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PA-VFRM的城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朝峰 张嘉鑫 +2 位作者 杜金泽 郭增 王威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6-31,共6页
为反映城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的发展现状及过程,在分析城市要害设施系统构成与面临的主要灾害类型基础上,提出从充分性、精确性、抵御性和及时性4个维度评价应急能力的思路,建立城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 为反映城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的发展现状及过程,在分析城市要害设施系统构成与面临的主要灾害类型基础上,提出从充分性、精确性、抵御性和及时性4个维度评价应急能力的思路,建立城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结合集对分析(SPA)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VFRM)构建城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的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实证分析某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发展现状。实证表明:该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呈现“波浪式升高”的动态发展趋势,灾害抵御能力是构成综合应急能力的主要方面;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排序基本一致,表明该模型的评估结果稳健、可靠,能够有效反映城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发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害系统 灾害类型 应急能力 综合权重 集对分析 可变模糊识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海水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19
2
作者 柯丽娜 王权明 +3 位作者 孙新国 孙才志 周惠成 王方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89-1899,共11页
海水环境质量评价可以视为是一个具有确定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与具有不确定性的评价因子及其含量变化相结合的分析过程,各评价指标含量具有中介过渡性,构建了基于可变模糊集合理论的海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简称"VFEM"),并... 海水环境质量评价可以视为是一个具有确定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与具有不确定性的评价因子及其含量变化相结合的分析过程,各评价指标含量具有中介过渡性,构建了基于可变模糊集合理论的海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简称"VFEM"),并以莱州湾海水水质为研究对象,应用提出的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对该区域海水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实例应用表明,该模型通过可变模型参数变化(a,p),以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相结合,将最后稳定结果作为海洋水质环境的最后评价结果,从而确定水质评价等级,评价结果更为可信,同时该模型通过级别特征值精确区分各水质采样点的水质优劣,对各水质采样点的水质级别有更准确的定位,为海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合理而适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模糊识别 海水环境质量 模型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建模的海水环境质量可变模糊识别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柯丽娜 张一民 +3 位作者 韩旭 王辉 王权明 王利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51-1258,共8页
基于对立统一与质量互变定理的可变模糊评价方法引入海水水质综合评价,构建基于对立统一与质量互变定理的海洋环境质量可变模糊评价模型,首先分析可变模糊评价方法的原理和方法,然后结合GIS栅格数据在表达空间信息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 基于对立统一与质量互变定理的可变模糊评价方法引入海水水质综合评价,构建基于对立统一与质量互变定理的海洋环境质量可变模糊评价模型,首先分析可变模糊评价方法的原理和方法,然后结合GIS栅格数据在表达空间信息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以栅格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叠置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建模等计算,建立基于多源栅格数据的海水环境可变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到莱州湾2004~2010年海水环境空间分布图。实践证明,该模型应用于海水水质综合评价是完全可行的,为海洋环境领域的多目标综合评价与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模糊识别模型 海水环境质量评价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服务质量的云制造服务双向匹配模型 被引量:30
4
作者 赵金辉 王学慧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4-112,共9页
为解决云制造环境下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按需互选问题,提出了基于服务质量的云服务双向匹配模型。针对云制造服务提供方与需求方给出的短语评价信息,采用云模型将其量化为可计算的数值。利用可变模糊识别方法进行多指标信息的综合满意... 为解决云制造环境下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按需互选问题,提出了基于服务质量的云服务双向匹配模型。针对云制造服务提供方与需求方给出的短语评价信息,采用云模型将其量化为可计算的数值。利用可变模糊识别方法进行多指标信息的综合满意度计算。以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双方服务质量满意度最大为优化求解目标,建立了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并利用隶属度函数的加权和方法将其转化为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进行求解。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地为用户选择双方都满意的最佳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服务选择 双向匹配 服务质量 云模型 可变模糊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大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周惠成 柴智平 何斌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11年第2期46-51,59,共7页
在总结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提出了具体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计算模型。将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应用到大连市1996年-2007年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研究当中,结果表明,大连市水资源整体上处... 在总结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提出了具体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计算模型。将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应用到大连市1996年-2007年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研究当中,结果表明,大连市水资源整体上处于可承载状态但已接近极限。提出了提高大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并计算大连市2020年及2030年三种不同供水条件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能力 可变模糊识别模型 评价指标 大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晓晓 梁忠民 +1 位作者 黄振平 戴昌军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0-23,共4页
