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53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不同类别煤层底板水害致灾机理与防控远景导向 被引量:8
1
作者 曾一凡 朱慧聪 +9 位作者 武强 王厚柱 傅先杰 王铁记 王玺瑞 樊九林 胡荣杰 才向军 阚雪冬 高生保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3-1099,共27页
我国成煤条件苛刻,赋煤环境复杂多变,资源呈全域性跨多地质类型、点散式分布,导致回采共(伴)生地质灾害频现。同时,伴随煤炭资源开发布局优化调控,煤层底板水害负面导向性越趋显著,高承压水水力驱动及强敏感性缺陷构造活化的协同作用导... 我国成煤条件苛刻,赋煤环境复杂多变,资源呈全域性跨多地质类型、点散式分布,导致回采共(伴)生地质灾害频现。同时,伴随煤炭资源开发布局优化调控,煤层底板水害负面导向性越趋显著,高承压水水力驱动及强敏感性缺陷构造活化的协同作用导致煤层底板水害宏观动力学表象威胁性显著提升,成为我国煤炭资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内生阻力。为全方位掌握我国煤层底板水害发展形势,探讨未来基于新技术开展防控作业的重点攻关方向,从时间、空间、突水量等多维视角下全方位展示了近年来我国煤层底板水害动态演变趋势,对类型进行了“总−分”式细划,并通过建立地质力学模型探讨了我国煤层底板水害力学互馈响应机制,基于灾害宏观表象等揭示了其内生致灾机理,指出了防控技术理念的新发展路径和远景导向。研究发现:统计分析了我国煤层底板水害多维视角下的演变规律和特征,探讨建立了我国煤层底板水害主体架构,依据事故核心致因体系及宏观致灾表象等将煤层底板水害划分为岩溶陷落柱突水、断层活化突水及裂隙导升(复合)灰岩水突涌3大类,进一步细化为全路径贯通增量导升型突水(岩溶陷落柱)、贯穿煤层型突水(断层)、单层随采卸荷直接型突水(裂隙)等12个子类,并针对性的独立分析了3个大类煤层底板水害地理空间分布规律;分析了地应力和承压水水压对岩溶陷落柱突水过程承压水导升路径异化发育作用机制,提出了覆岩顶板动/静载扰动诱发底板岩溶陷落柱突水模式,阐明了其力学启动条件及致灾机理;建立了煤层底板断层宏细观地质力学构造概化模型,基于诱发断层活化突水的核心致灾诱因识别并建立了不同类别煤层底板断层活化突水力学判据;以裂隙为基础单元,“由1至n”式建立了单一层位和复合层位承压含水层诱发裂隙型导升(复合)灰岩水突涌的临界判别条件,揭示了该类型底板水害全过程致灾机理;在总结现行煤层底板水害探查、预测及控制技术理念基础上,结合前沿发展方向,指出并建议在煤层底板本底地质基因的全生命周期采动诱变特征三维动态重构、适用于时空分异动态地质环境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预报理念升级、低扰动强干预的随采随治保/控水互馈注浆治理技术应用、修复后地质生态系统长效监控诊断诊疗平台建立等方面展开攻关,构建煤层底板水害全时空防控大体系,紧跟新质生产力大背景下全煤行业新业态发展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防治 底板水害 岩溶陷落柱 断层 致灾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科植物花期调控技术及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陈露 李青女 +3 位作者 郑佳桐 王奕晴 翟俊文 吴沙沙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兰科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科之一,物种繁多,分布广泛,因其奇特的花型、丰富的花色和持久的花期,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兰科植物也是国际上贸易最多的花卉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开花时间和花朵品质是影响兰科植物观赏价值的重要因素,... 兰科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科之一,物种繁多,分布广泛,因其奇特的花型、丰富的花色和持久的花期,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兰科植物也是国际上贸易最多的花卉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开花时间和花朵品质是影响兰科植物观赏价值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大部分兰科植物的自然花期与市场需求错位、开花整齐度低、开花品质不佳,极大地限制了兰花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调控兰花花期、提升兰花花朵品质对兰科植物的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对兰科植物的花芽分化进程、花期调控技术及开花相关的分子调控机理进行综述,总结出兰科植物花芽分化的特征、兰科植物花期调控相关基础研究与技术存在的问题、兰科植物相关的开花途径以及蝴蝶兰相关的开花机理与花期调控技术,提出兰科植物花期调控机理和花期调控技术具有潜在研究价值的方向,以期为兰科植物的花期调控研究、规模化生产和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植物 花芽分化 花期调控 分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碎屑岩有效储层成储机理与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宗全 齐育楷 +4 位作者 张福顺 王瀚洲 郭景祥 王静怡 王濡岳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1-648,共18页
