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60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Paleogeography of the Early and Early Middle Jurassic Coal Measures in the Turpan-Hami Basin,Northwestern China
1
作者 Di Gao,Longyi Shao,Zhong Luo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arth 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56-156,共1页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palaeogeography of the Early and early Middle Jurassic coal measures in the Turpan-Hami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The controls of the palaeogeography and sequence stra...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palaeogeography of the Early and early Middle Jurassic coal measures in the Turpan-Hami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The controls of the palaeogeography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n the coal accumulation in this basin have been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al measures were formed in a fluvial-delta-lacustrine sedimentary system,and a total of 4 third-order sequences were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coal accumula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JURASSIC turpan-hami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first discovery of non-avian dinosaur egg clutch(Macroolithus yaotunensis,Elongatoolithidae)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Qiupa Formation of Tantou Basin
2
作者 ZHU Xu-Feng CHANG Fei +10 位作者 LI Yu ZHANG Xu-Huang GAO Dian-Song WANG Qiang QIU Rui WANG Xiao-Lin LIU Di JIA Song-Hai JIA Guang-Hui ZHANG Jian-Hua XU Li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72,共14页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Tantou Basin in western Henan has yielded many vertebrate fossils,which are featured by several non-avian dinosaurs.Meanwhile,studies on their eggs were yet inadequate though many eggshells hav...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Tantou Basin in western Henan has yielded many vertebrate fossils,which are featured by several non-avian dinosaurs.Meanwhile,studies on their eggs were yet inadequate though many eggshells have been reported.The newly discovered material 41HⅤ0199 was excavated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Qiupa Formation in 2021.The block preserves eight complete eggs arranged in two partial rings that form a partial clutch,and there are some scattered eggshells preserved closely with the block,showing a concave-up to concave-down ratio of 54.5:45.5,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cattered eggshells come from the clutch and the clutch had been partially broken before it was buried.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the eggs and eggshells can be assigned to Macroolithus yaotunensis(Elongatoolithidae),an oospecies known to be related to oviraptorids,which leads Yulong mini to be its probable producer.Besides,some eggshells show microstructural signs indicating egg retention,which marks the second example of egg retention in the oofamily Elongatoolithid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tou basin Upper Cretaceous Qiupa Formation dinosaur egg Macroolith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first discovery of non-avian dinosaur egg and bone fossils in the Hefei Basin
3
作者 WANG Qiang DONG Zhe +4 位作者 MAO Lei ZHU Xu-Feng CHEN Yan-Bin HUANG Jian-Dong DING Hai-Dong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8-252,共5页
