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丝弓矫治器和Invisalign矫治器在错[牙合]畸形拔牙患者排齐阶段支抗需求的应用效果观察
1
作者 蒋勇 顾郁嘉 +1 位作者 陈雪 王天丛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6期78-84,共7页
目的比较直丝弓矫治器和Invisalign矫治器在错[牙合]畸形拔牙患者排齐阶段支抗需求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错[牙合]畸形拔牙排齐阶段支抗需求患者,根据正畸方式不同分为直丝组(应用直丝弓矫治器)与隐形组... 目的比较直丝弓矫治器和Invisalign矫治器在错[牙合]畸形拔牙患者排齐阶段支抗需求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错[牙合]畸形拔牙排齐阶段支抗需求患者,根据正畸方式不同分为直丝组(应用直丝弓矫治器)与隐形组(应用Invisalign矫治器),倾向性匹配排除基线资料混杂因素,2组各60例。2组均通过iTero扫描仪扫描石膏模型并重建三维模型,应用三维模型重叠测量各参数变化,对比2组排齐后三维模型重叠测量值、对比2组颌骨变化[下颌平面角(FMA)、下中切牙长轴延长线和下颌平面交角(IMPA)、下中切牙长轴延长线与眶耳平面交角(FMIA)、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夹角(ANB)]、软组织变化[上唇后缩度(UL To E Line)、下唇后缩度(LL To E Line)]、牙齿变化[上中切牙唇倾(U1-NA)、中下切牙舌倾(L1-NB)]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隐形组排齐后U1X、U3Y、U3转矩、U5倾角重叠测量值显著低于直丝组,而U3X、U5X、U5Y、U5Z、U6X、U6Y、U6Z、U1转矩、U5转矩、U6转矩、U3倾角、U6倾角显著高于直丝组(P<0.05,P<0.01)。排齐后,2组FMA角、IMPA角、ANB角均较排齐前显著上升,FMIA角较排齐前下降(P<0.05)。排齐后,2组UL To E Line、LL To E Line均较排齐前显著下降(P<0.05)。排齐后,2组U1-NA较排齐前显著下降,L1-NB较排齐前上升,且隐形组U1-NA低于直丝组,L1-NB高于直丝组(P<0.05);隐形组与直丝组并发症发生率[3.33%(2/60)vs 6.67%(4/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丝弓矫治器和Invisalign矫治器均可用于错[牙合]畸形拔牙患者排齐阶段支抗需求,然二者均存在部分支抗丢失,临床应合理选择矫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牙 支抗需求 直丝弓矫治器 Invisalign矫治器 三维模型 FMA角 IMPA角 错[牙合]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扩弓器联合Twin-block矫治器早期矫治在青少年下颌后缩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气道形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静 刘全惠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2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扩弓器联合Twin-block矫治器早期矫治在青少年下颌后缩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气道形态的影响研究。方法将河南大学赛思口腔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63例青少年下颌后缩患者,根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观... 目的探讨螺旋扩弓器联合Twin-block矫治器早期矫治在青少年下颌后缩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气道形态的影响研究。方法将河南大学赛思口腔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63例青少年下颌后缩患者,根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早期给予Twin-block矫治器治疗,观察组早期给予螺旋扩弓器联合Twin-block矫治器矫治治疗,观察两组牙齿角度相关指标、气道形态指标及舌骨位置变化。结果矫治前,两组上下齿槽座角(ANB)、颅底-下齿槽座角(SNB)、前下中切牙下颌平面(T-MP)、颅底-上齿槽座角(S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3个月,观察组ANB、SNB、T-MP、SNA均大于对照组(P<0.05);矫治前,两组后鼻脊-咽顶点距(PNS-R)、软腭后-软腭后咽壁距(SPP-SPPW)、后鼻脊-上咽壁距(PNS-UPW)、会厌骨-下咽壁距(V-LP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3个月,观察组PNS-R、SPP-SPPW、PNS-UPW、V-LPW均大于对照组(P<0.05);矫治前,两组舌骨-眶耳平面距(H-FH)、舌骨-下颌平面距(H-MP)、舌骨-颈椎前平面距(H-VL)、舌骨-颅底平面距(H-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3个月,观察组H-FH、H-MP、H-VL、H-S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螺旋扩弓器联合Twin-block矫治器早期矫治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下颌后缩患者牙齿角度、气道形态,纠正舌骨的位置,改善通气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矫治 下颌后缩 气道形态 螺旋扩弓器 TWIN-BLOCK矫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的疗效分析
3
作者 王茜 王伟砚 李光辉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42-445,共4页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 以2021年7月至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正畸治疗的87例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根据应用矫治器的不同分为传统组(应用传统固定矫治器治...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 以2021年7月至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正畸治疗的87例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根据应用矫治器的不同分为传统组(应用传统固定矫治器治疗,n=44)和隐形组(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n=43)。