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动脉闭塞类型及其代偿性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后循环缺血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周瑛华 华扬 +3 位作者 贾凌云 王力力 段春 侯伟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24-428,433,共6页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与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测评价椎动脉闭塞的类型、代偿性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经血管超声、DSA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的椎动脉闭塞患者108例,根据MR...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与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测评价椎动脉闭塞的类型、代偿性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经血管超声、DSA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的椎动脉闭塞患者108例,根据MR扩散加权成像(DWI)结果,分为后循环梗死组(78例)和无后循环梗死组(TIA组,3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健侧椎动脉颅外段管径和双侧椎动脉颅外段、颅内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舒张期末流速(EDV)。比较两组间椎动脉闭塞类型、侧支循环建立、健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差异性。结果梗死组与TIA组单支椎动脉闭塞者分别为69例(88.5%)、26例(86.7%),双支椎动脉闭塞者分别为9例(11.5%)、4例(13.3%),组间椎动脉闭塞支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梗死组的椎动脉颅内段闭塞者比例高于TIA组[70.5%(55/78)比36.7%(11/30);χ~2=10.444,P=0.001],侧支循环建立者比例低于TIA组[14.1%(11/78)比43.3%(13/30);χ~2=10.711,P=0.001]。TIA组单支椎动脉闭塞患者的健侧椎动脉颅外段PSV、EDV均高于梗死组[(65±21)cm/s比(57±15)cm/s;(25±8)cm/s比(20±7)cm/s;t值分别为2.043、2.606,均P<0.05]。结论椎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健侧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代偿可改善后循环缺血的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闭塞 后循环缺血 血流动力学 侧支建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异常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莉 吕发金 +4 位作者 罗天友 蔡昌平 李琦 姚开情 刘筱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1-335,共5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异常伴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与后循环缺血(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检查的218例PCI患者(PCI组)和110名无前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于VR图上观察有...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异常伴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与后循环缺血(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检查的218例PCI患者(PCI组)和110名无前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于VR图上观察有无孤立性椎动脉(IVH)、椎动脉发育不良(HVA)及FTP,并测量双侧椎动脉颅内段起始处管径。对椎动脉发育异常合并FTP与PC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对照组中,IVH占1.82%(2/110),HVA占17.27%(19/110),FTP占7.27%(8/110);其中椎动脉发育异常伴FTP占0.91%(1/110);2PCI组中,IVH占10.55%(23/218),HVA占49.08%(107/218);FTP占28.90%(63/218);椎动脉发育异常伴FTP占25.23%(55/218);3对照组与PCI组间椎动脉发育异常伴FTP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35.56,P<0.001);4椎动脉发育异常伴FTP与PCI具有相关性(r=0.31,P<0.001)。结论椎动脉发育异常伴FTP可能引起P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椎动脉发育不良 孤立性椎动脉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椎动脉结扎致颈髓缺血性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邓天琼 任先军 +2 位作者 赵伟峰 蒲渝 周飞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421-424,i002-i003,共6页
