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1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ic Study of Bauxite and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Co-Existing Al^(3+), Fe^(2+) and Ti^(4+)
1
作者 MOHAMED NAJAR P A JEURKAR J U RAMANA RAO K V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5-561,共7页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in combination with spectrophotometry and titrimetry has been used to evaluate chromat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bauxite constituents. The retention behaviors of four major constituents (Al...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in combination with spectrophotometry and titrimetry has been used to evaluate chromat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bauxite constituents. The retention behaviors of four major constituents (Al 3+ , Fe 2+ , Ti 4+ , Si 4+ ) in bauxite mineral have been examined on plain and modified layers of silica gel G, silica gel H and cellulose with mobile phases containing aqueous sodium chloride, formic acid and hydrochloric acid. Ternary separation of Al-Fe-Ti was achieved on chromatographic plates made of silica gel H. The pH effect and presence of impurity elements in samples, nature of stationary phases on the ternary separation and detection limits of bauxite constituents were studied. Silicon in bauxite was detected on cellulose plates.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s of Al 3+ , Fe 2+ and Ti 4+ on silica gel H impregnated with sodium formate layers were achieved by titrimetry and spectrophotome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主成分 共存离子 Ti^4+ AL^3+ FE^2+ 薄层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菌草灵芝颗粒的水提工艺及其质量标准研究
2
作者 张桂清 梁志豪 +6 位作者 刘青 吴小平 罗海凌 姚俊新 刘斌 林占熺 江书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82,共17页
为探究复方菌草灵芝颗粒的水提工艺及其质量标准,以浸膏得率和浸膏多糖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和浸泡时间对浸膏得率和浸膏多糖含量的影响;参考2015版《中国药典》和国标检测复方... 为探究复方菌草灵芝颗粒的水提工艺及其质量标准,以浸膏得率和浸膏多糖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和浸泡时间对浸膏得率和浸膏多糖含量的影响;参考2015版《中国药典》和国标检测复方菌草灵芝颗粒的粒度、水分含量、干燥失重、装量差异、可溶性、微生物限量和重金属含量;通过薄层色谱法对复方菌草灵芝颗粒中的菌草灵芝、紫苏和富硒茶原材料进行鉴定;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菌草灵芝颗粒中单糖和茶多酚含量。结果表明:复方菌草灵芝颗粒的最佳水提工艺为提取温度80℃、超声时间2.5 h、料液比(g/mL)1∶25、提取次数2次、浸泡时间6 h;其颗粒粒度、水分含量、干燥失重、装量差异和可溶性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要求,微生物限量和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标要求,其中硒平均质量分数为0.0583 mg/kg;得到的菌草灵芝、紫苏和富硒茶的薄层色谱条带清晰,分离效果好,阴性对照对其测定无干扰;复方菌草灵芝颗粒中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没食子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310、1.166、8.708、1.265、0.824、5.79、2.58、1.72和1.67 mg/g。以上结果表明优化得到的复方菌草灵芝颗粒水提工艺稳定可靠,颗粒的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要求,建立的复方菌草灵芝颗粒水提工艺质量标准科学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灵芝 水提工艺 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 质量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手机识别的薄层色谱法快速检测油菜籽中的叶绿素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梦帅 李泽一 +8 位作者 肖华明 吕昕 梅德圣 王丹 姚旋 郭亮 胡琼 陈洪 魏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7-225,共9页
