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4篇文章
< 1 2 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识产权保护与城市绿色创新:赋能还是挤出——以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陆菊春 肖晓寒 卞文婕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45,共12页
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以及门槛模型,分析2010—2021年知识产权保护对城市绿色创新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第一,知识产权保护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是持续变化的,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升,赋能效应转变... 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以及门槛模型,分析2010—2021年知识产权保护对城市绿色创新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第一,知识产权保护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是持续变化的,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升,赋能效应转变为挤出效应且负向阻碍作用呈现出由弱到强的变化趋势,其中,珠三角城市群内知识产权保护与绿色创新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倒“U”型关系,长三角内未出现明显的非线性演化。第二,知识产权保护的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其中,珠三角城市群内本地知识产权保护对毗邻城市绿色创新发挥赋能效应,而长三角城市群内则呈现为挤出效应。第三,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城市绿色创新质量提升,即在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下城市更倾向于进行实质性创新而非策略性创新。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高能促进研发人员及研发资金投入,在既有创新活动基础上提升城市绿色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保护 城市绿色创新 赋能效应 挤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引导基金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双重属性 被引量:2
2
作者 庄德林 方芳 朱晨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0,共10页
政府引导基金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不同于已有研究多关注政府引导基金对企业层面的创新效应,本文着重考察政府引导基金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并从“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双重属性视角分析其背后的... 政府引导基金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不同于已有研究多关注政府引导基金对企业层面的创新效应,本文着重考察政府引导基金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并从“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双重属性视角分析其背后的理论机理。基于2008—2021年268个地级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政府引导基金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该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其内在机制在于利用政府引导基金的双重属性,发挥资本引导效应和人才引导效应吸引创新资源集聚。政府引导基金的创新效应因政府能力和市场化水平的不同存在差异。研究结论可为相关政府部门因地制宜地制定政府引导基金规划,通过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提升城市创新水平提供理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基金 城市创新 资本引导 人才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旅游城镇化发展的非线性效应——以湘西地区为例
3
作者 唐健雄 李奥莎 马梦瑶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以湘西地区24个县(市、区)为例,构建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PSTR),深入剖析2014—2021年数字经济对湘西地区旅游城镇化的非线性效应及其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湘西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呈现“零星式”多点分布向“组团式”聚集形态转... 以湘西地区24个县(市、区)为例,构建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PSTR),深入剖析2014—2021年数字经济对湘西地区旅游城镇化的非线性效应及其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湘西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呈现“零星式”多点分布向“组团式”聚集形态转变的发展格局,旅游城镇化发展呈现“内部差异大且极化作用明显”的发展趋势。(2)数字经济对旅游城镇化发展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效应,PSTR模型以较高的转换速率在[0.165,0.472]范围内实现了平滑转换,当产业结构升级完全越过阈值0.930之后,数字经济对旅游城镇化的非线性效应持续增强。(3)数字经济对湘西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非线性效应存在结构异质性与区域异质性。结构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创新对旅游城镇化影响边际效应的递增呈促进作用,数字产业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因城乡之间“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其对旅游城镇化的影响呈现双门槛非对称特征;数字经济对湘西地区旅游城镇化的非线性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阈值效应是非线性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旅游城镇化 非线性效应 湘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土空间体系的城市生态用地边缘效应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4
作者 钟凌艳 李春玲 杨志杰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7,共6页
生态优先和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城市发展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方向。国土空间规划也对生态安全和土地要素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用地具有典型的“边缘”景观特质,其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给城市带来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 生态优先和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城市发展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方向。国土空间规划也对生态安全和土地要素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用地具有典型的“边缘”景观特质,其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给城市带来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重效益的叠加。文章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域,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城市的景观格局指数进行辨析和量化,解读生态用地产生的边缘效应及其支撑、扩散和过滤功效。通过成都生态建设在城市空间、功能和社会文化3个方向上的实践,验证了生态用地产生的边缘正效应能够促成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同融合,推动城市发展。文章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用地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国土空间规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用地 边缘效应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陵山片区旅游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凯 赵燕 +2 位作者 谭佳欣 景程宇 刘美伦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4,共9页
