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外流流域实际蒸散发变化趋势及多源蒸散产品评估
1
作者 魏玲娜 孙小淞 +4 位作者 董建志 高满 潘继旺 单顾天 刘松岩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3-396,共14页
实际蒸散发的变化会影响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和生态系统健康,准确估算实际蒸散发并掌握其变化趋势,不仅是陆地水循环研究长期面临的挑战,也是应对全球变化的核心议题之一。本文针对中国八大外流流域,利用72个水文站点观测数据,借助4种主流... 实际蒸散发的变化会影响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和生态系统健康,准确估算实际蒸散发并掌握其变化趋势,不仅是陆地水循环研究长期面临的挑战,也是应对全球变化的核心议题之一。本文针对中国八大外流流域,利用72个水文站点观测数据,借助4种主流降水数据集,基于GRACE卫星的陆地水储量变化数据和水量平衡法计算流域实际蒸散发,评估了包括GLDAS_NOAH、GLDAS_CLSM、GLDAS_VIC、ERA5、MERRA2、GLEAM、PML_V2和FLUXCOM在内的8种主流的蒸散发估算产品在中国八大外流流域内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八大流域2003—2020年的年均实际蒸散发量在415.1~1 001.4 mm之间,平均值为626.6 mm,由西北至东南递增,不确定性较小,平均值为46.7 mm;蒸散发产品表现地区差异显著,北方流域优于南方;八大流域整体最佳的陆面模式产品为GLDAS_NOAH、再分析产品为ERA5、遥感微气象产品为GLEAM,推荐的产品松花江为MERRA2、辽河和淮河为GLDAS_CLSM、海河为GLDAS_NOAH、黄河为ERA5、长江及东南诸河和珠江为GLEAM;2003—2020年的年均实际蒸散发量以5.8 mm/a速度增加,松辽、海河北部、东南诸河、珠江西部和长江上游上升趋势显著,陆面模式的选择对产品的蒸散发变化趋势结果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 变化趋势 遥感蒸散发估算产品 GRACE 中国外流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遥感监测ET技术实现北京市农业用水的可持续管理 被引量:10
2
作者 胡明罡 庞治国 李黔湘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3-106,共4页
地表蒸腾蒸发值(ET)是北京市农业用水最主要的消耗量,利用遥感技术监测ET值不仅可以制定合理的区域灌溉用水定额,提高地表与地下水的监测与管理水平,而且可以对农业用水效率、灌溉管理、节水效果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同时可为政府部门进... 地表蒸腾蒸发值(ET)是北京市农业用水最主要的消耗量,利用遥感技术监测ET值不仅可以制定合理的区域灌溉用水定额,提高地表与地下水的监测与管理水平,而且可以对农业用水效率、灌溉管理、节水效果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同时可为政府部门进行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区域水资源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监测 et 农业用水 管理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引黄灌区玉米吸收水分溯源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雨欣 毛舒月 +4 位作者 马国荣 马永成 庄淏然 许德浩 冯克鹏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0,共12页
研究干旱区作物水分供应与利用效率问题对优化农田灌溉制度和提升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宁夏青铜峡引黄灌区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定量化追踪大气降水、土壤水和玉米木质部水的同位素特征,综合运用直接... 研究干旱区作物水分供应与利用效率问题对优化农田灌溉制度和提升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宁夏青铜峡引黄灌区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定量化追踪大气降水、土壤水和玉米木质部水的同位素特征,综合运用直接对比法、MixSIAR模型和蒸散分离技术,深入剖析了玉米在其生育期内的主要吸水深度、各阶段的相对贡献率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主要吸收0~30 cm的浅层土壤水分,其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4.10%(出苗期)、35.44%(拔节期)、41.54%(抽穗期)、41.66%(灌浆期)和48.10%(成熟期);在整个生育期,WUE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受到饱和水汽压差、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等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结果揭示了该地区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浅层土壤水分的高度依赖性和随着生育期发展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蒸散分离 TG模型 总初级生产力 作物蒸腾 根系水分来源 吸水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粗皮桉蒸腾耗水特征及其预测模型构建
4
