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值化计算全息图的滤波研究
1
作者 解文博 王庆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0,共9页
为了解决二值化过程带来的噪声问题,进而提升全息重建图像的质量,本研究设计了二值化计算全息图滤波的整体方案。本研究深入分析了二值化处理对全息图噪声特性的影响,探讨了滤波与二值化处理的顺序,以及8种不同滤波技术对二值化全息图... 为了解决二值化过程带来的噪声问题,进而提升全息重建图像的质量,本研究设计了二值化计算全息图滤波的整体方案。本研究深入分析了二值化处理对全息图噪声特性的影响,探讨了滤波与二值化处理的顺序,以及8种不同滤波技术对二值化全息图像重建质量的具体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由二值化引入的噪声主要集中在图像的亮调和暗调区域,利用滤波降低噪声时,需采用滤波前置方式。其次,在8种滤波过程中,平滑类滤波、锐化类滤波及同态滤波虽然对于全息二值化的噪声有一定补偿作用,但效果甚微。其中,直方图类滤波方式中的局部直方图和自适应直方图滤波降噪效果相对明显。研究表明直方图类滤波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二值全息重建图的对比度并且对于图片适用泛性好,在提高二值化全息重建图像质量中是最有潜力的滤波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波 二值化 离轴计算全息图 全息重建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全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
作者 刘霈 张永安 +3 位作者 张兵 高梓欣 碧文彬 付瑞锦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0-178,共9页
红外波段位于可见光波段与微波波段之间,相比较可见光具有热效应、不可见以及穿透性强等特点。随着以红外激光作为相干光源的红外全息技术迅速发展,红外全息技术在无损检测和无透镜成像领域已经表现出可见光全息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本... 红外波段位于可见光波段与微波波段之间,相比较可见光具有热效应、不可见以及穿透性强等特点。随着以红外激光作为相干光源的红外全息技术迅速发展,红外全息技术在无损检测和无透镜成像领域已经表现出可见光全息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回顾了红外全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红外数字全息(Infrared Digital Holography,IRDH)技术、扫描红外数字全息(Scanning Infrared Digital Holography,SIRDH)技术、红外数字全息显微(Infrared Digital Holographic Microscopy,IRDHM)技术的研究状况,归纳总结了红外全息技术的检测优势和典型应用情况,最后展望了红外全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全息技术 无损检测 无透镜成像 红外数字全息技术 扫描红外数字全息技术 红外数字全息显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全息SAR相位梯度自聚焦算法
3
作者 黄丰卓 冯东 +1 位作者 华洋晟 黄晓涛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86-1795,共10页
全息合成孔径雷达(holograph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HoloSAR)成像是一种SAR三维成像模式,通过不同空间维度的观测提供丰富的目标散射信息。相位梯度自聚焦(phase gradient autofocus,PGA)是一种高效的相位误差补偿方法,其缺陷在... 全息合成孔径雷达(holograph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HoloSAR)成像是一种SAR三维成像模式,通过不同空间维度的观测提供丰富的目标散射信息。相位梯度自聚焦(phase gradient autofocus,PGA)是一种高效的相位误差补偿方法,其缺陷在于无法估计相位误差中的线性分量,会造成HoloSAR子孔径成像结果高度偏移。因此,提出一种改进的PGA方法,将图像偏置算法拓展至三维成像,用于估计PGA中的残余线性相位误差,从而解决HoloSAR子孔径图像之间的高度偏移问题。所提方法能够在回波域和图像域联合校正相位误差,相比于现有方法更加简便、高效。仿真目标和GOTCHA实测数据的处理结果证实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成像 全息合成孔径雷达 相位误差校正 相位梯度自聚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全息中动镜参量对重构图质量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贺佳雪 娄树理 林超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4-770,共7页
光谱全息作为一种能够同时记录物体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的全息成像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光谱全息记录光路中,使用高精度位移台驱动的反射镜对参考光束进行相移控制并记录相应的白光全息图是实现单色全息图重构、进而实现物体空间... 光谱全息作为一种能够同时记录物体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的全息成像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光谱全息记录光路中,使用高精度位移台驱动的反射镜对参考光束进行相移控制并记录相应的白光全息图是实现单色全息图重构、进而实现物体空间和光谱信息重构的关键步骤。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原始信息重构,深入分析了动镜不同位移参数对重构图像质量的影响。首先研究了位移步数对重构图像质量的影响,给出了在不同重构波长条件下的最优位移步数;在上述位移步数条件下,分析了位移对称度对重构图像质量的影响,提出了位移非对称度的参数并给出了其和重构质量的关系;最后,在上述两个参数的最优条件下,分析了位移精度在不同重构波长条件下对重构图像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综合考虑全息记录速度、记录全息图数据量和重构图像质量三个条件下,位移步数越大,非对称度越小,位移精度越高,重构图像质量越高。上述研究结果对实验中电控位移台的选型以及精确控制位移参数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息 全息图像重构 位移参数 图像降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超表面全息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杨欢欢 张芷昀 +2 位作者 李桐 田江浩 曹祥玉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共13页
