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西藏谷露热泉型铯矿床年代学及意义
被引量:
21
1
作者
赵元艺
赵希涛
+1 位作者
马志邦
邓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1-220,共10页
谷露间歇喷泉位于西藏那曲地区那曲县谷露乡西北的桑曲西岸,海拔4700~4750m,现今仍在强烈活动中,其以硅华为主的泉华沉积形成了热泉型中型硅华铯矿床,属印度-亚洲陆陆碰撞效应的产物。本文根据野外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系统调查研究,将...
谷露间歇喷泉位于西藏那曲地区那曲县谷露乡西北的桑曲西岸,海拔4700~4750m,现今仍在强烈活动中,其以硅华为主的泉华沉积形成了热泉型中型硅华铯矿床,属印度-亚洲陆陆碰撞效应的产物。本文根据野外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系统调查研究,将硅华分为南、北两区共5套沉积。由泉胶砾岩组成的第Ⅰ套硅华下伏于南区大硅华台地之下,并越过桑曲而延伸至河东,构成倒数第二次冰期(爬然冰期)冰水沉积的基座。第Ⅱ套硅华组成南区的大硅华台地。由泉胶砾岩组成的第Ⅲ套硅华下伏于北区硅华台地之下,也越过桑曲延伸至河东,构成末次冰期(拉曲冰期)冰水沉积的基座。第Ⅳ套硅华构成北区硅华台地,已被一东西向小沟分为南、北两个小片,均由数列小的硅华锥组成。第Ⅴ套硅华则为现今仍在活动和堆积的硅华锥。根据9个样品的U系法测年结果,并参考野外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研究结果,可将这5套硅华的铯矿床的形成,划分为如下5个阶段:第1阶段虽暂缺年龄数据,但可按地貌部位和地层层序,判断其堆积于倒数第三次冰期(宁中冰期)以后,很可能为0.5~0.4MaBP之间的大间冰期早中期;第2阶段为0.38~0.25MaBP,相当于大间冰期晚期至爬然冰期早期;第3阶段为0.22MaBP前后的爬然冰期早期;第4阶段为108.6~17.2kaBP的晚更新世的末次间冰期晚期至拉曲冰期;第5阶段为5.3kaBP的全新世中期以来。由老到新,各期泉华的SiO2含量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而铯含量则呈升高趋势,是随着矿石中SiO2有序度的降低而其他成分被保留在晶格中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泉型铯矿床
u
系
法
测
年
硅华
谷露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藏搭格架热泉型铯矿床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
16
2
作者
赵元艺
赵希涛
马志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17-724,共8页
西藏昂仁县搭格架地热田硅华中的铯达到超大型矿床规模,不同特征的热泉沉积或分布于冈底斯冰期冰碛物的外表或裂隙中,或覆于长马曲上游第5至第1级阶地及现代河床的不同部位。据热泉华野外分布的地貌部位和岩石学特征可将其分为6套。这6...
西藏昂仁县搭格架地热田硅华中的铯达到超大型矿床规模,不同特征的热泉沉积或分布于冈底斯冰期冰碛物的外表或裂隙中,或覆于长马曲上游第5至第1级阶地及现代河床的不同部位。据热泉华野外分布的地貌部位和岩石学特征可将其分为6套。这6套泉华代表性样品的全溶法或等时线法U系测年结果表明:第1套泉华(钙华)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间冰阶晚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即MIS 3;第2套泉华(硅华)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相当于MIS 8~7;第3套泉华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的末次间冰期,相当于MIS 5;第4套泉华(硅华)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间冰阶晚期至末次盛冰期早期,相当于MIS 3~2;第5套泉华(硅华)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期的末次盛冰期至全新世冰后期,相当于MIS 2~1;第6套泉华即现代硅华。参考前人的ESR年龄测定结果,可将搭格架热泉华的形成分为5个阶段:403~202ka BP,99ka BP左右,39~25ka BP,17~4ka BP与现代。在第3阶段硅华活动早期,有一次钙华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泉型铯矿
u
系
法
测
年
中晚第四纪
热泉活动分期
西藏搭格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海玉树断裂带地震落石的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
9
3
作者
田婷婷
吴中海
+5 位作者
马志邦
冯卉
尼玛次仁
蒋瑶
张绪教
张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7-577,共11页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大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其中地震落石是除地震滑坡外沿断裂带及其邻侧最常见的现象.对玉树震区落石的调查发现,该区多处存在非常典型的多期地震落石分布现象,指示该区地震落石的发育与其他古地震现象类...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大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其中地震落石是除地震滑坡外沿断裂带及其邻侧最常见的现象.对玉树震区落石的调查发现,该区多处存在非常典型的多期地震落石分布现象,指示该区地震落石的发育与其他古地震现象类似,具有多期性和一定的原地复发性.实地调查表明,该区地震落石分布的主要特征为:多集中发育在活动断裂带附近的陡峭基岩斜坡下方,分布零散,且滚动较远,并常与古地震滑坡相伴生.初步获得的8个地震落石钙膜U系测年结果分布在距今6030±300a BP、4720±210a BP、3530±490~3560±280a BP、2010±160a BP、1090±70a BP、760±20a BP和230±20a BP年龄段,与该区古地震探槽和滑坡反映的地震事件比较吻合,进一步揭示玉树断裂带附近在全新世中晚期发生过多期可导致地表产生地震落石的事件.同时也说明,地震落石及其钙膜测年是特别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潜在古地震研究方法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断裂带
地震落石
u系测年
古地震事件
地震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藏搭格架热泉型铯矿床地质特征及形成时代
被引量:
14
4
作者
赵元艺
聂凤军
+3 位作者
侯增谦
李振清
赵希涛
马志邦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1-291,共11页
文章在野外第四纪地质与地貌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搭格架矿床的地质特征,并以U系法的全溶法和等时线法为主要手段,查明了矿床的成矿时代。根据泉华在野外的分布特征,将其分为6套。第Ⅰ套为灰白色钙华;第Ⅱ~Ⅵ套为硅华,主要矿物为胶...
