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中朊病毒的传播与控制
1
作者 许欣怡 孙浩 +6 位作者 吴桐 胡小婕 王建 王贺飞 周贤 秦超 高彦征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11-3419,共9页
朊病毒的传播可导致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迅速蔓延,对动物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土壤是朊病毒的天然储存库.朊病毒通过动物排泄、尸体分解等途径进入土壤,与土壤组分结合.不同组分与朊病毒的结合差异明显,作用效应是同时且相互的,共同... 朊病毒的传播可导致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迅速蔓延,对动物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土壤是朊病毒的天然储存库.朊病毒通过动物排泄、尸体分解等途径进入土壤,与土壤组分结合.不同组分与朊病毒的结合差异明显,作用效应是同时且相互的,共同影响着朊病毒在土壤中的传播.一方面,土壤颗粒和腐殖质的吸附作用增强了其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降低了生物可利用度,进而抑制了朊病毒传播.另一方面,蒙脱石和锰离子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活性和感染性,从而有助于朊病毒的传播.土壤中朊病毒的控制需在提升其检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环境防治、酶处理以及堆肥等生物技术实现.未来对朊病毒在土壤环境中的研究应更多考虑土壤化合物和原生微生物的特性对朊病毒的影响,从而推动原位朊病毒降解方法的开发,以控制其传播.本研究将为土壤朊病毒防治新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朊病毒 土壤 传播 矿物质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朊蛋白基因家族及其在传染性海绵样脑病(TSEs)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彭坤 张少丽 +2 位作者 魏振宇 李洁 蓝贤勇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7-82,共6页
朊蛋白基因家族包括4个基因:PRNP(PrP的编码基因),PRND(Doppel的编码基因),PRNT(Prt的编码基因)和SPRN(Shadoo的编码基因)。其中,PRNP,PRND和PRNT3个基因位于同一个55kb的区域内(PRNP-20kb-PRND-3kb-PRNT),而SPRN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 朊蛋白基因家族包括4个基因:PRNP(PrP的编码基因),PRND(Doppel的编码基因),PRNT(Prt的编码基因)和SPRN(Shadoo的编码基因)。其中,PRNP,PRND和PRNT3个基因位于同一个55kb的区域内(PRNP-20kb-PRND-3kb-PRNT),而SPRN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这4个基因被称为"朊蛋白基因复合体"(Prion gene complex),在不同种属之间相当保守。传染性海绵样脑病(TSEs)的发生不仅受到PRNP基因的调控,朊蛋白基因家族的其它3个基因在定位、结构、表达及其编码产物上与PRNP基因存在很多相似性,提示其它3个基因很可能作为TSEs研究的候选基因。文章从朊蛋白基因家族的结构特征、编码产物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朊蛋白基因家族在TSEs中发挥的作用等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TSEs致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朊蛋白基因复合体 朊蛋白基因 叠朊蛋白基因 睾丸特异性基因 类朊蛋白基因 传染性海绵样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羊、人叠朊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杰 张鹏 +5 位作者 刘永生 陈豪泰 姜海霞 路伟 朱小玲 谢庆阁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4-198,共5页
为了解我国哺乳动物叠朊基因Prnd的生物信息,本实验采用PCR方法克隆了秦川黄牛、甘肃土种绵羊和汉族人的Prnd,运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这些序列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获得的三种哺乳动物的Prnd均位于1个单一的外显子内,与GenBank登录... 为了解我国哺乳动物叠朊基因Prnd的生物信息,本实验采用PCR方法克隆了秦川黄牛、甘肃土种绵羊和汉族人的Prnd,运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这些序列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获得的三种哺乳动物的Prnd均位于1个单一的外显子内,与GenBank登录的相应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秦川黄牛与甘肃土种绵羊Prnd的同源性为96.8%,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3.3%。汉族人Prnd与秦川黄牛和甘肃土种绵羊Prnd的同源性均为80%,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为76.3%。氨基酸一级结构分析显示3种Prnd编码的叠朊均由氨基端的信号肽、中间的成熟蛋白和羧基端的GPI锚结合区组成。二级结构预测表明,3种Prnd编码的叠朊均由3个α-螺旋和2个β-片层组成。本研究获得的这3种主要哺乳动物的Prnd信息为一进步研究叠朊的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叠朊 朊蛋白 叠朊基因 朊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T3过表达缓解由PrP106-126毒性多肽诱导的神经元凋亡 被引量:3