通过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武汉市为例,提出了武汉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合理确定指标标准值,并建立了基于可变模糊识别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型,采用可变模糊集理论计算样本指标对各级别指标标准值区间的相对... 通过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武汉市为例,提出了武汉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合理确定指标标准值,并建立了基于可变模糊识别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型,采用可变模糊集理论计算样本指标对各级别指标标准值区间的相对隶属度,指标权重通过主客观相结合途径确定,即准则层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层指标采用熵值法确定。结果表明,武汉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属于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能力 可变模糊识别模型 指标体系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安全预评价的可变模糊识别方法 被引量:11
7
作者 罗景峰 许开立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7-111,共5页
煤矿安全预评价涉及诸多不确定信息,用传统评价方法难以获得可靠的评价结果。为此,将可变模糊模式识别模型与方法引入煤矿安全领域,提出了煤矿安全预评价的可变模糊识别方法。可变模糊识别方法首先根据指标特征值与指标标准特征值矩阵... 煤矿安全预评价涉及诸多不确定信息,用传统评价方法难以获得可靠的评价结果。为此,将可变模糊模式识别模型与方法引入煤矿安全领域,提出了煤矿安全预评价的可变模糊识别方法。可变模糊识别方法首先根据指标特征值与指标标准特征值矩阵确定样本的级别上下限,然后利用可变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对样本进行识别,得到样本在各级别下的相对隶属度,进而计算级别特征值,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评价。将该方法应用于黄陵双龙煤矿,得出该矿井的安全等级。结果表明:可变模糊识别方法较文献中方法可更准确地给出安全性等级评价结果,为煤矿安全预评价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模糊集 模式识别 模型 相对隶属度 级别特征值 安全预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权重的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在水质动态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汪天祥 许士国 胡素端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75-1079,共5页
水质评价不仅要描述水体状态,还需要体现水体水质的变化过程。针对水质评价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时序性的特点,将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应用于水质动态评价,其中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耦合确定,使其融合了原始水质数据信息与科研人员对... 水质评价不仅要描述水体状态,还需要体现水体水质的变化过程。针对水质评价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时序性的特点,将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应用于水质动态评价,其中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耦合确定,使其融合了原始水质数据信息与科研人员对科学问题的认识。在运用蒙特卡罗法分析指标不确定性对水质评价结果影响的基础上,运用所建模型进行逐月水质动态评价。以碧流河水库为例进行水质评价的结果表明,其水质在Ⅱ到Ⅲ类之间,各月间无显著变化;8月、9月的水质稍差,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模糊识别模型 综合权重 水质动态 不确定性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模糊聚类及模式识别统一理论与模型 被引量:26
9
作者 陈守煜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7-312,共6页
提出了可变模糊聚类及模式识别的统一理论与模型.统一模型的特点是可变模糊模式识别模型为可变模糊聚类模型的特例.给出了可变模糊模式识别模型的4种参数组合:(1)α=1,p=1;(2)α=1,p=2;(3)α=2,p=1;(4)α=2,p=2.给出了c=2时模糊模式识别... 提出了可变模糊聚类及模式识别的统一理论与模型.统一模型的特点是可变模糊模式识别模型为可变模糊聚类模型的特例.给出了可变模糊模式识别模型的4种参数组合:(1)α=1,p=1;(2)α=1,p=2;(3)α=2,p=1;(4)α=2,p=2.给出了c=2时模糊模式识别4种优选决策模型之间的关系.统一理论与模型可以提高模糊聚类、模式识别、优选决策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模糊集 模糊聚类 模糊模式识别 模糊优选决策 统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福祥 盖美 张洪锦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1-146,共6页
构建包含经济系统、能源系统、碳排放系统、技术投入系统和环境系统5个准则层及23个指标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分析评价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结果显示: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由2004年的2.87提升到2014... 构建包含经济系统、能源系统、碳排放系统、技术投入系统和环境系统5个准则层及23个指标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分析评价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结果显示: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由2004年的2.87提升到2014年的3.01,由中碳偏高水平提升到中碳发展水平。沈阳、大连、丹东、锦州、营口和葫芦岛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鞍山、抚顺、本溪、盘锦、辽阳及铁岭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此基础上,运用SBM模型测算辽宁省各市的碳排放效率,其结果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值有较大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可变模糊识别 SBM模型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及GIS相耦合的水库水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素端 许士国 +1 位作者 汪天祥 谢在刚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24,163,共5页
针对水库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复杂,常规水质监测难以准确掌握水库水质实际状态的问题,以大连市碧流河水库为例,在综合考虑水文、地形及水动力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分区布设监测断面和监测点,获得了时空综合条件下的水质监测样本,利用可变模糊... 针对水库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复杂,常规水质监测难以准确掌握水库水质实际状态的问题,以大连市碧流河水库为例,在综合考虑水文、地形及水动力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分区布设监测断面和监测点,获得了时空综合条件下的水质监测样本,利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量化综合水质级别,结合GIS地统计学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与GIS结合的方法,不仅可合理地量化水体综合水质状态,还可直观地展示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建议对复杂地形边界的水库大水体进行时空综合监测,以掌握水质实际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水质 时空分布 监测 评价 可变模糊识别模型 地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变模糊模型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8城市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洋 徐长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15-21,共7页
