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心脏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1
作者 张薇 张庆容 +2 位作者 马茂林 冷强华 韩飞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5,共7页
目的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慢性排斥反应(CR)模型并分析其特点。方法以异基因BALB/c和C57BL/6小鼠分别为供体和受体行心脏移植,于术后1、2d给予腹腔注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观察移植物存活时间、供者特异性抗体... 目的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慢性排斥反应(CR)模型并分析其特点。方法以异基因BALB/c和C57BL/6小鼠分别为供体和受体行心脏移植,于术后1、2d给予腹腔注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观察移植物存活时间、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水平、移植物病理学表现和炎症细胞浸润情况。结果异基因移植模型中,CTLA4-Ig治疗后移植物存活时间延长[(28.2±4.1)d比(7.0±0.7)d,P<0.01];术后第2、3、4周血清DSA-IgG水平升高,DSA-IgM水平不变;术后3周移植心脏心肌细胞损伤、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和毛细血管内C4d沉积,且术后第4周加重;移植物内浸润的免疫细胞主要为巨噬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结论利用小鼠异基因心脏移植加用CTLA4-Ig成功建立了CR模型,为后续CR的发病机制和干预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慢性排斥反应 动物模型 小鼠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 供者特异性抗体 免疫细胞 炎症细胞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olvinE1对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菡 罗丹 +1 位作者 李婷 赵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9-215,共7页
背景 以往防治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药物存在诱发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的风险,研究表明resolvinE1(RvE1)能够调节辅助性T细胞1(Th1)型免疫反应,但其对高危角膜移植术后的植片排斥反应有无抑制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高危角膜移植... 背景 以往防治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药物存在诱发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的风险,研究表明resolvinE1(RvE1)能够调节辅助性T细胞1(Th1)型免疫反应,但其对高危角膜移植术后的植片排斥反应有无抑制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局部应用RvE1对植片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BALB/c小鼠为受体、C57BL/6小鼠为供体行角膜移植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异体角膜移植组、异体角膜移植+RvE1组和自体角膜移植组,每组各30只。BALB/c小鼠右眼先用缝线法刺激2周以建立高危角膜移植眼模型,然后行穿透角膜移植术。异体角膜移植组和异体角膜移植+RvE1组小鼠右眼行异体角膜移植,自体角膜移植组小鼠将右眼角膜植片旋转180°后缝合于植床上。异体角膜移植组及自体角膜移植组小鼠术后每日用生理盐水10 μl结膜下注射1次,异体角膜移植+RvE1组小鼠术后同法注射终质量浓度为0.1 μg/μl的RvE1 10 μl,连续7 d。术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角膜植片反应并对其排斥反应进行评分。术后21 d处死各组小鼠各20只,收集小鼠术眼角膜、眼球和术眼侧颈部淋巴结,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角膜植片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术眼角膜中CD4及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术眼侧颈部淋巴结淋巴细胞中Th1细胞(CD3+CD8a-IFN-γ+)比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h1细胞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FN-γ及T-bet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异体角膜移植+RvE1组小鼠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28.5±1.7)d,明显长于异体角膜移植组的(14.0±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P〈0.001),自体角膜移植组小鼠植片在术后50 d存活率为100%。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异体角膜移植+RvE1组和自体角膜移植组小鼠角膜植片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均轻于异体角膜移植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各组角膜全层均有CD4表达,而IFN-γ主要表达于角膜上皮层,异体角膜移植组小鼠角膜组织中CD4和IFN-γ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多于异体角膜移植+RvE1组和自体角膜移植组。