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层次化功能结构解析——以上海为例
1
作者 焦洪赞 黄世彪 +1 位作者 杨珊珊 周煜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4,共7页
解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结构对于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城市空间结构至关重要,其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融合,进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交通刷卡大数据,基于轨道交通站域的功能相似性和邻接关系提出了... 解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结构对于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城市空间结构至关重要,其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融合,进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交通刷卡大数据,基于轨道交通站域的功能相似性和邻接关系提出了功能站组的概念,并形成了一套“站域功能分类—站组范围划定—站群结构识别”的方法体系。以上海市轨道交通系统为例,针对单个站域,构建表征站域土地利用功能的连续客流时间序列,并依据时间序列特征分类得到站域功能类型;将多个具有相似的出行模式和土地利用功能的相邻站域划定为功能站组;以功能站组为基本单元,采用社区发现算法,对功能站组间的客流交互网络进行分析以识别站群。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站域—站组—站群”层次化功能结构解析方法综合了场所空间和流空间视角,有助于认识特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结构特征,并为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多层次的空间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功能结构 社区发现算法 交通刷卡大数据 流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客流场景下列车时刻表与列车容量分配协同优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龚聪聪 杨立兴 +2 位作者 石俊刚 戚建国 周厚盛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7,共9页
为缓解城市轨道交通通勤线路中大客流车站及其下游车站的站台拥挤,降低候车乘客的聚集程度和安全风险,本文从时间和空间角度系统优化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容量资源配置。通过考虑时变客流需求和预留车厢策略,提出城轨列车时刻表与列车容量... 为缓解城市轨道交通通勤线路中大客流车站及其下游车站的站台拥挤,降低候车乘客的聚集程度和安全风险,本文从时间和空间角度系统优化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容量资源配置。通过考虑时变客流需求和预留车厢策略,提出城轨列车时刻表与列车容量分配协同优化方法。具体地,通过引入列车发车时间、预留车厢数量和客流分配方案相关决策变量,以最小化预留车厢运营成本和站台乘客最大聚集数量为目标,建立列车时刻表与列车容量分配协同优化线性整数规划模型。其中,采用大M方法构建的客流分配约束能够满足乘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先到先服务原则。为验证所构建模型的有效性,设置4组数值算例进行对比实验,并采用优化求解器Gurobi求解。结果表明,相较于计划列车时刻表方案和两种单一优化策略方案,协同优化方案能够显著降低最大乘客聚集数量分别约为60%、52%和31%,降低乘客总等待时间分别约为29%、17%和29%。即协同优化方法能够均衡城轨列车容量的时空分布,从而有效降低站台候车乘客的聚集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列车容量时空分配 协同优化 列车时刻表 大客流场景 站台拥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机动车道混合流通行能力计算及特性分析
3
作者 刘佳慧 王红 +2 位作者 吴景安 朱顺应 沈国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54-2561,共8页
针对非机动车交错行驶、蛇形运动特点,为更合理计算非机动车道混合流通行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消耗的非机动车道混合流通行能力计算方法。通过武汉市7条非机动车道的饱和时段交通流观测数据,采用本文方法计算该7条非机动车道的混合... 针对非机动车交错行驶、蛇形运动特点,为更合理计算非机动车道混合流通行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消耗的非机动车道混合流通行能力计算方法。通过武汉市7条非机动车道的饱和时段交通流观测数据,采用本文方法计算该7条非机动车道的混合流通行能力;利用数据拟合与方差分析得到不同隔离方式及宽度下非机动车车速及电动自行车比例对单一非机动车平均时空消耗的影响,进而分析非机动车道的混合流通行能力特性。实例研究结果表明:纯电动自行车比纯人力自行车的单一非机动车平均时空消耗约降低2.15 (m2·s)/辆,电动自行车的运行效率高于人力自行车,对通行能力具有提升作用。基于时空消耗的混合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计算分析,能克服忽略非机动车行驶特性及多因素简化降低非机动车道混合流通行能力计算精度的弊端,计算原理清晰,便于路上试验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道路 非机动车道 时空消耗 通行能力 混合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注意力卷积长短时记忆模型的城市出租车流量预测
4
作者 周新民 金江涛 +2 位作者 鲍娜娜 袁涛 崔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3-162,共10页
