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形辅助的无人机载InSAR图像分区配准方法
1
作者 谢鑫 邓云开 +1 位作者 杨志军 田卫明 《雷达学报(中英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33,共18页
小型化、轻量化的无人机(UAV)为合成孔径雷达(SAR)提供了更加灵活、机动的观测平台,无人机载干涉SAR(InSAR)逐步应用于干涉测量领域。无人机小而轻,易受气流扰动的影响,采用多航过模式进行干涉测量时,飞行航迹非线性且不平行。非线性、... 小型化、轻量化的无人机(UAV)为合成孔径雷达(SAR)提供了更加灵活、机动的观测平台,无人机载干涉SAR(InSAR)逐步应用于干涉测量领域。无人机小而轻,易受气流扰动的影响,采用多航过模式进行干涉测量时,飞行航迹非线性且不平行。非线性、不平行的飞行轨迹导致两幅图像之间存在几何畸变。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无人机载InSAR的干涉图像对之间的偏移量大且具有明显的空变特性,给图像配准带来了很大的技术挑战,常规的基于多项式拟合的配准方法不再适用。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地形辅助分区的图像配准方法。首先基于航迹信息生成高程门限,利用外部地形对测量区域进行图像分区处理,然后对区域内的偏移量构建多项式变换模型,对各区域边界处的偏移量施加约束,并进行联合求解,最后获得连续的全局偏移量拟合面,通过对辅图像进行重采样实现精配准。基于P波段无人机载InSAR获取的实测数据,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图像配准 复杂地形 多项式模型 图像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FT特征的SAR图像拼接效率优化方法
2
作者 刘钟毓 范季夏 +2 位作者 刘峻楠 张亦宁 毛新华 《现代雷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4-46,共13页
在条带模式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中,数据处理量大,通常分成多个子孔径进行处理。然而,微型无人机(mini-UAV)SAR由于其运行不稳定性,常引入较大的运动误差,这不仅导致子孔径图像形变,还使得相邻图像间的平移量难以精确估算,增加了图像... 在条带模式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中,数据处理量大,通常分成多个子孔径进行处理。然而,微型无人机(mini-UAV)SAR由于其运行不稳定性,常引入较大的运动误差,这不仅导致子孔径图像形变,还使得相邻图像间的平移量难以精确估算,增加了图像拼接难度。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算法提供的特征点能有效应对图像配准与拼接问题,但处理大数据量图像时,传统流程的效率较低。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SIFT特征图像拼接的优化方法,旨在提高SAR图像配准与拼接效率。文中引入了一种基于幅值比的特征点质量评判标准,通过精选特征点,确保了匹配的准确性,有效减少了特征点数量。在此基础上,采用KD树进行特征点粗匹配,提高检索速度。此外,利用两个一维插值代替传统的二维插值,优化了仿射变换的插值效率。通过降像素图像估算仿射矩阵并校正,提高拼接计算效率且保证拼接质量。通过实验用时、配准正确率、相似度、均方误差等指标,验证了所提方法在保持拼接精度的同时,显著提高了计算效率,对mini-UAV SAR图像的快速拼接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微型无人机 图像配准与拼接 尺度不变特征变换 降像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无人机载穿墙三维SAR航迹规划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小鹏 马忠杰 +2 位作者 钟世超 渠晓东 曾小路 《雷达学报(中英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1-746,共16页
传统手持或车载穿墙雷达由于架设高度受限,无法对城市高层建筑内部目标进行透视成像,无人机载穿墙雷达具有灵活机动、高效便捷、无高度限制等优势,可对城市高层楼宇进行大范围三维穿透探测。三维层析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广泛采用多基... 传统手持或车载穿墙雷达由于架设高度受限,无法对城市高层建筑内部目标进行透视成像,无人机载穿墙雷达具有灵活机动、高效便捷、无高度限制等优势,可对城市高层楼宇进行大范围三维穿透探测。三维层析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广泛采用多基线扫描模式,以获得高度向高分辨能力,但存在高度向空域欠采样导致的栅瓣问题。对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无人机载穿墙三维SAR航迹规划方法,通过非均匀化飞行航迹,削弱周期性的雷达回波能量叠加,从而抑制栅瓣、实现更优的成像质量。该算法结合飞行距离与无人机载穿墙雷达成像质量的内在关系,建立了无人机航迹规划代价函数;利用遗传算法对3种典型的无人机飞行轨迹关键控制点进行基因编码,并进行基因杂交、变异等以优化种群与个体;最终通过最小化代价函数,分别筛选出3种典型飞行模式下的最优飞行航迹。仿真和实测数据的三维成像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等间距多基线飞行模式,所提方法显著抑制了成像目标的栅瓣效应;此外,无人机斜线飞行的航迹长度明显缩短,提高了无人机载穿墙SAR成像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穿墙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 航迹规划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39
4