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异体角膜移植+RvE1组和自体角膜移植组小鼠淋巴细胞中Th1细胞比例分别为(1.07±0.25)%和(0.85±0.12)%,明显低于异体角膜移植组的(1.56±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异体角膜移植组小鼠角膜中IL-2、TNF-α、IFN-γ及T-bet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异体角膜移植+RvE1组和自体角膜移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vE1可抑制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角膜植片和淋巴细胞中Th1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免疫 角膜移植/免疫 植片排斥反应 十二碳戊烯酸/拟似物&衍生物 ResolvinE1 辅助性T细胞1 细胞因子 动物模型 近交系BALB/c小鼠 近交系C57BL/6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慢性移植肾肾病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3
作者 唐亚雄 唐伟 +2 位作者 梁思敏 李家兵 李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4-196,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易、实用的大鼠肾移植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模型,为研究肾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理、治疗和预防提供平台。方法:F344近交系大鼠和Lewis近交系大鼠作为供、受体,取供体的左肾作为供... 目的:建立一种简易、实用的大鼠肾移植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模型,为研究肾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理、治疗和预防提供平台。方法:F344近交系大鼠和Lewis近交系大鼠作为供、受体,取供体的左肾作为供肾,在裸眼直视下行供体的下腔静脉与受体肾静脉的端端吻合,供体腹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进行原位异体肾移植。术后10mg(/kg.d)×10d环孢素口服液灌胃,于4周后分别观察各受体移植肾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手术于2.5h内完成,成功率达97.50%。移植术后4周开始出现移植肾CAN的病理改变,12周可见典型慢性排斥反应病变。结论:该方法手术操作简单、直观,简化了显微外科技术的设备要求,建立了大鼠慢性移植肾肾病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大鼠 慢性排斥反应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4
作者 王亦斌 于立新 +1 位作者 王志鹏 王元占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为探索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一种快速可靠的诊断方法。方法先暴露和游离受体的吻合段血管,再获取供心以缩短移植心脏冷缺血时间;保留供者的心脏及右上肺,将其胸主动脉与受者的腹主动脉间断端侧吻合;开放血流时,先开放远心端再... 目的为探索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一种快速可靠的诊断方法。方法先暴露和游离受体的吻合段血管,再获取供心以缩短移植心脏冷缺血时间;保留供者的心脏及右上肺,将其胸主动脉与受者的腹主动脉间断端侧吻合;开放血流时,先开放远心端再间断开放近心端,同时按摩心脏至心脏搏动规律、有力,其色泽恢复红润,右上肺亦充盈良好。结果A组(n=20)成功16只,动脉吻合口出血2只、心脏复跳失败1只、吻合口狭窄1只;B组(n=20)成功17只,2只死于吻合口出血,1只死于吻合口狭窄。A组手术成功率为80%,B组为85%(P>0.05)。结论(1)先暴露并游离好受体血管吻合段,再获取供心,可以缩短移植心冷缺血时间。(2)边灌注边获取的方法利于快速而又完整的获取供心。(3)在切取和植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低温保护。(4)利用腹主动脉段进行移植,使手术方便易行。左心做功的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简单、安全、实用,因其左心参与循环而使血流动力学更接近生理状态,是进行心脏移植及血流动力学研究的较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移植物排斥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猪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勇 梁平 +5 位作者 李靖 黄河 陈丙波 卓忠雄 王志刚 王细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65-169,共5页
目的 建立小型猪胰腺移植动物模型 ,探索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方法  4 0只猪随机配对行胰腺移植 2 0次 ,将供胰所带的血管与受体髂血管吻合 ,所带小段十二指肠与空肠吻合 ,术中监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血气。术后测定受... 目的 建立小型猪胰腺移植动物模型 ,探索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方法  4 0只猪随机配对行胰腺移植 2 0次 ,将供胰所带的血管与受体髂血管吻合 ,所带小段十二指肠与空肠吻合 ,术中监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血气。术后测定受体的血淀粉酶、血糖 ,监测外周血免疫指标 ,彩色多普勒检测供胰血流及超声引导下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移植手术成功率为 90 % ,受体平均动脉压在吻合血管开放后有明显下降 ,与血流开放前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输血有助于手术成功 ,受体术后平均存活 (12 6± 2 3)d。外周血免疫学监测指标早于供胰的组织病理改变 ,两者的改变均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表现。结论 小型猪适用于胰腺移植模型的建立 ,加强术中循环功能的管理、及时输血有利于受体成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猪 胰腺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大鼠慢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6