目的:研究双侧椎动脉血流阻断对颈髓的影响。方法:结扎兔双侧椎动脉颈段,在术后4h、8h、24h、28d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测定颈髓血流灌注量,并观察兔颈髓组织细胞形态学及相关免疫组化的变化。结果:术后4h、8h、24h组颈髓血流灌注量... 目的:研究双侧椎动脉血流阻断对颈髓的影响。方法:结扎兔双侧椎动脉颈段,在术后4h、8h、24h、28d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测定颈髓血流灌注量,并观察兔颈髓组织细胞形态学及相关免疫组化的变化。结果:术后4h、8h、24h组颈髓血流灌注量明显下降,术后28d组无明显改变;术后8h、24h组颈髓呈急性缺血性改变,而4h、28d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双侧椎动脉血流阻断可引起兔颈髓相应区域急性缺血损伤,但其后期代偿路径、代偿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阻断 颈髓 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与前循环卒中患者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对比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庆松 向阳 +1 位作者 王俊 刘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94-297,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比检测120例PCI及96例前循环卒中患者(对照组)中一侧椎动脉发育不... 目的探讨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比检测120例PCI及96例前循环卒中患者(对照组)中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及椎动脉优势现象的分布差异,分析椎动脉优势或发育不良与PCI的相互关联,及其优势比(odds ratio,OR)和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结果 PCI组椎动脉优势与椎动脉发育不良的患者分别为63例(52.5%)和11例(9.17%),对照组分别为30例(31.25%)和2例(2.08%),PCI组病例椎动脉优势及椎动脉发育不良出现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掊2=9.823,P=0.002及掊2=4.731,P=0.030),且PCI组有椎动脉优势或发育不良的危险较对照组明显增高(OR 2.432,95%CI 1.388~4.261;OR=4.743,95%CI 1.025~21.942),而有一侧椎动脉优势或发育不良的患者出现PCI的危险明显高于没有该血管变异的病例(RR 1.462,95%CI 1.154~1.185,RR 1.576,95%CI 1.209~2.053)。结论椎动脉发育不良及椎动脉优势现象与PCI间存在明显关联,单侧椎动脉优势这种常见的血管变异现象在PCI发病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前循环缺血性卒中 椎动脉优势 椎动脉发育不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选择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冰 王亚仙 +2 位作者 茹立新 郑少俊 诸金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8-360,共3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策略选择。方法 2007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椎-基底动脉夹层(VAD)患者15例,均经DSA或CTA检查确诊。单纯颈枕部头痛4例,后循环缺血(PCI)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例。对4例头痛及5例SAH患...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策略选择。方法 2007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椎-基底动脉夹层(VAD)患者15例,均经DSA或CTA检查确诊。单纯颈枕部头痛4例,后循环缺血(PCI)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例。对4例头痛及5例SAH患者行血管内治疗;6例PCI患者予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结果经DSA或CTA检查共发现17支椎动脉和1支基底动脉存在VAD。影像学表现为"梭形动脉瘤"7支、"珠线征"8支、"线样征"3支。6例PCI患者中,经药物治疗后临床预后均良好,经DSA复查,4例血管狭窄程度明显减轻,2例无变化。9例经血管内治疗,1例复发,再次栓塞,过程顺利,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根据VAD的临床特点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和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夹层 后循环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 被引量:49
6
作者 刘兰 刘筠 许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66,99,共6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较的阳性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将后循环缺血组患者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1)后循环缺血组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分别为59.0%(72例)、55.7%(68例)、64.8%(79例)、41.0%(50例)、28.7%(35例)及30.3%(37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20例)、31.7%(19例)、35.0%(21例)、15.0%(9例)、10.0%(6例)及15.0%(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OR=3.891,95%CI:1.721-8.800,P〈0.01)、椎动脉变异(OR=3.231,95%CI:1.238-8.432,P=0.017)及基底动脉迂曲(OR=2.664,95%CI:1.189-5.972,P=0.017)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后循环缺血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动脉优势在基底动脉弯曲程度≥2级与〈2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是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椎动脉优势是基底动脉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眩晕 椎-基底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V1段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7
作者 杨玉辉 吕衡发 +1 位作者 刘景臣 高忠礼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62-764,共3页
