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nimally Invasive Perventricular Device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a Comparative Study in 80 Patients 被引量:7
1
作者 Xin-chao Yang De-bin Liu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4年第2期98-102,共5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ventricular device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 Methods Between September 2011 and February 2013, we collected 4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erven...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ventricular device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 Methods Between September 2011 and February 2013, we collected 4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erventricular closure via a small lower sternal incision(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aged 15.5±3.5 years(12 months to 32 years) with a body weight of 24.2±7.5 kg(10.8-58.0 kg). The mean size of VSD was 5.6±0.5 mm(2-14 mm). Another 40 patients were included as the surgical group, receiving the conventional surgical repair of VSD. The device of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as releas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Success rate, cardiac indicator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the 2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atients in the surgical group and those 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showed similar results in success rate(both 97.5%). The procedure time, intensive care unit stay, hospital stay,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ime 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surgical group(58±21 minutes versus 145±26 minutes, 2±1 days versus 8±3 days, 5±1 days versus 16±6 days, 3±1 days versus 90±20 days, all P<0.05).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had a higher incidence of conduction anomalies(17.5% versus 2.5%, P<0.05). In the follow-up period of 3-12 months, there was no new residual shunt, noticeable aortic regurgitation, significant arrhythmias, or device failure except for new complications in the surgical group. Conclusions The success rate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ventricular device closure of VSD under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guidance is similar to that of conventional surgical repair, but the short-term outcomes of the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is much better. Long-term follow-up is necessary to confirm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minimally invasiv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for heart failure induced by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after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被引量:3
2
作者 Rong-Zeng DU Jun QIAN Jun WU Yi LIANG Guang-Hua CHEN Tao SUN Ye ZHOU Yang ZHAO Jin-Chuan YAN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57-362,共6页
A 54-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had a persistent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three months after closure by an Amplatze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occluder. Nine months later, the patie... A 54-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had a persistent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three months after closure by an Amplatze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occluder. Nine months later, the patient suffered from chest distress, palpitation, and sweating at daily activities, and her 6-min walk distanc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155 m). Her echocardiography showed increased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with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of 37%. Her symptoms reduced significantly one week after received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She had no symptoms at daily activities, and her echo show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of 46%and 53%. Moreover,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decreased 6 and 10 months afte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and 6-min walk dis-tance remarkably increased. This case demonstrated that persistent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for nine months after transcatheter closure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Amplatzer occluder could lead to left ventricular enlargement an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creased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and increas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thereby improving the patient’s heart fun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Amplatzer occluder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Heart failure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trictive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with left to right Shunt post urgent aortic balloon valvuloplasty and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3