旅游城镇化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路径。基于2010—2021年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单元的面板数据,运用基准回归模型、面板门槛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旅游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武陵山片区... 旅游城镇化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路径。基于2010—2021年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单元的面板数据,运用基准回归模型、面板门槛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旅游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武陵山片区旅游城镇化水平呈现“N”形演化特征,空间上呈现“核心—外围”结构,武陵源区、永定区等县域形成旅游城镇化高水平区;城乡收入差距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空间格局由“西低东高”向“西高东低”转变。②旅游城镇化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该缩小效应在2016—2021年有所减弱,在非省际交界区县域更强劲。③旅游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受旅游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当二者分别跨越0.037和1.013的门槛值时,旅游城镇化即可发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④旅游城镇化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政府过度干预会削弱该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武陵山片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城镇化 城乡收入差距 门槛效应 中介效应 武陵山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丰雷 李聪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9,共10页
研究目的:考察土地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效果,为实现更加公平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方法:理论建模、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影响,土地制度综合... 研究目的:考察土地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效果,为实现更加公平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方法:理论建模、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影响,土地制度综合改革的政策配套度越高,越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2)土地制度综合配套改革主要包括政策主体配套以及政策工具配套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配套度提高,都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3)土地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对东、中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效应比西部地区更大。研究结论:进一步完善政策主体配套以及政策工具配套,整合土地、劳动力、社保以及资金等要素配套,有助于促进土地增值收益的全民共享,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综合配套改革 政策主体配套 政策工具配套 城乡收入差距 固定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矿区高层建筑爆破振动响应特征研究
7
作者 高峰 常旭 +3 位作者 王连生 杨潘磊 谢金熹 王文锋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9-348,共10页
为研究梅山铁矿生产作业中爆破振动对周边高层建筑的影响,通过现场监测与仿真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高层建筑对远距离、大药量的爆破振动的响应特征。研究发现,高层建筑最大振速出现在高程H=30 m(即建筑物的11层)处,且未表现出整... 为研究梅山铁矿生产作业中爆破振动对周边高层建筑的影响,通过现场监测与仿真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高层建筑对远距离、大药量的爆破振动的响应特征。研究发现,高层建筑最大振速出现在高程H=30 m(即建筑物的11层)处,且未表现出整体爆破振动放大现象,但在顶层出现了局部放大效应。此外,垂向振动对合振动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在减振研究中应重点关注垂向振速的控制。利用Midas GTS NX对爆破振动波在建筑物中的传播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模拟数据与现场实测结果高度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该仿真模拟方法为高层建筑的爆破振动响应特征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振动 高层建筑 仿真模拟 局部放大效应 城市矿山 现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成环境对公交接驳地铁客流的异质性影响
8
作者 许奇 秦贝宁 +2 位作者 任澎 陈越 赖瑾璇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2-363,共12页
地铁和公交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两者接驳影响因素的机理,对公共交通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北京市一卡通刷卡数据,识别早晚高峰时段下区分接驳模式的4类客流,基于5D原则构建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刻画地铁车站特征... 地铁和公交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两者接驳影响因素的机理,对公共交通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北京市一卡通刷卡数据,识别早晚高峰时段下区分接驳模式的4类客流,基于5D原则构建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刻画地铁车站特征,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模型对比分析建成环境的影响效果差异。研究表明:MGWR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建成环境对不同接驳情况的影响。车站区位对接驳量的总体影响程度最大;居住POI密度和土地利用混合熵对时间敏感,晚高峰时段两者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公交站点数量对公交接驳模式敏感;公共交通可达性和接近中心性对时间和接驳模式均敏感,且两者对所敏感的接驳情况在城市中心区域多呈现出抑制作用,在城市外围区域多呈现出促进作用。因此,在考虑优化公交与地铁系统接驳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建成环境在空间、时间以及对不同接驳模式三个层面的异质性影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制定策略,促进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异质性影响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公交接驳地铁 空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PPP模式建构城市群交通互联互通的收益调节方法研究