作者 冯宁翰 钱立新 +9 位作者 华立新 夏国伟 吴军 贺伟峰 宋宁宏 乔迪 徐正铨 张炜 吴宏飞 眭元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796-798,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方便、实用的慢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模型,为研究器官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提供平台。方法:以近交系F344大鼠和近交系Lewis大鼠作为供、受体,取供体的双肾作为供肾,借助静脉支架管,行供体的静脉与受体... 目的:建立一种方便、实用的慢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模型,为研究器官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提供平台。方法:以近交系F344大鼠和近交系Lewis大鼠作为供、受体,取供体的双肾作为供肾,借助静脉支架管,行供体的静脉与受体肾静脉的端端吻合,肾动脉与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施行原位异体肾移植。移植后即给与环孢素腹腔注射。并于术后4周后行病理检查。结果:所有手术均于60min内完成。所有的受体均存活超过60天,围手术期死亡数为零。受体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4周后可见典型的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结论:建立了大鼠慢性排斥反应肾移植模型。为研究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进展和干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肾移植 模型 排斥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7
作者 姚坤厚 高毅 +3 位作者 潘明新 张会迎 张清军 王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1304-1306,共3页
目的:通过"Kamada二袖套法"建立稳定的DA-Lewis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实验分两组,同基因组(isogene group),Lewis-Lewis间24只;异基因组(allogene group),DA-Lewis间24例。观察术后一般情况及术后存活时... 目的:通过"Kamada二袖套法"建立稳定的DA-Lewis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实验分两组,同基因组(isogene group),Lewis-Lewis间24只;异基因组(allogene group),DA-Lewis间24例。观察术后一般情况及术后存活时间,两组受体分别于术后3、5、7和10d随机取3只处死取标本,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变化。结果:同基因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中位生存时间超过100d,肝组织发生轻度形态学改变。异基因组大鼠术后黄疸明显,中位生存时间为11d,术后第7天肝组织病理表现典型急性排斥反应(Williams标准)。同期相比异基因组AST、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组(P≤0.001)。结论: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稳定的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移植物排斥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廖涛 杨哲 +2 位作者 张燕楠 韩飞 孙启全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2-368,共7页
目的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模型并分析其特点。方法建立小鼠皮肤移植和心脏移植模型。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同系对照组、非致敏组、预致敏组和预致敏+环孢素组(每组供、受体各9只)。观察各组移植物存活时间、供... 目的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模型并分析其特点。方法建立小鼠皮肤移植和心脏移植模型。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同系对照组、非致敏组、预致敏组和预致敏+环孢素组(每组供、受体各9只)。观察各组移植物存活时间、供体特异性抗体(DSA)水平和病理学表现,分析其排斥反应的特点。结果同系对照组小鼠心脏移植物在3个月观察期内均长期存活,非致敏组、预致敏组和预致敏+环孢素组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分别为(7.0±0.7)d、(2.6±0.5)d和(5.0±0.7)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预致敏组在心脏移植术后3 d、预致敏+环孢素组在心脏移植术后5 d DSA水平均较基础值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非致敏组病理学表现为心肌细胞破坏,形成间质炎,C4d少量沉积,CD3细胞大量浸润;预致敏组和预致敏+环孢素组病理学表现为心肌细胞破坏,形成毛细血管炎,C4d大量沉积,但是前者CD3细胞浸润多于后者。