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产动脉导管封堵器闭合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郭杰 徐岩 +6 位作者 程自平 陈斌 林先和 伍梦佐 陈旭华 陈刚 史学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1年第4期262-264,共3页
目的评价国产动脉导管(PDA)封堵器闭合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4年5月至2008年7月,21例先天性膜周部VSD患者[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5~40(21.3±10.2)岁]成功接受了封堵治疗。膜周部VSD... 目的评价国产动脉导管(PDA)封堵器闭合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4年5月至2008年7月,21例先天性膜周部VSD患者[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5~40(21.3±10.2)岁]成功接受了封堵治疗。膜周部VSD的直径均先经经胸心脏彩超检查(TTE)测量,并经左心室造影进一步明确。封堵操作完成10min后再次予TTE及左心室造影评估封堵效果。术后心电监护1周,出院前及出院后1、3、6个月随访复查TTE及心电图。结果21例患者均全部封堵成功,国产PDA封堵器尺寸为6/8~18/20mm。封堵后,2例新出现微量主动脉瓣反流,1例出现少量的三尖瓣反流;3例出现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出现不完全右束支合并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除2例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在6个月内随访时未恢复外,其他3例均在出院前恢复正常;4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其中3例在7d后复查超声时消失,另1例在1个月随访时消失。术前TTE估测肺动脉压力为28.0~46.7(33.4±9.2)mmHg,术后肺动脉压力为16.0-30.2(19.2±7.6)mmHg,6个月随访时肺动脉压力进一步下降为15.3-26.7(17.3±6.9)mmHg。结论对部分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者应用PDA封堵器进行封堵是可行的、安全的及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国产导管封堵器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超声和造影测量法指导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心病的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朱翔 曾高峰 雷长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6期450-452,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TTE)和造影测量法指导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应用TTE筛选符合封堵适应证的先心病患者50例,其中ASD20例、VSD16例、PDA14例。术中用TTE监测指导...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TTE)和造影测量法指导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应用TTE筛选符合封堵适应证的先心病患者50例,其中ASD20例、VSD16例、PDA14例。术中用TTE监测指导释放ASD封堵器;使用造影测量法测量VSD、PDA指导国产封堵器的选择。术后应用TTE定期随访。结果19例ASD、15例VSD、14例PDA封堵成功,总成功率为96.0%(48/50)。封堵失败:1例ASD,缺损最大径36mm;1例VSD,缺损最大径10mm,为膜周部室缺。结论TTE可用于筛选先心病病例。术中用TTE监测指导释放ASD封堵器,疗效可靠;使用造影测量法测量VSD、PDA指导国产封堵器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造影测量法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的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手术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沈群山 张刚成 +5 位作者 尚小珂 聂林 宋艳清 刘洋 卢蓉 王利军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2期160-163,192,共5页
目的 研究介入封堵术对重度三尖瓣反流的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确诊为重度三尖瓣反流的室间隔缺损患者16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导管介入组6例,外科手术组10例.三尖瓣反流的原因为右室局部心腔压力增... 目的 研究介入封堵术对重度三尖瓣反流的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确诊为重度三尖瓣反流的室间隔缺损患者16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导管介入组6例,外科手术组10例.三尖瓣反流的原因为右室局部心腔压力增高所致的高压血流直接冲击三尖瓣及其腱索而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三尖瓣反流程度(三尖瓣反流长度、三尖瓣反流面积、三尖瓣反流容积、三尖瓣反流速度、三尖瓣反流压差)、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术后24h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CK-MB、MYO).结果 术后三尖瓣反流量较术前显著减少,两组术后的三尖瓣反流程度未见统计学差异.导管介入组在手术时间[(55.1±9.3)min比(28.6±8.8)min]、术后血管活性药物、术后24 h白细胞计数[(16.5±7.9)×10^9/L比(8.5±3.2)×10^9/L]、C反应蛋白[(35.3±10.1)mg/L比(11.9±10.0)mg/L]、心肌损伤标记物等方面均优于外科手术组.结论 术前经超声评估,部分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重度反流患者行介入治疗优于外科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反流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向活瓣及肺动脉注入前列腺素E1(PGE1)治疗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 被引量:6
4
