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SA-GA-BP神经网络的城轨地下线振动源强预测模型
1
作者 刘庆杰 刘博亮 +3 位作者 冯青松 徐璐 罗信伟 刘文武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55-2366,共12页
为寻求一种预测速度快、准确率高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振动源强预测模型,基于55个非减振轨道测试断面数据,经过数据清洗、分析和标签化后,建立了涵盖典型车型和主要线路参数取值范围的8 000多条实测数据库。分析地铁环境振动的影响因素... 为寻求一种预测速度快、准确率高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振动源强预测模型,基于55个非减振轨道测试断面数据,经过数据清洗、分析和标签化后,建立了涵盖典型车型和主要线路参数取值范围的8 000多条实测数据库。分析地铁环境振动的影响因素,利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得到各类影响因素与振动源强的关系强度。分别建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等5个机器学习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型对振动源强的预测效果。使用麻雀搜索算法(SSA)和遗传算法(GA)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超参数、权重及阈值,对比SSA-GA-BP、SSA-BP、GA-BP神经网络对振动源强的预测精度。最终使用4个差异明显且未经模型学习的新断面验证SSA-GA-BP模型的泛化能力。结果表明:5种机器学习模型中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回归拟合能力最强,验证集MAE损失为1.55 dB,决定系数为0.948;SSA-GA-BP模型对振动源强的预测精度高于SSA-BP和GA-BP,验证集MAE、MAPE和决定系数分别为1.289 dB、1.856%和0.967,有80.11%数据的平均绝对误差在2 dB以内;SSA-GA-BP模型对4个经典的新断面数据预测效果良好,4个断面汇总数据的MAE、MSE和MAPE误差值分别为1.21 dB、2.18 dB和1.67%,决定系数为0.977,有70%数据的预测误差在2 dB以内,证明了SSA-GA-BP模型有较强的泛化能力。SSA-GA-BP振源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和快速预测能力,研究可为轨道交通地下线路设计阶段的减振降噪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 振动源强 预测 BP神经网络 麻雀搜索算法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轨地下工程建设诱发地表坍塌机制及应对措施
2
作者 戴志仁 张莎莎 +6 位作者 李国良 邹维列 李明宇 贾建伟 叶飞 杨志全 韩雪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51-1458,共8页
针对近年来城轨交通地下工程周边地表频繁塌陷的实际情况,建立地表下方空洞理论模型。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城轨交通周边地表坍塌原因、塌陷过程与机制、主要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城轨交通地下工程建... 针对近年来城轨交通地下工程周边地表频繁塌陷的实际情况,建立地表下方空洞理论模型。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城轨交通周边地表坍塌原因、塌陷过程与机制、主要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城轨交通地下工程建设与管网渗漏、地表坍塌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给出有效应对措施。研究发现:1)城轨交通工程周边地表突然坍塌存在3种典型工况,即管网渗漏、施工降水和地层损失沉降;2)地下工程建设引起的地层沉降与周边管网渗漏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地下管网渗漏引起的地层冲刷与沉降变形主要集中在地表至管底以下1~2 m;3)明确地表坍塌过程及塌陷机制,提出地表突然塌陷的临界脱空区范围理论模型,当脱空区长度达1.6 m时地表将存在塌陷风险;4)通过参数敏感度分析明确提高地表道路结构层强度为相对经济且有效的预防措施,从主动控制与被动防御2个方面提出防止地表坍塌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地下工程建设 地表坍塌 道路结构层 地层空洞 理论模型 应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PA-KANO模型的轨道交通站点服务质量评价及优化策略——以深圳、香港地区地铁站点为例
3
作者 尹陇彪 宋冰晶 +3 位作者 罗佳颖 唐蕾 杨青娟 罗施贤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0,共8页
