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2023年山东地区13株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VP1基因序列分析
1
作者 邹志强 马芹 +10 位作者 汪建华 王胜 孟超 许明清 赵杰 张中波 石艳红 刘子涵 魏书强 马元元 李玉峰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0-66,共7页
为研究2020—2023年山东地区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的流行变异情况,试验采集了山东地区13份疑似鸭肝炎病毒感染的病料,通过病毒分离、RT-PCR扩增鉴定,并进行VP1基因测序及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共分离到13株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均属于GⅠa... 为研究2020—2023年山东地区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的流行变异情况,试验采集了山东地区13份疑似鸭肝炎病毒感染的病料,通过病毒分离、RT-PCR扩增鉴定,并进行VP1基因测序及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共分离到13株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均属于GⅠa分支,且分属于GⅠa分支不同小分支,其中2020年分离株(20148、20149)与2021年商品肉鸭分离株(SP21042)核苷酸相似性在98.8%~100%;2023年商品鸭分离株(SP23012、SP23014、SP-2、SP-3、SP23009)核苷酸相似性在99.7%~100%;2021年种鸭分离株(21083)与2022年、2023年种鸭分离株(22443、22468、BL23028)、2023年商品鸭分离株(SP23010)核苷酸相似性在98.8%~99.4%,小分支内相似性均高于98.8%,不同小分支间相似性在96.9%~98.2%;2023年部分3型DHAV分离株VP1基因出现了个别氨基酸位点的突变。研究表明,山东地区分离的13株GⅠa分支鸭甲型肝炎病毒VP1基因出现了变异,需要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 分离鉴定 vp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3型甲肝病毒的分离鉴定与VP1基因序列分析
2
作者 焦文龙 傅秋玲 +10 位作者 林永强 刘友生 刘荣昌 梁齐章 江南松 万春和 程龙飞 陈红梅 林建生 傅光华 黄瑜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8-905,共8页
【目的】探明引起安徽某鸭场雏鸭肝脏出血和大量死亡的病原及其遗传进化特征。【方法】对安徽省某鸭场的病死雏鸭中采集的出血肝脏开展鸭已知病原核酸检测、病原分离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在明确其病原为鸭3型甲肝病毒(Duck hepatitis A v... 【目的】探明引起安徽某鸭场雏鸭肝脏出血和大量死亡的病原及其遗传进化特征。【方法】对安徽省某鸭场的病死雏鸭中采集的出血肝脏开展鸭已知病原核酸检测、病原分离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在明确其病原为鸭3型甲肝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 type 3,DHAV-3)的基础上分析其VP1基因序列分子特征。【结果】细菌分离结果显示,未分离到细菌;经病毒核酸(RT-)PCR检测结果显示,鸭3型甲肝病毒(DHAV-3)核酸阳性,未检测出其他已知引起鸭肝出血的病毒核酸。将该阳性样品经鸭胚进行病毒分离与传代,发现接种后鸭胚发生死亡,胚体全身出血,对第5代尿囊液经RT-PCR检测为DHAV-3,将其命名为AH230225。经测定,该分离株的鸭胚半数致死量(Effective lethal dose 50,ELD_(50))为10^(−4.17)/0.1 mL。动物回归试验表明,该毒株对樱桃谷雏鸭的致死率为80%,且攻毒死亡鸭肝脏和肾脏的剖检病变与临床典型病变相近。对该分离毒的VP1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显示AH230225株的VP1基因核苷酸序列与AH07株DHAV-3(安徽分离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8.8%,与GenBank登录的10株DHAV-3分离株VP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0.4%~98.8%,而与DHAV-1和DHAV-2的VP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62.1%~63.0%、64.6%~64.9%;基于VP1蛋白氨基酸序列的遗传进化显示,该分离株与AH07株DHAV-3处于同一小进化分支上,亲缘关系最近;而与SD01株、G株和韩国株(AP-04009、AP-03337)等亲缘关系较远,即远离DHAV-1和DHAV-2进化分支。【结论】引起安徽某鸭场雏鸭肝脏出血和大量死亡的病原为鸭3型甲肝病毒DHAV-3,同时明确了该毒株VP1基因的分子特征及遗传进化规律,为深入研究DHAV-3的致病机制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型甲肝病毒 分离鉴定 vp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西洋鲑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VP2蛋白和VP3蛋白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守湖 秦闯 +1 位作者 李新苍 石建高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1期26-32,共7页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IPN)是由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传染病。