深埋条件下碎屑岩是否发育有效储层是储层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的重要问题。随着勘探实践、地质认识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认识不断被突破,目前油气勘探实践证实在埋藏深度6000~8000 m的超深层仍然发育碎屑岩有效储层。通过对深埋背... 深埋条件下碎屑岩是否发育有效储层是储层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的重要问题。随着勘探实践、地质认识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认识不断被突破,目前油气勘探实践证实在埋藏深度6000~8000 m的超深层仍然发育碎屑岩有效储层。通过对深埋背景下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的系统调研,结合中西部四大盆地典型深层储层的多尺度观察,明确了沉积作用控制储层原始条件、多种成岩作用控制有效储层的成储机理。结果表明,在深层超深层条件下,碎屑岩高能沉积相带原生孔隙发育条件好、逼近主力烃源岩就近配置、多期油气充注、超压条件、低地温场对成岩演化的抑制作用等有利于碎屑岩保存原生孔隙并形成溶蚀孔隙,晚期构造改造作用有利于形成裂缝并改善孔渗性能,超深层碎屑岩仍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在沉积-成岩-构造三元复合控制下的碎屑岩有利储层发育带是有利的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碎屑岩 油气储层 发育机理 有利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数据资产化:机理、路径与挑战 被引量:5
4
作者 仇晓洁 周欣怡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4,共7页
2023年12月国家数据局发布《“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要释放数据要素发展潜能,大幅拓宽数据要素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实现国家数字化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挖掘和实现数据的价值,而数据资产化是发... 2023年12月国家数据局发布《“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要释放数据要素发展潜能,大幅拓宽数据要素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实现国家数字化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挖掘和实现数据的价值,而数据资产化是发现、实现和创造数据价值的必由之路。文章首先以辨析数据、数据资源与数据资产的内涵和分类及特征为切入点,明确界定数据资产化的内涵;其次分别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探究数据资产化的理论机理、实践路径及注意要点;最后结合实际,说明数据资产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场景 数据资产化 理论机理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下穿施工既有隧道变形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路德春 宋涛 +2 位作者 林庆涛 孟旭 杜修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500,共16页
盾构施工下穿既有运营隧道,易导致既有线路变形过大,给地铁列车运营安全带来安全隐患。考虑盾构机与土体相互作用、衬砌‑注浆层‑土体相互作用,以及同步注浆硬化过程和压力消散等关键因素,发展了盾构施工全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实际工... 盾构施工下穿既有运营隧道,易导致既有线路变形过大,给地铁列车运营安全带来安全隐患。考虑盾构机与土体相互作用、衬砌‑注浆层‑土体相互作用,以及同步注浆硬化过程和压力消散等关键因素,发展了盾构施工全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实际工程建立盾构下穿既有隧道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获得了盾构下穿过程中既有隧道结构变形、内力响应、围岩压力,及其周围地层应力的发展变化规律,揭示了既有隧道的变形机理。结果表明:既有隧道在纵向上发生挠曲和扭转变形,挠曲变形呈现为中部沉降两端隆起的“V”形变形,断面扭转变形呈中间大两端小的分布形式,且随盾构掘进先逆时针扭转后顺时针扭转;对于隧道横断面,在x=-0.8D~0.8D隧道断面呈现侧向压扁、竖向伸长的变形模式,在x=±0.8D之外隧道断面呈现侧向伸长、竖向压扁的变形模式,x=-0.8D~0.8D隧道断面变形由盾构开挖引起的土体卸载引起,x=±0.8D之外的隧道断面变形由中间区域隧道断面扭转和沉降变形的传递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 下穿施工 既有隧道 变形机理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赋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机理与路径 被引量:10
6
作者 高春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7,共11页