针对中国经济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的高密度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建设,系统性研究探讨服务质量评价的问题。在先前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和国家标准文件提出环境安全、业态和服务、空间设计、生态性、人文关怀五个维度的21项评价因子... 针对中国经济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的高密度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建设,系统性研究探讨服务质量评价的问题。在先前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和国家标准文件提出环境安全、业态和服务、空间设计、生态性、人文关怀五个维度的21项评价因子,并以深圳和香港地区地铁站点开展实地调查,现场共收集553份有效问卷,研究地铁使用者对服务要素的重要性以及满意度的感知情况。通过IPA-KANO模型,构建服务要素隐性和显性重要性的相关性矩阵,确定地铁站点服务要素的改善优先级。结果显示商业多样性及站内商业状况要素的综合评分偏低,导视系统、站内休息设施、出入口设计要素综合评分较高。基于结果,针对不同优先次序与重要程度提出基于服务质量提升的地铁站点设施与空间优化设计策略。创新性地将IPA-KANO模型应用于轨道交通站点服务质量的优化研究中,通过结合显性和隐性重要性的分析方法,构建更具针对性的服务要素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A-KANO模型 城市轨道交通 地铁站点 服务质量 优化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预留工程设计要点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和勇 邢家勇 毛维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1,共6页
[目的]针对雄安新区大型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时序不一的问题,为减少二次建设影响并降低后期难度、风险与投资,需对雄安新区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中预留的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要点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介绍了雄安新区雄安城际站、小里站... [目的]针对雄安新区大型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时序不一的问题,为减少二次建设影响并降低后期难度、风险与投资,需对雄安新区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中预留的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要点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介绍了雄安新区雄安城际站、小里站及金融岛站等枢纽的基本概况,分析了地下综合交通枢纽预留轨道交通工程的必要性,总结了枢纽预留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理念,提炼了枢纽轨道交通预留工程的设计要点。[结果及结论]枢纽轨道交通预留工程的设计要点为:以规划条件为基础,确定系统制式及车辆编组;以整体最优为思路,确定合理的线路站位及站型;以站城融合为策略,统筹城市功能与交通功能;以一体化设计为理念,完善枢纽布局方案;以集约适度为原则,研究枢纽分期实施;以精细落地为目标,统筹预留预埋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轨道交通预留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公共区不同火灾位置的烟气扩散规律仿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焦柳丹 王新宇 +1 位作者 霍小森 张羽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0-169,共10页
为研究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公共区域起火后不同火灾位置处烟气的扩散规律,提出一种基于BIM-PyroSim的火灾烟气扩散仿真模型。首先,从建立地铁车站模型、选择起火位置、设置模拟参数和指标选取与数据监测4个方面提出仿真模拟流程。然后,以... 为研究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公共区域起火后不同火灾位置处烟气的扩散规律,提出一种基于BIM-PyroSim的火灾烟气扩散仿真模型。首先,从建立地铁车站模型、选择起火位置、设置模拟参数和指标选取与数据监测4个方面提出仿真模拟流程。然后,以广州地铁10号线石溪站为例,通过Revit软件建立地铁站模型。最后,在PyroSim软件中依据地铁站空间结构设置站厅中部、站厅侧端、站台中部、站台侧端4个位置,模拟并监测起火后6 min内烟气温度、CO浓度、能见度3个危险因素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起火位置的空间结构对烟气传播路径有直接影响,当火源位于空旷结构、墙壁结构、楼梯结构、墙壁+楼梯结构所处位置时,烟气羽流分别呈现T形、L形、E形和U形;(2)3个危险因素达到临界值的时间先后顺序随空间结构而变化,在墙壁结构和空旷结构处6 min内均未达到临界值;楼梯结构处起火6 min后车站空间内温度超过100℃,CO浓度值超过1.4×10-3kg·m-3;墙壁、楼梯组合结构处起火6 min后站台空间内温度超过100℃、CO浓度超过2.4×10-3kg·m-3,能见度下降至0 m;(3)综合考虑3个危险因素,4个典型起火位置的危险程度排序为:楼梯、墙壁组合结构>楼梯结构>墙壁结构>空旷结构。研究结果为轨道交通火灾模拟仿真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地下车站 起火位置 烟气规律 模拟仿真 PyroSi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前山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岩体破坏规律研究