作者 Emmanouil Chourdakis Ioanna Konlari +3 位作者 Nicholas G Kounis Dimitrios Velissaris George Hahalis Karl Eugen Hauptmann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13-116,共4页
An 86-year-old male patient was admitted in our cardiology ward with signs of congestive biventricular heart failure. Th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deteriorating dyspnea on mild exertion and at rest the last days, compat... An 86-year-old male patient was admitted in our cardiology ward with signs of congestive biventricular heart failure. Th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deteriorating dyspnea on mild exertion and at rest the last days, compatible with class NYHA Ⅲ-Ⅳ heart failure, bilateral peripheral oedema, increased NT-proBNP (9198 pg/mL), mildly elevated Troponin (TnT 64 pg/mL), interstitial pulmonary oedema and bilateral pleural effusions in chest X r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rtic stenosis Aortic rupture SHUNT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VALVULOPLASTY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thoanatomy and surgery of subaortic stenosis associated with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4
作者 刘维永 汪钢 +3 位作者 杨景学 梁继河 王红兵 张威廉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6年第4期258-261,共4页
Nine cases of congenital subaortic stenosis (SAS) associated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were reported. The age ranged from 6 to 14 years. Under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xcision of the subaortic septum was ... Nine cases of congenital subaortic stenosis (SAS) associated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were reported. The age ranged from 6 to 14 years. Under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xcision of the subaortic septum was performed in 8 cases, an extracardiac valve conduit from apex of left ventricle to aorta was established in another patient with tunnel-type of SAS. The VSD was repaired with patch in 7 cases. sutured in other 2. The operation was successful. The precardiac murmurs disappeared postoperatively and the symptoms relieved remarkably.Following up the patients for 3 to 97 months ,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satisfactory. The pathoanatomic characters of the congenital cardiac malformations of SAS associated with VSD were analysed, its diagnosi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were discussed brief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aortic STENOSI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介入封堵膜周型室间隔缺损伴主动脉瓣脱垂的临床效果
5
作者 陈脉 黄柳柳 +2 位作者 蒋春兰 曾德才 郑宝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2期97-102,共6页
目的分析在单纯超声引导下介入封堵先天性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mVSD)伴主动脉瓣脱垂的临床效果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4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42例伴有主动脉瓣脱垂的pmVSD、并在超声引导下介入... 目的分析在单纯超声引导下介入封堵先天性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mVSD)伴主动脉瓣脱垂的临床效果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4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42例伴有主动脉瓣脱垂的pmVSD、并在超声引导下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随访观察术后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反流的变化,统计主要生存不良事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比较随访结果。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封堵成功率为95.2%(40/42)。生存随访时间(36.6±21.4)个月,无主要生存不良事件发生。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和三尖瓣反流较术前减轻。不同AVP组免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生存率未达统计学差异。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室间隔缺损大小、主动脉瓣脱垂深度,是术后残余分流及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膜周型室间隔缺损伴主动脉瓣脱垂,如果术前评估及介入方法把握合适,在超声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治疗,对主动脉瓣影响小,近中期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脱垂 超声引导 介入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9例室间隔缺损修复术患儿的护理体会
6
作者 许素冰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5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修复术患儿的护理方法,总结护理注意事项。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行VSD修复术的患儿69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准备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拔管后转移时间和恢复出院...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修复术患儿的护理方法,总结护理注意事项。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行VSD修复术的患儿69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准备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拔管后转移时间和恢复出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及患儿住院期间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阳性体征,并进行常规护理诊断,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患儿术前准备时间为1~17 d,平均6 d;术后拔管时间为0~15 d,平均1.6 d;拔管后转移时间为1~29 d,平均3.5 d;恢复出院时间为1~24 d,平均5.5 d。69例VSD修复术患儿出现20种阳性体征,其中感染、发热、疼痛、引流量多、咳痰、贫血、气胸和呕吐较常见。结论:VSD修补术后患儿容易出现感染、发热、疼痛、引流量多、咳痰、贫血、气胸和呕吐等并发症,临床需给予患儿全方位的护理,包括体温管理、呼吸道护理、营养跟踪护理、药物预防等,提高治愈率,减轻患儿疼痛,促进其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修复术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微创封堵对高危室间隔缺损患儿的疗效