为高效鉴定油菜籽品质,建立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耗时短的油菜籽中叶绿素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采用乙醇(95%)提取样品中的叶绿素,以石油醚(60~90℃)-丙酮-甲苯(体积比2∶1.5∶2)为展开剂,紫外线分析仪(365 nm)激发叶绿素荧光显色,用... 为高效鉴定油菜籽品质,建立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耗时短的油菜籽中叶绿素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采用乙醇(95%)提取样品中的叶绿素,以石油醚(60~90℃)-丙酮-甲苯(体积比2∶1.5∶2)为展开剂,紫外线分析仪(365 nm)激发叶绿素荧光显色,用智能手机采集荧光斑点图像,Image J软件进行荧光斑点自动识别,得到斑点面积,实现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快速定性定量分析。该方法定量检测叶绿素a和b的线性范围为0.04~1.00 mg/m L,叶绿素a的决定系数R^(2)为0.9965,日内精密度为5.9%,日间精密度为8.6%。叶绿素b的决定系数R^(2)为0.9925,日内精密度为6.1%,日间精密度为5.6%。油菜籽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0.00%~91.67%和92.00%~113.00%。结果表明该方法线性关系较好,准确度良好,能快速测定油菜籽中叶绿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 薄层色谱法 Image J 智能手机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式薄层色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联用基底的制备及在有机反应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卢贝贝 张晨杰 +1 位作者 徐敏敏 姚建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4,共7页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可无损原位检测等优点,已发展成为一种功能强大的分析技术,但通常混合体系的SERS快速检测仍然存在巨大的技术挑战.本文采用液-液两相界面自组装法制备了大面积和高均匀性的Au@SiO_(2)单...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可无损原位检测等优点,已发展成为一种功能强大的分析技术,但通常混合体系的SERS快速检测仍然存在巨大的技术挑战.本文采用液-液两相界面自组装法制备了大面积和高均匀性的Au@SiO_(2)单层膜SERS基底,结合薄层色谱(TLC),构建了新型TLC-SERS联用技术,将TLC的快速分离和SERS的高灵敏检测有机结合,克服了混合体系检测中分离叠加光谱和出现假阴性结果的困难.系统研究了内置Au@SiO_(2)单层膜SERS基底的稳定性和均匀性,解决了以往TLC-SERS联用技术中分离斑点二次扩散和硅胶背景干扰等问题.通过新型TLC-SERS联用技术,实现了模型反应苯硼酸和3-溴吡啶的Suzuki偶联反应过程的监测,以及分离鉴定无标准样品的未知烯烃加成反应产物.结果表明,通过SERS对TLC分离后的斑点所含物质进行结构分析,对分离后出现斑点重叠而难以区分的样品进行成像技术分析,获得相对应物种的信息.该新型联用技术可为解决众多难以分离鉴定的有机化学反应混合产物的难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色谱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联用技术 Au@SiO_(2) 有机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虎益母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5
作者 房思远 赵兵令 +3 位作者 朱永明 李育明 包永占 史万玉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09,共7页
为了更好地控制苦虎益母颗粒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探究并制定苦虎益母颗粒的质量标准。本试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虎杖的有效成分大黄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对黄芪、益母草、苦参和虎杖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研究。结果显示,大黄素在进样量介于0.... 为了更好地控制苦虎益母颗粒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探究并制定苦虎益母颗粒的质量标准。本试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虎杖的有效成分大黄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对黄芪、益母草、苦参和虎杖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研究。结果显示,大黄素在进样量介于0.0797~0.7176μg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3919.6X-17.864,R=0.9997,该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的平均值为98.2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2%;薄层色谱鉴别黄芪、益母草、苦参和虎杖,检测指标斑点位置和颜色均与对照品一致,分离效果较好,阴性无干扰。本试验建立的HPLC含量测定和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从重复性、稳定性和操作难易程度等不同方面均能满足苦虎益母颗粒质量控制要求,可作为苦虎益母颗粒的质量控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虎益母颗粒 质量标准 含量检测 薄层色谱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枣与酸枣仁的本草考证及化学成分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郭英楠 于莹 +2 位作者 高铭泽 薛嘉宁 赵容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0期93-97,共5页