目的 :探讨椎动脉 V1段的形态学特点 ,为下颈部手术和椎动脉血管内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4 2具 (84侧 )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观测椎动脉 V1段的起始、走行、长度、外径及进入横突孔的位置。结果 :84侧中 2侧左椎动脉起源... 目的 :探讨椎动脉 V1段的形态学特点 ,为下颈部手术和椎动脉血管内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4 2具 (84侧 )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观测椎动脉 V1段的起始、走行、长度、外径及进入横突孔的位置。结果 :84侧中 2侧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 (2 .4 % ) ;17侧起源于前上象限 (2 0 .7% ) ,6 5侧起源于后上象限(79.3% ) ;弯曲走行 30侧 (35 .7% ) ;椎动脉 V1段的长度 (mm) :左侧 37.8± 4 .9,右侧 36 .4± 5 .7;直径(m m) :左侧曲行组 4 .72± 0 .37,左侧直行组 4 .2 5± 0 .35 ,右侧曲行组 4 .35± 0 .4 1,右侧直行组 3.95± 0 .38。结论 :椎动脉 V1段的形态变异较大 ,但起始和入横突孔处位置相对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V1部 解剖和变异 医源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兔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制作的实验研究——经颅多谱勒检测 被引量:11
8
作者 朱明双 郑重 +2 位作者 黄勇 胡晓梅 杨松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134-137,共4页
目的 :研究单侧颈椎肌肉纤维化孪缩、单侧椎动脉 (VA)纤维化阻滞后 ,基底动脉 (BA)、左右侧VA(LVA、RVA)血液变化和丹参注射液胃肠灌注后的恢复过程。方法 :选取家兔58只 ,将775注射液注射至左侧3~5颈椎横突侧面 ,分别于造模前、后2 ,4... 目的 :研究单侧颈椎肌肉纤维化孪缩、单侧椎动脉 (VA)纤维化阻滞后 ,基底动脉 (BA)、左右侧VA(LVA、RVA)血液变化和丹参注射液胃肠灌注后的恢复过程。方法 :选取家兔58只 ,将775注射液注射至左侧3~5颈椎横突侧面 ,分别于造模前、后2 ,4,6,8周以颈多谱勒 (TCD)测定双侧VA、BA血流平均速度 (Vm)、博动指数 (Pi)、阻力指数 (Ri) ;于造模后第6周随机选择6只动物 ,以丹参注射液灌胃2周 ,再次测定TCD。结果 :造模后BA和双侧VA的Vm递减 (P<0.01) ,使用丹参后BA的Vm恢复至造模前水平 (P<0.05) ;造模后LVA的Pi、Ri和BA的Ri递增 (P<0.01) ,使用丹参后未见恢复 (P<0.01) ,与造模8周未见使用丹参比较有明显改善 (P<0.01或0.05)。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颈椎病 超声小波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MRI-PC-ASPECTS联合NIHSS预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价值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崇 王建明 +1 位作者 严严 董瑞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08-1411,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后用于磁共振评分的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量表(MRI-PC-ASPECTS)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变换值预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远期预后的价值。方法:78例南通大... 目的:探讨改良后用于磁共振评分的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量表(MRI-PC-ASPECTS)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变换值预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远期预后的价值。方法:78例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根据患者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为好转组和不良转归组。比较2组基线资料、危险因素、NIHSS、T入院NIHSS、最高NIHSS、T最高NIHSS(42-最高NIHSS)及MRI-PC-ASPECTS。结果:2组间性别、年龄、既往病史、血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入院NIHSS、T入院NIHSS、最高NIHSS、T最高NIHSS、MRI-PC-ASPECTS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MRI-PC-ASPECTS+T最高NIHSS曲线下面积最大(P<0.05)。结论:改良MRI-PC-ASPECTS,T最高NIHSS可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功能预后进行早期预测,若二者联合则预测的准确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椎动脉 致命性结局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单侧椎动脉结扎致颈髓急性缺血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帅 黄蓝萱 +3 位作者 贺高乐 杨宝辉 呼巧龙 李浩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1-551,共11页
目的 :通过兔与人解剖学异同的结扎方法损伤椎动脉,观测急性期颈髓组织缺血变化,了解单侧椎动脉损伤对颈髓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日本大耳白兔(育龄126~140d;雌性17只,雄性13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实验组行右侧椎动脉第一... 目的 :通过兔与人解剖学异同的结扎方法损伤椎动脉,观测急性期颈髓组织缺血变化,了解单侧椎动脉损伤对颈髓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日本大耳白兔(育龄126~140d;雌性17只,雄性13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实验组行右侧椎动脉第一段结扎,对照组行右侧椎动脉第一段分离作为对照。