作者 廖成全 姜月平 +1 位作者 陈翀 万仁平 《现代医院》 2010年第7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室缺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4l例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采用单向活瓣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同时肺动脉内留置导管泵入前列腺素El(PGEI);术后超声心动图动态监测分流情况,并比较术前术后肺动...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室缺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4l例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采用单向活瓣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同时肺动脉内留置导管泵入前列腺素El(PGEI);术后超声心动图动态监测分流情况,并比较术前术后肺动脉压(pae)及血气分析指标变化。结果41例患者无1例死亡,术后2个月内单向活辩关闭、分流消失;术后PAP明显下降,血气分析指标明显改善。结论单向活辩补片及肺动脉置管泵入前列腺素E1(PGEI)能有效提高基层医院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增加囤手术期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单向活瓣补片 前列腺素E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的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兆志 耿希刚 +3 位作者 梁鸾仙 梁景仁 陈明霞 樊晓东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195-197,T001,共4页
通过对10例空间隔缺损(VSD)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PH)患者右心房肌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心肌微丝不同程度溶解消失,且在溶消区内可见粗面内质网池扩张,脂褐素增多及脂质小滴的出现;线粒体增生,其大小不等,分布不均,部分线粒体嵴消失,发... 通过对10例空间隔缺损(VSD)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PH)患者右心房肌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心肌微丝不同程度溶解消失,且在溶消区内可见粗面内质网池扩张,脂褐素增多及脂质小滴的出现;线粒体增生,其大小不等,分布不均,部分线粒体嵴消失,发生退行性变及基质电子密度降低;部分闰盘双膜间隙扩张,心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这些改变,可能与心肌慢性缺血缺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 心肌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小婴儿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冯肖媛 闫玉梅 +1 位作者 吴淑彬 梅举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10期721-723,799,共4页
目的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小婴儿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室间隔缺损(VSD)患儿79例,拟行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治疗。术前行TEE检查,明确室间隔缺损的位置、类型、大小及边缘情况... 目的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小婴儿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室间隔缺损(VSD)患儿79例,拟行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治疗。术前行TEE检查,明确室间隔缺损的位置、类型、大小及边缘情况。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中TEE引导封堵器释放,评价即刻效果。术后1周内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6例患者术前TEE剔除,69例患者封堵成功,4例封堵失败,转体外循环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TEE显示,64例无残余分流,5例有微量残余分流。术后1周内超声随访,均见封堵器位置良好,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结论TEE对选择适合行封堵的VSD患者、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引导封堵器的释放及疗效评价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室间隔缺损 微创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3例6个月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新强 陈海生 +3 位作者 钟焕清 钟志敏 陈景伟 余观水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11期842-844,共3页
目的总结外科手术治疗小婴儿期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0-2005年83例<6月龄VSD患儿,年龄12d至6(4.3±1.2)个月,体重3~6.5(5.1±0.8)kg。膜周部VSD74例,干下型VSD8例,膜周部并肌部VSD1例。术前中、重度肺动脉高... 目的总结外科手术治疗小婴儿期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0-2005年83例<6月龄VSD患儿,年龄12d至6(4.3±1.2)个月,体重3~6.5(5.1±0.8)kg。膜周部VSD74例,干下型VSD8例,膜周部并肌部VSD1例。术前中、重度肺动脉高压69例(83.1%)。所有患儿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全组手术死亡4例,手术病死率为4.8%。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动脉高压危象、肺部感染和心律失常。结论随着麻醉、体外循环、手术技术和围术期监护处理措施的进步,在小婴儿期施行VSD的外科手术已成为安全的治疗方式。术后对肺高压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 婴儿 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Amplatzer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纪军 何胜虎 +3 位作者 徐日新 顾翔 屠莉莉 陈述 《浙江临床医学》 2009年第12期1280-1282,共3页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共72例,其中ASD28例,VSD25例,PDA19例,分析封堵成功率、术后残余分流、并发症...