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学基础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彦静 王有明 +2 位作者 马建伟 王德宝 葛赋贵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8期1303-1305,共3页
目的 研究心室流出道的电生理特性及其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利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 ,观察豚鼠左心室流出道组织的电活动特性。结果  (1)在 32例豚鼠左室流出道组织标本中 6例 (18 75 % )未经电刺激即可记录到自律性电活动 ... 目的 研究心室流出道的电生理特性及其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利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 ,观察豚鼠左心室流出道组织的电活动特性。结果  (1)在 32例豚鼠左室流出道组织标本中 6例 (18 75 % )未经电刺激即可记录到自律性电活动 ,2 3例 (71 88% )在常规电刺激诱导下也可出现自律性电活动。 (2 )在左心室流出道记录到的动作电位形态呈多样性 ,可分为 3大类 :①上升支缓慢、幅值小且 4相自动去极化明显的自律性慢反应电位 ,其特征与窦房结慢反应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相似 [APA :(5 0 2 3± 13 5 6 )mV ,Vmax :(10 0 3± 6 32 )V/s,VDD :(33 36± 6 38)mV/s],记录部位为紧靠瓣膜下及流出道光滑部的局部区域 ;②非自律性慢反应电位 ,其上升支缓慢、幅值小无 4相自动去极化 [APA :(6 3 2 6± 17 33)mV ,Vmax :(18 2 7± 8 33)V/s],分布在慢反应自律细胞的周围及相邻的局部区域 ;③非自律性快反应电位 ,其特征与普通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相似 [APA :(88 32± 6 86 )mV ,Vmax :(10 9 6 0± 8 6 2 )V/s],流出道的大部分组织为此类电位。各类型动作电位的 0相去极化速度、幅度及动作电位时程均变异较大。结论 心室流出道组织的电生理特性与普通心室肌不同 ,具有明显的自律性和电生理各向异性 ,我们认为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流出道 动作电位 电活动 电生理特性 电生理学 电刺激 自律性 结论 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上感应篇》:宗教文本与社会互动的典范 被引量:9
2
作者 段玉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7-72,共6页
以道教理念为核心,《太上感应篇》融汇了佛教和儒学的若干内容,大约成于北宋仁、徽二宗之际。其形成当与中国宗教思想的运动和平民的社会化密切相关。《太上感应篇》既是一套伦理系统,也是一套解释系统,还是一套仪式系统,在中国社... 以道教理念为核心,《太上感应篇》融汇了佛教和儒学的若干内容,大约成于北宋仁、徽二宗之际。其形成当与中国宗教思想的运动和平民的社会化密切相关。《太上感应篇》既是一套伦理系统,也是一套解释系统,还是一套仪式系统,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从一个纯粹的道教修仙文本转写成为一部化俗济世的善书,再演变成为一本全面的道德和社会手册,《太上感应篇》为我们揭示了宗教文本与社会的复杂的纠结关系──宗教文本的转写来自于社会的吁求,而一经转写,它又反而成为了社会再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上感应篇》 劝善化俗 伦理道德 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劝善理念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段玉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7-81,共5页
就其社会取向而言,说佛教是一种劝善宗教绝对不错。在佛教原典中,本有一套绵密的劝善理念。这套理念以十善恶业为伦理核心,报应轮回为驱逼动力,最终达致福寿得道为目标。其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伦理思想及劝善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 劝善理念 十善恶业 轮回报应 《太上感应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