为比较大枣与酸枣仁的历史沿革、药用功效及化学成分,本文分析了两种药材的道地沿革、功效考证和活性成分等,采用薄层色谱(TLC)法鉴定两者果肉与种仁中的关键成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酸枣仁中酸枣仁皂苷B和斯皮诺素的含量。... 为比较大枣与酸枣仁的历史沿革、药用功效及化学成分,本文分析了两种药材的道地沿革、功效考证和活性成分等,采用薄层色谱(TLC)法鉴定两者果肉与种仁中的关键成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酸枣仁中酸枣仁皂苷B和斯皮诺素的含量。本草考证表明,大枣以山东、山西为道地产区,酸枣仁主产于华北平原等北方地区,二者均含黄酮、三萜等活性成分,但酸枣仁炒制后催眠成分(如斯皮诺素、皂苷B)含量更高。TLC和HPLC显示,大枣与酸枣果肉均含齐墩果酸和白桦脂酸,而酸枣仁仅含白桦脂酸,大枣仁中未检出二者。HPLC测定酸枣仁中酸枣仁皂苷B含量为0.021 7 mg/g,斯皮诺素为0.072 6 mg/g,可能与品种或采收期有关。以上结果表明大枣与酸枣果肉成分相似,但种仁差异较大,二者入药部位不可替代。酸枣仁需炒制以增效,其果肉可开发为食品(如果醋、糕点)以提高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枣 酸枣仁 本草考证 薄层色谱 化学成分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半夏泻心汤物质基准的质量
7
作者 王野谌 邱智东 +2 位作者 王俪颖 王茂旭 董雪莲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0-688,共9页
为研究半夏泻心汤(BXD)物质基准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题示研究。以15批BXD物质基准为研究对象,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进行对比指认其中的共有峰,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130723版本)进行相... 为研究半夏泻心汤(BXD)物质基准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题示研究。以15批BXD物质基准为研究对象,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进行对比指认其中的共有峰,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130723版本)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定性鉴别15批BXD物质基准中人参,并结合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寻找影响质量的主要差异成分。结果显示:建立了15批除人参以外的BXD物质基准HPLC指纹图谱,得到21个共有峰,指认出11个成分(腺苷、尿苷、鸟苷、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表小檗碱、6-姜辣素、甘草酸铵),相似度均大于0.900;对人参皂苷Rg1、Rb1、Re、Rf进行TLC定性鉴别,结果一致性良好。CA、PCA和OPLS-DA均将15批BXD物质基准分为4类,PCA得到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598%,OPLS-DA得到12个对BXD物质基准整体质量贡献率大的差异成分,包含汉黄芩素、盐酸巴马汀、甘草酸铵和9种未知物,分别归属于黄芩、黄连和甘草等,进而说明上述3种饮片对BXD物质基准的质量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 薄层色谱法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前处理方法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解析红星二锅头白酒的风味成分 被引量:1
8
作者 于立娟 田红云 +3 位作者 单群 孟士皓 冯思雨 邹弯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32-340,I0021-I0047,共36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GC-TOF-MS)以及香气活度值(odour active value,OAV),对红星二锅头白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全面解析。研究发现,HS-SPME、LLE分别定性出928、802种挥发性化合物,共计定性出1304种挥发性化合物,共同定性出426种挥发性化合物。基于HS-SPME数据,通过香气数据库筛选出具有香气特征的382种香气化合物,其中酯类相对百分含量占比最高,其次是醇类、酸类和醛类。计算得到了49种香气化合物OAV>1,其中酯类(辛酸乙酯、异戊酸乙酯等)和萜烯类(β-大马酮)对白酒风味的贡献最大,醛类(异戊醛、己醛等)和含硫类(二甲基三硫)其次,醇类(1-辛烯-3-醇)和含氮类(2,3,5-三甲基吡嗪)也有一定风味贡献。该研究丰富了红星二锅头白酒的风味研究,也为下一步生产研究及调控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星二锅头白酒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GC×GC-TOF-MS) 挥发性化合物 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 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 L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血藤薄层色谱鉴别与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含量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立 罗轶 +3 位作者 粟华生 莫迎 谭显骏 陈心怡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9-465,共7页
目的建立鸡血藤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以及多指标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对不同产地鸡血藤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鸡血藤进行定性分析;采用HPLC指纹图谱和多种化学模式识别技术相结合方法,对鸡血藤进... 目的建立鸡血藤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以及多指标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对不同产地鸡血藤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鸡血藤进行定性分析;采用HPLC指纹图谱和多种化学模式识别技术相结合方法,对鸡血藤进行质量评价;并用HPLC法对芒柄花素、表儿茶素、儿茶素、原儿茶酸、没食子儿茶素等成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鸡血藤薄层鉴别方法;在16批鸡血藤HPLC指纹图谱中鉴定了共有峰10个,并确认成分6个。