作者 刘宇升 杜阿朋 +4 位作者 曹昊阳 许宇星 竹万宽 黄润霞 王志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3-62,共10页
【目的】正确认识粗皮桉林分的蒸腾耗水特征,明确环境和林分结构变化对其蒸腾的影响,建立蒸腾多因素集成模型,为桉树产业的可持续经营管理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雷州半岛地区12年生的粗皮桉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扩散探... 【目的】正确认识粗皮桉林分的蒸腾耗水特征,明确环境和林分结构变化对其蒸腾的影响,建立蒸腾多因素集成模型,为桉树产业的可持续经营管理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雷州半岛地区12年生的粗皮桉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扩散探针技术连续监测其液流速率,并通过尺度转换,探讨粗皮桉林分日蒸腾耗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同时采用回归分析,明确潜在蒸散(ET_(P))、土壤含水量(C_(SW))和叶面积指数(I_(LA))与林分日蒸腾耗水量(Q_(d))的独立关系,并利用连乘方程形式构建了Q_(d)的多因素集成模型。【结果】①粗皮桉林分的年蒸腾耗水量为743.4 mm,Q_(d)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季节变化趋势,雨季(5-10月)蒸腾耗水量为456.5 mm,占年蒸腾耗水量的61.41%,但仅占同期降雨量的34.95%,旱季该比例增加到105.01%。②Q_(d)随ET_(P)呈凸抛物线函数增长,而随I_(LA)和C_(SW)均呈饱和指数函数增长,且均存在阈值效应。③Q_(d)与ET_(P)、C_(SW)和I_(LA)耦合得到的多因素集成模型可解释粗皮桉高度分散Q_(d)的87%以上,拟合精度较单因素显著提高。【结论】雨季虽是粗皮桉蒸腾耗水的主要时期,但旱季的林水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应加强粗皮桉旱季的水分管理;此外,粗皮桉的多因素集成模型不但拟合精度更高,还可用于预测因粗皮桉生长和林分管理措施引起的冠层结构变化后的蒸腾量,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粗皮桉林分蒸腾的影响,应用前景更为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皮桉 蒸腾耗水 潜在蒸散 土壤含水量 叶面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不同坡向华北落叶松林分蒸腾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5
作者 杨世纪 万艳芳 +5 位作者 白雨诗 王冬梅 于澎涛 王彦辉 王巍樾 陈瑜佳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20,共13页
【目的】在作为我国黄土高原重要水源地宁夏六盘山的半干旱区,定量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蒸腾对气象条件、土壤水分、林冠结构的响应规律及其坡向差异,为该区域林水协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3年5—10月,在叠叠沟小流域西北坡NW5... 【目的】在作为我国黄土高原重要水源地宁夏六盘山的半干旱区,定量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蒸腾对气象条件、土壤水分、林冠结构的响应规律及其坡向差异,为该区域林水协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3年5—10月,在叠叠沟小流域西北坡NW50°、正北坡N0°、东北坡NE30°的典型坡面中部,各设置1块20m×20m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连续监测树干液流密度、气象因子(表示为日潜在蒸散量PET)和0~60cm土层含水量(表示为相对土壤含水量REW),并定期监测林冠层叶面积指数(LAI),分析不同坡向林分蒸腾对PET、REW和LAI的响应。【结果】1)2023年生长季(5—10月),正北坡林分日均蒸腾量最大(0.93mm·d^(-1)),比西北坡(0.59mm·d^(-1))和东北坡(0.73 mm·d^(-1))分别高0.34、0.20 mm·d^(-1);在干旱期(REW<0.45)的林分蒸腾各坡向间较接近且差异不显著(P>0.05)。2)林分日蒸腾量随REW和LAI增加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上升并渐趋稳定的变化,可用指数函数描述;随PET增加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上升并在达到某峰值后略微下降的变化,可用二项式函数描述。3)林分日蒸腾量对PET的响应在非干旱期(REW>0.45)显著强于干旱期(REW<0.45),表现为林分蒸腾量随PET增加的增长速率在非干旱期大于干旱期,且阴坡林分的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半阴坡林分;而干旱期林分蒸腾量受到土壤水分的限制,表现为林分蒸腾随REW增加呈快速增加趋势,且半阴坡的增长速率明显高于阴坡,即半阴坡林分蒸腾对土壤干旱的响应比阴坡林分更敏感。基于各因子对林分蒸腾影响的贡献率分析,发现REW是导致干旱期林分蒸腾差异的主导因素,平均贡献率为10.21%,且在半阴坡样地的抑制效果最明显(11.8%);在非干旱期,LAI是导致林分蒸腾差异的主导因素,偏离正北方向越大时LAI抑制林分蒸腾效果越弱。【结论】在持续土壤干旱期,华北落叶松林分蒸腾受到土壤干旱的明显抑制,其中土壤水分相对较好的阴坡林分的蒸腾受到的土壤干旱限制作用低于半阴坡林分。在未来森林管理中,考虑到干旱事件会越来越频繁和严重,应根据不同坡向进行管理。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具有气候变化适应性的林水协调管理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林分蒸腾 坡向 干旱 土壤水分 潜在蒸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ET管理理念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何宏谋 丁志宏 张文鸽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13,共4页