比较两组矫治效果[采用美国正畸专家认证委员会(ABO)评级系统评定]、侧貌美学指标、牙周指数[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及牙龈指数(GI)]及龈沟液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结果 矫治后,隐形组ABO评级系统中的8项分值及总分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两组颌凸角、上下中切牙角、U1-PP、FMA、UL-EP、TLL-EP均优于矫治前(P<0.05),其中隐形组上下中切牙角、FMA优于传统组(P<0.05);矫治后,隐形组PD、PLI、GI及龈沟液IL-1β、sICAM-1水平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可有效矫正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提高患者侧貌美观度,并能减少对牙周组织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骨性Ⅱ类错[牙合] 咬合功能 侧貌美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形与固定矫治器正畸后白垩斑发病率的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婧琦 杨一 +4 位作者 高嫣子 林东尔 简繁 龙虎 赖文莉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使用固定矫治器和隐形矫治器正畸后白垩斑发病率。方法:收集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正畸治疗的患者资料,按照矫治器类型的不同分为隐形矫治器组与固定矫治器组。同一患者治疗前后的口内照片被并排放置在电脑显...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使用固定矫治器和隐形矫治器正畸后白垩斑发病率。方法:收集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正畸治疗的患者资料,按照矫治器类型的不同分为隐形矫治器组与固定矫治器组。同一患者治疗前后的口内照片被并排放置在电脑显示器上比较,治疗前不存在,治疗后出现的釉质不透明白色斑块被确定为正畸后白垩斑。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白垩斑发病率的差异。结果:隐形矫治器组白垩斑的发病率为4.63%,显著低于固定矫治器组(17.27%,P=0.003)。此外,在所有相关因素中,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容易发生白垩斑(P=0.021);青少年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成人(P<0.001),同时治疗时间超过25个月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为白垩斑(P<0.001)。治疗后口腔卫生较好的患者白垩斑发病率低(P<0.001)。结论:使用隐形矫治器的患者正畸后白垩斑的发病率低于使用固定矫治器的患者。同时,青少年、男性、口腔卫生差、治疗时间长是正畸后白垩斑病变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斑 隐形矫治器 口腔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形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患者颌骨变化及垂直向控制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梦丽 陈精诚 +1 位作者 程志恒 刘昕 《安徽医学》 2024年第3期295-299,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无托槽隐形器治疗前后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评估该矫治器对牙齿垂直向控制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在合肥市口腔医院正畸二科就诊结束的骨性Ⅱ类高角青少年隐形矫治病例32例,均采用非拔牙矫... 目的探讨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无托槽隐形器治疗前后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评估该矫治器对牙齿垂直向控制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在合肥市口腔医院正畸二科就诊结束的骨性Ⅱ类高角青少年隐形矫治病例32例,均采用非拔牙矫治方案。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18项牙颌硬组织、6项面部软组织指标,对治疗前后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例患者治疗后上下颌骨角度指标中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夹角(SNA)增加,差异无统学意义;蝶鞍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SNB)增加,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ANB)、下颌平面与眶耳平面的夹角(MP-FH)、颌平面角(OP-SN)、Y轴角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中切牙牙体长轴与前颅底平面交角(U1-SN)、下中切牙牙体长轴与下颌平面交角(L1-MP)减小,上中切牙长轴与下中切牙长轴交角(U1-L1)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距测量中后面高(S-Go)、下颌体长度(Go-Pog)均增加,后面高与前面高比值(FHI)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切牙与上下第一磨牙均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指标中上唇凸点到E线的距离(UL-EP)、下唇凸点到E线的距离(LL-EP)、软组织面角(Ns-Pog’-FH)、面凸角(Ns-Sn-pog’)、Z角均减小,鼻唇角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形矫治器对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患者前牙转矩及垂直向高度控制良好,颌平面减小,下颌骨可实现逆时针旋转,有利于改善Ⅱ类磨牙关系,侧貌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形矫治器 青少年 骨性Ⅱ类高角 垂直向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咬合诱导矫治器在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畸形患儿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耿荣光 韩爽 王占礼 《安徽医学》 2024年第4期420-426,共7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咬合诱导矫治器治疗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于合肥市口腔医院就诊的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治疗组分为个性化咬合诱导矫治器组(罗慕组)和传统功能矫正器组(T... 