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质抗稻瘟病中籼迟熟恢复系恩恢58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杨隆维 袁利群 +3 位作者 许敏 向极钎 王光建 龙家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8期8819-8820,共2页
[目的]抗稻瘟病育种是湖北省恩施自治州育种工作者的主攻目标,介绍优质抗稻瘟病中籼迟熟恢复系恩恢58的选育与应用。[方法]介绍恩恢58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组合表现及制种技术要点。[结果]恩恢58是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用强优... [目的]抗稻瘟病育种是湖北省恩施自治州育种工作者的主攻目标,介绍优质抗稻瘟病中籼迟熟恢复系恩恢58的选育与应用。[方法]介绍恩恢58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组合表现及制种技术要点。[结果]恩恢58是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用强优恢复系明恢63作母本,抗稻瘟病恢复系密阳46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籼迟熟恢复系。该恢复系具有米质优、抗稻瘟病、恢复力强、配合力高、花粉量足、花时较集中和株叶型好等特点。组合表现优异。制种要合理安排父母本播差期,培育壮秧;确定好父母本行比,科学管理肥水。[结论]恩恢58为抗稻瘟病品种,推广价值高,已成为湖北省水稻主推水稻品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籼稻 恢复系 恩恢58 优质 抗稻瘟病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皖稻79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守海 王德正 +4 位作者 李成荃 罗彦长 黄士尧 吴爽 杜士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5期649-650,653,共3页
皖稻 79是籼型温敏不育系X0 7S与紫恢 10 0组配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 ,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性。1998~ 1999年参加安徽省中籼区试 ,平均产量 8.45t/hm2 ;2 0 0 0年参加安徽省中籼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7.83t/hm2 。 1999... 皖稻 79是籼型温敏不育系X0 7S与紫恢 10 0组配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 ,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性。1998~ 1999年参加安徽省中籼区试 ,平均产量 8.45t/hm2 ;2 0 0 0年参加安徽省中籼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7.83t/hm2 。 1999年白湖农场 12 0hm2 以上的大面积示范 ,产量 9.16t/hm2 ,比对照汕优 63增产 19.44 %。 2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 皖稻79 选育 栽培技术 杂交中籼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和密度对杂交中籼两优6326产量及穗粒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武丽 张四海 +3 位作者 叶传青 黄义德 武立权 高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84-685,共2页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密度对杂交中籼两优6326产量及穗粒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密度对两优6326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而对株高、穗长及千粒重的影响不大。降低密度和提高施氮量有助于产量的增加。
关键词 两优6326 施氮量 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产两系杂交中籼两优6326强化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胡锋 曹新国 +4 位作者 唐小马 王美琴 熊忠炯 王学会 程秀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8030-8031,共2页
[目的]研究两优6326杂交稻强化栽培技术。[方法]试验采用大区设计,强化栽培采用大孔软盘旱育秧,四周起垄栽培,每次沟中灌满水可保持7 d左右;水稻栽插密度设3个处理:强化栽培(6.7+16.6)cm×26.7 cm(S1)、强化栽培23.3 cm×26.7 c... [目的]研究两优6326杂交稻强化栽培技术。[方法]试验采用大区设计,强化栽培采用大孔软盘旱育秧,四周起垄栽培,每次沟中灌满水可保持7 d左右;水稻栽插密度设3个处理:强化栽培(6.7+16.6)cm×26.7 cm(S1)、强化栽培23.3 cm×26.7 cm(S2)、常规栽培16.6 cm×20.0 cm(CK);通过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分析两优6326农艺、经济性状变化趋势,探讨不同栽培措施的作用效果。[结果]强化栽培S1处理获得实产9 940.5 kg/hm2,比对照增产5.0%,其有效穗比对照多15.0万/hm2,每穗实粒数多12.2粒,千粒重高0.7 g;S 2处理的有效穗比对照少16.5万/hm2,每穗实粒数多12.1粒,千粒重高1.2 g,产量与对照相当。[结论]强化栽培下两优6326表现穗大、结实率和千粒重高的特点,栽插密度以(6.7+16.6)cm×26.7 c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优6326 超高产 两系杂交中籼 强化栽培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中籼65002的栽培技术研究Ⅰ不同栽培措施对两系杂交中籼65002的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吴爽 王守海 +2 位作者 罗彦长 王德正 李成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1期8-8,共1页
通过采用L9(33)的正交设计,得出播期对65002的影响最大,氦素水平次之,密度的影响最小。65002在合肥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以4月20日左右播种,施纯氦262.5kg/hm2,穴数在22.5~30万穴/hm2之间为宜。