9
作者 蔡晓琰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2-1314,共13页
交通PPP模式是建设城市群交通互联互通的主要方式。为保障城市群交通互联互通的建构效果,需要有明确交通PPP模式在建构过程的责任、督促社会资本提供符合合同承诺成效服务的方法。为此,提出基于交通PPP模式建构城市群互联互通成效评价... 交通PPP模式是建设城市群交通互联互通的主要方式。为保障城市群交通互联互通的建构效果,需要有明确交通PPP模式在建构过程的责任、督促社会资本提供符合合同承诺成效服务的方法。为此,提出基于交通PPP模式建构城市群互联互通成效评价的收益调节方法。首先,建立交通PPP模式建构城市群交通互联互通的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建立成效评价模型;然后,应用演化博弈提出基于成效评价的社会资本收益调节方法,模拟分析能够影响社会资本在城市群交通互联互通建设中提供符合承诺的成效服务的参数、确定收益调节影响社会资本提供服务质量的方式;最后,模拟基于成效评价的交通PPP模式建构城市群互联互通收益调节的应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交通PPP模式建构城市群交通互联互通的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明确社会资本提供服务的成效质量提供参考标准;基于成效评价的收益调节方法能够有效督促社会资本完成合同承诺成效服务,其中,相邻评价等级差的收益调节比例对促进社会资本提供合同承诺服务质量有明显影响,社会资本主观判断对收益预测影响比例能够影响社会资本摒弃利益最大化的决策立场、提供服务合同承诺的服务,政府施行收益调节方式花费成本对社会资本提供服务质量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能够为建立促进社会资本提供符合交通互联互通构建成效的服务行为的措施提供参考,以此助力交通PPP模式高效发挥建构城市群交通互联互通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PPP模式 城市群交通互联互通 成效评价 演化博弈 收益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与空间溢出效应——来自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6
10
作者 石柔刚 徐维祥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41-2951,共11页
基于中国2012~2022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广义嵌套空间模型,研究新质生产力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城镇化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新质生产力能显著提升绿色创新效率,该结... 基于中国2012~2022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广义嵌套空间模型,研究新质生产力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城镇化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新质生产力能显著提升绿色创新效率,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新质生产力对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尚不明显.(3)城镇化在新质生产力提升绿色创新效率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调节作用.(4)新质生产力能够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有效提升邻近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因此,建议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优化创新环境,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进程,构建高效的区域合作机制,以充分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潜能,加快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绿色创新效率 城镇化 调节效应 空间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产业如何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基于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的检验
11
作者 牟柳 谭先杰 +2 位作者 田广 刘劲松 王茂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5-149,共15页
体育产业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不可忽视。以我国31个省份(除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外)2014-2022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探究体育产业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体育产业显著缩小了城... 体育产业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不可忽视。以我国31个省份(除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外)2014-2022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探究体育产业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体育产业显著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这一结论在采用替换变量、更换样本期等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体育产业通过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化水平间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体育产业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缩小效应呈现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高分位数点地区优于低分位数点地区的态势;体育产业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存在城镇化水平双门槛效应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数单门槛效应。因此,未来面向农村地区应优化乡村体育政策,激发乡村体育消费活力,增加居民创收机会,扩大乡村体育消费群体,因地制宜发展体育,盘活城乡体育产业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产业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中介效应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与创新效率差距:基于城市网络路径研究
12
作者 韩坚 张斌驰 黄卓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61,共14页
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理念指导下,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加速长三角城市群融入全球科技革命新浪潮。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数字经济和城市创新效率差距的测度指标,利用门限效应模型,从城市网络视角检验了... 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理念指导下,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加速长三角城市群融入全球科技革命新浪潮。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数字经济和城市创新效率差距的测度指标,利用门限效应模型,从城市网络视角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创新效率差距的影响效应和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具有缓解城市创新效率差距的总效应,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依旧成立。并且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强化城市经济网络效应和创新网络效应作用于城市创新效率差距。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在不同市场一体化水平下,均能促进经济网络和创新网络的发展,但在市场一体化水平较低的城市中,其网络强化效应与缩小创新效率差距的传导机制存在“断裂”。鉴于此,长三角城市群需强化顶层设计,促进城市间合作交流,优化城市网络构建,缩小创新效率差距,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创新效率差距 城市经济网络 城市创新网络 门限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13
