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玉米品种对瘤黑粉病抗性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10
1
作者 严理 李智敏 +3 位作者 陈佳 高春生 余永廷 严准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2-46,共5页
选择22个玉米品种,在苗期采用注射法人工接种玉米黑粉菌,对玉米瘤黑粉病发病时间、发病率、病情指数进行统计分析,以鉴定玉米品种对瘤黑粉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接种8 d后,玉米品种陆续开始发病,第13天进入发病增速期,第16天达到发病高... 选择22个玉米品种,在苗期采用注射法人工接种玉米黑粉菌,对玉米瘤黑粉病发病时间、发病率、病情指数进行统计分析,以鉴定玉米品种对瘤黑粉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接种8 d后,玉米品种陆续开始发病,第13天进入发病增速期,第16天达到发病高峰期,第18天后病情基本稳定;玉米品种间对瘤黑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其中LD901、太平洋891表现为高抗,京科665、金糯628表现为中抗,耐斯1号、京单38、南美1号等12个品种表现为抗病,糯2000、太平洋98、Golden Bautam、中彩甜糯8号、15H–09、绿色先锋F1表现为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瘤黑粉病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黑粉菌多糖发酵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费尚芬 李红梅 +1 位作者 王守理 张蜜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83-85,共3页
本试验对黑粉菌多糖发酵过程中,胞内外多糖产物的提取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探讨。结果表明黑粉菌胞外多糖积累丰富,并以80%浓度的乙醇提取得率最高,最高可达3.0g/L。
关键词 玉米黑粉菌 多糖发酵 多糖 药用 食用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7份鲜食玉米对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11
3
作者 周天旺 王春明 +1 位作者 张小杰 郭成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55,共5页
2018年通过田间人工接种对47份鲜食玉米杂交种进行了由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引起的玉米丝黑穗病和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引起的玉米瘤黑粉病的抗性鉴定和评价。对丝黑穗病的鉴定结果表明,47份鲜食玉米杂交种中... 2018年通过田间人工接种对47份鲜食玉米杂交种进行了由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引起的玉米丝黑穗病和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引起的玉米瘤黑粉病的抗性鉴定和评价。对丝黑穗病的鉴定结果表明,47份鲜食玉米杂交种中无高抗材料;4份材料表现抗病,分别是三禾甜加糯6号、金辉588、金辉895和黑甜糯520,占8.5%;1份材料盛彩甜3号表现中抗,占2.1%;14份材料表现感病,占29.8%;28份材料表现高感,占59.6%。对瘤黑粉病的鉴定结果表明,47份鲜食玉米杂交种中27份材料表现高抗,占57.4%;6份材料表现抗病,占12.8%;6份材料表现中抗,占12.8%;5份材料表现感病,占10.6%;3份材料表现高感,占6.4%。鲜食玉米新品种中抗丝黑穗病品种比较匮乏,抗瘤黑粉病品种比较丰富,但兼抗两种病害的品种严重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丝黑穗病 瘤黑粉病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份鲜食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抗性 被引量:8
4
作者 郭成 张小杰 +2 位作者 王春明 周天旺 曲洁琼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27-1433,共7页
为明确鲜食玉米品种对由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引起的玉米丝黑穗病和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引起的玉米瘤黑粉病的抗性差异,于2019年通过人工接种对42份鲜食玉米进行田间抗性鉴定。对丝黑穗病的鉴定结果表明,在42... 为明确鲜食玉米品种对由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引起的玉米丝黑穗病和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引起的玉米瘤黑粉病的抗性差异,于2019年通过人工接种对42份鲜食玉米进行田间抗性鉴定。对丝黑穗病的鉴定结果表明,在42份鲜食玉米品种中,未发现高抗材料;‘盛甜糯9号’和‘三禾甜加糯6号’表现抗病;‘盛彩甜3号’‘福王9号’和‘脆甜1号’3份材料表现中抗;16份材料表现感病;21份材料表现高感。对瘤黑粉病的鉴定结果表明,3份材料表现高抗,分别为‘脆甜168’‘金陇12’和‘原玉黄糯1168’;‘盛甜糯10号’和‘陇糯2号’表现中抗;9份材料表现感病;28份材料表现高感。参试材料中未发现同时兼抗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品种,由此说明,在鲜食玉米上,对黑粉类病害的抗性品种较为匮乏,需进一步加强抗性材料的筛选利用,并加快多抗组合的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丝黑穗病 瘤黑粉病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黑粉菌培养条件响应面法优化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永斌 王允祥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60,共5页