结合ET管理的水资源管理新理念,在深入分析和探讨黄河流域现行地表水资源管理体系所需补充完善之处的基础上,从区域水量平衡基本方程出发,构建了一个融合ET管理理念的包括地表水资源管理体系、ET管理体系、地下水资源管理体系在内的黄... 结合ET管理的水资源管理新理念,在深入分析和探讨黄河流域现行地表水资源管理体系所需补充完善之处的基础上,从区域水量平衡基本方程出发,构建了一个融合ET管理理念的包括地表水资源管理体系、ET管理体系、地下水资源管理体系在内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技术体系,并对建立和完善ET管理体系所需解决的问题及其可能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水资源综合管理 水文循环 et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21年中国四大气候区蒸散发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7
作者 玉苏普喀迪尔·孜米尼 张添佑 +3 位作者 杨梦 刘燕丹 王志鹏 温仲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780-7792,共13页
聚焦于1982—2021年间中国四大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温带季风、高寒青藏高原及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的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蒸腾(Transpiration,T)及蒸腾蒸散比(T/ET)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蒸腾蒸... 聚焦于1982—2021年间中国四大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温带季风、高寒青藏高原及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的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蒸腾(Transpiration,T)及蒸腾蒸散比(T/ET)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蒸腾蒸散比数据集,采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R/S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ET、T及T/ET的动态变化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ET显著下降(Slope=-1.09 mm/a,P<0.05),而T和T/ET显著上升(Slope T=0.34 mm/a,Slope T/ET=0.0019/a,P<0.05)。高寒青藏高原气候区ET显著增加(P<0.05),而其他气候区呈现下降趋势;T在温带季风气候区显著下降(-0.61 mm/a,P<0.05),在其他气候区显著上升(P<0.05);T/ET在所有气候区均显著上升(P<0.05)。(2)全国ET、T和T/ET的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梯度特征,高寒青藏高原气候区的ET(813.49 mm)、T(515.23 mm)和T/ET(0.62)均为最高。(3)降水、植被指数和气温是全国ET、T和T/ET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植被指数与气温、降水、饱和水汽压差和辐射的交互作用对T和T/ET最明显。研究结果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蒸腾 蒸腾蒸散比 气候区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监测蒸腾蒸发量(ET)精度校验--以北京市GEF海河项目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黔湘 王华斌 +2 位作者 白忠 张文哲 杜文成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3,共3页
概述了GEF海河项目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流域蒸腾蒸发量(ET)进行流域水管理的思路,介绍传统人工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ET的原理和方法。对2种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北京市GEF海河项目中大部分区(县)卫星遥感监测系统精度为... 概述了GEF海河项目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流域蒸腾蒸发量(ET)进行流域水管理的思路,介绍传统人工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ET的原理和方法。对2种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北京市GEF海河项目中大部分区(县)卫星遥感监测系统精度为±5%以内,各年有1个区(县)精度不达标,待用其它方法继续校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监测 蒸腾蒸发量(et) 精度校验 北京GEF海河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T融合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调控案例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冯峰 何宏谋 +1 位作者 陈召军 张文鸽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9,共5页