每组分别于术后2h、6h、24h各处死5只,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ting和q RT-PCR方法观测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e-aspartic protease 3,CASP3)、FBJ三氏小鼠骨肉瘤病毒致癌基因同源物(Finkel-Biskis-Jinkins murine osteo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FOS)等指标及其mRNA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结扎组兔颈髓组织中的BAX、BCL2、CASP3和FOS蛋白表达所有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其中BAX(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9975.00±1007.00;Western Blotting检测:3.81±0.04)和BC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49865.00±1783.00;Western Blotting检测:5.26±0.07)在术后24h时表达最多,CASP3在术后6h时最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82218.00±1256.00;Western Blotting检测:3.46±0.08),FOS在术后2h时最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3840.00±1584.00;Western Blotting检测:2.46±0.04),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上述蛋白的表达在不同观察节点也不相同,两两比较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AX和BCL2随时间增加而增大,CASP3随时间增加先增大后减小,FOS随时间增加而减小。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结扎组兔颈髓组织中的BAX、BCL2、CASP3和FOS表达均高于对照组,BAX(14.48±1.16)和BCL2(10.35±1.67)在术后24h时表达最多,CASP3在术后6h时最多(30.37±2.27),FOS在术后2h时最多(15.65±1.21),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上述mRNA的表达在不同观察节点也不相同,两两比较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AX和BCL2随时间增大,CASP3随时间增加先增大后减小,FOS随时间增加逐渐减小。结论:结扎兔右侧椎动脉第一段会造成兔颈髓轻度急性缺血损伤,对CASP3的检测提示术后6h时损伤最严重,该缺血损伤可以很快恢复,在24h时已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损伤 椎动脉结扎 中枢缺血 动物实验 日本大耳白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峥 程琼 +3 位作者 李永坤 刘君鹏 陈莹 汪银洲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169-173,共5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VAD)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选择经DSA或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VAD患者28例。25例表现为后循环缺血(PCI),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25例PCI中的21例患者给予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mg/d...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VAD)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选择经DSA或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VAD患者28例。25例表现为后循环缺血(PCI),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25例PCI中的21例患者给予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mg/d)治疗,3例给予血管内治疗;3例SAH患者中,2例实施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及椎动脉闭塞术。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并对疗效进行随访。结果①28例患者中,24例有明确的病因或诱因,分别为头颈部异常运动(15/24,53.6%)、动脉粥样硬化(4/24,16.7%)、上呼吸道感染(12.5%,3/24)、血小板增多症和酗酒(各4.2%,1/24),原因不明4例。②28例患者中,25例(89.3%)有PCI症状,其中21例为后循环急性脑梗死,4例为反复短暂性眩晕发作。3例(10.7%)为SAH。③DSA或CTA确诊30支椎动脉和1支基底动脉有VAD。16支(51.6%)表现为"线样征",9支(29.0%)为梭形或囊形动脉瘤,6支(19.4%)为"珠线征",2支(6.5%)为双腔征。夹层最多位于V4段(71.0%,22/31),其次为V2段(19.4%,6/31)。④25例PCI患者中,药物治疗的21例中19例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9例复查CTA或DSA,4例血管狭窄程度减轻,4例狭窄程度无明显变化,1例椎动脉自行闭塞。血管内治疗的3例,预后均良好,复查CTA未发现血管再狭窄或动脉瘤复发。3例SAH患者中,2例行血管内治疗者的预后良好,复查CTA未发现动脉瘤复发;1例因家属拒绝手术而仅采用药物治疗,再发SAH后死亡。结论根据VAD患者的不同临床特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大部分患者的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夹层 后循环缺血 疾病特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MR灌注加权成像评价后循环远端缺血的血液动力学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永刚 刘希胜 +3 位作者 王敏 许新堂 张秋妹 苗重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945-2948,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MR灌注加权成像(PWI)评价后循环远端缺血的血液动力学。方法:回顾32例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作为病例组,分析PW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资料,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血管狭窄,侧支血管,脑血流量(r CBF)、脑血容量... 目的:探讨利用MR灌注加权成像(PWI)评价后循环远端缺血的血液动力学。