超表面全息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全息成像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拓展了电磁超表面的应用范围。为进一步梳理超表面全息成像的发展脉络,以技术发展的时间轴为主线,系统地回顾了超表面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受益于超表面技术的全息成像模式的进... 超表面全息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全息成像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拓展了电磁超表面的应用范围。为进一步梳理超表面全息成像的发展脉络,以技术发展的时间轴为主线,系统地回顾了超表面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受益于超表面技术的全息成像模式的进步。随着技术的进步,超表面全息术逐渐从可见光频段向微波频段发展,从静态重现向动态全息演变,因此,着重介绍了超表面全息术的未来方向——可重构超表面及其动态全息技术,并且从超表面单元高性能创新技术、超表面阵列全息模式以及超表面全息系统研究3个方面对可重构超表面全息术的发展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超表面 超材料 可重构技术 全息成像技术 振幅相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毫米波柱面孔径全息成像算法研究
6
作者 谭维贤 王欢 +4 位作者 黄平平 徐伟 乞耀龙 陈彦民 申振坤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0-450,共11页
近年来,国际恐怖袭击事件时有发生,使得安全形势变得极为严峻,因此迫切需要引入新型的安全检查手段,防范和应对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此背景下,毫米波全息三维成像凭借其安全性、穿透性和高分辨率成像等优势,被广泛地应用在安检领域。... 近年来,国际恐怖袭击事件时有发生,使得安全形势变得极为严峻,因此迫切需要引入新型的安全检查手段,防范和应对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此背景下,毫米波全息三维成像凭借其安全性、穿透性和高分辨率成像等优势,被广泛地应用在安检领域。由于人体安检需要在短时间内对目标进行精确的检测,具有实时性的特点,即需要在实时情况下快速做出判断和决策,因此对成像精度有着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高精度毫米波柱面孔径全息成像算法,给出了柱面孔径三维成像所需要满足的采样准则;首先,将成像区域划分为序列不同半径的成像柱面,依据成像精度和相位误差控制范围设置成像参考柱面,简化重复计算匹配滤波函数的过程;然后,将回波信号变换至三维波数域中,并与匹配滤波函数相乘;接着,沿距离向对匹配滤波的结果进行积分,聚焦获得相应半径柱面上目标的散射信息;最后,对不同半径柱面上的目标进行聚焦,获取目标的全部散射信息,进而完成对整个观测区域的三维图像重建。本文给出了参考面最佳分配策略和算法成像复杂度分析,并通过点目标仿真详细地分析了相位误差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并与现有的方法进行了比较,以及在同样的系统参数下对人体模特进行成像实验,仿真和实验的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有效性、精确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柱面孔径 毫米波全息三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变换的全息图压缩编码比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付泰 陈艾帅 +4 位作者 胡磊 桂进斌 吴佳雪 王晓诗 许路昕 《应用光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6,共8页
在全息三维显示及全息视频应用中,减少全息图的信息量、满足通信带宽的要求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使用小波阈值和量化的方法有损压缩全息图,对比分析使用不同小波基阈值对全息图再现像质量和全息图压缩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离轴... 在全息三维显示及全息视频应用中,减少全息图的信息量、满足通信带宽的要求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使用小波阈值和量化的方法有损压缩全息图,对比分析使用不同小波基阈值对全息图再现像质量和全息图压缩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离轴数字全息图小波阈值有损压缩后,Haar和db5小波基得到的再现像质量最高,其峰值信噪比(PSNR)达到了26.38 dB,使用sym2和db2小波得到的压缩比最高,达到了6.68。相息图小波阈值有损压缩后,Haar和Daubechies小波得到的再现像质量最高,其PSNR达到了32.32 dB,使用Biorthogonal小波得到的压缩比最高,达到了4.47。研究结果可为如何有效使用小波变换实现全息图的压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息 小波阈值 图像压缩 全息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介质超表面的圆偏振复用全息
8
作者 万希智 孙雪平 +1 位作者 王望 刘卫国 《应用光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0-636,共7页
