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行单孔胸腔镜下肺叶或肺段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行单孔胸腔镜肺叶或肺段切除手术的≥60岁的387例老年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中位年龄67(60~87)...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行单孔胸腔镜下肺叶或肺段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行单孔胸腔镜肺叶或肺段切除手术的≥60岁的387例老年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中位年龄67(60~87)岁,其中男性171例(44.2%),女性216例(55.8%)。对老年肺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评估老年肺癌患者行单孔胸腔镜肺段或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387例患者中共有66例(17.1%)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0.3%)患者死亡。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20)、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1.5 L(P=0.017)、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iffusion capacity of the lungs for carbon monoxide as a percentage of the predicted value,DLCO%pred)<80%(P=0.016)、伴有肺部合并症病史(P<0.001)、脑卒中病史(P<0.001)、手术时长≥3 h(P=0.018)为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而伴有肺部合并症病史(P<0.001)及手术时长≥3 h(P=0.002)是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肺癌患者可能因肺部合并症、低肺功能、手术时间等出现术后并发症,因此术前应充分评估老年肺癌患者的生理情况。通过加强围术期管理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对老年肺癌患者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切除术后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经病理诊断为肺癌并行胸腔镜肺切除术的7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将患者分...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切除术后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经病理诊断为肺癌并行胸腔镜肺切除术的7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将患者分为愈合不良组(128例)和愈合组(576例)。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因素,如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其他既往史(手术侧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史、免疫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手术时间、切除范围、闭式引流位置、引流管切口缝合针数、留置引流管时间、引流管口拆线时间、术前白蛋白水平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糖尿病与发生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615,95%CI:1.081~2.413,P=0.019)、BMI(OR=2.086,95%CI:1.382~3.148,P<0.001)、糖尿病(OR=2.103,95%CI:1.216~3.638,P=0.008)是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BMI、糖尿病是肺癌患者行胸腔镜术后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围手术期做好准备工作,术后关注伤口变化,给予针对性措施,以减少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展开更多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在传统三孔胸腔镜的基础上,单孔胸腔镜术式发展迅速并渐用于肺癌根治性切除,其与传统胸腔镜术式相比的临床应用优势也为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针对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疼痛及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在传统三孔胸腔镜的基础上,单孔胸腔镜术式发展迅速并渐用于肺癌根治性切除,其与传统胸腔镜术式相比的临床应用优势也为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针对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疼痛及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5年9月在我科同诊疗组连续行单孔胸腔镜(单孔组)或三孔胸腔镜(三孔组)肺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16例,其中单孔组115例,三孔组101例。对比两组的临床及手术资料,以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第7天时疼痛的最小(VASmin-d3、d7)及最大(VASmax-d3、d7)值,肺癌治疗功能性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reatment-Lung,FACT-L)中文版v4.0评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三月的生活质量,对比两组术后三月切口麻木发生率及患者对切口外观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差异,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单孔组手术时间(157.62±19.50)min较三孔组(116.00±17.32)min更长(P<0.001),但术后胸管置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在单孔组[(4.37±1.65)d,(9.87±1.25)d]均明显短于三孔组[(5.54±1.57)d,(10.43±1.43)d](P=0.020,P=0.004);两组患者术后VASmin-d3无显著差异,但单孔组VASmin-d7及VASmax-d3、d7[(1.46±0.29),(3.75±0.54),(2.43±0.53)]均低于三孔组[(1.58±0.30),(3.93±0.51),(2.62±0.62);P=0.003;P=0.011;P=0.018]。FACT-L评分显示术后三月单孔组患者功能状态、情感状态和整体生活质量得分[(20.94±2.22),(19.88±1.70),(108.09±4.58)]均高于三孔组患者[(20.24±1.92),(19.36±1.67),(106.88±4.17);P=0.014;P=0.024;P=0.045],而生理状态、社会/家庭状态及肺癌相关症状评分两组并无差异。与三孔组比较,单孔组术后三月切口麻木发生率(24.3%vs 38.6%)更低(P=0.024),患者对切口的满意度更高(78.3%vs 65.3%,P=0.035)。