为克隆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PNV)VP2基因和VP3基因,并构建其重组...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IPN)是由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传染病。为克隆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PNV)VP2基因和VP3基因,并构建其重组腺病毒载体,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出IPNV VP2基因和VP3基因,通过多基因片段同源重组技术将IPNV VP2基因和VP3基因克隆到pAd-Track-CMV载体,经过线性化后与pAd-easy-1载体在BJ5183菌体内进行同源重组,构建出重组腺病毒质粒;通过PCR及NotⅠ和HindⅢ双酶切鉴定,再经PacⅠ线性化后用于转染293T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通过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表达监控重组腺病毒的复制情况,用Western-blotting法分别检测IPNV VP2蛋白和VP3蛋白的表达,并测定重组病毒滴度。结果显示,分别克隆出IPNV VP2和VP3基因,基因总长度为2211 bp,构建出目的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该病毒在293T细胞中分别表达出蛋白分子质量约为54 kD和26 kD的产物,滴度为1.0×10^(9)个/mL TCID_(50)。结果表明,已成功获得IPNV VP2基因和VP3基因重组腺病毒,该病毒在293T细胞中滴度较高,能够稳定表达。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VP2蛋白和VP3蛋白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成功构建可为大西洋鲑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活载体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鲑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vp2基因 vp3基因 腺病毒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2013年部分柯萨奇A16型肠道病毒VP1基因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李静 占建波 +3 位作者 杨朝晖 雷亚克 张婷 李国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0-324,共5页
目的全面研究和了解2013年湖北省柯萨奇A16型的VP1基因特征,分析CVA16型病毒在我省的基因型别及分子进化分析。方法对2013年湖北省21株CVA16病毒流行株进行VP1区全长基因序列测定,并对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 目的全面研究和了解2013年湖北省柯萨奇A16型的VP1基因特征,分析CVA16型病毒在我省的基因型别及分子进化分析。方法对2013年湖北省21株CVA16病毒流行株进行VP1区全长基因序列测定,并对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2013年湖北省21株CVA16型病毒流行株的VP1区核苷酸序列全长均为891bp,VP1区核苷酸和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0.0%~100.0%和96.3%~100.0%。VP1区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湖北CVA16流行株主要位于ligeage1和3分支上,分属于B1a和B1b基因亚型。结论 2013年湖北省21株CVA16型流行株主要为B1b基因亚型,其次为B1a基因亚型,在同一地区有两种基因亚型的CVA 16病毒同时存在,在不同的地区存在同一种亚型的CVA16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萨奇病毒CVA16型 vp1 基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UMO表达系统高效表达猪O型口蹄疫病毒VP0、VP1、VP3基因 被引量:3
5