目的探讨个性化咬合诱导矫治器治疗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于合肥市口腔医院就诊的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治疗组分为个性化咬合诱导矫治器组(罗慕组)和传统功能矫正器组(TB组),每组各30例。收集同期30例安氏Ⅱ类1分类但未参与早期矫治的儿童为对照组,随访观察。应用逆向工程软件(Mimics Research 21.0)、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3组患者治疗(观察)前和治疗(观察)12个月后的下颌骨、上下牙弓及头颅侧位片中各项指标。结果罗慕组治疗12个月后较治疗前,下颌升支高度(Co-Go)、下颌基骨长度(Go-Po)、上牙弓宽度(UR6-UL6)、下牙弓宽度(LR6-LL6)、下齿槽座角(SNB)增加,上下齿槽座角(ANB)、上中切牙倾斜度(U1-NA)、覆合、覆盖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组治疗12个月后较治疗前,Co-Go、Go-Po、UR6-UL6、SNB、下颌平面角(FMA)、下颌角(Ar-Go-Me)、下颌中切牙倾斜度(L1-NB)增加,ANB、U1-NA、覆合、覆盖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比较,LR6-LL6、FMA、L1-NB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罗慕组主观性评分高于TB组(P<0.05)。结论个性化咬合诱导矫治器可以矫治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畸形,同时有改善下牙弓宽度,控制下颌平面角和前牙唇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矫治 咬合诱导矫治器 Twin-block矫正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形矫治器中尖牙移动设计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7
作者 陈精诚 赵梦丽 +3 位作者 程志恒 张吉利 潘研 刘昕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3-348,共6页
目的:研究隐形矫治器前牙内收过程中尖牙的最佳力学设计。方法:本研究选取1名成年患者的CBCT影像学数据构建出上颌牙列以及隐形矫治器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并根据内收角度的差异从0°~90°分别设计出19组载荷,依照隐形矫治器的最... 目的:研究隐形矫治器前牙内收过程中尖牙的最佳力学设计。方法:本研究选取1名成年患者的CBCT影像学数据构建出上颌牙列以及隐形矫治器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并根据内收角度的差异从0°~90°分别设计出19组载荷,依照隐形矫治器的最大移动步幅将相应的力学分配设计加载到模型上,比较分析其力学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尖牙牙体各部分在不同力学设计下冠根呈现不同的移动现象,并随着矢状向分力减小与垂直向分力的增加呈现不同平面上移动量的衰减或递增。结论:隐形矫治器前牙内收角度区间设计在40°~50°对于尖牙来说是最佳的力学分配设计,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添加额外设计来控制轴倾和转矩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分析 隐形矫治器 尖牙力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型功能调节器-Ⅲ型矫治器在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牙合)平面异常发育儿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8
作者 吴临美 董加洪 +2 位作者 杜武龙 王财 王珮珮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5期55-57,共3页
目的:分析改良型功能调节器(FR)-Ⅲ型矫治器在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平面异常发育儿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3年5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平面异常发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 目的:分析改良型功能调节器(FR)-Ⅲ型矫治器在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平面异常发育儿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3年5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平面异常发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FR常规矫治器矫治,观察组采用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蝶鞍角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两组前颅底长度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Y轴角、下颌平面角、平面角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后牙槽高、下颌第一磨牙颊尖点到下颌平面的距离(L6-MP)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L6-MP大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垂直向异常指数(ODI)、前后不调指数(APDI)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ODI/AP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在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平面异常发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错(牙合)畸形及平面异常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牙期 错(牙合)畸形 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rbst矫治器和Twin-block矫治器治疗骨性Angle Ⅱ~2错的X线头影测量对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韩金友 伍军 黄臻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10期1099-1101,共3页