结论与三孔胸腔镜相比,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术后短期生活质量,在肺癌的外科治疗中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20例中度以上多汗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组(A组)及气管内插管全麻组(B组),每组各60例。两组病人入手术室...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20例中度以上多汗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组(A组)及气管内插管全麻组(B组),每组各60例。两组病人入手术室行常规监测并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压。A组胸椎旁神经阻滞后仅鼻导管吸氧;B组行常规气管内插管全麻下完成手术。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5 min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无1例转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A组和B组的麻醉准备时间(15.46±8.32 min vs 35.65±11.12 min),术后清醒出手术室时间(6.26±2.09 min vs46.32±15.76 min),住院费用(6355.54±426.00元vs 8932.25±725.9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咽喉部不适等(0%vs 100%),术后监护时间(2 h vs 12 h),术后进食时间(2 h vs 6 h)均优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组。术前两组患者血气分析各指标无差异;术后两组患者血PH、PaCO_2、PaO_2无明显变化;同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血PaCO_2升高及PH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O_2无明显变化。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节切断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促进患者康复。展开更多
背景与目的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随早期肺癌的高检出率逐渐受到关注,其中肺段切除术段间平面分离最常用的方法是电刀切割手工缝合和应用直线切割缝合器机械切割两种。但仅有很少的研究对两者进行对比,且均针对开放式肺段切除术,目前尚未...背景与目的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随早期肺癌的高检出率逐渐受到关注,其中肺段切除术段间平面分离最常用的方法是电刀切割手工缝合和应用直线切割缝合器机械切割两种。但仅有很少的研究对两者进行对比,且均针对开放式肺段切除术,目前尚未有相应的研究针对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本研究旨在探讨两种方法在全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及安全性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行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连续58例患者,根据段间平面分离方法不同分为电刀切割组30例和机械切割组28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胸腔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除手术时间[电刀切割组(248.70±54.46)min和机械切割组(209.39±67.25)min]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7)外,术中出血量(60.00mL vs 65.00 mL)、胸腔引流总量(445.00 mL vs 590.00 mL)、术后3天胸腔引流量[(455.33±318.333)mL vs(422.32±194.95)mL]、术后胸管留置时间(3.50天vs 4.00天)和术后住院时间(6.00天vs 6.00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30vs 2/28),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段间平面的分离方法中,应用电刀切割手工缝合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安全性不劣于应用切割缝合器机械切割缝合。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行单孔胸腔镜下肺叶或肺段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行单孔胸腔镜肺叶或肺段切除手术的≥60岁的387例老年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中位年龄67(60~87)岁,其中男性171例(44.2%),女性216例(55.8%)。对老年肺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评估老年肺癌患者行单孔胸腔镜肺段或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387例患者中共有66例(17.1%)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0.3%)患者死亡。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20)、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1.5 L(P=0.017)、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iffusion capacity of the lungs for carbon monoxide as a percentage of the predicted value,DLCO%pred)<80%(P=0.016)、伴有肺部合并症病史(P<0.001)、脑卒中病史(P<0.001)、手术时长≥3 h(P=0.018)为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而伴有肺部合并症病史(P<0.001)及手术时长≥3 h(P=0.002)是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肺癌患者可能因肺部合并症、低肺功能、手术时间等出现术后并发症,因此术前应充分评估老年肺癌患者的生理情况。通过加强围术期管理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对老年肺癌患者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