结论利用不同品系间小鼠皮肤移植和心脏移植的基础上加用环孢素可成功建立实用性强的小鼠心脏移植急性AMR模型,为后续AMR的发病机制和干预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 心脏移植 动物模型 供体特异性抗体 C4D 环孢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腹腔内工作型心脏移植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竹林 曹浩 +1 位作者 占贞贞 范慧敏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构建大鼠腹腔内工作型心脏移植模型,总结影响模型成功率的因素。方法 Brown Norway到Lewis大鼠心脏移植90例,其中预实验50例,正式实验40例。采用肺动脉和左房吻合、主动脉和受体腹主动脉吻合的方法建立工作型心脏移植,统计手术存活... 目的构建大鼠腹腔内工作型心脏移植模型,总结影响模型成功率的因素。方法 Brown Norway到Lewis大鼠心脏移植90例,其中预实验50例,正式实验40例。采用肺动脉和左房吻合、主动脉和受体腹主动脉吻合的方法建立工作型心脏移植,统计手术存活率和死亡原因,分析确保成功率的关键因素。结果术者通过练习,手术成功率稳定77.5%,供心冷缺血时间为(34±5)min,整个手术时间为(71±11)min。HE染色显示移植后发生了免疫反应,移植模型可靠。结论决定手术成功率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主要因素有:合格的实验动物、供体心脏的保护、快速有效的血管缝合和术后动物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工作型心脏 动物模型 免疫排斥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温斌 陈宝田 +3 位作者 石镜 赵莉敏 潘桂荣 董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4-107,共4页
分离成年Wistar大鼠心肌细胞(2×106ml-1)SD大鼠的脾细胞(1×107ml-1),前者做刺激细胞,后者做反应细胞,进行混合细胞培养,建立大鼠心脏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体外模型。该模型包括4组:①阴性对... 分离成年Wistar大鼠心肌细胞(2×106ml-1)SD大鼠的脾细胞(1×107ml-1),前者做刺激细胞,后者做反应细胞,进行混合细胞培养,建立大鼠心脏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体外模型。该模型包括4组:①阴性对照组,心肌细胞与经丝裂霉素C处理的脾细胞共同培养。②阳性对照组,心肌细胞与脾细胞共同培养。③药物对照组,在阳性组基础上加入CSA(环孢霉素A10μg/ml)。④实验组,在阳性组基础上加入实验药物(HSP,人类精浆,10μg/ml)。应用光镜、电镜观察各组心肌细胞的受损情况和脾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的数量,并用3H-TdR掺入法测定脾细胞的转化率,证实了CSA和HSP有相似的免疫抑制作用。用大鼠腹腔内心脏异位移植体外模型来重复验证CSA和HSP的免疫抑制作用,两者结果相同,从而证明了心肌细胞混合培养的体外模型不仅简便易行,可靠性强,而且为大规模地筛选免疫抑制剂提供了一种方便、廉价的实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排斥反应 体外模型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泌干扰素-γ的效应T细胞在预警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毛天赐 田普训 +6 位作者 薛武军 潘晓鸣 项和立 丁晨光 靳占奎 段万里 席敏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3年第6期325-330,共6页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外周血中分泌干扰素(IFN)-γ的效应T细胞数量变化在预警急性排斥反应(AR)中的意义。方法本前瞻性对照非连续性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收治的200例同...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外周血中分泌干扰素(IFN)-γ的效应T细胞数量变化在预警急性排斥反应(AR)中的意义。方法本前瞻性对照非连续性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收治的200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根据移植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穿刺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两组:AR组(24例)和移植肾功能正常(stable allograft function,STA)组(176例)。其中AR组根据病理严重程度再分为Ⅰ级(9例)、ⅡA级(7例)、ⅡB级(4例)、Ⅲ级(4例)4种等级。另外随机选择行活体亲属肾移植供者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10例)。3组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3、5、7、14、21、28、60、90 d留取外周血;另外AR组于临床拟诊AR当日开始留取外周血,即0、1、3、5、7、14、21、28 d。通过体外刺激因子佛波酯(phorbol myfismte acetate,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Ion)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释放IFN-γ,采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 linked-immunospot assay,ELISPOT)方法,动态监测外周血分泌IFN-γ的效应T细胞数量(IFN-γELISPOT值)。比较3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IFN-γELISPOT值的动态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FN-γELISPOT值对AR的诊断效果;比较AR组患者冲击治疗前后IFN-γELISPOT值的动态变化;比较AR组中不同病理分级患者的IFN-γELISPOT值的动态变化,以分析IFN-γELISPOT值与AR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术后1、2、4 d,AR组和STA组的IFN-γELISPOT值明显高于HC组(均为P<0.05),肾移植术后1、2、4、7、14、21 d,AR组的IFN-γELISPOT值均明显高于STA组(均为P<0.05)。