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8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nyLogic的地铁换乘站客流组织仿真与优化
1
作者 李昌宇 曹忠伟 张若楠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5年第2期123-129,共7页
对于客流量庞大的地铁换乘站而言,合理的客流组织是保证地铁安全运营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徐州地铁彭城广场换乘站为例,分析地铁站乘客的换乘特征及换乘方式,并结合该站的实际客流换乘现状,运用基于社会力模型的AnyLogic仿真平台对站内乘... 对于客流量庞大的地铁换乘站而言,合理的客流组织是保证地铁安全运营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徐州地铁彭城广场换乘站为例,分析地铁站乘客的换乘特征及换乘方式,并结合该站的实际客流换乘现状,运用基于社会力模型的AnyLogic仿真平台对站内乘客换乘过程进行仿真,深度分析建筑拐角区域的客流拥堵现象。为缓解客流压力,从合理设置导流围栏的角度出发,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并再次通过仿真模拟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措施可显著减少客流交叉情况,有效避免拥堵。当优化方案应用于彭城广场站后,实际拥堵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为同类型地铁换乘站客流组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换乘站 客流组织优化 Any Logic 社会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ylogic仿真模型的王府庄站客流组织仿真与优化
2
作者 王雷 霍福民 王孝坤 《交通与运输》 2025年第1期20-24,共5页
为优化轨道交通换乘站客流组织,以济南市轨道交通王府庄站为研究对象,在考虑车站用地规模限制和站内设施布局不变的情况下,利用Anylogic仿真软件构建王府庄站高峰时段客流组织仿真模型,并选用客流密度和平均换乘时间作为客流组织评价指... 为优化轨道交通换乘站客流组织,以济南市轨道交通王府庄站为研究对象,在考虑车站用地规模限制和站内设施布局不变的情况下,利用Anylogic仿真软件构建王府庄站高峰时段客流组织仿真模型,并选用客流密度和平均换乘时间作为客流组织评价指标来分析仿真结果。分析结果发现,王府庄站高峰时段客流存在客流流线交叉、乘客在楼梯走行滞缓和平均换乘时间较长等问题。为此,提出设置导乘标识、分隔栏杆和缩短列车发车间隔等优化方案,并通过优化前后的仿真数据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同时采用3种优化方法后,高峰时段王府庄站内的客流交叉得到缓解,1号线站台楼梯的客流密度下降34.3%,2号线站台楼梯的客流密度下降37.5%,站内乘客平均换乘时间下降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换乘站 客流组织 Anylogic仿真软件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站换乘节点建筑方案优化研究
3
作者 吴择安 《北方建筑》 2025年第1期27-30,共4页
换乘车站作为地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在设计和规划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换乘车站节点处因空间限制和消防疏散需求,通常只设置换乘楼梯作为单一选择,这给有换乘需求的乘客带来不便。为提升换乘体验并提高换乘效率,本文以常州地铁车站... 换乘车站作为地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在设计和规划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换乘车站节点处因空间限制和消防疏散需求,通常只设置换乘楼梯作为单一选择,这给有换乘需求的乘客带来不便。为提升换乘体验并提高换乘效率,本文以常州地铁车站某换乘站为例,探讨了换乘节点处垂直提升设施的组合设计方案。研究重点在于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楼梯、电梯组合方案,在确保消防疏散要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通过精细化设计优化垂直提升方案,从而有效解决地铁换乘乘客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换乘节点 贯通式垂直提升方案 精细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地铁车站管道通廊内的冷却水系统传热分析
4
作者 舒星宇 董宇 +3 位作者 刘俊 车轮飞 严天 徐新华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25年第1期34-42,共9页
