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听觉诱发电位对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诊断及疗效评估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欣 周慧芳 +1 位作者 郭英 闫维芹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刺激率51次∕s听觉诱发电位测试诊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及进行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正常成年人组50例,排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系统疾病,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均正常;患者组50例,排除听神经瘤、小脑桥脑... 目的探讨高刺激率51次∕s听觉诱发电位测试诊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及进行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正常成年人组50例,排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系统疾病,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均正常;患者组50例,排除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角肿瘤等蜗后病变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用丹麦Madsen公司2260型脑干诱发电位(ABR)系统测试。给予交替短声刺激,感觉级75dBSL,最大输出为130 dB peSPL。分别给予11、21、51、71次∕s的ABR测试,左、右耳分别检测。患者组在应用凯时治疗两周后,再用同样方法复查ABR。结果采用高刺激率51次∕s ABR与11次∕s ABR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的差值作为分析参数,患者的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均较正常人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高刺激率51次∕sABR测试,在波潜伏期、波间期以及波形异常的检出率上比11次∕sABR高。患者经治疗缓解后其波Ⅲ、Ⅴ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比发作期明显缩短(P<0.05)。结论与常规低刺激率ABR相比,高刺激率ABR更有助于VBTIV的诊断,还可以监测VBTIV的预后,评价治疗效果,是VBTIV的客观而敏感的辅助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诱发电位 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 眩晕 前列地尔(凯时)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刺激率ABR对脑通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3
2
作者 宋江顺 李湘平 +1 位作者 李苏卫 江肃萍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05-206,共2页
目的 观察脑通 (麦角溴烟酯 )治疗 2 8例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采用高刺激率短声刺激ABR测试 ,比较治疗前后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结果 治疗后高刺激率ABR异常出现率明显减少 ,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明显缩短。结论 脑... 目的 观察脑通 (麦角溴烟酯 )治疗 2 8例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采用高刺激率短声刺激ABR测试 ,比较治疗前后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结果 治疗后高刺激率ABR异常出现率明显减少 ,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明显缩短。结论 脑通是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有效药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角溴烟酯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 眩晕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听觉诱发电位变化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周竹娟 李黔宁 +1 位作者 郑健 赵炳琪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67-968,共2页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BAEP检测。结果: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BAEP检测。结果: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BAEP异常率为78.8%,主要表现为Ⅰ、Ⅲ、Ⅴ波波形异常,Ⅰ波、Ⅴ波波峰潜伏期(Peak latency,PL)、Ⅲ~Ⅴ、Ⅰ~Ⅴ峰间潜伏期(Inter peaklatency,IPL)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BAEP有助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诊断,且可作为病变定位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脑干反应对诊断缺血性眩晕的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宋学章 周君琪 李兆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557-560,共4页
椎-基底动脉系供血障碍不仅导致眩晕,也可引起脑干功能亚临床损害。这种损害影响了脑干系统的神经突触联结,在听脑干反应测试中则表现为对增加声刺激频率特别敏感。在30例眩晕患者与30例健康对照组中比较了10次/s和50次/... 椎-基底动脉系供血障碍不仅导致眩晕,也可引起脑干功能亚临床损害。这种损害影响了脑干系统的神经突触联结,在听脑干反应测试中则表现为对增加声刺激频率特别敏感。在30例眩晕患者与30例健康对照组中比较了10次/s和50次/s不同声刺激频率的听脑干反应I、III、V波潜伏期及反应波1~V潜伏期峰间期。结果表明,在眩晕患者中增加声刺激频率,大大增加了听脑干反应I、III、V波潜伏期及反应波I~V潜伏期峰间期,从而为缺血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增添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脑干反应 潜伏期 波峰间期 缺血性 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刺激率ABR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宋江顺 董明敏 +2 位作者 董民声 海燕 白险峰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5年第4期307-309,共3页