IFN-γELISPOT值诊断AR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2,最佳临界值为23 spots/5×105PBLs,其评价AR的灵敏度为0.920,特异度为0.875。在诊断前3 d、前1 d及穿刺当日,4组患者之间IFN-γELISPO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AR发生前7 d内,IFN-γELISPOT值上升速度越快,上升峰值越高,提示AR病理损害越严重(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动态监测IFN-γELISPOT值对早期诊断AR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排斥反应 肾移植 干扰素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佛波酯 离子霉素 体外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交系LEWIS→BN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敏 黄晓武 +5 位作者 代智 朱华琦 顾方明 周少来 周俭 樊嘉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目的建立近交系LEWIS→BN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分析手术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及该模型的稳定性,并总结该模型区别于常规使用的SD、Wistar等封闭群大鼠间原位肝移植的特点。方法实验组选择近交系雄性LEWIS及BN大鼠各30只分别作为供、... 目的建立近交系LEWIS→BN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分析手术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及该模型的稳定性,并总结该模型区别于常规使用的SD、Wistar等封闭群大鼠间原位肝移植的特点。方法实验组选择近交系雄性LEWIS及BN大鼠各30只分别作为供、受体,对照组选择雄性BN大鼠各9只作为供、受体。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实施原位肝移植术,不吻合肝动脉;于术后3,5,7,9,11,13,15d处死受体获取肝脏组织,用中性甲醛固定后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以判定急性排斥的程度。结果原位肝移植术成功率约为74%,导致手术失败的原因依次为:肝上下腔静脉出血,门静脉出血,麻醉意外和其他;LEWIS→BN组出现不同程度的排斥现象,而BN→BN组则无排斥现象。与封闭群大鼠肝移植比较,该模型具有自身特点,即在排斥出现的时间、程度和结果转归上表现并非完全一致,然而所有受体均出现了排斥现象。结论大鼠肝移植是目前研究肝移植理想模型,本研究采用Kamada的"二袖套"法成功建立了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交系大鼠 原位肝移植 急性排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亚昆 祝清国 +2 位作者 陈剑峰 仇宇 于忠浩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37-40,84,共5页
目的建立稳定而可靠的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选用30只Wistar大鼠为供体,30只SD大鼠为受体。取供体左肾,采用HC-A离体肾保存液原位灌注,将供肾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以输尿管膀胱植入法行尿路重建... 目的建立稳定而可靠的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选用30只Wistar大鼠为供体,30只SD大鼠为受体。取供体左肾,采用HC-A离体肾保存液原位灌注,将供肾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以输尿管膀胱植入法行尿路重建,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3、6、9周取移植肾观察大体和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排斥反应情况。结果移植肾脏大体和组织形态学呈渐进性变化,至术后9周可出现明显的慢性排斥反应病理改变。移植肾脏可顺利存活,部分出现肾积水并发症,但不影响排斥反应病理变化。结论本方法可建立稳定、可靠的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是研究慢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模型 动物 大鼠 慢性排斥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4
作者 贾其磊 尚攀峰 +2 位作者 侯子珍 郗新生 岳中瑾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8-21,F0002,79,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原位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供体为近交系F344大鼠,受体为Lewis大鼠,供肾采用左肾,在体修整,原位灌注。肾静脉用硬膜外导管做为临时内支架管端-端、六针法吻合,腹主动脉端-侧连续缝合,输尿管带膀胱瓣与膀...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原位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供体为近交系F344大鼠,受体为Lewis大鼠,供肾采用左肾,在体修整,原位灌注。肾静脉用硬膜外导管做为临时内支架管端-端、六针法吻合,腹主动脉端-侧连续缝合,输尿管带膀胱瓣与膀胱吻合。受体术前3 d开始环孢素A灌胃至术后30 d(5 mg/kg·d),以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结果手术时间120~180 min;手术成功率90.9%(40P44);受体均存活60 d。并发症有吻合口出血、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排斥反应等。结论供肾原位灌注,在体修整是简单可靠的方法。静脉內支架管端端吻合,腹主动脉端侧吻合能够达到稳定的成功率,值得推广。熟练的外科操作技能和血管吻合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大鼠 模型 动物 慢性排斥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2在大鼠角膜移植术后角膜中的动态表达及其与排斥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萍萍 吴京 +2 位作者 马明 于健 王博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81-886,共6页
