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5年初夏云南严重干旱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35
1
作者 刘瑜 赵尔旭 +2 位作者 黄玮 孙丹 琚建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40,共6页
2005年春末夏初云南出现了55年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通过诊断分析发现,造成此异常气候主要原因是中高层大气环流季节转换滞后,冷空气活动偏北;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热带对流偏弱;西太平洋副高偏南、偏强、偏西。
关键词 云南 高温干旱 南海季风 副热带高压 热带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与水分胁迫下玉米的交叉适应机制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永福 黄鹤平 +4 位作者 银立新 牛燕芬 莫丽玲 陈泽斌 杨桂英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4,共6页
为了揭示高、低温及干旱交替对玉米植株生长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机制,以会单2号幼苗为试材,分别经高温(36℃、40℃)、低温(4℃、8℃)、室温(25℃,CK)预处理72 h,然后进行无土栽培,待苗长至50 cm左右时在营养液中加入15%聚乙二醇(PEG-60... 为了揭示高、低温及干旱交替对玉米植株生长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机制,以会单2号幼苗为试材,分别经高温(36℃、40℃)、低温(4℃、8℃)、室温(25℃,CK)预处理72 h,然后进行无土栽培,待苗长至50 cm左右时在营养液中加入15%聚乙二醇(PEG-6000)进行模拟干旱处理。结果表明,高、低温预处理对玉米苗的生长影响较大,其中高温预处理抑制玉米苗在干旱胁迫前的生长,降低生物量积累,但干旱胁迫后高温(36℃、40℃)预处理的玉米苗保持较快的生长速率,株高较干旱胁迫前分别增长了46.7、44.0 cm,生物量分别增长了41.0、37.4 g;而低温预处理却显著促进了玉米苗在干旱胁迫前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但在干旱胁迫过程中表现不明显。高、低温预处理可显著减小玉米根、茎、叶相对含水率和总相对含水量的降幅,显著增加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氮、钾的含量。干旱胁迫结束时,40℃预处理的玉米植株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氮、钾含量分别达到1 286.31μg/g、75.76 mg/g、11.43 mg/g、32.80 mg/g、12.19 mg/g,显著高于低温处理和CK。因此,低温预处理可促进玉米苗的生长,而高温预处理则抑制其生长,这种作用在干旱胁迫下则逆转。高、低温预处理可诱导玉米植株对干旱胁迫的交叉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与渗透调节能力的增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低温胁迫 交叉适应性 干旱胁迫 渗透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生南亚毛灰藓在不同温度和干旱条件下的生理生化特性 被引量:4
3
作者 党成强 李宗峰 +4 位作者 陈淼 高婷 黄慧敏 刘锦春 陶建平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3-401,共9页
通过模拟高温和干旱处理,对喀斯特石漠化生境中南亚毛灰藓(Homomallium simlaense(Mitt.)Broth.Mitt)在胁迫条件下生理特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亚毛灰藓在高温和干旱条件下,各项生理指标均与相对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丙二醛、... 通过模拟高温和干旱处理,对喀斯特石漠化生境中南亚毛灰藓(Homomallium simlaense(Mitt.)Broth.Mitt)在胁迫条件下生理特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亚毛灰藓在高温和干旱条件下,各项生理指标均与相对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丙二醛、渗透调节物质和叶绿素含量均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和含水量的降低而减少,但植株仍保持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以维持渗透压的平衡。在极端干旱和高温的条件下,南亚毛灰藓可通过降低生理活性,保持一定的可溶性糖含量度过胁迫期,同时丙二醛含量保持最低状态。高温和干旱处理结束后,进行复水处理,植株的渗透调节物质和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光合作用迅速恢复。研究结果表明,南亚毛灰藓适应干旱和高温的极端条件可能与丙二醛含量有关,但复水结束后丙二醛含量升高,胁迫反而增强,说明南亚毛灰藓对高温和干旱具有一定耐受性,原因可能与其长期生存于喀斯特的石生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毛灰藓 干旱胁迫 高温胁迫 生理适应性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0-25,共6页
20 0 0年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点为 :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或接近常年 ,出现全国性干旱 ,特别是北方地区春夏季遭遇多年来罕见的特大干旱 ;汛期未发生大范围的暴雨洪涝灾害 ;秋季黄淮以南地区出现持续连阴雨天气。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或... 20 0 0年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点为 :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或接近常年 ,出现全国性干旱 ,特别是北方地区春夏季遭遇多年来罕见的特大干旱 ;汛期未发生大范围的暴雨洪涝灾害 ;秋季黄淮以南地区出现持续连阴雨天气。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 ,持续暖冬态势发生转折 ,夏季高温酷热。春季北方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异常频繁 ;登陆我国台风个数偏少 ;风雹等强对流天气明显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洪涝灾害 2000年 中国 气候 高温 沙尘暴 台风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牧草对高温干旱适应性特征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正民 舒惠玲 +1 位作者 樊水根 曹景勤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6,共6页
