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缘政治与国际法双重视角下的“菲律宾群岛海道法”分析
1
作者 牟文富 《南洋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83,共17页
针对2024年的“菲律宾群岛海道法”,中国应基于国际法、地缘政治竞争背景及对中国国家利益的综合评估确定对该法案的立场及应对策略。经初步研判,“菲律宾群岛海道法”嵌入所谓“西菲律宾海”提法,侵犯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针对2024年的“菲律宾群岛海道法”,中国应基于国际法、地缘政治竞争背景及对中国国家利益的综合评估确定对该法案的立场及应对策略。经初步研判,“菲律宾群岛海道法”嵌入所谓“西菲律宾海”提法,侵犯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菲律宾指定的群岛海道没有包括所有“正常通道”因而属于部分指定;该法案中关于无害通过权、群岛海道通过权以对等为条件的规定不符合海洋法规定;菲律宾法案扩大承担法律责任人的范围但没有明确适用条件。中国还应特别从中国海军舰队安全性和机动性需求角度考虑对“菲律宾群岛海道法”的立场。除了中国有权依照国际法规定与菲律宾磋商、菲律宾有义务配合之外,中国还可与其他海道使用国协调立场、利用国际海事组织程序促使菲律宾的提案符合国际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群岛水域 群岛海道 无害通过 菲律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外法治思想指引下交易习惯适用的规范方法——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为释义基础
2
作者 宋阳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9-115,共17页
交易习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及合同编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目前对其适用方法的研究却相对薄弱。裁判者多倾向基于外部视角对交易习惯进行外部认知,忽视当事人交易的主观意旨以及交易的客观细节。这不但会导致个案规则适用不... 交易习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及合同编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目前对其适用方法的研究却相对薄弱。裁判者多倾向基于外部视角对交易习惯进行外部认知,忽视当事人交易的主观意旨以及交易的客观细节。这不但会导致个案规则适用不公,还会导致与国际相关实践割裂。中国作为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理应在统筹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基础上设计交易习惯的国内法适用规范,促进国内裁判与国际接轨。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交易习惯的理解适用,应对在内容上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多有吸收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展开法教义学解读和借鉴,以交易习惯进行基于内部视角的分析和理解,并以当事人意旨、交易具体细节及当事人交易行为为基准指导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易习惯 涉外法治 适用方法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当事人内部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国际投资协定对争议水域投资的适用:制度基础、司法实践与中国因应
3
作者 刘子珩 段星伊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4,共12页
研究认为,作为海洋投资保障的重要依据,国际投资协定能否实现对争议水域投资的适用,需要结合协定规定及东道国对投资活动有无管辖权加以判断。一旦争议水域的投资争端走入司法程序,仲裁庭能否行使争端管辖权,以及如何认定投资保障义务,... 研究认为,作为海洋投资保障的重要依据,国际投资协定能否实现对争议水域投资的适用,需要结合协定规定及东道国对投资活动有无管辖权加以判断。一旦争议水域的投资争端走入司法程序,仲裁庭能否行使争端管辖权,以及如何认定投资保障义务,都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提出建议中国应重视争议水域投资保障面对的风险,依托“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完善协定并推动规则输出,保障本国海洋投资利益的同时,追求深度参与和主导全球海洋治理的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投资协定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争议水域 域外管辖权 货币黄金案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无人海洋系统的国际法规制与我国的因应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丹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80,共12页
无人海洋系统国际规制的难点体现在无人海洋系统自身法律地位界定、主权豁免、航行(或飞越)权等多个领域,而国际海事组织(IMO)无人船国际造法则代表着该领域的规则变革。无人海洋系统国际法规制困境,不仅因为无人海洋系统触及海洋治理... 无人海洋系统国际规制的难点体现在无人海洋系统自身法律地位界定、主权豁免、航行(或飞越)权等多个领域,而国际海事组织(IMO)无人船国际造法则代表着该领域的规则变革。无人海洋系统国际法规制困境,不仅因为无人海洋系统触及海洋治理的多个治理维度,而且因为其规制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规则碎片化和国际话语权不均等特征。我国未来应从加强无人海洋系统完善海洋治理能力、推进国际和国内法治建设三个层面予以因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海洋系统 海洋治理 国际法规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国际海事组织 中国因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海峡通行制度综合法理分析
5
作者 李人达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102,共13页