作者 沈静 林承憓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8-1181,共14页
智能化能够提高城市社会经济效率,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智能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0—2020年中国... 智能化能够提高城市社会经济效率,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智能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0—2020年中国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和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度了城市智能化水平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再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证实了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智能化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劳动力技能结构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此外,研究发现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即智能化对东部和中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显著,但对西部城市的影响不显著;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劳动力技能结构在东部和中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劳动力技能结构在西部城市没有起到中介作用。本文提出应当继续推进中国城市智能化建设并推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升,强化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智能化 城市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效率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欧班列开通对城市出口韧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建国 李维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9,共21页
中欧班列作为对接欧亚大陆市场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为沿线城市带来新贸易窗口,并会驱动地方经济迈向多元化发展。基于中欧班列开通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09—2022年中国28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建立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中欧班列开通对... 中欧班列作为对接欧亚大陆市场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为沿线城市带来新贸易窗口,并会驱动地方经济迈向多元化发展。基于中欧班列开通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09—2022年中国28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建立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中欧班列开通对城市出口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中欧班列开通对城市出口韧性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这一正向效应具有逐步上升趋势,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以及内生性处理后仍得以验证。异质性检验表明,中欧班列开通对城市出口韧性的促进效应在西部通道、大中型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中心节点城市更加明显。进一步检验表明,中欧班列途径的国家数量、目的地类型、物流运输能力对中欧班列开通的促进效果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中欧班列开通的政策效应存在最优距离,其影响范围大致处于200公里以内。机制检验表明,中欧班列开通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与资源配置效应来提升城市出口韧性;拓展研究表明,中欧班列开通、出口韧性的独立效应以及二者协同效应均显著促进城市外贸高质量发展。应强化中欧班列战略支撑,推进技术创新与资源配置优化,并充分考虑政策辐射范围的最优距离,进一步释放中欧班列更大的贸易通道潜能,推动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欧班列开通 城市出口韧性 技术创新 资源配置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降雨条件下生物滞留池对多环芳烃的削减效果研究
15
作者 栾清华 胡容京 +2 位作者 暴瑞玲 高成 周宏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8,29,共8页
为探究生物滞留池对城市降雨径流的多环芳烃面源污染的削减效果,构建了基于真实场景的生物滞留池,并设计了具有最不利条件的积水场景,以进出水条件为变量,对径流与介质接触时间、进水水深和壅水带深度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 为探究生物滞留池对城市降雨径流的多环芳烃面源污染的削减效果,构建了基于真实场景的生物滞留池,并设计了具有最不利条件的积水场景,以进出水条件为变量,对径流与介质接触时间、进水水深和壅水带深度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无壅水带设置的情景下,高、中、低进水水深下多环芳烃的稳定去除率分别为71.2%、77.3%、81.4%,较低的进水水深有利于延长接触时间,提高削减效果;相同进水水深的条件下,随着壅水深度的增加及厌氧环境的形成,多环芳烃削减效果逐渐提高,相比于10 cm壅水带,60 cm壅水带条件下多环芳烃去除率提高了15.7%;多环芳烃的长期累积会导致介质饱和,在生物滞留池内多环芳烃累积量达280μg时,试验出现浸出效应,降低了削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生物滞留池 城市降雨径流 面源污染 削减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辐射场热效应评价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大龙 周玥 +1 位作者 文莉娟 孙恬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4-289,共6页
为有效评估城市辐射场的环境热效应、完善城市热环境营造技术体系,开展了城市辐射场热效应评价研究。阐述了由下垫面和建筑表面组成的城市辐射场的形成方式,分析了辐射场的热作用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下垫面和建筑表面的辐射场热效应评... 为有效评估城市辐射场的环境热效应、完善城市热环境营造技术体系,开展了城市辐射场热效应评价研究。阐述了由下垫面和建筑表面组成的城市辐射场的形成方式,分析了辐射场的热作用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下垫面和建筑表面的辐射场热效应评价方法。以西安夏季为例,开展了基于评价指标的辐射场热作用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改善后的场地辐射热指数明显下降,沥青下垫面辐射热指数下降14.8%,空气温度下降3.0%;铺面砖下垫面辐射热指数下降24.3%,空气温度下降2.4%。城市辐射场热效应评价指标可有效表征城市辐射热作用,对研究城市热辐射作用、指导城市热环境设计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城市辐射场 热效应评价 下垫面 建筑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成环境对城市轨道站点客流的非线性影响
17
作者 王菁 董春娇 +2 位作者 邵春福 王明智 王君悦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71,共9页