目的:探讨铸造夹板式Herbst矫治器和Twin-bolck矫治器矫治Angle Ⅱ2类错的机制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30例骨龄为FG-G期恒牙列Angle Ⅱ2类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Herbst矫治器组)和对照组(Twin-block矫治器组),其中治疗组15例,采用... 目的:探讨铸造夹板式Herbst矫治器和Twin-bolck矫治器矫治Angle Ⅱ2类错的机制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30例骨龄为FG-G期恒牙列Angle Ⅱ2类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Herbst矫治器组)和对照组(Twin-block矫治器组),其中治疗组15例,采用铸造夹板式Herbst矫治器矫治:对照组15例,采用Twin-blokc矫治器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矫治前后、颌、面矢状向和垂直向上的头影测量分析,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均达到了磨牙中性关系,前牙达到正常的覆盖、覆关系,但是治疗组的疗程明显的短于对照组。结论:Herbst矫治器和Twin-block矫治器均能有效地矫治Angle Ⅱ2类错;但前者在刺激下颌骨生长、促进下颌骨前移等骨性变化以及在患者面型的改善方面明显的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LE Ⅱ^2类错耠 HERBST矫治器 twin-bolck矫治器 X线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腭侧边缘不同延伸长度在拔牙病例中力学特点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10
作者 王江婷 陈梅 +3 位作者 张瑞晶 刘林毅 佘芮 温秀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60-966,共7页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不同腭侧边缘延伸长度在拔牙病例中内收前牙时的牙列移动特点。方法:构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依据不同第二前磨牙区腭侧边缘延伸长度分为4组工况:龈上1 mm、齐龈、延长1 mm及延...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不同腭侧边缘延伸长度在拔牙病例中内收前牙时的牙列移动特点。方法:构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依据不同第二前磨牙区腭侧边缘延伸长度分为4组工况:龈上1 mm、齐龈、延长1 mm及延长2 mm,分析4组工况下牙齿移动特点及牙周膜应力。结果:所有工况中,均表现为切牙舌倾伸长、尖牙远中倾斜及后牙近中倾斜。随腭侧边缘长度的增加,中切牙矢状向倾斜程度在工况4时最小,侧切牙在工况2时最小;尖牙远中位移量依次增加,舌倾位移量依次减小,伸长位移量在工况1~3时增加,工况4时减小;第二前磨牙近中及压低位移量在工况1~3时少量增加,工况4时减小;第一磨牙近中压低位移量依次增加。牙周膜等效应力表现为尖牙根尖区应力峰值最大。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拔牙病例内收上前牙时会出现过山车现象,边缘长度增加有利于切牙整体移动,但尖牙远中倾斜趋势增加,当膜片延长超过1 mm时可防止尖牙舌倾伸长及第二前磨牙近中倾斜,同时对第一磨牙支抗要求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拔牙矫治 正畸间隙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牙周病患者的效果
11
作者 彭德志 刘安娜 孙萍萍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6期2939-2942,共4页
目的应用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牙周病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应用传统托槽矫正器治疗的42例牙周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同期应用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的84例牙周病患者作观察组,均随访至... 目的应用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牙周病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应用传统托槽矫正器治疗的42例牙周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同期应用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的84例牙周病患者作观察组,均随访至矫治完成。比较两组矫治前、矫治完成后咀嚼效能,矫治完成后正畸效果,矫治前、矫治8周后龈沟液炎症因子、牙周指数情况。结果与矫治前比较,两组矫治完成后咀嚼效能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矫治完成后,对照组临床正畸总有效率(76.19%)低于观察组(96.43%)(P<0.05)。两组矫治8周后龈沟液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牙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龈指数相比矫治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龈沟液β-防御素2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龈沟液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锁托槽矫治器可有效提高牙周病患者的正畸效果以及咀嚼效能,降低牙龈下菌斑中致病菌分布率,同时还能够减轻患者龈沟液内相关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牙周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病 矫治器 自锁托槽 正畸效果 龈沟液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锥形束CT对隐形矫治器矫治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检测效果分析
12
作者 徐巍巍 邓旭霞 +4 位作者 霍英杰 季洪超 李薇 刘兰 刘雅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42-144,共3页