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Plackett-Burman Design,P-B)对影响玉米黑粉菌(Ustilago maydis)AS 5.128发酵胞外多糖的内在和外在因素进行了筛选,所选取的6个相关因素为:初始pH、培养温度、发酵时间、装液量、接种量、摇床转速。在此基础上... 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Plackett-Burman Design,P-B)对影响玉米黑粉菌(Ustilago maydis)AS 5.128发酵胞外多糖的内在和外在因素进行了筛选,所选取的6个相关因素为:初始pH、培养温度、发酵时间、装液量、接种量、摇床转速。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影响玉米黑粉菌发酵胞外多糖的关键影响因素培养温度、发酵时间和接种量的最佳水平范围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得知,培养温度26.37℃、发酵时间7.03d和接种量9.49%时,胞外多糖产量的最大预测值为1650.92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黑粉菌AS 5.128 胞外多糖 Plackett—Burman设计 响应曲面法(RSM) Box—Behnken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瘤黑粉病抗病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海春 傅俊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7-59,共3页
调查研究了沈阳地区田间玉米瘤黑粉病2004年自然发病情况,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玉米品种的产量损失率为1%~10%,都是玉米瘤黑粉病的抗病品种;其中辽单37和辽单120是抗病品种,产量损失较大;新铁单10、沈农1号、丹玉90、铁单17和沈单12是... 调查研究了沈阳地区田间玉米瘤黑粉病2004年自然发病情况,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玉米品种的产量损失率为1%~10%,都是玉米瘤黑粉病的抗病品种;其中辽单37和辽单120是抗病品种,产量损失较大;新铁单10、沈农1号、丹玉90、铁单17和沈单12是中抗品种;铁单16、掖单2和沈单14是高抗品种,产量损失较小.玉米育种时,应当先从铁单16、掖单2和沈单14等抗病品种中选取,缩短育种周期,加快玉米品种的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瘤黑粉病 抗病性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快速筛选防治玉米瘤黑粉病药剂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家齐 张海剑 +3 位作者 刘树森 郭宁 金戈 石洁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1-715,共5页
针对防治玉米瘤黑粉病药剂的筛选,建立了一套应用酶标仪室内快速筛选的方法。采用含药的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DB)进行筛选,初始孢子培养浓度为106个/mL,在摇床中于28℃、200 r/min下培养16 h后测定光学密度(OD)值,最佳OD值测定波长... 针对防治玉米瘤黑粉病药剂的筛选,建立了一套应用酶标仪室内快速筛选的方法。采用含药的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DB)进行筛选,初始孢子培养浓度为106个/mL,在摇床中于28℃、200 r/min下培养16 h后测定光学密度(OD)值,最佳OD值测定波长为590 nm。应用该方法对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丙环唑和氟唑环菌胺5种杀菌剂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戊唑醇和氟唑环菌胺对玉米瘤黑粉病致病菌玉蜀黍黑粉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均为0.03 mg/L。本研究建立的酶标仪快速筛选方法检测过程快速准确,重复性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检测方法,可为田间试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瘤黑粉病 玉蜀黍黑粉菌 杀菌剂 毒力 酶标分析仪 药剂筛选 方法建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瘤黑粉菌冬孢子生物学特性及三种杀菌剂对其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广领 陈锡岭 +1 位作者 秦雪峰 郭彦亮 《湖南农业科学》 2007年第4期125-128,共4页
