Pickering乳液的理想乳化剂。最后进一步分析了基于生物质颗粒的W/O Pickering乳液在食品工业、多孔材料、界面生物催化和微生物培养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并强调了它们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水(w/o)pickering 生物衍生颗粒 化剂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蛋白乳化特性及其O/W型乳液稳定性研究
5
作者 彭子力 刘宁 +2 位作者 陈毅 丁建军 姚晓琳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9-93,109,共6页
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冷榨芝麻粕中的分离蛋白,探究芝麻蛋白的乳化特性及不同质量浓度芝麻蛋白对其水包油(O/W)型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芝麻蛋白的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在等电点附近最低,呈U型曲线。当蛋白质质量浓度为7.5 g/L时,... 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冷榨芝麻粕中的分离蛋白,探究芝麻蛋白的乳化特性及不同质量浓度芝麻蛋白对其水包油(O/W)型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芝麻蛋白的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在等电点附近最低,呈U型曲线。当蛋白质质量浓度为7.5 g/L时,乳液的液滴粒径为(0.82±0.05)μm, ζ-电位为-18.30 mV,液滴均匀分布,乳液黏度最高;经7 d贮存,乳液脂肪上浮率为7.8%,呈现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蛋白 化活性 o/w 微流变学 脂肪上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相组成对W/O型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和流变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张聚媛 台秀梅 +3 位作者 刘慧民 马晓原 高续 罗毅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9-886,共8页
以二甲基甲硅烷基化硅石为乳化剂,采用均质乳化法制备W/O型Pickering乳液,通过偏光显微镜、表面张力仪、接触角测量仪和流变仪研究了油脂的极性、流变改性剂对W/O型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非极性油脂,极... 以二甲基甲硅烷基化硅石为乳化剂,采用均质乳化法制备W/O型Pickering乳液,通过偏光显微镜、表面张力仪、接触角测量仪和流变仪研究了油脂的极性、流变改性剂对W/O型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非极性油脂,极性油脂制备出来的W/O型Pickering乳液液滴更小,稳定性能更优,其中霍霍巴油制备的Pickering乳液粒径分布较窄,形状均一,稳定性好;添加流变改性剂后,Pickering乳液的粒径有一定的下降,常温稳定性和低温稳定性均有小幅度提升,对于不同的油脂,与之结构上存在相似性的流变改性剂对粒径的降低及稳定性的提高效果较好。不同油脂制备的W/O型Pickering乳液均为非牛顿流体,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Pickering乳液的黏度降低,并且所有Pickering乳液的弹性模量(G')高于黏性模量(G''),均为凝胶乳液,线性黏弹区为0.001%~0.100%,添加流变改性剂后,Pickering乳液的黏度上升,剪切稀化现象基本不变,但线性黏弹区增大,可能与Pickering乳液的粒径和油水界面能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pickering 滴粒径 稳定性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智精油O/W型微乳液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谢小丽 胡璇 +3 位作者 黄英 王凯 王丹 于福来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01-1210,共10页
益智(Alpinia oxyphylla Miq.)提取物是一种天然的化妆品原料,可作为植物功能油使用。为了获得稳定的益智精油(AOEO)水包油型(O/W型)微乳液,本研究通过拟三元相图法构建含AOEO的O/W型微乳液,考察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Km(表面活性... 益智(Alpinia oxyphylla Miq.)提取物是一种天然的化妆品原料,可作为植物功能油使用。为了获得稳定的益智精油(AOEO)水包油型(O/W型)微乳液,本研究通过拟三元相图法构建含AOEO的O/W型微乳液,考察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Km(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以及其不同组分及比例对微乳液面积的影响,并测定微乳液的粒径、形貌、电导率、水溶性及稳定性等指标,探讨其表征与理化性能。