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物质颗粒的油包水(W/O)型Pickering乳液
1
作者 蒋伟杰 蒋航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3,共12页
鉴于油包水(W/O)型Pickering乳液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在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持续关注。目前的研究成果多聚焦于非生物来源的颗粒,此类颗粒在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对“绿色”产品的需求... 鉴于油包水(W/O)型Pickering乳液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在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持续关注。目前的研究成果多聚焦于非生物来源的颗粒,此类颗粒在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因此,采用生物衍生颗粒作为乳化剂以制备W/O Pickering乳液已成为当前的热点方向。文章旨在对W/O Pickering乳液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更新。首先探讨了W/O 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机制以及颗粒特性对其的影响,如润湿性、浓度、大小和形状等。接着重点介绍了不同来源的生物质颗粒乳化剂的研究进展,涵盖了纤维素、淀粉、木质素、玉米醇溶蛋白、多酚晶体和三萜类化合物等。这些颗粒是构建“绿色”W/O Pickering乳液的理想乳化剂。最后进一步分析了基于生物质颗粒的W/O Pickering乳液在食品工业、多孔材料、界面生物催化和微生物培养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并强调了它们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水(w/o)型pickering乳液 生物衍生颗粒 乳化剂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相组成对W/O型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和流变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张聚媛 台秀梅 +3 位作者 刘慧民 马晓原 高续 罗毅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9-886,共8页
以二甲基甲硅烷基化硅石为乳化剂,采用均质乳化法制备W/O型Pickering乳液,通过偏光显微镜、表面张力仪、接触角测量仪和流变仪研究了油脂的极性、流变改性剂对W/O型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非极性油脂,极... 以二甲基甲硅烷基化硅石为乳化剂,采用均质乳化法制备W/O型Pickering乳液,通过偏光显微镜、表面张力仪、接触角测量仪和流变仪研究了油脂的极性、流变改性剂对W/O型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非极性油脂,极性油脂制备出来的W/O型Pickering乳液液滴更小,稳定性能更优,其中霍霍巴油制备的Pickering乳液粒径分布较窄,形状均一,稳定性好;添加流变改性剂后,Pickering乳液的粒径有一定的下降,常温稳定性和低温稳定性均有小幅度提升,对于不同的油脂,与之结构上存在相似性的流变改性剂对粒径的降低及稳定性的提高效果较好。不同油脂制备的W/O型Pickering乳液均为非牛顿流体,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Pickering乳液的黏度降低,并且所有Pickering乳液的弹性模量(G')高于黏性模量(G''),均为凝胶乳液,线性黏弹区为0.001%~0.100%,添加流变改性剂后,Pickering乳液的黏度上升,剪切稀化现象基本不变,但线性黏弹区增大,可能与Pickering乳液的粒径和油水界面能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pickering乳液 乳液液滴粒径 稳定性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Cl_(2),CaSO_(4)W/O乳液缓释诱导大豆全粉乳液凝胶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李君 陈愿欣 +2 位作者 康昕 石彦国 张娜 《包装与食品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共11页