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提出一种注意力卷积长短时记忆(ConvLSTM)残差(ACLR)模型,该模型通过结合ConvLSTM、注意力机制和残差结构,分别处理出租车流量的时间、空间、和其他特征,挖掘区域兴趣点(POI)数据对出租车流量的影响,有效... 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提出一种注意力卷积长短时记忆(ConvLSTM)残差(ACLR)模型,该模型通过结合ConvLSTM、注意力机制和残差结构,分别处理出租车流量的时间、空间、和其他特征,挖掘区域兴趣点(POI)数据对出租车流量的影响,有效提升交通时空特征的提取能力。同时,引入专门的学习元件考虑外部因素和POI密度对交通流量的影响,并利用北京市出租车轨迹数据验证。结果表明:ACLR模型在城市交通流预测中的精度高于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ARIMA)模型、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深度时空残差网络(ST-ResNet)、卷积神经网络(CNN)-残差神经单元-LSTM(CRL)循环神经网络、ACFM等模型,在无POI密度和考虑POI密度的情况下,均有助于提升模型的预测性能,ACLA模型的预测值与真实值基本一致,高峰时段也能与真实值较好地吻合,有效提升交通时空特征的提取能力,降低预测误差,使得交通流量预测性能得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力卷积长短时记忆残差网络(ACLR)模型 交通流量预测 城市出租车 时空特征 残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道路网短时交通流预测方法 被引量:34
5
作者 董春娇 邵春福 +1 位作者 熊志华 李娟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2010年第1期145-151,共7页
以道路子网为研究对象,采用Elman神经网络实现道路网多断面交通流短时预测.首先通过提取交通流空间特性对道路网进行划分,降低道路网整体分析复杂度及解空间维数,提高交通流预测的计算精度和效率;其次以实时采集的交通流数据为基础,并... 以道路子网为研究对象,采用Elman神经网络实现道路网多断面交通流短时预测.首先通过提取交通流空间特性对道路网进行划分,降低道路网整体分析复杂度及解空间维数,提高交通流预测的计算精度和效率;其次以实时采集的交通流数据为基础,并以重构的交通流时间序列作为输入,采用Elman神经网络实现道路网多断面交通流同时预测;最后,基于城市快速路多断面交通流量数据对短时交通流预测方法进行验证,并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道路网划分方法能够划分出满足预测需求的子路网,在划分的子路网上,应用Elman神经网络能够实现道路网多断面同时预测,且预测效果优于BP神经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交通流短时预测 道路网划分 广义空间距离 ELMAN神经网络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短时客流OD估计模型 被引量:20
6
作者 姚向明 赵鹏 禹丹丹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9-155,162,共8页
基于状态空间方法构建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短时客流OD(origindestination)估计模型.利用自动售检票数据分析得到OD间乘客行程时间分布特征,构建基于行程时间分布的客流到达系数,以此建立OD流与车站进出站客流间相互关系,并以车站... 基于状态空间方法构建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短时客流OD(origindestination)估计模型.利用自动售检票数据分析得到OD间乘客行程时间分布特征,构建基于行程时间分布的客流到达系数,以此建立OD流与车站进出站客流间相互关系,并以车站客流分离率为状态变量构建结构化OD矩阵估计状态空间模型.以北京市轨道交通为对象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当估计时段长度为15 min时,估计平均相对误差为35.5%;为30 min时,估计平均相对误差为20.4%;为60 min时,估计平均相对误差为16.3%.所构建模型能能有效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短时客流估计问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短时客流OD估计 状态空间模型 城市轨道交通 行程时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和“流”的城市多中心体系实证研究——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晓云 谭兴业 +1 位作者 殷健 李越轩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50-56,共7页
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形"和"流"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模型,从静、动态两个角度揭示城市的空间发展特征。首先,从城市物质空间组成要素出发,构建以"人地房、设施条件、人居环境"为主体的空... 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形"和"流"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模型,从静、动态两个角度揭示城市的空间发展特征。首先,从城市物质空间组成要素出发,构建以"人地房、设施条件、人居环境"为主体的空间评价体系,分析城市"形"的空间特征;利用人口、用地和建筑数据,结合交通出行调查,推算城市内各区域的空间出行分布,对城市"流"特征进行分析。综合二者研究结果,根据空间发展的均质、异质性特征,对沈阳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格局进行重构。最后,以片区为单元,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的方法,对城市"形"和"流"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空间聚类,实现城市多中心体系的识别与发展阶段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物质空间 交通流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多中心体系 沈阳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通状况的道路停车时空管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智勇 张宸瑄 赵一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6248-6256,共9页