背景 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仍然是导致角膜移植失败的首要原因,其免疫机制非常复杂.研究证实,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其主要效应分子之一白细胞介素-22(IL-22)对心脏、肝脏及骨髓等器官移植方面产生影响,但其在角膜移植排斥反... 背景 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仍然是导致角膜移植失败的首要原因,其免疫机制非常复杂.研究证实,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其主要效应分子之一白细胞介素-22(IL-22)对心脏、肝脏及骨髓等器官移植方面产生影响,但其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尚不确定.目的 探讨IL-22在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SPF级雌性SD大鼠24只,SPF级雌性Wistar大鼠76只,体质量180 ~22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受体大鼠随机分为自体角膜移植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抗排斥组,另取4只健康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24只SD大鼠作为供体,48只Wistar大鼠作为受体,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24只Wistar大鼠行自体角膜移植术.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抗排斥组大鼠术后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2周.术后每日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角膜植片情况,参照Larkin等的排斥反应评分标准判断角膜植片的存活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各组角膜植片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于术后第5天、第14天任意取3只大鼠角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于相应时间点任意取各组5只大鼠角膜植片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计算并比较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IL-22 mRNA和配体激活转录因子芳香烃受体(AhR)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0 d,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抗排斥组为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42,P=0.000).术后不同时间点正常对照组、自体角膜移植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抗排斥组大鼠角膜中IL-22 mRNA的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5 d:F=2.44,P=0.00;术后14 d:F=267.92,P=0.00),其中术后5d和14 d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角膜中IL-2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抗排斥组(术后5 d:9.70±0.35比0.46±0.21;术后14 d:23.12±1.89比3.14±0.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4个组大鼠角膜中AhR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不同,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5 d:F=395.73,P=0.00;术后14 d:F=942.37,P=0.00),其中术后5d和14 d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角膜中AhR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抗排斥组(术后5 d:2.52±0.32比1.89±0.10;术后14 d:7.20±0.25比2.60±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L-22在发生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大鼠角膜中呈高表达,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可通过下调IL-22的表达而抑制免疫排斥反应,AhR对IL-22在角膜植片中的表达发挥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 植片排斥/免疫 辅助T淋巴细胞/免疫 白细胞介素-22 芳香烃受体 妥布霉 素地塞米松滴眼液 生物模型 Wistar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孢霉素A对异体心肌诱导大鼠脾淋巴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时间窗的影响
16