This report is about the first record of non-avian dinosaur eggs in the Hefei Basin,Anhui Province,China.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elongated egg body,linear ridges on the outer surface and two structure layer,the eg... This report is about the first record of non-avian dinosaur eggs in the Hefei Basin,Anhui Province,China.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elongated egg body,linear ridges on the outer surface and two structure layer,the eggs can be referred to Elongatoolithidae.The gradual boundary between the cone and the column layers as well as the relative thin eggshell(less than 1 mm)indicates its affinity within Elongatoolithus.The eggs are identified as Elongatoolithus oosp.,as they were severely compressed and experienced erosion on both inner and outer surfaces.The discovery of egg fossil in the Hefei Basin offers evidence for stratum comparison in this region and supplements the diversity of egg fossils in Anhui.Meanwhile,this discovery also enriches the paleo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elongatoolith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fei basin Upper Cretaceous Zhangqiao Formation egg fossil Elongatoolithida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covery of Pleistocene fruit bat Rousettus and its coexisting non-volant micromammalian fossils from the Guilin Basin,South China
4
作者 Rana Mehroz FAZAL HE Zhan-Wu +5 位作者 DU Bao-Pu CHANG Mei-Jing SHI Jing-Song NI Xi-Jun LI Qiang ZHAO Ling-Xia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3-188,共16页
In 2015,the discovery of mammalian fossils,paleolithic artifacts,and burned bones in the Maoershan Cave of the Guilin Basin,northeastern Guangxi,indicated that it is 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Paleolithic site.In 2021,... In 2015,the discovery of mammalian fossils,paleolithic artifacts,and burned bones in the Maoershan Cave of the Guilin Basin,northeastern Guangxi,indicated that it is 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Paleolithic site.In 2021,stratigraphic sectioning and the systematic screening of small mammal sand samples were conducted.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he new material of the fruit bat Rousettus leschenaultii,accompanied by a concise overview of the non-volant micromammals that coexisted with it in the Quaternary sediments of the Maoershan Cave.This finding marks the second occurrence of fruit bat fossils in China,contributing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ntal morphology and past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Rousettus.The micromammalian assemblage of the Maoershan Cave is composed of 3 orders,9 families,26 genera,and 30 species,and exhibits notable similarities with those of the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Yumi Cave,Xinglong Cave,Yanhui Cave,Mawokou Cave,Zhongliangshan,and Chuan Cave faunas.The biochronology of the micromammalian assemblage from the Maoershan Cave has been determined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late Middle Pleistocene,providing a new assemblage in the Pleistocene mammalian faunal sequence in southern China.The presence of abundant oriental forested elements indicates that the Guilin Basin used to be a humid and warm subtropical forest paleoenvironment similar to the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 during the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ilin basin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fruit bat micromammalian assemblage BIOSTRATIGRAPHY PALEOENVIRON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and driving factor analysis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based on Google Earth Engine 被引量:2
5
作者 WEI Xi YANG Dazhi +2 位作者 CAI Xiangwen SHAO Ya TANG Xiangling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92-1608,共17页