为解释离子缓释作用,对大豆全粉乳液凝胶网络结构及水分迁移行为的影响,制备CaCl_(2)和CaSO_(4)W/O乳液,结合质构分析、低场核磁共振等方法,对大豆全粉乳液的凝胶特性、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相比未包埋的凝固剂,1 mol/... 为解释离子缓释作用,对大豆全粉乳液凝胶网络结构及水分迁移行为的影响,制备CaCl_(2)和CaSO_(4)W/O乳液,结合质构分析、低场核磁共振等方法,对大豆全粉乳液的凝胶特性、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相比未包埋的凝固剂,1 mol/L的CaCl_(2)W/O乳液诱导的凝胶强度更大,为91.43 mN;储能模量更高,为2431.65 Pa;应变屈服应力更大,为281.68 Pa;弛豫时间更长,为114.98 ms;凝胶网络结构更加致密,孔隙更小,蛋白分布更均匀。1 mol/L的CaSO_(4)W/O乳液诱导的凝胶强度较差,为66.51mN;储能模量较低,为1591.63 Pa;应变屈服应力较差,为163.72 Pa;弛豫时间较短,为95.66 ms;凝胶的网络结构出现较大的孔洞,蛋白质分布不均匀。研究结果为提升全豆制品的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全粉 油包水乳液 流变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蛋白乳化特性及其O/W型乳液稳定性研究
4
作者 彭子力 刘宁 +2 位作者 陈毅 丁建军 姚晓琳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9-93,109,共6页
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冷榨芝麻粕中的分离蛋白,探究芝麻蛋白的乳化特性及不同质量浓度芝麻蛋白对其水包油(O/W)型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芝麻蛋白的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在等电点附近最低,呈U型曲线。当蛋白质质量浓度为7.5 g/L时,... 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冷榨芝麻粕中的分离蛋白,探究芝麻蛋白的乳化特性及不同质量浓度芝麻蛋白对其水包油(O/W)型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芝麻蛋白的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在等电点附近最低,呈U型曲线。当蛋白质质量浓度为7.5 g/L时,乳液的液滴粒径为(0.82±0.05)μm, ζ-电位为-18.30 mV,液滴均匀分布,乳液黏度最高;经7 d贮存,乳液脂肪上浮率为7.8%,呈现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蛋白 乳化活性 o/w型乳液 微流变学 脂肪上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明胶对金枪鱼油O/W乳液及其复合凝聚微胶囊理化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毛晴雅 禤俊勇 +4 位作者 黄俏茵 张杨 刘思怡 夏秋瑜 刘书成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39,共9页
旨在为不同明胶在omega-3油脂稳定递送及其相关产品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以金枪鱼油为油相,分别采用猪皮明胶(PSG)、鱼皮明胶(CFG)和酶法水解猪皮明胶(BTG)制备金枪鱼油水包油(O/W)乳液,然后通过复合凝聚技术制备微胶囊,在分析3种明胶理... 旨在为不同明胶在omega-3油脂稳定递送及其相关产品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以金枪鱼油为油相,分别采用猪皮明胶(PSG)、鱼皮明胶(CFG)和酶法水解猪皮明胶(BTG)制备金枪鱼油水包油(O/W)乳液,然后通过复合凝聚技术制备微胶囊,在分析3种明胶理化性质的基础上,考察不同明胶对金枪鱼油O/W乳液及其复合凝聚微胶囊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明胶中PSG的疏水性氨基酸含量以及表面疏水性更高,凝胶强度更大;3种O/W乳液中PSG乳液的圆二色谱正、负向吸收峰比值的绝对值和粒径更小、分布更均匀,乳化性质最优,更稳定,具有较高的表观黏度和黏弹性,CFG乳液和BTG乳液在表观黏度、乳化性质、表面疏水性上无显著差异;CFG乳液由于更低的凝胶强度,在复合凝聚时液滴聚集较为分散;3种明胶复合凝聚金枪鱼油微胶囊形状均近似椭圆形,均具有较好的分散程度,较高的有效载荷、包埋率,较低的表面油含量及较好的氧化稳定性,其中以PSG为原料制备的微胶囊最优;相比BTG,以PSG和CFG为原料制备的微胶囊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综上,3种明胶都可作为脂质稳定递送壁材,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微胶囊的不同要求和用途选择相应的明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 复合凝聚技术 o/w乳液 微胶囊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纤维素微晶稳定O/W型Pickering乳液特性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程杰 王彤 +3 位作者 黄云艳 陈星 于殿宇 罗淑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54,共7页