指纹图谱相似度0.769~0.990,具有较好相似性。聚类分析将样品分为3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综合得分排名前3位的样品分别是S16、S11、S14。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了芒柄花素、峰7和表儿茶素作为不同产地鸡血藤质量差异标志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没食子儿茶素、原儿茶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芒柄花素等5种成分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鸡血藤中5种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所建立的鸡血藤薄层鉴别方法和HPLC指纹图谱方法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可为鸡血藤的质量监管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血藤 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 化学模式识别 多指标成分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复胶囊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10
作者 徐鹏 黄以蓉 +5 位作者 李敏仪 李敏 谢锋 宋在鑫 黄九林 彭继 《特产研究》 2025年第2期114-119,共6页
为提升肝复胶囊的质量控制标准,本研究建立同时测定肝复胶囊中橙皮苷、丹酚酸B和大黄酚含量的HPLC方法。试验采用显微鉴别法对肝复胶囊处方组成丹参、大黄、青皮、枳实、水蛭、土鳖虫、厚朴、全蝎及三七进行鉴别;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 为提升肝复胶囊的质量控制标准,本研究建立同时测定肝复胶囊中橙皮苷、丹酚酸B和大黄酚含量的HPLC方法。试验采用显微鉴别法对肝复胶囊处方组成丹参、大黄、青皮、枳实、水蛭、土鳖虫、厚朴、全蝎及三七进行鉴别;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丹参、大黄、厚朴及三七进行鉴别;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橙皮苷、丹酚酸B和大黄酚含量。在显微鉴别中,大黄的草酸钙簇晶,土鳖虫的刚毛,全蝎的体壁碎片和刚毛,三七的淀粉粒,水蛭的背腹肌纤维,丹参的石细胞,青皮、枳实的草酸钙方晶及厚朴的石细胞,组织特征明显且具有专属性;TLC专属性强,斑点清晰,分离度好。橙皮苷、丹酚酸B和大黄酚分别在0.90~18.0μg(r=0.9992)、0.18~3.60μg(r=0.9990)和0.07~1.40μg(r=0.9992)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1%,100.9%和99.4%,RSD分别为1.72%,1.99%和1.51%;本品每粒含青皮和枳实以橙皮苷(C_(28)H_(34)O_(15))计,不得少于8.81mg;每粒含丹参以丹酚酸B(C_(36)H_(30)O_(16))计,不得少于0.87mg;每粒含大黄以大黄酚(C_(15)H_(10)O_(4))计,不得少于0.06mg。本研究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含量测定方法稳定性、重复性良好,可用于肝复胶囊的质量标准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复胶囊 薄层色谱 含量测定 质量标准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炎木尼孜其颗粒的质量标准
11
作者 赵婷婷 郭君婷 +2 位作者 叶斯木·塔拉甫别克 阿布都西库尔·托合提 刘桂花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77-1481,共5页
目的建立消炎木尼孜其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菟丝子、香青兰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制剂中金丝桃苷和田蓟苷的含量。结果消炎木尼孜其颗粒中菟丝子、香青兰定性鉴别结果清晰。金丝桃苷、田蓟苷... 目的建立消炎木尼孜其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菟丝子、香青兰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制剂中金丝桃苷和田蓟苷的含量。结果消炎木尼孜其颗粒中菟丝子、香青兰定性鉴别结果清晰。金丝桃苷、田蓟苷的质量浓度分别在11.9322~95.4576μg·mL^(-1)(r=0.9999)和25.28178~202.25424μg·mL^(-1)(r=0.9994)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1%、99.52%,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47%、0.72%(n=6)。结论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简单可靠、专属性强,可用于消炎木尼孜其颗粒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炎木尼孜其颗粒 质量标准 薄层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评价抽检的市售钩藤质量评价
12
作者 范秀春 彭晓丹 +2 位作者 胡建勇 李文锐 董坤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60,共14页
目的全面评价市售钩藤的质量。方法对29批钩藤进行法定标准(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检验;使用薄层色谱(TLC)法对钩藤对照药材、毛钩藤碱、去氢毛钩藤碱、钩藤碱、异钩藤碱进行鉴别;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钩藤特征图谱,采用聚... 目的全面评价市售钩藤的质量。方法对29批钩藤进行法定标准(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检验;使用薄层色谱(TLC)法对钩藤对照药材、毛钩藤碱、去氢毛钩藤碱、钩藤碱、异钩藤碱进行鉴别;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钩藤特征图谱,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X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法对共有峰峰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钩藤的关键质量控制成分,同时测定钩藤中喜果苷、异去氢钩藤碱、去氢钩藤碱、异钩藤碱、钩藤碱、去氢毛钩藤碱、毛钩藤碱的含量,整体评价钩藤质量。