For regional ecological management,it is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ecosystems and analyz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ecological changes.Using the Google Earth Engine(GEE)platform,the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For regional ecological management,it is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ecosystems and analyz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ecological changes.Using the Google Earth Engine(GEE)platform,the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was calculated for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for 1991,2001,2011,and 2021.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Furthermore,geographic detectors we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 effect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The results verified that:1)From 1991 to 2021,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The area with good and excell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proportion increased by 19.69%(3406.57 km^(2)),while the area with fair and po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proportion decreased by 10.76%(1860.36 km^(2)).2)Spatially,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exhibited a pattern of low quality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high quality in the periphery.Specifically,po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characterized the Guilin urban area,Pingle County,and Lingchuan County.3)From 1991 to 2021,a significant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Areas with high-high agglomeration were predominantly forests and grasslands,indicating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whereas areas with low-low agglomeration were dominated by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indicating po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4)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exerted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basin,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factors had the great influence.This study aimed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nd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related to ecology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Driving factor Google Earth Engine Lijiang River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吐哈盆地三种荒漠蜥蜴胃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
6
作者 王涛 阎晓菲 +4 位作者 王旖旎 赵怡阳 孙鑫 陈胜涛 王楠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97-1909,共13页
旨在为掌握新疆吐哈盆地三种荒漠蜥蜴胃肠道线虫种类及感染情况,对新疆岩蜥(Laudakia stoliczkana)、吐鲁番麻蜥(Eremias roborowskii)和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xillaris)共计127只蜥蜴进行胃肠道线虫检查,采用剖检法分离胃肠道线虫... 旨在为掌握新疆吐哈盆地三种荒漠蜥蜴胃肠道线虫种类及感染情况,对新疆岩蜥(Laudakia stoliczkana)、吐鲁番麻蜥(Eremias roborowskii)和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xillaris)共计127只蜥蜴进行胃肠道线虫检查,采用剖检法分离胃肠道线虫,进行形态学鉴定。使用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种不同荒漠蜥蜴性别间、头体长(snout-vent length, SVL)间、体重间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种荒漠蜥蜴胃肠道线虫总感染率为28.35%,新疆岩蜥感染率为100%,吐鲁番麻蜥感染率为27.59%,叶城沙蜥感染率为22.22%;新疆岩蜥胃肠道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极显著高于吐鲁番麻蜥和叶城沙蜥,其雄性感染强度显著高于雌性;较大体型的感染强度更高。基于虫种形态特征鉴定出三种优势虫种为泡翼科Abbreviata属线虫、咽齿科Spauligodon属线虫和咽齿科Parapharyngodon属线虫,均为中国新纪录属。本研究对新疆吐哈盆地三种荒漠蜥蜴胃肠道线虫进行感染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不仅为新疆荒漠蜥蜴寄生虫多样性研究积累重要数据资料,还可为荒漠蜥蜴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荒漠蜥蜴 胃肠道线虫 新纪录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青山-阿尼玛卿山两侧三叠纪盆地沉积特征及其对布青山-阿尼玛卿洋关闭时限的约束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奋宁 计文化 +6 位作者 辜平阳 李荣社 陈守建 张海军 孟勇 张晨博 查显锋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208,共17页