将磁性纤维素微晶复合物作为乳化剂稳定O/W型Pickering乳液,考察磁性纤维素微晶复合物添加量、油水比及均质次数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Fe_(3)O_(4)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10 nm,纤维素微晶经过Fe_(3)O_(4)修饰后平均长度约为14.2... 将磁性纤维素微晶复合物作为乳化剂稳定O/W型Pickering乳液,考察磁性纤维素微晶复合物添加量、油水比及均质次数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Fe_(3)O_(4)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10 nm,纤维素微晶经过Fe_(3)O_(4)修饰后平均长度约为14.2μm,表面形态由光滑棒状转变为粗糙形态;纤维素微晶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在565 cm;处出现Fe—O键的吸收峰;Fe_(3)O_(4)、纤维素微晶和磁性纤维素微晶复合物的接触角(θ)分别为46.67°、42.48°、69.58°;稳定Pickering乳液的最佳条件:磁性微晶复合物的添加量1.5 g/100 mL,油水比3∶7,均质次数2次;磁性微晶复合物初始磁化强度值为56.8 emu/g,经5次重复使用后磁化强度值降为4.2 em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 纤维素微晶 o/w 稳定性 pickering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熊果酸的W/O/W型Pickering乳液制备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冬雪 肖茜 +3 位作者 刘成国 罗洁 罗扬 周辉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6-181,共6页
目的:提高熊果酸的应用范围和生物利用率。方法:以熊果酸为乳化剂,果胶为外水相,采用两步法制备W/O/W型Pickering乳液。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W/O乳液制备条件,研究果胶质量浓度对W/O/W型Pickering乳液理化性质、微观结构、流变学特性及长... 目的:提高熊果酸的应用范围和生物利用率。方法:以熊果酸为乳化剂,果胶为外水相,采用两步法制备W/O/W型Pickering乳液。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W/O乳液制备条件,研究果胶质量浓度对W/O/W型Pickering乳液理化性质、微观结构、流变学特性及长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W/O乳液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熊果酸质量浓度4 g/100 mL、水油质量比2∶3、均质转速9 000 r/min、均质时间5 min;以果胶为外水相制备的双层乳液粒径均在30~40μm,果胶质量浓度的增加使乳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流变性能以及4℃贮藏稳定性有着显著性的提高。结论:果胶质量浓度为0.3,0.4,0.5 g/100 mL时能够制备稳定的Pickering双层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w pickering乳液 熊果酸 果胶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W型Pickering乳液制备微胶囊及其缓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宁娇 贺拥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90-193,共4页
以染料亚甲基蓝(MB)水溶液为内水相、大豆油为油相,采用两步乳化法制备出稳定的W/O/W型Pickering乳液;以海藻酸钙为壁材、包裹亚甲基蓝水溶液的W/O/W型Pickering乳液为芯材,采用化学交联固化法制备微胶囊。通过显微镜观察Pickering乳液... 以染料亚甲基蓝(MB)水溶液为内水相、大豆油为油相,采用两步乳化法制备出稳定的W/O/W型Pickering乳液;以海藻酸钙为壁材、包裹亚甲基蓝水溶液的W/O/W型Pickering乳液为芯材,采用化学交联固化法制备微胶囊。通过显微镜观察Pickering乳液液滴粒径及稳定性,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考察了单因素对微胶囊缓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固体颗粒质量分数为2.5%时制备的W/O/W型Pickering乳液最为稳定,平均粒径为39.22μm;直径为1 000μm的微胶囊置于酸中缓释率最大,可达到8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w pickering乳液 微胶囊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W型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骆正哲 杨成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08-514,共7页