结果得到益智精油O/W型微乳液的较优配方为:m(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0(EL-40))∶m(1,2-丙二醇)∶m(AOEO)=10.5∶3.5∶6,水相的过渡点为60%(质量分数),平均粒径为(26.580±0.133)nm,多分散指数(PDI)为0.226±0.010,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与数码生物显微镜(DBM)下微乳液呈球形或类球形,规整,无黏边,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离心稳定性、热稳定性及低温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以微乳液为载体可实现益智精油的纳米包覆,为益智精油在日化领域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智精油 拟三元相图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 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明胶对金枪鱼油O/W乳液及其复合凝聚微胶囊理化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毛晴雅 禤俊勇 +4 位作者 黄俏茵 张杨 刘思怡 夏秋瑜 刘书成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39,共9页
旨在为不同明胶在omega-3油脂稳定递送及其相关产品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以金枪鱼油为油相,分别采用猪皮明胶(PSG)、鱼皮明胶(CFG)和酶法水解猪皮明胶(BTG)制备金枪鱼油水包油(O/W)乳液,然后通过复合凝聚技术制备微胶囊,在分析3种明胶理... 旨在为不同明胶在omega-3油脂稳定递送及其相关产品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以金枪鱼油为油相,分别采用猪皮明胶(PSG)、鱼皮明胶(CFG)和酶法水解猪皮明胶(BTG)制备金枪鱼油水包油(O/W)乳液,然后通过复合凝聚技术制备微胶囊,在分析3种明胶理化性质的基础上,考察不同明胶对金枪鱼油O/W乳液及其复合凝聚微胶囊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明胶中PSG的疏水性氨基酸含量以及表面疏水性更高,凝胶强度更大;3种O/W乳液中PSG乳液的圆二色谱正、负向吸收峰比值的绝对值和粒径更小、分布更均匀,乳化性质最优,更稳定,具有较高的表观黏度和黏弹性,CFG乳液和BTG乳液在表观黏度、乳化性质、表面疏水性上无显著差异;CFG乳液由于更低的凝胶强度,在复合凝聚时液滴聚集较为分散;3种明胶复合凝聚金枪鱼油微胶囊形状均近似椭圆形,均具有较好的分散程度,较高的有效载荷、包埋率,较低的表面油含量及较好的氧化稳定性,其中以PSG为原料制备的微胶囊最优;相比BTG,以PSG和CFG为原料制备的微胶囊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综上,3种明胶都可作为脂质稳定递送壁材,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微胶囊的不同要求和用途选择相应的明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 复合凝聚技术 o/w 微胶囊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纤维素微晶稳定O/W型Pickering乳液特性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程杰 王彤 +3 位作者 黄云艳 陈星 于殿宇 罗淑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54,共7页
将磁性纤维素微晶复合物作为乳化剂稳定O/W型Pickering乳液,考察磁性纤维素微晶复合物添加量、油水比及均质次数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Fe_(3)O_(4)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10 nm,纤维素微晶经过Fe_(3)O_(4)修饰后平均长度约为14.2... 将磁性纤维素微晶复合物作为乳化剂稳定O/W型Pickering乳液,考察磁性纤维素微晶复合物添加量、油水比及均质次数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Fe_(3)O_(4)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10 nm,纤维素微晶经过Fe_(3)O_(4)修饰后平均长度约为14.2μm,表面形态由光滑棒状转变为粗糙形态;纤维素微晶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在565 cm;处出现Fe—O键的吸收峰;Fe_(3)O_(4)、纤维素微晶和磁性纤维素微晶复合物的接触角(θ)分别为46.67°、42.48°、69.58°;稳定Pickering乳液的最佳条件:磁性微晶复合物的添加量1.5 g/100 mL,油水比3∶7,均质次数2次;磁性微晶复合物初始磁化强度值为56.8 emu/g,经5次重复使用后磁化强度值降为4.2 em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 纤维素微晶 o/w 稳定性 picke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处理大豆分离蛋白与壳聚糖复合物对O/W型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0
作者 丁俭 隋晓楠 +5 位作者 王婧 董济萱 马文君 李杨 齐宝坤 江连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74-80,共7页
