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3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测度、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孙斌 孙涛 薛建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通过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探究其动态演进规律和区域差异情况。[结果]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偏低,增长较为缓慢,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大致呈现出稳中有进、波动上升的动态演进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极化现象;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总体差异在2018年后有所缩小,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逐渐下降,区域内差异贡献率较为稳定,超变密度贡献率在2018年后有所上升。[结论]应通过乡村内部发展和城镇外部支持相结合,两极发力,削弱极化现象,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群 乡村振兴 动态演进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业水权分配的山东省沿黄区域水资源承载阈值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仕玉治 赵立杰 +4 位作者 李福林 黄继文 王锐 刘莉莉 黎明扬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4,共8页
以山东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6项指标,采用AHP-TOPSIS法对2025年沿黄9个地级市进行行业水权分配,并结合定额法分析2025年各地级市的水资源承载阈值,对现状承载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沿黄9个地级市农业、工业、生活、生态行业水... 以山东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6项指标,采用AHP-TOPSIS法对2025年沿黄9个地级市进行行业水权分配,并结合定额法分析2025年各地级市的水资源承载阈值,对现状承载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沿黄9个地级市农业、工业、生活、生态行业水权分别为98.28亿、25.15亿、27.52亿、14.77亿m^(3),各行业用水量较现状年(2022年)分别提升10.1%、20.5%、27.5%、13.5%。2)9个地级市人口规模承载阈值为4519.55万~5956.20万人,其中济南承载阈值上限最大;工业增加值阈值为16540.37亿~19353.23亿元,整体提升15%~35%;灌溉耕地面积承载阈值为228.55万~379.54万hm^(2),只有菏泽、东营超出阈值上限;城镇建设用地阈值为38.42万~62.55万hm^(2),现状年滨州超出阈值上限,淄博接近上限,整体有较大承载空间。3)2022年9个地级市中人口规模、灌溉耕地面积承载能力鲁西南地区最弱;工业增加值较现状年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上升,均处于可承载状态;城镇建设用地承载能力鲁西南地区最强,滨州、淄博承载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水权分配 “四水四定” 水资源承载力 山东省沿黄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蒸发公式的流域典型期潜在蒸发、径流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宿辉 宋向旭 +3 位作者 周帅 武春晓 韩小庆 张晓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3,共8页
分析潜在蒸发、径流的时空变化对准确认识气候敏感区实际蒸发和水量平衡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全球气候年际、季节变化等影响,流域层面潜在蒸发、径流难以预测与评估。以气候敏感区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差分样本方法(CDSST)... 分析潜在蒸发、径流的时空变化对准确认识气候敏感区实际蒸发和水量平衡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全球气候年际、季节变化等影响,流域层面潜在蒸发、径流难以预测与评估。以气候敏感区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差分样本方法(CDSST)划分流域干湿状态为丰水年、枯水年和混合年,并构建了各状态下月尺度abcd水文模型,探究了4种潜在蒸发算法(Haregreaves、Makkink、Penman-Monteith和Jensen-Haise)不确定性对流域潜在蒸发、径流预测不确定性的影响;利用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相对变化幅度等水文指标,揭示了4种不同潜在蒸发算法对流域水资源预测的影响。结果表明:较1990年之前,流域呈干旱状态的年份增多(由4 a增至10 a),且丰水、枯水和混合年对应的年份个数占比分别为25.86%、24.14%和50%;同时,潜在蒸发算法不确定性改变了流域蒸发量和径流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对于科学掌握变环境下流域水文过程动态变化、区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发 径流不确定性 水资源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4
4
作者 杨美沂 刘漩 +1 位作者 张宗宾 樊庆曦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为了解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于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2—2022年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运用HP滤波分解、核密度估计及自然断点法探... 为了解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于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2—2022年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运用HP滤波分解、核密度估计及自然断点法探究时空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呈扩大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时序演变中周期波动较大,高质量维度时序演进与其他维度存在差异;空间分布呈现“一枝独秀”的断层式发展格局,两极分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服务要素时空演变及权衡与协同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鞠琴 卜媛媛 +5 位作者 申同庆 蔡辉艺 王乐扬 金君良 于磊 格桑卓嘎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6,共9页