深部地铁车站的冷却水管道需经过百米长的通廊,冷却水水温会受到通廊热环境影响发生变化,进而对冷却塔和冷水机组的运行造成影响。为了更好地对冷却塔和冷水机组的运行效果进行优化,针对冷却水系统在长距离管道通廊中的传热特性进行了... 深部地铁车站的冷却水管道需经过百米长的通廊,冷却水水温会受到通廊热环境影响发生变化,进而对冷却塔和冷水机组的运行造成影响。为了更好地对冷却塔和冷水机组的运行效果进行优化,针对冷却水系统在长距离管道通廊中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的管道通廊简化传热模型,综合考虑了冷却水管与通廊空气及围壁之间的热交换过程,分析了供冷季下冷却水经过通廊后的温度变化及换热情况。采用TRNSYS软件对具体案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供冷季,冷却水供水管、回水管经过通廊后的温降最高可达0.24℃、0.18℃,总散热量最高可达38.9k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铁车站 冷却水系统 传热分析 管道通廊 简化传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孚抽水蓄能电站施工总布置规划
5
作者 张超 王建平 +2 位作者 张伟锋 陈世全 黄昌龙 《水利水电快报》 2025年第1期68-74,共7页
四川省道孚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海拔约4300 m,为当前全球海拔最高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规模宏大,上、下水库高差大,下水库施工场地狭窄,施工布置难度大。为科学确定施工总布置规划方案,在分析工程施工特性、确定施工总布置规划原则的... 四川省道孚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海拔约4300 m,为当前全球海拔最高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规模宏大,上、下水库高差大,下水库施工场地狭窄,施工布置难度大。为科学确定施工总布置规划方案,在分析工程施工特性、确定施工总布置规划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分析和方案比较,系统研究得到施工总布置分区、料场选择与规划、场内交通规划、主要施工工厂设施和施工营地、堆(存、转)场规划方面的主要设计成果。结果表明:推荐的施工总布置规划方案合理可行,符合工程实际特点,满足相关规程规范和政策的要求。研究成果可为类似高海拔工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工总布置 料场选择 场内交通规划 堆(存、转)场规划 道孚抽水蓄能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大型换乘车站应急防灾设计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兵 文鹏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0-224,共5页
[目的]鉴于大型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城轨”)换乘车站数量不断增加,以及该类车站具有埋深较大、人员密集、逃生救援场地受限的特征,应急防灾难度和压力十分突出,因此需要对此类型车站的应急防灾进行设计。[方法]以武汉光谷广场综合... [目的]鉴于大型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城轨”)换乘车站数量不断增加,以及该类车站具有埋深较大、人员密集、逃生救援场地受限的特征,应急防灾难度和压力十分突出,因此需要对此类型车站的应急防灾进行设计。[方法]以武汉光谷广场综合体工程作为实际案例,从火灾防护、大客流防护、洪涝防护、恐袭防护及突发疫情防护等5个重点方面,分析大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所面临的灾害特征,结合方案设计、模拟仿真、计算分析等方式,对不同类型的灾害提出解决方案。[结果及结论]采用开放式的建筑布局和贯通的人行交通层,结合自然排烟与下沉广场设置准安全区,是困难条件下大型地下空间的有效消防措施;结合车站特点分析客流高峰情况,对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使用人群进行分类,并设置相对独立、交叉少的流线,以有效地进行大客流防护;除常规的洪涝防护措施外,提高与周边地下空间的硬隔离措施,如增加防淹门是作为洪涝防护的必要手段;提高站内的通透性,快速疏解乘客,避免堵塞滞留可有效防护恐怖袭击;对于突发疫情防护,应严格按照我国相关管理规定,落实日常防控管理,适时采取一般疫情或较大疫情响应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大型换乘车站 应急防灾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导波检测技术在输油场站应用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龙 赵盼婷 +1 位作者 杜国强 赵馨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2期59-62,共4页
