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光效小麦群体提高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机理 被引量:6
1
作者 丁永刚 陈欢 +5 位作者 曹承富 乔玉强 赵竹 李玮 张向前 杜世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5,共9页
[目的]研究通过调整小麦种植密度构建高光能利用效率群体,促进群体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的效果和机理,为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安徽省濉溪县和蒙城县进行,以分蘖能力强(安1302)和弱(皖垦麦0... [目的]研究通过调整小麦种植密度构建高光能利用效率群体,促进群体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的效果和机理,为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安徽省濉溪县和蒙城县进行,以分蘖能力强(安1302)和弱(皖垦麦0622)的品种为材料,设置180×10^(4)株/hm^(2) (D1)、240×10^(4)株/hm^(2)(D2)、300×10^(4)株/hm^(2)(D3)、360×10^(4)株/hm^(2) (D4)4个种植密度,调查了群体籽粒产量、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和截获量、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以此为基础,将小麦群体分为光效率高、中、低3个类型,比较了不同光效率类型群体的叶面积指数、花前氮素积累和转运量、花后(乳熟期)氮素积累量。[结果]品种、密度及其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小麦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籽粒产量。高光效型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籽粒产量分别达1.4%和9.7 t/hm^(2),分别比中、低效型群体提高5%、14%和1%、5%。不同群体间开花期、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开花期至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差异不显著,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至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高于中、低效型群体,达2.34 g/MJ。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及开花期茎秆叶鞘、叶片、单位叶面积氮素积累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其他类型群体,分别达7.24、4.53及63.9 kg/hm^(2)、79.5 kg/hm^(2)和143.78μg/cm^(2)。此外,高光效型群体中群体和单茎花前氮素转运量分别为129 kg/hm^(2)和15 mg,均显著高于中、低效型群体,主要为茎秆+叶鞘和叶片氮素转运量较高,各营养器官间氮素转运率差异不显著,且高光效型群体成熟期个体营养器官仍保持较高的氮素积累量。[结论]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茎秆+叶鞘、叶片以及单位叶面积氮素积累量高,提高了开花期的叶面积指数,有利于光能的吸收和利用。虽然高光效型群体茎秆+叶鞘和叶片中的氮素转运量较高,其花后营养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依然较高,有助于维持花后较大叶面积指数,有效提升花后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获得更高的小麦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光能利用率 光能资源利用 氮素吸收 叶面积指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被引量:29
2
作者 王晓婧 代兴龙 +4 位作者 马鑫 董述鑫 张秀 初金鹏 贺明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65-1071,共7页
为明确不同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在大田条件下,以山东省主推的21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0、120、180、240和300kg·hm^(-2)共5个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 为明确不同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在大田条件下,以山东省主推的21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0、120、180、240和300kg·hm^(-2)共5个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氮肥、品种及两者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冬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氮肥水平不同则品种间的氮效率差异程度不同。大部分供试品种的氮效率类型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的聚类结果不一致,仅临麦4号、鲁原502、泰山28和山农25在各氮肥水平下的产量、氮素利用率均较高,可划为氮高效品种。氮高效品种达到高氮效率的途径不同,临麦4号通过高氮素吸收效率、泰山28通过高氮素利用效率、鲁原502和山农25通过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共同作用实现氮高效。由此可知,应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对冬小麦品种进行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综合评价,以筛选出适应不同地力环境的品种和与品种特性相适应的施肥技术;在氮高效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中,应针对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和利用特性进行鉴别和调控,才能最大程度挖掘和利用其高产、高效潜力,实现增产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素利用率 产量 氮素吸收效率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菠菜基因型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评价 被引量:20
3
作者 刘敏娜 刘晓霞 +2 位作者 丁文雅 陈秋会 林咸永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9-607,共9页