为探究超声处理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soybean protein isolate-chitosan,SPI-CS)复合物对形成O/W型乳液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张力、乳液粒径、乳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经... 为探究超声处理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soybean protein isolate-chitosan,SPI-CS)复合物对形成O/W型乳液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张力、乳液粒径、乳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经超声处理的SPI-CS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和界面吸附性较低,形成的O/W型乳液粒径相对较大,约100?μm,乳液Zeta电位较低,乳滴有发生聚集的倾向。乳液贮存7 d后乳层析指数最高。经超声处理后SPI-CS复合物形成的乳状液性质发生明显变化,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形成的O/W型乳液的稳定性有所增加:超声功率为400 W时SPI-CS复合物形成的乳液最为稳定,乳层析指数最低;当超声功率超过400 W时,乳液的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其粒径有所增大,同时乳液的Zeta电位、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明显下降,界面张力降低缓慢。超声处理暴露了蛋白质分子的内部结构,使部分结构展开、柔性增加,促进了其与壳聚糖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说明超声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与壳聚糖形成的复合物影响了O/W型乳液的稳定性及相关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处理 大豆分离蛋白 壳聚糖 o/w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枝状聚酰胺-胺对O/W型模拟原油乳液的破乳性能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俊 陈红侠 +1 位作者 于翠艳 杨锦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0-64,共5页
采用发散合成法以乙二胺为核、甲醇为溶剂 ,交替与丙烯酸甲酯和乙二胺反应 ,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合成了支化代为 1 0~ 3 0的聚酰胺 胺型树枝状高分子 (PAMAM)系列。采用IR和端基分析对PAMAM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同时采用O/W型的模拟原油... 采用发散合成法以乙二胺为核、甲醇为溶剂 ,交替与丙烯酸甲酯和乙二胺反应 ,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合成了支化代为 1 0~ 3 0的聚酰胺 胺型树枝状高分子 (PAMAM)系列。采用IR和端基分析对PAMAM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同时采用O/W型的模拟原油乳液评价了PAMAM的破乳性能。结果表明 ,该新型破乳剂与常规破乳剂不同 ,它能迅速地脱出乳液中的油相。 1 0~ 3 0支化代的PAMAM均具有一定的破乳效果 ,其中 3 0代PAMAM在 5 0℃、添加量为 10 0mg/l时 ,能够使含油 5 %的O/W型模拟原油乳液的脱水率达到 9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 模拟 原油 性能 树枝状高分子 聚酰胺-胺 合成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Gemini型离子液体破乳剂的合成及其破乳性能研究
12
作者 刘玉国 闫永赞 +3 位作者 郭波 马兆菲 米远祝 颜学敏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68,共7页
以PEG400和十八烷基二乙醇胺为原料,采用简单的两步法合成了一种Gemini型离子液体破乳剂PE-CL,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PE-CL浓度、破乳温度、乳液pH值对破乳性能的影响,基于动... 以PEG400和十八烷基二乙醇胺为原料,采用简单的两步法合成了一种Gemini型离子液体破乳剂PE-CL,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PE-CL浓度、破乳温度、乳液pH值对破乳性能的影响,基于动态界面张力、Zeta电位、三相接触角、聚结时间、光学偏光显微镜等探讨了PE-CL的界面行为及其在W/O型乳液中的破乳机理。结果表明,当PE-CL浓度为500 mg·L^(-1)、破乳温度为45℃、破乳时间为3 h时,PE-CL的破乳效率接近100.0%,且水相清澈,油水界面整齐。PE-CL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和界面张力降低能力,通过与油水界面沥青质的竞争吸附,破坏界面膜引发水滴聚结从而实现油水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活性 w/o 机理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高频电场下W/O型乳化液动态破乳聚结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孟浩 张明 +5 位作者 陈家庆 潘泽昊 王春升 张龙 黄松涛 李玮健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7-357,共11页