目的 探讨隐形矫治器矫治Ⅱ类错[牙合]畸形前后的口腔锥形束CT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以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钟摆矫治器,观察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比两组治... 目的 探讨隐形矫治器矫治Ⅱ类错[牙合]畸形前后的口腔锥形束CT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以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钟摆矫治器,观察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上下颌骨的骨性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长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上颌第一磨牙(U6)的位移距离对比,牙冠与牙根在各个维度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蝶鞍中心、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之间夹角(SNA)、蝶鞍中心、下牙槽座点、鼻根点之间夹角(SNB)、腭平面倾斜角(SN-PP)、上颌平面角(PP-FH)、后面高(S-Go)、后面高与前面高之比(S-Go/N-Me)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前后的前下面高与前面高之比LFH/TFH、L6近中颊的尖点与MP平面垂直距离[L6-MP(LPDH)]、U1-SN角度差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口腔锥形束CT的检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改善磨牙远移后牙齿垂直方向变化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矫治器 错[牙合]畸形 第一磨牙 下颌骨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Twin block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安氏二类下颌后缩中的临床对比
13
作者 谢超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945-1948,共4页
目的:比较传统双合垫(Twin block)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安氏二类下颌后缩的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本院93例安氏二类下颌后缩患者临床资料,按矫治器的不同分为传统TB(Twin block)组(n=48)和无托槽隐形组(n=45)。传... 目的:比较传统双合垫(Twin block)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安氏二类下颌后缩的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本院93例安氏二类下颌后缩患者临床资料,按矫治器的不同分为传统TB(Twin block)组(n=48)和无托槽隐形组(n=45)。传统TB采用传统Twin block矫治器矫治,无托槽隐形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矫治前、矫治6 m后采用数字化口腔全景X射线机测定两组蝶鞍中心、鼻根点、下牙槽座点形成的交角(Sella nasion B point angle,SNB)、蝶鞍中心、鼻根点、上牙槽座点形成的交角(Sella nasion A point angle,SNA)、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形成的交角(ANB angle,ANB)、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连线的交角(L1-NB角)、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和上齿槽座点连线的上交角(U1-NA角)、上中切牙切缘到鼻根点和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U1-NA距)、下中切牙切缘到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连线的距离(L1-NB距)、下颌角点至下颌颏顶点的距离(Go-Gn距)水平;采用卧式口腔锥形束CT机测定上气道的总体积(V总)、最小横截面积(Smin)、最小矢状径(Lmin矢)、最小冠状径(Lmin冠)水平;同时采用中文版儿童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Child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CPQ11-14)评估口腔健康情况,并于矫治期间统计不良反应。结果:矫治后,两组SNB角、SNA角、ANB角、L1-NB角、U1-NA角、U1-NA距、L1-NB距、Go-Gn距均优于矫治前,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矫治后,两组V总、Smin、Lmin矢、Lmin冠、CPQ11-14评分均高于矫治前,且传统TB组均高于无托槽隐形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Twin block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安氏二类下颌后缩均有良好效果,但前者改善气道效果更佳,而后者更能维持口腔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二类下颌后缩 Twin block矫治器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上下颌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唇侧固定矫治器对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牙周状况和龈沟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4
作者 徐志明 李平 +2 位作者 薛慧 郁棨薰 徐燕群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分析和评价唇侧固定矫治器对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牙周状况和龈沟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为青少年唇侧固定正畸患者的口腔预防保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50例采用唇侧固... 目的:分析和评价唇侧固定矫治器对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牙周状况和龈沟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为青少年唇侧固定正畸患者的口腔预防保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50例采用唇侧固定矫治器治疗的青少年固定正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接受固定正畸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9个月后患者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以及中切牙牙龈沟液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IL-17A水平。