位于布青山-阿尼玛卿山两侧的共和盆地和巴颜喀拉山盆地,三叠纪时其沉积特征与古特提斯洋的分支洋———布青山-阿尼玛卿山洋的演化密切相关。前人对盆地东部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对盆地中-西部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选取共和盆地隆务... 位于布青山-阿尼玛卿山两侧的共和盆地和巴颜喀拉山盆地,三叠纪时其沉积特征与古特提斯洋的分支洋———布青山-阿尼玛卿山洋的演化密切相关。前人对盆地东部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对盆地中-西部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选取共和盆地隆务河群和巴颜喀拉山盆地巴颜喀拉山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二者的沉积序列、古流向、沉积物源和原型盆地类型等综合分析研究,结合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探讨布青山-阿尼玛卿洋的闭合时限。研究认为:①共和盆地三叠纪时为弧后盆地,接受不同的物源区,玛沁以北,共和、贵南、泽库、河南以西物源区为东昆仑和柴达木,玛曲以北,共和、贵南、泽库、河南以东物源主要来源于东北部的祁连山,玛沁、玛曲以南物源来源于南部布青山-阿尼玛卿山;②巴颜喀拉盆地三叠纪时为残留洋盆地,主要物源来源于北侧的布青山—阿尼玛卿山;③布青山-阿尼玛卿山地区在三叠系沉积之前已经隆升并成为剥蚀区,为两侧盆地体提供主要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源 三叠纪 共和盆地 巴颜喀拉盆地 布青山-阿尼玛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存条件对陆相中高熟页岩油富集与流动性保持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文智 刘伟 +9 位作者 卞从胜 刘显阳 蒲秀刚 陆加敏 李永新 李军辉 刘诗局 关铭 付秀丽 董劲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陆相页岩烃源岩层系内部滞留烃数量与品质的控制因素除生烃母质类型、丰度、热成熟度与页岩储层储集空间外,烃源岩保存条件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在现阶段关注较少;针对该科学问题,以实例解剖为出发点,探讨保存条件在页岩油可动烃富集中的... 陆相页岩烃源岩层系内部滞留烃数量与品质的控制因素除生烃母质类型、丰度、热成熟度与页岩储层储集空间外,烃源岩保存条件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在现阶段关注较少;针对该科学问题,以实例解剖为出发点,探讨保存条件在页岩油可动烃富集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良好的保存条件主要有3方面的关键作用:①确保足够多的轻烃(C_(1)—C_(13))、中组分烃(C_(14)—C_(25))和小分子芳香烃(含1~2个苯环)留在地层中以增加页岩油流动性和流动量;②确保地层具有较高的能量场(异常高压),以推动页岩油最大量流出;③确保滞留烃保持多组分烃(轻烃、中质烃、重烃和含杂原子化合物)混相流动条件,使重烃(ΣC_(25+))和重质组分(非烃和沥青质)有最佳流动度和最大流动量。经实例解剖证实,凡经济可采性较好的陆相页岩油除有机质类型、丰度与热成熟度及储集空间等有利条件外,页岩层系保存条件好,是页岩油经济成藏的关键因素,应纳入页岩油富集区/段评价标准,成为有利勘探靶体选择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中高熟页岩油 可动烃富集 保存条件 地层能量场 烃组分混相 滞留烃流动度 松辽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准噶尔盆地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水预报的比例系数系统响应误差修正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瞿思敏 陆威村 +4 位作者 蒋思军 陈辉 石朋 虞鸿 张锏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4,105,共8页
针对系统微分响应误差修正方法在水文预报中同时修正多个变量出现的信息不足的问题,考虑各变量误差在不同时段对洪水预报精度的影响,提出了比例系数系统响应误差修正方法。以同时修正新安江模型各雨量单元降水量为例,分别采用湿润区(长... 针对系统微分响应误差修正方法在水文预报中同时修正多个变量出现的信息不足的问题,考虑各变量误差在不同时段对洪水预报精度的影响,提出了比例系数系统响应误差修正方法。以同时修正新安江模型各雨量单元降水量为例,分别采用湿润区(长诏水库流域)的理想模型和半干旱半湿润区(日照水库流域)的实际流域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经过误差修正,湿润区理想模型和半干旱半湿润区实际流域在次洪流量模拟中的平均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从0.906和0.573提升至0.994和0.809,比例系数系统响应误差修正方法修正效果明显,具有跨气候区的强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预报 系统微分响应 误差修正 比例系数 长诏水库流域 日照水库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下古生界全油气系统碳酸盐岩油气藏改造特征与成因模式 被引量:1
10
作者 曹鹏 赵振丞 +6 位作者 庞雄奇 李才俊 庞宏 林会喜 杨海军 马奎友 张思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9-1315,共17页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是中国重要油气产层,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受多期构造活动、多期油气充注和调整改造的影响,其油气藏改造特征、成因模式和分布规律尚不完全明确,制约了深层-超深层油气探勘的进展。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是中国重要油气产层,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受多期构造活动、多期油气充注和调整改造的影响,其油气藏改造特征、成因模式和分布规律尚不完全明确,制约了深层-超深层油气探勘的进展。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系统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藏改造特征与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台盆区碳酸盐岩改造类油气藏油气成藏动力边界和动力场均受到构造破坏;早期油气藏类型由连续致密油气藏转变为常规裂缝型、缝洞型或孔洞型油气藏。呈现叠复连续油气藏特征,形成断溶体油气藏新类型。②台盆区碳酸盐岩改造类油气藏受控于沉积演化、构造运动、成藏期次和保存条件等多因素动态耦合,历经3个演化阶段,油气成藏动力边界在物理化学的作用下被破坏。③改造类油气藏具有“纵向分层、横向分带”的有序分布特征。纵向分层性主要由岩性组合和沉积环境差异决定,横向分带性则受断裂和不整合面发育程度控制。礁滩体油气藏和不整合孔洞类油气藏主要位于自由动力场,断层裂缝类油气藏则位于浮力成藏下限与油气成藏底线之间的局限动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模式 改造特征 碳酸盐岩 下古生界 台盆区 全油气系统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寒武系筇竹寺组新类型页岩气形成机理与勘探突破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彤楼 邓虎成 +2 位作者 赵爽 魏力民 何建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9,共13页