4
作者 宋志琦 赵文杰 +5 位作者 杨利峰 王运盛 朱婷 程广宇 周向梅 赵德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41-848,共8页
拟检测BAT3蛋白过表达对由PrP106-126毒性多肽引起的神经元凋亡现象的影响。首先通过免疫荧光、CCK8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和免疫印迹检测带FITC标签的PrP106-126-FITC毒性多肽的生物学毒性。分别用PrP106-126-FITC和PrP106-126神经毒性多... 拟检测BAT3蛋白过表达对由PrP106-126毒性多肽引起的神经元凋亡现象的影响。首先通过免疫荧光、CCK8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和免疫印迹检测带FITC标签的PrP106-126-FITC毒性多肽的生物学毒性。分别用PrP106-126-FITC和PrP106-126神经毒性多肽处理原代神经元和Neuro2a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印迹方法分别检测受刺激后的原代神经元和Neuro2a细胞中BAT3表达的变化情况。通过脂质体转染方法将已经构建好的pcDNA-3.1-HA-BAT3质粒转染进入原代神经元,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以同样方式将质粒转染进入小鼠神经瘤细胞系Neuro2a,用TUNEL凋亡检测试剂盒分析经BAT3转染或对照组的N2a细胞的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rP106-126神经毒性多肽处理前后,胞质内细胞色素C和Bcl-2的变化,进一步了解BAT3在神经元凋亡中发挥作用的机制。结果显示,PrP106-126-FITC和PrP106-126神经毒性多肽具有相似的神经毒性。受到多肽刺激之后,无论在原代神经元还是传代细胞系Neuro2a中,BAT3都发生核输出现象,BAT3从细胞核转移进入细胞质。BAT3的过表达使受到PrP106-126毒性多肽刺激的神经元的细胞活性有所提高,Neuro2a的细胞凋亡现象减轻,同时抑制了由PrP106-126毒性多肽引起的细胞色素C的过度释放并且维持细胞内抗凋亡蛋白Bcl-2的稳定。BAT3蛋白的表达缓解PrP106-126毒性多肽对神经细胞造成的凋亡现象,为进一步阐释该蛋白质对朊病毒引起的神经元损失的治疗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T3 PrP106-126毒性多肽 神经凋亡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原代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PMCA技术实验不同剂量MCT联合DTT对PrP^(sc)转化的抑制效应 被引量:1
5
作者 毕昊 陆华新 +2 位作者 王先广 卢艳军 刘志国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79-884,共6页
蛋白质错误折叠循环扩增(protein misfolding cyclic amplification,PMCA)技术,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朊蛋白(PrPsc)体外扩增的技术,可用于抑制细胞型朊蛋白(PrPc)向PrPsc转化药物的筛选.本研究在Saborio等提供的方法基础上,成功优化了最... 蛋白质错误折叠循环扩增(protein misfolding cyclic amplification,PMCA)技术,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朊蛋白(PrPsc)体外扩增的技术,可用于抑制细胞型朊蛋白(PrPc)向PrPsc转化药物的筛选.本研究在Saborio等提供的方法基础上,成功优化了最佳扩增时间,利用优化的PMCA技术实验了不同剂量氮芥(mechlorethamine,MCT)联合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DTT)对PrPsc转化的抑制效应.结果发现,MCT联合DTT能体外抑制PrPc向PrPsc的转化,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利用针对人PrPc不同结构域的抗体发现,MCT联用DTT可使抗体6H4的抗原表位隐蔽,该表位位于PrPc第1个α螺旋区内,是构象转化的主要部位.对其机制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新一类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TSE)治疗药物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错误折叠循环扩增 氮芥 二硫苏糖醇 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痒病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柏林 宋晓晖 +4 位作者 胡冬梅 曲萍 孙雨 孔冬妮 王功民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0-112,共3页