为探究黄河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规律,采用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黄河水源涵养区碳储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产水能力和水源涵养5个生态系统服务要素进行计算,并分析了各要素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相互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 为探究黄河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规律,采用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黄河水源涵养区碳储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产水能力和水源涵养5个生态系统服务要素进行计算,并分析了各要素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相互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水源涵养区产水能力、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呈现一致波动时间变化趋势,生境质量、碳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各生态系统服务要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协同相关性,其中,土壤保持与产水能力和土壤保持与碳储量间协同关系最强,其他要素之间呈现中等或弱协同关系;5个生态系统服务要素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要素差异较大;各项生态系统服务要素间以协同为主,整体协同关系在时间上呈波动轻微增强趋势,空间分布上中南部草地以高-高协同为主,低-低协同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草地和林地,高-低和低-高权衡主要分散在东西部地区的耕地和建设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要素 权衡与协同 InVEST模型 黄河水源涵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慧 刘荣军 包乌兰托亚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3,共6页
为了给黄河流域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构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15-2022年为研究期,基于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度黄河流域各省(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黄河... 为了给黄河流域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构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15-2022年为研究期,基于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度黄河流域各省(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空间自相关性,并采用地理探测器诊断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在研究期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异明显,黄河下游地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远较上、中游地区的高,上游地区的最低,各省(区)间差异较大且差异呈增大趋势;2)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低-低、高-高集聚且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空间集聚模式在研究期较稳定;3)科技创新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为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各驱动因素两两交互的影响力明显较单因素的大,即数字农业发展应发挥各驱动因素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与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建议:1)加强区域间协同合作,确保黄河流域数字农业的均衡发展;2)流域内各地区依据资源禀赋、数字农业发展基础等,巩固优势、补齐短板,探索适合当地的发展新模式;3)加大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数字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农业 发展水平 区域差异 驱动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多灾种大数据预警平台研究
7
作者 徐路凯 于国卿 +3 位作者 李书霞 郑元勋 张野 王超磊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44,共5页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崩滑流、山洪等灾害频发,严重威胁水库大坝安全。为实现多灾种风险的全链条动态预警与应急决策支持,设计研发了多灾种大数据预警平台。平台涵盖地质灾害动态监测、多灾种预警模型计算、预警发...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崩滑流、山洪等灾害频发,严重威胁水库大坝安全。为实现多灾种风险的全链条动态预警与应急决策支持,设计研发了多灾种大数据预警平台。平台涵盖地质灾害动态监测、多灾种预警模型计算、预警发布及实景三维模型展示等多个功能模块。通过集成GNSS站点监测数据、无人机遥感数据、高分及哨兵卫星遥感数据,实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的实时监测与数据可视化;突破单灾种风险预警概率模型局限,构建一个标准化、可扩展的多灾种风险预警概率模型库;采用三维可视化融合Cesium与UE5引擎,高精度模拟洪水演进、崩滑流灾害过程,同时提供淹没分析、剖面测量等空间交互工具。该平台能够快速响应复杂灾害风险,为黄河上游库坝群段提供精准、可视化风险预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灾种 大数据 预警平台 库坝群段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发电潜力及生态环境效益预估
8
作者 黄强 章杰 +5 位作者 方伟 明波 张亮博 贾升策 蒋祥祥 许鑫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54,共12页
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开发是践行低碳、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气候变化加剧,导致清洁能源波动性增大、未来发电潜力不确定性升高、一体化基地的生态环境效益难以准确预估,给流域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造成诸多挑战。为此,... 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开发是践行低碳、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气候变化加剧,导致清洁能源波动性增大、未来发电潜力不确定性升高、一体化基地的生态环境效益难以准确预估,给流域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造成诸多挑战。为此,以黄河上游茨哈峡水风光一体化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分位数映射法、CNN-LSTM-Attention深度学习预测模型和改进的风光电理论出力计算方法,筛选研究区适用的高精度未来气候模式数据,预测一体化基地规划运行期(2035—2065年)的水风光电逐日平均出力及其多时间尺度互补性,预估一体化基地的生态环境效益。研究结果发现:1)2035—2065年,预测水电、风电、光伏年均发电量分别为101.30亿、11.87亿、437.85亿kW·h。4种SSP情景下,茨哈峡水电站日均入库流量分别增加0.97、1.74、1.25、1.99m^(3)/s,水电日均理论出力平均上升2.23MW,风电、光伏日均理论出力平均下降0.29、0.80MW。2)水风、水光、风光、水风光组合的年发电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22、0.18、-0.10、-0.03,水风组合的年际互补性更强,年内冬季互补性显著。3)水风光电年均可替代551.02亿kW·h燃煤发电,减碳0.48亿t/a,风光发电替代燃煤发电可实现节水1.08亿m^(3)/a。此外,预计一体化基地下垫面的潜在蒸散发量年均减少284.56mm,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年均增加97.04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风光一体化开发 理论出力 多尺度互补性 生态环境效益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成学习和考虑滑坡负样本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9
作者 郑元勋 周康康 +4 位作者 胡少伟 张海超 于国卿 徐路凯 彭浩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6-123,共8页