通过对玉米瘤黑粉菌冬孢子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明确了该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 ℃,在自然光照射的条件下萌发较好.用清水浸泡3 d,再用0.025 mol/L盐酸处理24 h能显著促进玉米瘤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以天门冬氨酸和硫酸铵为培养液... 通过对玉米瘤黑粉菌冬孢子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明确了该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 ℃,在自然光照射的条件下萌发较好.用清水浸泡3 d,再用0.025 mol/L盐酸处理24 h能显著促进玉米瘤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以天门冬氨酸和硫酸铵为培养液,它们分别在质量分数为2×10^-5时玉米瘤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率最高,分别达81.4%和78.1%.用三唑酮,烯唑醇,包衣杀在田间推荐剂量下对冬孢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它们对冬孢子的萌发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瘤黑粉病菌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室内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耳纤维二糖水解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9
作者 杨国良 李丽娜 +2 位作者 陆师义 艾福彪 杨秀琴 《食用菌学报》 1998年第1期1-5,共5页
pDL1是能够转化细菌和真菌的双功能质粒。将pDL1与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的DNA片段连接,然后转化玉米黑粉菌(Ustilago maydis)的原生质体。通过新霉素选择平皿的筛选,转化率达到800转化子/μgDNA,建立了糙皮侧耳的基因文库。随... pDL1是能够转化细菌和真菌的双功能质粒。将pDL1与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的DNA片段连接,然后转化玉米黑粉菌(Ustilago maydis)的原生质体。通过新霉素选择平皿的筛选,转化率达到800转化子/μgDNA,建立了糙皮侧耳的基因文库。随机取15个转化子进行点渍法(Dotting blotting)检验,结果均呈阳性。此结果表明,抗性克隆不是源于玉米黑粉菌敏感细胞的回复突变。萨慎法(Southern blotting)检验显示,本研究在玉米黑粉菌细胞中克隆糙皮侧耳纤维二糖水解酶基因是成功的。基因表达试验表明,玉米黑粉菌克隆株具有糙皮侧耳纤维二糖水解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皮侧耳 玉米黑粉菌 纤维二糖水解酶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特点、 原因及综合防控对策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富春 《植物医生》 2021年第3期72-74,共3页
玉米瘤黑粉病是一种局部侵染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笔者经过多年试验研究和调查分析,摸清了召陵区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特点、发生原因,并结合生产实际提出综合防控对策.
关键词 玉米瘤黑粉病 症状 发生特点 发生原因 防控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黑粉菌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罗西 刘蒋琼 +2 位作者 张申申 张敬泽 郭得平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53-861,共9页
玉米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可在其宿主植物玉米(Zea mays L.)地上部的所有器官诱导肿瘤发生。玉米黑粉菌成功定殖宿主并诱导形成肿瘤取决于与宿主植物多方位、多层次的相互作用以及该过程中发生的复杂的细胞和分子事件。本文综述了玉... 玉米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可在其宿主植物玉米(Zea mays L.)地上部的所有器官诱导肿瘤发生。玉米黑粉菌成功定殖宿主并诱导形成肿瘤取决于与宿主植物多方位、多层次的相互作用以及该过程中发生的复杂的细胞和分子事件。本文综述了玉米黑粉菌与玉米互作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玉米黑粉菌通过分泌效应子入侵、定殖玉米植株以及植株在分子水平上对入侵的响应;阐述了活体营养建立过程中,玉米黑粉菌与玉米通过效应子、激素、糖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差异调节,协调受感染宿主组织重新编程发育成膨大的植物肿瘤的关键因素,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黑粉菌 致病 互作机制 植物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黑粉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翟璐 于琦 +4 位作者 侯朵朵 刘馨晨 步洪石 孟佳启 王淑敏 《中国食用菌》 2017年第4期26-31,共6页