对67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同时进行高刺激率(51次/s)ABR和常 规(11次/s)ABR测试,观察两种测试方法的异常率。结果显示:高刺激率 ABR(51~11次/s)各波 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异常率明... 对67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同时进行高刺激率(51次/s)ABR和常 规(11次/s)ABR测试,观察两种测试方法的异常率。结果显示:高刺激率 ABR(51~11次/s)各波 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异常率明显高于常规ABR(11次/s)测试,尤其以V波、Ⅰ~Ⅴ间期、Ⅲ~Ⅴ间期 的异常率差异更为显著,分别为65.67%,50.75%,35.82%对26.87%,17.91%,8.96%,两种测试 方法的异常率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高刺激率ABR测试是诊断VBTIV的可 靠方法,其敏感性优于常规ABR测试法,具有肯定的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椎基底动脉 缺血性 听性脑干反应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横突孔CT与高刺激率ABR联合应用诊断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被引量:1
6
作者 董明敏 宋江顺 +2 位作者 赵玉林 白险峰 海燕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5年第4期310-313,共4页
应用颈椎横突孔CT扫描和高刺激率ABR测试,检查18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VBTIV)患者,结果发现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是一致的(72.2%。83.3%,P>0.05)。提示:高刺 激率ABR诊断VBTIV有形态学... 应用颈椎横突孔CT扫描和高刺激率ABR测试,检查18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VBTIV)患者,结果发现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是一致的(72.2%。83.3%,P>0.05)。提示:高刺 激率ABR诊断VBTIV有形态学依据,与颈椎横突孔CT扫描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客观诊断VB- TIV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椎基底动脉 缺血性 听性脑干反应 眩晕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诊断和客观检查 被引量:2
7
作者 宋江顺 董明敏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5年第4期303-306,共4页
总结了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的临床诊断程序,对常见诊断VBTIV的 几种客观检查方法(椎动脉血管造影、CT、推基底动脉超声连续波多普勒、听性脑干反应),应用特 点及发展趋势作了客观评述,指出高刺激率(5... 总结了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的临床诊断程序,对常见诊断VBTIV的 几种客观检查方法(椎动脉血管造影、CT、推基底动脉超声连续波多普勒、听性脑干反应),应用特 点及发展趋势作了客观评述,指出高刺激率(51次/s)听性脑干反应是诊断VBTIV的敏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眩晕 听性脑干反应 诊断 缺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扭颈后脑血流图诊断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可靠性研究
8
作者 宋江顺 董明敏 董民声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5年第4期313-316,共4页
应用扭颈后脑血流图和高刺激率(51次/s)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67例椎基底动 脉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结果显示:扭颈后脑血流图检查结果与高刺激率ABR 51次/s- 11次/s、Ⅴ波、Ⅰ~Ⅴ间期的异常率... 应用扭颈后脑血流图和高刺激率(51次/s)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67例椎基底动 脉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结果显示:扭颈后脑血流图检查结果与高刺激率ABR 51次/s- 11次/s、Ⅴ波、Ⅰ~Ⅴ间期的异常率是一致的(分别为46.27%:61.19%;46.27%:44.78%,P> 0.05);两种诊断方法合用的阳性率明显提高(77.61%)。提示:扭颈后脑血流图检查对VBTIV的 诊断是有意义的,其可靠性肯定,在眩晕门诊中可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方法与筛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椎基底动脉 缺血性 听性脑干反应 脑血流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诊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最佳测试时间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宋江顺 钟乃川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4期177-179,共3页
本研究对67例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按不同发病时间分组(1~7、8~15、>15天)行高刺激率(51次/秒)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显示:VBTIV发病后1~7天组的高刺激率ABR波潜伏期... 本研究对67例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按不同发病时间分组(1~7、8~15、>15天)行高刺激率(51次/秒)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显示:VBTIV发病后1~7天组的高刺激率ABR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比8~15天组及>15天组明显延长,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且异常率亦明显增高,1~7、8~15、>15天组异常率分别为88.46%、76.19%及25.00%,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本研究表明:VBTIV末次发作后1~7天为高刺激率ABR测试的最佳时间,在此期间测试有效高的异常率,可为VBTIV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 听性脑干反应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