7
作者 王孝东 杨再珍 李玉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4期2557-2561,共5页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对高危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22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高危VSD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将其分为A、B两组,分别为36例、44例,A组患儿接受传统体外循环下VSD修补手术,B组患儿...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对高危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22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高危VSD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将其分为A、B两组,分别为36例、44例,A组患儿接受传统体外循环下VSD修补手术,B组患儿接受食管超声(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两组患儿均随访1 a,记录并统计患儿总有效率、手术相关指标、心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B组临床总有效率(90.91%)较A组(72.22%)高(P<0.05);B组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A组(P<0.05);术后1 a,两组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术前均下降,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均升高(P<0.05);两组患儿术后1 a心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术前,两组患儿术后3 d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均下降(P<0.05),且术后3 d B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A组(P<0.05);B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81%)较A组(22.22%)低(P<0.05)。结论应用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高危VSD患儿,效果明确,可减轻术后炎症反应,促进心功能恢复,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高危 食管超声 经胸微创封堵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术后患儿早期拔除气管插管的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郑耀 陈赫赫 +4 位作者 王艳 董卓亚 阮培森 徐银权 吴军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6期849-851,共3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术后患儿早期拔除气管插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102例VSD修补术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将患儿分为早期拔管组(≤8 h)和非早期拔管组(>8 h),比较两组术前、术...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术后患儿早期拔除气管插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102例VSD修补术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将患儿分为早期拔管组(≤8 h)和非早期拔管组(>8 h),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各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早期拔除气管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VSD术后患儿102例,其中术后早期拔管组66例,非早期拔管组3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体质量、术前重度肺动脉高压、室缺大小、手术时间、体外循环(CBP)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时间长、主动脉阻断时间长、CBP时间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是影响VSD术后患儿早期拔除气管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SD室间隔缺损术后患儿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安全可行。术前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CBP时间、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是影响VSD术后患儿早期拔除气管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患儿 拔除气管插管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室间隔缺损未愈合超声心动图四腔心切面及与遗传学检测相关性
9
作者 徐娟 赵雪飘 +1 位作者 朱红岩 王丽杰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2024年第3期209-218,共10页
目的:探讨胎儿室间隔缺损(VSD)未愈合超声心动图四腔心切面(4CV)及与遗传学检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128例胎儿VSD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遗传学检测,以产后结果作为金标准,分为未愈... 目的:探讨胎儿室间隔缺损(VSD)未愈合超声心动图四腔心切面(4CV)及与遗传学检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128例胎儿VSD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遗传学检测,以产后结果作为金标准,分为未愈合组(100例)和愈合组(22例),其余6例发生失联或者流产,对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差异进行比较,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胎儿VSD未愈合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模型,使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研究中122例胎儿VSD孕妇行超声心动图诊断VSD未愈合的准确度为97.54%,灵敏度为98.00%,特异度为95.45%,阳性预测值为98.99%,阴性预测值为91.30%,与金标准诊断VSD未愈合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918);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VSD未愈合检出率为97.00%,4CV检出率为31.00%;122例VSD胎儿中羊水样本中,14例(11.48%)检出异常,其中4例(3.27%)有致病性,其CNVs大小均在0.38~3.23 Mb之间,均为已知的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3例(2.46%)临床意义不明,但胎儿父母均未同意进行溯源性CNV检测验证;未愈合组与愈合组(宫内愈合及出生1年内)在年龄、家族遗传史、孕期早期服药、足月、临床分型、缺损口直径、胎儿贫血、胎儿出生体重、Hb、ALB、TC、铁蛋白、TBA、HCY方面差异显著(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家族遗传史、孕期早期服药、临床分型、缺损口直径、Hb、ALB是影响VSD胎儿未愈合的关键因素(P<0.05);最后基于关键因素进行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回归方程为Logit(P)=-2.567+0.961×X1+0.398×X2+1.553×X3+1.557×X4+0.594×X5+0.683×X6;绘制ROC曲线显示,AUC为0.886(95%CI:0.798~0.890),灵敏度为0.803,特异度为0.798;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临床实用性。结论:超声心动图4CV对胎儿VSD愈合具有一定的评估作用,超声心动图多切面结合遗传学检测使得诊断结果得到验证,又能够互为补充,可为胎儿VSD孕妇遗传咨询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图 四腔心切面 遗传学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切面多角度二维显像结合CDFI血流参数动态调节在胎儿单纯性室间隔缺损中的诊断价值及漏诊原因分析