探究不同碳源、氮源、微量元素、pH、温度等对玉米黑粉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选出适合玉米黑粉菌生长的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菌丝形态、生长势、生长速度进行分析比较,选出适合玉米黑粉菌生长的最佳碳源、氮源、微量元素、pH和温度。通过... 探究不同碳源、氮源、微量元素、pH、温度等对玉米黑粉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选出适合玉米黑粉菌生长的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菌丝形态、生长势、生长速度进行分析比较,选出适合玉米黑粉菌生长的最佳碳源、氮源、微量元素、pH和温度。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碳源、氮源、微量元素的比例。结果表明,最佳生长条件为葡萄糖1%、酵母粉1%、MgSO_4 0.1%、KH_2PO_4 0.15%,pH6~7,温度20℃~30℃。培养周期为4 d^7 d。通过对玉米黑粉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掌握其菌丝体生长、繁殖所适宜的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为玉米黑粉菌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黑粉菌 培养基 生长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黑粉菌侵染对抗感玉米自交系苗期叶片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文洁 王洋 +5 位作者 李阳 杨悦 李昕洋 马育庭 吕香玲 杜万里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1-659,共9页
玉米瘤黑粉病是我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明确抗、感瘤黑粉病玉米自交系苗期感染瘤黑粉菌后的组织细胞、可溶性糖及保护性酶差异,是深入解析瘤黑粉病发生规律的基础和前提。以感病玉米自交系掖478和抗病自交系齐319为材料,播种后25d... 玉米瘤黑粉病是我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明确抗、感瘤黑粉病玉米自交系苗期感染瘤黑粉菌后的组织细胞、可溶性糖及保护性酶差异,是深入解析瘤黑粉病发生规律的基础和前提。以感病玉米自交系掖478和抗病自交系齐319为材料,播种后25d对幼苗进行人工接种瘤黑粉菌FB1×FB2,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接菌0,2,4,8,12d的叶片组织细胞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掖478接菌后,菌丝快速增殖,通过叶肉细胞逐渐向维管束鞘细胞侵染,致使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肿胀,淀粉粒增多,花环结构被破坏,最终形成瘤状物;齐319接菌后,菌丝增殖受抑制,组织细胞结构完整清晰,线粒体数量显著增加。通过分析接菌后不同时间节点抗、感玉米自交系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和保护性酶活性差异,发现掖478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上升,接菌后12d含量最高,齐319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抗、感玉米自交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持续上升;且不同时间节点齐319保护性酶活性显著高于掖478。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瘤黑粉病的侵染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瘤黑粉病 组织细胞 可溶性糖 保护性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瘤黑粉菌SG200效应蛋白PEP1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4
作者 刘云云 李智敏 +3 位作者 程毅 余永廷 陈佳 严准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8-32,共5页
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pep1基因结构,并根据GenBank中玉米瘤黑粉菌pep1 DNA序列设计引物,从玉米瘤黑粉菌SG200的基因组中扩增得到了pep1基因全长,构建了pET-28a-pep1重组表达质粒,选用大肠埃希菌BL21(DE3)作为宿主菌,以1 mmol/L IPTG... 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pep1基因结构,并根据GenBank中玉米瘤黑粉菌pep1 DNA序列设计引物,从玉米瘤黑粉菌SG200的基因组中扩增得到了pep1基因全长,构建了pET-28a-pep1重组表达质粒,选用大肠埃希菌BL21(DE3)作为宿主菌,以1 mmol/L IPTG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诱导表达产物大小与理论值(20800)一致,说明pET-28a-pep1能够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高效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瘤黑粉菌 SG200菌株 效应蛋白PEP1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黑粉菌基因组编码蛋白作用位点的计算机预测