以30个菠菜基因型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评价其在低氮(2mmol/L)和高氮(10mmol/L)水平下对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菠菜基因型在2个氮水平下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相关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在高氮水平下,菠菜地上部干质量... 以30个菠菜基因型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评价其在低氮(2mmol/L)和高氮(10mmol/L)水平下对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菠菜基因型在2个氮水平下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相关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在高氮水平下,菠菜地上部干质量、含氮量、氮累积量和氮素吸收效率显著高于低氮水平;而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指数明显低于低氮水平。其中地上部干质量在低氮和高氮条件下均具有较大的变异系数,可以作为同一供氮水平下氮效率(NUE)的重要评价指标,而地上部氮累积量、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指数的变异系数也较高,且与地上部干质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故可作为菠菜氮效率的辅助评价指标。根据不同菠菜基因型在低氮和高氮条件下低于或高于供试基因型地上部干质量的平均值作为氮低效基因型和氮高效基因型,所筛选出的氮高效基因型在低氮和高氮水平下均具有较高的地上部干质量、地上部氮累积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指数。通径分析表明,氮素吸收效率在2个氮水平下对菠菜氮效率的贡献明显高于氮素利用效率,但氮素利用效率对氮效率也有一定的贡献。由此可见,在菠菜氮高效品种的选育工作中应协同提高低氮和高氮条件下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菜 氮素吸收效率 氮素利用效率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运筹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杜世州 曹承富 +4 位作者 张耀兰 赵竹 乔玉强 刘永华 张四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5,共7页
2006~2008年,以强筋小麦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研究了氮素不同基追肥比例对小麦植株养分含量、肥料吸收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达9000 kg/hm2以上的超高产水平,每公顷吸收氮、磷、钾量分别为259.25~315.00 kg、8... 2006~2008年,以强筋小麦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研究了氮素不同基追肥比例对小麦植株养分含量、肥料吸收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达9000 kg/hm2以上的超高产水平,每公顷吸收氮、磷、钾量分别为259.25~315.00 kg、82.86~89.70 kg、224.67~305.28 kg;形成100 kg子粒消耗的氮、磷、钾量分别为2.93~3.19 kg、0.87~1.04 kg、2.47~3.27 kg。两品种氮肥当季利用率随拔节肥比例增加显著提高,当基追比例为6∶4~4∶6时,烟农19的氮肥当季利用率高于皖麦50,说明适宜的氮肥运筹比例有利于提高氮肥当季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收获指数与产量间呈显著正相关。随拔节肥比例增加,氮素利用效率有下降的趋势,说明植株随吸氮量的增加,子粒形成产量增幅减弱。淮北地区小麦实现超高产栽培的拔节期追肥的适宜的氮素基追比例为5∶5~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运筹 养分吸收利用 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经济生态施氮量及对氮素环境承受力 被引量:42
5
作者 李玉英 余常兵 +3 位作者 孙建好 李春杰 李隆 程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3-227,共5页
通过河西走廊灌区田间试验,对不同施氮水平下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的生产力、氮素吸收利用率及土壤无机氮累积量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探讨了间作系统的经济生态施氮量。结果表明间作系统的生产力与施氮量的线性加平台模型的相... 通过河西走廊灌区田间试验,对不同施氮水平下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的生产力、氮素吸收利用率及土壤无机氮累积量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探讨了间作系统的经济生态施氮量。结果表明间作系统的生产力与施氮量的线性加平台模型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0~160 cm土壤无机氮累积量与施氮量间以二次曲线模型相关性最高;种间互作显著提高系统生产力和氮素吸收,增幅分别为23%和33%;间作系统生产力、养分吸收量及土壤无机氮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高氮肥量和种间互作使作物发生氮素"奢侈吸收"。如果充分考虑到生产、生态和经济效益,则间作系统适宜施氮量为186 kg/hm2,对应生产力为10.6×103 kg/hm2,增产14%,节约38%氮,减少75%土壤无机氮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玉米间作 氮素吸收利用率 土壤无机氮累积 适宜施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及有效途径 被引量:132
6
作者 江立庚 曹卫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1-264,共4页
阐述了水稻高效吸收和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 ,分析了水稻高效利用氮素的遗传潜力和改良途径以及农田资源管理技术对氮素效率的影响 。
关键词 水稻 高效利用氮素 生理机制 有效途径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吸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库比改变对小麦氮磷吸收积累量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贺明荣 曹鸿鸣 +1 位作者 王振林 陈民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61-367,共7页