文摘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切除术后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经病理诊断为肺癌并行胸腔镜肺切除术的7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将患者分为愈合不良组(128例)和愈合组(576例)。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因素,如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其他既往史(手术侧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史、免疫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手术时间、切除范围、闭式引流位置、引流管切口缝合针数、留置引流管时间、引流管口拆线时间、术前白蛋白水平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糖尿病与发生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615,95%CI:1.081~2.413,P=0.019)、BMI(OR=2.086,95%CI:1.382~3.148,P<0.001)、糖尿病(OR=2.103,95%CI:1.216~3.638,P=0.008)是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BMI、糖尿病是肺癌患者行胸腔镜术后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围手术期做好准备工作,术后关注伤口变化,给予针对性措施,以减少闭式引流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文摘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在传统三孔胸腔镜的基础上,单孔胸腔镜术式发展迅速并渐用于肺癌根治性切除,其与传统胸腔镜术式相比的临床应用优势也为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针对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疼痛及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5年9月在我科同诊疗组连续行单孔胸腔镜(单孔组)或三孔胸腔镜(三孔组)肺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16例,其中单孔组115例,三孔组101例。对比两组的临床及手术资料,以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第7天时疼痛的最小(VASmin-d3、d7)及最大(VASmax-d3、d7)值,肺癌治疗功能性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reatment-Lung,FACT-L)中文版v4.0评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三月的生活质量,对比两组术后三月切口麻木发生率及患者对切口外观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差异,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单孔组手术时间(157.62±19.50)min较三孔组(116.00±17.32)min更长(P<0.001),但术后胸管置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在单孔组[(4.37±1.65)d,(9.87±1.25)d]均明显短于三孔组[(5.54±1.57)d,(10.43±1.43)d](P=0.020,P=0.004);两组患者术后VASmin-d3无显著差异,但单孔组VASmin-d7及VASmax-d3、d7[(1.46±0.29),(3.75±0.54),(2.43±0.53)]均低于三孔组[(1.58±0.30),(3.93±0.51),(2.62±0.62);P=0.003;P=0.011;P=0.018]。FACT-L评分显示术后三月单孔组患者功能状态、情感状态和整体生活质量得分[(20.94±2.22),(19.88±1.70),(108.09±4.58)]均高于三孔组患者[(20.24±1.92),(19.36±1.67),(106.88±4.17);P=0.014;P=0.024;P=0.045],而生理状态、社会/家庭状态及肺癌相关症状评分两组并无差异。与三孔组比较,单孔组术后三月切口麻木发生率(24.3%vs 38.6%)更低(P=0.024),患者对切口的满意度更高(78.3%vs 65.3%,P=0.035)。结论与三孔胸腔镜相比,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术后短期生活质量,在肺癌的外科治疗中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文摘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20例中度以上多汗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组(A组)及气管内插管全麻组(B组),每组各60例。两组病人入手术室行常规监测并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压。A组胸椎旁神经阻滞后仅鼻导管吸氧;B组行常规气管内插管全麻下完成手术。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5 min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无1例转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A组和B组的麻醉准备时间(15.46±8.32 min vs 35.65±11.12 min),术后清醒出手术室时间(6.26±2.09 min vs46.32±15.76 min),住院费用(6355.54±426.00元vs 8932.25±725.9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咽喉部不适等(0%vs 100%),术后监护时间(2 h vs 12 h),术后进食时间(2 h vs 6 h)均优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组。术前两组患者血气分析各指标无差异;术后两组患者血PH、PaCO_2、PaO_2无明显变化;同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血PaCO_2升高及PH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O_2无明显变化。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节切断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促进患者康复。
文摘背景与目的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随早期肺癌的高检出率逐渐受到关注,其中肺段切除术段间平面分离最常用的方法是电刀切割手工缝合和应用直线切割缝合器机械切割两种。但仅有很少的研究对两者进行对比,且均针对开放式肺段切除术,目前尚未有相应的研究针对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本研究旨在探讨两种方法在全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及安全性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行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连续58例患者,根据段间平面分离方法不同分为电刀切割组30例和机械切割组28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胸腔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除手术时间[电刀切割组(248.70±54.46)min和机械切割组(209.39±67.25)min]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7)外,术中出血量(60.00mL vs 65.00 mL)、胸腔引流总量(445.00 mL vs 590.00 mL)、术后3天胸腔引流量[(455.33±318.333)mL vs(422.32±194.95)mL]、术后胸管留置时间(3.50天vs 4.00天)和术后住院时间(6.00天vs 6.00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30vs 2/28),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段间平面的分离方法中,应用电刀切割手工缝合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安全性不劣于应用切割缝合器机械切割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