作者 宋妮 温永俊 +1 位作者 王凤雪 武华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1-65,共5页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猪O型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全基因合成了FMDV结构蛋白前体蛋白P1基因,同时设计了扩增FMDV结构蛋白VP0、VP1和VP3基因的引物。以P1基因为模板,分别经PCR扩增获得FMDV VP0、VP1和VP3基因。...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猪O型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全基因合成了FMDV结构蛋白前体蛋白P1基因,同时设计了扩增FMDV结构蛋白VP0、VP1和VP3基因的引物。以P1基因为模板,分别经PCR扩增获得FMDV VP0、VP1和VP3基因。扩增产物克隆于Blunt载体中,酶切后将目的片段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SUMO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SUMO-VP0、SUMO-VP1和SUMO-VP3,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进行诱导表达。经SDS-PAGE电泳可见融合蛋白均获得高效表达,融合蛋白表观分子质量分别约为55、48和40 ku。在IPTG浓度为1.0 mmol/L,温度为37℃,诱导5 h时融合蛋白表达量最大。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融合蛋白均可被FMDV阳性血清识别,反应原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O型口蹄疫病毒 vp0、vp1、vp3基因 SUMO 高效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脑脊髓炎病毒VP1、VP3、VP0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嘉慧 刘丽华 陈富荣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9年第12期70-72,共3页
根据AEV-NH937基因组全序列设计3对引物,应用RT-PCR方法,扩增出AEV的外壳蛋白VP1、VP3、VP0基因,将它们克隆于pUCm-T载体上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AEV-NH937病毒株VP1基因全长810 bp、编码270个氨基酸,VP3基因全长735 bp、编码245个氨... 根据AEV-NH937基因组全序列设计3对引物,应用RT-PCR方法,扩增出AEV的外壳蛋白VP1、VP3、VP0基因,将它们克隆于pUCm-T载体上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AEV-NH937病毒株VP1基因全长810 bp、编码270个氨基酸,VP3基因全长735 bp、编码245个氨基酸,VP0基因全长726 bp、编码242个氨基酸;与Calnek疫苗株相比,AEV-NH937病毒株VP1、VP3、VP0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0.62%、93.88%、95.45%,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8.89%、97.96%、98.35%。将VP1、VP3、VP0基因分别插入载体pcDNA4/His Max构建表达重组质粒并转入宿主菌DH5α中,使基因得以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脑脊髓炎病毒 vp1、vp3、vp0基因 克隆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群中鸡传染性贫血病原与抗体检测及分离株VP1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冯笑艳 胡明雪 +10 位作者 林雨萌 刘长军 李凯 祁小乐 崔红玉 高立 王素艳 陈运通 王笑梅 张艳萍 高玉龙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8,共7页
为了解鸡群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感染及抗体产生情况,从黑龙江省两个无临床症状鸡群(B群和S群)中,分别采集血清通过ELISA方法进行抗体检测,采集抗凝血并分离淋巴细胞,针对基因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方法进行病原检测,并对从B群... 为了解鸡群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感染及抗体产生情况,从黑龙江省两个无临床症状鸡群(B群和S群)中,分别采集血清通过ELISA方法进行抗体检测,采集抗凝血并分离淋巴细胞,针对基因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方法进行病原检测,并对从B群病原阳性鸡分离到的分离株进行VP1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B群和S群CA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2.7%(79/126)和68.2%(88/129),病原阳性率分别为43.0%(49/114)和62.3%(48/77),其中,B群和S群中抗体和病原双阴性的鸡分别为23.7%(27/114)和15.6%(12/77),而抗体和病原双阳性的鸡分别高达28.1%(32/114)和46.8%(36/77);在双阳性鸡中,B群和S群分别有62.5%(20/32)和58.3%(21/36)抗体滴度在1.0×10^(4)及以上,从B群病原阳性鸡全血中分离到一株CAV(HLJ/2022株),分离株HLJ/2022第394位氨基酸为谷氨酰胺,具有强毒的分子特征;两个鸡群的环境拭子CAV阳性率为10.0%(3/30),存在于消毒前的鸡蛋表面、更衣处和鞋底。研究表明,检测鸡群的CAV抗体阳性率在62.7%以上,病原阳性率在43.0%以上,抗体滴度在1.0×104及以上CAV仍可存在,CAV流行株(HLJ/2022)具有强毒分子特征,鸡群环境中存在CAV污染,结果为CIA防控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 血清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 病毒分离鉴定 vp1基因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g3、vps1301、rad51基因缺失对粟酒裂殖酵母接合生殖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白鑫 丁祥 +3 位作者 李慧 杨彤 陈茜 侯怡铃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0-727,共8页
