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我国单叶蔓荆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被引量:
15
1
作者
梁芳
周香珍
曹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5期21638-21640,共3页
[目的]调查我国单叶蔓荆的资源状况,为单叶蔓荆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走访调查和实地样方调查的方法分别对我国单叶蔓荆野生和栽培资源进行调查。[结果]与第3次中药资源普查相比,除江西省单叶蔓荆分布面积增加...
[目的]调查我国单叶蔓荆的资源状况,为单叶蔓荆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走访调查和实地样方调查的方法分别对我国单叶蔓荆野生和栽培资源进行调查。[结果]与第3次中药资源普查相比,除江西省单叶蔓荆分布面积增加外(增加15.5%),其余各省分布面积均明显减少。从目前资源拥有量状况来看,单叶蔓荆处于原始状态的为876.33 hm2,占总数的31.3%;处于被轻度采挖的为405.00 hm2,占总数的14.4%;处于被过度采挖的为625.33 hm2,占总数的22.3%;处于残存的为895.64hm2,占总数的32.0%。[结论]我国单叶蔓荆资源正在减少,人们对其资源保护的认识不够,需加强对其资源的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叶蔓荆(
vitex
trifolia
l.var.simplicifolia
cham
.)
资源调查
分布范围
分布面积
年蕴藏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岸单叶蔓荆沙埋胁迫下碳水化合物变化与其耐沙埋的关系
被引量:
6
2
作者
周瑞莲
杨淑琴
+3 位作者
贾有余
黄清荣
解卫海
刘晓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7729-7737,共9页
选择烟台海岸沙地抗沙埋强的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为试材,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根据单叶蔓荆匍匐茎长度进行了轻度(1/3茎长)、中度(2/3茎长)和重度半埋以及全埋处理。在沙埋20d后,测定了不同沙埋处理下匍匐茎各段上...
选择烟台海岸沙地抗沙埋强的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为试材,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根据单叶蔓荆匍匐茎长度进行了轻度(1/3茎长)、中度(2/3茎长)和重度半埋以及全埋处理。在沙埋20d后,测定了不同沙埋处理下匍匐茎各段上匍匐茎长度、枝条高度、不定根长度,以及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含量,以探讨单叶蔓荆碳水化合物变化和转化在其耐沙埋中作用。结果显示,在轻度、中度半埋和全埋下单叶蔓荆匍匐茎长度均显著大于对照,被沙埋匍匐茎处有大量不定根生成;同时,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增高和纤维素含量下降,尤其是生长最快的匍匐茎顶部(如轻度半埋),茎中可溶性糖较低、淀粉增加最多,纤维素最低。但是被重度半埋和全埋的匍匐茎生长较少,茎中纤维素含量较多、淀粉含量较少。研究表明,沙埋是一种胁迫,它损伤叶片、扰乱碳水化合物代谢平衡。但它又是胁迫信号使植物产生适应性反应,它使未遭沙埋的匍匐茎顶端通过加速碳水化合物转化、分解纤维素、提高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为顶端生长提供能量和营养,以加速匍匐茎快速生长摆脱沙埋。同时沙埋部位枝叶通过分解其纤维素,产生更多的可溶性糖和淀粉为匍匐茎不定根生长提供能量。因此,沙埋后匍匐茎内碳水化合物的转化是其快速生长和摆脱沙埋的能量来源而在其适应沙埋生长中起重要作用。单叶蔓荆对沙埋的适应性反应表现了其具有表型可塑性特性,该特性是其沙埋后维护匍匐茎顶部快速生长、不定根形成、碳水化合物转化以及具有较高抗沙埋能力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埋
单叶蔓荆
碳水化合物
抗沙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采收期单叶蔓荆子挥发油成分的分析比较
被引量:
10
3
作者
陈体强
吴锦忠
+1 位作者
余德亿
陈丽艳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7年第6期99-104,共6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采收时期(早、中、晚)的单叶蔓荆子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35%、0.41%和0.39%。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采收期蔓荆子挥发油中分别分离鉴定得到19、22和29种成分;虽然仅有5种相同成分:1,8-桉油精(1,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采收时期(早、中、晚)的单叶蔓荆子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35%、0.41%和0.39%。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采收期蔓荆子挥发油中分别分离鉴定得到19、22和29种成分;虽然仅有5种相同成分:1,8-桉油精(1,8-环氧对薄荷烷)、反-水合桧烯、β-葑基乙醇、β-荜澄茄油烯和τ-萘醇等(在早、中、晚期样中这5种成分总质量分数分别为13.778%、12.871%和15.097%),但主体成分均为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合物(3个时期样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9.6%、90.2%和94.1%)。不同采收期的蔓荆子挥发油主要成分各有特征:早期呈高蒎烷型,中期呈高乙酰氧基-对-薄荷烷型,晚期呈高对-薄荷烷(二烯)型;具代表性的首要成分分别为α-蒎烯(34.994%)、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63.943%)和dl-柠檬烯(4-薄荷烷-1,8-二烯,31.819%)。早期挥发油中质量分数较高的还有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22.972%)、β-水芹烯(10.753%)、1,8-桉油精(8.151%)和桧烯(7.842%)等,而晚期有β-蒎烯(15.798%)、β-石竹烯(10.043%)和1,8-桉油精(5.927%)。此外,中期出现4种脂肪族化合物(占总质量的6.08%);晚期不含有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而出现一些沸点较高的三环倍半萜类如δ-古芸烯(3.584%)、β-荜澄茄油烯(6.7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叶蔓荆