6
作者 王钟钰 蒋永超 +2 位作者 贾若彤 姜骜鹏 陈忠辉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0,26,共8页
针对鞍钢眼前山铁矿东帮区域露天转地下开采引起边坡岩体破坏及塌陷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和基底摩擦模型试验分析其边坡破坏过程和破坏模式,探究不同开采阶段塌陷角变化情况,并从裂隙角度总结塌陷区形成过程。结果表明,随着矿体开采深度... 针对鞍钢眼前山铁矿东帮区域露天转地下开采引起边坡岩体破坏及塌陷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和基底摩擦模型试验分析其边坡破坏过程和破坏模式,探究不同开采阶段塌陷角变化情况,并从裂隙角度总结塌陷区形成过程。结果表明,随着矿体开采深度不断延深,受开采扰动塌陷角不断减小;塌陷区域的形成分为四个时期:裂隙富集时期、时效变形时期、滑移面贯穿时期和塌陷形成时期;眼前山铁矿东帮边坡的破坏机制为滑移-拉裂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前山铁矿 露天转地下 岩体破坏 塌陷 裂隙发展 边坡失稳 基底摩擦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短轨枕整体道床振动噪声问题分析及治理
7
作者 刘道通 谭大正 +1 位作者 韩朝霞 刘鑫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91,共7页
针对某地铁运营线路地下线短轨枕整体道床沿线振动噪声扰民投诉问题,对地铁和敏感点进行现场调研及振动噪声测试,分析振动噪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采取更换减振扣件、调整轨底坡和打磨钢轨的治理措施。通过建立车轨耦合解析模型... 针对某地铁运营线路地下线短轨枕整体道床沿线振动噪声扰民投诉问题,对地铁和敏感点进行现场调研及振动噪声测试,分析振动噪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采取更换减振扣件、调整轨底坡和打磨钢轨的治理措施。通过建立车轨耦合解析模型和隧道-地层-建筑物有限元模型对浮轨扣件刚度设计和减振效果进行预测。改造完成后进行振动噪声测试和入户回访,测试结果显示,改造后敏感点室内振动VLZmax昼间降低6.4 dB,夜间降低8.3 dB,二次结构噪声等效A声压级昼间降低1.36 dB(A),夜间降低1.88 dB(A),居民反映振动噪声问题明显改善,有效解决了振动噪声投诉问题。研究结果可为国内类似地铁振动噪声扰民投诉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运营线路 地下线 短轨枕整体道床 振动噪声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规划设计研究——以深圳岗厦北枢纽为例
8
作者 何龙庆 崔晓天 +1 位作者 史卿 郭家颖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7,共8页
城市轨道交通三线及以上换乘枢纽客流量大且交通组织复杂,规划设计方案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枢纽建设的成败。以深圳岗厦北枢纽规划设计实践为例,从枢纽功能定位分析、客流需求预测、总体规划布局、枢纽综合开发及地下空间规划、枢纽周边道... 城市轨道交通三线及以上换乘枢纽客流量大且交通组织复杂,规划设计方案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枢纽建设的成败。以深圳岗厦北枢纽规划设计实践为例,从枢纽功能定位分析、客流需求预测、总体规划布局、枢纽综合开发及地下空间规划、枢纽周边道路交通改善等方面详细阐述大城市核心区打造站城一体轨道交通枢纽的规划方法和技术体系。多线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的规划建设对于促进站城一体,激发片区城市发展活力,引导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促进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枢纽 换乘客流 站城一体 地下空间系统 人行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中回风模式下单跨拱形地下车站公共区气流组织模拟分析
9
作者 冯绕 罗燕萍 +1 位作者 李苾嘉 胡自林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5-182,共8页