数字化是破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对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化有助于打破“空间即建筑,形态即实体”的观念,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从线下向线上、实体向虚拟、传统业态向新兴业态转变,促进文化... 数字化是破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对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化有助于打破“空间即建筑,形态即实体”的观念,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从线下向线上、实体向虚拟、传统业态向新兴业态转变,促进文化基础设施升级、服务机构互联和文化资源整合。鉴于实践中存在的数字化设施不足、文化资源互联共享不足、网络文化治理滞后等问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和发展要以数字化赋能为主线,按照理论赋能推动思想理念转变、技术赋能提升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品质、服务赋能增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活力、治理赋能提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管理效度的逻辑机理,依据“新空间、新基建、新机制、新场景”路径,以“数字化+”“互联网+”“人工智能+”为驱动,打造多元场景融合、线下线上协同、供给需求匹配、数量质量并重、标准特色兼容的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赋能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逻辑机理 空间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钧瓷釉呈色的影响因素和机理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立科 卫世乾 朱聪旭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5,共11页
系统阐述了钧瓷釉呈色的影响因素和机理。釉料组成和烧成工艺对钧瓷釉层的呈色均产生影响。呈色来源于物理色和化学色的共同耦合作用,而分相结构不仅产生结构色,而且通过改变着色离子的化学场来影响化学色。因此,工艺条件的优化对深入... 系统阐述了钧瓷釉呈色的影响因素和机理。釉料组成和烧成工艺对钧瓷釉层的呈色均产生影响。呈色来源于物理色和化学色的共同耦合作用,而分相结构不仅产生结构色,而且通过改变着色离子的化学场来影响化学色。因此,工艺条件的优化对深入研究钧瓷釉的呈色机理、提升钧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钧瓷釉 呈色 影响因素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采空区边界煤柱浸水结构演化与损伤劣化机理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3
8
作者 徐智敏 熊世杰 +4 位作者 袁慧卿 孙亚军 韩宇航 陈天赐 卢伟宁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0-1114,共15页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为防止老空水害而留设的各类防隔水煤柱在废弃采空区蓄积的具有侵蚀性的矿井水长期带压浸水作用下,其宏观、细观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并出现损伤劣化现象,导致煤柱的物理力学强度减小、稳定性降低,进而诱发煤柱失稳和突水...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为防止老空水害而留设的各类防隔水煤柱在废弃采空区蓄积的具有侵蚀性的矿井水长期带压浸水作用下,其宏观、细观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并出现损伤劣化现象,导致煤柱的物理力学强度减小、稳定性降低,进而诱发煤柱失稳和突水事故的发生。论文通过自主设计的高压矿井水−煤耦合作用试验装置,开展了煤柱试样在不同水压、模拟矿井水、原样矿井水等条件下的长期浸泡模拟试验,并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X射线衍射(XRD)以及高压伺服压缩试验加载系统等手段,分析并研究了煤样长期浸水条件下的结构演化与力学损伤劣化过程和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样结构在侵蚀性矿井水长期浸泡条件下表现为不规则孔隙−裂隙显著发育、孔隙率由0.25%增大到1.2%、孔隙发育的离散性随浸泡时间逐步降低;煤样在侵蚀溶液长期浸泡条件下的力学损伤劣化效应明显,受浸泡时间和浸泡溶液的pH值影响最为明显;煤样与矿井水在浸泡过程中产生相互作用,具体体现为初期的吸水膨胀作用与后期的溶解消耗作用。根据上述研究成果,论文阐明了废弃矿井及采空区各类边界煤柱在高渗透压、侵蚀性矿井水长期作用下结构演化与损伤劣化的物理−化学耦合作用机理,揭示了废弃采空区边界煤柱带压浸水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过程与关键阶段:第一阶段以物理吸水膨胀作用为主,表现为抗压强度整体减小而抗拉强度先降低后回升再降低的现象;第二阶段以物理−化学联合作用为主,表现为黏土类矿物部分溶解、消耗导致孔隙率增大,进而诱发物理力学损伤劣化;最后,在“软化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浸水煤柱“损伤系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确定了浸水煤柱“损伤系数”的经验数值。研究结果对各类废弃矿井或采空区边界煤柱的稳定性评价和水害的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煤柱浸水损伤 CT扫描 结构演化 损伤机理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作用机理与创新路径 被引量:8