作者 王岩飞 刘畅 +1 位作者 詹学丽 韩松 《雷达学报(中英文)》 CSCD 2016年第4期333-349,共17页
该文在概述无人机载SAR技术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无人机载SAR技术的发展概况,对无人机载SAR的工作体制、关键技术、性能指标、典型系统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归纳。结合研制的高分辨率、全极化、双天线干涉等SAR系统,重点讨论... 该文在概述无人机载SAR技术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无人机载SAR技术的发展概况,对无人机载SAR的工作体制、关键技术、性能指标、典型系统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归纳。结合研制的高分辨率、全极化、双天线干涉等SAR系统,重点讨论了基于功能单元的SAR系统设计、SAR实时成像数据处理、多维度运动误差补偿等技术。针对无人机的特点和对载荷的要求,概述了无人机载SAR在高分辨率、新功能模式等方面的技术进展。并针对国内外当前的发展概况,探讨了无人机载SAR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SAR) 无人机 SAR系统技术 SAR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无人机机载SAR运动补偿的方法 被引量:13
5
作者 周峰 邢孟道 保铮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02-1007,共6页
为了能够得到较理想的无人机SAR图像,本文通过对无人机SAR系统的运动误差分析,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运动补偿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天线伺服系统来补偿载机的转动误差,而平动误差是根据对所建立的误差模型的分析,从SAR数据的瞬时多普勒调频率中... 为了能够得到较理想的无人机SAR图像,本文通过对无人机SAR系统的运动误差分析,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运动补偿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天线伺服系统来补偿载机的转动误差,而平动误差是根据对所建立的误差模型的分析,从SAR数据的瞬时多普勒调频率中估计得到,并且平动误差补偿是对数据在包络和相位上进行分别校正.结合实测数据处理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得到质量较高的无人机载SAR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SAR) 无人机(uav) 运动补偿 瞬时多普勒调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遥感揭示白鹤滩库区五里坡滑坡蓄水期形变演化与复活机制 被引量:5
6
作者 史先琳 居安华 +5 位作者 戴可人 吴明堂 赵紫薇 卓冠晨 董秀军 冯文凯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64-1175,共12页
为揭示水电站蓄水期库岸滑坡形变演变趋势及复活机制,基于白鹤滩库区五里坡滑坡2021年1月—2022年8月共73景Sentinel-1影像,采用SBAS-InSAR技术提取蓄水期二维形变,并使用无人机航测技术对滑坡及次生灾害痕迹进行调查,此外利用GNSS位移... 为揭示水电站蓄水期库岸滑坡形变演变趋势及复活机制,基于白鹤滩库区五里坡滑坡2021年1月—2022年8月共73景Sentinel-1影像,采用SBAS-InSAR技术提取蓄水期二维形变,并使用无人机航测技术对滑坡及次生灾害痕迹进行调查,此外利用GNSS位移实测数据对InSAR形变结果进行对比与补充,综合3种技术结果与库区水位实测数据、地质资料对五里坡滑坡进行精细化分析.结果表明:(1)五里坡滑坡形变与库区蓄水存在强相关性.在蓄水前无明显形变而在蓄水后一个月便发生可见形变,随着水位上涨,坡度方向InSAR形变速率最高达到-153 mm/a,雷达视线方向InSAR最大累积形变量达到121 mm,并表现为由下部形变逐渐带动上部形变的牵引式滑坡特征.结合水位实测数据与GNSS位移监测数据发现滑坡形变与蓄水期水位变化吻合度较高.(2)现场地质调查表明五里坡滑坡为上硬下软的反倾岩质边坡,且坡面岩体风化强烈,下部岩体容易受到库水作用软化发生压缩变形进而导致坡体沿风化层发生牵引式滑动.研究结果可为库岸滑坡蓄水期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 库岸滑坡 SBAS-insar技术 无人机航测 GNSS位移监测 蓄水期形变 白鹤滩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紫外与SAR的溢油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婷 张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1-149,共9页
溢油污染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修复的破坏。准确、高效地监测海面溢油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紫外传感器对油膜非常敏感,可快速发现,但存在误判;而SAR(SyntheticApertureRadar)溢油探测的精度较高,两者相... 溢油污染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修复的破坏。准确、高效地监测海面溢油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紫外传感器对油膜非常敏感,可快速发现,但存在误判;而SAR(SyntheticApertureRadar)溢油探测的精度较高,两者相结合可准确探测溢油。无人机平台可低成本地实现溢油快速应急响应,无人机载SAR和紫外传感器的载荷重量小,可同时集成于无人机上开展联合溢油探测,以满足业务化监测需求,此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有相关报道。