结果29批样品中,合格样品23批,合格率79.31%;TLC法鉴别发现:不同基源钩藤化学成分差异较大,大叶钩藤未检出毛钩藤碱,华钩藤未检出去氢毛钩藤碱,毛钩藤未检出4种成分,仅基源为钩藤的样品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应的斑点;HPLC法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基源钩藤的化学成分及含量差异较大,大叶钩藤未检出去氢钩藤碱和毛钩藤碱,华钩藤未检出异去氢钩藤碱、去氢钩藤碱和去氢毛钩藤碱,毛钩藤仅检出喜果苷,且喜果苷含量较低。基于统计分析,不同批次钩藤间存在差异,并发现可能导致钩藤质量差异的3个已知关键质控成分:异去氢钩藤碱、去氢钩藤碱、异钩藤碱。结论钩藤整体质量不理想,现行炮制规范和检验标准无法确保产品质量,影响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同基源钩藤的化学成分类别及含量差异较大,增加了制定统一质量标准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藤 薄层色谱法 特征图谱 含量测定 模式识别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妇科止痒片中鸡血藤的质量标准及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13
作者 张强 钟丽娜 +4 位作者 黄小珊 丁世磊 罗小莉 黎明星 戴航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83-1088,共6页
目的:建立妇科止痒片(鸡血藤)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鸡血藤进行定性鉴别,展开剂为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酸(7∶1∶1.6∶0.4),显色剂为10%硫酸乙醇溶液,紫外灯(365 nm)显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染料木素... 目的:建立妇科止痒片(鸡血藤)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鸡血藤进行定性鉴别,展开剂为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酸(7∶1∶1.6∶0.4),显色剂为10%硫酸乙醇溶液,紫外灯(365 nm)显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染料木素和芒柄花素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稀释法测定妇科止痒片中各味药材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TLC色谱斑点显色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染料木素和芒柄花素的质量浓度分别在12.86~1.928μg/mL、12.99~1.94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0),含量分别为4.09 mg/g、6.82 mg/g。体外抑菌测定结果表明妇科止痒片处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7.55 mg/mL和对大肠杆菌的MIC为13.78 mg/mL。结论:所建立方法准确、稳定、可行,可用于妇科止痒片(鸡血藤)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止痒片 鸡血藤 芒柄花素 染料木素 薄层色谱法 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薄层色谱和茚三酮显色反应快速鉴定汽油清净剂主剂的组成
14
作者 韩格 杨静 +3 位作者 蔡新恒 刘丹 章群丹 王威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1-126,共6页
为了规范汽油清净剂市场秩序、鉴定市场上汽油清净剂的产品质量和组成,开发了一种基于薄层色谱和茚三酮显色反应的快速测定方法。首先,使用茚三酮为显色剂,在硅胶板上与清净剂发生特异性显色反应,并给出了不同类型主剂显色的浓度检测限... 为了规范汽油清净剂市场秩序、鉴定市场上汽油清净剂的产品质量和组成,开发了一种基于薄层色谱和茚三酮显色反应的快速测定方法。首先,使用茚三酮为显色剂,在硅胶板上与清净剂发生特异性显色反应,并给出了不同类型主剂显色的浓度检测限和最佳浓度范围。在此基础上,基于3类主剂分子的极性和溶解性特点,开发了单一主剂及复合主剂组成的鉴定方法。最后,使用该方法对市售的6个清净剂商品进行分析,鉴定出3个商品为不合格产品,对其他产品进行了类别鉴定,鉴定结果与质谱分析结果一致。所建方法具有分离度好、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无需复杂仪器、可肉眼观测等优势,能够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从而促进汽油清净剂市场的有序发展,并为降低汽油发动机的尾气排放提供重要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清净剂 燃油宝 茚三酮反应 快速分析 薄层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层色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定量检测辣椒制品中的4种苏丹红染料
15
作者 丛阳 苏日辉 +1 位作者 杨绍鑫 严军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37-344,共8页
目的:通过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相结合,建立TLC-SERS联用方法同时定量检测辣椒制品中4种苏丹红染料(苏丹红I~IV)。方法:通过银镜反应制备所需银纳米颗... 目的:通过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相结合,建立TLC-SERS联用方法同时定量检测辣椒制品中4种苏丹红染料(苏丹红I~IV)。方法:通过银镜反应制备所需银纳米颗粒,将制得的银纳米颗粒负载到薄层色谱板上,优化银纳米颗粒尺寸、负载条件、滴液体积等因素,采用先分离后检测的策略对辣椒制品中4种结构相似的苏丹红染料进行同时定量检测。结果:在1~200 m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苏丹红I~IV染料各自的特征峰与浓度都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6、0.995、0.993和0.992,实际应用检测限均可达到1 mg/L。将该方法用于火锅底料和辣椒粉两种辣椒制品中苏丹红I~IV染料的现场检测,回收率在89.8%~96.2%之间,表明该方法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结论:本方法成本低廉、简单快速、灵敏准确,在苏丹红I~IV现场检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色谱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现场检测 苏丹红I~I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瘟败毒散薄层鉴别方法研究