以8个小麦品种(系)为试材,研究了源库比改变对氮磷吸收积累量及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去除部分小穗(源库比增加),使某些小麦品种的氮磷吸收积累量增加。另一些品种则降低或基本不受影响。但各品种的籽粒含氮量均因部分... 以8个小麦品种(系)为试材,研究了源库比改变对氮磷吸收积累量及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去除部分小穗(源库比增加),使某些小麦品种的氮磷吸收积累量增加。另一些品种则降低或基本不受影响。但各品种的籽粒含氮量均因部分去穗而增加。另一方面,部分去叶(源库比降低)使各品种的氮磷吸收积累量及籽粒含氮量降低。试验结果还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间存在着氮磷利用效率的差异。同一品种氮磷利用效率的变化与吸收积累量成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源库关系 吸收 积累量 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吸收利用氮素效率的差异及有关机理研究 Ⅰ.吸收和利用效率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3
8
作者 童依平 李继云 李振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70-277,共8页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12个冬小麦品种(TriticumaestivumL.)在低、高氮条件下的籽粒产量差异,及吸收和利用氮素的效率对其影响。结果证明在低氮处理中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UtEG)的共同影响导致了产量差异,但利...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12个冬小麦品种(TriticumaestivumL.)在低、高氮条件下的籽粒产量差异,及吸收和利用氮素的效率对其影响。结果证明在低氮处理中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UtEG)的共同影响导致了产量差异,但利用效率的影响更大;高氮处理则主要是吸收效率的影响,利用效率的影响较小。研究还发现能高效吸收或利用氮素的品种多为矮秆品种,因此高产品种多为矮秆。在低氮处理中的高产品种具有高效吸收或高效利用的特点;高氮处理中的高产品种主要具有高效吸收的特点,利用效率并不高。在所有品种中,只有低氮条件下的太核5025兼具高效吸收和高效利用的优点,说明多数品种的吸收、利用效率有待提高,以充分发挥氮肥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产量 氮素 吸收效率 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大麦苗期对低氮胁迫的生物学响应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志伟 何婷 +6 位作者 陆瑞菊 王亦菲 邹磊 杜志钊 单丽丽 何烨 黄剑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32,共5页
采用溶液培养试验的方法,对6个不同基因型大麦品种苗期耐低氮性状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株吸氮量、根干重、地上部干重、植株干重、分蘖数和根长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供氮水平对根长以外的各性状都有极显著的影响;各相对... 采用溶液培养试验的方法,对6个不同基因型大麦品种苗期耐低氮性状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株吸氮量、根干重、地上部干重、植株干重、分蘖数和根长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供氮水平对根长以外的各性状都有极显著的影响;各相对性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基因型差异,相对分蘖数>相对地上部干重=相对植株干重>相对根干重>相对单株吸氮量>相对根长>相对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相对株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吸氮量和苗期各干重指标间互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单株吸氮量、相对株高和苗期各相对干重指标间互呈极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耐低氮 氮素生理利用效率 单株吸氮量 相对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战玲 沈阿林 +2 位作者 寇长林 马政华 王守刚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5-189,共5页
选择近年来在河南推广的8个小麦品种,在低氮和高氮2个水平下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的产量都有所提高,提高的幅度与品种对氮的敏感性有关。在2个氮水平下,8个小麦品种氮效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选择近年来在河南推广的8个小麦品种,在低氮和高氮2个水平下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的产量都有所提高,提高的幅度与品种对氮的敏感性有关。在2个氮水平下,8个小麦品种氮效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郑麦004号、太空6号、郑麦9023、周麦16号和豫麦50号在2个氮水平下的氮效率都较高。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氮水平下,氮效率主要由氮吸收效率决定,在高氮水平下则由氮吸收效率和氮利用效率共同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氮吸收效率 氮利用效率 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栾明宝 员海燕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0-53,共4页
基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考虑,玉米的氮效率引起了许多科技工作者的重视。玉米的氮效率可以分解为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近几年来,国内外对玉米吸收和利用氮素效率的评价方法和生理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 基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考虑,玉米的氮效率引起了许多科技工作者的重视。玉米的氮效率可以分解为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近几年来,国内外对玉米吸收和利用氮素效率的评价方法和生理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进展 生理机制 玉米 高效利用 科技工作者 环境保护 经济效益 利用效率 吸收效率 评价方法 氮素效率 研究方向 氮效率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玉米主产区不同基因型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魏湜 曹鑫波 +4 位作者 李改玲 左师宇 焦健 李晶 顾万荣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共7页