方法:回顾32例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作为病例组,分析PW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资料,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血管狭窄,侧支血管,脑血流量(r CBF)、脑血容量(r CBV)、平均通过时间(r MTT)指标。结果:病例组:至少有1支椎基底动脉狭窄>70%,椎动脉重度狭窄17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20例;小脑上动脉重度狭窄8例;大脑后动脉狭窄17例;后交通动脉开放22例;软脑膜动脉的显示11例;微小动脉团显示12例。病例组ROI/额叶白质比值相对于对照组r CBF、r CBV值均下降,MTT值延长,两组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WI结合MRA能够有效地评价后循环远端缺血区域脑组织血流灌注以及侧支循环血流代偿情况,有效的评估缺血区血液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加权成像 MRA 缺血 椎基底动脉 MT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内固定复位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发生椎动脉损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长青 冯万强 +3 位作者 王成 林灿斌 何明长 成伟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07-612,共6页
目的:分析后路内固定复位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发生椎动脉损伤的原因、外科治疗策略及其预防措施。方法: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采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患者96例,其中6例术后出现椎动脉损伤,男4例,女2例,年龄32~57岁(3... 目的:分析后路内固定复位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发生椎动脉损伤的原因、外科治疗策略及其预防措施。方法: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采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患者96例,其中6例术后出现椎动脉损伤,男4例,女2例,年龄32~57岁(39.8±8.3岁),病程18~26d(22.0±2.5d)。2例术前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未见椎动脉损伤,4例术前未行MRA检查。术后3~42h出现脑缺血症状,其中4例切口渗血或周围血肿形成,行颈后路探查止血后行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2例直接行CTA和DSA检查,明确椎动脉损伤后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随访观察患者脑缺血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例寰枢椎复合型骨折和1例混合型骨折患者复位内固定难度较大,其余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4例椎动脉V3段血管壁损伤(双侧1例,单侧3例),行覆膜支架置入;2例单侧椎动脉V3段假性动脉瘤形成,行椎动脉闭塞术。6例患者行介入治疗后椎动脉损伤出血均有效止血,出院后均获随访,随访6~12个月(10.0±2.2个月),1例双侧血管壁损伤患者术后1年随访仍诉头晕、头痛,面部麻木;3例单侧血管壁损伤患者脑缺血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年随访时未诉特殊不适;2例单侧假性动脉瘤形成患者行椎动脉闭塞术后6个月及9个月随访时诉脑缺血症状逐渐缓解。2例患者椎动脉损伤为内固定手术术中所致,4例患者因术前未行MRA或CTA检查,无法明确椎动脉损伤原因。结论:上颈椎骨折脱位及手术复位内固定可能造成椎动脉损伤,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行介入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对上颈椎骨折患者术前需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及评估,术中需谨慎操作,避免椎动脉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骨折 椎动脉损伤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 被引量:2
14
作者 卢海涛 张文川 +1 位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93-896,共4页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的手术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从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药物洗脱支架对24例因椎动脉开口狭窄引发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行血管成形术,并分析患者影像学资料、...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的手术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从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药物洗脱支架对24例因椎动脉开口狭窄引发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行血管成形术,并分析患者影像学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和临床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狭窄明显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9±2)个月,2例有轻度的支架内再狭窄。结论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安全、可行,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椎动脉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特征和改良MRI-PC-ASPECTS预测后循环致命性脑卒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崇 王建明 严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3172-3174,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特征和改良后用于磁共振评分的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量表(MRI-PC-ASPECTS)对预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价值。