以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8座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方法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进行协调度定量评价后得出:9年间该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经历了失调到逐渐协调的转变过程,但地区内各城市的协调程度有所不同。区域协调度的提升主要由... 以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8座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方法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进行协调度定量评价后得出:9年间该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经历了失调到逐渐协调的转变过程,但地区内各城市的协调程度有所不同。区域协调度的提升主要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环境的拉动。协调度的地区差异则是由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城市本身的基础共同作用的。经济社会发展在环境质量改善中起到的支撑作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具有对立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 协调发展 可变模糊识别 地区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才志 李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7-131,共5页
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构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状态在时间... 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构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状态在时间上总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在空间上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用水技术进步及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关系。在加强配置工程建设的同时,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用水结构,重点加强海水利用及水质保护力度,从而缓解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学 水资源承载力 可变模糊识别模型 PSR模型 辽宁沿海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VPRSM的辐射源模糊识别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婷 陈卫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0-124,共5页
为解决辐射源识别的问题,研究利用变精度粗糙集模型来确定辐射源识别特征权值的方法。由概念的正域中对象类的条件属性的描述,得到该概念的充分条件,并依据知识间的依赖性作为所要考虑的因素来获取特征权值,同时结合模糊集理论,提出一... 为解决辐射源识别的问题,研究利用变精度粗糙集模型来确定辐射源识别特征权值的方法。由概念的正域中对象类的条件属性的描述,得到该概念的充分条件,并依据知识间的依赖性作为所要考虑的因素来获取特征权值,同时结合模糊集理论,提出一种基于变精度粗集特征加权的辐射源模糊识别方法。最后将此识别方法模型应用于雷达辐射源用途识别,仿真实验及其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精度粗糙集模型 决策规则 特征权值 模糊集 辐射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模糊识别方法在滑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5
作者 郭文召 刘亚坤 +1 位作者 徐向舟 李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76-182,共7页
针对滑坡发生的复杂性,该文把可变模糊集理论模型应用到滑坡稳定性评价中。选取4个层次17个因素建立了滑坡稳定性的多层次多指标评价单元系统。采用三级权重和二元比较模糊量化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利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对... 针对滑坡发生的复杂性,该文把可变模糊集理论模型应用到滑坡稳定性评价中。选取4个层次17个因素建立了滑坡稳定性的多层次多指标评价单元系统。采用三级权重和二元比较模糊量化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利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对丹巴滑坡、老金山滑坡、印江岩口滑坡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并得到丹巴滑坡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7年的稳定性先减弱后增强,在2004年3月到2005年3月处于最不稳定状态。可变模糊评价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对丹巴滑坡a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1998年)、d时期(2005年3月到2007年)进行评价结果都为III级,验证了滑坡可变模糊识别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可变模糊模型利用动态可变的相对隶属度和级别特征值对丹巴滑坡a时期、d时期的特征值评价结果分别为3.27和3.44,评价出丹巴d时期稳定性比a时期稳定性差,进一步说明了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优越性。滑坡稳定性评价可为滑坡灾害的防治和预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稳定性 地貌 可变模糊识别方法 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海省区海洋绿色发展测度及影响机理 被引量:22
16
作者 盖美 朱莹莹 郑秀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9266-9281,共16页
海洋绿色发展是海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生态优先和资源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对于海洋可持续的意义重大。在梳理了海洋绿色发展概念与内涵基础上,以沿海11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6—2017年沿海各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海洋绿色发展... 海洋绿色发展是海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生态优先和资源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对于海洋可持续的意义重大。在梳理了海洋绿色发展概念与内涵基础上,以沿海11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6—2017年沿海各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海洋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对海洋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Arcgis软件和马尔可夫空间模型对其进行时空演变分析,最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2006—2017年我国海洋绿色发展水平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总体提高了19.6%,但整体仍呈中等水平,且地区差异明显。在空间分布上,空间集聚特征依然明显,东南沿海地区总体海洋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海洋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②从时空演化特征来看,上海、天津、山东的海洋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河北、广西的海洋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区域背景对海洋绿色发展类型转移具有显著影响,高水平区域背景对海洋绿色发展水平增长具有辐射、促进作用,而低水平区域背景对增长具有制约、减缓作用。③从外部因素来看,政府调控、陆域经济水平和开放程度对海洋绿色发展有正向显著影响,环境治理有负向显著影响;从内部因素来看,海洋产业结构、海洋管理和海洋资源利用都有正向显著影响。根据总结以上结论,针对不同地区的海洋绿色发展情况提出不同的发展途径与对策,为海洋绿色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绿色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可变模糊识别模型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以白洋淀流域为例 被引量:25