16
作者 刘春蓉 崔元曦 +3 位作者 朱弘 王香敏 武小卫 杨彦平 《中国兽药杂志》 2025年第7期47-55,共9页
为进一步提升清瘟败毒散的质量标准,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采用薄层色谱法新增清瘟败毒散中牡丹皮和栀子的薄层鉴别。试验开展了供试样品制备方法的优化和展开系统的优化研究,并进一步对专属性、重复性、点样量和耐用性等进行... 为进一步提升清瘟败毒散的质量标准,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采用薄层色谱法新增清瘟败毒散中牡丹皮和栀子的薄层鉴别。试验开展了供试样品制备方法的优化和展开系统的优化研究,并进一步对专属性、重复性、点样量和耐用性等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检出牡丹皮和栀子,且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斑点清晰、重复性好和专属性强,无阴性对照干扰。达到了中国兽药典的要求,适用于清瘟败毒散中牡丹皮和栀子的质量控制,为清瘟败毒散的质量标准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瘟败毒散 牡丹皮 栀子 薄层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ltiple Chromatographic and Chemometric Methods for Quality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被引量:5
17
作者 Valentina Razmovski-Naumovski Wannit Tongkao-on +7 位作者 Benjamin Kimble Vincent L. Qiao Bei-lun Lin Kong M. Li Basil Roufogalis Depo Yang Meicun Yao George Q. Li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年第1期99-106,共8页
Quality standardization of complementary medicine is fundamental for industry and practice as it underpins the quality,safety and efficac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Current herbal standardizations are often based on... Quality standardization of complementary medicine is fundamental for industry and practice as it underpins the quality,safety and efficac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Current herbal standardizations are often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 single compound,which may not reflect the total characteristic,bioactive and toxic nature of the herbs or products.Therefore,there is a need to establish a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methodology for quality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The analytical methods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are pharmacognosy,TLC,HPLC,LCMS,CE and chemo-metrics.This article also covers the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se methods in quality standardization.Recent advances show that a combination of these methods creates an overall chemical profile of each herb.This is supported by results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and obtained in our laboratory tests on medicinal herbs including Hypericum perforatum,Morinda officinalis and Centella asiatica.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active components have been observed between herbal samples and products.It is proposed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of active components,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and eventual clinical applications are required for a comprehensive quality standardization system.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various chromatographic and chemometric methods will advance the methodology of quality standardization and enhance the overall confidence in herbal medicine for the health practitioner and the publ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 草药 合理用药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层色谱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鉴别一次性纸杯中荧光增白剂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凤 崔艳慧 +4 位作者 梁鑫 刘吉成 宋波 洪越 李莉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6,共8页