本文拟研究溢油不同种类、厚度、在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的紫外图像特征和SAR纹理特征、形状特征、散射特征,构建溢油特征数据库,并建立一种基于特征组合的溢油SAR与紫外联合探测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对无人机数据获取模式和控制单元等的改造方案,进而实现溢油SAR和紫外图像的高效获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油 无人机 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紫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SAR数据低比特量化及其复杂度分析
8
作者 李正茂 陈大庆 刘马良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3-509,共7页
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平台由于尺寸与载荷的限制,仅能提供有限的硬件计算资源.如何利用尽可能低的计算复杂度来获得高质量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成像,是基于UAV SAR系统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平台由于尺寸与载荷的限制,仅能提供有限的硬件计算资源.如何利用尽可能低的计算复杂度来获得高质量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成像,是基于UAV SAR系统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分析现有算法的缺陷,利用不同的量化方法对SAR原始回波数据进行低比特量化,针对低比特量化SAR数据提出基于单频阈值的成像质量改善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量化策略下SAR成像匹配滤波处理所需的计算复杂度,并定量评估了相应的成像质量.研究结果可为基于UAV平台的SAR成像应用中计算复杂度与成像质量之间的取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处理技术 雷达工程 无人机 合成孔径雷达 低比特量化 单频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大渡河流域太平桥乡古滑坡群复活特征多源遥感识别 被引量:5
9
作者 曾帅 马志刚 +5 位作者 赵聪 杨磊 张肃 董继红 梁京涛 鄢圣武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94-1003,共10页
青藏高原东部大渡河流域是全球古滑坡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多以及强降雨的频发,大渡河流域的古滑坡复活问题已日趋严重。本文选取大渡河流域太平桥乡古滑坡群的各洛寨村滑坡为例,采用无人机航空遥感(UAV)和Interfer... 青藏高原东部大渡河流域是全球古滑坡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多以及强降雨的频发,大渡河流域的古滑坡复活问题已日趋严重。本文选取大渡河流域太平桥乡古滑坡群的各洛寨村滑坡为例,采用无人机航空遥感(UAV)和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监测相结合的多源遥感技术手段,对各洛寨村滑坡的复活变形特征以及复活机理进行研究分析。基于无人机航空遥感影像能够有效识别各洛寨村滑坡的变形特征,两组横向贯穿中上部滑坡体的大规模拉张裂缝以及前缘左侧大型次级滑坡表明该滑坡呈现整体复活迹象。依据InSAR时序监测结果证实,2020年5月至6月持续两个月的强降雨是古滑坡复活的主要诱发因素,该滑坡目前仍处于持续变形状态。在强降雨或者地震等条件下,前缘左侧次级滑坡可能进一步下滑,甚至引发各洛寨村滑坡整体失稳滑动。基于多源遥感技术手段的各洛寨村滑坡复活变形特征及机理研究,其成果能够为大渡河流域古滑坡复活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滑坡复活 无人机 insar 成因机制 大渡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鹤滩库区象鼻岭—野猪塘段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识别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明堂 崔振华 +4 位作者 易小宇 冯文凯 尹保国 薛正海 韩靖楠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5-163,共9页
在蓄水前查清库岸地质灾害数量和位置是大型水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工作之一,人工或单一技术手段的调查方式往往会遗漏许多地质灾害。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和无人机光学遥感技... 在蓄水前查清库岸地质灾害数量和位置是大型水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工作之一,人工或单一技术手段的调查方式往往会遗漏许多地质灾害。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和无人机光学遥感技术对白鹤滩库区象鼻岭—野猪塘段崩滑库岸地质灾害进行了综合遥感识别工作。