[目的]单跨拱形地下车站因层高较高,并采用拱形顶板的特殊结构形式,对装修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在合理的气流组织前提下,有必要研究如何减少单跨拱形地下车站公共区的通风空调管线,为装修提供更大创新空间。[方法]以深圳某单跨拱形地... [目的]单跨拱形地下车站因层高较高,并采用拱形顶板的特殊结构形式,对装修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在合理的气流组织前提下,有必要研究如何减少单跨拱形地下车站公共区的通风空调管线,为装修提供更大创新空间。[方法]以深圳某单跨拱形地下车站为例,提出了公共区采用集中回风模式,以及送风管兼排烟功能的设计思路;通过CFD(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模拟分析在相同制冷量和相同送风温差的条件下,单送单回和集中回风两类送回风模式在单跨拱形地下车站公共区内的气流温度和速度分布规律,研究调整集中回风口位置对公共区气流组织的影响,并利用不均匀系数作为效果评价。[结果及结论]地下车站公共区采用集中回风模式,以及送风管兼排烟功能的设计可有效减少公共区的站厅风管数量约50%,截面积约40%,有效减少站台风管截面积约50%;采用公共区集中回风模式,集中回风口单独设置在站台,以及送风管兼排烟功能的布置方式,气流温度和速度分布均达到较优水平,能满足乘客的舒适度要求,可适用于单跨拱形地下车站公共区的气流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单跨拱形地下车站 公共区 气流组织 集中回风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装配式地下车站新型构件连接方案的抗剪及抗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华海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149,154,共7页
[目的]为了进一步推广地下装配式结构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应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明挖装配式出入口施工的关键技术(尤其是新型构件连接方案)进行研究。[方法]设计了由2块尺寸相同的不等边C形标准构件(有2道横向裂缝)拼接而成的城... [目的]为了进一步推广地下装配式结构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应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明挖装配式出入口施工的关键技术(尤其是新型构件连接方案)进行研究。[方法]设计了由2块尺寸相同的不等边C形标准构件(有2道横向裂缝)拼接而成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装配式出入口结构,基于此结构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构件连接方案。通过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了该新型连接节点的抗剪性能和抗震性能,得出了不同受力条件下的荷载-位移曲线、抗剪形态、抗震耗能及延性等指标,验证了该新型连接节点的可靠性。[结果及结论]装配构件的截面抗剪承载力远高于传统现浇截面抗剪承载力;型钢的存在可以充分保证试件的抗剪能力;“承插接口+型钢插板”是一种可靠的连接方式,其各项性能与现浇试件相比大致相当;型钢插入长度的变化对接缝处裂缝及其最大承载力的影响很小,建议选用的型钢插入长度等与构件厚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地下车站 装配式结构 新型构件连接方案 抗剪承载力 抗震屈服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轨道交通车站暗挖技术应用与探索
11
作者 毕湘利 王秀志 吴迪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共6页
[目的]上海的城市轨道交通经过多年发展,现已面临极其复杂和严苛的工程建设环境,地下车站大开挖导致的交通拥堵、房屋拆迁和管线搬迁等问题已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针对地铁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冲突与矛盾,上海轨道交通通过持续科技攻... [目的]上海的城市轨道交通经过多年发展,现已面临极其复杂和严苛的工程建设环境,地下车站大开挖导致的交通拥堵、房屋拆迁和管线搬迁等问题已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针对地铁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冲突与矛盾,上海轨道交通通过持续科技攻关和试验论证,提出了多项软土地层暗挖技术。[方法]介绍了暗挖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基于上海轨道交通建设的特点,介绍了上海轨道交通暗挖技术中顶管法、冻结法和管棚法的具体内涵及应用情况;探讨了大断面顶管法、超长特大断面管幕法、超浅埋大断面冻结法和束合管幕法等新型暗挖车站建造技术的研究和试点应用情况。[结果及结论]上海轨道交通暗挖技术主要包括盾构法、顶管法、冻结法、管棚法以及其他特殊暗挖工法,已广泛应用于地下区间工程、区间联络通道工程、车站附属结构工程以及车站局部改造工程等;新型暗挖车站建造技术能够有效应对新条件下上海轨道交通建设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轨道交通 车站 软土地层 复杂环境 暗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地下楔形转接过渡诱导冒落控制边坡岩移危害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颖鹏 谭宝会 +3 位作者 丁航行 张洪昌 李云涛 崔宇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3,共7页