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共72例,其中ASD28例,VSD25例,PDA19例,分析封堵成功率、术后残余分流、并发症发生等资料。结果70例患者成功置入封堵器,成功率97.2%,分别于术后24h、7d、1个月、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无残余分流。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确切,费用较低,有利于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先天性心脏病 国产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102例外科治疗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兆志 耿希刚 +3 位作者 黄庆恒 梁景仁 秦志端 孙立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184-185,189,共3页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是一常见多发病,由于存在左向右分流,常导致肺动脉高压(PH),使围手术期死亡率增加,预后不佳,故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治疗己被重视。本文对102例VSD·PH患者外科手术治疗进行分析,...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是一常见多发病,由于存在左向右分流,常导致肺动脉高压(PH),使围手术期死亡率增加,预后不佳,故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治疗己被重视。本文对102例VSD·PH患者外科手术治疗进行分析,并对手术适应症、手术径路、并发症预防及术后处理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62例效果评价
10
作者 袁战军 周建华 +9 位作者 黄建波 翟庆华 热娜 单文军 何鹏义 赵亚萍 张际春 唐建平 丁明花 然娜 《内科》 2007年第2期181-183,共3页
目的通过采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62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VSD疗效。方法在经胸超声、X线监测、左心室造影指导下,采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患者平均年龄(4.9±3.7)岁;膜部室间隔缺损平均大小(5.9±2... 目的通过采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62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VSD疗效。方法在经胸超声、X线监测、左心室造影指导下,采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患者平均年龄(4.9±3.7)岁;膜部室间隔缺损平均大小(5.9±2.1)mm。结果62例VSD患者中,60例封堵获成功(成功率96.8%),术后无封堵器移位、脱落、溶血等并发症。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室间隔缺损成功率高(96.8%),与进口封堵器封堵室间隔缺损效果相似(93.1%),且费用低,符合国情,易于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经导管封堵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创性检查指标与肺动脉高压的回归分析
11
作者 耿希刚 樊亚萍 +3 位作者 关建平 李兆志 秦志端 魏立志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215-218,共4页
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空间隔缺损大小(X_2)、动脉血氧分压(X_3)、V_?/V_?(X_7)与肺动脉收缩压(Y_1)、肺动脉舒张压(Y_2)、肺动脉平均压(Y_3)之间关系密切,而被列入回归方程。其方程分别为Y_1=13.24+0.22X_2—0.70X_3+0.14X_7;Y_2=0... 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空间隔缺损大小(X_2)、动脉血氧分压(X_3)、V_?/V_?(X_7)与肺动脉收缩压(Y_1)、肺动脉舒张压(Y_2)、肺动脉平均压(Y_3)之间关系密切,而被列入回归方程。其方程分别为Y_1=13.24+0.22X_2—0.70X_3+0.14X_7;Y_2=0.65+0.24X_2+0.12X_7;Y_3=3.54+0.17X_2+0.16X_7。而病和、∑_9导联QRS振幅、右_实/右_标和左_实/左_标是次要因素,未列入回归方程。上述方程的产生,有可能避免轻、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心导管有创性检查,并减少相应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室间隔缺损切除主动脉瓣下狭窄(附6例报告)
12
作者 陈立波 冯刚 +2 位作者 任明明 刘云奇 许志锋 《罕少疾病杂志》 2011年第1期10-11,51,共3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主动脉瓣下膜性狭窄的手术经路及其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3月—2009年3月6例经室间隔缺损切除主动脉瓣下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例,占同期主动脉瓣下狭窄手术治疗患者(9例)的三分之二,合并室间隔缺损直径...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主动脉瓣下膜性狭窄的手术经路及其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3月—2009年3月6例经室间隔缺损切除主动脉瓣下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例,占同期主动脉瓣下狭窄手术治疗患者(9例)的三分之二,合并室间隔缺损直径8-22mm,无手术死亡和术后心律紊乱、瓣膜损伤及残余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术后4例心前区杂音消失,2例合并双腔右心室者心前区存在功能性杂音,随访3个月-6年,心功能全部正常。结论对于合并有较大室间隔缺损(8 mm以上)的主动脉瓣下狭窄,采用经室间隔缺损切除狭窄,可缩短体外循环手术时间,避免经主动脉切口可能产生的并发症,获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下狭窄 合并室间隔缺损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肺超微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兆志 耿希刚 +3 位作者 黄庆恒 樊晓东 梁鸾仙 陈明霞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15-17,共3页
