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ization principle of combined surface and underground min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建宏 古德生 李建雄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3年第3期222-225,共4页
The pit limit optimization is discussed,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combined min-ing method, on the basis of the economic model of ore-blocks. A new principle of the limit optimization is put f... The pit limit optimization is discussed,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combined min-ing method, on the basis of the economic model of ore-blocks. A new principle of the limit optimization is put for-ward through analyzing the limitations of moving cone method under such conditions. With a view to recovering asmuch mineral resource as possible and making the maximum profit from the whole deposit, the new principle is tomaximize the sum of gain from both open-pit and underground mining.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along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and modules for software package (DM&MCAD)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tested inTonglushan Copper Mine. It has been proved to be rather effective in the mining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mining underground mining combined mining method OPTIMIZATION MODEL open pit limit block economic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动态沉陷对废弃露天矿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影响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杨 雷兴海 +9 位作者 王楠 任玉琦 金向阳 王可 蒋逵超 葛鹏 夏雪 李铁峥 石孝明 王玉亮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9,共14页
地表动态沉陷是废弃矿山建设抽水蓄能电站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为探究地表动态沉陷对废弃露天矿坑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运行期间稳定性的影响,以废弃海州露天矿为研究背景,揭示了露井联合开采地表沉陷机理和特征,建立了基于Knoth... 地表动态沉陷是废弃矿山建设抽水蓄能电站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为探究地表动态沉陷对废弃露天矿坑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运行期间稳定性的影响,以废弃海州露天矿为研究背景,揭示了露井联合开采地表沉陷机理和特征,建立了基于Knothe时间函数的地表动态沉陷预测模型;对海州露天矿区岩土体蠕变参数进行反演和敏感性分析,研究了露井联合开采不同时期地表沉陷规律;分析了2020—2120年抽水蓄能电站所在剖面沉陷灾害分布,最后对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运营期间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沉陷受煤层倾角、煤层埋深、开采厚度、边坡角度和采空区空间分布等因素影响,最大沉陷值、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均大于单一的井工开采方式;综合考虑井工和露天开采相互影响的修正Knothe时间函数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地表动态沉陷;基于CVISC蠕变模型建立的露井联合开采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准确性;上水库和抽水管路距影响区域的最小距离分别为254.9、15.1 m,半地面厂房位于采空区的影响范围内;注浆充填治理采空区能有效控制地表动态沉陷(平均减小85%沉陷值),废弃海州露天矿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具有可行性。研究成果对于废弃露天矿区的地表动态沉陷可持续预测、地质灾害防治和剩余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井联合开采 废弃露天矿坑 抽水蓄能电站 地表动态沉陷 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TOPSIS的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案优选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新民 柯愈贤 +1 位作者 张钦礼 罗怡波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73-1279,共7页