针对目前黄河流域存在的实际引黄耗水总量超过年度分水指标、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分析其原因在于水资源管理主要侧重于供水管理,调控的是取水量,忽视了水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循环转化与消耗,因此提出基于R-ET(Runoff-Evapotranspiration/... 针对目前黄河流域存在的实际引黄耗水总量超过年度分水指标、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分析其原因在于水资源管理主要侧重于供水管理,调控的是取水量,忽视了水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循环转化与消耗,因此提出基于R-ET(Runoff-Evapotranspiration/径流—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融合的新型水资源管理模式,以"耗水"管理替代"取水"管理,控制区域ET从而实现真实节水。以黄河流域兰州至头道拐区间为研究实例,通过分析各分项ET(Evapotranspiration/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调控的可行性,提出了4种节水方案,可使引黄水量从无节水的98.6亿m3减少至42.96亿m3,从而达到了降低该区域实际耗水量的目的。该管理模式有利于完善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为黄河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资源管理 耗水量 案例研究 R-et(Runoff-evapotranspi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六盘山半湿润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蒸腾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10
作者 刘璇 郭建斌 +2 位作者 付高冉 韩炎穆 于澎涛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9,共11页
林分蒸腾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占森林总蒸散量的40%~70%,直接影响着区域小气候及下游用水安全。预测变化环境下的林分蒸腾量(T),分析林分蒸腾的影响因子及其对这些因子的响应,对于森林水分调控和林水综合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林分蒸腾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占森林总蒸散量的40%~70%,直接影响着区域小气候及下游用水安全。预测变化环境下的林分蒸腾量(T),分析林分蒸腾的影响因子及其对这些因子的响应,对于森林水分调控和林水综合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于2019年生长季(5-10月),在宁夏六盘山半湿润区香水河流域,选取1块林龄38 a、林分密度为746株/hm^(2)、平均胸径19.94 cm、平均树高17.54 m的华北落叶松纯林,通过观测其树干液流,经尺度上推得到林分蒸腾量,并对生长季内的潜在蒸散量(ET_(o))、土壤水分相对可利用度(RSWC)以及冠层叶面积指数(LAI)进行监测。研究表明,生长季内林分蒸腾变化范围为0.031~1.191 mm/d,呈现出先增后减的波动趋势,平均值为0.572 mm/d。利用外包线法确定的林分蒸腾单因素响应规律表明,T与ET_(o)之间为二次函数关系,阈值为1.191;T与RSWC之间为饱和指数函数关系,阈值为1.094;T与LAI之间为线性增长关系。基于单因素响应函数研究,进一步构建了T的多因素耦合模型,且得到了良好的拟合效果(R^(2)=0.85,NSE=0.83,P<0.01)。通过T模型计算各主要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发现,无雨日ET_(o)是T变化的主要贡献因素(13.35%),LAI次之(-4.63%),RSWC最小(-0.03%);有雨日LAI是T变化的主要贡献因素(6.95%),RSWC次之(0.05%),ET_(o)最小(-23.60%)。对T随各主要因素动态变化的研究表明,在高ET_(o)、RSWC和LAI水平下,T的变化幅度最大。研究确定了T对潜在蒸散量、土壤水分相对可利用度的单因素响应关系以及T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并构建了多因素T模型,可用于评估和预测林分蒸腾量,量化各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蒸腾 华北落叶松 潜在蒸散量 土壤水分相对可利用度 叶面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润气候区带膨润土垫ET封顶的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邱清文 张文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190-193,共4页