作者 许秀芳 张颖 +7 位作者 辛毅 黄益民 顾云 李娜 孟旭 伍冀湘 周玉杰 张兆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1期1507-1515,共9页
目的:体外建立异体心肌组织抗原诱导大鼠淋巴细胞表面蛋白分子及编码基因表达时间窗模型,动态观察环孢素A对表达时间窗的影响。方法:实验分4组:对照组、抗原组、环孢组和抗原+环孢组。2、6、12、24、48h和72h观察脾白细胞其表面蛋白分... 目的:体外建立异体心肌组织抗原诱导大鼠淋巴细胞表面蛋白分子及编码基因表达时间窗模型,动态观察环孢素A对表达时间窗的影响。方法:实验分4组:对照组、抗原组、环孢组和抗原+环孢组。2、6、12、24、48h和72h观察脾白细胞其表面蛋白分子及编码基因的变化。结果:4组MHC-Ⅱ、CD4、CD8分子、ICAM-1无显著差异,CD4分子环孢霉素组2~24h有一个平台期。IL-2R分子抗原组12h达高峰值,环孢素A组6h有小峰值,抗原+环孢素A组表达较平稳。P59基因对照组逐步负调,而抗原组在2h内和12~24h有2个正调表达,2~12h负调至谷底,后再正调、负调表达,环孢素A组表达较稳定,抗原+环孢素组48h达到谷底,后迅速上升。CD4基因对照组2h、抗原组6h到谷底,后迅速上升,环孢素A组48h达到峰值,抗原+环孢素A组2h内有一个峰值,2组后逐步负调。CD8基因4组均负性表达,除抗原组无谷底外,对照组加药12h出现谷底,环孢素组加药6h出现谷底,抗原+环孢素A组加药12h出现谷底,3组后迅速上升。结论:异体心肌组织抗原可在2h内引发白细胞开始释放细胞表面蛋白分子IL-2R、P59基因表达,刺激6h可以诱发CD4基因开始转录表达,环孢素A 2h开始释放ICAM-I、IL-2R分子。这些结果为更加具体的描述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时间进程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并为更深入阐述环孢素A抑制移植排斥反应的机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移植模型 CD4 CD8 ICAM-1 MHCⅡ P59 早期表达时间窗 环孢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兔模型的建立及对比研究
17
作者 李乃洋 王晓然 +6 位作者 万鹏霞 黄明海 武征 梁轩伟 刘颖 葛坚 王智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1,共5页
背景理想的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是研究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机制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比较各种建立兔高危角膜移植排斥模型方法的临床特点,探索合适的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45只新西兰白兔作为角膜移植受体,... 背景理想的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是研究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机制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比较各种建立兔高危角膜移植排斥模型方法的临床特点,探索合适的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45只新西兰白兔作为角膜移植受体,并按照造模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缝线组、碱烧伤组和异种移植组,每组15只。分别用在角膜4个象限各间断缝1根5_0丝线法和1mol/LNaOH碱烧伤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NV),再建立兔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另一组以猫角膜为供体,建立猫一兔异种角膜移植模型。于第2周和第4周观察植片的组织学情况,对3个组角膜植片裂隙灯下观察植片排斥反应、炎症和新生血管,对植片水肿程度及炎症指数(IF)进行评分,根据角膜混浊、水肿及新生血管合计值计算排斥指数(RI)。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4’T细胞和CD8’T细胞在植片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缝线组、碱烧伤组和异种移植组分别有14、15、15只兔完成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2周,3个组IF中位数分别为0.556、0.778、0.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5.736,P=0.000),异种移植组IF值低于缝线组和碱烧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41、3.993,P=0.000),缝线组IF值低于碱烧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68,P=0.000)。术后2周,3个组RI中位数分别为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2.432,P=0.000),异种移植组RI高于缝线组而低于碱烧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73,P=0.018;Z=3.936,P=0.000),缝线组RI低于碱烧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29,P=0.000)。3个组植片存活时间分别为(17.9±2.0)、(13.4±2.4)、(15.5±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74,P=0.001)。异种移植组的新生血管面积均低于缝线组和碱烧伤组(P〈0.05)。