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比较研究——以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方叶林 朱志刚 陆海云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1,共8页
基于2009—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探讨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轨迹,并借助面板Tobit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时序演化... 基于2009—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探讨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轨迹,并借助面板Tobit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时序演化具有阶段性特征。长三角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均具有波动提升态势,前者核密度曲线呈现“单峰”向“双峰”演化以及峰距逐渐变窄的右移趋势,后者核密度曲线具有“多峰”向“双峰”演化以及右尾延展度变小的右移趋势。(2)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具有空间异质性。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呈现东部沿海城市较高、中西部偏低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空间分布格局,旅游生态效率重心呈东北—西南方向移动;珠三角城市群呈现以东部珠江入海口附近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旅游生态效率重心呈西北—东南方向移动。(3)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具有综合性与差异性。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产业结构与政府调控负向抑制作用明显;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与对外开放对珠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正向推动作用较大,信息化水平呈负向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效率 时空演化 TOBIT模型 长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美丽中国建设绩效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奇 姜明栋 黄玉洁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基于减污降碳协同视角构建美丽中国建设绩效评估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定量分析长三角城市群2011—2021年美丽中国建设绩效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构建Dagum基尼系数分解模型探究其空间差异来源。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美丽中国建设绩... 基于减污降碳协同视角构建美丽中国建设绩效评估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定量分析长三角城市群2011—2021年美丽中国建设绩效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构建Dagum基尼系数分解模型探究其空间差异来源。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美丽中国建设绩效在研究期内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绩效值的分布趋于向高水平区间集中。(2)长三角城市群的美丽中国建设绩效的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南京、杭州、合肥、上海等城市群中心城市美丽中国建设绩效在研究期内的提升幅度最大,而马鞍山、铜陵等传统资源型城市在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时面临较大压力。(3)省际差异是造成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美丽中国建设绩效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且其贡献率在研究期内由46.98%上升至72.23%,其中,苏-皖组间差异是省际差异的主要来源。据此提出推进长三角城市群构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美丽中国建设 绩效评估 基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政府采购数据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特征与影响机制
3
作者 雷菁 钟业喜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9-409,共11页
深入刻画政企关联网络有助于理解政府和企业关联隐含下的城市经济互动并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政府采购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究城市群政企关联城市网络的格局特征,并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从邻近性和城市属... 深入刻画政企关联网络有助于理解政府和企业关联隐含下的城市经济互动并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政府采购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究城市群政企关联城市网络的格局特征,并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从邻近性和城市属性视角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采购方式以公开招标为主,地理距离衰减的阻滞效应对采购方式产生影响;省会城市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政府采购网络中的主导,武汉和长沙的最强联系指向明显,九江在网络中的桥梁作用较为突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联系以子城市群内部联系为主,跨省域的联系较弱,承担“经纪人”角色的板块四发挥了中介作用促进关系在整体网络中的连接和传导;长江中游城市群政企关联网络受到邻近性和城市属性的影响,经济邻近、组织邻近、财政支出和市场环境起促进作用,地理距离和经济规模对城市网络起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企关联 城市网络 长江中游城市群 流空间理论 邻近性 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效率动态评估与因素识别
4
作者 黄春华 周娥强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1-101,共11页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极,探究其碳效率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并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论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8—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结合基尼系数分析时空变化特征,构建...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极,探究其碳效率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并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论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8—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结合基尼系数分析时空变化特征,构建随机森林-SHAP机器学习模型探究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单因素特征和交互效应。结论如下:(1)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三大次级城市群碳效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2)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效率空间分布不平衡,由分散转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不同层级的碳效率空间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且环鄱阳湖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之间差异最大。