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有机质页岩TOC含量的地球物理定量化预测 被引量:39
1
作者 王健 石万忠 +3 位作者 舒志国 徐清海 张晓明 徐壮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6-604,419,共9页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页岩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开采,而TOC含量是评价页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能力的主要参数之一。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TOC含量,能够弥补烃源岩取心少、实测样品分布不连续的不足。为了得到连续的、整体的TOC含量数据,达到对...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页岩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开采,而TOC含量是评价页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能力的主要参数之一。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TOC含量,能够弥补烃源岩取心少、实测样品分布不连续的不足。为了得到连续的、整体的TOC含量数据,达到对页岩含气层位有机碳含量的定量化预测的目的,以涪陵地区A井为例,从目的层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实测TOC含量出发,结合地球物理测井资料,采用多参数优选、交会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及ΔlgR法寻找与TOC相关性最好的参数,并以此建立区域性的统计学方程。利用该拟合关系式,结合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叠后反演,计算出TOC数据体。结果显示,预测TOC结果与实测值高度吻合,相关性好,误差小。计算得到页岩目的层位TOC含量为0.5%-5.15%。其中目的层第一段TOC含量为1.9%-5.15%,为优势层段。地震反演得到的TOC连井分布和平面分布特征与研究区4口井的实测与计算TOC值连井对比所表现的分布特征一致。表明用岩石测井密度与TOC关系所预测的TOC分布是准确可信的,此方法可以应用于涪陵地区页岩的勘探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涪陵 页岩气 有机碳含量预测 密度 叠后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素分析仪快速测定海洋沉积物TOC和TN的条件优化 被引量:22
2
作者 孙萱 宋金明 +1 位作者 于颖 孙玲玲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19,共6页
报道了在优化样品前处理、燃烧温度、最小加氧量和最佳称样量的基础上,综合构建优化了直接固体进样varioMACRO cube元素分析仪同时测定海洋沉积物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条件,即准确称取20~30 mg沉积物样品用1 mol/L盐酸... 报道了在优化样品前处理、燃烧温度、最小加氧量和最佳称样量的基础上,综合构建优化了直接固体进样varioMACRO cube元素分析仪同时测定海洋沉积物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条件,即准确称取20~30 mg沉积物样品用1 mol/L盐酸除去无机碳后,直接进样在燃烧管温度960℃,次级燃烧管温度830℃,还原管温度900℃,氦气压力0.12 MPa,流量600 mL/min,氧气压力0.20 MPa,加氧量22.5 mL仪器条件下,用标准曲线法峰面积获取TOC和TN浓度。结果表明,海洋沉积物中TOC和TN 测定的检出限分别为0.0508%和0.0146%,回收率分别为97.7%~100.9%和97.2%~101.1%,对4个实际外海沉积物样测定总有机碳和总氮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3%~3.06%和1.33%~3.49%(n=12)。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可准确可靠地用于海洋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 总氮 海洋沉积物 元素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质TOC分析仪器的现状及其检测技术的新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徐涛 高玉成 +1 位作者 叶振忠 武星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3期224-227,共4页
介绍了 TOC检测的基本原理以及其相关仪器的现状 ,包括仪器的方法原理、主要类型、使用标准、仪器型号等。还详细介绍了目前可用于 TOC检测的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而国际上最新的有关 TOC检测的实验研究也在文章最后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总有机碳 toc分析仪 高级氧化技术 吸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中总有机碳(TOC)对牙鲆铜、铅、镉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赵元凤 吕景才 +5 位作者 吴益春 宋晓阳 王凡 刘长发 邢殿楼 刘靖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4-238,共5页