作为全球海洋的关键节点,国际海峡既是我国冲出岛链封锁的必经之地,也是关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与否的重要通道。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规定,第一,针对某些存在长期有效的专门公约的特定海峡,其通行制度予以保留,如土耳其海... 作为全球海洋的关键节点,国际海峡既是我国冲出岛链封锁的必经之地,也是关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与否的重要通道。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规定,第一,针对某些存在长期有效的专门公约的特定海峡,其通行制度予以保留,如土耳其海峡适用1936年《蒙特勒公约》、麦哲伦海峡适用智利与阿根廷1881年《边界条约》、丹麦海峡适用1857年《哥本哈根条约》;第二,在用于国际航行的非领海海峡,他国船舶、飞机有权在其中间的专属经济区或公海海域适用航行飞越自由,如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宫古海峡、巴士海峡等咽喉要道;第三,在用于国际航行的领海海峡,他国船舶、飞机有权在其领海海域适用过境通行制度,如吐噶喇海峡、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多佛尔海峡等咽喉要道;第四,在摩西拿例外海峡和死巷例外海峡,他国船舶、飞机有权适用不应予以停止的无害通过制度,如摩西拿海峡、卡尔玛海峡、蒂朗海峡、首港航道等咽喉要道。综上,他国船舶、飞机在相关海峡的相关海域的通行权的享有,依靠的是国际法规则,并非海峡沿岸国的恩惠,也非其他海权大国的好意施惠。我国船舶、飞机有权适用国际海峡上述四类通行制度沟通全球。同时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保障国际海峡畅通,促进海运发展,增进人类福祉,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航行飞越自由 过境通行 无害通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国家对海底电缆和海底管道的投资保障义务与中国因应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子珩 高之国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106,共18页
作为通讯和能源传输领域的基础设施,海底电缆和海底管道的重要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由于私人投资者控制着绝大部分海底电缆和管道,因此国际投资法对海底电缆和管道保障具有无法替代的现实作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亦为投资... 作为通讯和能源传输领域的基础设施,海底电缆和海底管道的重要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由于私人投资者控制着绝大部分海底电缆和管道,因此国际投资法对海底电缆和管道保障具有无法替代的现实作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亦为投资保障的落实提供了部分国际法层面的依据。然而因海底电缆和管道自身的独特跨界属性,以及国际法和各国国内法就海底电缆和管道法律制度供给的短缺,使得海底电缆和管道能否获得国际投资协定(IIAs)的保障,以及东道国对海底电缆和管道肩负哪些具体保障义务,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中国应重视国际投资法与海底电缆和管道保障的其他法律规则之间的联动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在现有国际投资协定、国际法和各国国内法与规则中就海底电缆和管道作出针对性的法律制度设计,以实现对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有效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投资协定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海底电缆 海底管道 域外管辖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海洋渔业争端案例分析、 制度检视及中国因应
7
作者 王传良 艾汇钰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0,共9页
气候变化导致国家之间海洋渔业资源分配、捕捞、管制等争端日益加剧和复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天然的妥协性使其难以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各种海洋渔业争端,亟需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海洋渔业争端解决制度。中国积极参与适应和解决气候变... 气候变化导致国家之间海洋渔业资源分配、捕捞、管制等争端日益加剧和复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天然的妥协性使其难以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各种海洋渔业争端,亟需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海洋渔业争端解决制度。中国积极参与适应和解决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海洋渔业争端,对推动全球渔业治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渔业争端解决制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与海洋邻国间海域划界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耀光 韩增林 安筱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94-502,共9页
根据我国的领海制度 ,中国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法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内容 ,研究划分我国与海洋邻国之间的海域管辖范围 。
关键词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中国 海域划界 海洋邻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地区大陆架划界引发的法律制度碰撞 被引量:10
9
作者 朱瑛 薛桂芳 李金蓉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8-327,共10页