露天地下楔形转接过渡模式的安全管控是利用崩落法开采挂帮矿形成的塌陷坑阻止边坡岩移威胁露天采场,但地采扰动下的高陡边坡破坏过程不易控制,因而制约了楔形转接过渡模式在大型深凹露天矿山中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极限平衡分析方... 露天地下楔形转接过渡模式的安全管控是利用崩落法开采挂帮矿形成的塌陷坑阻止边坡岩移威胁露天采场,但地采扰动下的高陡边坡破坏过程不易控制,因而制约了楔形转接过渡模式在大型深凹露天矿山中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极限平衡分析方法,揭示出崩落法开采扰动下的高陡边坡渐进破坏规律,提出了边坡滑移体体积计算方法,以及通过调控回采顺序控制边坡滑移进程以实现塌陷坑完全承接边坡滑移体的边坡岩移危害控制技术。研究表明:边坡岩体不会随挂帮矿向下开采而发生持续破坏,只有当挂帮矿开采至关键分段时,边坡岩体受力状态超过极限平衡状态才发生滑移破坏,可通过滞后回采关键分段上盘三角矿延缓边坡滑移,以及通过滞后回采关键分段下盘矿体和采用下向阶梯状回采工作面增大塌陷坑容积,最终实现塌陷坑有序承接边坡滑移体。研究成果完善了大型深凹露天矿楔形转接过渡的安全管控方法,提高了楔形转接过渡模式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开采 挂帮矿 诱导冒落 边坡滑移 灾害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下空间水灾害防治若干科技问题研究展望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峰 刘曙光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7,共8页
在综述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水灾害状况和防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研究成果及案例分析,将城市地下空间遭受的水灾害性状归纳为两大类型问题:一类为地表洪涝灾害导致的地下空间水淹灾害,另一类为工程活动或周边水环境特征变化导致的水... 在综述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水灾害状况和防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研究成果及案例分析,将城市地下空间遭受的水灾害性状归纳为两大类型问题:一类为地表洪涝灾害导致的地下空间水淹灾害,另一类为工程活动或周边水环境特征变化导致的水灾害。解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内、外部水灾害环境关联响应关系。基于城市地下空间水灾害分布的复杂性,从灾害成因的关键要素和耦合响应关系入手,总结了当前国内城市地下空间水灾害防治存在的一些共性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多目标多层面分解地下空间水灾害防治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路线,系统性提出了应该重视和加强研究的若干科技问题及解决路径。并从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和解决措施三方面展望城市地下空间水灾害防治领域的科技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水灾害防治 城市地下空间 地下轨道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沉井法建设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的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中杰 吕培林 +3 位作者 俞剑 郭振坤 张擎宇 王浩然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4-563,共10页
为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背景下建设方式的绿色转型,根据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工程曹庄站的实际背景,提出连续沉井法建设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的设计方案,即通过分批下沉间距紧密的沉井群并纵向贯通形成狭长型整体车站结构;然后,阐... 为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背景下建设方式的绿色转型,根据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工程曹庄站的实际背景,提出连续沉井法建设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的设计方案,即通过分批下沉间距紧密的沉井群并纵向贯通形成狭长型整体车站结构;然后,阐述本工法所涉及的永临结合、结构连接、差异沉降控制、环境影响控制等关键技术。与传统明挖法相比,该工法可避免大量临时工程,降低工程造价;通过采用不排水开挖方式,可规避承压水突涌风险;该工法对周边土体影响小,适用于城区敏感环境下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的建设;通过增加狭长型车站可同步施工的作业面并实现结构制作、土方开挖同步进行,节省车站工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连续沉井法 轨道交通 地下车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既有盾构隧道区间暗挖施工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结构力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中安 潘野 +3 位作者 郭振坤 张姣龙 高一民 柳献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9-136,142,共9页