为了研究改性二氧化硅稳定的W/O/W型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影响因素,首先采用两种二氧化硅以一步乳化法及两步乳化法分别制备了W/O/W型Pickering乳液,通过显微镜观察乳液结构,结果表明,两步乳化法制备优于一步乳化法。再采用单因素的实... 为了研究改性二氧化硅稳定的W/O/W型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影响因素,首先采用两种二氧化硅以一步乳化法及两步乳化法分别制备了W/O/W型Pickering乳液,通过显微镜观察乳液结构,结果表明,两步乳化法制备优于一步乳化法。再采用单因素的实验方法,探究了油水体积比、颗粒质量分数等对Pickering乳液储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乳液稳定性均有较大的影响,当油水体积比为6∶4,亲油颗粒质量分数为4%,水乳体积比为8∶2,亲水颗粒质量分数为5%时稳定性最佳。最后通过在不同条件下对颗粒表面电位的测定,研究了pH、盐浓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浓度因反离子的静电屏蔽作用对乳液稳定性有负面影响,而pH则引起了颗粒表面电位的改变,在pH=6左右的条件下乳液最稳定,pH>7时,颗粒的乳化性能降低,不利于乳液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二氧化硅 制备工艺 w/o/wpickering乳液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载槲皮素P/O/W多重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佳慧 梁蓉 杨成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48-1456,共9页
以疏水SiO_(2)(AEROSIL■R202)、亲水SiO_(2)(AEROSIL■200)为乳化剂,一缩二丙二醇和甘油为内醇相,制备了水包油包醇(P/O/W)多重Pickering乳液,用其对槲皮素进行了包载。考察了内醇相质量分数、疏水SiO_(2)质量分数、水乳比、亲水SiO_(2... 以疏水SiO_(2)(AEROSIL■R202)、亲水SiO_(2)(AEROSIL■200)为乳化剂,一缩二丙二醇和甘油为内醇相,制备了水包油包醇(P/O/W)多重Pickering乳液,用其对槲皮素进行了包载。考察了内醇相质量分数、疏水SiO_(2)质量分数、水乳比、亲水SiO_(2)质量分数对P/O/W多重Pickering乳液性能的影响。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XRD对P/O/W多重乳液及包载槲皮素后的P/O/W多重乳液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O/W多重Pickering乳液制备的最佳条件为:内醇相[m(甘油)∶m(一缩二丙二醇)=6∶4]质量分数为20%、疏水SiO_(2)质量分数为3%、m(水相)∶m(P/O初乳)=5∶5、亲水SiO_(2)质量分数为2%。包载后槲皮素的结晶峰消失,表明该多重乳液对槲皮素有良好的包载效果。离心法测得包载槲皮素P/O/W多重乳液的载药量达0.45%±0.02%。体外透皮实验和猪皮CLSM显示,槲皮素经该多重乳液包载后透皮性能得到改善,这主要归因于槲皮素在内醇相中的溶解度可达(60.0±2.1)mg/g,远高于其在水(<0.5μg/g)或油(<1 mg/g)中的溶解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P/o/w多重pickering乳液 溶解度 载药量 透皮性能 医药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磁性纳米粒子稳定的稠油O/W型乳状液的流变性影响因素及管输压降预测模型
11
作者 孙娜娜 董红妹 +3 位作者 郭文豪 柳健 胡建波 靳爽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43-157,共15页
旨在探讨改性磁性纳米粒子质量分数、溶液酸碱度(pH)、油水比、NaCl浓度、搅拌速度以及乳化温度对稠油O/W型乳状液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并结合Zeta电位、界面张力和油滴分布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为了更深入且精确地分析以上因素对乳状液流... 旨在探讨改性磁性纳米粒子质量分数、溶液酸碱度(pH)、油水比、NaCl浓度、搅拌速度以及乳化温度对稠油O/W型乳状液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并结合Zeta电位、界面张力和油滴分布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为了更深入且精确地分析以上因素对乳状液流动特性的影响,开展了六因素三水平的正交流变实验,采用幂律流体压降公式计算了各组条件下单位管长压降,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构建了一个适用于O/W型乳状液的管输压降预测模型。最后,使用Matlab软件对压降进行了最优解的求解。