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子全内反射萤光原理的免疫传感器 被引量:26
1
作者 陆斌 韦钰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42-148,共7页
本文描述了一种以全内反射荧光(TIRF)原理为基础的平面光波导免疫传感器。由于光波导表面消失波具有空间分隔效应,传感器可在不干扰测试溶液的情况下监测器件表面的免疫反应。本文通过对特异性、非特异性及散射信号的测量,研究了非特异... 本文描述了一种以全内反射荧光(TIRF)原理为基础的平面光波导免疫传感器。由于光波导表面消失波具有空间分隔效应,传感器可在不干扰测试溶液的情况下监测器件表面的免疫反应。本文通过对特异性、非特异性及散射信号的测量,研究了非特异性吸附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及表面膜的特异性结合能力。通过选择合适的再生条件,传感器在使用数次后性能未见明显的改变。最后文章给出了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及检测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内反射荧光 免疫传感器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直的单个DNA分子的全内反射荧光实时成像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林丹樱 刘晓晨 +1 位作者 王鹏飞 马万云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66-1270,共5页
全内反射荧光(TIRF)成像技术利用穿透深度仅200nm左右的隐失波来激发诱导荧光,探测灵敏度和图像信噪比大大提高,成为单分子研究的有力工具。分子梳技术利用DNA末端与固体表面的结合力和周围流体流动产生的侧向力将DNA分子拉伸并平铺在... 全内反射荧光(TIRF)成像技术利用穿透深度仅200nm左右的隐失波来激发诱导荧光,探测灵敏度和图像信噪比大大提高,成为单分子研究的有力工具。分子梳技术利用DNA末端与固体表面的结合力和周围流体流动产生的侧向力将DNA分子拉伸并平铺在表面上。结合这两种技术,对分子梳拉直的单个DNA分子进行了清晰的实时荧光成像,发现TIRF成像条件下DNA分子与荧光探针YOYO-1组成的复合体可自然避免发生光敏断裂现象;实时监测了单个DNA-YOYO-1复合体的光漂白过程,通过对激发光照射时间与探测器曝光时间进行同步控制,可大幅降低光漂白程度,为拉直的单个DNA分子的长时间实时观察和成像研究优化了实验条件,为实时、可视化地研究其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内反射荧光(tirf) 实时 单分子 DNA 分子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内反射双通道观察双标记荧光染色的非洲绿猴肾细胞
3
作者 刘晓晨 关立照 +1 位作者 马页云 张宏权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676-2679,共4页
在像增强型电荷耦合器件(ICCD)荧光显微成像装置上用双通道成像方法观察了非洲绿猴肾细胞(COS-7)中由EGFP转染的肌球蛋白Myosin 15a,以及Rhodamine标记的细胞微丝。为观察微丝尖端的肌球蛋白Myosin 15a,采用了高灵敏、低损伤的全内反射... 在像增强型电荷耦合器件(ICCD)荧光显微成像装置上用双通道成像方法观察了非洲绿猴肾细胞(COS-7)中由EGFP转染的肌球蛋白Myosin 15a,以及Rhodamine标记的细胞微丝。为观察微丝尖端的肌球蛋白Myosin 15a,采用了高灵敏、低损伤的全内反射激发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并在双通道中选用合适滤光片组合消除两种荧光染料间的光谱串扰。实验观测到非洲绿猴肾细胞内过表达的肌球蛋白Myosin 15a和伸长的微丝的分布情况,尤其是清晰观察到Myosin 15a在微丝上的分布。为全内反射双通道荧光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内反射荧光(tirf) 双通道 肌球蛋白 微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的全内反射荧光免疫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宋保栋 盛建武 +3 位作者 廖志民 蔡强 杨海洋 万金保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0-54,共5页
在开发全内反射荧光免疫传感器的基础上,研究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检测方法.建立了基于MC-LR平面波导免疫芯片的制备方法,并结合流动分析和荧光检测开发检测系统,针对MC-LR的免疫检测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全内反射荧光免疫传... 在开发全内反射荧光免疫传感器的基础上,研究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检测方法.建立了基于MC-LR平面波导免疫芯片的制备方法,并结合流动分析和荧光检测开发检测系统,针对MC-LR的免疫检测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全内反射荧光免疫传感器对MC-LR抗体的检测限为0.001μg/mL;在间接竞争免疫检测模式下,最优检测条件是预反应时间5 min、预反应温度37℃、进样停留时间500 s;在最优检测条件下,对MC-LR的检测限为0.100 μg/L,线性区间为0.200~4.000 μg/L;全内反射荧光免疫传感器检测MC-LR的加标回收率均在100.0%±20.0%,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传感器 全内反射荧光 微囊藻毒素-LR 环境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米级核壳量子点团聚体在生物膜中的扩散与溶解及其毒性
5
作者 赵佳玥 张道勇 潘响亮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03-1309,共7页
包括量子点在内的人工纳米颗粒是近年来突出的环境污染物,为确定其在生物膜中的扩散过程和特征,应用TIRF(全内反射荧光)、FRAP(荧光漂白后恢复)等技术,研究了CdTe/CdS/ZnS核壳式量子的微米级的团聚体在细菌Comamonas testoteroni生物膜... 包括量子点在内的人工纳米颗粒是近年来突出的环境污染物,为确定其在生物膜中的扩散过程和特征,应用TIRF(全内反射荧光)、FRAP(荧光漂白后恢复)等技术,研究了CdTe/CdS/ZnS核壳式量子的微米级的团聚体在细菌Comamonas testoteroni生物膜表面的吸附动力学、生物膜内部的扩散及其在生物膜中的溶解和毒性.结果表明:通过TIRF技术观察到生物膜可快速吸附>1μm的CdTe/CdS/ZnS核壳式量子点团聚体,而且通过CLSM(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进行深度扫描发现,量子点团聚体吸附到生物膜表面后可以进一步扩散到生物膜深层,在25 min内可穿透45μm的生物膜,并在生物膜中随深度呈线性分布特征.FRAP分析表明,量子点团聚体被生物膜固定后还具有较强的移动性,漂白区的荧光强度在5 min可恢复30%.量子点团聚体在生物膜中会溶解产生Cd^(2+)、Zn^(2+)等重金属离子,从而对生物膜产生毒性并杀死细菌.研究显示,虽然纳米颗粒进入环境中会形成微米级的团聚体,但依然可以进入生物膜,对水生微生物生态系统产生危害.TIRF、CLSM和FRAP技术是研究纳米颗粒物在生物膜表面吸附和内部扩散动力学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量子点 生物膜 全内反射荧光(tirf) 荧光漂白后恢复(FR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