(3)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效率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依次为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口规模>环境规制强度;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碳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碳排放效率 影响因素 超效率SBM模型 机器学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碳解锁空间关联网络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李华金 黄嘉信 狄亚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065-7079,共15页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碳解锁水平对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以2011—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从产业、制度...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碳解锁水平对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以2011—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从产业、制度、科技、文化四个维度构建碳解锁水平指标体系,探究碳解锁空间关联网络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空间格局演变上,环鄱阳湖城市群碳解锁水平相对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更高,南昌、武汉对周边城市存在技术溢出的辐射效应。②区域差异特征上,泰尔指数经历先升后降的动态过程,总体差异以区域内差异为主导,其中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区域内差异贡献率最高,武汉城市圈贡献率波动显著,环长株潭城市群贡献率呈下降趋势,而区域间差异贡献率虽低但近年呈递增态势。③网络联系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碳解锁网络关联度保持高位,强连通性显著,网络密度持续攀升、效率下降、等级度降低;以武汉和南昌代表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构成的“净溢出板块”通过技术、政策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萍乡、武汉、宜昌和黄冈等市在网络中发挥着中介作用。④在影响因素方面,富裕程度与互联网发展对本地碳解锁产生显著正向直接效应,社会消费则具有负向作用;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人口规模、互联网发展及富裕程度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的总效应表现为正向驱动,人口规模与互联网的总效应呈现负向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碳解锁 STIRPAT模型 空间杜宾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扩容如何影响区域创新能力?——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6
作者 王智勇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5,159,160,共17页
城市群是区域竞争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城市群正经历着从“要素驱动”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的转变,因此其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同时,城市群的范围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深而不断变化,扩容已经成为城市群发展的一种... 城市群是区域竞争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城市群正经历着从“要素驱动”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的转变,因此其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同时,城市群的范围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深而不断变化,扩容已经成为城市群发展的一种趋势。那么,城市群扩容对区域创新能力有何种影响?应采取哪些措施来进一步提升城市群创新能力?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合成控制法,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分析了2010年长三角扩容对整体城市、原位城市、新进城市的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扩容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创新能力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新进城市的促进作用大于原位城市的促进作用。然而,城市群扩容之后“虹吸效应”的存在使得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原位城市和中心城市集聚,从而保持了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新进城市需要充分利用技术外溢和市场规模来努力提升创新水平。此外,进一步从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政府扶持、创新环境四个方面探究了长三角城市群扩容政策的实施对于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作用机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在政府扶持和创新环境方面还需大力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城市群扩容 区域创新能力 合成控制法 机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城市群商品市场一体化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7
作者 刘修岩 张蕊 任正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3,共12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达到较高水平,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增长极。本文在这一背景下,以市场一体化相关理论为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达到较高水平,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增长极。本文在这一背景下,以市场一体化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价格法”测度了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商品市场一体化指数,并分析了长三角商品市场一体化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2010年至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商品市场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与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的商品市场一体化水平总体较高,且波动较小;商品市场一体化存在显著的省界效应,省际贸易壁垒仍是阻碍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不同规模和等级的城市内部及城市间的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存在差异。本文的研究对于加快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商品市场一体化 时空演变 价格指数法 贸易壁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大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泉同 房莲 +2 位作者 张惠东 董琬月 孙建平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8,共6页
目的:研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为推动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及β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三大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 目的:研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为推动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及β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三大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分布动态及收敛趋势。结果:2009—2022年三大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水平持续提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且呈现正向溢出效应,具有不同程度的β收敛性特征。结论:三大城市群应继续利用好政策优势,加快推进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重视正向溢出效应,加快推动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同时,重视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和协同发展的作用,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地域辐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卫生人力资源 均衡布局 协同发展 京津冀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嵌入的长三角城市群边缘城市功能界定——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9