为了确定合适的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案,建立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案综合评判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TOPSIS)基本理论建立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案优选的AHP-TOPSIS综合评判模型。从经济、技术、安全三方面综合考虑影响... 为了确定合适的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案,建立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案综合评判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TOPSIS)基本理论建立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案优选的AHP-TOPSIS综合评判模型。从经济、技术、安全三方面综合考虑影响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案的评判指标体系,通过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再结合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原理构建AHP-TOPSIS综合评判指标模型,利用TOPSIS原理计算各方案基于评判指标的综合优越度。以黄麦岭磷矿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案优选为例,得到各拟选方案的综合优越度分别为67.39%、46.45%、52.14%,从而确定方案I为最优。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综合考虑各项评价指标对评价体系的影响,并进行定量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 采矿方案 层次分析法 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 综合评判模型 评判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lphi-TOPSIS法的露天矿采区接续方案优选 被引量:4
4
作者 查振高 李克民 +1 位作者 马力 肖双双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1-35,共5页
为了更加科学的优选采区接续方案,根据影响采区接续的主要因素,选取了生产剥采比稳定性与大小、累计剥采比、内排空间、采区协调性和运输功5个指标建立了露天矿采区接续优选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Delphi-TOPSIS法的采区接续优选模型。针... 为了更加科学的优选采区接续方案,根据影响采区接续的主要因素,选取了生产剥采比稳定性与大小、累计剥采比、内排空间、采区协调性和运输功5个指标建立了露天矿采区接续优选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Delphi-TOPSIS法的采区接续优选模型。针对霍林河露天煤矿采区划分特点,提出了采区接续方案并采用Delphi-TOPSIS模型进行优选,确定了最佳采区接续转向方案并证明了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采区接续 Delphi-toPSIS法 优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前山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岩体破坏规律研究
5
作者 王钟钰 蒋永超 +2 位作者 贾若彤 姜骜鹏 陈忠辉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0,26,共8页
针对鞍钢眼前山铁矿东帮区域露天转地下开采引起边坡岩体破坏及塌陷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和基底摩擦模型试验分析其边坡破坏过程和破坏模式,探究不同开采阶段塌陷角变化情况,并从裂隙角度总结塌陷区形成过程。结果表明,随着矿体开采深度... 针对鞍钢眼前山铁矿东帮区域露天转地下开采引起边坡岩体破坏及塌陷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和基底摩擦模型试验分析其边坡破坏过程和破坏模式,探究不同开采阶段塌陷角变化情况,并从裂隙角度总结塌陷区形成过程。结果表明,随着矿体开采深度不断延深,受开采扰动塌陷角不断减小;塌陷区域的形成分为四个时期:裂隙富集时期、时效变形时期、滑移面贯穿时期和塌陷形成时期;眼前山铁矿东帮边坡的破坏机制为滑移-拉裂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前山铁矿 露天转地下 岩体破坏 塌陷 裂隙发展 边坡失稳 基底摩擦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的不同开采模式下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
6
作者 林欣源 程扬健 +2 位作者 谢伟 李传庆 聂闻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64,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开采模式下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该文以淮南市顾桥煤矿(井工开采)和马鞍山市南山铁矿(露天开采)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耦合绿度、热度、干度、湿度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 为探究不同开采模式下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该文以淮南市顾桥煤矿(井工开采)和马鞍山市南山铁矿(露天开采)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耦合绿度、热度、干度、湿度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对2种不同开采模式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分别分析其2000—20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井工开采和露天开采矿区的耕地占比最大,井工开采矿区水域面积扩大显著,露天开采矿区以耕地、林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为主;(2)2个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维持一般及良好态势,顾桥煤矿RSEI值分别为0.60,0.82,0.71,0.65和0.68,南山铁矿RESI值分别为0.58,0.59,0.59,0.63和0.6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和水体部分生态环境较差,林地和耕地生态环境较优;(3)井工开采模式矿区地表沉降,耕地向水域转变,导致生态环境质量变差,而露天开采模式矿区剥离土体,林地和耕地面积减少以及建设用地增加是露天矿生态环境变差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工开采 