ET(evapotranspiration,腾发)封顶目前主要用于少雨地区的填埋场,本文考虑1500mm的年降雨量,分析一种加膨润土垫(GCL)的新型土工复合ET封顶在湿润地区的工作性能。建立渗流-腾发耦合模型,计算此新型ET封顶和典型单层土ET封顶的地表径流... ET(evapotranspiration,腾发)封顶目前主要用于少雨地区的填埋场,本文考虑1500mm的年降雨量,分析一种加膨润土垫(GCL)的新型土工复合ET封顶在湿润地区的工作性能。建立渗流-腾发耦合模型,计算此新型ET封顶和典型单层土ET封顶的地表径流量、地表蒸发量、植被蒸腾量、最终透水量,对比分析两种ET封顶内的水分运移规律及其工作性能。结果表明:新型ET封顶产生的地表径流总量多于典型单层土ET封顶;新型ET封顶通过膨润土垫的低渗透性使上部土层能够储存更多的水分用于后期腾发,其腾发量大于典型单层土ET封顶,尤其是在降雨高峰期更为明显;在该地区,总厚度1.2m的典型单层土ET封顶并不能有效阻止水分渗透到填埋场中,而新型ET封顶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封顶 膨润土垫 腾发作用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沙蒿对土壤冻融过程的影响
12
作者 汪学科 宫程程 +1 位作者 张在勇 冉彬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23-131,共9页
包气带的季节性冻融过程对地表的水热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揭示沙蒿对毛乌素沙地季节性冻融过程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在黄河“几字弯”的毛乌素沙地开展野外原位的土壤冻融观测试验,基于野外实时监测数据,对比研究了2020年10月至2023年9... 包气带的季节性冻融过程对地表的水热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揭示沙蒿对毛乌素沙地季节性冻融过程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在黄河“几字弯”的毛乌素沙地开展野外原位的土壤冻融观测试验,基于野外实时监测数据,对比研究了2020年10月至2023年9月期间沙蒿与裸地条件下的冻融天数、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及蒸散发的动态变化规律,揭示了沙蒿对冻融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冻融期间,沙蒿与裸地条件下浅层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小,沙蒿浅层平均温度的变幅小于裸地条件,且其平均温度的最高温与最低温的出现时间分别滞后于裸地1.72和1.11 h。沙蒿的存在对冻融过程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沙蒿会抑制浅层土壤的冻结和融化过程,而其深层的根系耗水会导致冻融过程的初始含水量较低,从而促进土壤的冻结和融化过程,并在深层土壤(60~100 cm)较为明显。沙蒿通过影响冻融时期土壤的水分和热量变化从而影响蒸发,同时深层土壤的水分亏缺会限制沙蒿的蒸腾作用。该研究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优化水资源管理,并可助力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 融化 蒸散发 蒸发 裸地 沙蒿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黄河流域青贮玉米蒸散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13
作者 鱼腾飞 韩拓 +3 位作者 冯起 魏旭斌 殷一丹 马孝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9-198,共10页
准确辨识作物蒸散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现代农业水资源管理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黄河流域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动相关法测量的水汽通量和环境因子的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青贮玉米蒸散的年内变化特征,并通过Pearson相关... 准确辨识作物蒸散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现代农业水资源管理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黄河流域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动相关法测量的水汽通量和环境因子的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青贮玉米蒸散的年内变化特征,并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方差分解方法确定了影响蒸散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膜下滴灌条件下,青贮玉米的潜热通量年内变化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单峰型特征,在7月达到峰值;而显热通量年内变化较为稳定,且与潜热通量无显著相关性;监测期内,基于潜热通量计算的实际蒸散与Hargreaves公式估算的潜在蒸散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该关系推算出的生长季青贮玉米蒸散量为428.8 mm,接近于灌溉和降水量之和(399.8 mm);蒸散与太阳辐射和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风速和水汽压差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环境因子能够解释蒸散年内变化的74.3%。综上所述,膜下滴灌改变了青贮玉米地表能量分配模式,有效降低了蒸散,从而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作物系数 体积含水量 青贮玉米 黄河流域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Dual_Kc蒸散模型在南疆滴灌夏玉米的适用性