方法:90例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患者1周内是否昏迷... 目的:探讨临床特征和改良后用于磁共振评分的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量表(MRI-PC-ASPECTS)对预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价值。方法:90例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患者1周内是否昏迷或者死亡分为致命性卒中组(n=70)和非致命性卒中组(n=20)。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临床特点及MRI—PC—ASPECTS。结果:两组中有糖尿病痛史者分别为16例(80.0%),36例(51.4%),入院NIHSS分别为7.78±2.70,4.60±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饮水呛咳、持续眩晕、复视、构音障碍等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RI—PC—ASPECTS分为≤10、11、12~133组,发生致命性卒中分别为10例(83.3%)、8例(25.8%)、2例(4.3%),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特征和MRI-PC-ASPECTS结合可早期预测致命性脑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椎动脉 致命性结局 危险因素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MRA诊断与病理变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任先军 蒲渝 +3 位作者 张峡 王卫东 王敏 蒋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598-601,i0004,共5页
目的:对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MRA影像与病理变化进行比较观察。方法:26只犬建立颈椎屈曲损伤的撞击伤模型,撞击后摄颈椎X线片,24~36h后行椎动脉二维时间飞逝效应磁共振血管成像(2DTOFMRA)检查,然后切取椎动脉进行病理学观察。对319例闭... 目的:对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MRA影像与病理变化进行比较观察。方法:26只犬建立颈椎屈曲损伤的撞击伤模型,撞击后摄颈椎X线片,24~36h后行椎动脉二维时间飞逝效应磁共振血管成像(2DTOFMRA)检查,然后切取椎动脉进行病理学观察。对319例闭合性颈椎损伤患者,采用2DTOFMRA技术进行前瞻性检查。结果:26只犬中,14只在屈曲撞击暴力下发生小关节脱位,MRA发现7只犬一侧椎动脉损伤,2只犬一侧椎动脉成像不完整,MRA诊断可疑阳性。17只犬MRA椎动脉成像正常。病理检查显示MRA诊断为阳性的7只犬中,4只犬椎动脉内膜、中膜有撕裂,附壁血栓形成;3只犬椎动脉内膜撕裂伴血栓形成。MRA诊断为阴性的17只犬椎动脉内膜均正常。MRA诊断为可疑阳性的2只犬,1只椎动脉内膜完整无损伤,另1只椎动脉内膜撕裂,迟发性附壁血栓形成。临床319例颈椎创伤患者,52例伴发有椎动脉损伤,单侧椎动脉损伤51例,其中左侧22例,右侧29例;双侧椎动脉损伤1例。结论:2DTOFMRA是诊断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有效方法,但在损伤早期难以准确鉴别血管痉挛和小面积内膜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损伤 MRA 诊断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椎动脉孔及其毗邻的解剖学和影像学观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廖旭昱 杨庆国 +3 位作者 华兴一 张银顺 韩春 叶杨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7-650,共4页
目的:为下颈椎前路手术预防椎动脉损伤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1)取20具尸体的C3~7段作为解剖标本,作两侧椎动脉孔内缘间距、椎体横、矢径、椎动脉孔内缘和椎弓根内缘间距、椎动脉孔内缘和椎体外缘间距、椎动脉孔内缘和钩突关节内外缘... 目的:为下颈椎前路手术预防椎动脉损伤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1)取20具尸体的C3~7段作为解剖标本,作两侧椎动脉孔内缘间距、椎体横、矢径、椎动脉孔内缘和椎弓根内缘间距、椎动脉孔内缘和椎体外缘间距、椎动脉孔内缘和钩突关节内外缘间距、椎动脉孔前后缘与椎体前后缘的垂直距离、椎动脉孔矢径的测量。(2)选30例已确诊为颈椎病患者和50例正常人作为检测对象,用CT测量上述数据。结果:(1)C3~7两侧横突孔内缘间距、椎体横径、椎体矢径、C3~6椎动脉孔矢径逐渐增大。(2)钩突内缘与椎动脉孔内缘间距在6mm之内,C3~6椎体外缘与椎动脉孔内缘间距不超过3mm。(3)C3~6横突孔矢径和椎体矢径比值恒定(30.32%~31.86%),C3~5椎动脉孔前缘与椎体前缘距离逐渐减小,C3~5椎动脉孔后缘与椎体后缘距离逐渐增加。结论:本文的测量数值与不同个体的椎动脉资料相结合,为预防椎动脉损伤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动脉 损伤 影像解剖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患者椎动脉假性动脉瘤迟发大出血一例的急救与护理 被引量:1
18
作者 黎燕 张兰君 +1 位作者 张玉 解艳红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3-116,共4页
目的总结1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cervical spine,OPLL)术后患者椎动脉假性动脉瘤迟发大出血抢救成功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某院收治的1例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目的总结1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cervical spine,OPLL)术后患者椎动脉假性动脉瘤迟发大出血抢救成功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某院收治的1例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成功止血,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anterior controllable antedispl acement fusion,ACAF)是治疗多节段OPLL的良好选择,但在围术期应注意早期识别椎动脉损伤可能导致的出血症状,做好大出血窒息抢救预案,为患者赢得抢救的黄金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损伤 假性动脉瘤 迟发性出血 急症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在C1-2水平椎动脉变异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1