露天开采 谷歌地球引擎 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生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柿竹园露天地下协同开采隔离层安全厚度研究
7
作者 黄麟淇 刘迎泽 +2 位作者 王钊炜 李夕兵 沈慧明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1-604,共14页
隔离层在矿山安全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设置隔离层厚度可精准调控岩石动力灾害与爆破振动效应,有效降低其对采空区及巷道的破坏作用,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以柿竹园多金属矿露天地下协同开采为工程背景,考虑动静载荷... 隔离层在矿山安全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设置隔离层厚度可精准调控岩石动力灾害与爆破振动效应,有效降低其对采空区及巷道的破坏作用,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以柿竹园多金属矿露天地下协同开采为工程背景,考虑动静载荷的影响因素。首先,结合传统理论计算方法、数理分析方法和小变形薄板理论公式等多种理论计算方法,采用计算结果的平均值拟合式,得出了静载荷下的隔离层安全厚度的计算值。然后,基于现场爆破振动数据,采用考虑爆破高差的修正萨道夫斯基公式进行拟合,计算了爆破动载荷下的隔离层安全厚度。最后,对2种情况下计算得到的隔离层安全厚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确定柿竹园矿山隔离层安全厚度的建议取值为50m。本研究充分考虑了爆破振动因素的影响,为同类型矿山设计与露天地下协同开采隔离层安全厚度计算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隔离层 露天地下协同开采 爆破振动 萨道夫斯基公式 峰值振动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关闭煤矿剩余煤炭资源多元化高效利用与评价
8
作者 范勇勇 杨文府 +4 位作者 齐福辉 张星星 宋文龙 苏育飞 谢华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124,共11页
随着煤炭产业的不断发展与转型,山西省大量关闭煤矿遗留了丰富的煤炭资源。这些资源的高效利用,不仅能够为山西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将在环境层面发挥积极作用,减少因资源闲置或不合理处置所可能引发的生态问题,实现煤炭产业与生态... 随着煤炭产业的不断发展与转型,山西省大量关闭煤矿遗留了丰富的煤炭资源。这些资源的高效利用,不仅能够为山西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将在环境层面发挥积极作用,减少因资源闲置或不合理处置所可能引发的生态问题,实现煤炭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生。为实现关闭煤矿剩余煤炭资源的再利用,以山西省因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和去产能化关闭的830座煤矿为例,通过调查分析、资源整合、数据统计等手段,对关闭煤矿剩余煤炭可利用资源量进行评估,提出了山西省关闭煤矿剩余煤炭资源的多元化利用策略。深入分析了山西省关闭煤矿一般调查区与重点调查区的剩余煤炭资源量分布特征,探讨了关闭煤矿剩余煤炭资源多元化地开发与利用模式,主要涵盖煤炭地下气化、井下修复型开采、战略储备以及露天开采利用等多种途径。同时,构建了不同利用模式下的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评价体系,从煤炭资源类型、煤炭开采的技术适用性等多个维度出发,对各类关闭煤矿剩余煤炭资源的利用方式进行分析,明确了不同类型关闭煤矿剩余煤炭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方式。最后,成功估算出山西省去产能关闭煤矿剩余煤炭资源储量为1277002.1万t,其中重点调查区150座关闭煤矿的剩余煤炭资源储量为750078.2万t。筛选出适宜战略储备的煤矿34座、适宜露天开采的煤矿45座、地下气化有利煤矿14座、新型开采有利煤矿7座、井下修复型矸石开采有利煤矿4座以及离层隔离注浆开采有利煤矿20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煤矿 剩余资源 战略储备 露天开采 地下气化 井下修复型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地下管网三维精细化管理与智能分析系统研究与应用——以胜利一号露天煤矿为例
9
作者 佘长超 侯星野 +2 位作者 腾天野 蒋楠洋 张建军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34,共9页
矿区地下管网是保障露天煤矿资源开采与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其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成为智慧矿山建设的重要一环。然而,传统矿区地下管网主要以图纸资料和人工管理为主,存在管网数据丢失、管理效率低、事故发生率高、维护抢修难度大... 矿区地下管网是保障露天煤矿资源开采与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其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成为智慧矿山建设的重要一环。然而,传统矿区地下管网主要以图纸资料和人工管理为主,存在管网数据丢失、管理效率低、事故发生率高、维护抢修难度大等问题,无法满足露天煤矿安全生产要求,因此提出了露天煤矿地下管网三维精细化管理与智能分析系统,详细介绍了其服务体系、功能模块、技术架构及其关键技术。通过在胜利一号露天煤矿实际应用,验证了该系统在实际矿区地下管网信息化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一号露天煤矿 矿区地下管网 三维精细化管理 物联网技术 智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地下楔形转接过渡诱导冒落控制边坡岩移危害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颖鹏 谭宝会 +3 位作者 丁航行 张洪昌 李云涛 崔宇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3,共7页