[目的]深圳轨道交通14号线肿瘤医院站采用大直径(8.5 m)盾构隧道扩挖的“先隧后站”方案,在暗挖车站主体结构与附属出入口连接时,需对隧道衬砌实施局部大尺寸开口施工。为保证隧道开口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安全性,需对基于既有盾构隧道区间... [目的]深圳轨道交通14号线肿瘤医院站采用大直径(8.5 m)盾构隧道扩挖的“先隧后站”方案,在暗挖车站主体结构与附属出入口连接时,需对隧道衬砌实施局部大尺寸开口施工。为保证隧道开口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安全性,需对基于既有盾构隧道区间暗挖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结构力学行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考虑衬砌结构环、纵缝影响的多环壳-刚性梁-接触衬砌计算模型,对车站暗挖过程进行分工况模拟,设置全开口衬砌环控制工况为开口工况,半开口衬砌环控制工况为拆撑工况;探究封顶块位置、内部支撑形式及隧道纵向开口尺寸等关键设计参数对车站结构的影响。[结果及结论]根据环梁受力特征,建议上、下部环梁在设计时选用钢材或内置钢构件。根据管片受力特性,确定开口区域内通缝拼装管片的排版形式;肿瘤医院站隧道开口区段通缝拼装管片封顶块建议设计在隧道顶部。开口衬砌环管片在施工全程中的弯矩分布与内部支撑有效约束点密切相关,而内部支撑形成有效约束的前提是拥有完整的轴向传力路径。隧道局部开口时开口衬砌环结构的整体性依赖于环缝侧部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结构 力学行为 既有盾构隧道区间 暗挖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深厚软土地层地下车站超长钻孔灌注桩承载-沉降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海星 丁春林 +1 位作者 陆玉和 李桂颖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3-148,共6页
[目的]为有效控制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及使用过程中车站结构的变形,同时增大坑底承载力,需对上部含有空桩的超长钻孔灌注桩(以下简称“超长桩”)承载-沉降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以某城市轨道交通双线L型交叉换乘车站为例,采用自平衡... [目的]为有效控制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及使用过程中车站结构的变形,同时增大坑底承载力,需对上部含有空桩的超长钻孔灌注桩(以下简称“超长桩”)承载-沉降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以某城市轨道交通双线L型交叉换乘车站为例,采用自平衡法静载试验和数值模型对超长桩承载-沉降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究超长桩承载特性与桩身长度、桩身刚度及桩身直径之间的关系。[结果及结论]静载试验表明:上部含有空桩的超长桩在荷载箱等量增荷加载过程中,桩顶位移及其增速均逐渐增大,在卸荷过程中桩顶出现位移回弹现象。数值模拟分析表明:超长桩的桩身轴力从桩顶到桩端呈逐渐减小趋势,在桩顶极限荷载作用下,桩身上部的轴力远大于桩端;桩身长度和桩身刚度变化会影响上部含有空桩的超长桩承载-沉降特性,桩身刚度改变对其造成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地下车站 超长钻孔灌注桩 承载-沉降特性 深厚软土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渗漏水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君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03-105,115,共4页
[目的]地下车站渗漏水病害不仅影响车站设备运行,还会影响乘客体验,因此需研究其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以上海轨道交通为例,分析了地下车站渗漏水原因,介绍了既有车站渗漏水整治措施,提出了新线建设时车站渗漏水防治要求。[结果及... [目的]地下车站渗漏水病害不仅影响车站设备运行,还会影响乘客体验,因此需研究其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以上海轨道交通为例,分析了地下车站渗漏水原因,介绍了既有车站渗漏水整治措施,提出了新线建设时车站渗漏水防治要求。[结果及结论]地下车站渗漏水防治贯穿设计、建设和运营整个过程,只有通过综合防治,才能彻底杜绝地下车站渗漏水问题。进入运营期后,要加强车站渗漏水病害的有效治理,确保车站运行环境,提高乘客乘车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地下车站 渗漏水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160 km/h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地下线环境振动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德豪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2-208,共7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范围拓展地越来越大。