滑坡易发性评价对区域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机器学习算法的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单一分类器精确度欠佳,以及滑坡负样本选择较为随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息量法的滑坡负样本选择方式耦合集成学习算法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以黄河上... 滑坡易发性评价对区域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机器学习算法的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单一分类器精确度欠佳,以及滑坡负样本选择较为随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息量法的滑坡负样本选择方式耦合集成学习算法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以黄河上游李家峡至公伯峡段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降水量等13个因子作为滑坡发生的评价因子,采用缓冲区、低坡度和信息量法3种滑坡负样本选择方式,通过构建分类回归树(CART)以及3种集成学习算法(Bagging、Boosting和随机森林)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分析不同集成学习算法和不同滑坡负样本选择方式下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集成学习算法均可以提升单一基分类器的模型性能,且Boosting算法的提升效果最为突出;信息量法负样本选择方式充分考虑了大多数评价因子,模型可靠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 集成学习 信息量法 滑坡负样本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黄河上游多灾种知识图谱构建方法
10
作者 王宗敏 梁创恒 +4 位作者 刘心怡 刘奕凡 晋磊 蔡迎春 舒小颂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3-107,115,共6页
为了解决多重致灾因子时空关联非一致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黄河上游多灾种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通过数据清洗、实体识别与关系抽取,整合遥感影像、气象数据、地质资料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构建本体定义核心概念,定义因果... 为了解决多重致灾因子时空关联非一致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黄河上游多灾种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通过数据清洗、实体识别与关系抽取,整合遥感影像、气象数据、地质资料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构建本体定义核心概念,定义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参与关系等6类语义关联。采用Neo4j图数据库进行知识存储与动态推理,设计多源数据映射机制,支持灾害事件、触发因子、衍生灾害等实体及其关系的多维查询。结合贝叶斯网络概率推理与图拓扑分析算法,对灾害链传播路径进行量化评估。针对2023年黄河上游某地滑坡事件,通过图数据库推理功能可发现滑坡与泥石流之间的潜在关系链条。相比传统数据库,知识图谱查询信息速度快、精确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多灾种 多源信息 本体 关系映射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潜在蒸散发的黄河源区径流模拟
11
作者 荐圣淇 周肖宇 +2 位作者 余欣 王嘉仪 裴熠楠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7-411,共15页
针对黄河源区水文情势复杂多变、径流模拟精度不足的问题,旨在构建融合潜在蒸散发(PET)预测的径流模拟方法,提升高寒地区径流模拟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RF)、多层感知机(MLP)和极限学习机(ELM)3种机器学习方法,引入长短期记忆网... 针对黄河源区水文情势复杂多变、径流模拟精度不足的问题,旨在构建融合潜在蒸散发(PET)预测的径流模拟方法,提升高寒地区径流模拟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RF)、多层感知机(MLP)和极限学习机(ELM)3种机器学习方法,引入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PatchTST(Patch Time Series Transformer)深度学习方法,融合PET预测值进行径流模拟,评估不同气象因子组合下PET的模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最高气温是PET模拟的最关键驱动因子,最高气温、相对湿度与风速组合情景下的PET模拟精度最高;在深度学习模型中,PatchTST模型在预测未来1个月潜在蒸散发时表现次于LSTM模型,但在多步长预测中表现更优;融合潜在蒸散发预测数据后,模型性能显著提升;以唐乃亥站PatchTST模型为例,纳什效率系数从0.706增至0.896(改进幅度为26.9%),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从23.502降至18.305(降幅为22.1%),均方根误差从276.7降至160.8(降幅为41.9%),表明PET数据有效捕捉了蒸散发对径流损失的动态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高寒、缺资料地区的水文预报工作提供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模拟 径流模拟 机器学习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研究
12
作者 李春丽 安家浩 +1 位作者 程硕勋 梅蕾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共7页
为探讨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并为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从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资料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2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黄河流域... 为探讨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并为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从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资料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2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进行了核密度估计、σ收敛检验和β收敛检验、空间相关性分析、主要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1)2013—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青海和甘肃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山东和陕西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2)黄河上、中、下游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其中黄河下游地区一直远高于中上游地区、黄河上游地区一直低于中下游地区,但各省(区)间的差异不断减小、多极化现象减弱,且存在“追赶效应”,各省(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受邻近省(区)的影响;3)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3个维度看,新劳动对象维度是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加强的“薄弱面”,从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来看,森林覆盖率、R&D人员全时当量、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第三产业增加值、交通网密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占比、产业结构、环境保护力度是制约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子。提出了重视人才培养、强化环境保护、激励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升级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测度 区域差异 障碍因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区水安全保障与一体化水网工程布局研究