露天地下楔形转接过渡模式的安全管控是利用崩落法开采挂帮矿形成的塌陷坑阻止边坡岩移威胁露天采场,但地采扰动下的高陡边坡破坏过程不易控制,因而制约了楔形转接过渡模式在大型深凹露天矿山中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极限平衡分析方... 露天地下楔形转接过渡模式的安全管控是利用崩落法开采挂帮矿形成的塌陷坑阻止边坡岩移威胁露天采场,但地采扰动下的高陡边坡破坏过程不易控制,因而制约了楔形转接过渡模式在大型深凹露天矿山中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极限平衡分析方法,揭示出崩落法开采扰动下的高陡边坡渐进破坏规律,提出了边坡滑移体体积计算方法,以及通过调控回采顺序控制边坡滑移进程以实现塌陷坑完全承接边坡滑移体的边坡岩移危害控制技术。研究表明:边坡岩体不会随挂帮矿向下开采而发生持续破坏,只有当挂帮矿开采至关键分段时,边坡岩体受力状态超过极限平衡状态才发生滑移破坏,可通过滞后回采关键分段上盘三角矿延缓边坡滑移,以及通过滞后回采关键分段下盘矿体和采用下向阶梯状回采工作面增大塌陷坑容积,最终实现塌陷坑有序承接边坡滑移体。研究成果完善了大型深凹露天矿楔形转接过渡的安全管控方法,提高了楔形转接过渡模式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开采 挂帮矿 诱导冒落 边坡滑移 灾害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红山铁矿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岩移发展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玮 杨天鸿 +1 位作者 侯俊旭 马凯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2-238,共7页
地下开采产生的地表移动会影响邻近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以大红山铁矿露天—地下联合开采为例,采用微震、地表开裂观测等多种方法进行岩移监测和数据分析,探究了地下开采引起的岩体移动与地表开裂规律。首先,对历史监测数据进行了整... 地下开采产生的地表移动会影响邻近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以大红山铁矿露天—地下联合开采为例,采用微震、地表开裂观测等多种方法进行岩移监测和数据分析,探究了地下开采引起的岩体移动与地表开裂规律。首先,对历史监测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包括地表塌陷和裂缝的发育情况。其次,针对地下开采过程中的围岩变形特点,开展微震数据分析,获取了岩体损伤破坏信息。同时,结合矿山地质资料,统计数据得出了陷落角的变化范围。结果表明:大红山铁矿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岩体移动发展阶段可划分为:冒落及地表贯通的岩移阶段、陷落区充分发展的岩移阶段、F2断层影响的陷落角非对称发育阶段、废石充填与深部开采下的岩移阶段。西北部陷落角发育范围为75°~81°、东南部陷落角发育范围为65°~82°。研究可为类似地质及工程条件矿山岩移发展规律分析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红山铁矿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 岩体移动 陷落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破振动对龙首矿露天转地下安全顶柱稳定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尔丞 魏昭君 +4 位作者 沈彦丞 刘吉祥 李菊红 张春阳 田小龙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85,126,共12页
为了探索爆破振动影响下龙首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安全顶柱的稳定性演化规律,结合矿区现状建立了对应的三维数值模型,通过计算获取了安全顶柱最危险截面位置,随后以最上部中段开采为例构建了最危险截面位置的二维数值计算模型。根据爆破参... 为了探索爆破振动影响下龙首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安全顶柱的稳定性演化规律,结合矿区现状建立了对应的三维数值模型,通过计算获取了安全顶柱最危险截面位置,随后以最上部中段开采为例构建了最危险截面位置的二维数值计算模型。根据爆破参数和等效弹性边界的计算,得到掏槽眼、辅助眼和周边眼传递到开挖轮廓面上的爆破荷载峰值。将爆破荷载等效到开挖面后,开展了针对安全顶柱稳定性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每段延期爆破都产生了位移和振速峰值,且距离爆破位置最近的安全顶柱内监测点位移最大;以爆破作业位置为中心,振动速度向四周岩体球形扩散。根据爆破振速与岩石损伤判据,安全顶柱总体处于无损伤或轻微损伤状态。此外,最大主应力低于岩体抗拉强度,安全顶柱未形成明显地拉裂破坏塑性区。总体上来说,安全顶柱的设计厚度能够满足露天转地下开采需要。然而与数值模型相比,实际地质条件更为复杂,随着开采继续,仍需观察和监测安全顶柱的变化,从而确保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开采 安全顶柱 爆破振动 数值模拟 稳定性演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开采扰动对露天排土场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晓俊 吕文伟 +1 位作者 韩流 陈祥宸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4-170,共7页