关键词 水稻 两系杂交中籼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中籼2301S/H7058的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吴爽 王德正 +3 位作者 罗彦长 王守海 李成荃 杜士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6期705-707,共3页
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研究了秧龄 (x1 )、密度 (x2 )和施纯氮量 (x3)对两系杂交中籼 2 3 0 1S/H70 5 8产量的影响 ,建立起数学回归模型 ,并对模型进行分析和模拟 ,提出在合肥地区该组合夺取高产的农艺措施为秧龄 3 4... 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研究了秧龄 (x1 )、密度 (x2 )和施纯氮量 (x3)对两系杂交中籼 2 3 0 1S/H70 5 8产量的影响 ,建立起数学回归模型 ,并对模型进行分析和模拟 ,提出在合肥地区该组合夺取高产的农艺措施为秧龄 3 4~ 3 8d ,栽插密度 2 1~ 2 3 .4万穴 /hm2 ,施纯氮量 175 .5~ 2 0 7kg/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两系杂交中灿 2301S/H7058 高产栽培 农艺措施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迟熟籼型杂交中稻区试结果通径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罗志祥 朱启升 +2 位作者 施伏芝 李养年 徐文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6年第2期122-123,共2页
对1995年全国籼型杂交中稻迟熟组区试结果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增加有效穗和结实率,可提高产量,过多追求大穗会导致减产。其适宜的产量结构应该是:有效穗270万/ha,每穗总粒数150粒,结实率80%,千粒重27~28g。拟采用的育种路... 对1995年全国籼型杂交中稻迟熟组区试结果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增加有效穗和结实率,可提高产量,过多追求大穗会导致减产。其适宜的产量结构应该是:有效穗270万/ha,每穗总粒数150粒,结实率80%,千粒重27~28g。拟采用的育种路线是籼爪交或粳爪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籼稻 区域试验 增产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中籼新组合蓉优28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熊英 李贤勇 +7 位作者 王楚桃 何永歆 黄乾龙 蒋刚 欧阳杰 朱子超 管玉圣 郭爽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6期9-10,共2页
蓉优28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以不育系蓉18A和自育恢复系Q恢2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丰产、稳产性好,稻瘟抗性较强。2017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审定委员审定。本文介绍了蓉优28及其亲本的选育过程,... 蓉优28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以不育系蓉18A和自育恢复系Q恢2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丰产、稳产性好,稻瘟抗性较强。2017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审定委员审定。本文介绍了蓉优28及其亲本的选育过程,总结了蓉优28的特征特性,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蓉优28 选育过程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中籼65002(两优培九)的栽培技术研究(Ⅱ)——65002有关性状相关及通径分析
9
作者 吴爽 李晓兵 +4 位作者 李成荃 王守海 王德正 罗彦长 杜士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1期11-12,共2页
通过对 65 0 0 2进行栽培实验 ,可知提高氮素水平和栽培密度可有效提高有效穗数。产量构成因子中单位面积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作用最大 ,而千粒重作用非常小。要使 65 0 0 2获得高产的有效途径是适当提早播种 ,提高氮素水平 。
关键词 水稻 相关系数 通径分析 栽培措施 籼稻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中籼高产育种的增产关键
10
作者 罗志祥 苏泽胜 施伏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0年第5期568-569,588,共3页
通过对 1999年省中籼区试及本所鉴定试验资料的相关及通径分析得出 ,有效穗数、最高苗数及每穗总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 ,有效穗与每穗总粒数、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和千粒重之间均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产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增加每穗总粒数... 通过对 1999年省中籼区试及本所鉴定试验资料的相关及通径分析得出 ,有效穗数、最高苗数及每穗总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 ,有效穗与每穗总粒数、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和千粒重之间均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产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增加每穗总粒数及单穗谷重均可提高产量 ,但同时还应该注重穗、粒重的协调。单产 10 .0 t/ hm2的产量结构应该是 :在栽插 6 0~ 6 6万苗 / hm2的条件下 ,控制最高苗数达 370万~ 390万 / hm2 ,使有效穗达 2 5 0万~ 2 80万 / hm2 ,每穗总粒数 170~ 2 0 0粒 ,结实率 80 %以上 ,千粒重 2 7~ 2 9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籼稻 产量育种 最高苗数 有效穗 每穗粒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中籼稻两优培九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被引量:4