研究结果显示,油水比对乳状液流变特性影响最为显著,且改性磁性纳米粒子可以成功制备出油水比为8∶2的稠油O/W型乳状液。当改性磁性纳米粒子质量分数控制在0.07%,含油率维持在50.38%,NaCl浓度为0.12 mol/L,搅拌速度设置为664.10 r/min,且乳化温度保持在16.92℃时,该稠油O/W型乳状液的单位长度管输压降能达到最小值,即66.93Pa/m,该最优方案表明较低质量分数的改性磁性纳米粒子能在低温条件下实现稠油大幅度减阻输送。此外,通过实证研究,所构建的模型在严格的正交实验条件下展现出较好的管输压降预测能力,从而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来评估和优化稠油O/W型乳状液的输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聚合物 稠油o/w型乳状液 流变性 预测 压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W/Si多重防晒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2
作者 张婉萍 周率 +1 位作者 高子豪 朱海洋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47-1455,共9页
为解决防晒乳液中有机防晒剂带来的油腻感和刺激性风险,文章使用包覆了有机防晒剂的固体脂质纳米粒,通过两步乳化法制备了外油相为硅油,内油相为有机防晒剂的O/W/Si多重防晒乳液;分析了外硅油相体积比、W/O乳化剂用量、无机盐对乳液形... 为解决防晒乳液中有机防晒剂带来的油腻感和刺激性风险,文章使用包覆了有机防晒剂的固体脂质纳米粒,通过两步乳化法制备了外油相为硅油,内油相为有机防晒剂的O/W/Si多重防晒乳液;分析了外硅油相体积比、W/O乳化剂用量、无机盐对乳液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深入研究了不同类型防晒乳液的体外防晒性能、抗水性及防晒剂皮肤渗透性能的不同。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下,含有22.5%的外硅油相、2.5%的乳化剂及0.2%的NaCl所制得的O/W/Si多重防晒乳液稳定性最佳;O/W/Si多重防晒乳液的SPF值和抗水性略高于W/O防晒乳液,但显著高于O/W防晒乳液;对比于W/O防晒乳液,O/W/Si多重防晒乳液中有机防晒剂的体外经皮渗透率降低了约60%,具备更高安全性,展现了在防晒化妆品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Si多重结构乳状液 有机防晒剂 防晒性能 抗水性 经皮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处理大豆分离蛋白与壳聚糖复合物对O/W型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丁俭 隋晓楠 +5 位作者 王婧 董济萱 马文君 李杨 齐宝坤 江连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74-80,共7页
为探究超声处理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soybean protein isolate-chitosan,SPI-CS)复合物对形成O/W型乳液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张力、乳液粒径、乳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经... 为探究超声处理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soybean protein isolate-chitosan,SPI-CS)复合物对形成O/W型乳液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张力、乳液粒径、乳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经超声处理的SPI-CS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和界面吸附性较低,形成的O/W型乳液粒径相对较大,约100?μm,乳液Zeta电位较低,乳滴有发生聚集的倾向。乳液贮存7 d后乳层析指数最高。经超声处理后SPI-CS复合物形成的乳状液性质发生明显变化,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形成的O/W型乳液的稳定性有所增加:超声功率为400 W时SPI-CS复合物形成的乳液最为稳定,乳层析指数最低;当超声功率超过400 W时,乳液的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其粒径有所增大,同时乳液的Zeta电位、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明显下降,界面张力降低缓慢。超声处理暴露了蛋白质分子的内部结构,使部分结构展开、柔性增加,促进了其与壳聚糖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说明超声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与壳聚糖形成的复合物影响了O/W型乳液的稳定性及相关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处理 大豆分离蛋白 壳聚糖 o/w型乳液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W/O/W多重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光水 邵国泉 +2 位作者 雍国平 方智勇 林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53,共3页