目前地铁设计速度多为80~120 km/h,对于长距离通勤略显不足。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融合,更高速度的城市轨道交通应运而生,并已经在某些城市投产运营。为掌握160 km/h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地下...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范围拓展地越来越大。目前地铁设计速度多为80~120 km/h,对于长距离通勤略显不足。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融合,更高速度的城市轨道交通应运而生,并已经在某些城市投产运营。为掌握160 km/h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地下线产生的环境振动影响,对某城市160 km/h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地下线开展系统的环境振动测试,包括钢轨、道床、隧道壁振动测试;地面振动和室内二次结构噪声测试。结果表明:列车速度在124~152 km/h时,钢轨振动为109.7~111.2 dB,道床振动为75.6~77.4 dB,隧道壁振动为67.5~69.4 dB,平均速度138 km/h时,隧道壁振动为68.7 dB;列车振动传至地面后,隧道正上方距离轨道0~40 m地面振动最大Z振级为46.4~60.2 dB,地面振动基本符合随距离加大而减小的衰减规律,但是距离轨道10 m处测点的振动响应较0 m处测点存在放大现象;采取橡胶隔振垫整体道床情况下,近、远轨列车通过时隧道上方建筑物一层室内二次结构噪声最大值分别为32.7 dB(A)、28.4 d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 地下线 振动源强 测试试验 环境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转地下充填法开采护顶矿柱防渗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良兵 冷建勇 +2 位作者 张妨 何祥 王少泉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38,共4页
以攀枝花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工程为背景,通过采场贮排平衡分析,预测50年一遇暴雨时露天采坑积水最大深度为5 m,采坑积水对护顶矿柱稳定性影响较小。对坑底存在断层条件下积水渗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断层破碎带是护顶矿柱的主要导... 以攀枝花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工程为背景,通过采场贮排平衡分析,预测50年一遇暴雨时露天采坑积水最大深度为5 m,采坑积水对护顶矿柱稳定性影响较小。对坑底存在断层条件下积水渗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断层破碎带是护顶矿柱的主要导水通道。采取针对性封堵措施可显著减小护顶矿柱的渗漏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 充填法开采 渗流 护顶矿柱 渗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浆法在富水砂卵石地层城市轨道交通联络通道暗挖施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乔斌 张哲宁 +2 位作者 钟久安 臧鹏 陈晓东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1-334,340,共5页
[目的]成都地铁19号线二期工程九江北站—龙桥路站区间1#联络通道处于富水砂卵石地层,受周边建(构)筑物位置所限,不宜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施工,为此需采用不降水法为该联络通道暗挖施工提供无水条件。[方法]根据1#联络通道的工程特点,在对... [目的]成都地铁19号线二期工程九江北站—龙桥路站区间1#联络通道处于富水砂卵石地层,受周边建(构)筑物位置所限,不宜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施工,为此需采用不降水法为该联络通道暗挖施工提供无水条件。[方法]根据1#联络通道的工程特点,在对比分析冻结法和顶管法等常规方案的基础上,采用注浆法为该联络通道暗挖提供无水条件。根据富水砂卵石地层的特点,同时受周边建(构)筑物布局的限制,19号线主线隧道内决定采用水平注浆法施工。详细阐述了1#联络通道注浆法施工方案,针对动水条件下砂卵石地层涌水、涌砂,成孔困难,串冒浆等难点,提出相应对策。从可靠性、造价、变形控制及运营维护等方面总结了水平注浆法的优势。[结果及结论]1#联络通道施工完成后,经测试检查孔每米出水量不大于0.13 L/min,达到预期止水要求,满足该联络通道暗挖的无水条件;开挖过程揭示,开挖面基本无渗水,1#联络通道安全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联络通道 暗挖施工 注浆法 富水砂卵石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