基于四川盆地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岩心、测井、地震和生产等资料,采用矿物扫描、有机与无机地球化学分析、突破压力及三轴力学测试等方法,开展筇竹寺组储层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分析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高产条件、页岩气形成机理和富集模式... 基于四川盆地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岩心、测井、地震和生产等资料,采用矿物扫描、有机与无机地球化学分析、突破压力及三轴力学测试等方法,开展筇竹寺组储层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分析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高产条件、页岩气形成机理和富集模式。研究表明:①深水富有机质和浅水低有机质两类粉砂质页岩都具有很好的含气性;②页岩脆性矿物组成具有长石、石英含量相当的特征;③页岩孔隙以无机质孔为主,有机质孔含量低,孔隙发育受长英质矿物与总有机碳含量(TOC)共同控制;④页岩有机质类型为Ⅰ型,成烃生物为藻类和疑源类,成熟度高,生烃潜力高;⑤深水相、浅水相页岩气分别具有原地和混合成气的特点。⑥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基本规律是“TOC控藏、无机质孔控富”,富集模式为以ZY2井为代表的富有机质页岩“三高一超”(高TOC、高长英质矿物含量、高无机质孔、地层超压)原地富集模式和以JS103井为代表的低有机质页岩“两高一中一低”(高长英质、高地层压力、中无机质孔、低TOC)原地+输导层富集模式,是有别于志留系龙马溪组的新类型页岩气。研究成果丰富了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形成机理,部署的多口探井实现页岩气勘探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寒武系 筇竹寺组 页岩气 无机质孔 长英质 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udyko模式的白洋淀流域不同时间尺度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涛 韩鹏飞 +3 位作者 王旭升 蒋小伟 张志远 万力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9-458,共10页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流域内水资源的形成和水文要素之间的转化,准确量化河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非稳态条件下的水文气候弹性解析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白洋淀流域山区的八个子流域为研究区...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流域内水资源的形成和水文要素之间的转化,准确量化河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非稳态条件下的水文气候弹性解析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白洋淀流域山区的八个子流域为研究区,使用最新提出的基于Budyko模式的非稳态径流弹性系数解析新方法,将年际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在中国流域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将其适用范围进行拓展,并进一步与采用多年时间尺度稳态条件下的基于Budyko模式的弹性方法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年际尺度下,年蒸散比和水储量变化比与年干旱指数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在年际和多年时间尺度下河川径流对降水变化更为敏感;而年际尺度下径流弹性系数小于多年稳态下的结果,表明流域水储量对径流气候变化的响应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年际弹性系数与流域面积的相关性较好。本研究验证了最新提出的基于Budyko模式的非稳态径流弹性系数新方法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将其适用性由湿润区拓展到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对今后白洋淀流域和雄安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yko模式 气候变化 弹性系数 白洋淀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在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下寒武统沉积结构与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兆辉 曾洪流 +5 位作者 胡素云 张君龙 刘伟 周红英 马德波 傅启龙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5,共13页
塔里木盆地轮探1井揭示深层下寒武统白云岩具备油气勘探潜力,古城地区与轮探1井位于同一台缘带。利用地震沉积学的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性学两大分支学科原理研究了古城地区下寒武统沉积特征,将相位旋转、小波分频、wheeler域转换、地层... 塔里木盆地轮探1井揭示深层下寒武统白云岩具备油气勘探潜力,古城地区与轮探1井位于同一台缘带。利用地震沉积学的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性学两大分支学科原理研究了古城地区下寒武统沉积特征,将相位旋转、小波分频、wheeler域转换、地层切片和RGB融合技术整合,形成了地震地貌学(模式驱动)研究流程,从而定性表征沉积相;将相位旋转、小波分频、地震属性提取、主因子分析和随机拟合技术整合形成了地震岩性学(数据驱动)研究流程,从而定量预测储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下寒武统自西向东发育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至盆地环境,组成完整沉积相序。中缓坡发育3套(6期)礁滩体,第2套受后期潮道改造,形成潮道改造型碳酸盐岩颗粒滩,潮道内地层较均质,潮道间地层垂向非均质性强导致地震频率较高。②研究区外缓坡近端发育线物源斜坡扇,外缓坡远端至盆地区域发育点物源盆底扇。源自中缓坡礁滩体系的沉积物沿着同沉积走滑断裂相关峡谷被搬运,从而形成了斜坡扇和盆底扇。③研究区储层多发育于中缓坡,外缓坡至盆地较少,内缓坡几乎不发育。外缓坡至盆地区域发育的斜坡扇和盆底扇、中缓坡发育的潮道间岩溶颗粒滩和潮道口发育的潮汐三角洲储层厚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地震地貌学 地震岩性学 潮道 颗粒滩 线物源斜坡扇 点物源盆底扇 下寒武统 古城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历史时期鄂尔多斯盆地的范围、性质及其勘探意义
14
作者 何登发 成祥 +10 位作者 张国伟 赵文智 赵喆 刘新社 包洪平 范立勇 邹松 开百泽 毛丹凤 许艳华 成昌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7-771,共15页