为探寻alg3、vps1301、rad51基因缺失对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生长及接合生殖的影响,在25℃条件下,培养野生型和3种基因缺失的粟酒裂殖酵母,统计并分析其生长情况;将野生型和3种基因缺失菌株分别各自交配产孢,分析对... 为探寻alg3、vps1301、rad51基因缺失对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生长及接合生殖的影响,在25℃条件下,培养野生型和3种基因缺失的粟酒裂殖酵母,统计并分析其生长情况;将野生型和3种基因缺失菌株分别各自交配产孢,分析对比野生型和基因缺失菌株的接合生殖情况.结果显示,生长实验中,25℃条件下,12 h内,野生型菌株、alg3Δ菌株、vps1301Δ菌株和rad51Δ菌株的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0.0425、0.0098、0.0193、0.0369 OD_(595)/h.结果提示,粟酒裂殖酵母缺失alg3基因后,其生长速度受影响最大.在细胞接合生殖实验中,3种基因缺失菌株产孢数目都出现异常,其中alg3Δ菌株产孢数与野生型表现出显著差异.同时,alg3基因和vps1301基因缺失后孢子长度与野生型存在极显著差异.结果表明,alg3基因缺失对粟酒裂殖酵母的接合生殖影响最大.综上所述,缺失上述3种基因都对粟酒裂殖酵母的生长和接合生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alg3基因缺失对其影响最严重,其次是vps1301基因,rad51基因对其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酒裂殖酵母 alg3基因 vps1301基因 RAD51基因 接合生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猫杯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VP1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张中华 纪志辉 +5 位作者 赵晓 苏煜智 董昊 司永芳 王金明 石文达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5,共7页
为了解猫杯状病毒(FCV)新流行毒株的流行情况、变异特点及致病性,通过收集2016-2022年4月北京地区多家宠物医院就诊疑似感染FCV的猫眼、鼻、咽拭子进行RT-PCR检测和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5株FCV进行病毒含量测定、VP1基因序列分析,并对其... 为了解猫杯状病毒(FCV)新流行毒株的流行情况、变异特点及致病性,通过收集2016-2022年4月北京地区多家宠物医院就诊疑似感染FCV的猫眼、鼻、咽拭子进行RT-PCR检测和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5株FCV进行病毒含量测定、VP1基因序列分析,并对其中1株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2018-2022年4月阳性率分别为36.98%、34.30%、41.33%、40.46%和34.39%,总阳性率为37.93%。5株FCV分离株VP1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4.1%~85.4%和83.6%~91.0%;5株FCV分离株与国内疫苗株255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4.8%~84.5%和83.7%~91.6%;与国内疫苗株255株、国外疫苗株F9株在不同的小分支上。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猫感染BJH13株FCV后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体重下降、眼鼻分泌物增多和舌泛红、溃疡等典型感染FCV临床症状;FCV感染猫的舌和肺脏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FCV侵染猫舌和肺脏并呈典型感染FCV病理特征。以上结果表明,FCV阳性率高;分离株BJH13株致病力强;FCV VP1基因序列变异大,与目前临床使用的疫苗株255、F9株VP1基因存在明显差异,存在疫苗免疫失败的风险。这对现阶段FCV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为今后的疫苗研发提供了候选毒株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杯状病毒 分离鉴定 vp1基因 序列分析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及STS标记Vp1B3在小麦抗穗发芽基因型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杨燕 张春利 +4 位作者 陈新民 夏兰芹 王德森 何中虎 于卓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7-582,共6页