蔓荆子
采收期
挥发油
萜类结构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单叶蔓荆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发育
被引量:
7
4
作者
王仲礼
孔冬瑞
王磊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4-668,共5页
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法对单叶蔓荆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花药壁由四层细胞构成,由外到内分别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药壁发育方式为双子叶型。(2)花药壁表皮细胞具多细胞腺体。(3)药室内壁...
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法对单叶蔓荆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花药壁由四层细胞构成,由外到内分别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药壁发育方式为双子叶型。(2)花药壁表皮细胞具多细胞腺体。(3)药室内壁和部分药隔细胞具纤维性加厚。(4)绒毡层细胞有两种来源,外周部分来源于初生壁细胞,近药隔部分来源于药隔细胞。绒毡层为分泌型,细胞具双核。(5)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形成的四分体主要为四面体型排列,偶有左右对称型。(6)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花粉具3孔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叶蔓荆
小孢子发生
雄配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单叶蔓荆植物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
4
5
作者
宗文
韩晓弟
+1 位作者
高原
杨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5期15439-15440,共2页
利用生物制片与显微技术,对单叶蔓荆营养器官外部形态、解剖结构及繁殖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研究。从植物形态学角度看,单叶蔓荆具有盐生植物的典型特点。
关键词
单叶蔓荆
形态学
盐生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单叶蔓荆生态效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10
6
作者
方志伟
宋天英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80-183,共4页
通过对福建省莆田市平海乡卓东村沿海风沙地单叶蔓荆植被生态效应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年生蔓荆植被具有明显的改良土壤作用,表现在其土壤的物理性粘粒含量分别比无植被地、木麻黄地及老鼠刺地的高出23%、33%和23%;速效钾含量...
通过对福建省莆田市平海乡卓东村沿海风沙地单叶蔓荆植被生态效应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年生蔓荆植被具有明显的改良土壤作用,表现在其土壤的物理性粘粒含量分别比无植被地、木麻黄地及老鼠刺地的高出23%、33%和23%;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后三种植被地高出88%、256%和100%;速效磷含量分别比后三种植被地高出104%、213%和124%;水解氮含量分别比后三种植被地高出310%、107%和105%;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后三种植被地高出74%、38%和38%;PH值分别比后三种植被地低出0.58、0.54和0.55PH值单位.以上各指标经分析均达显著性差异水平之上.蔓荆植被也具有显著地降低地表风速、改善地表空气湿度和空气温度作用.单叶蔓荆植被改良后的土壤各指标接近于农地水平,并对防护林种木麻黄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其地上生长的木麻黄的茎生长和树高生长明显优于无植被地及老鼠刺植被地上生长的木麻黄,且这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叶蔓荆
生态效应
木麻黄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固沙植物单叶蔓荆扦插育苗正交试验研究
被引量:
2
7
作者
朱炜
李茂瑾
+1 位作者
吴惠忠
李秀明
《防护林科技》
2012年第6期1-3,共3页
单叶蔓荆是良好的固沙植物,在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开展扦插育苗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截取长度15~20 cm,粗度≥1.0 cm,匍匐茎部位木质化的插穗可获得良好的试验效果,但理论分析的最佳水平组合并未出现在试验组合中,因此应将理论组合与试...