本文主要是对低频导波检测技术原理和应用进行分析,进而选取本次最优开挖验证点,通过MsS长距离超声导波检测仪在姬塬外输总站管网腐蚀检测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判断其应用效果具有哪些局限性和优缺点,为后续输油场站常规检测工作提供... 本文主要是对低频导波检测技术原理和应用进行分析,进而选取本次最优开挖验证点,通过MsS长距离超声导波检测仪在姬塬外输总站管网腐蚀检测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判断其应用效果具有哪些局限性和优缺点,为后续输油场站常规检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导波检测技术 输油场站 管道腐蚀 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赋权-云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运营安全评估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鲁亚东 黄远春 +4 位作者 刘丹阳 潘寒川 张煜睿 李思杰 刘志钢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4-183,共10页
换乘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联络线网的载体,其运营安全状况是影响整个线网运营的关键因素。针对现有换乘站安全评估影响因素不全面、评价标准不完善等问题,构建换乘站运营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并引入直觉模糊二元语义改进最优最劣法确定指标... 换乘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联络线网的载体,其运营安全状况是影响整个线网运营的关键因素。针对现有换乘站安全评估影响因素不全面、评价标准不完善等问题,构建换乘站运营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并引入直觉模糊二元语义改进最优最劣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在充分考虑主观评价的犹豫性和模糊性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云模型的定性语言定量化的重构方法,并通过对比综合云与标准云的相似度给出评估结论。以上海地铁龙阳路换乘站为例,构建影响龙阳路站运营安全的指标体系,得出龙阳路站运营安全水平及设备因素对其运营安全影响最大的新结论,验证该评估方法的有效性,为准确掌握轨道交通换乘站运营安全现状,提高运营安全水平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换乘站 安全评估 组合赋权 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空间长距离送风中转站通风设计
9
作者 范莹 黄琳 +5 位作者 马江燕 侯卫华 邓保顺 李安桂 李佳兴 卜宝芸 《暖通空调》 2024年第11期41-46,66,共7页
针对送风系统存在众多分支导致的阻力不均、风量减小等问题,提出了设置中转站的送风方式。本文以长方体送风中转站为例,采用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送风中转站的空气分布特性与设计参数。结果表明:送风中转站可以将系统最不利出... 针对送风系统存在众多分支导致的阻力不均、风量减小等问题,提出了设置中转站的送风方式。本文以长方体送风中转站为例,采用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送风中转站的空气分布特性与设计参数。结果表明:送风中转站可以将系统最不利出口的流量偏差由124.01%降低至33.14%;送风中转站的出口数量对其阻力与流量均匀性的影响较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送风中转站的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长距离送风 中转站 空气分布 流量分配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典型集输接转站场提质提效研究
10
作者 刘大千 李晓平 +2 位作者 周海莲 赵子慧 宫敬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4年第7期14-21,共8页
吉林油田地面工程系统中接转站存在高能耗问题。通过分析接转站的主要工作流程,计算出每个流程中用能环节的能耗占比,找出接转站产生高能耗的主要原因为加热炉的能耗过高。对加热炉出口温度进行调整,降低加热炉能耗,最终达到接转站能耗... 吉林油田地面工程系统中接转站存在高能耗问题。通过分析接转站的主要工作流程,计算出每个流程中用能环节的能耗占比,找出接转站产生高能耗的主要原因为加热炉的能耗过高。对加热炉出口温度进行调整,降低加热炉能耗,最终达到接转站能耗降至最低的效果。优化计算结果表明,当海118接转站冬季、夏季外输流程加热炉出口温度分别为43.8℃和37.2℃,冬季、夏季掺输流程加热炉出口温度分别为51℃和44℃时,接转站全年能耗最低,可减少使用碳307 t/a;当新民6接转站冬季、夏季外输流程加热炉出口温度分别为44.4℃和44.2℃,冬季、夏季掺输流程加热炉出口温度分别为54.5℃和49.5℃时,接转站全年能耗最低,可减少使用碳375 t/a;当让47接转站冬季、夏季外输流程加热炉出口温度分别为47.9℃和46.6℃,冬季、夏季掺输流程加热炉出口温度分别为57℃和56℃时,接转站全年能耗最低,可减少使用碳333 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转站 加热炉出口温度 能耗占比 外输流程 掺输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B油田原油集输系统优化调整措施及效果分析