对美国矮象草、毛花雀稗、百喜草等热带牧草具有的特殊组织与细胞结构进行了探讨。从而确认这几种热带牧草对高温干旱、酸、瘠有很强的适应性,是适合红壤丘陵区种植的优良草种。
关键词 热带牧草 高温干旱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洪洁莉 陈丽娟 +1 位作者 王悦颖 章大全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5-505,共11页
2022年秋季,全国气候总体呈现暖干的特征,其中南方大部出现持续高温干旱。秋季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秋季降水季节内变率大,9月全国大部降水偏少,10月降水总体呈现南北少、中间多,11月我国中东部大部降水偏多而西部大部降... 2022年秋季,全国气候总体呈现暖干的特征,其中南方大部出现持续高温干旱。秋季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秋季降水季节内变率大,9月全国大部降水偏少,10月降水总体呈现南北少、中间多,11月我国中东部大部降水偏多而西部大部降水偏少。9—10月环流异常特征显示我国南方上空为偏北风距平,来自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输送条件极差,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我国南方受下沉运动控制,有利于大部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出现持续干旱。海温外强迫影响分析显示,2022年秋季印度-太平洋暖池异常偏暖,热带太平洋中东部偏冷,赤道印度洋西部偏冷,对应赤道印度洋上空纬向季风环流和太平洋上空Walker环流之间为显著的耦合特征。热带印度洋偶极子(TIOD)显著影响区域为江南西部和西南地区东南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显著影响区域是江南大部和华南北部。即2022年秋季我国南方降水异常偏少受到TIOD负位相和拉尼娜状态的协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高温干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季节内变化 La Nina TI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8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芳 张芳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25-1431,共7页
2015年8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地区极涡呈偏心型分布,亚洲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势,槽脊强度均强于常年同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接近常年略偏强,位置偏西、偏南。8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05.1 mm,接近常年同期(105.3 mm);全国平... 2015年8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地区极涡呈偏心型分布,亚洲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势,槽脊强度均强于常年同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接近常年略偏强,位置偏西、偏南。8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05.1 mm,接近常年同期(105.3 mm);全国平均气温为21.1℃,较常年同期(20.8℃)偏高0.3℃,上旬,江淮及其以南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月内共出现5次主要区域性暴雨过程。8月共有4个热带气旋(风力8级以上)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活动,其中,第13号台风苏迪罗登陆我国,台风生成和登陆个数均偏少。华北、西北地区东部及内蒙古中部等地气象干旱持续发展。全国多个省(区、市)遭受风雹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副热带高压 暴雨 高温 热带气旋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8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吕心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53-1458,共6页
2011年8月环流特征如下:极涡呈现2个中心,强度偏弱。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呈4波型分布,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南,中旬西伸脊线点偏西,强度略偏强。2011年8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1.3℃,较常年同期(20.3℃)偏高1.0℃。全国平均降水量为85.7 mm.平均... 2011年8月环流特征如下:极涡呈现2个中心,强度偏弱。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呈4波型分布,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南,中旬西伸脊线点偏西,强度略偏强。2011年8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1.3℃,较常年同期(20.3℃)偏高1.0℃。全国平均降水量为85.7 mm.平均降水量偏少16.5%。月内出现了10次降水过程,西北太平洋有4个热带风暴活动,其中"南玛都"登陆我国台湾省和福建省,超强台风梅花对我国东部大范围沿海造成了较大影响。江南大部、华南北部及重庆、四川东部等地持续高温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高温 热带风暴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6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芳 何立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37-1244,共8页