自《南极条约》1961年生效以来,南极地区一直处于以《南极条约》为核心的南极条约体系的约束之下。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建立了大陆架制度,要求沿海国应在批准《公约》生效10年内完成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 自《南极条约》1961年生效以来,南极地区一直处于以《南极条约》为核心的南极条约体系的约束之下。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建立了大陆架制度,要求沿海国应在批准《公约》生效10年内完成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划定①。1994年《公约》生效后,澳大利亚、挪威、阿根廷和英国在提交各国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界案时,先后对60°S以南地区的外大陆架提出主张要求。通过解读南极洲领土主张国提交的外大陆架划界案和有关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初步信息,跟踪研究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审议的有关南极地区的划界案案例,分析沿海国在南极地区的大陆架划界主张的法律依据,进而深入剖析南极条约体系和《公约》两种法律制度在南极地区的矛盾与冲突,并探讨南极地区法律制度的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条约体系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大陆架划界 法律制度 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审议划界案的原则和方法——委员会建议摘要案例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方银霞 李家彪 +2 位作者 黎明碧 唐勇 尹洁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共9页
由于全球大陆边缘地貌和地质特征的复杂性,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76条对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定的规则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导致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划定极其复杂。根据《公约》设立的大陆架界限委员会(以下简称... 由于全球大陆边缘地貌和地质特征的复杂性,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76条对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定的规则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导致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划定极其复杂。根据《公约》设立的大陆架界限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负责审议沿海国提交的划界案并给出建议,委员会在外大陆架划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截止2012年12月底,委员会一共收到沿海国65份划界案,目前已完成其中18份划界案的审议工作并给出了建议。本文系统分析了各委员会建议摘要,对委员会在审议划界案时采用的划界原则、审议的关键技术问题等做了综合分析总结,以便为我国今后外大陆架划界和积极应对侵害我国海洋权益的他国划界主张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外大陆架 划界案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 建议摘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退出机制及我国的考量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英杰 张红蕾 刘勃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3年第5期24-32,共9页
即使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利益至上仍然是无可厚非的。中国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署国,在维护公约精神、履行公约义务的同时,理应享拥公约赋予的权利——国家利益,并得到公约的强力保障。然而,作为折衷产物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即使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利益至上仍然是无可厚非的。中国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署国,在维护公约精神、履行公约义务的同时,理应享拥公约赋予的权利——国家利益,并得到公约的强力保障。然而,作为折衷产物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30年的实施过程中,虽建立起了一套新的海洋法律秩序,但"软法"的迹象显现。就我国岛屿争端的现实来看,公约在争端解决上少有效用,我国的海洋权益屡次被声索国恶意利用公约之名侵占。本文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退出机制,对我国保留公约缔约国身份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结论是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共存,如果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进一步突出,退出公约,可望争取更广大的处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退出机制 海洋权益 利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法律程序中法官和仲裁员因素--以中菲南海争端仲裁案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慧 商韬 《国际安全研究》 2013年第5期3-20,154,共18页