17
作者 白洁 王欢欢 +3 位作者 刘世存 田凯 赵彦伟 李春晖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70-1076,共7页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为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重要依据。以白洋淀流域为例,建立包括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要素、共16个指标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以及基于可变模糊识别...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为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重要依据。以白洋淀流域为例,建立包括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要素、共16个指标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以及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评价方法,对近20年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计算与评价。结果表明:1998-2017年白洋淀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综合特征值由1.84增加到3.16,水环境承载力呈上升趋势,1998-2012年属较低承载区间,2013-2017年属中等承载区间;从各要素看,水资源和水环境要素的特征值由1.18、1.92分别增加为2.72、3.36,均呈增加趋势,水生态要素的特征值由3.44下降为2.31,呈下降趋势。未来应在推进水污染控制、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水生态的保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承载力 白洋淀流域 层次分析法 熵值法 可变模糊识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争岗堆积体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海龙 徐卫亚 +2 位作者 王伟 石崇 王盛年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6期48-53,共6页
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直接关系着工程建设的施工与运营安全.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构建的可变模糊识别模型以及指标稳定性分级标准构建堆积体边坡稳定性评价体系;应用向量夹角余弦定理的概念定义指标权重可信度(剔除可信度低的权重向量),将所... 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直接关系着工程建设的施工与运营安全.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构建的可变模糊识别模型以及指标稳定性分级标准构建堆积体边坡稳定性评价体系;应用向量夹角余弦定理的概念定义指标权重可信度(剔除可信度低的权重向量),将所得指标权重带入堆积体稳定性评价体系中,实现堆积体边坡稳定性评价.考虑影响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的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构建堆积体边坡评价指标稳定性分级标准.以争岗堆积体边坡为例,根据地质勘查情况及相关分析资料,应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对其在暴雨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争岗堆积体边坡的稳定性等级特征值为3.432,稳定性等级属于Ⅳ级,说明堆积体处于较不稳定的状态,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情况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模糊识别模型 指标权重可信度 稳定性评价 争岗堆积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类分级视角下供水管网地震韧性评估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甄纪亮 刘晓然 +1 位作者 刘朝峰 张略淼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630-2636,共7页
为解决供水管网安全精细化管理问题,提升城市供水管网地震韧性水平,在综合分析影响供水管网安全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引入分类分级理念,结合动态分级法(Dynamic Classification Method,DT)和集对分析-可变模糊模型(Set Pair Analysis-Var... 为解决供水管网安全精细化管理问题,提升城市供水管网地震韧性水平,在综合分析影响供水管网安全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引入分类分级理念,结合动态分级法(Dynamic Classification Method,DT)和集对分析-可变模糊模型(Set Pair Analysis-Variable Fuzzy Recognition Model,SPA-VFRM),建立供水管网地震韧性评估分类分级模型,动态优化供水管网地震韧性分类,量化评定管道安全韧性分级,并应用于某县城供水管网安全韧性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提出的新模型可以有效实现供水管网地震韧性的分类与分级,提高供水管道风险识别的精确性,能够为制订科学的供水管网维护和改造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供水管网 地震韧性 动态分级法 可变模糊识别模型 分类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在黄土高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0
作者 黄玮 梁永辉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246-251,共6页
根据黄土地区的土质特点分析黄土高边坡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建立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将黄土高边坡稳定性分为五个评定级别:稳定、较稳定、基本稳定、较不稳定、不稳定,确定模糊识别模型的因素集及归一化的指标权向量... 根据黄土地区的土质特点分析黄土高边坡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建立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将黄土高边坡稳定性分为五个评定级别:稳定、较稳定、基本稳定、较不稳定、不稳定,确定模糊识别模型的因素集及归一化的指标权向量,将所得指标权重带入黄土高边坡稳定性评价体系中,采用可视化编程语言MATLAB编程,实现黄土高边坡稳定性评价。以延安市某黄土高边坡为例,分别应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和极限平衡法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边坡的稳定性等级特征值为2.96,稳定性等级属于Ⅲ级基本稳定,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吻合,表明该方法适用于黄土高边坡的稳定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边坡 稳定性评价 可变模糊识别模型 极限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