研究了W/O/W多重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实验表明,W/O/W多重乳状液制备的较佳工艺操作条件为乳化温度40℃,pH值2.5,W/O/W搅拌时间25min,第一相体积比0.48,第二相体积比0.66。
关键词 w/o/w多重乳状液 稳定性 工艺参数 分离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W多重乳液中水传递的控制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红晶 贺高红 +2 位作者 林畅 赵薇 肖公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35-939,共5页
建立了简化的W/O/W(水/油/水)多重乳液乳珠模型——统计平均半径模型,预测出当W/O/W多重乳液内水相水滴之间以及内外水相之间均达到水传递平衡时的内外水相中盐的浓度,从而实现对水传递的控制,以维持W/O/W多重乳液的稳定.按理论预测制... 建立了简化的W/O/W(水/油/水)多重乳液乳珠模型——统计平均半径模型,预测出当W/O/W多重乳液内水相水滴之间以及内外水相之间均达到水传递平衡时的内外水相中盐的浓度,从而实现对水传递的控制,以维持W/O/W多重乳液的稳定.按理论预测制备出了不同稳定态的W/O/W多重乳液,利用差分扫描量热仪(DSC)检测了多重乳液中水的传递过程,确定体系在实验状态下的稳定程度,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w多重乳液 水传递 化学势 稳定性 D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乳清混合蛋白对O/W乳液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李良 张小影 +3 位作者 朱建宇 韩璐 李杨 齐宝坤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2-379,共8页
采用大豆分离蛋白乳清分离蛋白(SPI-WPI)作为乳化剂制备O/W(水包油)乳液,通过测定粒径、Zeta电位、乳化活性指数、乳化稳定性系数、乳液稳定性系数、扫描电镜、流变等指标,探究不同蛋白混合比例及浓度对复合乳液稳定性及流变特性的影响... 采用大豆分离蛋白乳清分离蛋白(SPI-WPI)作为乳化剂制备O/W(水包油)乳液,通过测定粒径、Zeta电位、乳化活性指数、乳化稳定性系数、乳液稳定性系数、扫描电镜、流变等指标,探究不同蛋白混合比例及浓度对复合乳液稳定性及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PI-WPI乳液蛋白质量分数为2.0%、SPI与WPI质量比为1∶9时,乳液体积平均粒径最小,为288.56 nm,Zeta电位绝对值达到最大,为35.0 mV,乳化活性指数最大,为108.23 m^2/g,乳化稳定性指数最大,为3784.71 min,稳定性系数最大,为93.59%,此时乳液稳定性最好。当SPI-WPI乳液蛋白质量分数为2.0%、SPI与WPI质量比为9∶1时,乳液的粘度最大,乳液的剪切应力最大,流变特性较好。添加乳清分离蛋白增大了乳液的稳定性,降低了乳液的粘度和剪切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乳清分离蛋白 o/w乳液 稳定性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桥稠油O/W乳状液的稳定性与流变性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李传宪 杨飞 +1 位作者 林名桢 郭刚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55-761,共7页
采用OP-10作乳化剂,制备了油水体积比为7:3的草桥稠油O/W乳液。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流变实验研究了乳化条件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随着乳化剂浓度的提高(0.5%-5%),乳滴直径减小而乳液黏度先减小,再增大。当乳化剂浓度≤4%时,乳液为简单... 采用OP-10作乳化剂,制备了油水体积比为7:3的草桥稠油O/W乳液。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流变实验研究了乳化条件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随着乳化剂浓度的提高(0.5%-5%),乳滴直径减小而乳液黏度先减小,再增大。当乳化剂浓度≤4%时,乳液为简单的牛顿流体;增大乳化剂浓度到5%将导致乳液转变为非牛顿流体。随着乳化温度的提高(40-70℃),乳液黏度和液滴直径均减小而乳液始终为牛顿流体。随着乳化强度的提高,乳滴直径减小而乳液黏度增大,乳液逐渐从简单的牛顿流体转变为非牛顿流体。此外,通过稳定性评价实验,考察了乳化条件和水相盐浓度对乳液动、静态稳定性的影响。