单叶蔓荆是良好的固沙植物,在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开展扦插育苗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截取长度15~20 cm,粗度≥1.0 cm,匍匐茎部位木质化的插穗可获得良好的试验效果,但理论分析的最佳水平组合并未出现在试验组合中,因此应将理论组合与试验组合中最好组合再次做对比试验,确定最佳繁殖技术,以便达到良好的推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叶蔓荆
固沙
正交试验
扦插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MaxEnt模型和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的单叶蔓荆潜在地理分布预测
被引量:
14
8
作者
王亚领
李浩
+2 位作者
杨旋
郭彦龙
李维德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0,共10页
单叶蔓荆为我国常用中药蔓荆子的来源之一,不仅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能很好地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预测气候变化对该物种分布范围的影响可以为单叶蔓荆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获得的单叶蔓...
单叶蔓荆为我国常用中药蔓荆子的来源之一,不仅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能很好地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预测气候变化对该物种分布范围的影响可以为单叶蔓荆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获得的单叶蔓荆126个地理分布记录和22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分析了单叶蔓荆在我国全国范围内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基于该模型预测了4种气候情景下21世纪50和70年代单叶蔓荆分布范围。结果表明,最大熵模型预测单叶蔓荆潜在生境分布的精度较高(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方的平均面积为0.988),海拔、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冷季度降水量和最干月份降水量是影响单叶蔓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由模型预测可知,在4种气候情景下,单叶蔓荆在全国适宜生境和低适宜生境的数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适宜生境增加较快,低适宜生境增加缓慢;到2050s阶段,适宜生境比例由当前的5.03%分别上升到15.88%、17.00%、17.59%和23.11%;低适宜生境比例由当前的8.86%分别上升到11.09%、10.31%、11.53%和12.96%;到2070s阶段,适宜生境比例分别上升到21.22%、22.21%、24.57%和30.66%;低适宜生境比例分别上升到11.85%、12.07%、13.99%和14.66%。空间分布上,单叶蔓荆的适宜生境和低适宜生境的范围及几何中心都由沿海地区向内陆扩散;湖南和江西两省的适宜生境比例增长较快,尤其在四川境内,当前只有很小比例的低适宜生境,随着气候的变化,低适宜生境面积有所上升,并且适宜生境开始出现且增长速度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叶蔓荆
气候变化
MaxEnt模型
潜在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种源单叶蔓荆生长性状比较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
1
9
作者
宋黎
王连红
《林业科技》
2021年第3期10-14,共5页
以在国内收集的17个单叶蔓荆种质为研究对象,对4 a生林分的生长性状测定分析的结果表明:单叶蔓荆苗高、地径、覆盖度、生物量在种源间差异极显著,地点、种源和地点的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种源内也存在一定差异,来自烟台幸福林场、威海双...
以在国内收集的17个单叶蔓荆种质为研究对象,对4 a生林分的生长性状测定分析的结果表明:单叶蔓荆苗高、地径、覆盖度、生物量在种源间差异极显著,地点、种源和地点的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种源内也存在一定差异,来自烟台幸福林场、威海双岛林场、广东雷州的3个种源生长性状表现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叶蔓荆
种源
生长性状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国单叶蔓荆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被引量:
15
1
作者
梁芳
周香珍
曹岚
机构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江西中医学院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5期21638-21640,共3页
基金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2005DKA21000)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SB2007FY020)
文摘
[目的]调查我国单叶蔓荆的资源状况,为单叶蔓荆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走访调查和实地样方调查的方法分别对我国单叶蔓荆野生和栽培资源进行调查。[结果]与第3次中药资源普查相比,除江西省单叶蔓荆分布面积增加外(增加15.5%),其余各省分布面积均明显减少。从目前资源拥有量状况来看,单叶蔓荆处于原始状态的为876.33 hm2,占总数的31.3%;处于被轻度采挖的为405.00 hm2,占总数的14.4%;处于被过度采挖的为625.33 hm2,占总数的22.3%;处于残存的为895.64hm2,占总数的32.0%。[结论]我国单叶蔓荆资源正在减少,人们对其资源保护的认识不够,需加强对其资源的保护力度。
关键词
单叶蔓荆(
vitex
trifolia
l.var.simplicifolia
cham
.)