14
作者 李丰琇 刘泽龙 左顺利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78,共11页
为评估SIMDual_Kc模型在估算南疆滴灌夏玉米蒸发、蒸腾和蒸散量的适用性,该研究于2022年和2023年在南疆阿克苏地区开展夏玉米田间试验,分别在覆膜与裸地滴灌条件下设置4个灌水梯度。依托稳定碳同位素技术计算作物蒸腾量、水量平衡法计... 为评估SIMDual_Kc模型在估算南疆滴灌夏玉米蒸发、蒸腾和蒸散量的适用性,该研究于2022年和2023年在南疆阿克苏地区开展夏玉米田间试验,分别在覆膜与裸地滴灌条件下设置4个灌水梯度。依托稳定碳同位素技术计算作物蒸腾量、水量平衡法计算作物蒸散量,构建SIMDual_Kc模型,估算覆膜与裸地滴灌条件下夏玉米蒸散量、土壤蒸发量及作物蒸腾量,结合实际观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SIMDual_Kc模型可较好地估算南疆滴灌夏玉蒸散量,实测值与模拟值有较好的一致性,覆膜和裸地滴灌夏玉米蒸散量、蒸发量和蒸腾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为0.66~0.96,回归系数为0.86~1.13,一致性指数为0.69~0.99,均方根误差为0.14~19.41 mm,归一化均方根误差为9.63%~28.23%。适用于研究区覆膜/裸地滴灌夏玉米的SIMDual_Kc模型初期基础作物系数为0.15,中期作物系数为1.2/1.15,后期作物系数为0.50/0.45,蒸发层深度为10 mm,总蒸发水量为24 mm/22mm,易蒸发水量为9 mm。研究可为南疆夏玉米灌溉制度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蒸发 蒸腾 干旱区 夏玉米 膜下滴灌 SIMDual_K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农业区蒸散发时空演变与环境因子贡献研究
15
作者 郑美君 查元源 杜帅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2-61,共10页
黄土高原农业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其水资源紧张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使得蒸散发(ET)的时空演变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对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5—2020年MODIS卫星数据,结合叶面积指数(LAI)、降... 黄土高原农业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其水资源紧张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使得蒸散发(ET)的时空演变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对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5—2020年MODIS卫星数据,结合叶面积指数(LAI)、降水量(PRE)、气温(Ta)、土壤含水量(SM)、地表太阳辐射(SSR)等环境因子,系统分析了黄土高原农业区ET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全年ET和夏季ET的空间分布呈现自西北至东南递增的趋势,且分别有91.46%和88.41%的区域呈现显著上升趋势(p<0.05);ET变化的上升趋势具有较强持续性,且夏季ET变化主导全年ET变化;LAI和SM在全年及夏季ET变化中主导作用显著,LAI在全年贡献55.92%,SM在夏季贡献23.28%,此外,全年SSR对ET的影响大于PRE和Ta,而夏季PRE对ET影响更大,表明主导因素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有所不同;植被恢复有助于生态修复,但可能加剧水资源短缺,未来策略需考虑水资源承载力,以确保生态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本研究揭示了黄土高原农业区ET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为区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et) 黄土高原农业区 环境因子 时空演变 岭回归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2011-2020年500米分辨率陆面蒸散发产品集
16
作者 焦伟利 林子镕 +1 位作者 龙腾飞 何国金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156-171,共16页
蒸散发(ET)是陆地水循环、能量平衡和碳循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健康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是全球水循环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亚洲地区的发展和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青... 蒸散发(ET)是陆地水循环、能量平衡和碳循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健康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是全球水循环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亚洲地区的发展和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青藏高原的特殊性,提出了适用于青藏高原的PT-SIMI(Shortwave Infrared Soil Moisture Index-Based Priestley-Taylor Model,PT-SIMI Model)模型。