作者 韩刚 唐乐 刘志敏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5,共7页
长三角边缘地区城市功能的形成存在指向核心区的单向依赖关系,地区内城市表现出典型的功能同质化特征。城市间功能互补与差异化是实现长三角协同一体化、高质量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长三角边缘区城市淮安市为实证对象,从流空间视... 长三角边缘地区城市功能的形成存在指向核心区的单向依赖关系,地区内城市表现出典型的功能同质化特征。城市间功能互补与差异化是实现长三角协同一体化、高质量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长三角边缘区城市淮安市为实证对象,从流空间视角构建区域内城市功能交互网络,借助图嵌入技术,将网络关系降维至城市向量,从生产、商贸、交通、创新、旅游5个功能量化探讨淮安市与周边城市的功能同质化关系,结合城市自身的比较优势,进一步确定淮安市的城市功能优化路径。研究认为,淮安市的城市功能结构单一,极化现象突出,区域竞争力不足,应在巩固商贸功能优势的基础上,夯实生产和交通功能,同时积极培育创新功能,将淮安市建设成为次区域创新极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城市功能 城市网络 Node2Vec模型 淮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共同富裕和低碳发展的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10
作者 吴旭 张鑫 +2 位作者 倪建伟 史琰 吴兆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1-221,共11页
协同推进共同富裕和低碳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的必由路径,但仍缺乏二者协调关系的研究。运用耦合协调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2005—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7个中心城市共同富裕与低碳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及二者的相互... 协同推进共同富裕和低碳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的必由路径,但仍缺乏二者协调关系的研究。运用耦合协调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2005—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7个中心城市共同富裕与低碳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及二者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共同富裕与低碳发展的综合发展水平提升了85%,城市间差异降低了50%;(2)城市共同富裕和低碳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提升了47%,大部分城市达到协调状态;(3)城市协同推动共同富裕和低碳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仅有温州、湖州和合肥三市在发展水平和速度方面均超过区域平均水平;(4)城市共同富裕与低碳发展的相互影响显著,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碳汇相关指标是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低碳发展 时空演变 耦合协调度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特征分解——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11
作者 周德 金凤芝 +2 位作者 李思媛 李欢 李普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51,共11页
城市群是典型的土地利用集聚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促进城市群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基于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Malmquist指数测算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分析其... 城市群是典型的土地利用集聚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促进城市群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基于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Malmquist指数测算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效率动态变化情况,并提出优化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效率平均值为0.458,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存在两头低、中间高的空间格局特征。3)长三角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为1.065,整体上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升。4)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全局莫兰指数均大于0,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未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路径主要包括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发挥空间集聚效应等,以实现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MALMQUIST指数 时空演变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碳排放空间交互与脱钩效应分析——以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为例
12
作者 程鹏 王灏 +2 位作者 吴诗嫚 曾巧玲 陈惠昕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1-114,共14页
研究基于AHP-熵权法、IPCC碳核算系数法,结合空间分析和Tapio脱钩模型,对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三大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表现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2... 研究基于AHP-熵权法、IPCC碳核算系数法,结合空间分析和Tapio脱钩模型,对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三大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表现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2)耕地利用碳排放呈倒“U”型变化态势,碳排放量在2015年达到顶峰后下降,农用物资投入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3)双变量空间关系由正相关向负相关转变,于2015年稳定呈现负相关状态。(4)脱钩状态持续优化转变,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最佳,成渝城市群波动最大。所得结论为: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已进入新型城镇化与耕地低碳利用协调发展阶段,但仍需通过产业升级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深度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耕地利用碳排放 双变量莫兰指数 Tapio脱钩模型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生功能权衡尺度效应及影响因素
13
作者 何青松 张雪韵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8-287,F0003,共11页