针对单一相位调控方式无法实现圆偏振复用问题,使用矩形硅砖结构,通过复合传输相位和几何相位,设计了一种工作在1.55μm下可以实现圆偏振复用全息的超表面。仿真结果表明,分别在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照射下,在远场可以观测到两幅... 针对单一相位调控方式无法实现圆偏振复用问题,使用矩形硅砖结构,通过复合传输相位和几何相位,设计了一种工作在1.55μm下可以实现圆偏振复用全息的超表面。仿真结果表明,分别在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照射下,在远场可以观测到两幅清晰的全息图像,透过效率分别为60.8%和61.5%,偏振转化效率分别为79.1%和78.7%。设计的圆偏振复用超表面具有微弱串扰、两通道独立设计以及设计简单等优点,并且超表面元件体积小、重量轻、易于集成,在信息复用、信息存储或编码、防伪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介质 超表面 相位调控 圆偏振复用 全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红色文化资源的智能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英波 龚静芳 朱文强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5-460,共6页
目的通过智能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和展示城市中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升文化的展示效果和用户体验,传承与发展城市中的红色文化资源,促进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强化城市红色文化教育功能。方法通过研究相关文献深入了解城市红色文化资源... 目的通过智能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和展示城市中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升文化的展示效果和用户体验,传承与发展城市中的红色文化资源,促进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强化城市红色文化教育功能。方法通过研究相关文献深入了解城市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发展及现状,实地考察城市红色文化资源,了解其地理位置、建筑风貌、历史背景等,对城市红色文化资源智能化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实践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智能化设计方法和理论体系,为后续的设计提供指导和支持。结论智能化设计可以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展示,推动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牌价值,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同时,智能化设计通过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智能化展示等手段,可以推动城市科技创新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化 红色资源 智能设计 全息影像 增强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U和角正交投影视图的多视角投影全息图
10
作者 曹雪梅 张春晓 +4 位作者 管明祥 夏林中 郭丽丽 苗玉虎 曹士平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541,共6页
针对多视角投影全息图生成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图形处理单元(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的多视角投影计算全息图合成方法.获取多个角正交投影视图,充分利用GPU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同时计算多幅投影视图对全息图的作用,... 针对多视角投影全息图生成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图形处理单元(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的多视角投影计算全息图合成方法.获取多个角正交投影视图,充分利用GPU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同时计算多幅投影视图对全息图的作用,即在计算过程中同时将沿着投影方向移位后的一系列角正交投影视图乘以其相应的常数相位因子.其中,每个投影图像的投影角决定了其移位的距离和常数相位因子.将所有并行计算结果累加,可以得到一个包含物体三维信息的二维复矩阵,即菲涅尔全息图.相较于使用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进行计算,本方法显著提升了计算速度,将计算效率提高了30~40倍,为多视角投影全息图的高效生成提供一种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处理技术 计算全息 全息显示 图形处理单元 角正交投影视图 多视角投影全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全息投影的数字媒体图像三维重构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华 兰花艳 兰晓俐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8-242,共5页