在PT-SIMI模型中,对土壤湿度限制因子和植被绿叶比例进行了调整,发展了更适用于青藏高原的遥感蒸散发估算模型。利用站点实测数据对估算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精度平均偏差(Bias)、均方根误差(RMSE)、决定系数(R^(2))分别为-0.52 Wm^(-2)、21.14Wm^(-2)、0.74。结果表明,PT-SIMI模型比MS-PT(A Modified Satellite-based Priestley-Taylor Model,MS-PT Model)模型和PT-JPL(Priestley-Taylor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模型精度高,更适合应用于青藏高原上。在此基础上,利用PT-SIMI模型对青藏高原蒸散发进行了估算,生成了2011-2020年500米分辨率的月度、季度和年度蒸散发产品集,可用于青藏高原的水资源管理、干旱监测、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蒸散发 PT-SIMI模型 土壤湿度限制因子 植被绿叶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和白桦林日蒸腾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差异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智伟 万艳芳 +5 位作者 于澎涛 白雨诗 王彦辉 刘兵兵 王晓 胡振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39,共11页
【目的】准确量化半干旱区典型人工林的蒸腾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和土壤水分的响应规律,探究其水分利用策略的差异,为该区域的林水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2年5—10月,在六盘山半干旱区叠叠沟小流域选取当地主要的造林树种华北... 【目的】准确量化半干旱区典型人工林的蒸腾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和土壤水分的响应规律,探究其水分利用策略的差异,为该区域的林水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2年5—10月,在六盘山半干旱区叠叠沟小流域选取当地主要的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和白桦,各布设1个面积30 m×30 m的固定样地,每个样地选取12株不同胸径的样树,连续测定树干液流密度、气象因子和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析华北落叶松和白桦人工林蒸腾特征及其对潜在蒸散(PET)和土壤相对可利用水分(REW)的响应差异。【结果】1)7—10月华北落叶松和白桦人工林的日均蒸腾量分别为0.63和0.54 mm·d^(-1),前者比后者高0.09 mm·d^(-1);华北落叶松和白桦林分日蒸腾量随着月份变化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7月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8和1.45 mm·d^(-1)。2)2种人工林的日蒸腾量对PET的响应均符合指数函数关系,即日蒸腾量随PET增大呈先增大后趋于稳定,但变化趋势在不同REW之间有差别;华北落叶松林分日蒸腾量随PET增长的速率在REW<0.3时较低,在REW>0.3后则迅速升高,且不同REW之间差距很小;而白桦林分日蒸腾量随PET增长的速率持续增大,且比较均匀。3)2种人工林的日蒸腾量对REW的响应也均符合指数函数关系,但变化趋势在不同PET之间有差别;华北落叶松林分蒸腾量随REW增长的速率在PET<2 mm·d^(-1)时较低,在PET>2 mm·d^(-1)后则迅速升高,且不同PET之间差距很小;相比之下,白桦人工林日蒸腾量随REW增大而升高的变化在整个PET变化范围内都比较均匀,且增长速率持续增大。【结论】华北落叶松林分日蒸腾量对PET和REW的响应明显比白桦林更敏感。华北落叶松林分日蒸腾量在PET<2 mm·d^(-1)或REW<0.3时明显高于白桦,但在PET>2 mm·d^(-1)或REW>0.3后迅速升高到其最大值附近并随PET或REW升高保持稳定,而白桦林分日蒸腾量表现为相对均匀地逐渐趋于其最大值。这说明在水分受限的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林的蒸腾耗水量高于白桦林,且白桦林蒸腾受干旱期土壤水分的限制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腾 土壤水分 潜在蒸散 华北落叶松 白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贵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模型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范梦颖 吴宗俊 +3 位作者 崔宁博 王智慧 毛华艳 胡静仪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28-937,共10页
