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心脾同治”探讨甘麦大枣汤在脏躁治疗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舒 王丰林 +1 位作者 刘婷 张国民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13-1716,1720,共5页
脏躁是一种以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神疲乏力,心烦失眠,情绪容易波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理疾病,与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具有相似性。脏躁病因病机复杂,中医认为与情志失常,思虑过度,肝气郁结,心脾受损,阴血不足有关,基于“心脾同治”理... 脏躁是一种以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神疲乏力,心烦失眠,情绪容易波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理疾病,与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具有相似性。脏躁病因病机复杂,中医认为与情志失常,思虑过度,肝气郁结,心脾受损,阴血不足有关,基于“心脾同治”理论可用甘麦大枣汤进行治疗,其药简效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躁 情志病 心脾同治 心理疾病 抑郁症 多靶点 甘麦大枣汤 辨证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肝脾同调”阐析慢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被引量:8
2
作者 叶永安 靳茜 +1 位作者 李小科 杜宏波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2-655,共4页
慢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郁、虚、湿、毒、瘀”是其核心病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其中,以“郁、虚”为核心的肝脾失调是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肝脾同调”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基本治法,在慢性肝病不同阶段,其“肝脾同调”内涵... 慢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郁、虚、湿、毒、瘀”是其核心病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其中,以“郁、虚”为核心的肝脾失调是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肝脾同调”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基本治法,在慢性肝病不同阶段,其“肝脾同调”内涵同中有异。根据肝、脾生理病理特性,治脾明辨虚实,厘清轻重,活用运脾、健脾、温脾、醒脾、补脾等法;调肝体用并重,精准辨证,活用疏肝、缓肝、散肝、柔肝等法。临床上,治脾与调肝相辅相成,治调并举,常获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病 核心病机 肝脾同病 肝脾同调 治脾调肝 中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原因和中医药诊治策略 被引量:7
3
作者 杨元明 梁丹红 +4 位作者 梁民联 郑欢 秦书敏 吴皓萌 黄绍刚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171-2174,2179,共5页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病理机制复杂,临床症状多样,采用单一治疗方式对部分患者难以奏效,易导致病情迁延而发展成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目前国内外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并无确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也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中医辨证治...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病理机制复杂,临床症状多样,采用单一治疗方式对部分患者难以奏效,易导致病情迁延而发展成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目前国内外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并无确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也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状态,提高生命质量,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难治性 原因 中医药 策略 通降理论 血三脏理论 治酸不制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脾为之使”理论探讨从脾论治冠心病 被引量:6
4
作者 吕晓明 宋囡 +4 位作者 董宝强 吴瑶 杜莹 贾连群 杨关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6-168,共3页
基于《黄帝内经》"脾为之使"理论,通过阐明"脾为之使"的中医含义,脾与其余四脏间的关系,尤其强调脾与心之间关系,以及从中医和现代生物学基础两方面探讨"从脾论治"冠心病的科学内涵,以期从中医传统理论角... 基于《黄帝内经》"脾为之使"理论,通过阐明"脾为之使"的中医含义,脾与其余四脏间的关系,尤其强调脾与心之间关系,以及从中医和现代生物学基础两方面探讨"从脾论治"冠心病的科学内涵,以期从中医传统理论角度,探讨脾与冠心病的密切关系,为"从脾论治"冠心病提供理论依据与科研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脾为之使 从脾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心脾同治”理论探讨益气活血方调控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大鼠炎症反应的机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瑾茜 喻嵘 +6 位作者 李薇 杨蕙 张田田 蔺晓源 胡国恒 陈亚 雷诗卉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35-941,共7页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益气活血方调控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大鼠免疫炎症的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模型组和中药组均采用“力竭+控食+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模型,造模周期为22 d,中药组在...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益气活血方调控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大鼠免疫炎症的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模型组和中药组均采用“力竭+控食+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模型,造模周期为22 d,中药组在造模第8天起予以益气活血方预处理14 d。于第25天取大鼠血清、脾、主动脉及缺血区心肌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35、IL-37含量;HE染色观察脾、心肌组织病理形态;Masson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脾、心、主动脉IL-35、IL-37光密度表达及蛋白表达。