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究不同年龄组驼肉代谢物的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3个年龄组(3~4、6~7岁和9~10岁,分别以I、II和III组表示)骆驼背最长肌中共鉴定出显著差异代谢物710种;在I vs II组显著差异代...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究不同年龄组驼肉代谢物的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3个年龄组(3~4、6~7岁和9~10岁,分别以I、II和III组表示)骆驼背最长肌中共鉴定出显著差异代谢物710种;在I vs II组显著差异代谢物有78个,其中I组上调47个,II组上调31个;在II vs III组显著差异代谢物有49个,其中II组上调18个,III组上调31个;在I vs III组显著差异代谢物有65个,其中I组上调29个,III组上调36个。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结果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到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代谢等相关通路,说明不同生长阶段骆驼中各营养素的消化代谢均有差异。I组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尤其n-6 PUFA、n-3 PUFA)含量和PUFA/不饱和脂肪酸值均显著高于III组,这主要与相关代谢通路上的花生四烯酸、亚油酸和13-L-过氧化氢油酸浓度的显著上调有关;同时L-亮氨酸、L-缬氨酸、L-谷氨酰胺等差异代谢物可以作为不同年龄驼肉品质差异的潜在标记物。展开更多
本研究旨在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及联合代谢组学数据分析,探讨肉苁蓉总苷(Glycosides of Cistanche, GCs)发挥拟雌激素作用机制。试验以性未成熟的雌性SD大鼠(视为雌激素水平为零)为模型、分为模型对照组、己烯雌酚对照组、GCs给药组,另...本研究旨在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及联合代谢组学数据分析,探讨肉苁蓉总苷(Glycosides of Cistanche, GCs)发挥拟雌激素作用机制。试验以性未成熟的雌性SD大鼠(视为雌激素水平为零)为模型、分为模型对照组、己烯雌酚对照组、GCs给药组,另设正常成年雌性SD大鼠对照组。各组灌胃生理盐水或等体积药物,早、晚各一次,给药均持续3 d。各组随机取子宫组织进行RNA-Seq转录组测序,并对转录组测序数据和试验前期靶向代谢组学数据进行联合分析,从转录水平和内源性代谢物水平共同揭示GCs拟雌激素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通过RNA-Seq测序发现,GCs发挥拟雌激素作用调控的关键基因有46个,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为雌激素反应、氮化合物代谢过程的正向调控、发育过程、生物过程的正向调节等;主要参与的信号通路为雌激素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联合分析表明,代谢组与转录组共有通路16条,DEGs与DEMs相关性分析表明,牛磺酸及Gad2、Gad1、Ggt1、Ggt5、Cdo1;柠檬酸及Gldc;鸟氨酸与Pycrl、Pycr1;脯氨酸与Ckmt1、Sat1、Pycr1、Pycrl、Aoc1;-酮戊二酸与Pdha1l1、Ogdhl是GCs拟雌激素作用的关键候选代谢物及候选基因。GCs发挥拟雌激素作用调控的关键基因有46个,主要参与的信号通路为雌激素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牛磺酸及Gad2、Gad1、Ggt1、Ggt5、Cdo1;柠檬酸及Gldc;鸟氨酸与Pycrl、Pycr1;脯氨酸与Ckmt1、Sat1、Pycr1、Pycrl、Aoc1;-酮戊二酸与Pdha1l1、Ogdhl是GCs拟雌激素作用的关键候选代谢物及候选基因。本研究为肉苁蓉总苷拟雌激素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展开更多
文摘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究不同年龄组驼肉代谢物的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3个年龄组(3~4、6~7岁和9~10岁,分别以I、II和III组表示)骆驼背最长肌中共鉴定出显著差异代谢物710种;在I vs II组显著差异代谢物有78个,其中I组上调47个,II组上调31个;在II vs III组显著差异代谢物有49个,其中II组上调18个,III组上调31个;在I vs III组显著差异代谢物有65个,其中I组上调29个,III组上调36个。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结果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到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代谢等相关通路,说明不同生长阶段骆驼中各营养素的消化代谢均有差异。I组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尤其n-6 PUFA、n-3 PUFA)含量和PUFA/不饱和脂肪酸值均显著高于III组,这主要与相关代谢通路上的花生四烯酸、亚油酸和13-L-过氧化氢油酸浓度的显著上调有关;同时L-亮氨酸、L-缬氨酸、L-谷氨酰胺等差异代谢物可以作为不同年龄驼肉品质差异的潜在标记物。
文摘本研究旨在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及联合代谢组学数据分析,探讨肉苁蓉总苷(Glycosides of Cistanche, GCs)发挥拟雌激素作用机制。试验以性未成熟的雌性SD大鼠(视为雌激素水平为零)为模型、分为模型对照组、己烯雌酚对照组、GCs给药组,另设正常成年雌性SD大鼠对照组。各组灌胃生理盐水或等体积药物,早、晚各一次,给药均持续3 d。各组随机取子宫组织进行RNA-Seq转录组测序,并对转录组测序数据和试验前期靶向代谢组学数据进行联合分析,从转录水平和内源性代谢物水平共同揭示GCs拟雌激素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通过RNA-Seq测序发现,GCs发挥拟雌激素作用调控的关键基因有46个,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为雌激素反应、氮化合物代谢过程的正向调控、发育过程、生物过程的正向调节等;主要参与的信号通路为雌激素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联合分析表明,代谢组与转录组共有通路16条,DEGs与DEMs相关性分析表明,牛磺酸及Gad2、Gad1、Ggt1、Ggt5、Cdo1;柠檬酸及Gldc;鸟氨酸与Pycrl、Pycr1;脯氨酸与Ckmt1、Sat1、Pycr1、Pycrl、Aoc1;-酮戊二酸与Pdha1l1、Ogdhl是GCs拟雌激素作用的关键候选代谢物及候选基因。GCs发挥拟雌激素作用调控的关键基因有46个,主要参与的信号通路为雌激素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牛磺酸及Gad2、Gad1、Ggt1、Ggt5、Cdo1;柠檬酸及Gldc;鸟氨酸与Pycrl、Pycr1;脯氨酸与Ckmt1、Sat1、Pycr1、Pycrl、Aoc1;-酮戊二酸与Pdha1l1、Ogdhl是GCs拟雌激素作用的关键候选代谢物及候选基因。本研究为肉苁蓉总苷拟雌激素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