采用自主设计搭建的非均匀电场动态破乳聚结特性实验装置,首次在国内配套使用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源和FBRM G600型聚焦光束反射仪,建立了W/O型乳化液中分散相水颗粒粒径分布的在线测试评价方法,进而系统研究了电场参数和流动参数对W/O... 采用自主设计搭建的非均匀电场动态破乳聚结特性实验装置,首次在国内配套使用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源和FBRM G600型聚焦光束反射仪,建立了W/O型乳化液中分散相水颗粒粒径分布的在线测试评价方法,进而系统研究了电场参数和流动参数对W/O型乳化液在非均匀电场作用下动态破乳聚结特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所配制含水率为20%的W/O型乳化液,在电场强度为2.87 kV×cm^(-1)、电场频率为2 kHz、占空比为50%时,分散相水颗粒体积平均粒径(VMD)值较初始稳定状态的增长倍数达到最大值,为3.81倍;小粒径水颗粒(粒径小于10μm)数目较初始稳定状态减小至最小值,减少了62%;充分证明在非均匀电场下,合理电场参数的筛选对于乳化液破乳聚结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验流速范围内,VMD值增大倍数随着流速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表明在确保足够停留时间的前提下,适度增加乳化液流速方能显著提升破乳聚结效率,因此合理流速的确定应当优先满足乳化液在电场中最短停留时间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电场 w/o 静电聚结 粒径分布 动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溶胶W/O型乳液的稳定性及其微胶囊化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洪广 闫军 +2 位作者 杜仕国 汪明球 秦浩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8-863,共6页
在W/O/W复相乳液体系中,TiO2溶胶W/O型乳状液的稳定性对所制备的做胶囊形貌影响很大。以破乳率为衡量标准,借助显做镜观察,探讨了内水相含量、Span-80用量、乳化速率和乳化时间等参数对W/O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iO... 在W/O/W复相乳液体系中,TiO2溶胶W/O型乳状液的稳定性对所制备的做胶囊形貌影响很大。以破乳率为衡量标准,借助显做镜观察,探讨了内水相含量、Span-80用量、乳化速率和乳化时间等参数对W/O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iO2溶胶含量为50%(v)、Span-80体积分数为5%时,乳状液的稳定性较好,存在较优的乳化速率8000~10000r·min^-1,和乳化时间8~10min。以聚乙烯醇(PVA)水溶液为外水相、戊二醛(GA)为交联剂,在稳定的W/O型乳状液基础上所制备的做胶囊粒径均匀,分散性好。热分析表明,做胶囊中TiO2的含量约为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溶胶 w o w o w复相 微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型乳状液破乳技术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慧 程丽华 +2 位作者 王平 谢颖 赵德智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2年第8期1434-1438,共5页
介绍了近年来W/O型乳状液的破乳技术,包括重力法、离心法、加热法、化学法、电学法、微波辐射法、超声波法、膜法、微生物法、磁处理法、冷冻解冻法、研磨法、润湿聚结法以及针对于沥青质薄膜决定稳定性的W/O型稠油乳化液的新型CO2破乳... 介绍了近年来W/O型乳状液的破乳技术,包括重力法、离心法、加热法、化学法、电学法、微波辐射法、超声波法、膜法、微生物法、磁处理法、冷冻解冻法、研磨法、润湿聚结法以及针对于沥青质薄膜决定稳定性的W/O型稠油乳化液的新型CO2破乳法,归纳了各种方法的破乳机理和研究现状,并概述了各种技术的应用特点,为其工业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原油 w/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载槲皮素P/O/W多重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佳慧 梁蓉 杨成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48-1456,共9页
以疏水SiO_(2)(AEROSIL■R202)、亲水SiO_(2)(AEROSIL■200)为乳化剂,一缩二丙二醇和甘油为内醇相,制备了水包油包醇(P/O/W)多重Pickering乳液,用其对槲皮素进行了包载。考察了内醇相质量分数、疏水SiO_(2)质量分数、水乳比、亲水SiO_(2... 以疏水SiO_(2)(AEROSIL■R202)、亲水SiO_(2)(AEROSIL■200)为乳化剂,一缩二丙二醇和甘油为内醇相,制备了水包油包醇(P/O/W)多重Pickering乳液,用其对槲皮素进行了包载。考察了内醇相质量分数、疏水SiO_(2)质量分数、水乳比、亲水SiO_(2)质量分数对P/O/W多重Pickering乳液性能的影响。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XRD对P/O/W多重乳液及包载槲皮素后的P/O/W多重乳液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O/W多重Pickering乳液制备的最佳条件为:内醇相[m(甘油)∶m(一缩二丙二醇)=6∶4]质量分数为20%、疏水SiO_(2)质量分数为3%、m(水相)∶m(P/O初乳)=5∶5、亲水SiO_(2)质量分数为2%。包载后槲皮素的结晶峰消失,表明该多重乳液对槲皮素有良好的包载效果。离心法测得包载槲皮素P/O/W多重乳液的载药量达0.45%±0.02%。体外透皮实验和猪皮CLSM显示,槲皮素经该多重乳液包载后透皮性能得到改善,这主要归因于槲皮素在内醇相中的溶解度可达(60.0±2.1)mg/g,远高于其在水(<0.5μg/g)或油(<1 mg/g)中的溶解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P/o/w多重pickering 溶解度 载药量 透皮性能 医药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型微乳状液迁移和富集痕量金属离子Cd^(2+)、Cr^(3+)的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韩立新 李克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1236-1238,共3页