结果(1)模型组较正常组血清中IL-37、IL-35显著降低(P<0.00001);中药组较模型组IL-37、IL-35均显著升高(P<0.00001)。(2)HE染色显示模型组心肌间质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脾组织红髓区域变小,白髓可见边缘区(marginal zone,MZ)和动脉周围淋巴鞘之间淋巴小结大量增多。中药组心肌组织炎性浸润较模型组明显减少,脾组织可见正常分布的脾小梁(trabecula,T)、血窦(splenic sinus,SS),且脾中央动脉(central antery,CA)形态规则。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主动脉内膜增生,结构紊乱并存在泡沫细胞、脂质沉淀;中药组主动脉内膜变薄,纤维破损处可见修复痕迹。(3)模型组大鼠心肌、主动脉、脾组织IL-35、IL-37平均光密度值及蛋白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0001);中药组大鼠心肌、主动脉、脾组织IL-35、IL-37平均光密度及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0001)。结论CHD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可为“心脾同治”理论提供模型支撑;益气活血方对CHD气虚血瘀证炎症状态有改善作用,其机制与上调IL-35、IL-37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脾同治 冠心病 气虚血瘀证 免疫炎症反应 益气活血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复方益糖康“心脾论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被引量:8
6
作者 孙贵炎 安继仁 +2 位作者 苏嘉楠 杨宇峰 石岩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7-205,I0019-I0021,共12页
目的依托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对中药复方益糖康“心脾论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进行预测,提供复方益糖康中医治则在现代生物信息学层面的证据。方法TCMSP平台搜索复方益糖康各组成药物的有效成分和靶点,再在GeneCards、OMIM... 目的依托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对中药复方益糖康“心脾论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进行预测,提供复方益糖康中医治则在现代生物信息学层面的证据。方法TCMSP平台搜索复方益糖康各组成药物的有效成分和靶点,再在GeneCards、OMIM、PharmGkb、TTD、DrugBank数据库筛选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靶点基因,再利用Cytoscape软件、STRING和R语言对数据集进行可视化分析,筛选出复方益糖康药物靶基因与疾病相关性基因,同时构绘中药调控网络和蛋白互作网络图,并进行GO与KEGG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预测结合活性。结果筛选出复方益糖康组成药物活性成分211种,对应靶点241个,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疾病靶点5932个,交集靶点共204个,筛选出JUN、MYC、ESR1、STAT3等17个核心关键靶蛋白。GO富集分析生物学过程分析发现复方益糖康可调控对金属离子的反应、细胞的化学物质应激、对氧化应激的反应及对脂多糖反应等生物学进程。KEGG通路分析得到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的AGE-RAGE信号通路等。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对中药复方益糖康的核心成分与疾病核心靶点基因做对接验证,结果显示对接受体与配体均具有良好的自发结合能力。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对中药复方益糖康从“心脾论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现代医学机制进行预测,为该方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作用提供一定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益糖康 心脾论治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具有脑心同治功效的中成药配伍规律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思娜 连妍洁 +3 位作者 仇盛蕾 刘鑫毅 杨悦文 尚菊菊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3期1928-1933,1938,共7页
目的:分析具有脑心同治功效的中成药组方规律,为异病同治的脑心同治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药智网数据库收集具有脑心同治功效的中成药处方,运用Excel 2010、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23.0等统计软件进行配伍规律... 目的:分析具有脑心同治功效的中成药组方规律,为异病同治的脑心同治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药智网数据库收集具有脑心同治功效的中成药处方,运用Excel 2010、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23.0等统计软件进行配伍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37首中成药处方,涉及中药133味,累计频数335次,累计出现频数最高的前6味中药分别是丹参、川芎、当归、黄芪、地龙、红花;药性主要为温性、平性、寒性;药味主要集中在甘味、苦味、辛味;归经以肝经、脾经、心经最为常见;分类多以活血化瘀类药、补虚类药、息风止痉药、清热药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对24对,如丹参-川芎等。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益气活血类与行气活血类两类,代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和通瘀煎。此外,37首中成药主治中医证候共12种,如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等。结论:具有脑心同治功效的中成药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用药以活血化瘀药为核心,辅以补虚类药、息风止痉药、清热药等,为脑心同治法的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同治 异病同治 中成药 药智网 数据挖掘 配伍规律 益气活血 行气活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治心理脾”剖析肠道菌群与心力衰竭的内涵 被引量:2
8
作者 高国川 许文静 +3 位作者 吕渭辉 姚萍 马世玉 陈秋雄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8期2615-2618,共4页
“心脾”论治心力衰竭萌芽于《黄帝内经》,目前通过各项医学热点研究证明了肠道菌群与心力衰竭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从心与脾的生理、病理、经络等相互关系上来论述心脾同治与心力衰竭、肠道菌群的内涵,并着眼于中医心脾功能、病理... “心脾”论治心力衰竭萌芽于《黄帝内经》,目前通过各项医学热点研究证明了肠道菌群与心力衰竭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从心与脾的生理、病理、经络等相互关系上来论述心脾同治与心力衰竭、肠道菌群的内涵,并着眼于中医心脾功能、病理因素、中药研究论述探讨心脾与肠道菌群、心力衰竭之间的纽带关系,以期为临床试验提供指导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脾同治 心力衰竭 肠道菌群 治心理脾 内涵 中医药 辨证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