数字媒体图像形态多为不规则,增加了微小细节的采集难度,导致其三维重构质量下降,因此提出基于激光全息投影的数字媒体图像三维重构方法。采用CCD摄像机与激光设备采集数字媒体图像,根据激光全息投影与衍射理论得到物光上各点相位与振幅... 数字媒体图像形态多为不规则,增加了微小细节的采集难度,导致其三维重构质量下降,因此提出基于激光全息投影的数字媒体图像三维重构方法。采用CCD摄像机与激光设备采集数字媒体图像,根据激光全息投影与衍射理论得到物光上各点相位与振幅,得到包含微小信息的激光全息投影图像。针对投影过程中产生散斑噪声,运用复合波片、毛玻璃调制物光相位,抑制光源的相干性,去除图像上噪声。采用包围盒算法获得光线射入物体的三维空间坐标,利用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建立图像三维重构数据场,实现数字媒体图像的三维重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去除重构过程中的噪声,保证重构后图像清晰度,降低了数字媒体图像三维重构的误差,缩短了重构的时间,所提出方法的重构均方误差最大不超过0.5,重构时间在10 s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全息投影 数字媒体图像 衍射理论 散斑噪声 三维空间坐标 三维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成像在全息存储相位恢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郝建颖 林雍坤 +5 位作者 刘宏杰 陈瑞娴 宋海洋 林达奎 林枭 谭小地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7-311,共15页
全息存储技术作为一种三维体存储、二维面数据传输的数据存储技术,具有存储密度高、数据传输快等特点,是解决海量数据长期存储的有力方案之一。传统全息存储方法受到光电探测器只对强度响应的限制,通常采用纯振幅编码进行调制,但仅利用... 全息存储技术作为一种三维体存储、二维面数据传输的数据存储技术,具有存储密度高、数据传输快等特点,是解决海量数据长期存储的有力方案之一。传统全息存储方法受到光电探测器只对强度响应的限制,通常采用纯振幅编码进行调制,但仅利用振幅信息无法完全发挥全息技术本身优势,如何简单快速、稳定精确地解码相位信息是全息存储技术面临的现实问题。计算成像因其算法多变、高感知维度等特点为全息存储技术的相位恢复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主要从迭代计算相位恢复和深度学习相位重建角度回顾近年来利用计算成像技术解决全息存储相位恢复问题的一些工作,从存储密度提升、数据读取速度提升以及数据读取稳定性等角度对工作进行了分析,并对该方向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息存储 计算成像 相位恢复 迭代计算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粒子场的全息再现图像的自动分割方法 被引量:6
13
作者 罗振雄 李泽仁 +1 位作者 李作友 叶雁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3-506,共4页
针对再现图像的处理,通过将图像细分为多个较小区域,在每个小区域同时采用多种阈值计算方法,并引入错误校正机制,获得了能稳定地分割图像的自适应阈值.在此基础上,再用种子生长方法进一步界定粒子的边界,能获得更准确的分割结果,且其过... 针对再现图像的处理,通过将图像细分为多个较小区域,在每个小区域同时采用多种阈值计算方法,并引入错误校正机制,获得了能稳定地分割图像的自适应阈值.在此基础上,再用种子生长方法进一步界定粒子的边界,能获得更准确的分割结果,且其过程可以自动完成.该方法已成功用于动态实验图像的处理,获得了很好的结果,静态粒子靶实验表明该方法处理得到的相对误差小于1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息 全息再现 图像处理 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距离多普勒概念的全息雷达成像算法 被引量:8
14
作者 江舸 刘杰 +3 位作者 经文 成彬彬 周剑雄 张健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7-375,共9页
全息雷达成像系统具有电离辐射小、穿透衣服等优点,在人体安检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现有系统尚存在多运动目标补偿及快速成像能力不足的问题,限制了其在火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场景中的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距离多普勒概念的... 全息雷达成像系统具有电离辐射小、穿透衣服等优点,在人体安检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现有系统尚存在多运动目标补偿及快速成像能力不足的问题,限制了其在火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场景中的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距离多普勒概念的全息雷达成像方法,其优点是成像速度快、运动补偿方便,具有多运动目标快速成像的潜力.该方法利用了信号在时间采样和空间采样上的对称性,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中常用的距离多普勒算法引入全息雷达成像.本文对距离多普勒全息雷达成像算法进行了推导,通过仿真及试验,验证了该成像方法具有多目标运动补偿及快速成像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息成像 运动目标 距离多普勒算法 微波全息 太赫兹成像 毫米波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推进剂燃烧中凝相粒子的激光全息测试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明信 魏建维 +3 位作者 王晓霞 王国志 王淑岩 丰善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70-73,共4页
概述了测试凝相粒子尺寸的基本方法 ,较详细地阐述了研究燃烧场凝相粒子尺寸分布的激光全息测量方法和测试结果。
关键词 激光全息测试 固体推进剂燃烧 凝相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扭曲向列型液晶光阀实现对数字全息再现像质的改善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水桥 薛懿 +1 位作者 闵晓宇 陈大寅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2-46,113,共6页
提出一种提高全息图像的清晰度的新方法。即原始图像经过微分运算和计算全息的变换后,得到它的边缘全息图,然后对该边缘全息图的对比度进行调节,再通过液晶光阀的调制作用,得到这幅调整后的全息图的再现像。这样得到的全息图的再现像比... 提出一种提高全息图像的清晰度的新方法。即原始图像经过微分运算和计算全息的变换后,得到它的边缘全息图,然后对该边缘全息图的对比度进行调节,再通过液晶光阀的调制作用,得到这幅调整后的全息图的再现像。这样得到的全息图的再现像比原来边缘全息图更为清晰。文中推导了黑色和白色的灰度调节函数,同时借助实验数据利用Matlab推导了光强与灰度的近似公式,并利用这些公式对图形进行了改善,实现了更为清晰的全息再现演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全息 边缘全息图 液晶光阀 全息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棱镜-光栅-棱镜光谱成像系统的光学设计 被引量:12