乳液静态稳定性随乳化剂浓度、乳化温度的提高明显提高,随盐浓度的提高而变差;随着乳化强度的提高,在低乳化剂浓度下(1%)制备的乳液的静态稳定性变差,而在高乳化剂浓度下(3%)制备的乳液的静态稳定性提高。乳液动态稳定性随乳化剂浓度的提高得到改善,随水相盐浓度和价态的提高而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o/w乳液 乳化条件 稳定性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溶胶W/O型乳液的稳定性及其微胶囊化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洪广 闫军 +2 位作者 杜仕国 汪明球 秦浩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8-863,共6页
在W/O/W复相乳液体系中,TiO2溶胶W/O型乳状液的稳定性对所制备的做胶囊形貌影响很大。以破乳率为衡量标准,借助显做镜观察,探讨了内水相含量、Span-80用量、乳化速率和乳化时间等参数对W/O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iO... 在W/O/W复相乳液体系中,TiO2溶胶W/O型乳状液的稳定性对所制备的做胶囊形貌影响很大。以破乳率为衡量标准,借助显做镜观察,探讨了内水相含量、Span-80用量、乳化速率和乳化时间等参数对W/O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iO2溶胶含量为50%(v)、Span-80体积分数为5%时,乳状液的稳定性较好,存在较优的乳化速率8000~10000r·min^-1,和乳化时间8~10min。以聚乙烯醇(PVA)水溶液为外水相、戊二醛(GA)为交联剂,在稳定的W/O型乳状液基础上所制备的做胶囊粒径均匀,分散性好。热分析表明,做胶囊中TiO2的含量约为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溶胶 w o型乳状液 w o w复相乳液 微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导率与O/W乳状液的稳定性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维 李明远 +2 位作者 林梅钦 罗涛 姚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2-597,共6页
测定了不同油相体积分数的O/W乳状液电导率,考察了油相体积分数、乳化条件、温度对O/W乳状液电导率的影响,研究了O/W乳状液电导率与其浓相体积变化分数、吸光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较稳定的O/W乳状液,油相体积分数对O/W乳状液电导率... 测定了不同油相体积分数的O/W乳状液电导率,考察了油相体积分数、乳化条件、温度对O/W乳状液电导率的影响,研究了O/W乳状液电导率与其浓相体积变化分数、吸光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较稳定的O/W乳状液,油相体积分数对O/W乳状液电导率有明显的影响,油相体积分数越大,电导率越小;反之,电导率越大。乳化条件越苛刻,电导率越小。温度越高,电导率越大。O/W乳状液电导率随时间变化曲线的斜率可以表征在O/W乳状液的破坏过程中,油珠上浮、聚集、聚并、油相体积分数变化的程度以及乳状液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导率 o/w乳状液 乳状液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解冻法破除液体石蜡W/O乳状液 被引量:8
20
作者 林畅 贺高红 +1 位作者 李祥村 刘红晶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24-831,共8页
冷冻解冻法是一种新型的破除W/O乳状液的物理破乳方法.为了揭示冷冻解冻破乳作用机制,本文以稳定性好的液体石蜡W/O乳状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差热扫描量热仪(DSC)与显微镜,研究了高黏度连续相液体石蜡体系的W/O乳状液的冷冻解冻破乳过程.... 冷冻解冻法是一种新型的破除W/O乳状液的物理破乳方法.为了揭示冷冻解冻破乳作用机制,本文以稳定性好的液体石蜡W/O乳状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差热扫描量热仪(DSC)与显微镜,研究了高黏度连续相液体石蜡体系的W/O乳状液的冷冻解冻破乳过程.结果表明:该破乳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当乳珠粒径均匀细小,小于5.5μm时,乳珠在冷冻解冻循环中逐渐长大,经多次冷冻解冻后完成破乳;然而当乳珠粒径较大时,如51μm,乳状液体系仅需单次冷冻解冻循环就可破乳较完全,破乳率超过90%.此外,乳状液含水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破乳效率.乳状液水相的凝固点受乳珠尺度的影响,但受含水量的影响不显著.当乳珠粒径较大时,水相凝固点随乳珠粒径的减小而降低;但是当乳珠粒径降至5.5μm时,乳珠粒径的改变对其影响已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解冻 破乳 w/o乳状液 稳定性 D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