9
作者 景安磊 朱元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4,共7页
数字技术是开辟产教融合新赛道和塑造产教融合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拓宽应用场景、链接政校企多方主体、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融合发展模式等,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的广度、协同度、精度和深度。我国在数字技术推进产教... 数字技术是开辟产教融合新赛道和塑造产教融合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拓宽应用场景、链接政校企多方主体、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融合发展模式等,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的广度、协同度、精度和深度。我国在数字技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仍面临数字应用场景不足、数字主体联动不够、数字资源配置匮乏、数字融合模式待突破的现实挑战。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作用,需要拓宽数字场景,实现建设应用智能化更迭;统筹数字主体,推动要素力量协同化发展;加大优化数字资源供给,促进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产教融合数字模式,打造多元化发展引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产教深度融合 作用机理 创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数字鸿沟治理:现实图景、发生机理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宝存 戴子惠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1,共10页
教育数字鸿沟治理已成为数字化时代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关注的核心议题。该文基于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提出的“3C”框架,深入分析了我国教育数字鸿沟治理的现实图景,并从城乡、区域与家庭收入差异三个层面揭示了我国教育数字鸿沟的深层成... 教育数字鸿沟治理已成为数字化时代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关注的核心议题。该文基于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提出的“3C”框架,深入分析了我国教育数字鸿沟治理的现实图景,并从城乡、区域与家庭收入差异三个层面揭示了我国教育数字鸿沟的深层成因与发生机理:城乡、区域和家庭收入差异相互交织,在政策支持、资源分配、文化传递等方面彼此强化,从而导致并固化了我国教育数字鸿沟的代际传递。为进一步弥合我国教育数字鸿沟,通过借鉴全球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政策与实践,从内容、能力和联通三个维度提出了优化我国教育数字鸿沟治理的具体路径与建议: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平台,确保高质量教育内容的全覆盖;深化师生数字素养培养,强化数字技术对教育的赋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联通与国际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鸿沟 现实图景 发生机理 国际经验 本土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沉浸式学习:机理、模式与应用 被引量:25
11
作者 闫寒冰 杨淑婷 +1 位作者 余淑珍 陈怡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1,共8页
沉浸式学习环境为新质人才的培养打造了优质学习空间,但受限于技术成本高、教育理论缺位、学习适用性低等因素,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较为有限。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创造性生成、逻辑性表达、复杂交互理解等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赋能潜力。文章... 沉浸式学习环境为新质人才的培养打造了优质学习空间,但受限于技术成本高、教育理论缺位、学习适用性低等因素,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较为有限。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创造性生成、逻辑性表达、复杂交互理解等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赋能潜力。文章首先在梳理沉浸式学习环境内涵与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沉浸式学习环境中的垂直应用机理模型,通过情境分解、模型提炼和内容创生,实现学习路径规划、多模态资源生成、学习情境创设、个性化互动、学习者画像构建等功能。其次,从实践角度提出依托沉浸式学习环境的有效学习模式,包括锚定目标、了解现状、课程学习、情境练习、动态监测五个环节。最后,结合“知心慧语”智能陪练系统论证垂直应用机理和学习模式的可操作性,旨在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垂直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沉浸式学习 垂直机理 学习模式 应用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井液作用下割理发育煤岩失稳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欧阳勇 谢文敏 +5 位作者 丁吉平 冯福平 王鹤远 杨冬临 马驰 吕海川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4-291,共8页