基于地表地质、探井、重磁电与地震勘探资料分析,将盆地与周缘造山带相结合统一成图,对地质历史时期鄂尔多斯原型盆地的边界、分布范围、地质结构与构造属性等开展系统解析。研究表明,鄂尔多斯地块的西界为恩格尔乌苏断裂带,东界为太行... 基于地表地质、探井、重磁电与地震勘探资料分析,将盆地与周缘造山带相结合统一成图,对地质历史时期鄂尔多斯原型盆地的边界、分布范围、地质结构与构造属性等开展系统解析。研究表明,鄂尔多斯地块的西界为恩格尔乌苏断裂带,东界为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北界为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南界为商丹缝合带;鄂尔多斯盆地的边界在中元古代—古生代为板块边界,在中新生代为陆内变形边界;该盆地在中元古代—奥陶纪为覆盖整个鄂尔多斯地块的海相克拉通盆地、石炭纪—二叠纪为板块边缘岛弧隆起带围限下的海陆过渡相坳陷盆地、三叠纪为陆内统一湖相坳陷盆地、新生代为裂谷体系环绕的陆内克拉通盆地,盆地范围自古至今逐步缩小。大型原型盆地的广覆性决定了油气勘探范围远超现今沉积盆地范畴,勘探层系为纵向多目的层系。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全油气(或成矿)系统”的特点,盆地深层中元古界宽裂谷体系“盆下盆”和寒武系—奥陶系被动陆缘盆地与克拉通内坳陷将成为油气勘探重要接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边界 原型盆地 构造属性 能源矿产 叠合盆地 全油气系统 油气勘探领域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缺水地区“四水四定”创新管理战略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浩 周祖昊 +8 位作者 褚俊英 王花兰 熊伟 周添红 左芸 张旭昇 马凯 马明月 邓全成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为给甘肃省、黄河流域乃至北方缺水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贯彻落实“四水四定”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以甘肃省黄河...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为给甘肃省、黄河流域乃至北方缺水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贯彻落实“四水四定”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以甘肃省黄河流域为北方缺水地区代表,分析了存在的主要水问题,以及面临的新形势和所处的战略地位,剖析了甘肃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现状,提出了新形势下甘肃省黄河流域“四水四定”创新管理的战略对策,包括开展顶层设计、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以及推进开展试点建设等。北方缺水地区实施“四水四定”的核心在于要把水资源作为刚性约束,优化生态、能源和粮食发展格局,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协调的人口、城市、灌溉和产业发展规模,提升水与“城-地-人-产”的适配性,从根本上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甘肃省 刚性约束 体制创新 管理机制 北方缺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下红河流域植被NDVI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谦 关颖慧 刘玉国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2-402,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时间尺度下红河流域极端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82—2022年NDVI数据和38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日气象数据,使用RClimDex模型计算16个极端气候指数,并... [目的]探究不同时间尺度下红河流域极端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82—2022年NDVI数据和38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日气象数据,使用RClimDex模型计算16个极端气候指数,并运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探讨NDVI在年、季、月尺度下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特征。[结果]1)红河流域NDVI年平均值为0.68,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变化幅度为0.035/(10 a)(p<0.01、R^(2)=0.78);空间上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2)极端高温事件趋多趋强,极端降水指数中仅连续湿润天数以0.42 d/10 a的速率显著下降,流域整体呈暖干化态势。3)极端暖指数的增加对植被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极端冷指数的增加对植被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而DTR则表现出短期尺度上对NDVI的正向促进作用和长时间尺度下对NDVI的反向抑制作用;大部分极端降水指数与NDVI在年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而在季节和月尺度上多表现为负相关。[结论]不同时间尺度下植被NDVI对极端气候指数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看,气温对植被的动态变化起主导作用,极端气温对植被NDVI变化的贡献率高于极端降水,而植被对极端降水事件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时空变化 红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测度、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斌 孙涛 薛建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通过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探究其动态演进规律和区域差异情况。[结果]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偏低,增长较为缓慢,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大致呈现出稳中有进、波动上升的动态演进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极化现象;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总体差异在2018年后有所缩小,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逐渐下降,区域内差异贡献率较为稳定,超变密度贡献率在2018年后有所上升。[结论]应通过乡村内部发展和城镇外部支持相结合,两极发力,削弱极化现象,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群 乡村振兴 动态演进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植被生产力与冠层结构易损性的非一致性评估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璐 畅建霞 +2 位作者 杨贵斌 郭爱军 王义民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5-153,共9页