19
作者 黄学良 朱双芳 +2 位作者 林雨聪 周初松 张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5-319,共5页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对C1-2水平椎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因脑出血、脑肿瘤等明确与椎动脉变异无关的疾病而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108例,女性6...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对C1-2水平椎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因脑出血、脑肿瘤等明确与椎动脉变异无关的疾病而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108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为59.5±14.7岁(20~88岁)。对原始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明确是否存在C2椎动脉高跨、节段型椎动脉、窗口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起点下移及寰椎骨桥形成等椎动脉变异情况及发生率。结果:171例患者中共有78例(45.6%)患者在C1-2水平椎动脉存在变异,部分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变异。C2椎动脉高跨有58例(33.9%),其中19例位于左侧,15例位于右侧,24例双侧存在;节段型椎动脉有2例(1.2%),均位于左侧;窗口型椎动脉有4例(2.3%),2例位于左侧,2例位于右侧;未发现小脑后下动脉从C1-2水平的椎动脉发出,但有16例(9.4%)患者小脑后下动脉的起点位于寰椎与枕骨大孔之间,其中13例位于左侧,3例位于右侧;此外,寰椎骨桥形成有32例(18.7%),其中11例位于左侧,5例位于右侧,16例双侧都存在。结论:C2椎动脉高跨是C1-2水平最常见的椎动脉变异,其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三维重建CTA检查可清楚显示C1-2水平各种类型的椎动脉变异,对椎动脉变异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 椎动脉变异 C1-2内固定 C2椎动脉高跨 椎动脉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迂曲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曹益瑞 吴波 孙家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90-299,共10页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和椎动脉颅外段(EVA)迂曲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以探讨血管迂曲原因及其诱发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TA测量10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103例非缺血性卒中致头晕和头痛患者EICA和EVA迂曲指数、偏离...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和椎动脉颅外段(EVA)迂曲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以探讨血管迂曲原因及其诱发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TA测量10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103例非缺血性卒中致头晕和头痛患者EICA和EVA迂曲指数、偏离度、迂曲度和成角个数,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EICA和EVA迂曲指数与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和其他血管形态学指标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EICA和EVA迂曲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脑卒中组患者EICA和EVA迂曲指数(P=0.000,0.000)、偏离度(P=0.000,0.000)、迂曲度(P=0.002,0.000)和成角个数(P=0.019,0.000)均高于对照组。根据梗死灶部位,进一步将脑卒中组分为前循环梗死亚组(73例)和后循环梗死亚组(30例),两亚组内(梗死侧与非梗死侧EICA,左侧与右侧EVA)和两亚组间血管形态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循环梗死亚组EICA迂曲指数(P=0.000)、偏离度(P=0.000)和迂曲度(P=0.045),以及后循环梗死亚组EVA迂曲指数(P=0.000)、偏离度(P=0.000)、迂曲度(P=0.000)和成角个数(P=0.046)均高于对照组。选择二者迂曲指数较高的一侧,相关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患者EICA迂曲指数与年龄、颈动脉粥样硬化、EICA和EVA形态学指标(除外EVA偏离度)均呈正相关(P<0.05),而与男性呈负相关(rs=-0.253,P=0.010);EVA迂曲指数与年龄、高血压、EICA和EVA形态学指标均呈正相关(P<0.05),而与男性呈负相关(rs=-0.276,P=0.005)。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EICA:OR=1.458,95%CI:1.111~5.166,P=0.016;EVA:OR=9.092,95%CI:1.294~63.872,P=0.026)和年龄(EICA:OR=1.050,95%CI:1.013~1.088,P=0.007;EVA:OR=1.084,95%CI:1.003~1.138,P=0.001)是EICA和EVA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EICA和EVA迂曲无侧别、前后循环分布的差异。缺血性卒中患者EICA和EVA形态学指标显著高于非脑卒中患者。女性和高龄是EICA和EVA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椎动脉 血管畸形 卒中 脑缺血 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