10
作者 朱红岩 乔薇 +2 位作者 蔡芹芹 荣亚洲 徐娟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2024年第4期308-317,共10页
目的:探讨多切面多角度二维显像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影(CDFI)血流参数动态调节在胎儿单纯性室间隔缺损(isolated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i-VSD)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漏诊原因。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5000例孕... 目的:探讨多切面多角度二维显像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影(CDFI)血流参数动态调节在胎儿单纯性室间隔缺损(isolated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i-VSD)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漏诊原因。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5000例孕妇进行检查,将疑似i-VSD的143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多切面多角度二维显像及CDFI检查,并依据产后结果分为不符组(31例)和符合组(112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多切面多角度二维显像结合CDFI血流参数诊断胎儿i-VSD漏诊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143例胎儿疑似i-VSD,产后确诊准确度为85.31%,灵敏度为88.79%,特异度为70.37%,阳性预测值为92.79%,阴性预测值为59.38%,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多切面多角度实时二维显像结合CDFI血流参数检查与产后检查结果一致性相对较好;符合组与不符组在年龄、体质量、孕早期服药史、腹壁瘢痕、家族心脏病史、产检次数、羊水情况、医生检查经验、临床分型、缺损口直径方面差异显著(P<0.05);多元Logistic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体质量、羊水情况、腹壁瘢痕、临床分型、缺损口直径是多切面多角度二维显像结合CDFI血流参数诊断胎儿i-VSD漏诊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并基于此构建了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该预测模型AUC为0.885(95%CI:0.810~0.903),灵敏度为87.2%,特异度为79.8%,表明该预测模型区分度较高,校准曲线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度。结论:多切面多角度二维显像结合CDFI血流参数能提高i-VSD诊断符合率,而年龄、体质量、羊水情况、腹壁瘢痕、临床分型、缺损口直径均能影响其检查结果,因此对于存在上述特征的孕妇需增加检查次数,以降低胎儿i-VSD漏诊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性室间隔缺损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影 多切面多角度二维显像 诊断价值 漏诊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室间隔缺损改良修补术的早中期疗效及并发心律失常的预测模型构建
11
作者 李迎 刘建国 +2 位作者 张德云 何飞 李青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336-340,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采用改良修补术后早、中期疗效。并对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徐州市儿童医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儿童间隔缺损患儿100例临床资料,患儿均进行改良修补术治疗。观... 目的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采用改良修补术后早、中期疗效。并对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徐州市儿童医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儿童间隔缺损患儿100例临床资料,患儿均进行改良修补术治疗。观察患儿围术期各指标、术前术后心功能情况。并对患儿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及未发生者各项参数指标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绘制心律失常的预测模型。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时患儿左心室舒张末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术前;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100例行改良修补术患儿共15例(15.00%)发生术后心律失常、85例(85.00%)未发生;对两类患儿进行分组观察临床各项参数显示,年龄、采用修补类型、修补直径、术前心律失常、手术时间、术前肺动脉内径、术前肺动脉瓣血流速度是导致心律失常发生的可疑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修补类型、修补直径、术前心律失常、手术时间是导致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根据回归系数拟合所得出的联合数据进行ROC分析显示,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AUC为0.980;预测敏感度93.3%、特异度98.8%。结论儿童室间隔缺损患儿采用改良修补术后,心功能恢复较佳。术后早中期并发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手术修补类型、修补直径、术前心律失常、手术时间;临床对此要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室间隔缺损 改良修补术 早中期 疗效 心律失常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室间隔缺损经胸封堵治疗有效性观察
12
作者 刘桂栋 张峰 +1 位作者 黄晓碧 朱文庆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10期929-933,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小儿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3年8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10例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外科组(n...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小儿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3年8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10例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外科组(n=61)和封堵组(n=49)。外科组施行传统体外循环下修补手术治疗,封堵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重症监护治疗时间、手术总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封堵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短于外科组[61.8(49.8,77.4)min比140.0(130.0,160.0)min、100.0(67.5,120.0)min比210.0(175.0,240.0)min、4.0(3.0,5.0)d比6.0(6.0,6.0)d,均P<0.05];封堵组手术中位总出血量少于外科组[0.0(0.0,62.5)ml比115.0(90.0,140.0)ml,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左心室舒张末径均下降(P<0.05),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封堵组0%,外科组6.6%,无显著差异(P>0.05),封堵组新发瓣膜反流发生率大于外科组(8.2%比0%,P<0.05)。结论超声引导经胸封堵治疗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对于不合并主动脉瓣反流的病例,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脱垂 经胸微创封堵 超声心动图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介入治疗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研究