术后2周和4周,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异种移植组植片中的炎性细胞少于缝线组和碱烧伤组,3个组植片中均出现以CD4+T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结论猫一兔异种角膜移植模型较缝线和碱烧伤法制作的角膜移植模型炎症反应轻、新生血管少,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稳定、适度,是理想的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角膜 高危 动物模型 排斥反应 异种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系大鼠之间肝移植排斥反应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叶志坚 杨中萌 王效民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4年第5期289-293,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品系大鼠之间肝移植排斥反应特点。方法依据大鼠不同品系分成对照组SD→SD(A组),实验组Wistar→SD(B组)、Lewis→BN(C组)以及DA→Lewis(D组)4个组,采用Kamada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比较各组受体大鼠术后... 目的比较不同品系大鼠之间肝移植排斥反应特点。方法依据大鼠不同品系分成对照组SD→SD(A组),实验组Wistar→SD(B组)、Lewis→BN(C组)以及DA→Lewis(D组)4个组,采用Kamada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比较各组受体大鼠术后10 d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和白蛋白(Alb)]、血清白细胞介素(IL)-2和IL-10水平、急性排斥反应组织病理学分级和术后平均生存时间。结果与A、B组比较,C组和D组的血清ALT和TB明显升高,Alb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C组比较,D组的TB明显升高,Alb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A组比较,B、C、D组大鼠血清IL-2和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C组和D组的IL-2/IL-10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B组比较,C组和D组大鼠血清IL-2水平明显升高,D组的IL-2/IL-10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C组比较,D组大鼠血清IL-2水平明显升高,D组的IL-2/IL-10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A组大鼠肝组织未见明显排斥反应,排斥活动性指数(RAI)评分(1.8±0.7)分;B组RAI评分(3.1±1.3)分,属轻度或不明确性排斥反应;C组RAI评分(6.9±0.8)分,属中~重度排斥反应;D组RAI评分(8.8±0.5)分,属重度排斥反应。各组间RAI评分比较以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B组、C组、D组受体大鼠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19.3±1.9)d、(116.9±8.3)d、(53.4±6.1)d、(12.1±2.4)d,A组与B组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4种组合中,大鼠DA→Lewis模型排斥反应最剧烈,Lewis→BN次之,而Wistar→SD最轻,接近于免疫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排斥反应 模型 大鼠 白细胞介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内外侵袭模型系统在癌细胞侵袭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A00期259-264,292,共7页
本文总结我组近10年中建立了两个癌细胞侵袭模型系统,即体内和体外共13个侵袭模型。我组已应用到癌细胞侵袭过程形态特征,定量研究,侵袭和转移之间关系的研究及不同恶性瘤细胞和相同癌细胞不同部位移植其侵袭能力的比较研究。实验证明... 本文总结我组近10年中建立了两个癌细胞侵袭模型系统,即体内和体外共13个侵袭模型。我组已应用到癌细胞侵袭过程形态特征,定量研究,侵袭和转移之间关系的研究及不同恶性瘤细胞和相同癌细胞不同部位移植其侵袭能力的比较研究。实验证明这些侵袭模型可运用到不同侵袭研究目的。为今后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细胞侵袭 体内外模型 转移 肿瘤
全文增补中
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模型的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程宏 周嘉俊 +8 位作者 王子杰 张恒诚 郑明 韩志坚 陶俊 居小兵 王增军 谭若芸 顾民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77-681,共5页
目的:构建并鉴定一种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的动物模型。方法:AMR动物模型采用Wistar大鼠作为供体,SD大鼠作为受体。将Wistar大鼠背部皮肤移植至SD大鼠背部,构建同种异体大鼠皮肤移植模型,分别... 目的:构建并鉴定一种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的动物模型。方法:AMR动物模型采用Wistar大鼠作为供体,SD大鼠作为受体。将Wistar大鼠背部皮肤移植至SD大鼠背部,构建同种异体大鼠皮肤移植模型,分别在皮肤移植后1、3、7、10、14、21、28、35 d取大鼠血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ie,DSA)。在DSA最高时将供体肾脏移植至受体,构建同种异体大鼠肾移植AMR动物模型。分别于肾移植术后1~5 d收取移植肾及血清标本,行常规病理染色、C4d免疫荧光染色,以及血清DSA检测。结果:大鼠受体的血清DSA在皮肤移植术后第14天达到最高。相较于各对照组,AMR组大鼠移植肾出现显著的管周毛细血管炎和肾小球炎,免疫荧光示管周毛细血管C4d沉积显著增多,血清DSA显著升高(P <0.05),管周毛细血管炎、肾小球炎、C4d评分显著增高(P <0.05)。结论:成功构建并鉴定一种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AMR的动物模型。该模型操作简便易行,稳定性和性价比较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 动物模型 肾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