根据地貌特征及行政区划将云贵两省分为5个区域,使用当地15个气象站点共56 a的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18种参考作物蒸散量模型的模拟值,并以FAO56 Penman-Monteith法为标准对各模型模拟值进行了精度对比及误差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模型在... 根据地貌特征及行政区划将云贵两省分为5个区域,使用当地15个气象站点共56 a的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18种参考作物蒸散量模型的模拟值,并以FAO56 Penman-Monteith法为标准对各模型模拟值进行了精度对比及误差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模型在不同云贵分区间的模拟效果差异不大,R^(2)的平均变异系数为8.81%,模型精度主要影响因素为辐射能量项,次要因素为空气动力项;综合法模型模拟精度最高,R^(2)为0.81~0.99,辐射法次之,R^(2)为0.84~0.98,温度法和水汽压法较差,R^(2)为0.24~0.83;这4种方法中,各类型最优模型分别为FAO 24 Penman(全区整体评价指标GPI为0.506,排位1),Inmark(GPI为0.142,排位4),Hargreaves-Samani(GPI为-0.022,排位12)和Romanenko(GPI为-0.072,排位13).综上,经验模型FAO 24 Penman和Inmark模型适用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云贵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的简化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模型 Penman-Monteith模型 云贵地区 反距离插值 适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SW模型的黄土高原畦灌冬小麦蒸散特性研究
19
作者 武洪翔 孙西欢 +2 位作者 郑利剑 马娟娟 武朝宝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6-93,101,共9页
冬小麦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以畦灌为主的地面灌溉是该地区普遍采用的灌溉方法。明确畦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冬小麦蒸散耗水规律的影响可以为冬小麦合理的灌溉管理提供参考。利用改进的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SW模型)计算20... 冬小麦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以畦灌为主的地面灌溉是该地区普遍采用的灌溉方法。明确畦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冬小麦蒸散耗水规律的影响可以为冬小麦合理的灌溉管理提供参考。利用改进的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SW模型)计算2016-2019年间黄土高原地区畦灌冬小麦的蒸散量,对蒸散发及其组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SW模型模拟畦灌冬小麦蒸散具有较高的精度,R2为0.88~0.90,RMSE为0.39~0.42 mm/d,MAE为0.29~0.30 mm/d,RRMSE为0.08~0.09,NSE为0.88~0.90,d为0.97。冬小麦生育期内E/ET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随着灌水量的减少,日蒸腾量有明显的下降,高水处理M1、低水处理M2、雨养处理M3分别为1.19~1.24 mm/d、0.93~1.05 mm/d和0.67~0.69 mm/d;E/ET表现出升高趋势,M1、M2、M3处理分别为28%~35%、34%~39%和41%~47%。随干旱程度增加,控制E/ET变化的主要因素从叶面积指数(LAI)转变为LAI和土壤含水量,高水处理冬小麦的蒸散发ET主要受净辐射控制,雨养处理冬小麦ET则受净辐射、土壤含水量和叶面积指数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畦灌 冬小麦 蒸散发影响因素 改进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 蒸发蒸散比E/et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缺水地区森林植被蒸散耗水研究 被引量:64
20
作者 王彦辉 熊伟 +6 位作者 于澎涛 沈振西 郭明春 管伟 马长明 叶兵 郭浩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6年第4期19-25,32,共8页
系统总结近年来在宁夏固原六盘山、北京延庆等干旱缺水地区进行的森林植被蒸散耗水研究结果。乔、灌、草作为土壤水分限制型生态系统的坡面植被,蒸散都是水分平衡的最大分项,其中植被蒸腾又是蒸散的最大分项。植被蒸散量一般表现为高大... 系统总结近年来在宁夏固原六盘山、北京延庆等干旱缺水地区进行的森林植被蒸散耗水研究结果。乔、灌、草作为土壤水分限制型生态系统的坡面植被,蒸散都是水分平衡的最大分项,其中植被蒸腾又是蒸散的最大分项。植被蒸散量一般表现为高大乔木林>亚乔木林>灌木林>自然草地,但人工草地>自然草地。可依坡面产水功能将不同植被分类,自然草地和灌丛为水源生产型,亚乔木林为水源平衡型,高大乔木林和人工草地为水源消耗型。植株密度不是坡面植被蒸散大小的决定性因子,其作用更多的是调控蒸腾量及其占蒸散比例。虽然降低植株密度一般会减小蒸散,但并不是相同比例地线性下降,不同植被类型反应也不一样,表现出降低密度减少蒸散的作用从乔木、亚乔木到灌木而变弱的趋势,降低密度减少蒸散的作用是有限的。对降低密度减少蒸散的作用大小,作为调控措施的有效性,有效的密度调控范围等,还需严格的对比实验和理论研究。估计和评价植被蒸散耗水时,用叶面积指数或叶生长量指标可能比密度更符合生物学逻辑。从在干旱缺水地区建立节水、稳定、高效、多功能的坡面植被的角度而言,草地和灌丛的蒸散低于乔木林,建立稀树草原或稀树灌丛式的植被可能更利于流域产水和植被稳定。从小流域管理的角度而言,还需考虑在土壤水分承载力空间差异的基础上,探讨能兼顾产水功能、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植被稳定的植被空间优化配置的理论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缺水地区 森林植被 蒸散 蒸腾 水分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