煤岩割理裂缝的发育导致其强度较低,钻井过程中钻井液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加井壁失稳的风险。采用室内实验、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钻井液作用下割理发育煤岩失稳机理:①煤岩黏土矿物主要由不易水化的高岭石组成,无易水... 煤岩割理裂缝的发育导致其强度较低,钻井过程中钻井液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加井壁失稳的风险。采用室内实验、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钻井液作用下割理发育煤岩失稳机理:①煤岩黏土矿物主要由不易水化的高岭石组成,无易水化的蒙脱石存在且伊蒙混层的占比不高,因此水化膨胀(平均值为0.35%)和滚动分散性能(平均值为89.64%)较弱,煤岩失稳机制以力学作用为主。②垂直交错的面割理和端割理为钻井液侵入煤岩地层提供了流动通道,面割理的尺寸普遍大于端割理,因此,面割理更容易发生钻井液侵入造成井壁失稳。③钻井液侵入割理缝会导致井周地层压力上升,径向应力降低,增加井壁失稳的风险,其中对于高渗透率的面割理和穿过井眼的交叉割理,钻井液侵入更深,产生的井壁失稳风险更加严重。④割理缝的特征也会影响钻井液对煤岩割理的侵入深度。宽度更大、密度更高的割理缝中,钻井液侵入更深,并在井壁附近产生更高的压力,从而提高了井壁失稳的可能性。因此,应根据实际地层割理缝的尺寸大小设计钻井液随钻封堵粒子,且控制钻井液密度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减少钻井液侵入引起井壁失稳情况的发生。研究提供了深入理解钻井液作用下割理发育煤岩失稳机理的新视角,为割理发育煤岩井壁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 面割理 端割理 煤岩 失稳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储层前置CO_(2)压裂返排提高原油动用机理--以长庆油田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齐银 薛小佳 +7 位作者 戴彩丽 陶亮 陈文斌 杜现飞 张同伍 陈强 陈超 孙永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8,共7页
通过系列实验探究CO_(2)压裂返排纳微米孔隙原油动用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层位动用差异及动用机理。结果表明:页岩岩心CO_(2)压裂返排驱油效率平均达到60%左右,其中大孔原油贡献度超过70%,残余油主要分布在小孔。CO_(2)返排驱油过程,长8... 通过系列实验探究CO_(2)压裂返排纳微米孔隙原油动用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层位动用差异及动用机理。结果表明:页岩岩心CO_(2)压裂返排驱油效率平均达到60%左右,其中大孔原油贡献度超过70%,残余油主要分布在小孔。CO_(2)返排驱油过程,长8和长7层采出程度接近,均好于长6层岩心。长8和长7层增能系数比长6层提高9.5和3.8倍,具有更好的增能效果。压裂过程前置CO_(2)能够在返排过程中抽提原油中的低碳数组分,C 13以下增加6.2%,C 13—C 33减少7.5%。CO_(2)在改变岩石润湿性的同时,促使原油在纳微米孔隙中形成连续相,进而减少气液相界面运移阻力。CO_(2)返排驱油可有效降低孔喉原油动用下限,最低可达149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压裂 提高采收率 作用机理 页岩油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重塑高等教育个性化教学:作用机理与影响效应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建校 刘斯琦 左梦雪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4,112,共11页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基于学生个体需求特征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得以高质量实施,并促使传统教学发生深度变革与系统重构。尽管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对其在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仍显不足。基...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基于学生个体需求特征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得以高质量实施,并促使传统教学发生深度变革与系统重构。尽管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对其在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仍显不足。