11
作者 董习华 田学志 +2 位作者 汪丽 罗跃进 丁士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3期342-344,共3页
通过对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枞阳、岳西、桐城 8县及安庆市郊田间调查结果研究表明 :两优培九在安庆市作一季中稻栽培病虫害发生种类多、数量大 ;危害较重的主要是水稻二代螟、三代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水稻纹枯病、稻曲... 通过对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枞阳、岳西、桐城 8县及安庆市郊田间调查结果研究表明 :两优培九在安庆市作一季中稻栽培病虫害发生种类多、数量大 ;危害较重的主要是水稻二代螟、三代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水稻纹枯病、稻曲病、小球菌核病。综合防治措施上 ,以搞好健身栽培为基础 ,同时 ,及时采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两系杂交中籼稻 两优培九 健身栽培 病虫害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中籼新组合Ⅱ优838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陶茂聪 高清德 +1 位作者 罗志祥 施伏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5期596-597,共2页
Ⅱ优 8 38在省区试及生产试验中 ,平均产量为 8.41t/hm2 ,比汕优 6 3增产 6 .46 % ,且抗病性好 ,适应范围广。与汕优 6 3相比具有每穗总粒数多、结实率、千粒重高等特点。在栽培上应注意采用培育多蘖壮秧等方法 ,以增加有效穗 ,使其达... Ⅱ优 8 38在省区试及生产试验中 ,平均产量为 8.41t/hm2 ,比汕优 6 3增产 6 .46 % ,且抗病性好 ,适应范围广。与汕优 6 3相比具有每穗总粒数多、结实率、千粒重高等特点。在栽培上应注意采用培育多蘖壮秧等方法 ,以增加有效穗 ,使其达到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籼稻 Ⅱ优838组合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钵苗和毯状机插方式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兴涛 周桃华 冯睿彤 《园艺与种苗》 CAS 2022年第9期73-76,共4页
水稻机械化生产是未来稻作重点发展方向,但关于中籼杂交稻机插模式及其高产高效配套品种的研究相对不足。为此,该研究设置了毯状和钵体育秧方式的机插栽培处理,以10个中籼杂交稻品种为参试材料,探讨不同机插模式对中籼杂交稻产量形成的... 水稻机械化生产是未来稻作重点发展方向,但关于中籼杂交稻机插模式及其高产高效配套品种的研究相对不足。为此,该研究设置了毯状和钵体育秧方式的机插栽培处理,以10个中籼杂交稻品种为参试材料,探讨不同机插模式对中籼杂交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安徽稻作区,徽两优898和徽两优9810是适宜于机械化种植的高产高效品种,且钵苗机插可视为更优的中籼杂交稻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方式 中籼杂交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深施肥用量对中籼杂交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胡根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7期167-169,共3页
[目的]研究侧深施肥不同用量对中籼杂交稻两优688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便合理使用化肥,寻求更科学的施肥方法。[方法]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①为基肥用缓释肥375.0 kg/hm^(2)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在倒二叶时追施187.5 kg/hm^(2)复合肥作穗肥... [目的]研究侧深施肥不同用量对中籼杂交稻两优688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便合理使用化肥,寻求更科学的施肥方法。[方法]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①为基肥用缓释肥375.0 kg/hm^(2)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在倒二叶时追施187.5 kg/hm^(2)复合肥作穗肥;处理②为基肥用缓释肥450.0 kg/hm^(2)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在倒二叶时追施187.5 kg/hm^(2)复合肥作穗肥;处理③为基肥用缓释肥525.0 kg/hm^(2)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在倒二叶时追施187.5 kg/hm^(2)复合肥作穗肥;CK1为基肥用复合肥450.0 kg/hm^(2)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在倒二叶时追施187.5 kg/hm^(2)复合肥作穗肥;CK2为基肥用复合肥450.0 kg/hm^(2)旋耕前人工撒施,机插后8和15 d分别追施尿素75.0、150.0 kg/hm^(2),倒二叶时追施复合肥187.5 kg/hm^(2)做穗肥),对比分析各处理条件下水稻生育进程、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差异。[结果]各处理生育期由长到短排序为处理③、处理②、处理①、CK1、CK2,其中处理③生育期最长,CK1、CK2均最短;各处理最终有效穗数的差异较小,但成穗率差异较明显,处理①成穗率最高;CK2倒三叶长度最长,处理①长度较为适中;实际产量由大到小排序为处理①、处理③、处理②、CK1、CK2。[结论]常量侧深施肥可以为水稻定量、均匀施肥提供保证,可提高水稻对肥料的利用率,促进形成大穗和高产,同时可降低肥料的损失和对环境的污染,值得在大规模水稻生产中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深施肥 中籼杂交稻 施用量 生长发育 产量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中籼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谢承宇 刘礼明 《园艺与种苗》 CAS 2022年第6期67-69,共3页