为了筛选抗穗发芽品种(系)并了解其抗性机制,应用整穗发芽法和发芽指数鉴定了33份小麦新品系的穗发芽抗性,以红粒品种京冬8号和京9428作为抗穗发芽对照,以白粒品种京411和中优9507作为感穗发芽对照,并结合共显性STS标记Vp1B3对其基因型... 为了筛选抗穗发芽品种(系)并了解其抗性机制,应用整穗发芽法和发芽指数鉴定了33份小麦新品系的穗发芽抗性,以红粒品种京冬8号和京9428作为抗穗发芽对照,以白粒品种京411和中优9507作为感穗发芽对照,并结合共显性STS标记Vp1B3对其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穗发芽率(SGR)低于抗性对照京冬8号和京9428平均值(12.7%)的品系有7份,其中2份为白粒,5份为红粒。只有一份红粒品系CA0489的发芽指数(GI)低于抗性对照平均值(13.2%)。应用STS标记Vp1B3共扩增出849 bp、569 bp和652 bp三种片段,分别属于抗穗发芽基因型Vp1Bb和Vp1Bc及感穗发芽基因型Vp1Ba,其频率分别为3%、18%和79%。红粒抗穗发芽品系CA0489属于Vp1Bb基因型和红色种皮休眠型,CA0481属于Vp1Bc抗穗发芽基因型,另外三份红粒抗穗发芽品系的抗性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白粒抗穗发芽品系CA0509和CA0459的抗性为非Vp1B3类型,其抗性可能与穗部性状和颖壳抑制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穗发芽 穗发芽率(SGR) 发芽指数(GI) STS标记vp1B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鸭肝炎病毒Ⅰ型结构基因VP1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甘一迪 刘家森 +6 位作者 姜骞 郭东春 司昌德 孟庆文 韩凌霞 刘娣 曲连东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52-957,共6页
通过RT-PCR方法扩增鸭肝炎病毒DHV-1:161/79/V、YH、HN株的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3株病毒与已发表的DHV-1结构基因VP1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2.7%~96.9%和95.4%~96.6%,与DHV-1变异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相似... 通过RT-PCR方法扩增鸭肝炎病毒DHV-1:161/79/V、YH、HN株的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3株病毒与已发表的DHV-1结构基因VP1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2.7%~96.9%和95.4%~96.6%,与DHV-1变异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均分别低于75%和88%,表明3株病毒属于DHV-1,与变异株是不同的血清型。强毒DHV-1:161/79/V的VP1蛋白第49和第183位氨基酸为T和H,弱毒DHV-1:YH、HN为S和Q,推测这2处位点的改变可能与病毒的强弱有关 DHV-1和其变异株的VP1蛋白均没有保守的RGD序列 变异株N-DHV:90D、04G在第50和51位比DHV-1多2个氨基酸(Q和D),在第147和185位各缺失1个氨基酸(E和L),而在变异株DHV:AP-03337、AP-04009、AP-04114、AP-04203的第145和146位比DHV-1多了2个氨基酸(G、G) 不同血清型的鸭肝炎病毒在46-64位、95-149位、180-223位抗原指数差别较大,推测这些位点的改变可能影响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肝炎病毒(DHV) vp1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鸭细小病毒M91G27株病毒结构蛋白VP3编码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被引量:9
12
作者 余兵 王永坤 +1 位作者 朱国强 严维巍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409-411,共3页
纯化番鸭细小病毒M91G2 7毒株鹅胚尿囊液 ,通过PCR技术 ,从病毒DNA中扩增出病毒结构多肽VP3完整编码基因。将该PCR扩增片段在HincⅡ和SacⅠ位点克隆进pUC18质粒载体 ,酶切分析筛选到含 1.6kb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MP13,进一步对该片段进行... 纯化番鸭细小病毒M91G2 7毒株鹅胚尿囊液 ,通过PCR技术 ,从病毒DNA中扩增出病毒结构多肽VP3完整编码基因。将该PCR扩增片段在HincⅡ和SacⅠ位点克隆进pUC18质粒载体 ,酶切分析筛选到含 1.6kb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MP13,进一步对该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及用CLONE软件分析该序列。结果表明 ,其与国外已报道毒株核苷酸序列有 98.8%的同源性 ,氨基酸序列有 98.1%的同源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鸭 细小病毒 vp3编码基因 克隆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株口蹄疫病毒VP1和3A基因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石庆伟 冯嘉萍 +5 位作者 陈耀 白小磊 崔甜甜 崔进 王林川 张桂红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09-613,共5页
