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被引量:10
1
作者 贾万程 候俭 +1 位作者 刘敬 崔凡明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方法对26例(52只眼)患者的眼部表现及FFA等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有双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多发性渗漏,46只眼形成...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方法对26例(52只眼)患者的眼部表现及FFA等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有双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多发性渗漏,46只眼形成多囊样荧光素积存的特征性外观,8只眼视盘表面辐射状毛细血管扩张渗漏,6只眼视盘及周围有条状出血遮蔽荧光,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未见受累。结论VKH的FFA特征为RPE的多发性渗漏,多有囊样荧光素积存的特征性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诊断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VK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葡萄膜炎期眼底病变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兰惠 韩梅 +3 位作者 李岩 韩颖 宋秋颖 孙丰源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94-697,共4页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葡萄膜炎期眼底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对首诊VKH患者71例(142眼)治疗前视力、病程、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进行分析;25例(50眼)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71例(142眼)眼底有3种...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葡萄膜炎期眼底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对首诊VKH患者71例(142眼)治疗前视力、病程、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进行分析;25例(50眼)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71例(142眼)眼底有3种表现:32眼(22.5%)视盘水肿较重,视网膜脱离较轻(视盘型);47眼(33.1%)视网膜脱离较重,视盘无水肿,仅表现为轻度充血(脉络膜型);63眼(44.4%)视网膜脱离较重,视盘水肿亦较重(混合型)。3型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7,P=0.084);3型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1,P=0.407);治疗前视力:视盘型与脉络膜型及混合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9,P<0.01;t=3.38,P=0.001),脉络膜型与混合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971)。结论VKH葡萄膜炎期的眼底表现可有3种类型。脉络膜炎性渗出及视网膜脱离是视力损害的主要因素,而视盘水肿视力损害较轻。3种类型的表现形式与年龄和病程间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视觉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史雪辉 杨丽红 +2 位作者 丁宁 田蓓 魏文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41-944,共4页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及病程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22眼VKH葡萄膜炎期患者应用海德堡HRA2共焦激...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及病程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22眼VKH葡萄膜炎期患者应用海德堡HRA2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系统进行的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资料,比较2种检查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1例22眼中,FFA检查8眼(36.36%)后极部多处脉络膜充盈迟缓;9眼(40.91%)视盘渗漏水肿;22眼(100.00%)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密集针尖状高荧光渗漏,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部位FFA晚期形成多囊样或多湖状荧光积存;13眼(59.09%)静脉期散在、均匀脉络膜炎性病灶,呈斑点状低荧光。ICGA检查15眼(68.18%)脉络膜充盈迟缓;14眼(63.64%)脉络膜血管扩张;16眼(72.73%)播散状分布、斑点状脉络膜炎性低荧光病灶;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区大多呈现持续低荧光,晚期部分囊样病灶呈中强荧光;9眼(40.91%)视盘水肿晚期显示视盘及盘周低荧光。FFA和ICGA同步检查结果:FFA检查100.00%患眼静脉期视盘周及后极部密集点状高荧光渗漏,而在ICGA上无此征象;FFA检查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比ICGA显示更明显;ICGA检查脉络膜充盈迟缓15眼(68.18%)及斑点状炎性病灶16眼(72.73%),均高于FFA检查结果的8眼(36.36%)和13眼(59.09%),而且ICGA早期脉络膜血管扩张显示更清晰;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病灶在FFA静脉期表现为低荧光,晚期形成荧光积存,而病变区域ICGA检查相应部位多为持续低荧光。结论 VKH葡萄膜炎期FFA清晰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特征以及炎症累及视盘、视网膜的程度和范围;ICGA能够清晰显示脉络膜循环改变及脉络膜炎症的活动性和范围。FFA和ICGA同步检查对VKH诊断及发病机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眼底血管造影 荧光素钠 吲哚菁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葡萄膜炎期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孟宪锐 王兰惠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64-366,共3页