11
作者 常超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4年第10期96-100,共5页
随着开发不断深入,XB油田面临着效益建产难度大,地面集输系统站库老化、低效、高耗等形势,按照油田公司优化简化的总体部署要求,XB油田结合自身特点,着力打造具有XB特色的优化简化模式。通过“水驱利用优存量、水聚合建控增量、系统调... 随着开发不断深入,XB油田面临着效益建产难度大,地面集输系统站库老化、低效、高耗等形势,按照油田公司优化简化的总体部署要求,XB油田结合自身特点,着力打造具有XB特色的优化简化模式。通过“水驱利用优存量、水聚合建控增量、系统调整优布局、工艺简化增效益”优化思路,充分挖潜利用A区域内站库剩余能力,接纳新建水驱产能;结合B区产能水聚驱产能交错布置特点,实施水聚驱合并建设;针对C区域站库低效、低负荷问题,优化区域系统布局,优化核减站库;结合D区块大平台建设方式,探索“投产并联+双管环状”集输工艺。在油井增加的前提下,减少转油站建设数量,提升集输系统负荷,控降建设投资,可为后续集输系统优化简化提供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益建产 老化 低效 转油站 优化简化 扩改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既有站换乘改造通信系统升级方案研究
12
作者 梁海英 王玉杰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48,共5页
地铁已形成网络化运营模式,换乘节点越来越多。因为规划等原因,建设较早的地铁线路没有预留后期换乘接入条件。因此,在新线建设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新建站带来的既有车站换乘改造和升级。其中,通信传输系统的改移和升级建设是重点工作之... 地铁已形成网络化运营模式,换乘节点越来越多。因为规划等原因,建设较早的地铁线路没有预留后期换乘接入条件。因此,在新线建设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新建站带来的既有车站换乘改造和升级。其中,通信传输系统的改移和升级建设是重点工作之一。通信系统是城市轨道的交通神经,包括公安通信系统,民用通信系统和专用通信系统等,支持控制中心与车站、车辆的信息往来,并为乘客提供稳定的通信服务。针对在既有线运行条件下,换乘站改造带来的通信设备改移以及通信扩容需求等问题进行方案探讨,提出公安传输系统增强型MSTP建设方案和骨干传输系统OTN建设方案。以北京地铁10号线西土城站为例进行方案设计,10号线西土城站与新建地铁昌平线南延(简称昌南线)相交,换乘站建筑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对通信系统的设备升级、机房部署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设计方案应用于该换乘项目,验证了所提方案的合理性,研究成果以期为其他既有站换乘改造的通信系统升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站改造 换乘节点 通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SGA-Ⅲ算法的长距离调水泵站多目标优化调度研究
13
作者 王永康 吕谋 +1 位作者 李源 冯鹏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4-158,共5页
针对长距离调水泵站运行过程中水泵运行效率低、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以调水泵站运行电费最小、水泵平均效率最大、水泵流量平均偏离度最小、水泵平均启停频次最小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以华东某沿海城市调水工程为例,采用第三代非支配排... 针对长距离调水泵站运行过程中水泵运行效率低、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以调水泵站运行电费最小、水泵平均效率最大、水泵流量平均偏离度最小、水泵平均启停频次最小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以华东某沿海城市调水工程为例,采用第三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Ⅲ)求解优化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与CRITIC法进行组合赋权,结合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进行方案优选。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调度方案,优化调度方案中两泵站的运行电费和水泵流量平均偏离度均显著降低,水泵平均效率均显著提高,水泵平均启停频次均有所减少。表明在综合考虑泵站运行经济性的情况下,所建优化模型能够有效降低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距离调水泵站 NSGA-Ⅲ算法 多目标优化 多属性决策 优化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站点换乘的地铁多车站接运公交线路优化