为了解广东地区口蹄疫病毒(FMDV)遗传进化情况,本研究从广东采集5份疑似FMDV感染病料,对样品进行RT-PCR扩增,经克隆测序后,对FMDVs基因序列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鉴定结果显示,这些病料样品中2份为O型FMDV感染,3份为A型FMDV感染。2个FMD... 为了解广东地区口蹄疫病毒(FMDV)遗传进化情况,本研究从广东采集5份疑似FMDV感染病料,对样品进行RT-PCR扩增,经克隆测序后,对FMDVs基因序列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鉴定结果显示,这些病料样品中2份为O型FMDV感染,3份为A型FMDV感染。2个FMDV O型样品中VP1基因的全长均为639 bp,编码213个氨基酸,3A基因的全长均为459 bp,编码153个氨基酸;3个FMDV A型样品中VP1基因的全长均为636 bp,编码212个氨基酸。3A基因的全长均为459 bp,编码153个氨基酸;与国内外分离的O/A型病毒株VP1基因核苷酸序列相比较发现,2个O型病毒VP1基因与O/BY/CHA/2010株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95.0%),均属于耿马谱系FMDV(属ESA基因型);3个A型病毒VP1基因与A/GDMM/CHA/2013株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99.2%),均属于Asia型FMDV。本研究通过对FMDV遗传进化分析为我国FMDV流行病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对临床上不同型疫苗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vp1基因 3A基因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细小病毒VP1-VP3非重叠区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志强 刘力威 +5 位作者 杨旭东 李洪彬 黄芳芳 邹跃 陈亮 黄宇翔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28-30,35,共4页
通过克隆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分离株VP1-VP3非重叠区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为鹅细小病毒感染与疫苗免疫的鉴别诊断奠定理论基础。进行鹅胚病毒增殖,收集尿囊液,提取基因组,参考发表的B株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经PCR扩... 通过克隆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分离株VP1-VP3非重叠区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为鹅细小病毒感染与疫苗免疫的鉴别诊断奠定理论基础。进行鹅胚病毒增殖,收集尿囊液,提取基因组,参考发表的B株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经PCR扩增,克隆VP1-VP3基因,筛选阳性克隆,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基因片段为901 bp,VP1-VP3基因共594 bp,编码198个氨基酸;弱毒株之间亲缘关系很近,核苷酸同源性99.5%~100%, 氨基酸同源性98.5%~100%; 强毒株与B株亲缘关系较近, 核苷酸同源性96.6%,氨基酸同源性97.5%;弱毒株与强毒株亲缘关系较远,核苷酸同源性92%~93%,氨基酸同源性96%~97.5%;弱毒株与B株亲缘关系最远,核苷酸同源性92.5%~93%,氨基酸同源性93.9%~95.5%。说明强毒株与弱毒株之间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细小病毒 vp1-vp3非重叠区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柯萨奇B3病毒VP1基因在原核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毕胜利 曲萌 +1 位作者 陈廷友 宋玉国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47-850,856,共5页
目的:研究柯萨奇B3病毒(CVB3)VP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柯萨奇B3病毒中国分离株VP1基因克隆入PQE-30载体,转导入大肠杆菌(Ml5)中,使CVB3的VP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稳定的表达,采用NAT亲和方法纯化,间接ELISA方法... 目的:研究柯萨奇B3病毒(CVB3)VP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柯萨奇B3病毒中国分离株VP1基因克隆入PQE-30载体,转导入大肠杆菌(Ml5)中,使CVB3的VP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稳定的表达,采用NAT亲和方法纯化,间接ELISA方法做免疫学活性鉴定。结果:表达的VP1产物与抗柯萨奇B3病毒的兔抗CVB3(多克隆抗体)血清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与天然的CVB3蛋白抗原(病毒组织培养抗原)的抗原性近似。