作者观察了10例室间隔缺损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肺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①肺泡隔纤维化、胶原纤维增生;②肺泡Ⅱ型细胞显著增生,胞质内见大量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板层小体增多其内容丢失;③肺泡-毛细血管腔厚度增加;④肺血管基... 作者观察了10例室间隔缺损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肺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①肺泡隔纤维化、胶原纤维增生;②肺泡Ⅱ型细胞显著增生,胞质内见大量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板层小体增多其内容丢失;③肺泡-毛细血管腔厚度增加;④肺血管基膜增厚或扩张。可能是因为长期高流量、高压力冲击下,肺血管发生结构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龄低体重患儿经胸小切口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策略及早期疗效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小波 万亚红 +1 位作者 邬云龙 肖明第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1期964-965,968,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低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儿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11月,对51例经胸心脏超声选择的分流口直径4~8 mm、距主动脉瓣距离>1 mm的膜周...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低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儿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11月,对51例经胸心脏超声选择的分流口直径4~8 mm、距主动脉瓣距离>1 mm的膜周部VSD患儿,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年龄4~12个月,(8.6±2.1)月,体重6~11 kg,(7.4±2.1)kg。胸骨下端4~5 cm切口,在食道超声(TEE)引导下经右心室前壁,置入导引钢丝,导入输送鞘管和装置鞘管,将封堵器安放在VSD部位。并对手术方式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手术死亡。封堵成功46例(90%),5例封堵失败,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内直视修补。封堵成功患儿无残余漏、脱伞、心律失常,心彩超下无主动脉瓣反流,新增加三尖瓣轻度反流5例(13%)。3例(5.8%)输血50 ml。术后住院3~7 d,(3.9±0.7)d。46例全部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3.6±1.4)月。无死亡,均行心电图、胸片及心脏彩超检查,无心律失常、残余漏、脱伞、血栓、出血事件,无新发瓣膜反流,心功能Ⅰ级。结论对于低龄低体重、分流口直径4~8 mm、距主动脉瓣距离>1 mm的先天性心脏病膜周VSD,实施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手术方式可行,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外科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封堵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窦云轲 黄保堂 孙凌灵 《华夏医学》 CAS 2006年第6期1068-1069,共2页
目的:探讨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措施。方法:3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月龄2~34个月,平均(12.5±7.6)个月;体重4-10kg,平均(7.5±1.8)kg。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合并其他畸形者... 目的:探讨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措施。方法:3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月龄2~34个月,平均(12.5±7.6)个月;体重4-10kg,平均(7.5±1.8)kg。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合并其他畸形者,予以同期矫治。补片修补均采用自体心包片.结果:全组手术顺利,均存活出院。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及肺动脉高压危象等。结论: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安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室间隔缺损 心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心脏探头与普通心脏探头诊断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比较
16
作者 欧阳艳文 谢艺 +1 位作者 刘丽敏 黎世勤 《华夏医学》 CAS 2017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心脏探头与普通心脏探头诊断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的价值。方法:利用小儿心脏探头与普通心脏探头经超声心动图诊断小儿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结果:小儿心脏探头检出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100%,普通心脏探头检出81.9%。结论... 目的:探讨小儿心脏探头与普通心脏探头诊断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的价值。方法:利用小儿心脏探头与普通心脏探头经超声心动图诊断小儿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结果:小儿心脏探头检出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100%,普通心脏探头检出81.9%。结论:小儿探头超声心动图诊断膜部瘤型VSD准确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部瘤型vsd 小儿心脏探头 自然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