结果:接受正畸治疗1个月和9个月后,患者的PLI、SBI、GI和龈沟液中的IL-6、TNF-α、IL-17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9个月后患者的PLI、SBI、GI和龈沟液中的IL-6、TNF-α、IL-17A水平均低于治疗1个月时,但其差异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患者接受唇侧固定正畸治疗后PLI、SBI、GI和龈沟液中的炎症因子水平升高,这提示临床医生在正畸治疗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患者的口腔卫生宣教工作,以确保正畸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侧固定矫治器 正畸治疗 牙周炎 菌斑指数 龈沟出血指数 牙龈指数 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17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患者牙周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48
15
作者 卢海丽 康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25-628,共4页
近年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相比于传统的固定矫治器,隐形矫治器采用塑胶压膜成形固位并施力于牙齿,患者可自由取戴,具有美观隐蔽、方便舒适、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清洁卫生等优点,但其是否更加有益于正畸患者的牙... 近年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相比于传统的固定矫治器,隐形矫治器采用塑胶压膜成形固位并施力于牙齿,患者可自由取戴,具有美观隐蔽、方便舒适、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清洁卫生等优点,但其是否更加有益于正畸患者的牙周健康目前尚无定论。本文就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患者牙周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形矫治器 固定矫治器 正畸 牙周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前伸矫治器和Herbst矫治器治疗AngleⅡ类错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国新 贺红 +2 位作者 王彤 张漫 华先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10-511,共2页
目的 :比较下颌前伸矫治器 (MandibularProtractionAppliance ,MPA)和Herbst矫治器对AngleⅡ类错牙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 2 6例AngleⅡ类错牙合病人 ,男 14例 ,女 12例 ,最大 13岁 ,最小 10岁。X线头影测量显示主要为下颌后缩及轻... 目的 :比较下颌前伸矫治器 (MandibularProtractionAppliance ,MPA)和Herbst矫治器对AngleⅡ类错牙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 2 6例AngleⅡ类错牙合病人 ,男 14例 ,女 12例 ,最大 13岁 ,最小 10岁。X线头影测量显示主要为下颌后缩及轻微上颌前突 ,手腕片显示为生长发育高峰期。将这些病人分成两组 ,一组用下颌前伸矫治器治疗 (MPA组 ) ,另一组用Herbst矫治器进行治疗 (HA组 )。功能矫治结束时 ,两组病例均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由专人定点、测量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X线头影测量结果显示两组病例中Co -Pg、Go -Pg及Co -Go均增大 ,其变化量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表明下颌前伸矫治器及Herbst矫治器均能促进下颌骨生长 ,尤其是下颌升支的生长 ;SNB、ANB、U1-L1、U1-NL及L1-MP的变化量经过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说明下颌前伸矫治器和Herbst矫治器都能有效矫治AngleⅡ类错牙合颌骨矢状关系不调 ,尤其是前者更有效 ,而Herbst矫治器易引起支抗丢失 ,即易使上颌前牙舌向倾斜、下颌前牙唇倾。结论 :下颌前伸矫治器和Herbst矫治器治疗早期AngleⅡ类错牙合均可取得明显的骨胳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前伸矫治器 HERBST矫治器 治疗 AngleⅡ类错He X线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正畸矫治器对牙周炎症及龈沟液炎性因子影响的长期研究 被引量:72
17
作者 左志刚 李洪发 +3 位作者 徐津 郑朝 武杰 刘大勇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23-1227,共5页
目的:比较无托槽隐形矫形器、自锁托槽和传统金属托槽矫治器对患者口腔卫生的长期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正畸科就诊并行矫治的30例牙列拥挤患者,平均年龄(21.20±2.15)岁。患者彻底清理牙菌斑与牙结石后分别使... 目的:比较无托槽隐形矫形器、自锁托槽和传统金属托槽矫治器对患者口腔卫生的长期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正畸科就诊并行矫治的30例牙列拥挤患者,平均年龄(21.20±2.15)岁。患者彻底清理牙菌斑与牙结石后分别使用隐形矫治器(Invisalign,隐适美)、自锁托槽矫治器(DAMON Q)、传统金属托槽矫治器(Victory Series),在治疗开始后0、1、3、6、12、18、24个月采集患者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石指数、软垢指数,并测量龈沟液中IL-1β和TNF-α的浓度。结果:基线时各组的性别、年龄、安氏分类与牙周指数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各组的牙周指数均较基线时有所上升(P<0.05),除软垢指数外其他指数均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6~12个月时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组的牙周指数显著高于隐形组(P<0.05)。18个月后,3组的牙龈指数与龈沟出血指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0~9月3组的IL-1β和TNF-α表达均明显上升(P<0.05),9个月后隐形组的表达趋于稳定,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锁托槽组、传统托槽组9~12月的表达最高,随后逐步下降,到24个月时与隐形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观察了3种矫治器对口腔卫生的长期影响,证实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矫正前期有助于口腔卫生保持,而正畸开始18个月后,3种矫治器对口腔卫生的影响差别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隐适美 自锁托槽 牙周指数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2种不同类型固定矫治器在尖牙远移过程中对龈沟液碱性磷酸酶含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闫翔 苏寒 +1 位作者 谭葆春 王天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13-815,共3页