频繁的干旱事件已对植被正常生长与生态系统稳定构成威胁。为解析干旱对植被影响的复杂性,该研究基于Copula模型,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总初级生产力和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构建了气象干旱胁迫下植被生产力与冠层结构损失的条件概率模型... 频繁的干旱事件已对植被正常生长与生态系统稳定构成威胁。为解析干旱对植被影响的复杂性,该研究基于Copula模型,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总初级生产力和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构建了气象干旱胁迫下植被生产力与冠层结构损失的条件概率模型,并运用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探讨了植被对干旱响应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82—2018年长江流域植被生产力、冠层结构对气象干旱的滞后响应在时间维和空间维呈现出非一致性特征。时间上,植被生产力对气象干旱的响应时间较冠层结构更长;空间上,汉江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干流区植被生产力易损性高,而金沙江流域和长江干流区间冠层结构易损性高。不同类型植被的易损性不同,水田和常绿阔叶林的生产力损失概率较高,分别为21.05%、17.26%,草地和常绿针叶林的冠层结构损失概率更大,分别为36.35%、35.73%。此外,植被生产力与冠层结构的关键环境影响因子不同,前者主要受控于冠层结构和土壤水分,后者则对海拔和气候因子更为敏感。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干旱对植被的影响,进而为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产力 冠层结构 植被响应 触发阈值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齐家凹陷南部青山口组一段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姚玉来 肖飞 +3 位作者 李士超 杨建国 公繁浩 王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71,共13页
基于齐家凹陷南部松页油1井青一段详细的岩心观察描述以及测井元素数据分析,应用元素质量比w(Mg)/w(Ca)、w(Th)/w(U)、(w(Fe)+w(Al))/(w(Ca)+w(Mg))等指示参数,恢复青一段沉积时期古环境,探讨控制有机质富集的古环境因素。结果表明:青... 基于齐家凹陷南部松页油1井青一段详细的岩心观察描述以及测井元素数据分析,应用元素质量比w(Mg)/w(Ca)、w(Th)/w(U)、(w(Fe)+w(Al))/(w(Ca)+w(Mg))等指示参数,恢复青一段沉积时期古环境,探讨控制有机质富集的古环境因素。结果表明:青一段中下部为半深湖和深湖亚相沉积,上部为浅湖亚相,中下部层状暗色泥页岩更为发育;青一段沉积时期经历气候由潮湿到半潮湿,湖水盐度由微咸水到淡水,还原条件由强到弱,水深由深变浅,水动力由停滞到低能的古环境演变过程;青一段自下而上泥页岩TOC含量逐渐降低,TOC与氧化还原条件、古气候和古水深指标相关性最大,表明有机质的富集主要受控于泥页岩沉积时期的氧化还原环境、古气候和古水深;潮湿气候、缺氧环境下的深水区更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深湖相层状富有机质暗色泥页岩是页岩油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古环境 页岩油 有机质富集 松辽盆地 青山口组一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索瑞霞 王琪 +1 位作者 张帆 赵曾燕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30,共11页
研究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有助于加强流域内的生态保护,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黄河流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本文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2000-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种植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 研究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有助于加强流域内的生态保护,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黄河流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本文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2000-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种植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基于Tapio脱钩模型探讨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并通过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模型对种植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①2000-2021年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量累计增加了2998.89×10^(4)t,且整体呈先增后减的波动趋势,具体表现为快速增长-稳定增长-快速下降的三阶段变化特征。从碳源构成可知,农业物资投入是种植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且在种植业碳源中年均占比为73.28%。②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省际和区域性差异,河南省和青海省分别为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量最高和最低的省份,两省份研究期内的碳排放峰值分别为4785.86×10^(4)、94.09×10^(4)t;且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整体呈下游>上游>中游的分布特征。③黄河流域种植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整体上表现为弱脱钩向强脱钩发展,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各省份的脱钩效应间存在显著性差异。④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均抑制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增长,而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因素则对种植业碳排放有正向促进作用。研究显示,黄河流域各省份种植业碳排放发展呈现明显不同,亟需制定差异性发展战略,以实现黄河流域种植业整体低碳化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种植业碳排放 Tapio脱钩模型 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