13
作者 何国华 赵勇 +2 位作者 王浩 朱翰林 何凡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140,共12页
黄河几字弯区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防沙治沙“主战场”,但水安全问题严重制约区域发展,科学研判黄河几字弯区水安全风险并提出针对性保障策略,对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分... 黄河几字弯区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防沙治沙“主战场”,但水安全问题严重制约区域发展,科学研判黄河几字弯区水安全风险并提出针对性保障策略,对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黄河几字弯区面临的水安全挑战,梳理了区域水网工程建设现状与一体化水网建设效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河几字弯区一体化水网建设的总体格局、线路布局及需调水规模。研究发现:(1)黄河几字弯区水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供需水矛盾突出、水生态受损、防洪存在短板3个方面;(2)尽管黄河几字弯区规划建设了大量引调水工程,但受制于工程建设方式,现有引调水工程的效益和效率均相对偏低;(3)借助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入洮河方案,可构建全程自流的一体化水网格局,能够解决黄河几字弯区现有引调水工程体系取用水成本高、监管运维困难、协同互补能力弱等问题。为提升黄河几字弯区水安全保障能力,研究建议,坚持总量管控、深度节水、优化分水,持续强化水资源供需管理;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核心,完善几字弯区水网格局;依托水网建设,完善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几字弯区 水安全 水资源 水网工程 南水北调西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域视角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14
作者 宁朝山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4,22,共8页
为给区域因地制宜布局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流域视角出发,采用2015—2022年21个省... 为给区域因地制宜布局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流域视角出发,采用2015—2022年21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Kernel核密度估计法实证考察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在时空分布上,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的发展处于较高水平,珠江流域处于居中水平,黄河流域处于最低水平;2)在区域差异上,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内部差异最小,珠江流域内部差异最大,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间差异最大,流域间差异是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在动态演进上,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流域内差异均呈现减小趋势,尤其是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均衡化发展趋势更为明显,珠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非均衡问题较为突出,黄河流域非均衡发展问题虽然呈现减弱趋势,但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新质生产力任务更为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15
作者 王超 李越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82,共13页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本研究从科技、绿色和数字三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利用2012—2022年黄河流域81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了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本研究从科技、绿色和数字三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利用2012—2022年黄河流域81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了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β收敛模型、核密度估计法和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探讨了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及下游地区之间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距随时间推移呈扩大趋势,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上游、中游及下游地区的“俱乐部收敛”特征;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及下游地区之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在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中,必须依据地域特征,挖掘并发挥其独特优势,同时,应实施统筹规划与合作,以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黄河流域 区域差异 俱乐部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建构黄河文化形象的历史实践与时代价值
16
作者 杨琳 王蒙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7,共11页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的繁衍、成长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着其深远博大的文化内涵。陕甘宁边区地处黄河之滨,黄河既是保卫边区的天然军事屏障,更是抗战时期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和象征,在陕甘宁边区...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的繁衍、成长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着其深远博大的文化内涵。陕甘宁边区地处黄河之滨,黄河既是保卫边区的天然军事屏障,更是抗战时期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和象征,在陕甘宁边区历史、文化和精神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以陕甘宁边区对黄河文化形象的构建为研究对象,着眼于黄河与陕甘宁边区紧密的历史地理联系,尝试回到历史现场,挖掘黄河文化建构的历史表述、艺术叙事以及相关文艺作品,探讨黄河故事的价值与意义,尝试从陕甘宁边区对黄河文化形象建构的历史实践出发,为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黄河文化 形象建构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绿色财富测度、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彩艳 何爱平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9-154,共6页