为了研究地下开采对上覆露天矿排土场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规律,以酸刺沟煤矿及哈尔乌素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表沉陷规律及其诱发排土场变形破坏的机制,采用概率积分法对地表沉陷量进行了预测,并借助FLAC^(3D)软件分析排土场... 为了研究地下开采对上覆露天矿排土场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规律,以酸刺沟煤矿及哈尔乌素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表沉陷规律及其诱发排土场变形破坏的机制,采用概率积分法对地表沉陷量进行了预测,并借助FLAC^(3D)软件分析排土场边坡变形及地表塌陷,同时分析了酸刺沟煤矿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哈尔乌素露天矿排土场的位移变化。结果表明:概率积分法预测最大沉陷量为21 m左右,模拟计算最大沉陷量为22 m左右;两者的地表最大沉陷量均随着开采阶段的进行先增大后逐渐趋于稳定,符合地表沉陷形成移动盆地的规律;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塌陷区位置一致;排土场边坡水平位移量与工作面推进长度呈正相关;工作面走向上,采空区两侧水平位移最大,呈现出向采空区中部滑移的特征,且总体表现为左侧边坡水平位移大于右侧边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采动 露天边坡 变形机制 地表沉陷 概率积分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tDEM的露天转地下房柱法开采覆岩与边坡失稳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耿加波 兰祥 +2 位作者 李小双 唐世斌 周令剑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7-182,共6页
随着露天矿山转入地下开采,研究二次扰动后覆岩与边坡系统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以江西某大型露天转地下房柱法开采矿山为研究背景,使用MatDEM离散元软件建立了数值模拟模型,计算并分析了房柱法开采扰动下覆岩与露天边坡的位移、应力... 随着露天矿山转入地下开采,研究二次扰动后覆岩与边坡系统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以江西某大型露天转地下房柱法开采矿山为研究背景,使用MatDEM离散元软件建立了数值模拟模型,计算并分析了房柱法开采扰动下覆岩与露天边坡的位移、应力以及动能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开采空区形成,采场覆岩形成了以开采区域为中心的椭圆形应力降低区,该区域岩层发生了显著的破坏,并且沿着开采推进方向移动。采场顶板的应力变化随开采进程表现出应力集中—应力增大—应力重构—应力平衡4个阶段。地下开采使得采场覆岩以及露天边坡产生了较大位移,覆岩的岩移面积和岩移动能均较边坡的更大,覆岩的变化表现出更加敏感的特性。研究结果可以为相似矿山的开采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扰动 露天转地下开采 覆岩 边坡 Mat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转地下充填法开采护顶矿柱防渗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良兵 冷建勇 +2 位作者 张妨 何祥 王少泉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38,共4页
以攀枝花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工程为背景,通过采场贮排平衡分析,预测50年一遇暴雨时露天采坑积水最大深度为5 m,采坑积水对护顶矿柱稳定性影响较小。对坑底存在断层条件下积水渗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断层破碎带是护顶矿柱的主要导... 以攀枝花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工程为背景,通过采场贮排平衡分析,预测50年一遇暴雨时露天采坑积水最大深度为5 m,采坑积水对护顶矿柱稳定性影响较小。对坑底存在断层条件下积水渗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断层破碎带是护顶矿柱的主要导水通道。采取针对性封堵措施可显著减小护顶矿柱的渗漏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 充填法开采 渗流 护顶矿柱 渗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矿体多采空区顶板破坏与冒落机理分析
16
作者 周颜军 汪亮 +3 位作者 冯庆杰 易云佳 曹建立 卢悦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19,共9页
排山楼金矿上部矿体露天转地下阶段应用空场法开采,采空区已用诱导冒落+地表废石充填塌陷区的方法进行了治理;下部矿体进入海棠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范围,地表不允许塌陷,但由于矿石品位低,继续沿用传统充填法势必造成矿床开采效率低、生产... 排山楼金矿上部矿体露天转地下阶段应用空场法开采,采空区已用诱导冒落+地表废石充填塌陷区的方法进行了治理;下部矿体进入海棠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范围,地表不允许塌陷,但由于矿石品位低,继续沿用传统充填法势必造成矿床开采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矿山经济效益差等问题。以地表保护区下低品位矿体充填法安全高效开采为工程背景,结合RG井下电视系统监测结果总结了顶板上覆岩层裂隙分布与发展规律,分析了应力平衡拱与冒落拱演化机理,提出了稳定冒落拱的形成条件。基于现场监测与岩石力学参数试验结果,通过FLAC^(3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倾斜多空区贯通与拉底过程中顶板破坏与冒落机理,探明了顶板冒落过程中围岩的应力和位移演化规律,以及诱发冒落的主导因素,并提出了基于地表安全性的冒落进程控制技术。研究成果可为该矿开发既满足地表保护需求又能低成本高效开采的工艺技术提供理论参考,对于类似矿山的采矿方法设计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开采 现场监测 冒落机理 顶板破坏 数值模拟 冒落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直立煤层采动裂隙渗流及动态涌水量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孟庄涵 刘小平 +2 位作者 王玉涛 田延哲 赵一燕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8-125,共8页