[目的]筛选适合裕安区乃至周边地区种植的高产、多抗、优质的杂交稻新品种。[方法]对20个中籼稻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并对各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主要经济性状及抗性等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评述。[结果]K两优1269、泰两优217、巧两优丝... [目的]筛选适合裕安区乃至周边地区种植的高产、多抗、优质的杂交稻新品种。[方法]对20个中籼稻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并对各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主要经济性状及抗性等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评述。[结果]K两优1269、泰两优217、巧两优丝苗、荃两优丝苗、喜两优晶占、Y两优18、隆两优7810、垦两优801、徽两优2018等丰产性好、生育期适中、综合抗性强、米质优,适宜在裕安区乃至周边地区种植。[结论]该研究筛选出适宜在裕安区乃至周边地区推广的水稻主导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籼稻 新品种 比较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度金安区杂交中籼水稻新品种展示比较试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缪伟 司丽 陈军 《园艺与种苗》 CAS 2023年第12期86-88,94,共4页
[目的]筛选适合六安市金安区及周边地区种植的高产、多抗、优质的杂交中籼稻新品种。[方法]以28个中籼稻新品种为试验对象,对其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筛选出荃优美香新占、徽两优香丝苗、九优粤禾丝苗、荃两优087、喜两... [目的]筛选适合六安市金安区及周边地区种植的高产、多抗、优质的杂交中籼稻新品种。[方法]以28个中籼稻新品种为试验对象,对其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筛选出荃优美香新占、徽两优香丝苗、九优粤禾丝苗、荃两优087、喜两优晶丝苗、玮两优534、缘两优晶香丝苗、欣优1881、荃优982、两优粤禾丝苗、箴两优荃晶丝苗、徽两优985、禾两优676、臻两优钰占、荃优596等丰产性好、生育期适中、综合抗性强的杂交中籼稻新品种。[结论 ]该研究为金安区及周边地区筛选2022年度杂交中籼稻主推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籼稻 新品种 展示比较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中籼Ⅱ优838高产制种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兴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0年第3期274-275,共2页
通过对杂交中籼Ⅱ优 83 8高产制种技术的研究 ,总结出 6条主要技术措施 :确定父、母本播差期 ;改进育秧方式 ,提高秧苗素质 ;本田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花期预测 ,喷施“九二○”和人工辅助授粉 ;
关键词 杂交中灿 Ⅱ优838 制种技术 产量 育秧 人工授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乡县优质中籼稻杂交组合筛选试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慧 《湖南农业科学》 2018年第10期20-22,共3页
以安乡县参试的21个中籼稻为材料,进行杂交组合对比试验,测定了各组合的生育期、抗逆性、产量等,以筛选出适合安乡县种植的品种。结果表明:产量较高的是隆两优1212,生育期最长的是Y两优808,生育期最短的是隆晶优1212,千粒重最高的是Y两... 以安乡县参试的21个中籼稻为材料,进行杂交组合对比试验,测定了各组合的生育期、抗逆性、产量等,以筛选出适合安乡县种植的品种。结果表明:产量较高的是隆两优1212,生育期最长的是Y两优808,生育期最短的是隆晶优1212,千粒重最高的是Y两优1928,成穗率最高的是隆两优1988;21个品种中有隆两优1212、兆优5431、Y两优1928等19个品种抗倒伏,21个品种均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且抗病能力较强。综合而言,隆两优1212、兆优5431、Y两优1928、荣优华占、隆两优1988、Y两优808等8个品种适合在安乡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籼稻 杂交组合 筛选 对比试验 安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稻蜀湘优1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则仁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第9期33-35,39,共4页
2008~2009年在浏阳市张坊镇一季晚稻重点区对杂交稻新组合蜀湘优1号进行了高产栽培技术以及有关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田两年平均产量656 kg/667m2,产量最高试验田达701.5 kg/667m2。分析了蜀湘优1号高产的主要原因,提出了... 2008~2009年在浏阳市张坊镇一季晚稻重点区对杂交稻新组合蜀湘优1号进行了高产栽培技术以及有关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田两年平均产量656 kg/667m2,产量最高试验田达701.5 kg/667m2。分析了蜀湘优1号高产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大面积产量达650 kg/667m2的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籼 蜀湘优1号 高产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中籼新组合比较研究
20
作者 王冉 李勇 何刘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6期18350-18351,共2页
[目的]筛选适合在霍山县种植的杂交中籼新组合。[方法]以Ⅱ优838为对照(CK),对引进的11个中籼组合(品种)的经济性状、产量表现、生育期性状进行了比较,并对各组合进行了综合评述。[结果]11个参试中籼组合(品种)的产量均高于CK,其中26优... [目的]筛选适合在霍山县种植的杂交中籼新组合。[方法]以Ⅱ优838为对照(CK),对引进的11个中籼组合(品种)的经济性状、产量表现、生育期性状进行了比较,并对各组合进行了综合评述。[结果]11个参试中籼组合(品种)的产量均高于CK,其中26优543、Ⅱ优346、辐优198比CK增产8.0%以上;各组合株高为116.9~130.8 cm,有效穗数为166.5~228.0穗/hm^2,结实率均在80%以上,生育期为139~142 d。[结论]26优543、Ⅱ优346产量高,抗病性较好,米质较优,耐肥抗倒且生育期适中,适宜在霍山县生态区进行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籼 新组合 比较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