目的固定矫治是当前正畸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固定矫治器种类繁多,本研究探讨2种不同固定矫治器在尖牙远移时对龈沟液碱性磷酸酶(gingival crevicular flaid-alkaline phosphatase,GCF-ALP)水平变化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 目的固定矫治是当前正畸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固定矫治器种类繁多,本研究探讨2种不同固定矫治器在尖牙远移时对龈沟液碱性磷酸酶(gingival crevicular flaid-alkaline phosphatase,GCF-ALP)水平变化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例男性青少年患者,年龄12~16岁,每例患者随机选取同颌同名牙列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牙列佩戴自锁直丝弓托槽矫治器;对照组牙列佩戴普通结扎式直丝弓托槽。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矫治前、矫治后1 h、24 h、48 h、72 h、168 h及2周GCF-ALP含量水平的变化。结果佩戴自锁直丝弓托槽矫治器牙列的实验组GCF-ALP含量水平在加力72 h开始升高,升高的幅度、速率均高于佩戴普通结扎式直丝弓托槽矫治器的对照组牙列。结论正畸过程中受机械力的作用GCF-ALP水平发生动态变化。使用自锁直丝弓托槽矫治器,摩擦力较小,相对普通结扎式托槽,GCF-ALP含量水平改变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矫治器 龈沟液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美观矫治器对成人正畸患者牙周健康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玉如 苑瑾瑾 +4 位作者 李敬谦 白颖 闫亚姿 刘凌云 张春香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7年第10期1757-1759,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陶瓷自锁托槽矫治器在矫治初期对成人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成人正畸患者并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B组采用陶瓷自锁托槽矫治,在戴入矫治器前、戴入矫治器后的第1、3、... 目的对比分析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陶瓷自锁托槽矫治器在矫治初期对成人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成人正畸患者并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B组采用陶瓷自锁托槽矫治,在戴入矫治器前、戴入矫治器后的第1、3、6个月时分别检测牙周指数,包括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以及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分析两组牙周指数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结果戴入矫治器后第1、3、6个月,A、B两组牙周指数在各矫治时期均高于矫治前;两组间PL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D、S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相对于陶瓷自锁托槽矫治器更利于患者对牙周健康的维护,但两者对牙周健康的影响并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陶瓷自锁托槽矫治器 牙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锁托槽矫治器在牙颌畸形患者正畸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杨英双 赵海红 赵晋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21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自锁托槽矫治器在牙颌畸形患者正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牙颌畸形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金属托槽治疗)各53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牙周指数、龈沟液天冬酸转移酶(AST)含量及托槽脱... 目的探讨自锁托槽矫治器在牙颌畸形患者正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牙颌畸形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金属托槽治疗)各53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牙周指数、龈沟液天冬酸转移酶(AST)含量及托槽脱落率。结果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的牙周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后24、48、72、168 h,观察组的龈沟液AST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后6个月及1、3、5年,观察组的牙槽脱落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自锁托槽矫治器可有效地降低牙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后的牙周指数及龈沟液AST含量,延长牙槽使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颌畸形 自锁托槽矫治器 牙周指数 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