基于数字赋能理论的视角,阐释在个性化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语义分析、情感分析等数字技术,学习者模型、自适应学习、学习分析、学习工程等典型人工智能服务系统与工具,如何深度赋能、全面变革与重塑个性化教学主体、流程、方式与功能,产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精准个性化教学效果,系统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并重塑高等教育个性化教学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个性化教学 高等教育 数字赋能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煤岩压裂液稠化剂吸附损害机理与控制对策 被引量:2
15
作者 游利军 钱锐 +1 位作者 康毅力 王艺钧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3,共9页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组典型8~#深层煤岩开展静态吸附和动态损害实验,评价压裂液稠化剂羟丙基胍胶和聚丙烯酰胺在深层煤岩表面的吸附量和吸附引起的渗透率损害;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定量表征稠化剂的吸附形貌,分析稠化剂吸附的主要控...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组典型8~#深层煤岩开展静态吸附和动态损害实验,评价压裂液稠化剂羟丙基胍胶和聚丙烯酰胺在深层煤岩表面的吸附量和吸附引起的渗透率损害;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定量表征稠化剂的吸附形貌,分析稠化剂吸附的主要控制因素,同时采用Zeta电位、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揭示稠化剂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实验条件下,深层煤岩对羟丙基胍胶、聚丙烯酰胺的吸附量分别为3.86mg/g和3.29mg/g,吸附后煤岩渗透率分别下降35.24%~37.01%和14.31%~21.93%;压裂液稠化剂吸附层厚度与稠化剂质量分数正相关,与温度负相关,pH值降低将减小羟丙基胍胶吸附层厚度、使聚丙烯酰胺吸附层厚度分布频率更集中;官能团缩聚、分子间作用力是深层煤岩吸附压裂液稠化剂的化学和物理作用力。通过优化稠化剂质量分数、对稠化剂分子进行化学改性、对聚合物进行氧化生热降解、添加解吸附剂等方法可降低煤岩微纳米级孔隙、裂缝的损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岩气 压裂液 稠化剂 吸附形貌 吸附机理 控制因素 渗透率损害 损害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工格栅加筋碎石复合体作用机理细观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志杰 王有为 +2 位作者 杨广庆 周诗广 贾旭东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1-150,共10页
为从细观层面揭示土工格栅加筋碎石作用机理,在室内大型三轴试验结果基础上,建立土工格栅加筋碎石离散元数值模型,分析加筋层数、筋材竖向间距对试样抗剪强度的影响,并从细观角度揭示试样局部孔隙率、颗粒位移、力链的变化规律。研究结... 为从细观层面揭示土工格栅加筋碎石作用机理,在室内大型三轴试验结果基础上,建立土工格栅加筋碎石离散元数值模型,分析加筋层数、筋材竖向间距对试样抗剪强度的影响,并从细观角度揭示试样局部孔隙率、颗粒位移、力链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筋层数的增加,试样的抗剪强度峰值随之变大;颗粒局部孔隙率随着轴向应变的增加而显著增大,由于筋材的约束,加筋区域孔隙率波动较小,合适的筋材间距能够最大程度限制加筋区域孔隙率的增长;加筋区域的颗粒侧向位移受到明显限制,随着加筋层数的增多,试样侧向变形明显降低;通过分析试样的接触力分布可以得出土工格栅能够大幅提高试样的承载力,提升加筋区域的抗变形能力。研究成果可增进对土工格栅加筋碎石作用机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三轴试验 土工格栅 细观组构 加筋机理 离散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接触网融冰机理及关键技术:系统性综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广宁 王敏 +2 位作者 郭裕钧 肖嵩 张血琴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3,共14页
随着高速铁路快速发展,一些新的线路将延伸至线路易覆冰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覆冰会引发绝缘子冰闪、导线舞动、受电弓取流异常、弓网电弧等安全问题,甚至导致断线、倒杆倒塔等重大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接触网频繁发生的覆冰事故严重影... 随着高速铁路快速发展,一些新的线路将延伸至线路易覆冰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覆冰会引发绝缘子冰闪、导线舞动、受电弓取流异常、弓网电弧等安全问题,甚至导致断线、倒杆倒塔等重大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接触网频繁发生的覆冰事故严重影响高速铁路运行速度与安全,解决接触网覆冰问题愈发迫切,接触网防冰、除冰问题将成为铁路安全稳定运营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热力融冰技术以其方便快捷、融冰效率高、可大规模除冰等优点在解决接触网覆冰问题中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简述接触网结构与覆冰特点,说明接触网与输电线路覆冰的不同之处。