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Micro-CT影像学参数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永贤 张顺聪 +8 位作者 梁德 杨志东 郭丹青 莫国业 李大星 冯蓬勃 郭惠智 李永巍 莫凌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8-302,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质疏松患者以及无骨质疏松患者3者间椎体骨质的差别。方法对30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组、骨质疏松患者组及无骨质疏松患者组,每组10例。在术... 目的初步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质疏松患者以及无骨质疏松患者3者间椎体骨质的差别。方法对30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组、骨质疏松患者组及无骨质疏松患者组,每组10例。在术中分别取出3组患者少许椎体样本,椎体样本大小相等,不影响手术疗效的同时亦不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患者均表示知情同意。随后分别对取出的椎体标本进行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检测,以了解及对比3组患者之间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和骨小梁情况。结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组对比骨质疏松患者组、无骨质疏松患者组其椎体皮质骨BMD、松质骨BMD、骨小梁BMD和总体BMD以及皮质骨BMC、松质骨BMC和总BMC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小梁BMD、皮质骨BMC、松质骨BMC和总BMC下降显著(P<0.01);骨质疏松患者组对比无骨质疏松患者组其椎体皮质骨BMD、松质骨BMD、骨小梁BMD和总体BMD以及皮质骨BMC、松质骨BMC和总BMC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小梁BMD下降显著(P<0.01)。结论较低的椎体BMD和BMC是椎体压缩骨折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患者和暂无骨质疏松人群需要预防BMD、BMC的下降,防止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术 椎体骨质 影像学参数 骨密度 骨矿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地区绝经后妇女脊椎压缩性骨折的患病情况及骨密度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马锦富 杨定焯 +4 位作者 安珍 姚志刚 杨小明 王文志 尚家芸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53-56,共4页
目的 本文旨在探明绝经后妇女脊椎压缩性骨折的高发部位、患病率随年龄变化的规律以及BMD、BMC 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 以居住在成都地区具有正式户口年龄在50~89 岁的健康人群为调查对象,进行随机抽样。对每名受试者进... 目的 本文旨在探明绝经后妇女脊椎压缩性骨折的高发部位、患病率随年龄变化的规律以及BMD、BMC 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 以居住在成都地区具有正式户口年龄在50~89 岁的健康人群为调查对象,进行随机抽样。对每名受试者进行胸腰椎侧位摄片,若楔形指数(椎体前缘/后缘)≤0.8 即诊断为压缩性骨折,同时采用DXA 对全部受试者腰椎正位及髋部的BMD 进行测定。计算不同部位及不同年龄段的脊椎压缩性骨折的患病情况。配对后对骨折组和对照组的BMD 及其他各项指标进行t检验。结果 胸椎压缩性骨折患病率为8.49% ,占脊椎压缩性骨折的76.1% ,其中T6、T7、T11、T12的患病率高,共占胸椎压缩性骨折的69.14% ;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病率相对较低,占脊椎压缩性骨折的23.9% ,主要集中于L1、L2,占腰椎压缩性骨折的93.55% 。脊椎压缩性骨折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骨折组腰椎BMD、BMC 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但二者的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绝经后妇女随着年龄的增加脊椎压缩性骨折的患病率逐渐升高。胸椎压缩性骨折的患病率高于腰椎,主要发生于T6、T7、T11、T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 胸椎压缩性骨折 BMD 患病率 对照组 绝经后妇女 骨密度 腰椎压缩性骨折 患病情况 椎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漯河地区中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股骨近端骨密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军 张玉艳 张兵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16-1218,1221,共4页
目的调查漯河地区中老年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和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法国Medlink公司的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漯河地区649名中老年人进行健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和全髋的骨密度值测量。结果骨折组各年龄段、各部位的BMD... 目的调查漯河地区中老年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和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法国Medlink公司的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漯河地区649名中老年人进行健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和全髋的骨密度值测量。结果骨折组各年龄段、各部位的BMD均比非骨折组低(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股骨近端骨量逐渐丢失,除了45~组,其余区域各年龄段骨折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骨折组(P〈0.05),骨密度值越低,骨折危险性越大。结论中老年人骨近端骨密度值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 患病率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