国际法律程序包含了司法程序和仲裁程序。在上述程序中,国际司法程序中的法官和国际仲裁程序中的仲裁员的个人因素都或多或少会在法律活动中产生一定影响。国际司法程序的法官具有独立性,需宣誓只效忠法院或法庭,但其独立性是相对的,选... 国际法律程序包含了司法程序和仲裁程序。在上述程序中,国际司法程序中的法官和国际仲裁程序中的仲裁员的个人因素都或多或少会在法律活动中产生一定影响。国际司法程序的法官具有独立性,需宣誓只效忠法院或法庭,但其独立性是相对的,选举阶段的政治因素以及当选后法官的国籍、思想、观念都会影响他/她对案件的处理;国际仲裁程序的仲裁员的独立性较之国际法院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等国际司法机构的法官更显不足,争端当事方指定的仲裁员往往代表其利益,维护其立场。在国际法律程序中,法官和仲裁员会在程序规则的制定、传唤证人或专家及视察涉案地点、收受证据、查明事实和法律、对判决结果发表个别意见和反对意见等诸多法律环节拥有一定权利并发挥一定作用。了解和掌握上述法律程序以及法官和仲裁员的个人作用,对于中国已卷入的菲律宾发起的强制仲裁案件以及未来的潜在案件会有所帮助。在中国暂未参与仲裁程序,而且放弃指派仲裁员的情况下,对仲裁员因素的研究有利于监督和避免不利于中国的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一旦中国在未来以某种形式参与到仲裁程序时,需在规则范围内去发挥和制造有利于中国的人为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国际法律程序 法官 仲裁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参与北极航运治理的国际法依据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唐尧 夏立平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1-61,共11页
北冰洋海冰消融使得北极航道得以开通,而北极航道的利用也带来了相应的治理需求。作为世界航运大国,中国在北极享有航行、航行中的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以及航行中的搜寻和救助权利义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极地水域船舶航行国际准... 北冰洋海冰消融使得北极航道得以开通,而北极航道的利用也带来了相应的治理需求。作为世界航运大国,中国在北极享有航行、航行中的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以及航行中的搜寻和救助权利义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极地水域船舶航行国际准则》等国际法律制度为中国参与北极航运治理提供了国际法依据。现有国际法依据主要围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展开,同时它们还显现出了从软法向硬法过渡以及全球性条约区域化的特征。基于此,中国可以通过加强与北极国家合作以及提升本国履约能力等方式,充分利用相关国际法依据,积极参与北极航运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北极 国际法依据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维权的博弈问题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磊 陈华 +1 位作者 康美泽 马晓川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86,共7页
本文以博弈论观点探讨海洋维权问题,包括海洋维权在处理海洋争端中的作用和地位,我国海洋维权博弈的性质、方向及博弈要素。当前阶段,推动海洋维权博弈微观化、事务性处理,从维权斗争向联合管治方向发展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将作为海洋... 本文以博弈论观点探讨海洋维权问题,包括海洋维权在处理海洋争端中的作用和地位,我国海洋维权博弈的性质、方向及博弈要素。当前阶段,推动海洋维权博弈微观化、事务性处理,从维权斗争向联合管治方向发展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将作为海洋维权“斗争前线”的海上维权区分为“争议海区进入”“渔船越界维权”“非合作渔业博弈模型”3类基本博弈过程,分别开展博弈分析,据此研判我国海上维权力量建设的重点方向。研究表明:提高海洋产业科技水平、发展维权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改变博弈收益,从而实现有利的博弈均衡;发展高技术干扰手段、水下防护技术、海洋广域监视技术和远海渔业开发技术,是在重复博弈过程中获得优势地位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维权 博弈 海上维权技术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性权利”考 被引量:9
15
作者 高志宏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7-155,共9页
虽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成文国际法并未对历史性权利作出明确界定,但通过历史性水域、历史性海湾等制度肯定了历史性权利的价值。历史性权利是历史性水域和历史性海湾的权利依据和理论基础,历史性水域和历史性海湾是历史性权利的标... 虽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成文国际法并未对历史性权利作出明确界定,但通过历史性水域、历史性海湾等制度肯定了历史性权利的价值。历史性权利是历史性水域和历史性海湾的权利依据和理论基础,历史性水域和历史性海湾是历史性权利的标的。历史性权利的构成要件应包括三个方面:该国对该水域行使了有效管辖权;该国对该水域行使管辖权是公开的、连续的、明确的;其他国家尤其是相关国家对该国这种管辖行为予以容忍。通例和法律确信是国际习惯法的两个构成要素,历史性权利属于国际习惯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权利 国际习惯法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海洋法治 南海争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技术视角下岛屿问题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曲波 李响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59,共4页
结合科学技术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如何从科学技术角度理解《海洋法公约》关于岛屿制度的规定。指出有效控制原则是国际法院解决岛屿争议的主要原则,而科学技术是实现对岛屿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法律可以规范科学技术对岛屿问题产生... 结合科学技术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如何从科学技术角度理解《海洋法公约》关于岛屿制度的规定。指出有效控制原则是国际法院解决岛屿争议的主要原则,而科学技术是实现对岛屿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法律可以规范科学技术对岛屿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岛屿 有效控制 《海洋法公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40年:历程、挑战和中国角色 被引量:10
17
作者 何田田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6-88,共13页