为选育氮高效品种,减少氮肥施用量,试验以黑龙江省24个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在N200 kg·hm^(-2)氮水平下研究抽雄期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总氮含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吸收速率、氮肥利用效率,分析各玉米品... 为选育氮高效品种,减少氮肥施用量,试验以黑龙江省24个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在N200 kg·hm^(-2)氮水平下研究抽雄期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总氮含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吸收速率、氮肥利用效率,分析各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及氮利用率特性,为黑龙江省氮高效玉米品种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24个不同基因型品种分为低氮高效型(Ⅰ)、低氮中效型(Ⅱ)和低氮低效型(Ⅲ),分别占12.5%,37.5%和50.0%。Ⅰ型品种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相关分析表明,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总干重、总氮含量、氮吸收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氮肥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总干重呈显著相关,总干重对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干物质积累 氮素积累 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高效甜瓜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康利允 李晓慧 +6 位作者 高宁宁 梁慎 常高正 李海伦 王慧颖 徐小利 赵卫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71-1278,共8页
[目的]挖掘和筛选耐低氮、氮高效的甜瓜种质资源,提高甜瓜的氮效率。[方法]以59个甜瓜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进行施氮(CK,200 kg/hm^(2))与不施氮(LN,0 kg/hm^(2))处理,对甜瓜成熟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氮吸收与利用等相关... [目的]挖掘和筛选耐低氮、氮高效的甜瓜种质资源,提高甜瓜的氮效率。[方法]以59个甜瓜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进行施氮(CK,200 kg/hm^(2))与不施氮(LN,0 kg/hm^(2))处理,对甜瓜成熟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氮吸收与利用等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甜瓜品种(系)间产量、氮素积累量及氮素生理利用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施氮处理下不同甜瓜品种(系)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肉厚、果形指数、单瓜重、叶干重、茎干重、果干重、植株干重等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幅度为15.79%~22.96%,不施氮处理不同甜瓜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幅度为18.16%~30.93%;施氮处理下不同甜瓜品种(系)叶氮含量、茎氮含量、果氮含量、叶氮积累量、茎氮积累量、果氮积累量、植株氮积累量及氮生理利用率等氮吸收与利用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化幅度为14.69%~26.00%,不施氮处理不同甜瓜品种(系)氮吸收与利用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化幅度为16.40%~39.44%,不施氮处理甜瓜的主要农艺性状、氮吸收与利用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明显大于施氮处理,表明不同甜瓜品种(系)在耐低氮方面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性,且氮素供应不足时更容易鉴别不同甜瓜品种(系)的耐低氮能力。相关分析表明,2种施氮水平下,甜瓜产量与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实肉厚、果形指数、单瓜重、叶干重、茎干重、果干重、植株干重、叶氮积累量、茎氮积累量、果氮积累量、植株氮积累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基于2种氮水平下的产量差异将不同甜瓜品种(系)耐低氮能力划分为4类,分别为双高效型、低氮高效型、高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2种氮水平下,4类氮效率品种间的产量、植株干重、植株氮积累量和氮生理利用率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双高效型和低氮高效型甜瓜对氮肥反应不敏感,在氮素供应不足时亦能吸收利用更多的氮素,获得较高的产量,适合低氮条件下种植,属于耐低氮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氮效率 农艺性状 氮吸收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素效率类型油菜的农艺性状、干物质及氮素积累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晓伟 鲁剑巍 +2 位作者 李小坤 徐维民 潘琴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7-491,506,共6页
