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研究,系统评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致肝损伤后替换为同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10月。...目的基于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研究,系统评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致肝损伤后替换为同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10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对结果数据进行描述性或统计性分析。结果纳入26项研究(22个病例报告和4个病例系列),共计75例患者使用TKIs致肝损伤后替换为同类药物,主要涉及的作用靶点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和多靶点。大部分患者换药后安全性良好,肝功能正常或无严重肝损伤,仅1例患者报告严重肝脏不良反应(3级总胆红素升高);临床疗效方面,大部分患者对换用的TKIs应答良好,在随访时间内治疗结局评估为稳定或无疾病进展,仅2例吉非替尼替换为厄洛替尼患者因发生非肝损伤相关不良反应而减量后疾病进展、1例厄洛替尼替换为阿法替尼患者出现肿瘤症状加重。结论已发表的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证据表明,靶向EGFR、ALK和多靶点的TKIs致肝损伤后替换为同类药物继续治疗,具有一定安全性、有效性和临床可实践性,可作为TKIs肝损伤停药后的应对策略之一。但目前尚无指南共识在替换药物选择、给药时机和剂量方案等方面作出明确推荐,亟待更多研究进一步探索。展开更多
目的建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STI-571)耐药K562细胞系并研究其耐药特征。方法采用含递增浓度伊马替尼的培养基培养K562细胞,诱导耐伊马替尼K562细胞系(K562R)。通过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形态和细胞凋亡分析确定耐药细胞是否形成;采...目的建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STI-571)耐药K562细胞系并研究其耐药特征。方法采用含递增浓度伊马替尼的培养基培养K562细胞,诱导耐伊马替尼K562细胞系(K562R)。通过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形态和细胞凋亡分析确定耐药细胞是否形成;采用MTT法观察耐药细胞的耐药谱;通过半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并通过基因测序分析K562R细胞B细胞受体-c-Abelson(BCR-ABL)激酶区基因序列。结果成功地将伊马替尼高敏感的K562细胞诱导成K562R,伊马替尼抑制K562和K562R细胞存活的IC50值分别为0.01±0.00和(2.35±0.01)μmol·L-1,耐药倍数为235.0倍。K562R具有一定的交叉耐药性,对高三尖杉酯碱、长春新碱和对柔红霉素的耐药倍数分别为13.2,63.2和11.8倍。K562R可对抗伊马替尼诱导的细胞凋亡,伊马替尼1.0μmol·L-1培养24 h K562和K562R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2.1%和18.2%。耐药形成机制研究表明,与K562细胞相比,K562R细胞BCR-ABL基因、多药耐药基因(MDR)和p-糖蛋白基因(p-GP)的表达均明显增加。此外,K562R细胞BCR-ABL基因的第696位发生A→C点突变,该位点突变导致激酶区第231位氨基酸由赖氨酸取代原有的天冬酰胺。结论成功建立了耐伊马替尼细胞系K562R。K562R细胞具有交叉耐药性和对抗伊马替尼诱导的细胞凋亡等特征。K562R细胞BCR-ABL基因序列发生点突变,MDR和p-GP等基因表达亦明显升高。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基于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研究,系统评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致肝损伤后替换为同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10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对结果数据进行描述性或统计性分析。结果纳入26项研究(22个病例报告和4个病例系列),共计75例患者使用TKIs致肝损伤后替换为同类药物,主要涉及的作用靶点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和多靶点。大部分患者换药后安全性良好,肝功能正常或无严重肝损伤,仅1例患者报告严重肝脏不良反应(3级总胆红素升高);临床疗效方面,大部分患者对换用的TKIs应答良好,在随访时间内治疗结局评估为稳定或无疾病进展,仅2例吉非替尼替换为厄洛替尼患者因发生非肝损伤相关不良反应而减量后疾病进展、1例厄洛替尼替换为阿法替尼患者出现肿瘤症状加重。结论已发表的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证据表明,靶向EGFR、ALK和多靶点的TKIs致肝损伤后替换为同类药物继续治疗,具有一定安全性、有效性和临床可实践性,可作为TKIs肝损伤停药后的应对策略之一。但目前尚无指南共识在替换药物选择、给药时机和剂量方案等方面作出明确推荐,亟待更多研究进一步探索。
文摘目的建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STI-571)耐药K562细胞系并研究其耐药特征。方法采用含递增浓度伊马替尼的培养基培养K562细胞,诱导耐伊马替尼K562细胞系(K562R)。通过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形态和细胞凋亡分析确定耐药细胞是否形成;采用MTT法观察耐药细胞的耐药谱;通过半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并通过基因测序分析K562R细胞B细胞受体-c-Abelson(BCR-ABL)激酶区基因序列。结果成功地将伊马替尼高敏感的K562细胞诱导成K562R,伊马替尼抑制K562和K562R细胞存活的IC50值分别为0.01±0.00和(2.35±0.01)μmol·L-1,耐药倍数为235.0倍。K562R具有一定的交叉耐药性,对高三尖杉酯碱、长春新碱和对柔红霉素的耐药倍数分别为13.2,63.2和11.8倍。K562R可对抗伊马替尼诱导的细胞凋亡,伊马替尼1.0μmol·L-1培养24 h K562和K562R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2.1%和18.2%。耐药形成机制研究表明,与K562细胞相比,K562R细胞BCR-ABL基因、多药耐药基因(MDR)和p-糖蛋白基因(p-GP)的表达均明显增加。此外,K562R细胞BCR-ABL基因的第696位发生A→C点突变,该位点突变导致激酶区第231位氨基酸由赖氨酸取代原有的天冬酰胺。结论成功建立了耐伊马替尼细胞系K562R。K562R细胞具有交叉耐药性和对抗伊马替尼诱导的细胞凋亡等特征。K562R细胞BCR-ABL基因序列发生点突变,MDR和p-GP等基因表达亦明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