14
作者 郑好 曹弋 王珊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62-2170,共9页
为了实现公交与地铁的有效接驳,提高公交系统接运效率,开展接运公交线路优化研究.考虑多个地铁站与公交站间客流的起点-终点(OD)需求与换乘特性,建立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模型的目标函数旨在使公交运营成本及乘客出行成本之和最小化,约束... 为了实现公交与地铁的有效接驳,提高公交系统接运效率,开展接运公交线路优化研究.考虑多个地铁站与公交站间客流的起点-终点(OD)需求与换乘特性,建立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模型的目标函数旨在使公交运营成本及乘客出行成本之和最小化,约束条件考虑线路的完整性、路径的合理性;下层模型为客流分配模型,以线路容量、站点换乘构建约束条件.引入精英保留策略,将邻域搜索算法与遗传算法组合,设计模型求解算法.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算法的最小误差为1.6%,算法效率显著提升;与原公交线网相比,优化后公交载客量提升29%,人均出行成本降低13%.实验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基于系统最优原则,能够对多个地铁站周边的公交站进行统筹优化;优化方案在提升载客率、降低人均出行成本与提高公交系统接运效率方面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线优化 改进遗传算法 邻域搜索 接运公交 站点换乘 全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混凝土梁在盖挖逆作法地铁换乘车站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纯华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24年第1期83-87,96,共6页
为尽量减少对地面交通的干扰,换乘车站的换乘节点处常常采用对地层扰动次数较多的盖挖逆作法施工。为掌握换乘节点结构中型钢混凝土梁的作用,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太原地铁下元站换乘节点结构中是否采用型钢混凝土梁进行分析,并将采... 为尽量减少对地面交通的干扰,换乘车站的换乘节点处常常采用对地层扰动次数较多的盖挖逆作法施工。为掌握换乘节点结构中型钢混凝土梁的作用,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太原地铁下元站换乘节点结构中是否采用型钢混凝土梁进行分析,并将采用型钢混凝土梁的数值模拟结果和现场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型钢混凝土梁的刚度大,车站施工引起地层的位移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下元站的换乘节点结构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乘车站 型钢混凝土梁 盖挖逆作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要点探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太民 《北方交通》 2024年第4期86-88,共3页
地铁车站是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的关键节点,也是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车站应具备完善的内部功能,保障舒适的外部环境,确保乘用安全、便捷,乘坐环境舒适;功能分区应清晰、合理,便于运营和管理。文章主要从建筑设计层面进行思... 地铁车站是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的关键节点,也是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车站应具备完善的内部功能,保障舒适的外部环境,确保乘用安全、便捷,乘坐环境舒适;功能分区应清晰、合理,便于运营和管理。文章主要从建筑设计层面进行思考,对地铁车站的设计原则、主要功能、换乘站设计、装修设计、建筑防火设计、无障碍设计等要点进行探讨和分析,认为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致力提高地铁车站服务水平,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建筑设计 换乘站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客流热度评价的城轨换乘站资源权益分配研究