准确理解跨时空尺度下三生功能权衡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对于指导多尺度国土空间分级管控及推进区域性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既有研究侧重基于地理格网或行政边界尺度开展定量研究,缺少对多尺度空间功能关系的考量。该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 准确理解跨时空尺度下三生功能权衡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对于指导多尺度国土空间分级管控及推进区域性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既有研究侧重基于地理格网或行政边界尺度开展定量研究,缺少对多尺度空间功能关系的考量。该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运用空间分析法、均方根误差法和贝叶斯网络模型,在格网(1 km×1 km、3 km×3 km、5 km×5 km)、乡镇、县域及市域行政单元共4类6级尺度下解析三生功能权衡关系的尺度效应及多尺度下影响因素作用差异。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2010—2020年三生功能时空分异特征显著,生产、生活功能高值区集聚增强,生态功能水平基本稳定;2)三生功能权衡关系表现出明显的尺度依赖性特征。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三生功能配对组合间的权衡关系呈“V”型或“下降-上升-下降”型变化,其空间聚类特征呈现波动变化趋势且在乡镇单元尺度上空间自相关性最强。乡镇单元是尺度效应的拐点,功能配对组合表现出最弱的权衡关系,最利于实现国土空间优化管控;3)自然、社会经济和区位因子通过影响资源分配、需求变化和政策导向等共同作用于三生功能的权衡关系。不同尺度下权衡关系主导因素不尽相同,自然因素对微观尺度下权衡关系作用显著,行政单元尺度上三生功能强权衡关系主要归因于社会经济因子和区位因子。研究表明,乡镇单元可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规划的优先管控尺度,同时要制定差异化的国土空间多尺度分级管控策略,以加快实现城市群的高质量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权衡关系 尺度效应 贝叶斯网络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气象因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变化趋势分析
14
作者 蒋妍 朱君 乐旭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7-198,共12页
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以及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的气象要素数据,通过逐步回归和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2015~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建立了环境空气质量与各气象因子的关联,揭示了气象因子对环境空气... 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以及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的气象要素数据,通过逐步回归和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2015~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建立了环境空气质量与各气象因子的关联,揭示了气象因子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15~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空气质量向好发展,江苏、上海、安徽和浙江地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以2.99%、2.56%、2.29%、1.96%的速率增长;长三角城市群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月变化趋势相似,冬季高(AQI均值为90.1)夏季低(AQI均值为39.7)。(2)夏季对长三角城市群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是气压(有污染时气压与AQI的相关性均值为0.119,无污染时相关性均值为0.09),且气压与AQI的相关性在有污染和无污染时分别以每年6.71%和0.58%的速率增长。(3)冬季对长三角城市群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是风速(无污染时相关性均值为−0.137;有污染时相关性均值在2019年之前和2019年之后分别为−0.120和0.249);且存在污染和无污染时,风速与AQI的相关性分别以每年3.72%和0.39%的速率上升。这些结果表明在夏季和冬季,气压和风速对长三角城市群空气质量的影响持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空气质量指数 气象因子 逐步回归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机器学习的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生态韧性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吕添贵 付舒斐 +4 位作者 赵巧 洪土林 樊后宝 陈安莹 邱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3,共12页
城市生态韧性建设是实现区域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科学测度并探析城市生态韧性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城市生态保护转型提供参考。尝试引入DPSIRM模型界定城市生态韧性内涵,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链揭示2007—2022... 城市生态韧性建设是实现区域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科学测度并探析城市生态韧性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城市生态保护转型提供参考。尝试引入DPSIRM模型界定城市生态韧性内涵,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链揭示2007—2022年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生态韧性的时空演化特征和转移规律,并基于空间机器学习的地理最优区域异质性模型识别空间差异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生态韧性呈现“√”型的波动提升态势,从2007年的0.152下降至2011年的0.135后,又提升至2022年的0.200;武汉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年均增幅分别为1.673%、3.223%和2.063%,存在“低低集聚、高高靠拢”的非均衡演化特征。2)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生态韧性呈现“中心—外围”递减的空间模式,三大城市群交界地带形成生态韧性低值走廊,且各城市生态韧性倾向朝相邻类型转移。3)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生态韧性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人力资本水平。此外,人力资本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交互效应对城市生态韧性空间差异性的影响最为显著。未来需要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与应急能力建设,构建区域生态治理协作机制,提升城市人力资本与教育投入,推动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融合等多个维度协同提升城市生态韧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韧性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空间机器学习 长江中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城市群水源涵养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分析
16
作者 王诗媛 向洋 +2 位作者 魏唯一 赵龙飞 高翻翻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116,共7页
采用InVEST模型量化2000—2020年黄河中游城市群水源涵养时空分布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和分段线性回归分析水源涵养的影响因素,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探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水源涵养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0—2015年黄河... 采用InVEST模型量化2000—2020年黄河中游城市群水源涵养时空分布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和分段线性回归分析水源涵养的影响因素,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探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水源涵养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0—2015年黄河中游城市群水源涵养量空间分布呈现由南至北递减的格局,2020年演变为由南北向中部递减;降水量对水源涵养量变化的解释力最强,双因素交互作用解释力明显高于单因素的;降水量、气温和相对湿度的阈值均值分别为628.26 mm、14℃和59.82%;由降水量主导水源涵养量变化的区域面积最大,其余区域的主导因素也逐渐被降水量所取代;自然环境对水源涵养量的影响程度自南向北降低,人类活动主导区域在2015年前呈东部缩减、南部扩张的趋势,之后几乎全部由自然环境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分段线性回归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城市群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政府合作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为例