资源调查
分布范围
分布面积
年蕴藏量
Keywords
vitex trifolia l.var.simplicifolia cham.
Resource survey
Distribution range
Distribution area
Annual reserves
分类号
R282 [医药卫生—中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岸单叶蔓荆沙埋胁迫下碳水化合物变化与其耐沙埋的关系
被引量:
6
2
作者
周瑞莲
杨淑琴
贾有余
黄清荣
解卫海
刘晓凤
机构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内蒙古农牧科学院资源环境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7729-7737,共9页
基金
烟台市科技局(2013ZH35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30972422)
文摘
选择烟台海岸沙地抗沙埋强的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为试材,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根据单叶蔓荆匍匐茎长度进行了轻度(1/3茎长)、中度(2/3茎长)和重度半埋以及全埋处理。在沙埋20d后,测定了不同沙埋处理下匍匐茎各段上匍匐茎长度、枝条高度、不定根长度,以及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含量,以探讨单叶蔓荆碳水化合物变化和转化在其耐沙埋中作用。结果显示,在轻度、中度半埋和全埋下单叶蔓荆匍匐茎长度均显著大于对照,被沙埋匍匐茎处有大量不定根生成;同时,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增高和纤维素含量下降,尤其是生长最快的匍匐茎顶部(如轻度半埋),茎中可溶性糖较低、淀粉增加最多,纤维素最低。但是被重度半埋和全埋的匍匐茎生长较少,茎中纤维素含量较多、淀粉含量较少。研究表明,沙埋是一种胁迫,它损伤叶片、扰乱碳水化合物代谢平衡。但它又是胁迫信号使植物产生适应性反应,它使未遭沙埋的匍匐茎顶端通过加速碳水化合物转化、分解纤维素、提高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为顶端生长提供能量和营养,以加速匍匐茎快速生长摆脱沙埋。同时沙埋部位枝叶通过分解其纤维素,产生更多的可溶性糖和淀粉为匍匐茎不定根生长提供能量。因此,沙埋后匍匐茎内碳水化合物的转化是其快速生长和摆脱沙埋的能量来源而在其适应沙埋生长中起重要作用。单叶蔓荆对沙埋的适应性反应表现了其具有表型可塑性特性,该特性是其沙埋后维护匍匐茎顶部快速生长、不定根形成、碳水化合物转化以及具有较高抗沙埋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
沙埋
单叶蔓荆
碳水化合物
抗沙埋
Keywords
sand burial
vitex
trifolia
var. simplicifolia
carbohydrate
resistance to sand-burial
分类号
Q945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采收期单叶蔓荆子挥发油成分的分析比较
被引量:
10
3
作者
陈体强
吴锦忠
余德亿
陈丽艳
机构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中医学院药学系
福州市药品检验所
出处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7年第6期99-104,共6页
基金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中药材GAP重大专项项目资助(2004YZ02)
文摘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采收时期(早、中、晚)的单叶蔓荆子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35%、0.41%和0.39%。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采收期蔓荆子挥发油中分别分离鉴定得到19、22和29种成分;虽然仅有5种相同成分:1,8-桉油精(1,8-环氧对薄荷烷)、反-水合桧烯、β-葑基乙醇、β-荜澄茄油烯和τ-萘醇等(在早、中、晚期样中这5种成分总质量分数分别为13.778%、12.871%和15.097%),但主体成分均为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合物(3个时期样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9.6%、90.2%和94.1%)。不同采收期的蔓荆子挥发油主要成分各有特征:早期呈高蒎烷型,中期呈高乙酰氧基-对-薄荷烷型,晚期呈高对-薄荷烷(二烯)型;具代表性的首要成分分别为α-蒎烯(34.994%)、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63.943%)和dl-柠檬烯(4-薄荷烷-1,8-二烯,31.819%)。早期挥发油中质量分数较高的还有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22.972%)、β-水芹烯(10.753%)、1,8-桉油精(8.151%)和桧烯(7.842%)等,而晚期有β-蒎烯(15.798%)、β-石竹烯(10.043%)和1,8-桉油精(5.927%)。此外,中期出现4种脂肪族化合物(占总质量的6.08%);晚期不含有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而出现一些沸点较高的三环倍半萜类如δ-古芸烯(3.584%)、β-荜澄茄油烯(6.774%)。
关键词
单叶蔓荆
蔓荆子
采收期
挥发油
萜类结构类型
Keywords
vitex
trifolia
, var..simplicifolia
fructus viticis
harvesting time
essential oil
type of terpenoid
分类号
TQ91 [化学工程]
R284.2 [医药卫生—中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单叶蔓荆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发育
被引量:
7