文章在野外第四纪地质与地貌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搭格架矿床的地质特征,并以U系法的全溶法和等时线法为主要手段,查明了矿床的成矿时代。根据泉华在野外的分布特征,将其分为6套。第Ⅰ套为灰白色钙华;第Ⅱ~Ⅵ套为硅华,主要矿物为胶状和粒状蛋白石。硅华在长马曲河流阶地的位置分别为:第Ⅱ套,T5;第Ⅲ套,T4;第Ⅳ套,T3;第Ⅴ套,T2;第Ⅵ套,T2。泉华形成于5个阶段:403~202kaB.P.;99kaB.P.;39~25kaB.P.;17~4kaB.P.;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热泉型铯矿床
u
系
法
测
年
硅华
搭格架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藏谷露热泉型铯矿床年代学及意义
被引量:
21
1
作者
赵元艺
赵希涛
马志邦
邓坚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1-220,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672066
40302028)
+2 种基金
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项目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K0809)
科技部"973"项目(编号2002CB412606)资助成果
文摘
谷露间歇喷泉位于西藏那曲地区那曲县谷露乡西北的桑曲西岸,海拔4700~4750m,现今仍在强烈活动中,其以硅华为主的泉华沉积形成了热泉型中型硅华铯矿床,属印度-亚洲陆陆碰撞效应的产物。本文根据野外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系统调查研究,将硅华分为南、北两区共5套沉积。由泉胶砾岩组成的第Ⅰ套硅华下伏于南区大硅华台地之下,并越过桑曲而延伸至河东,构成倒数第二次冰期(爬然冰期)冰水沉积的基座。第Ⅱ套硅华组成南区的大硅华台地。由泉胶砾岩组成的第Ⅲ套硅华下伏于北区硅华台地之下,也越过桑曲延伸至河东,构成末次冰期(拉曲冰期)冰水沉积的基座。第Ⅳ套硅华构成北区硅华台地,已被一东西向小沟分为南、北两个小片,均由数列小的硅华锥组成。第Ⅴ套硅华则为现今仍在活动和堆积的硅华锥。根据9个样品的U系法测年结果,并参考野外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研究结果,可将这5套硅华的铯矿床的形成,划分为如下5个阶段:第1阶段虽暂缺年龄数据,但可按地貌部位和地层层序,判断其堆积于倒数第三次冰期(宁中冰期)以后,很可能为0.5~0.4MaBP之间的大间冰期早中期;第2阶段为0.38~0.25MaBP,相当于大间冰期晚期至爬然冰期早期;第3阶段为0.22MaBP前后的爬然冰期早期;第4阶段为108.6~17.2kaBP的晚更新世的末次间冰期晚期至拉曲冰期;第5阶段为5.3kaBP的全新世中期以来。由老到新,各期泉华的SiO2含量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而铯含量则呈升高趋势,是随着矿石中SiO2有序度的降低而其他成分被保留在晶格中所致。
关键词
热泉型铯矿床
u
系
法
测
年
硅华
谷露
西藏
Keywords
hot spring type Cs-deposits
u
-series dating
geyserite
G
u
l
u
Tibet
分类号
P618.84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藏搭格架热泉型铯矿床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
16
2
作者
赵元艺
赵希涛
马志邦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17-724,共8页
基金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2002CB412606课题资助。
文摘
西藏昂仁县搭格架地热田硅华中的铯达到超大型矿床规模,不同特征的热泉沉积或分布于冈底斯冰期冰碛物的外表或裂隙中,或覆于长马曲上游第5至第1级阶地及现代河床的不同部位。据热泉华野外分布的地貌部位和岩石学特征可将其分为6套。这6套泉华代表性样品的全溶法或等时线法U系测年结果表明:第1套泉华(钙华)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间冰阶晚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即MIS 3;第2套泉华(硅华)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相当于MIS 8~7;第3套泉华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的末次间冰期,相当于MIS 5;第4套泉华(硅华)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间冰阶晚期至末次盛冰期早期,相当于MIS 3~2;第5套泉华(硅华)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期的末次盛冰期至全新世冰后期,相当于MIS 2~1;第6套泉华即现代硅华。参考前人的ESR年龄测定结果,可将搭格架热泉华的形成分为5个阶段:403~202ka BP,99ka BP左右,39~25ka BP,17~4ka BP与现代。在第3阶段硅华活动早期,有一次钙华活动。