通过对识别结果的复核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综合遥感技术识别地质灾害114处,其中无人机光学遥感和InSAR技术分别识别89处、39处,相比人工排查新增72处;(2)通过联合升降轨影像的方法有利于改善SAR数据的几何畸变效应,增加SAR可视性区域面积,提高地质灾害识别成果的有效性;(3)对于新近发生缓慢变形地质灾害可以通过InSAR技术识别,限于光学影像精度和时效性则难以通过光学遥感识别;(4)过去发生变形的地质灾害可从无人机光学遥感和InSAR识别其宏细观特征,对于SAR数据周期内出现可探测形变,亦可同时被InSAR技术识别;(5)对于面积较大的地质灾害,InSAR技术和光学遥感手段均能有效识别,限于数据精度,InSAR技术对于较小面积的地质灾害难以有效识别。利用InSAR与无人机光学遥感等技术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识别,可以获得地质灾害的地表变形信息,了解地质灾害的特征要素信息,克服星载光学遥感解译的局限性,有效避免高山峡谷地区人工或单一技术方法地质灾害识别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无人机 综合遥感 白鹤滩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旋翼无人机载SAR的视线运动误差修正与补偿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悦丽 李泽森 +2 位作者 王建 刘可 周智敏 《雷达学报(中英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61-1080,共20页
多旋翼无人机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但由于飞行航迹极不稳定,成像信号处理难度很大。基于惯导数据实时调整脉冲重复频率(PRF)可预先补偿航向位移误差,但是,其残余误差在高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斜视成像时不能忽略。为此,利用位移实... 多旋翼无人机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但由于飞行航迹极不稳定,成像信号处理难度很大。基于惯导数据实时调整脉冲重复频率(PRF)可预先补偿航向位移误差,但是,其残余误差在高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斜视成像时不能忽略。为此,利用位移实测值与理想值间的差异提取残余航向位移误差,修正了斜视成像几何下的视线运动误差,改进了传统的1阶、2阶视线误差补偿因子,并基于成对回波理论分析了旋翼无人机正弦位移误差的幅度和频率容限。仿真和实测数据验证了所提方法在大斜视成像时可减小视线运动误差约一个数量级,显著提高多旋翼无人机载SAR成像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运动补偿 航向位移误差 视线运动误差 多旋翼无人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联合域滤波的无人机载SAR图像块效应抑制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中宝 尹奎英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68-2776,共9页
针对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成像系统因采用基于块的离散余弦变换压缩方法所产生的块效应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联合域滤波的块效应抑制方法。首先,从无人机载SAR成像系统工作原理出发,介绍无人机载SAR图像的... 针对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成像系统因采用基于块的离散余弦变换压缩方法所产生的块效应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联合域滤波的块效应抑制方法。首先,从无人机载SAR成像系统工作原理出发,介绍无人机载SAR图像的压缩处理流程,分析产生块效应的机理。然后,在地面端对SAR图像解压过程的变换域和像素域中分别加入块效应滤波处理手段,其中变换域采用的是“十字型”转移块滤波方法,像素域采用的是双边滤波方法。最后,通过联合域滤波方法达到抑制无人机载SAR图像块效应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压缩系数条件下,本文方法相比于其他滤波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峰值信噪比结果,降低无人机载SAR图像因图像压缩造成的失真影响,具有很强的块效应抑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 块效应 离散余弦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N-MEA算法的无人机载SAR相位误差补偿处理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彦恒 侯建强 +1 位作者 张炜民 李根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45-1952,共8页
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在成像中更容易受到运动误差的干扰,造成图像质量下降。利用三维空间坐标系的斜距方程分离,可以为无人机载SAR成像提供更多的信息,但该方法并未考虑无人机载SAR成像中的运动误差补... 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在成像中更容易受到运动误差的干扰,造成图像质量下降。利用三维空间坐标系的斜距方程分离,可以为无人机载SAR成像提供更多的信息,但该方法并未考虑无人机载SAR成像中的运动误差补偿问题。针对无人机载机动SAR成像的相位误差补偿问题,进行相关研究。结合子图像划分,提出了基于迭代分块处理和误差相位初值模型的改进牛顿最小熵(modified Newton minimum entropy,MN-MEA)相位误差补偿算法,进一步校正了残余空变性误差和运动误差,改善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合成孔径雷达 相位误差 最小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