为合理调整不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油菜品种的氮肥用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大田试验条件下,根据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广泛种植的3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的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差异,以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平均值为界线将供试品种分为4类,即A-... 为合理调整不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油菜品种的氮肥用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大田试验条件下,根据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广泛种植的3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的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差异,以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平均值为界线将供试品种分为4类,即A-高效吸收高效利用型、B-低效吸收高效利用型、C-高效吸收低效利用型和D-低效吸收低效利用型,研究4类油菜的生长性状、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和分配的特点。结果显示,A类品种在主序长、主序角果数、一次分枝数和一次分枝角果数等农艺性状上表现很强的生长优势,B、C两类居中,D类品种最低。氮素吸收效率高的品种,其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相对较多,不同类型油菜的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积累量顺序为C、A>D、B;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品种,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在籽粒中的分配相对较多,而在果壳中分配相对较少,籽粒产量以及籽粒氮素积累量顺序则为A>B、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氮吸收效率 氮利用效率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娟 李进前 +4 位作者 张彪 张传胜 张岳芳 王余龙 董桂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6期15805-15808,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点。[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88个2、002年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氮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 [目的]研究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点。[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88个2、002年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氮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6种类型。[结果]供试品种间NUEg的差异很大;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成熟期全株、根系、茎鞘叶、穗含氮率低;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抽穗前吸氮量、成熟期总吸氮量较小;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成熟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高。[结论]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吸氮量小、植株含氮率低、氮素利用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品种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营养高效基因型筛选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熊又升 袁家富 +3 位作者 郝福新 赵书军 彭成林 徐祥玉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84-1087,共4页
利用和选育耐贫瘠营养元素的植物基因型,挖掘作物自身基因潜力,是提高作物营养元素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综述了小麦作物氮、磷、钾高效基因型差异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小麦养分高效基因型差异筛选的方法、指标、环境及其相互关系。
关键词 小麦 基因型 钾养分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生育期氮素效率差异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付捷 田慧 高亚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42,共6页
以6个小麦品种(洛麦1、郑麦9023、豫麦18、小偃22、小偃6和小偃107)为材料,设置低氮和高氮两个处理,分别在小麦的4个生育期收获取样,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生育期氮吸收和利用效率差异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生理参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以6个小麦品种(洛麦1、郑麦9023、豫麦18、小偃22、小偃6和小偃107)为材料,设置低氮和高氮两个处理,分别在小麦的4个生育期收获取样,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生育期氮吸收和利用效率差异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生理参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氮吸收方面,洛麦1为低氮高效品种,小偃107为高氮高效品种;氮利用方面,豫麦18为低氮高效品种,洛麦1为高氮高效品种;小偃6在两个氮处理中无论是氮吸收还是氮利用均为低效品种。造成小麦氮吸收或利用效率差异的主要时期为灌浆期到成熟期之间的籽粒产量形成阶段。低氮条件下,氮利用高效品种灌浆期的地上部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也较高,而根系生物量和根系活力与小麦氮吸收效率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吸收效率 氮利用效率 生育期 谷氨酰胺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胡麻不同氮磷配施后磷素转运分配和磷肥的利用效率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兵 高玉红 +4 位作者 李玥 剡斌 崔政军 张中凯 牛俊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9-625,共7页