羊痒病是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原模型,主要感染绵羊、山羊和欧洲盘羊,羊痒病至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快速、敏感、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对羊痒病的监测和防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推荐的羊痒病诊断方法包括免疫印迹... 羊痒病是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原模型,主要感染绵羊、山羊和欧洲盘羊,羊痒病至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快速、敏感、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对羊痒病的监测和防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推荐的羊痒病诊断方法包括免疫印迹、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毒株鉴定。2012年,我国将羊痒病列入重大外来动物疫病监测计划。与其他的朊蛋白病一样,羊痒病是一种渐进性、致死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认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因子是一种编码宿主蛋白的PrPC转变为异常细胞型PrPSC沉积在大脑,导致疾病。论文对羊痒病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为该病的进一步研究及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诊断 绵羊和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痒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太翔 张丽萍 +4 位作者 田国华 田国宁 王炳军 张金玲 韩亮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8年第11期80-83,共4页
痒病是一类引起绵羊和山羊的神经退行性脑病,是目前世界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该病的病原是一种朊蛋白,它与宿主自身的正常朊蛋白在一级结构上是相同的,只是二级结构的构象有所不同。论文针对目前人们研究中发现羊痒病的病毒存在... 痒病是一类引起绵羊和山羊的神经退行性脑病,是目前世界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该病的病原是一种朊蛋白,它与宿主自身的正常朊蛋白在一级结构上是相同的,只是二级结构的构象有所不同。论文针对目前人们研究中发现羊痒病的病毒存在不同的毒株型,以及不同毒株型的分子特性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痒病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毒株型 分子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鲈鱼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基因的克隆和结构分析
8
作者 张之文 廖梅杰 +4 位作者 杨官品 孙修勤 邹桂伟 危起伟 汪登强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6-80,共5页
采用RT-PCR方法分离了鲈鱼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并进行了结构分析.研究证明,该感染因子蛋白由507个氨基酸组成,与红鳍东方、大西洋鲑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的平均相似性为67.9%,预测分子量约54kD,具有信号肽、短肽顺接重复、疏... 采用RT-PCR方法分离了鲈鱼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并进行了结构分析.研究证明,该感染因子蛋白由507个氨基酸组成,与红鳍东方、大西洋鲑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的平均相似性为67.9%,预测分子量约54kD,具有信号肽、短肽顺接重复、疏水区、糖基化位点、二硫键、糖基缩醛磷肌醇锚定位点等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的主要特征结构域.鲈鱼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编码基因序列的分离,为蛋白质感染因子的进化、功能研究以及可能存在的鱼类传染性海绵样脑病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鱼 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 传染性海绵样脑 蛋白基因 结构分析 蛋白质 因子 感染 鲈鱼 RT-PCR方法 传染性海绵样脑病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肽PrP106-126对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9
作者 童双 吴新涛 +4 位作者 黄志强 于梦 刘荣昌 王衡 宁章勇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4-38,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多肽PrP106-126对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多肽PrP106-126作用于小脑颗粒神经细胞,对该多肽影响小脑颗粒神经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bax、caspase-3和myc基因在PrP106-126多肽... 试验旨在研究多肽PrP106-126对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多肽PrP106-126作用于小脑颗粒神经细胞,对该多肽影响小脑颗粒神经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bax、caspase-3和myc基因在PrP106-126多肽作用后表达显著增加,而bcl-2基因表达明显下降,进一步验证了bax、caspase-3和myc基因具有诱导凋亡作用,而bcl-2基因则具有抑制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海绵体脑病 朊蛋白 小脑颗粒神经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典型牛海绵状脑病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炎鑫 马贵平 +3 位作者 刘全国 史喜菊 李冰玲 徐立伟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6年第11期56-61,共6页