为科学制定道路停车管理方法,通过观测典型一幅路12 m路宽设置两侧停车条件下道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不同流量下的速度变化情况,探究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时流量与速度的互动规律,根据影响程度提出设置道路停车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流量阈值... 为科学制定道路停车管理方法,通过观测典型一幅路12 m路宽设置两侧停车条件下道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不同流量下的速度变化情况,探究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时流量与速度的互动规律,根据影响程度提出设置道路停车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流量阈值;然后利用软件搭建仿真场景,探究了停车位数量的分组情况和每组停车带之间的距离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当单向每车道非机动车流量大于420 bic/h的时候,机动车速度变化率较大,比自由流状态时降低了15%左右;当非机动车流量小于420 bic/h,机动车流量大于368 veh/h的时候,机动车速度变化较明显,速度降低了30%左右;当停车位数量分组为每6个一组且每组停车带之间的距离为18 m时,道路停车对交通状况的影响最小。因此得到停车位最佳的布置方式及流量阈值,即分别以非机动车流量420 bic/h、机动车流量368 veh/h作为道路停车管理时间层面的约束条件,不满足约束条件的时段不宜允许道路停车,以达到既不影响正常的交通运行又可以解决停车需求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支路 道路停车 交通状况 流量阈值 车位布置 停车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 被引量:3
9
作者 韩晶 张宇星 《规划师》 2004年第9期90-93,共4页
城市连续性设计强调在城市动态生长过程中,通过对城市建筑空间和流线空间的结构性要素的把握,控制住城市空间发展的脉络,减少空间变化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最终达到建筑空间和流线空间的整体性和有序化。其中流线空间的结构性要素包括分量... 城市连续性设计强调在城市动态生长过程中,通过对城市建筑空间和流线空间的结构性要素的把握,控制住城市空间发展的脉络,减少空间变化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最终达到建筑空间和流线空间的整体性和有序化。其中流线空间的结构性要素包括分量、分时、分形、分流、分离、分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连续性 城市 设计 流线空间 建筑空间 生长过程 空间发展 空间变化 结构性 随机性 盲目性 有序化 整体性 脉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道路交通管控时间与区域长度控制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直 张杰 韩嵩乔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6640-6643,共4页
道路交通是时空问题,交通流在时间与空间上应具有相关性,为指导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使城市道路交通流管控时间与管控区域长度精确化。从交通流参数、道路长度、交通运行时间之间的关系、时间占有率与空间占有率的定义出发,定义累计时间占... 道路交通是时空问题,交通流在时间与空间上应具有相关性,为指导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使城市道路交通流管控时间与管控区域长度精确化。从交通流参数、道路长度、交通运行时间之间的关系、时间占有率与空间占有率的定义出发,定义累计时间占有率与累计空间占有率,得出交通流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等效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道路交通流时空关系模型,并将该模型用于计算管控时长与管控区域长度,通过实例验证,得出其可精确计算管控时长与管控区域长度,避免了管控资源的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时空关系 交通流 累计时间占有率 累计空间占有率 管控时长 管控区域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流空间网络特征 被引量:12
11
作者 涂建军 徐桂萍 +1 位作者 姜莉 韩梦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3,共12页
以“流”空间表征的城市空间网络能更好地刻画城市间的空间联系.该研究以经济流和交通流作为流空间的表达参数,利用空间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手段,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流空间网络格局进行解析.结果发现:①成渝地区经济流和交通流网络... 以“流”空间表征的城市空间网络能更好地刻画城市间的空间联系.该研究以经济流和交通流作为流空间的表达参数,利用空间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手段,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流空间网络格局进行解析.结果发现:①成渝地区经济流和交通流网络整体呈现“双核一轴两带”的空间格局,“双核”强向心性明显,但在川渝交界地区形成“毗邻区塌陷”,省界对空间流的阻隔效应还十分明显;②经济流网络中与一级中心城市邻近的城市其中心度更高,地理邻近效应显著,而交通流网络中的城市中心度具有交通趋向性,沿铁路干线的城市中心度等级更高;③经济流网络大致形成成都-重庆中心城区、川南、南遂广、万开云、渝西等5个次级组团,交通流网络中的城市组团则处于零散状态;④相较于经济流,交通流更能发挥时空压缩效应,带动区域空间网络向多中心、组团化演化,推进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空间 经济流 交通流 城市网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交通网络在区域要素流动中的基础支撑作用验证--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亮 徐志乾 +1 位作者 章俊屾 李星月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24,共6页
Castells提出“流动空间”存在多个层次,交通基础设施是流动空间形成的载体。但现有研究很少关注要素流动背后的基础设施能否提供充分支撑。构建高速交通网络-企业关联网络、高速交通网络-跨城出行网络的拟合模型,从中心度和联系度两方... Castells提出“流动空间”存在多个层次,交通基础设施是流动空间形成的载体。但现有研究很少关注要素流动背后的基础设施能否提供充分支撑。构建高速交通网络-企业关联网络、高速交通网络-跨城出行网络的拟合模型,从中心度和联系度两方面验证了高速交通网络对区域资本和人的流动的基础支撑作用。得到以下结论:(1)非物质性的资本流动仍然受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的影响,只是影响弱于物质性的人的流动,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城市之间的资本联系能相应增强,城市集聚资本的能力会显著增强。(2)高等级城市杭州无论是对资本还是人流的吸引辐射力都突破了高速交通条件限制,带动周边的嘉兴、湖州、绍兴等城市形成超越全省平均交通条件所对应的资本、人流联系规模。以期能对分析各类要素流动与基础设施的关系、识别不匹配的网络、优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空间 城市网络 高速交通网络 基础设施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