目的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急性葡萄膜炎期视网膜脱离与睫状体和前部脉络膜脱离程度的相关性。方法VKH10例20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同时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对UBM检查测量的... 目的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急性葡萄膜炎期视网膜脱离与睫状体和前部脉络膜脱离程度的相关性。方法VKH10例20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同时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对UBM检查测量的睫状体和前部脉络膜脱离的高度与OCT测量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的高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FFA检查20眼均有多湖样视网膜脱离,UBM检查20眼均有睫状体和前部脉络膜脱离,脱离的高度均值为(185.2±209.0)μm,OCT检查显示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RPE)脱离,脱离的高度为215~967μm,平均(557.07±268.96)μm。睫状体和前部脉络膜脱离与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高度呈显著正相关(r=0.867,P=0.001)。结论VKH急性葡萄膜炎期脉络膜炎性渗出液向内通过受损的RPE蓄积在视网膜神经上皮下产生视网膜脱离,向外也可蓄积在脉络膜上腔并前行至睫状体上腔而产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二者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超声生物显微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杜君 雷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77-779,共3页
目的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黄斑中心凹下方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变化。方法 30例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60眼纳入研究,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5.38±10.19)岁。所有患者均行眼... 目的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黄斑中心凹下方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变化。方法 30例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60眼纳入研究,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5.38±10.19)岁。所有患者均行眼前节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等检查确诊。经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前及治疗2周、6个月、12个月后应用SD-OCT对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进行深度加强扫描(enhanced depth imaging,EDI)测量SFCT。与正常同龄人群SFCT值进行比较。结果患眼与正常同龄人群SFCT值(287.85±27.70)μm比较,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患眼SFCT厚度(437.46±30.14)μ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1,P<0.01)。治疗2周后,患眼SFCT厚度为(352.50±60.37)μm,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7,P<0.05)。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患眼SFCT厚度分别为(299.32±20.12)μm、(297.61±21.89)μm,与正常人群SF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62、1.272,均为P>0.05)。结论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急性期SFCT较正常同龄人群明显增厚,恢复期与同龄正常人群比较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常建民 石超 傅裕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3-374,共2页
报告1例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男,61岁。因头痛、发热、视力及听力下降3个月就诊,检查发现双眼急性色素膜炎。1个月后面部出现色素脱失斑以及部分头发变白。
关键词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误诊1例报告
7
作者 刘雪松 王施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30-630,共1页
关键词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误诊 诊断 葡萄膜炎 近视网膜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1例报告
8
作者 苏净 刘风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2-52,共1页
关键词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视力障碍 听力障碍 脑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OCT观察Vogt-小柳-原田病患者病程中黄斑中心凹的图像特点 被引量:5
9
作者 杨世琳 杜改萍 郝玉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5-557,561,共4页
目的对Vogt-小柳-原田病患者黄斑中心凹处频域OCT图像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患者视力预后因素。方法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的13例(26眼)Vogt-小柳-原田病患者,皮质激素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频域OCT检查,对黄... 目的对Vogt-小柳-原田病患者黄斑中心凹处频域OCT图像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患者视力预后因素。方法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的13例(26眼)Vogt-小柳-原田病患者,皮质激素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频域OCT检查,对黄斑中心凹处OCT图像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治疗前后视力、眼底进行观察。结果糖皮质激素治疗后1周42.3%的患眼视力≥0.4,治疗后3个月、6个月≥0.4者分别为73.1%、80.8%。治疗后1个月,大部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正常,仅3眼有轻度视盘渗漏。治疗后3个月、6个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23眼未见异常,3眼出现色素紊乱。在皮质激素治疗前,26眼中有25眼(96.1%)黄斑中心凹处存在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高度为(341±123)μm。有10眼(38.5%)视网膜层间有囊样间隙的存在,在囊样间隙的底部可见一连续单一的膜样结构平铺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上,此膜样结构和周围的IS/OS相连续。