4
作者
王仲礼
孔冬瑞
王磊
机构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4-668,共5页
基金
校博士基金资助项目(No.20063302)
文摘
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法对单叶蔓荆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花药壁由四层细胞构成,由外到内分别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药壁发育方式为双子叶型。(2)花药壁表皮细胞具多细胞腺体。(3)药室内壁和部分药隔细胞具纤维性加厚。(4)绒毡层细胞有两种来源,外周部分来源于初生壁细胞,近药隔部分来源于药隔细胞。绒毡层为分泌型,细胞具双核。(5)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形成的四分体主要为四面体型排列,偶有左右对称型。(6)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花粉具3孔沟。
关键词
单叶蔓荆
小孢子发生
雄配子体
Keywords
vitex
trifolia
var. simplicifolia
microsporogenesis
male gametophyte
分类号
Q949.746.5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单叶蔓荆植物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
4
5
作者
宗文
韩晓弟
高原
杨洋
机构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5期15439-15440,共2页
文摘
利用生物制片与显微技术,对单叶蔓荆营养器官外部形态、解剖结构及繁殖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研究。从植物形态学角度看,单叶蔓荆具有盐生植物的典型特点。
关键词
单叶蔓荆
形态学
盐生植物
Keywords
vitex
trifolia
var. simplicifolia
cham
.
Morphology
Halophytic vegetation
分类号
S567.19 [农业科学—中草药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单叶蔓荆生态效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10
6
作者
方志伟
宋天英
机构
福建林学院资源与环境系
福建省莆田市林业局
出处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80-183,共4页
文摘
通过对福建省莆田市平海乡卓东村沿海风沙地单叶蔓荆植被生态效应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年生蔓荆植被具有明显的改良土壤作用,表现在其土壤的物理性粘粒含量分别比无植被地、木麻黄地及老鼠刺地的高出23%、33%和23%;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后三种植被地高出88%、256%和100%;速效磷含量分别比后三种植被地高出104%、213%和124%;水解氮含量分别比后三种植被地高出310%、107%和105%;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后三种植被地高出74%、38%和38%;PH值分别比后三种植被地低出0.58、0.54和0.55PH值单位.以上各指标经分析均达显著性差异水平之上.蔓荆植被也具有显著地降低地表风速、改善地表空气湿度和空气温度作用.单叶蔓荆植被改良后的土壤各指标接近于农地水平,并对防护林种木麻黄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其地上生长的木麻黄的茎生长和树高生长明显优于无植被地及老鼠刺植被地上生长的木麻黄,且这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关键词
单叶蔓荆
生态效应
木麻黄生长
Keywords
vitex
trifolia
var, simplicifolia, ecological effect, growth of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分类号
Q949.777.5 [生物学—植物学]
S792.930.1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固沙植物单叶蔓荆扦插育苗正交试验研究
被引量:
2
7
作者
朱炜
李茂瑾
吴惠忠
李秀明
机构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
出处
《防护林科技》
2012年第6期1-3,共3页
基金
福建省科技厅项目(2011R1013-7)
国家林业局南方山地用材林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森林培育与林产品加工利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文摘
单叶蔓荆是良好的固沙植物,在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开展扦插育苗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截取长度15~20 cm,粗度≥1.0 cm,匍匐茎部位木质化的插穗可获得良好的试验效果,但理论分析的最佳水平组合并未出现在试验组合中,因此应将理论组合与试验组合中最好组合再次做对比试验,确定最佳繁殖技术,以便达到良好的推广效果。
关键词
单叶蔓荆
固沙
正交试验
扦插育苗
Keywords
vitex
trifolia
L. var. simplicifolia
sand-binding
orthogonal experiment
stem-cutting seedlings
分类号
S723.1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MaxEnt模型和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的单叶蔓荆潜在地理分布预测
被引量:
14
8
作者
王亚领
李浩
杨旋
郭彦龙
李维德
机构