利用各种分离技术分离和富集金属离子,无论是在环境保护还是在湿法冶金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油包水型微乳状液因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金属离子的萃取分离上[1~6].Ovejero-Escudero等... 利用各种分离技术分离和富集金属离子,无论是在环境保护还是在湿法冶金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油包水型微乳状液因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金属离子的萃取分离上[1~6].Ovejero-Escudero等[7]对利用微乳分离金属离子Ni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 迁移率 富集 镉离子 铬离子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W型微乳液法制备PMMA纳米粒子研究——PMMA粒径及分布、分子量和结构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石山 吴静 +1 位作者 韦亚兵 郑昌仁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7-129,共3页
 采用动态激光光散射(DLS)研究了单体、引发剂和乳化剂用量对微乳液聚合PMMA的粒径及分布、分子量的影响。DLS分析结果表明,PMMA的粒径为25~60nm,M—w为1×106~5×106。随单体用量增大,PMMA粒径变大;随引发剂用量增大,PMMA...  采用动态激光光散射(DLS)研究了单体、引发剂和乳化剂用量对微乳液聚合PMMA的粒径及分布、分子量的影响。DLS分析结果表明,PMMA的粒径为25~60nm,M—w为1×106~5×106。随单体用量增大,PMMA粒径变大;随引发剂用量增大,PMMA粒径变小;PMMA粒径分布随单体和引发剂用量提高而变宽。在8%~12%(质量分数)范围内,随乳化剂用量增大PMMA粒径增大,分布变窄,然后随着乳化剂用量的进一步增加,PMMA粒径减小。引发剂用量减少和乳化剂用量增加均使PMMA分子量提高。FT IR和DSC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的PMMA是以间规立构为主,PMMA分子链的局部有序性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MA 纳米粒子 o/w 制备 动态激光光散射 粒径 分子量 结构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W型乳液破乳剂的合成及性能评定 被引量:10
19
作者 姜翠玉 韩哲茵 江少明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6期82-84,共3页
探索并建立了用环氧氯丙烷与混合胺反应制备阳离子O/W型乳液破乳剂的方法。通过正交实验,选择出合成反应的最佳条件及合成路线,并对其破乳性能和最佳用量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实验结果表明,这种阳离子型O/W乳液破乳剂具有良好的... 探索并建立了用环氧氯丙烷与混合胺反应制备阳离子O/W型乳液破乳剂的方法。通过正交实验,选择出合成反应的最佳条件及合成路线,并对其破乳性能和最佳用量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实验结果表明,这种阳离子型O/W乳液破乳剂具有良好的破乳性能,其破乳效率优于目前油田普遍使用的反相破乳剂CW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 合成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B/C_4H_9OH/C_7H_(16)/H)2O体系中w/o型微乳液的导电活化能 被引量:6
20
作者 莫春生 童永芬 甘贵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1-214,共4页
通过测定不同温度时CTAB/C4H9OH/C7H16/H2O体系中w/o型微乳液的电导率计算了体系的导电活化能。研究了活化能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发现活化能随含水量的变化与微乳液出现渗滤现象有关。讨论了表面活性助剂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及起始... 通过测定不同温度时CTAB/C4H9OH/C7H16/H2O体系中w/o型微乳液的电导率计算了体系的导电活化能。研究了活化能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发现活化能随含水量的变化与微乳液出现渗滤现象有关。讨论了表面活性助剂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及起始含油量R对峰值活化能Ea,max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 导电活化能 表面活性剂 活化能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