13
作者 吴晓 刘守印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2期99-103,共5页
目的探究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进行不同介入方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患儿介入封堵术进行治疗... 目的探究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进行不同介入方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患儿介入封堵术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患儿经导管介入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心脏功能指标、心脏彩超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临床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每搏输出量(SV)以及心输出量(C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儿心脏功能表现正常(P>0.05);治疗后,研究组心脏彩超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封堵术与经导管介入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应用中临床价值均较高,对患儿的心脏功能指标影响均较小,说明两种治疗方式均安全有效,经导管介入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介入封堵术,对患儿创伤较小,且临床疗效高于介入封堵术,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封堵术 经导管介入术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临床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及生活质量研究 被引量:37
14
作者 李建荣 刘迎龙 +2 位作者 于存涛 张宏家 崔彬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5期399-403,共5页
目的评价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方法488例调查年龄为6-15岁的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右侧组,随机抽取同期185例调查年龄为6-15岁的正中开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正中组。比较2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 目的评价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方法488例调查年龄为6-15岁的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右侧组,随机抽取同期185例调查年龄为6-15岁的正中开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正中组。比较2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指标包括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术后胸液量、院内死亡、并发症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远期疗效指标包括远期症状、体征、超声心动图、胸片、心电图检查结果,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以中文版TACQOL(TNO-AZL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量表评价。结果右侧组胸液量明显少于正中组[(106.7±85.2)ml vs.(146.7±75.6)ml,t=5.603,P=0.000]。2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院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2组鸡胸发生率[0 vs.1.6%(3/185),χ^2=413.041,P=0.000]、TACQOL量表中身体状况[(29.6±2.8)分vs.(28.1±3.0)分,t=4.843,P=0.000]、运动功能[(31.2±1.1)分vs.(30.5±1.6)分,t=5.139,P=0.000]、自理能力[(31.9±0.4)分vs.(31.6±0.8)分,t=5.130,P=0.000]、认知能力[(29.9±3.2)分vs.(26.9±4.2)分,t=7.902,P=0.000]、积极情绪[(13.4±2.2)分vs.(12.6±2.1)分,t=3.394,P=0.000]差异显著,右侧组优于正中组。远期疗效的其他指标和TACQOL量表中其他维度2组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满意,术后生活质量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生活质量 缺损修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1
15
作者 陈海生 程云阁 +3 位作者 钟焕清 黄志辉 谢翠贤 程国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8期634-635,共2页
目的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将62例先天性心脏病,根据患者的手术选择意愿分为2组。胸腔镜组24例,采用体外循环技术,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8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6例;开胸组38例,直视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 目的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将62例先天性心脏病,根据患者的手术选择意愿分为2组。胸腔镜组24例,采用体外循环技术,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8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6例;开胸组38例,直视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4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4例。结果2组均无死亡。2组体外循环时间[(74±28)minvs.(71±24)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29±13)minvs.(28±12)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2±1.1)hvs.(3.3±1·1)h]无显著性差异(t=0·449、0·309、-0·349;P=0·655、0·758、0·729)。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2·646,P=0·104)。与开胸组比较,胸腔镜组术后胸腔引流量明显减少[(32±18)mlvs(66±28)ml;t=-5·290,P=0·000],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6·1±1·2)dvs.(7·6±2·2)d;t=-3·059,P=0·003]。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先天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经食管超声引导室间隔缺损镶嵌治疗的价值 被引量:16
16
作者 叶菁菁 蒋国平 +2 位作者 张泽伟 李建华 舒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经食管超声(TEE)引导室间隔缺损(VSD)镶嵌治疗的价值。方法:封堵器型号根据TEE所测的VSD大小(mm)+1-2 mm。在非体外循环下小切口入胸,经TEE全程监测,在跳动的右心室表面导入封堵器关闭VSD。结果:6例患儿VSD成功... 目的:探讨小儿经食管超声(TEE)引导室间隔缺损(VSD)镶嵌治疗的价值。方法:封堵器型号根据TEE所测的VSD大小(mm)+1-2 mm。在非体外循环下小切口入胸,经TEE全程监测,在跳动的右心室表面导入封堵器关闭VSD。结果:6例患儿VSD成功封堵,4例膜周部VSD,2例肌部VSD,缺损大小3-10 mm,其中1例伴肺动脉高压。1例多发性肌部VSD合并完全性大血管转位患儿,因封堵器影响二尖瓣开放改为直接手术修补;1例患儿术后出现束支传导阻滞,未经特殊治疗自行恢复正常,余未见其他手术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30 min,术中出血5-20 ml,平均ICU住院时间24 h。患儿术后1-2 d出院,中期随访效果佳。结论:TEE在镶嵌治疗VSD中发挥重要价值,能全程监测和引导镶嵌治疗的进行及评价治疗效果。在TEE指导下,非体外循环镶嵌治疗肌部和膜周部VSD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治疗 室间隔缺损/超声检查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心脏导管插入术/仪器和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米芬太尼在全电视胸腔镜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快通道麻醉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1