建立一次性食品包装用纸杯中非法添加荧光增白剂的薄层色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TLC-SERS)鉴别法。采用微波法与传统法分别制备了银、金、金包银和银包金4种金属溶胶,并通过紫外光谱法、电镜扫描法、电势与粒径测定法等手段进行表征,检测... 建立一次性食品包装用纸杯中非法添加荧光增白剂的薄层色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TLC-SERS)鉴别法。采用微波法与传统法分别制备了银、金、金包银和银包金4种金属溶胶,并通过紫外光谱法、电镜扫描法、电势与粒径测定法等手段进行表征,检测各种金属溶胶对吡啶的拉曼光谱增强效应以判定金属溶胶质量,并以4种双三嗪氨基二苯乙烯类荧光增白剂(DSD-FWAs)中的二磺酸型荧光增白剂71(C.I.71)、荧光增白剂85(C.I.85)、荧光增白剂90(C.I.90)、荧光增白剂113(C.I.113)为目标检测成分,建立一次性纸杯中4种荧光增白剂的TLC-SERS鉴别方法。结果显示微波法制备的银溶胶作为本项研究食品包材中增白剂鉴别方法的表面增强剂效果更佳,对市售100批样品进行TLC-SERS鉴别,6批样品中检出C.I.113,建立的方法可为食品包装材料中荧光增白剂的检测提供新的备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色谱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荧光增白剂 一次性纸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色谱实验教学一体化改革的实践与思考——绿叶色素的分离:纸上色谱、薄层色谱与柱色谱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璐 柏珊珊 +3 位作者 刘树仁 饶桂维 都韶婷 冯建跃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7-150,168,共5页
以“绿叶色素的分离”为主题,贯通纸上色谱、薄层色谱和柱色谱三方面实验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复杂物质分离分析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同时,引入探究性方案设计教学方法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名人大家思政教学元素,... 以“绿叶色素的分离”为主题,贯通纸上色谱、薄层色谱和柱色谱三方面实验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复杂物质分离分析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同时,引入探究性方案设计教学方法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名人大家思政教学元素,完成了基础色谱实验的综合探究性改革。经多轮课程实践验证,改革后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更全面掌握复杂物质分离分析的方法和技能,还促进了科研思维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谱实验 绿叶色素分离 纸上色谱 薄层色谱 柱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蔗渣纤维乳化沥青吸附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禤炜安 彭佳慧 +3 位作者 张茂霖 杨宗昊 阳恩慧 邱延峻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19-1227,共9页
为了探索蔗渣纤维与沥青吸附机制的问题,通过BET(Brunauer-Emmet-Teller, BET)比表面积检测法、挂篮吸附实验以及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探测实验(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with 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 TLC-FID),研究改性前后... 为了探索蔗渣纤维与沥青吸附机制的问题,通过BET(Brunauer-Emmet-Teller, BET)比表面积检测法、挂篮吸附实验以及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探测实验(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with 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 TLC-FID),研究改性前后蔗渣纤维的孔隙结构特性、改性蔗渣纤维对沥青组分的吸附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改性蔗渣纤维掺量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并结合吸附动力学模型进行理论验证分析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蔗渣纤维具有大孔与狭缝孔结构,改性后蔗渣纤维的表面积略有增加,总孔体积、微孔面积与体积增加幅度较大,分别达到241%、170%和276%;达到吸附平衡后,饱和分质量分数降低5.77%、芳香分质量分数增加20.75%、胶质质量分数降低29.37%,以及沥青质质量分数降低5.66%,说明改性蔗渣纤维最易吸附的沥青组分为胶质;随着改性蔗渣纤维掺量的增加,吸附率从15.25%增加至34.16%,而单位平衡吸附量从4.827减小至2.162;实验采用准一级、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其中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效果更好,模型预测单位平衡吸附量q_e(3.247)更接近实验测得的q_e(3.098);胶质的吸附过程是由外向内的,驱动力不足以及吸附点位的数量影响使得吸附达到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渣纤维 纤维改性 BET比表面积检测法 棒状薄层色谱 沥青四组分 吸附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