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出处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0,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016)资助
文摘
单叶蔓荆为我国常用中药蔓荆子的来源之一,不仅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能很好地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预测气候变化对该物种分布范围的影响可以为单叶蔓荆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获得的单叶蔓荆126个地理分布记录和22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分析了单叶蔓荆在我国全国范围内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基于该模型预测了4种气候情景下21世纪50和70年代单叶蔓荆分布范围。结果表明,最大熵模型预测单叶蔓荆潜在生境分布的精度较高(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方的平均面积为0.988),海拔、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冷季度降水量和最干月份降水量是影响单叶蔓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由模型预测可知,在4种气候情景下,单叶蔓荆在全国适宜生境和低适宜生境的数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适宜生境增加较快,低适宜生境增加缓慢;到2050s阶段,适宜生境比例由当前的5.03%分别上升到15.88%、17.00%、17.59%和23.11%;低适宜生境比例由当前的8.86%分别上升到11.09%、10.31%、11.53%和12.96%;到2070s阶段,适宜生境比例分别上升到21.22%、22.21%、24.57%和30.66%;低适宜生境比例分别上升到11.85%、12.07%、13.99%和14.66%。空间分布上,单叶蔓荆的适宜生境和低适宜生境的范围及几何中心都由沿海地区向内陆扩散;湖南和江西两省的适宜生境比例增长较快,尤其在四川境内,当前只有很小比例的低适宜生境,随着气候的变化,低适宜生境面积有所上升,并且适宜生境开始出现且增长速度较快。
关键词
单叶蔓荆
气候变化
MaxEnt模型
潜在地理分布
Keywords
vitex
trifolia
var. simplicifolia
climatic change
MaxEnt model
potential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分类号
Q948.2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种源单叶蔓荆生长性状比较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
1
9
作者
宋黎
王连红
机构
烟台市森林资源监测保护服务中心
出处
《林业科技》
2021年第3期10-14,共5页
基金
烟台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6NC036)。
文摘
以在国内收集的17个单叶蔓荆种质为研究对象,对4 a生林分的生长性状测定分析的结果表明:单叶蔓荆苗高、地径、覆盖度、生物量在种源间差异极显著,地点、种源和地点的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种源内也存在一定差异,来自烟台幸福林场、威海双岛林场、广东雷州的3个种源生长性状表现较好。
关键词
单叶蔓荆
种源
生长性状
综合评价
Keywords
vitex trifolia l.var.simplicifolia cham.
Provenances
Growth character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分类号
S631.3 [农业科学—蔬菜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我国单叶蔓荆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梁芳
周香珍
曹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海岸单叶蔓荆沙埋胁迫下碳水化合物变化与其耐沙埋的关系
周瑞莲
杨淑琴
贾有余
黄清荣
解卫海
刘晓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不同采收期单叶蔓荆子挥发油成分的分析比较
陈体强
吴锦忠
余德亿
陈丽艳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7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单叶蔓荆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发育
王仲礼
孔冬瑞
王磊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单叶蔓荆植物生物学研究
宗文
韩晓弟
高原
杨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单叶蔓荆生态效应的初步研究
方志伟
宋天英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1997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固沙植物单叶蔓荆扦插育苗正交试验研究
朱炜
李茂瑾
吴惠忠
李秀明
《防护林科技》
201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基于MaxEnt模型和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的单叶蔓荆潜在地理分布预测
王亚领
李浩
杨旋
郭彦龙
李维德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不同种源单叶蔓荆生长性状比较及综合评价
宋黎
王连红
《林业科技》
202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