关键词
热泉型铯矿
u
系
法
测
年
中晚第四纪
热泉活动分期
西藏搭格架
Keywords
Hot spring typed Cs-deposit,
u
-series dating, Middle-Late Q
u
aternary, Stages of thermal sinter activity, Targjia in Tibet
分类号
P618.84 [天文地球—矿床学]
P597.3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海玉树断裂带地震落石的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
9
3
作者
田婷婷
吴中海
马志邦
冯卉
尼玛次仁
蒋瑶
张绪教
张铎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西藏地质调查院一分院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出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7-577,共11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112016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DZLXJK2012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171009)
文摘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大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其中地震落石是除地震滑坡外沿断裂带及其邻侧最常见的现象.对玉树震区落石的调查发现,该区多处存在非常典型的多期地震落石分布现象,指示该区地震落石的发育与其他古地震现象类似,具有多期性和一定的原地复发性.实地调查表明,该区地震落石分布的主要特征为:多集中发育在活动断裂带附近的陡峭基岩斜坡下方,分布零散,且滚动较远,并常与古地震滑坡相伴生.初步获得的8个地震落石钙膜U系测年结果分布在距今6030±300a BP、4720±210a BP、3530±490~3560±280a BP、2010±160a BP、1090±70a BP、760±20a BP和230±20a BP年龄段,与该区古地震探槽和滑坡反映的地震事件比较吻合,进一步揭示玉树断裂带附近在全新世中晚期发生过多期可导致地表产生地震落石的事件.同时也说明,地震落石及其钙膜测年是特别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潜在古地震研究方法或途径.
关键词
玉树断裂带
地震落石
u系测年
古地震事件
地震灾害
Keywords
Y
u
sh
u
fa
u
lt zone
seismic rockfall
u
rani
u
m series dating
paleo-earthq
u
ake events
seismic disaster
分类号
P315.9 [天文地球—地震学]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藏搭格架热泉型铯矿床地质特征及形成时代
被引量:
14
4
作者
赵元艺
聂凤军
侯增谦
李振清
赵希涛
马志邦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1-291,共11页
基金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2002CB412606课题的资助
文摘
文章在野外第四纪地质与地貌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搭格架矿床的地质特征,并以U系法的全溶法和等时线法为主要手段,查明了矿床的成矿时代。根据泉华在野外的分布特征,将其分为6套。第Ⅰ套为灰白色钙华;第Ⅱ~Ⅵ套为硅华,主要矿物为胶状和粒状蛋白石。硅华在长马曲河流阶地的位置分别为:第Ⅱ套,T5;第Ⅲ套,T4;第Ⅳ套,T3;第Ⅴ套,T2;第Ⅵ套,T2。泉华形成于5个阶段:403~202kaB.P.;99kaB.P.;39~25kaB.P.;17~4kaB.P.;现代。
关键词
地质学
热泉型铯矿床
u
系
法
测
年
硅华
搭格架
西藏
Keywords
geology, hot spring type cesi
u
m deposit,
u
-series dating, geyserite, Targejia, Tibet
分类号
P618.84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西藏谷露热泉型铯矿床年代学及意义
赵元艺
赵希涛
马志邦
邓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西藏搭格架热泉型铯矿床年代学研究
赵元艺
赵希涛
马志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青海玉树断裂带地震落石的地震地质意义
田婷婷
吴中海
马志邦
冯卉
尼玛次仁
蒋瑶
张绪教
张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西藏搭格架热泉型铯矿床地质特征及形成时代
赵元艺
聂凤军
侯增谦
李振清
赵希涛
马志邦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