2018年6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地区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且偏强,亚洲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势,槽脊强度均强于常年同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明显偏东,强度略偏强;南海夏季风于6月第二候爆发,较常年偏晚3候且季风槽偏弱。6月全国... 2018年6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地区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且偏强,亚洲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势,槽脊强度均强于常年同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明显偏东,强度略偏强;南海夏季风于6月第二候爆发,较常年偏晚3候且季风槽偏弱。6月全国平均降水量92.9 mm,较常年同期(99.3 mm)偏少6%;全国平均气温为20.9℃,较常年同期(20.0℃)偏高0.9℃。月内共出现4次主要区域性暴雨过程。6月共有3个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活动,其中,第四号台风艾云尼3次登陆我国。内蒙古、辽宁、河北北部等地气象干旱持续发展;下旬京津冀地区出现极端高温;全国多个省(区、市)遭受风雹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副热带高压 季风槽 暴雨 热带气旋 干旱 高温 强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8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冠博 高拴柱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26-1432,共7页
2021年8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强度偏强;亚洲大陆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西。8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8.3 mm,较常年同期(105.2 mm)偏多12%;全国平均气温为21.1℃,较常年同期(20.8℃... 2021年8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强度偏强;亚洲大陆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西。8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8.3 mm,较常年同期(105.2 mm)偏多12%;全国平均气温为21.1℃,较常年同期(20.8℃)偏高0.3℃。月内共出现了10次区域性强降水过程,其中1次降水活动与台风有关。共有4个热带气旋(风力8级以上)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活动,其中台风卢碧先后登陆我国广东和福建。月内,南方遭受暴雨洪涝灾害;西北东部等地气象干旱持续;华南西北部、江南西南部及四川东南部等地高温日数多;多地遭受强对流天气灾害,部分地区受灾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副热带高压 台风 洪涝 干旱 高温 强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锻炼对干旱胁迫下南方红豆杉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文杨 陈亚飞 +3 位作者 何辉 郑伟 孙耀清 尹娟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7-63,共7页
为给干旱半干旱地区高效种植南方红豆杉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5年生南方红豆杉为材料,设置40、45、50℃高温锻炼8 h后再恢复至25℃培养的处理组和一直处于25℃培养的对照(CK),之后对这4个处理同时进行干旱胁迫,研究其对南方红豆杉生物... 为给干旱半干旱地区高效种植南方红豆杉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5年生南方红豆杉为材料,设置40、45、50℃高温锻炼8 h后再恢复至25℃培养的处理组和一直处于25℃培养的对照(CK),之后对这4个处理同时进行干旱胁迫,研究其对南方红豆杉生物量、根冠比和叶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总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干旱胁迫21天时,40、45℃处理南方红豆杉的叶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及生物量随着温度的上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根冠比则不断增大。干旱胁迫21天时,40℃和45℃高温处理南方红豆杉叶片光合色素含量、POD活性显著高于CK和50℃处理,MDA含量显著低于CK;整个干旱胁迫过程中,两处理的CAT活性呈现干旱胁迫前期高后期低的现象;40℃处理南方红豆杉叶片POD活性最高,其叶片含水量、叶片相对含水量、根冠比、生物量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综之,南方红豆杉存在温度和干旱交叉适应现象,适宜高温锻炼后的南方红豆杉比未经高温锻炼的更能适应干旱半干旱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 高温锻炼 干旱胁迫 交叉适应性 生理生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伏旱条件下不同粳稻品种的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晏华 易陈红 +2 位作者 杨涛 谭家刚 张可琼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2期27-29,33,共4页
[目的]研究粳稻品种在渝东北高温伏旱条件下的适应性。[方法]以中科8号和II优838为对照品种,对引进的14份粳稻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粳2、粳3、粳4和粳5这4个品种在当地生产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结论]生育期是影响品种适应性的关键... [目的]研究粳稻品种在渝东北高温伏旱条件下的适应性。[方法]以中科8号和II优838为对照品种,对引进的14份粳稻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粳2、粳3、粳4和粳5这4个品种在当地生产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结论]生育期是影响品种适应性的关键性状,全生育期与II优838相当且具有一定产量优势的品种在该地区才具备生产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高温伏旱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