应用无关兔抗体对照呈阴性反应。应用表达的VP1产物作为抗原,对临床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进行了特异性IgM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其结果与组织培养的CVB3制备的细胞蛋白抗原对上述患者血清的特异性IgM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出的CVB3-VP1蛋白抗原产量高,纯化后免疫反应原性基本没有变化。试用表达CVB3的VP1基因工程抗原代替目前实验用有感染危险的病毒培养抗原的方法,快速、特异地检出CVB3的感染,为急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和及时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萨奇B3病毒(CVB3) vp1基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发芽相关基因Vp1B3不同等位变异在山东小麦中的分布与演变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凤芝 梁伟光 +3 位作者 樊庆琦 黄承彦 高庆荣 李根英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5-578,共4页
为了探讨穗发芽相关基因Vp1B3不同等位变异在山东小麦中的分布与演变规律,利用Vp1B3的功能标记对山东小麦385份农家品种、101份历史品种和25份当前主栽品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Vp1B3的不同等位变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山东小麦中具有不同... 为了探讨穗发芽相关基因Vp1B3不同等位变异在山东小麦中的分布与演变规律,利用Vp1B3的功能标记对山东小麦385份农家品种、101份历史品种和25份当前主栽品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Vp1B3的不同等位变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山东小麦中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25份当前主栽品种中有17份含有抗穗发芽类型的等位变异(Vp1B3b、Vp1B3c),占68.0%;101份历史品种中抗穗发芽的类型有58份,占57.4%;而385份农家品种中只有100份属于抗穗发芽类型,仅占26.0%。在山东省四大麦区的地方品种中Vp1B3的等位基因分布规律亦不同:在胶东丘陵晚熟麦区及鲁西北平原冬性、半冬性、晚熟麦区的地方品种中抗穗发芽类型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16.2%和9.9%;在鲁中山丘川半冬性、冬性中熟麦区和鲁西南平原湖洼半冬性早熟麦区的地方品种中抗穗发芽类型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分别为44.7%和3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小麦 穗发芽 vp1B3 等位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细小病毒SS/10株VP3蛋白的原核表达及鉴定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自立 刘海玲 +3 位作者 张光明 张凯 高瑞娟 罗开健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5-38,共4页
根据GenBank收录的鹅细小病毒(GPV)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VP3基因扩增引物。采用PCR技术对SS/10株的VP3基因进行扩增,将目的基因和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分别经HindⅢ和BamHⅠ双酶切后进行连接,获得重组质粒PET-32a-VP3,并将其转化表... 根据GenBank收录的鹅细小病毒(GPV)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VP3基因扩增引物。采用PCR技术对SS/10株的VP3基因进行扩增,将目的基因和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分别经HindⅢ和BamHⅠ双酶切后进行连接,获得重组质粒PET-32a-VP3,并将其转化表达菌BL21(DE3)pLysS。经IPTG诱导,SDS-PAGE分析,结果获得了72ku左右的融合蛋白,大部分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菌体中。Wesern blot结果表明,该蛋白能与GP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细小病毒 vp3基因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柯萨奇B3病毒VP1基因的穿梭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孝天 陈洪 +2 位作者 吴赟 陈宏新 刘晶星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75-378,共4页