针对近直立煤层赋存条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工程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水文地质模型,提出一种多涌水来源下近直立煤层露天转井工开采动态涌水量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近直立煤层露天转井工回采条件下,露天采坑内松散堆积体的... 针对近直立煤层赋存条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工程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水文地质模型,提出一种多涌水来源下近直立煤层露天转井工开采动态涌水量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近直立煤层露天转井工回采条件下,露天采坑内松散堆积体的持续补给量不容忽视;定义了采场“采坑充水—下渗补给—再充水—再补给”的浅部开采补给特征和“基岩含水层储量释放与垂向露天采坑水补给相结合”的深部开采补给特征;以青海先锋煤矿为例,开展了矿井涌水量动态计算,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验证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直立煤层 露天转井工 矿井涌水量 动态计算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转地下开采强降雨入渗特征分析及降雨入渗量预测
18
作者 张艺山 何祥 +3 位作者 张妨 王少泉 东龙宾 兰舟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27,共5页
针对露天转地下崩落法开采强降雨入渗量估算问题,以海南石碌铁矿北一采区露天转地下工程为例,借助现场调查、塌陷区数值模拟,分析了北一采区崩落法开采过程覆岩沉陷“三带”特征;采用覆盖层非饱和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覆盖层形态对... 针对露天转地下崩落法开采强降雨入渗量估算问题,以海南石碌铁矿北一采区露天转地下工程为例,借助现场调查、塌陷区数值模拟,分析了北一采区崩落法开采过程覆岩沉陷“三带”特征;采用覆盖层非饱和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覆盖层形态对降雨渗入系数的影响;结合矿山实测降雨和排水数据,对冒落带渗入系数、地表径流系数等进行了统计和反演分析。计算得到北一采区露天转地下强降雨入渗量为225 386 m^(3),可为露天转地下开采防排水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 降雨入渗 崩落法 渗入系数 渗透系数 入渗量预测 涌水量 裂隙带 冒落带 覆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转地下开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孙世国 张玉娟 +2 位作者 苗子臻 王佳 解禹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1-174,共4页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诱发的边坡失稳将严重影响安全生产,主要原因是地下开采导致采空区覆岩应力重分布,并引起岩体的移动和变形,岩体强度降低,影响边坡稳定。为了研究露天转地下开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以某矿实际开采工程为例,运用MID...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诱发的边坡失稳将严重影响安全生产,主要原因是地下开采导致采空区覆岩应力重分布,并引起岩体的移动和变形,岩体强度降低,影响边坡稳定。为了研究露天转地下开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以某矿实际开采工程为例,运用MIDAS,FLAC^(3D)等数值模拟方法分别模拟了地下采区位于边坡的坡脚、坡中和坡外区3种条件下地下开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得出地下采区位于坡脚处开采会导致坡覆岩边坡滑移区范围最大,边坡失稳概率大;位于坡外区开采因上覆岩层沉陷使整体坡角减小,有利于边坡稳定;而位于坡中区开采时,边坡稳定状态介于两者之间。通过对该工程实例分析得到地下采区位于坡脚、坡中区时边坡安全系数不足,在坡外开采时边坡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 地下开采 数值模拟 边坡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采方向对露井协采边坡稳定影响的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绍臣 周杰 +2 位作者 李宏杰 李伟 马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6-672,共7页
为了得出露井协采矿山中井采工作面与露天矿边坡空间相对位置的最优布置方式,结合平朔矿区露井协采工程实践,设计了3套方案对不同井采工作面布置方向时井采对露天矿边坡稳定影响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露井协采中井采工作面与露天矿... 为了得出露井协采矿山中井采工作面与露天矿边坡空间相对位置的最优布置方式,结合平朔矿区露井协采工程实践,设计了3套方案对不同井采工作面布置方向时井采对露天矿边坡稳定影响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露井协采中井采工作面与露天矿边坡面倾向平行布置时,井工开采对露井协采边坡稳定及端帮运输道路的不利影响最小。在井采工作面采取上述方式布置时,对井采工作面的推进方向进行优化分析,发现井采工作面沿背坡的方向回采时,露天矿边坡岩体受井采扰动较向坡开采时严重。故在露井协采工程实践中,建议井采工作面与露天矿边坡面倾向平行布置,采用向坡方向推进,以降低井工开采对边坡稳定的不利影响,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采工作面 露井协采 边坡变形破坏 布置方向 推进方向 井采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