文章从生产性自然资本、绿色生产资本和人力资本三个维度构建绿色财富测度框架,运用预期收益折算法、永续盘存法、教育成本法估算黄河流域2000—2020年的绿色财富,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核密度估计、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其区... 文章从生产性自然资本、绿色生产资本和人力资本三个维度构建绿色财富测度框架,运用预期收益折算法、永续盘存法、教育成本法估算黄河流域2000—2020年的绿色财富,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核密度估计、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其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财富呈现稳步攀升态势,从2000年的3.849万亿元上升至2020年的37.061万亿元,其中,绿色生产资本和人力资本占比越来越大。(2)黄河流域绿色财富分布不均衡,流域总体存在差异但呈波动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中游地区内基尼系数呈波动上升趋势。(3)全流域及上、中、下游地区绿色财富均缺乏协调有序性,全流域核密度曲线呈现右移、主峰高度下降特征,上游地区呈现两极分化特征。(4)黄河流域部分区域存在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绿色财富 区域差异 动态演变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黄河上游库坝群段滑坡识别及监测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泉林 李秀珍 +1 位作者 龚俊豪 赵晨澄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9-206,共8页
黄河上游库坝群段地质条件复杂,发育多处大型滑坡。该研究以黄河上游龙羊峡—盐锅峡段为研究区,基于地质条件调查、历史滑坡数据及遥感资料,选取2018—2021年80余景SENTTINEL-1A卫星数据,通过SBAS-InSAR监测雷达视线方向的地表形变速率... 黄河上游库坝群段地质条件复杂,发育多处大型滑坡。该研究以黄河上游龙羊峡—盐锅峡段为研究区,基于地质条件调查、历史滑坡数据及遥感资料,选取2018—2021年80余景SENTTINEL-1A卫星数据,通过SBAS-InSAR监测雷达视线方向的地表形变速率,并将其转为沿斜坡方向形变速率。据此识别出57处缓慢变形的大型滑坡,并通过对变形速率的核密度分析,确定了形变集中区域。ROC曲线显示,这些区域与历史滑坡分布高度一致。在此基础上,以龙羊峡库区白刺滩典型滑坡为例,选取典型剖面及形变点,分析了时序形变与降雨量和水库水位变化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白刺滩滑坡受到降雨和库水位变化影响显著,尤其是滑坡前缘形变序列与降雨量及库水位变化具有较强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识别及监测 SBAS-InSAR技术 时序分析 核密度分析 黄河上游库坝群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4种不同禁牧条件对草地根-土复合体力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晓娜 刘昌义 +5 位作者 胡夏嵩 付江涛 邢光延 何伟鹏 岳磊 吕伟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4-233,共10页
[目的]探讨黄河源区高寒环境禁牧条件对原生草地和退化草地根-土复合体力学强度影响,阐明禁牧对植被恢复的作用,为黄河源区草地恢复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黄河源河南县地区未禁牧、禁牧期1 a、禁牧期4 a、禁牧期10 a... [目的]探讨黄河源区高寒环境禁牧条件对原生草地和退化草地根-土复合体力学强度影响,阐明禁牧对植被恢复的作用,为黄河源区草地恢复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黄河源河南县地区未禁牧、禁牧期1 a、禁牧期4 a、禁牧期10 a这4种工况下的草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直剪试验得到复合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环刀称重法得到密度,烘干法得到含水率,采用SPSS软件分析了不同禁牧期草地植物根径、土体密度、土体含水率、含根量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根-土复合体黏聚力与含水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未禁牧草地植物根径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之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68,p<0.01),根数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5,p<0.01);1 a禁牧期土体密度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c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6,p<0.05)。(2)随着禁牧年限增加,原生与退化草地土体平均黏聚力c值呈增大的变化趋势,其中10 a禁牧期原生草地黏聚力c值较未禁牧原生草地平均黏聚力增加幅度为6.39%;10 a禁牧期退化草地黏聚力c值较未禁牧平均黏聚力增加幅度为8.16%。[结论]实施禁牧提高黄河源区草地根-土复合体黏聚力,有利于防治黄河源区草地退化及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根-土复合体 禁牧期 原生草地 退化草地 抗剪强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测度、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克乐 刘永庆 杨宏力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5-807,共13页
全面测度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助于发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屏障功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熵值法测算2016—2020年黄河流域8省(区)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 全面测度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助于发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屏障功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熵值法测算2016—2020年黄河流域8省(区)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刻画其动态演进规律。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长相对缓慢,尤其是创新维度发展水平较低,缺乏内生增长动力;(2)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内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地区间差异呈现“上游–下游>上游–中游>中游–下游”特征,并且地区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全流域Kernel密度分布曲线的中心向右移动,说明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正在逐渐提高,分布曲线在2018年后出现由单峰向双峰或多峰转变,说明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在2018年后呈现极化分层特征。本研究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黄河流域合理构建农业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业高质量发展 组合赋权法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