17
作者 才溢 王丹 +1 位作者 林晓飞 刘振华 《交通工程》 2024年第5期65-74,共10页
超大规模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车站调配物资、人员力量一直缺乏科学计算支持。为解决此问题通过选取某汛期日轨道交通线网66座换乘站的进(出)站客流、换乘量、AB线互换客流等指标作为评价标准,采用熵权TOPSIS法在秩和比RSR配重的算法下按照... 超大规模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车站调配物资、人员力量一直缺乏科学计算支持。为解决此问题通过选取某汛期日轨道交通线网66座换乘站的进(出)站客流、换乘量、AB线互换客流等指标作为评价标准,采用熵权TOPSIS法在秩和比RSR配重的算法下按照“超高、高、中等、较低、低”5个等级进行分级评价,分别对应3、16、29、16、2座车站。结果表明:(1)换乘站客流热度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职住情况有关;(2)在汛期日或其他特定时期车站资源权益应向经济较发达、高密度住宅地区、线网换乘量大的高热度车站调配;(3)中低热度车站布置的人员、物质可分区设置,并作为支援力量;(4)此方法可用于其他评价标准下的不同决策目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权益分配 熵权TOPSIS 秩和比RSR 换乘站 轨道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公交换乘的地铁常态化限流站点识别方法研究
18
作者 胡馨月 彭其渊 +1 位作者 陈锦渠 杜剑飞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9-180,共12页
目前地铁常态化限流站点选择的研究,未考虑线路运输能力限制以及客流损失问题,脱离实际运营而难以推广使用。为平衡地铁公司和车站的决策标准,减少常态化限流站点的数量,提出一种考虑公交换乘疏散客流的地铁常态化限流站点识别方法。首... 目前地铁常态化限流站点选择的研究,未考虑线路运输能力限制以及客流损失问题,脱离实际运营而难以推广使用。为平衡地铁公司和车站的决策标准,减少常态化限流站点的数量,提出一种考虑公交换乘疏散客流的地铁常态化限流站点识别方法。首先构建由地铁-公交耦合网络拓扑模型,并分别从地铁网络化运营和公交换乘减少客流损失2个角度设计7个地铁站关键程度量化指标;验证系统的线性时不变特性,基于子网生成策略设计站点识别算法;最后以2018年1月某工作日北京市的乘客出行链数据为例,验证指标和算法设计的合理性,研究每10 min时变客流分布规律,对比2018年的实际方案,结果表明:初始网络可控性为0.057 5,识别准确度趋近于80%,准确率高且误判率低的限流站数量分别为67,70,73,78。将常态化限流站分为固定和备选2类,并提出了结合公交换乘引导、分批次限流的措施,从而为大城市地铁车站高峰时段的常态化限流方案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常态化限流站 精确可控性 地铁车站 公交换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站舱段平转式转位方案设计与验证
19
作者 罗超 罗文成 +1 位作者 刘冬雨 史纪鑫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5,共7页
根据我国空间站实验舱在转位前后对天/地指向不变的任务需求,提出舱段平转式转位方案,设计基于转位机构的舱段转位实现方案。转位期间,空间站组合体采用重力梯度被动稳定姿态飞行,解决姿态主动停控时空间站稳定指向的难题。通过设计选... 根据我国空间站实验舱在转位前后对天/地指向不变的任务需求,提出舱段平转式转位方案,设计基于转位机构的舱段转位实现方案。转位期间,空间站组合体采用重力梯度被动稳定姿态飞行,解决姿态主动停控时空间站稳定指向的难题。通过设计选取合适的转位任务窗口,确保转位全程测控链路畅通、光照充足,以提高任务安全性和可靠性。地面试验和在轨实验舱转位任务实施,全面验证了空间站舱段平转式转位方案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站 组装建造 平转式 转位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循环抑尘除尘装置设计与研究
20
作者 李嘉鹏 《煤矿机械》 2024年第9期27-29,共3页
为满足高落差、大运量转运的需求,缓解传统设计下转运站点粉尘超标的问题,研发设计了一种自循环抑尘除尘装置,旨在从源头上减少粉尘的产生。详细介绍了自循环抑尘除尘装置的结构,对其工作原理和特点进行了分析。该装置能够有效地降低粉... 为满足高落差、大运量转运的需求,缓解传统设计下转运站点粉尘超标的问题,研发设计了一种自循环抑尘除尘装置,旨在从源头上减少粉尘的产生。详细介绍了自循环抑尘除尘装置的结构,对其工作原理和特点进行了分析。该装置能够有效地降低粉尘浓度和压力,满足严格的降尘降压要求,具有维护简便、无二次污染、能耗低及无需人工操作等特点。在当前强调节能减排的背景下,作为一种新型节能技术,在除尘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循环 除尘 转运站 粉尘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