17
作者 穆荣平 吴柳洁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36-47,共12页
区域协同创新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现有的地方政府合作与区域协同创新关系研究缺乏从城市双边维度的考察,对地方政府合作影响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探究。以加入长三角经... 区域协同创新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现有的地方政府合作与区域协同创新关系研究缺乏从城市双边维度的考察,对地方政府合作影响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探究。以加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作为外生政策冲击,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方法,考察地方政府合作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合作可以显著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地方政府合作通过促进城市交流合作提升科技基础邻近性,正向作用于区域协同创新水平;(3)地方政府合作对区域协同创新的提升效应受到地方政府合作时长、地区文化差异、城市距离等因素影响;(4)创新基础较弱城市更易从地方政府合作中受益,但地方政府合作并不能缩小地区创新能力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合作 多时点双重差分 区域协同创新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的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67
18
作者 郑子豪 吴志峰 +2 位作者 陈颖彪 杨智威 Francesco Marinello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17-729,共13页
作为城市发展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将不可避免的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胁迫影响。如何平衡生态环境和城市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值得关注的问题。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通过整合日间光学遥... 作为城市发展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将不可避免的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胁迫影响。如何平衡生态环境和城市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值得关注的问题。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通过整合日间光学遥感和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对生态环境状况、城市化强度以及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的耦合协调特征开展了长时间序列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在过去近20年间的遥感生态环境指数(Remote Sensing-based Ecological Index,RSEI)稳定上升,生态环境呈现出好转的态势,但地区间的差异依旧显著;2)综合灯光指数(Comprehensive Nighttime Light Index,CNLI)能够较为准确的刻画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研究期间内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了"层次分明"、"由东向西"逐步推进的多层次的城市化格局,其中高强度城市化城市集中在上海市及其周边的无锡、苏州和嘉兴,低强度城市化城市则分布在城市群西部;3)基于CNLI和RSEI指数构建的耦合协调距离模型能够有效的识别出城市群内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并根据象限特征将城市群城市划分为良好协调类型、初级协调类型、城市化滞后型和生态环境滞后型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ogle Earth Engine 长三角城市群 生态环境 城市化 夜间灯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城市内涝与雨季污染协同治理对策 被引量:7
19
作者 夏军 贾海峰 +2 位作者 张翔 张永勇 骆文广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5,共6页
针对长江中下游城市内涝与雨季污染协同治理的突出问题,对城市水安全、雨季水体返黑返臭风险和河湖水生态退化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发现长江中下游城市河网密度高、降水量大、暴雨多发,同时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内涝、污... 针对长江中下游城市内涝与雨季污染协同治理的突出问题,对城市水安全、雨季水体返黑返臭风险和河湖水生态退化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发现长江中下游城市河网密度高、降水量大、暴雨多发,同时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内涝、污染、生态退化等水问题突出;城市内涝频发,雨季污染造成某些城市水体局部返黑返臭,严重影响城市水环境品质,成为制约长江中下游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提出了建立三级内涝协同防治体系、构建城市“绿-灰-蓝”设施耦合工程体系、协同推进水体品质提升与生态修复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中下游城市 城市内涝 雨季污染 协同治理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耀彬 邓伟凤 +1 位作者 李硕硕 柏玲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共15页
考虑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是促进城市群协同减排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碳中和的有力抓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构建兼具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和二次指派程序方法(QAP)探... 考虑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是促进城市群协同减排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碳中和的有力抓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构建兼具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和二次指派程序方法(QAP)探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网络关联关系数、网络密度和网络关联度呈增长趋势,网络效率和网络等级度不断下降,且网络等级度在2010年后始终为0,表明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日益稠密、网络通达性较强,存在多重叠加的溢出渠道,但等级结构并不森严。基于碳汇潜力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从“双核化”向“多极化、多线程”网络形态发展,核心城市的扩散作用不断增强。此外,以抚州、宜昌、鹰潭、上饶和吉安等为代表的高碳生态承载力地区,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的受益关联性大于溢出关联性。②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形成四大板块,相较于板块内部成员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效应,板块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效应更为明显,即板块间的“碳排放转移”效应较为普遍。净溢出板块主要分布在武汉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外围城市,处于网络核心圈层位置;净受益板块主要分布在环鄱阳湖城市群东部,“碳排放避难所”效应显著。经纪人板块集中在环鄱阳湖城市群西部,板块间表现出“净溢出板块→经纪人板块→净受益板块”的碳排放传递路径,呈现出明显的“梯度转移”特征。双向溢出板块主要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西部,对净溢出和净受益板块都存在碳排放的空间溢出。研究期内,净溢出板块的成员虽然有所变化但总数保持不变,经纪人板块的成员有所增加,而净受益和双向溢出板块的成员均减少,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碳排放避难所”效应有所弱化。③地理邻近关系能够促进城市间碳排放关联关系的建立,而城市间的经济集聚程度、土地利用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互补性,促使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随着城市间分工与协作的加强而呈现出千里“碳缘”一线牵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关联网络 碳排放 碳汇 碳生态承载系数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