为探究建成环境对城市轨道站点客流的非线性影响,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为研究对象,基于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手机信令数据、路网数据等多源数据,从社会经济与人口、土地利用、多模式衔接及站点特征4方面精细化刻画建成环... 为探究建成环境对城市轨道站点客流的非线性影响,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为研究对象,基于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手机信令数据、路网数据等多源数据,从社会经济与人口、土地利用、多模式衔接及站点特征4方面精细化刻画建成环境,构建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模型揭示建成环境对不同时段及不同方向站点客流的相对贡献、非线性影响及阈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GBDT模型拟合效果优于普通最小二乘(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模型、自适应增强(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算法及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社会经济与人口属性对高峰时段客流的影响最大,对早晚高峰进出站客流的贡献均超过40%;土地利用属性对平峰进出站客流的影响最大,贡献为33.06%及49.10%;相对重要程度最高的变量对站点客流均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影响及阈值效应;距离市中心15~22 km的站点有更高的早高峰进站及晚高峰出站客流;高峰时段私家车接驳轨道交通的比例远大于平峰时段.研究结果可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城市土地利用布局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城市轨道站点客流 建成环境 非线性影响 GBD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贸易对新型城镇化优化布局的影响与机制 被引量:6
18
作者 郑佳宁 聂昀秋 马晓君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72,共13页
新型城镇化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数字贸易作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可为新型城镇化优化布局创造机遇。基于2014—2022年我国2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纵横向拉开... 新型城镇化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数字贸易作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可为新型城镇化优化布局创造机遇。基于2014—2022年我国2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优化布局水平,采用CRITIC-G1-Bonferroni算子测度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进而利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贸易对优化布局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数字贸易不仅直接促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布局,而且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高级化、人力资本流动四个机制对优化布局产生间接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贸易对优化布局的影响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从所在地区看,受经济基础等影响,该效应在东部地区城市最显著,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较弱,在东北地区城市最弱;从行政级别看,受中心性影响,相比于其他地级及以上城市,该效应在直辖市、省会城市更明显;从时间阶段看,受宏观政策影响,相比于2014—2017年,该效应在2018—2022年更强。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随着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的提高,数字贸易对优化布局的边际效应先增后减,在数字贸易发展水平中等的城市最显著,在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次之,在发展水平低的城市不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贸易对优化布局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即其影响并不局限于单一城市,还通过区域间相互作用影响相邻城市。此外,相比于优化布局的水平职能结构、全域等级层次两个维度,数字贸易对优化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多元空间结构两个维度的贡献是优化布局的决定性因素。为进一步发展数字贸易,促进新型城镇化城市优化布局,应着力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产业高级化和人力资本流动;因地因时制定差异化政策,有效引导城市各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贸易 新型城镇化 优化布局 非线性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门槛效应的贵州省县域人口老龄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郭兴 李旭东 +2 位作者 田俊 曹明浩 杨琦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5,共7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深,在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合运用熵值法与门槛效应模型,分析2010—2020年贵州省县域人口老龄化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变化特征,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深,在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合运用熵值法与门槛效应模型,分析2010—2020年贵州省县域人口老龄化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人口老龄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贵州省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格局;②2010—2020年贵州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黔中城市群、遵义都市圈以及各市州中心地区,总体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分布格局;③门槛效应模型显示,贵州省县域人口老龄化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出先促进后阻碍的作用,两者间呈“倒U形”发展关系。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新型城镇化 门槛效应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溢出和门槛效应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世斌 杨肃昌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17-122,共6页
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还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近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在起步和低... 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还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近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在起步和低水平发展阶段,产生的“挤出效应”会对城乡融合发展产生负向影响,只有当数字经济进入成长阶段后,才能显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财政投资力度在数字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当财政投资力度跨过一定门槛值时,会强化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效应。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经济集聚效应、文化繁荣效应、绿色转型效应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乡融合发展 空间溢出效应 GTWR GS2S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