1982年通过和开放签署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一部重要的海洋领域综合性法律文书,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尽管《公约》构建了现代国际海洋秩序的法律框架,但《公约》并未穷尽关于海洋权利义务的所有事项。回顾《公约》通过40年的... 1982年通过和开放签署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一部重要的海洋领域综合性法律文书,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尽管《公约》构建了现代国际海洋秩序的法律框架,但《公约》并未穷尽关于海洋权利义务的所有事项。回顾《公约》通过40年的历程可发现,《公约》的谈判、通过、生效和发展无一不是时代的产物和利益的博弈,其精心构建起的微妙平衡反映了海洋管辖与海洋自由这一对相生相伴矛盾的互动。《公约》通过后的40年间,国家实践的差异、海洋技术的革新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给包括《公约》在内的海洋法发展提出了诸多新挑战,外化表现为争端解决机制的不断扩权与随意滥用。中国与《公约》同行40年,在国内发展、国际形势和《公约》的共同影响下,逐步确立和深化了自身的海洋观念,践行着有特色的海洋实践。展望未来,中国应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出应对《公约》挑战的可行方案,增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海洋管辖 海洋自由 海洋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权的国际法释义——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为中心 被引量:2
18
作者 尹年长 程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1-6,共6页
海权是国家主权的自然延伸,是一种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法权;海权是国家在海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是一种安全权和自卫权;海权还是主权国家的发展权。随着国际海洋新秩序的确立,国际社会应该重新认识和定位海权。我国政府应维护我国的海权,... 海权是国家主权的自然延伸,是一种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法权;海权是国家在海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是一种安全权和自卫权;海权还是主权国家的发展权。随着国际海洋新秩序的确立,国际社会应该重新认识和定位海权。我国政府应维护我国的海权,推动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主权 海洋权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机构视角下国际海底管理局造法活动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项雪平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23,共10页
国际海底区域活动的开展要求国际海底管理局制定相应的规则、规章。对管理局以往规章制定过程的实证研究表明,管理局造法权力的行使呈现出与法律文本要求不同的面相。法律和技术委员会成为了名义上的规章拟订者,大会的权力虚置,理事会... 国际海底区域活动的开展要求国际海底管理局制定相应的规则、规章。对管理局以往规章制定过程的实证研究表明,管理局造法权力的行使呈现出与法律文本要求不同的面相。法律和技术委员会成为了名义上的规章拟订者,大会的权力虚置,理事会决定了造法的进程和关键内容,秘书处为顺利造法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专家则提供了充分的辅助。法律机制设置、机构的不同特性和国际海底区域事务的专业化是造成这种权力格局的原因。对我国而言,应利用现有基础,深度参与造法;补"短板",全面参与造法;同时在国际法治与国内法治双向互动之下,加强对中国国际海底区域活动者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法 国际海底管理局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组织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权利挑战、规则重构和诉讼愿景 被引量:9
20
作者 朱利江 武俊松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3-34,共12页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虽未明确提及全球气候变化,但二者之间的联系却愈发紧密。这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海平面上升、海洋暖化或酸化等问题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适用和解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海平面上升是否会导致...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虽未明确提及全球气候变化,但二者之间的联系却愈发紧密。这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海平面上升、海洋暖化或酸化等问题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适用和解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海平面上升是否会导致领海基线移动、岛礁法律地位变更,将对一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构成法律挑战。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和破坏,如何通过规则重构的方式实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碳排放、海洋暖化或酸化、大气污染跨界损害的有效规制是国际社会亟须关注的重要议题。值得注意的是,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可能为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强制争端解决程序,但在诉讼主体资格、法律义务和可归因性的认定等方面,国际诉讼活动仍面临着诸多的法律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海洋权利 海洋环境 气候诉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