调研目前接触网交直流融冰技术及其应用情况,阐明接触网热力融冰过程中电-热传播机理,为今后提出更具实用性的高速铁路除冰技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网 除冰技术 热力融冰 电-热传播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的生成机理、价值功能与参照适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焦洪昌 杨立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3,共9页
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呈现以实践论为重点的法治化面向,其类型主要包括政策执行监督型、作风整治型、基层反腐型、内部监督型、容错免责型、纪法贯通型,具有以容错纠错激励干事创业、以业务指导保障权威高效、以体系解释促进纪法贯通的价... 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呈现以实践论为重点的法治化面向,其类型主要包括政策执行监督型、作风整治型、基层反腐型、内部监督型、容错免责型、纪法贯通型,具有以容错纠错激励干事创业、以业务指导保障权威高效、以体系解释促进纪法贯通的价值功能。案例以党的自我革命实践为生成基础、以一体推进“三不腐”为发展脉络、以统一纪法适用标准为发展动力。案例在事实上具有较强拘束力,应提高案例规范化水平,也要建立学习培训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纪执法 指导性案例 生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用户的UGC数字囤积行为形成机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谭春辉 邹雅婷 +1 位作者 王仪雯 王学东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40,共11页
文章先结合个人信息管理(PIM)中的“保存-管理-利用”环节,从“过度保存-无序管理-无效利用”三个负面效应推出“过度获取、整理困难、删除困难、再现困难”四个用户UGC数字囤积行为表现;再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收集21份样本数据,运用扎根... 文章先结合个人信息管理(PIM)中的“保存-管理-利用”环节,从“过度保存-无序管理-无效利用”三个负面效应推出“过度获取、整理困难、删除困难、再现困难”四个用户UGC数字囤积行为表现;再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收集21份样本数据,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综合逻辑推理与一手数据的编码,提炼构建社交媒体用户UGC数字囤积行为的形成机理模型。研究发现:用户的UGC数字囤积有平台囤积、本地囤积和第三方囤积等三种行为方式;其影响因素来自UGC信息特征、UGC平台、UGC平台用户、社会情境等四个方面;有形成期、成熟期和改良期等三个发展阶段;潜在后果除会让用户产生多维、复杂、矛盾的情绪外,还会引发用户对平台的消极使用甚至使用中辍行为,而在积极情绪作用下,用户也会自发进行“反数字囤积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C 数字囤积 UGC平台 扎根理论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镍纳米切削材料去除行为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海兰 闫少华 +1 位作者 韩涛 闫海鹏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5,共9页
单晶镍纳米尺度加工时的材料去除机理对实现其超精密加工尤为重要。为此,借助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单晶镍纳米切削时的力热行为、表面/亚表面形成特征以及塑性变形机制以揭示材料去除机理。结果表明单晶镍纳米切削时,有序的镍原子在刀具... 单晶镍纳米尺度加工时的材料去除机理对实现其超精密加工尤为重要。为此,借助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单晶镍纳米切削时的力热行为、表面/亚表面形成特征以及塑性变形机制以揭示材料去除机理。结果表明单晶镍纳米切削时,有序的镍原子在刀具挤压和剪切作用下以非晶结构的形式被去除,部分具有面心立方(face center cubic, FCC)结构的镍原子转变成密排六方(hexagonal close-packed, HCP)结构和非晶结构,主导了相变与非晶化;同时出现伯氏矢量分别为1/6<112>、1/3<100>、1/6<110>、1/3<111>以及1/2<110>的位错线。单晶镍纳米切削时的塑性变形机制为相变、非晶化和位错滑移。在切削过程中,由于几何条件与能量条件被同时满足,发生1/2<110>全位错转变为1/6<112>不全位错的位错反应。在切削力热的作用下,已加工亚表面出现了位错环、梯杆位错、棱住位错、V型位错、原子团簇和空位等缺陷结构。相比于(100)晶面和(110)晶面,沿(111)晶面切削有利于减小亚表面缺陷层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镍 纳米切削 分子动力学 材料去除机理 塑性变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