针对旱地胡麻(油用亚麻)施肥不合理的问题,以陇亚杂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氮磷配施水平对油用亚麻磷素营养转运分配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科学地调控氮磷肥,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旱地胡麻的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2个施氮(纯N)水... 针对旱地胡麻(油用亚麻)施肥不合理的问题,以陇亚杂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氮磷配施水平对油用亚麻磷素营养转运分配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科学地调控氮磷肥,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旱地胡麻的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2个施氮(纯N)水平:75kg·hm^(-2)(N1)、150kg·hm^(-2)(N_2);2个施磷(纯P_2O_5)水平:75kg·hm^(-2)(P1)、150kg·hm^(-2)(P2),共4个施肥处理(N_1P_1、N_1P_2、N_2P1和N_2P2),以不施氮磷肥为对照(N0P0)。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胡麻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磷素养分积累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在盛花至完熟期积累的最多。叶片是胡麻磷素转移的主要器官,N_2P1处理比N_1P_1、N_1P_2和N_2P_2处理磷素转移量增加72.52%、43.52%和25.03%(P<0.05);籽粒中38.07%~51.88%的磷素是由叶片转运而来,不同施肥水平下以N_2P1处理的叶片中磷素对籽粒磷素的贡献率最大,比N0P0处理增加36.28%(P<0.05)。胡麻各器官中磷素的分配比例以籽粒最多,占40.11%~45.86%;茎秆次之,占31.34%~36.36%。与N0P0处理相比,N_1P_1、N_1P_2、N_2P_1和N_2P_2处理的胡麻籽粒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8.95%、32.26%、50.41%和38.29%。在N_2P1水平下,胡麻植株磷素收获指数、磷肥农学利用效率和表观利用率均最高,分别为45.86%、6.54kg·kg^(-1)和21.51%。结合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氮、磷分别为150kg·hm^(-2)和75kg·hm^(-2)的高氮低磷配施是实现旱地胡麻高产高效的最佳施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油用亚麻 氮磷配施 磷素转运分配 磷肥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甘薯肥料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董晓霞 孙泽强 +4 位作者 张立明 王学君 王庆美 谢备涛 郑东峰 《山东农业科学》 2010年第11期51-54,59,共5页
为了研究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上甘薯生产的肥料当季利用率,在日照市、平阴县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了甘薯氮磷钾肥料利用率试验。结果发现:对于基础养分含量高的褐土,施肥使甘薯减产,CK处理的济薯22和济薯18获得了最高产量;对... 为了研究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上甘薯生产的肥料当季利用率,在日照市、平阴县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了甘薯氮磷钾肥料利用率试验。结果发现:对于基础养分含量高的褐土,施肥使甘薯减产,CK处理的济薯22和济薯18获得了最高产量;对于基础养分含量低的褐土,NPK处理的济薯22获得了最高产量;而棕壤上,济薯18和济薯22获得最高产量的施肥处理分别为NPK和NK处理。济薯22对氮、磷和钾肥的当季利用率分别为16.39%~43.39%、4.95%~7.94%、负值~59.33%;济薯18对氮、磷和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负值~31.02%、负值~3.15%和负值~30.36%。济薯22形成1 000 kg鲜薯所吸收的N为4.36~5.77 kg、P2O5为1.76~2.24 kg、K2O为4.41~7.06 kg;济薯18形成1 000 kg鲜薯所吸收的N为6.30~7.98kg、PO为2.75~2.96 kg、KO为6.49~6.94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氮磷钾 产量 肥料利用率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夏玉米光谱特征的叶绿素和氮素水平及氮肥吸收利用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俊华 张佳宝 李卫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0-547,共8页
本文首先分析不同施N水平条件下夏玉米冠层在6个典型生育期的光谱特征曲线,然后计算了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率组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相应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地上部分全N含量2个重要指标以及孕穗期冠层NDVI和几个N肥吸收... 本文首先分析不同施N水平条件下夏玉米冠层在6个典型生育期的光谱特征曲线,然后计算了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率组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相应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地上部分全N含量2个重要指标以及孕穗期冠层NDVI和几个N肥吸收利用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孕穗期冠层光谱反射率在近红外区域反射率最大,且其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域反射率差异最大;从苗期到孕穗期,NDVI和叶绿素、全N含量的相关性逐渐增强,到抽雄期减弱,灌浆期又有所增强;整体来讲绿色归一化植被指数GNDVI(560,760)在各生育期与不同农学参量的相关性比其他波段组合的指数好,其次为NDVI(660,760)波段组合。随着施N量的增加,N肥利用效率、收获指数和N肥收获指数、N素农艺效率以及N肥回收效率均逐渐降低,对各N肥吸收利用指数的预测以NDVI(660,760)、NDVI(660,1100)和GNDVI(560,760)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光谱特征曲线 NDVI 氮肥吸收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