17
作者 檀文好 黎必万 +2 位作者 莫伟波 黄庆 梁军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36-1140,共5页
目的探讨雷米芬太尼在全电视胸腔镜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快通道麻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采取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胸胸壁打3个小孔后施行全电视胸腔镜房间隔缺损或单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小儿心脏病患者120例,AS... 目的探讨雷米芬太尼在全电视胸腔镜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快通道麻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采取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胸胸壁打3个小孔后施行全电视胸腔镜房间隔缺损或单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小儿心脏病患者120例,ASA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雷米芬太尼快通道麻醉组(RF组,n=60)和芬太尼常规麻醉组(F组,n=60),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单腔气管插管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期间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分析变化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手术顺利,无重要并发症。RF组与F组在诱导后10 min、转机即刻、停机后10 min和手术结束等时间点上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动脉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在正常值范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RF组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气管导管拔管时间及ICU留观时间明显短于F组(P<0.05),而RP组术后疼痛发生率高于F组。结论雷米芬太尼用于全电视胸腔镜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快通道麻醉能保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停药后清醒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脏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通道麻醉 电视胸腔镜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志平 赵龙 +8 位作者 李淑珍 王坚 郭俊晓 张小杉 都义日 任杰 张玉龙 李育敏 朱宪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 总结微创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分析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术治疗VSD的患者86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术中行经食管超... 目的 总结微创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分析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术治疗VSD的患者86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治疗,并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释放,评判封堵效果.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86例VSD患者中84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7.67%,2例封堵不成功转体外循环下修补.随访6~24个月,无残余漏,心功能改善.结论 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配合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封堵伞 超声心动图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显悦 俞世强 +5 位作者 徐学增 杨剑 魏旭峰 李杨 陈涛 易定华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43-1045,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选取同期147例行胸腔镜手术(TTS)和常规正中开胸心脏手术(MS)的小儿,分为TTS组和MS组。其中TTS组8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年龄(8±3)岁,MS组6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年龄(7±4)岁... 目的探讨小儿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选取同期147例行胸腔镜手术(TTS)和常规正中开胸心脏手术(MS)的小儿,分为TTS组和MS组。其中TTS组8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年龄(8±3)岁,MS组6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年龄(7±4)岁,均采用全身麻醉单腔气管插管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时间及TTS组在不同潮气量时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的改变。结果两组患儿手术顺利,无重要并发症。TTS组麻醉过程中潮气量设定在4~10mL/kg区间变化时二氧化碳分压呈直线性改变,而氧分压改变不明显。TTS组与MS组相比手术时间较长(P<0.01),而术后ICU时间明显缩短(P<0.01),住院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充分准备和术中全面监测,尤其是术中改良单腔管双肺肺通气以及加强呼吸管理是麻醉管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电视胸腔镜手术 小儿 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万连壮 应朝晖 +3 位作者 姜万维 赵世芬 张乙 王庆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11期1024-1025,共2页
目的评估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室缺)封堵术的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2009年6月,45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3.5岁(14个月~11岁),平均体重16.8 kg(9~30 kg)。经胸心脏超声显示室间隔缺损,8例为嵴内型... 目的评估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室缺)封堵术的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2009年6月,45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3.5岁(14个月~11岁),平均体重16.8 kg(9~30 kg)。经胸心脏超声显示室间隔缺损,8例为嵴内型,36例为膜部型(其中6例伴有膜部瘤形成),1例为肌部型。缺损直径3~10 mm,平均4.5mm。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经胸骨下段正中切口,长3~5 cm。在食道超声的引导下,经右室游离壁置入腰部直径5~16 mm的国产室缺封堵器。结果 45例均成功封堵,无中转体外循环病例。42例术后无残余分流,3例封堵后即刻超声示少量残余分流,术后5天复查超声示分流消失。2例术后心电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余43例术后心电图无异常改变。术后住院时间3~7 d,平均4.4 d。随诊3~6个月,1例术后1个月大量心包积液,经心包穿刺后痊愈,余44例均恢复良好,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无残余分流,无封堵器晚期移位,无瓣膜关闭不全加重。结论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室缺封堵术创伤小,安全性高,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食道超声 微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