非典型牛海绵状脑病为新发现的一种朊病毒病,通常发生于老牛,与典型牛海绵状脑病在病理表型、分子表型和生物表型方面不同。本文结合已发表的文献,对非典型牛海绵状脑病的发现、病原特性、流行病学、检测、发病机理、动物模型研究和实... 非典型牛海绵状脑病为新发现的一种朊病毒病,通常发生于老牛,与典型牛海绵状脑病在病理表型、分子表型和生物表型方面不同。本文结合已发表的文献,对非典型牛海绵状脑病的发现、病原特性、流行病学、检测、发病机理、动物模型研究和实验感染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以期增强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并为我国防控该病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牛海绵状脑病 流行病学 检测 发病机理 传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朊蛋白在物种内、物种间的致病机理
11
作者 潘传英 于姣 +1 位作者 蓝贤勇 陈宏 《黄牛杂志》 2005年第5期19-22,共4页
朊蛋白(prion)是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TSE)的唯一致病因子。在细胞内存在两种形式的朊蛋白,即正常形式PrP^c和致病形式PrP^(sc)(PrP^(res))。PrP^(sc)的出现是TSE发生的关键因素。本文阐述了朊... 朊蛋白(prion)是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TSE)的唯一致病因子。在细胞内存在两种形式的朊蛋白,即正常形式PrP^c和致病形式PrP^(sc)(PrP^(res))。PrP^(sc)的出现是TSE发生的关键因素。本文阐述了朊蛋白的发现与意义及其在物种内、物种间的致病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朊蛋白 朊蛋白基因 T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果蝇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冬冬 杨利峰 +1 位作者 赵德明 周向梅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70-674,共5页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又称朊病毒疾病,是一组能感染人类和动物的致死性传染病,目前普遍认为是由于细胞型朊蛋白(PrPC)发生错误折叠后形成的致病型朊蛋白(PrPSc)所引起。PrPSc的生物检测通常是将试验材料接种到哺乳类实验动物的脑组织或腹腔...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又称朊病毒疾病,是一组能感染人类和动物的致死性传染病,目前普遍认为是由于细胞型朊蛋白(PrPC)发生错误折叠后形成的致病型朊蛋白(PrPSc)所引起。PrPSc的生物检测通常是将试验材料接种到哺乳类实验动物的脑组织或腹腔,在动物表现明显症状时实施安乐死,整个过程繁琐且耗时,也越来越容易引起伦理争论。果蝇是低等无脊椎动物,具有易饲养、生命周期短及繁殖能力强等诸多优点,通过基因改造等技术可表现哺乳动物海绵状脑病的一些病理学特征。本文综述已发表的文献,概述了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果蝇模型的构建方法,以促进果蝇模型的应用,减少和替代部分高等实验动物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朊病毒 果蝇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朊蛋白基因家族在畜牧兽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坤 张少丽 +3 位作者 何礼邦 向炜萱 蓝贤勇 王立强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2-96,共5页
朊蛋白基因PRNP作为朊蛋白基因家族的一员,其编码的异常朊蛋白(prion)导致传染性海绵样脑病(TSEs)的发生。PRNP基因在定位、结构、表达和编码产物上与朊蛋白基因家族其他3个基因(PRND,PRNT和SPRN)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且该基因家族在不同... 朊蛋白基因PRNP作为朊蛋白基因家族的一员,其编码的异常朊蛋白(prion)导致传染性海绵样脑病(TSEs)的发生。PRNP基因在定位、结构、表达和编码产物上与朊蛋白基因家族其他3个基因(PRND,PRNT和SPRN)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且该基因家族在不同种属之间十分保守,朊蛋白基因家族因此被称为"朊蛋白基因复合体"(prion gene complex)。已有资料表明,朊蛋白基因家族除了与TSEs的发生密切相关,其还对畜牧生产和兽医预防有着重要影响。论文介绍了朊蛋白基因家族的4个基因及其编码产物,而后依次阐述了该基因家族对畜牧生产的影响以及在兽医预防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畜牧生产和兽医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朊蛋白基因 朊蛋白基因家族 传染性海绵样脑病 畜牧生产 兽医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