15
作者 黄婉 范成明 +1 位作者 吴毅歆 何月秋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1期84-86,共3页
利用已公布的玉米黑粉病菌基因组全序列数据及信号肽预测软件SignalP v3.0、亚细胞器中蛋白定位分布预测软件Tar-getP v1.01、跨膜螺旋结构预测软件TMHMMv2.0和膜锚定位点预测软件Big-PI Predictor预测分析了玉米黑粉病菌基因组编码蛋... 利用已公布的玉米黑粉病菌基因组全序列数据及信号肽预测软件SignalP v3.0、亚细胞器中蛋白定位分布预测软件Tar-getP v1.01、跨膜螺旋结构预测软件TMHMMv2.0和膜锚定位点预测软件Big-PI Predictor预测分析了玉米黑粉病菌基因组编码蛋白的作用位点。结果表明,在6522个ORF中,具有分泌功能的有543个,占全基因组基因总数的8.3%;作用位点在线粒体的有1552个,占全基因组基因总数的23.4%;具有跨膜结构的有1269个,占全基因组基因总数的19.5%;锚定在膜上的有56个,占全基因组基因总数的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黑粉病菌 基因组 亚细胞作用位点 计算机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对瘤黑粉病抗性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铁兵 王鹏 +1 位作者 蒋建军 王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29-1740,共12页
为明确30份玉米自交系对瘤黑粉病的抗病性,于2018-2019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进行试验,其中选择高抗品种‘齐319’和高感品种‘掖478’为参照,在玉米6叶1心期,采用注射法对玉米幼苗接种黑粉菌,在接种的第10天和第20天统计发病率... 为明确30份玉米自交系对瘤黑粉病的抗病性,于2018-2019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进行试验,其中选择高抗品种‘齐319’和高感品种‘掖478’为参照,在玉米6叶1心期,采用注射法对玉米幼苗接种黑粉菌,在接种的第10天和第20天统计发病率、以第20天的发病率作为鉴定玉米种质抗病性的依据,并对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接种第10天发病率为3.33%~53.33%,第20天发病率为10.00%~86.67%;抗性评价上,表现为抗性的材料有7份,其中抗病的材料有1份,中抗的材料有6份,其余23份表现为感瘤黑粉病;69对多态性SSR引物在32份材料中共扩增出272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出等位基因数3~6个,平均3.64个,多态性信息量为0.435~0.846,平均0.764;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43时,69对SSR引物将32份种质资源分为4组类群,第Ⅰ组有19份材料,其中有8份抗性材料;第Ⅱ组有7份材料,有6份感病材料和1份高感病材料;第Ⅲ组有3份高感病材料;第Ⅳ组有3份高感病材料。抗病材料都集中在第Ⅰ组,其遗传背景较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瘤黑粉病 病情指数 SSR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纤维二糖水解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17
作者 杨国良 李丽娜 +2 位作者 陆师义 艾福彪 杨秀琴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5年第4期96-100,共5页
采用能够转化细菌和真菌的双功能质粒pDL1,与部分酶切的糙皮侧耳(Pleurotusostreatus)基因组DNA片段进行体外重组。再用重组质粒DNA转化玉米黑粉菌(Ustilago,maydis)的原生质体,在平... 采用能够转化细菌和真菌的双功能质粒pDL1,与部分酶切的糙皮侧耳(Pleurotusostreatus)基因组DNA片段进行体外重组。再用重组质粒DNA转化玉米黑粉菌(Ustilago,maydis)的原生质体,在平皿上筛选抗新霉素的转化子,转化率达800转化子/μgDNA,由此在玉米黑粉菌中建立了糙皮侧耳的基因文库。随机选出15个转化子提取其DNA,以32P标记的neur基因酶切片段作为探针进行打点杂交,全部显示阳性,证明抗性菌落不是来源于敏感细胞的回复突变。以李氏木霉(Trichodermareesei)的纤维二糖水解酶(Cellobiohydrases,简称CBH)CBHⅡ基因末端片段为探针,从阳性克隆菌株中提取DNA进行Southern转移并杂交,结果证明本研究已成功地克隆了糙皮侧耳纤维二糖水解酶CBHⅡ基因。基因的表达检测证明,克隆菌株具有纤维二糖水解酶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二糖水解酶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