目的 构建重组柯萨奇B3病毒VP1基因的细菌 -酵母菌穿梭表达载体pGBKT7-VP1。方法 用PCR从质粒pT7-CV3- 5 5中扩增柯萨奇B3病毒VP1基因 ,经NdeⅠ和PstⅠ双酶切后 ,定向插入细菌 -酵母菌穿梭表达载体 pG BKT7中完成质粒构建。用酶切和... 目的 构建重组柯萨奇B3病毒VP1基因的细菌 -酵母菌穿梭表达载体pGBKT7-VP1。方法 用PCR从质粒pT7-CV3- 5 5中扩增柯萨奇B3病毒VP1基因 ,经NdeⅠ和PstⅠ双酶切后 ,定向插入细菌 -酵母菌穿梭表达载体 pG BKT7中完成质粒构建。用酶切和测序鉴定构建质粒。结果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序列分析表明VP1巳成功插入pGBKT7载体的多克隆位点 ,克隆方向和阅读框与病毒VP1基因一致。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VP1基因的细菌 -酵母菌穿梭表达载体 pGBKT7-VP1,为研究VP1蛋白与其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萨奇133病毒 vp1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发芽抗性相关分子标记Tamyb10D和Vp1B3在红白粒小麦中的有效性验证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泠 高春保 +6 位作者 王翠 朱展望 佟汉文 刘易科 张宇庆 邹娟 何伟杰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24期66-69,共4页
为了筛选出有效的穗发芽抗性相关分子标记,利用240份小麦品种(系)4年的整穗发芽率数据对Tamyb10D和Vp1B3标记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红粒比白粒抗穗发芽;(2)在不区分红白粒的情况下,两标记可用,Tamyb10D标记相对更好;(3)在区... 为了筛选出有效的穗发芽抗性相关分子标记,利用240份小麦品种(系)4年的整穗发芽率数据对Tamyb10D和Vp1B3标记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红粒比白粒抗穗发芽;(2)在不区分红白粒的情况下,两标记可用,Tamyb10D标记相对更好;(3)在区分红白粒的情况下,Tamyb10D标记仅在红粒中可用,而Vp1B3标记不可用;(4)Tamyb10-D1b和Vp-1Bc基因型在红粒中的出现频率高于白粒,特别是前者差异大(红粒、白粒分别为64.79%和1.78%)。由此推断,在不考虑子粒颜色时,两标记与穗发芽抗性的相关性主要是由其与红色子粒的相关性决定的,而非其自身作用。综上所述,Tamyb10D标记可用于红粒抗穗发芽种质筛选,Vp1B3标记不可用于红粒和白粒抗穗发芽种质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分子标记 Tamyb10D vp1B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型口蹄疫病毒VP2_(1-33)肽段增强VP1_(141-160)肽段免疫原性的新型纳米颗粒疫苗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付丽新 唐冬梅 +3 位作者 周彪 刘香易 罗又才 严亨秀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89-696,共8页
目的研究O型口蹄疫病毒中VP2_(1-33)肽段能否增强VP1_(141-160)肽段的免疫原性及其可能的免疫机制。方法分别构建两种新的含有VP1和VP2的重组质粒(PcDNA3.1-VP1、PcDNA3.1-VP2),并将重组质粒制备成纳米颗粒,检测其体外转染效率。然后将... 目的研究O型口蹄疫病毒中VP2_(1-33)肽段能否增强VP1_(141-160)肽段的免疫原性及其可能的免疫机制。方法分别构建两种新的含有VP1和VP2的重组质粒(PcDNA3.1-VP1、PcDNA3.1-VP2),并将重组质粒制备成纳米颗粒,检测其体外转染效率。然后将上述纳米颗粒作为基因疫苗免疫Balb/c小鼠,PBS及空载质粒作为对照。液相阻断ELISA方法检测不同时间小鼠血清中抗体情况;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分析免疫小鼠外周血、脾脏和腹股沟淋巴结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差异;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免疫28d后小鼠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cDNA3.1-VP1、PcDNA3.1-VP2)构建成功;体外转染实验结果显示该纳米颗粒体外转染效率约为28%,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ELISA检测显示VP1与VP2共同免疫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滴度均在初次免疫后的第21和28d达到最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F=4.625,P<0.05);流式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分析发现VP1与VP2共同免疫小鼠血液、淋巴结和脾脏中CD4^+、CD8^+T淋巴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VP1与VP2共同免疫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12.73,P<0.05)。结论 O型FMDV VP2的1-33肽段能增强VP1的141-160肽段的免疫原性,其可能通过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 钠米颗粒 vp1 vp2 基因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