治疗1周后,25眼中有24眼(96.0%)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仍然存在,但是视网膜下液明显吸收,其高度为(118±56)μm,比治疗前平均下降65.4%,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8眼视网膜层间囊样间隙完全消失。治疗后1个月,26眼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层间囊样间隙全部消失。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黄斑中心凹OCT图像基本正常。结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是Vogt-小柳-原田病频域OCT图像的共有特点,部分患者视网膜出现层间囊样间隙,此囊样间隙好发于视网膜内外层之间。通过皮质激素治疗,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层间囊样间隙均可吸收消失,但视网膜层间囊样间隙的消失要快于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gt-小-原田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糖皮质类固醇激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gt-小柳-原田病初发病例的激素治疗 被引量:2
10
作者 邹吉新 刘宗明 +7 位作者 梁巍 管欢 靳蕾 张茸 刘育榕 刘丁熙 赵林 王树纲 《协和医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38-140,共3页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初发病例的激素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病程在1周之内的VKH初发患者21例(42只眼)应用泼尼松120~140mg/d,晨起顿服,每3~5天依据病情好转情...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初发病例的激素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病程在1周之内的VKH初发患者21例(42只眼)应用泼尼松120~140mg/d,晨起顿服,每3~5天依据病情好转情况减量20mg;减至80mg/d时,每5天减量10mg;减至60mg/d时,每周减量5mg;减至15mg/d后维持1~2个月,以后每周减量5mg至停药。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第2天头痛症状消失,视力有所改善。3d后视力明显提高,眼底视网膜脱离情况明显好转。7d后视力≥0.5者36只眼,占85.7%,视网膜脱离均消失。1个月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恢复至发病前最佳水平。随诊观察12~36个月期间无复发病例,治疗期间未见严重的激素并发症。结论对于VKH初发病例早期大剂量应用泼尼松口服及长期的泼尼松口服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gt-小-原田 糖皮质激素 视网膜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下膜取出术治疗Vogt-小柳-原田病合并黄斑区视网膜下膜的临床疗效
11
作者 赵潺 张美芬 董方田 《协和医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下膜取出术治疗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合并黄斑区视网膜下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玻璃体切除+视网膜下膜取出术的VK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 目的观察视网膜下膜取出术治疗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合并黄斑区视网膜下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玻璃体切除+视网膜下膜取出术的VK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VKH患者共4只眼接受了视网膜下膜取出术。患者中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40.7岁(31~48岁)。接受视网膜下膜取出术的4只眼中,术前均有黄斑区视网膜下膜,最佳矫正视力在光感至0.06之间;2只眼术前无白内障,1只眼合并轻度白内障,1只眼合并重度白内障。所有患眼在术中均行玻璃体大部切除+视网膜切开+视网膜下膜取出术;合并重度白内障的患眼术中行后路晶体切除术;1只眼术中行C3F8填充,另3只眼行硅油填充。所有患者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随访过程中,3只行硅油填充术的患眼均行二期硅油取出术,术后随诊过程中均无视网膜脱离。2只术前无白内障的患眼在随访过程中均出现白内障并影响视力,均成功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有轻度白内障的患眼行硅油取出术的同时行后路晶体切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末次随诊在最后一次手术后1~6个月,平均3.8个月,均无活动性的前后节炎症。4只眼的末次随诊视力较第1次术前均有所提高。结论视网膜下膜取出术是治疗VKH合并黄斑区视网膜下膜的有效方法;下膜取出术后常出现白内障,需要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gt-小-原田 视网膜下纤维化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10
12
作者 文峰 吉宇莹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57-1060,共4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眼科常见病,以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为典型特征,但部分患者可存在弥漫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大泡性视网膜脱离、纤维素性渗出等不典型表现.由于不典型CSC的表现和症状与...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眼科常见病,以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为典型特征,但部分患者可存在弥漫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大泡性视网膜脱离、纤维素性渗出等不典型表现.由于不典型CSC的表现和症状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可累及后极的炎症类疾病(如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等类似,一些其他全身及眼部疾病也可引起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及不典型CSC表现,临床上常造成误诊或漏诊,而上述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存在很大差别,因此,眼科医师应该充分了解CSC的表现特征,尤其是不典型表现,注意患者全身情况,包括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做到准确诊断,合适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 鉴别 不典型表现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