17
作者 朱善兵 季轶群 +3 位作者 宫广彪 张蕊蕊 沈为民 唐敏学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70-2273,共4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棱镜-光栅-棱镜(Prism-Grating-Prism,PGP)分光器件的新型成像光谱仪.论述了此成像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形式,包括PGP、准直物镜和成像物镜的设计要求.PGP元件中采用体积相位全息透射光栅,可以获得高的衍射效率,并且能... 设计了一种基于棱镜-光栅-棱镜(Prism-Grating-Prism,PGP)分光器件的新型成像光谱仪.论述了此成像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形式,包括PGP、准直物镜和成像物镜的设计要求.PGP元件中采用体积相位全息透射光栅,可以获得高的衍射效率,并且能与棱镜较好地胶合.给出了此成像光谱仪的设计结果,其光谱范围为400~800 nm,像元光谱分辨率约1.6 nm,系统长度为8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镜-光栅-棱镜 成像光谱仪 体全息相位光栅 光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全息显微系统结构参量对再现像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马利红 王辉 +1 位作者 李勇 邓丽军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0-306,共7页
为了获取高质量的数字全息显微再现像,分析了同轴相移数字全息显微系统结构参量对再现像质的影响.首先经过计算得出理想成像时,像空间物光波频率完全由物体面形结构频率和系统放大倍率决定.然后基于显微成像时物光波的所有频率分量都应... 为了获取高质量的数字全息显微再现像,分析了同轴相移数字全息显微系统结构参量对再现像质的影响.首先经过计算得出理想成像时,像空间物光波频率完全由物体面形结构频率和系统放大倍率决定.然后基于显微成像时物光波的所有频率分量都应该被有效记录的分析,得出在同轴相移系统中放大倍率必须使物光波的空间频率缩小到满足采样要求;并得出在相同的放大倍率下记录距离会影响有效记录的物体尺寸,记录器件离开像平面的距离越小,有效记录的物体尺寸越大,在像平面上时有效记录的物体尺寸最大.计算机仿真和光学实验都证明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全息显微 再现像质 放大倍率 记录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激光系统中全息“热像”效应 被引量:7
19
作者 谢良平 粟敬钦 +4 位作者 景峰 赵建林 王文义 王逍 彭志涛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71-574,共4页
 对高功率激光系统中存在的一种类似于小尺度自聚焦的非线性过程———"热像"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当一束经过遮光物调制的激光光束通过非线性介质后,在随后的光路上将产生一个亮点,即"热像"。"热...  对高功率激光系统中存在的一种类似于小尺度自聚焦的非线性过程———"热像"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当一束经过遮光物调制的激光光束通过非线性介质后,在随后的光路上将产生一个亮点,即"热像"。"热像"处的光强比背景光强大几倍,因此位于"热像"附近位置的光学元件很可能遭受损伤。从全息成像的角度对"热像"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像"的位置处于以非线性介质为中心与遮光物大约对称的地方,"热像"的光强是原始光强的(1+B)2倍。计算机模拟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上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像 全息成像 非线性自聚焦 光学损伤 高功率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息合成孔径雷达的概念、体制和方法 被引量:11
20
作者 丁赤飚 仇晓兰 吴一戎 《雷达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9-408,共10页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经历了二维SAR、二维半SAR(InSAR)、三维SAR,已发展到如今的多维度SAR,取得了巨大的技术成就。该文在简要总结合成孔径雷达及其成像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息合成孔径雷达的概念并首次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指出该...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经历了二维SAR、二维半SAR(InSAR)、三维SAR,已发展到如今的多维度SAR,取得了巨大的技术成就。该文在简要总结合成孔径雷达及其成像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息合成孔径雷达的概念并首次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指出该定义与现有全息雷达、多基线圆迹SAR、多维度SAR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并且基于现有多维度SAR模型框架,给出了全息SAR的成像体制和信号模型,提出了初步的成像思路,为全息SAR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和技术框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息合成孔径雷达 多维度SAR SAR成像模型 稀疏成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