该文研究了海水中Cu、Pb、Cd浓度分别为0.5mg/L时,总有机碳(TOC)浓度、种类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内脏、肌肉、鳃组织Cu、Pb、Cd蓄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海水TOC种类相同时,随TOC浓度升高,牙鲆内脏、肌肉、鳃组织Cu、Pb、Cd蓄... 该文研究了海水中Cu、Pb、Cd浓度分别为0.5mg/L时,总有机碳(TOC)浓度、种类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内脏、肌肉、鳃组织Cu、Pb、Cd蓄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海水TOC种类相同时,随TOC浓度升高,牙鲆内脏、肌肉、鳃组织Cu、Pb、Cd蓄积量均明显下降;当海水TOC浓度相同时,孔石莼分泌物比牙鲆分泌物更能降低牙鲆各组织Cu、Pb、Cd蓄积量。研究表明:孔石莼、牙鲆分泌物均能降低Cu、Pb、Cd的生物有效性;TOC浓度、种类变化对牙鲆各组织Cu、Pb、Cd蓄积分配均无影响,重金属含量大小顺序均为:内脏>鳃>肌肉。内脏团、肌肉中3种重金属蓄积量大小顺序为Cu>Pb>Cd;鳃中3种重金属蓄积量顺序为Pb>Cu>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toc) 牙鲆 重金属 蓄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澄湖水体PI、BOD_5与TOC的相关性 被引量:8
5
作者 宋学宏 顾海东 +1 位作者 邴旭文 杨彩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9-113,共5页
采集阳澄湖中湖网围养殖区的下层水样,测定高锰酸指数(PI)、生化需氧量(BOD)5及总有机碳含量(TOC)等水质检测指标,对TOC分别与PI、BOD5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用BOD5/TOC比值作为废水可生化性判定指标,对阳澄湖中湖的水质污染有机物状况进... 采集阳澄湖中湖网围养殖区的下层水样,测定高锰酸指数(PI)、生化需氧量(BOD)5及总有机碳含量(TOC)等水质检测指标,对TOC分别与PI、BOD5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用BOD5/TOC比值作为废水可生化性判定指标,对阳澄湖中湖的水质污染有机物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阳澄湖水体的TOC与PI、BOD5存在显著的相关性,BOD5与PI、PI与TOC以及BOD5与TOC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接近或大于0.800,但相关性存在季节变化,在7月高温季节,相关系数均高于0.900,冬季枯水期其相关系数下降至0.800及以下;阳澄湖中湖的BOD5/TOC值为0.48~0.72,平均0.59,各个季节的变化较大,非养殖季节或雨季的BOD5/TOC比值较低,暗示阳澄湖中湖的污染物成分较复杂,除了养殖活动及生活污水造成的有机污染外,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占有较大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 高锰酸盐指数 生化需氧量 湖泊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特呈岛红树林区底泥TOC的释放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雪英 骆敏聪 孙省利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4-37,共4页
以湛江特呈岛红树林区为考察对象,通过底泥TOC向上覆海水释放的模拟对比实验,研究了红树林区底泥中TOC的释放规律和泥水比、温度、pH值三个环境因子对TOC释放的影响,同时对静态和动态体系底泥TOC的释放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静态下,不... 以湛江特呈岛红树林区为考察对象,通过底泥TOC向上覆海水释放的模拟对比实验,研究了红树林区底泥中TOC的释放规律和泥水比、温度、pH值三个环境因子对TOC释放的影响,同时对静态和动态体系底泥TOC的释放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静态下,不同条件释放规律一致,上覆海水TOC的变化呈近似"W"的趋势;泥水比增大会使底泥向上覆海水的TOC释放量增加;温度对底泥TOC释放的影响较为复杂,上覆海水温度较高或较低都有利于底泥TOC的释放;碱性条件有利于沉积物中TOC的释放;海水的运动对沉积物TOC的释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呈岛 红树林 底泥 toc 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常见水的TOC 被引量:26
7
作者 吴启航 崔明超 《中国测试》 CAS 2009年第3期90-92,共3页
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有CODCr、CODMn、BOD5、TOC等,其中TOC指标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我国目前尚未将TOC列为常规监测项目,但是TOC作为水体重要指标将越来越受到重视。采集广州地区的常见水样:珠江水、... 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有CODCr、CODMn、BOD5、TOC等,其中TOC指标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我国目前尚未将TOC列为常规监测项目,但是TOC作为水体重要指标将越来越受到重视。采集广州地区的常见水样:珠江水、池塘水、河涌水、污水厂进水、污水厂出水各10份用岛津公司的TOC-VCPH型总有机碳分析仪来分析,通过测定样品总碳和无机碳含量,计算二者的差值可得到总有机碳的测定值;用重铬酸钾氧化法(GB11914-89)测定了常见水样的COD。讨论了TOC和COD之间的关系,求出常见水样的COD和TOC一元回归方程,数据表明TOC和COD之间存在比较好的线性关系,可以用TOC指标代替或者计算出COD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分析 测定 总有机碳(toc) 化学需氧量(C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给水TOC对蒸汽氢电导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徐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129-136,共8页
对于采用传统的离子交换除盐系统和全膜处理技术系统生产锅炉补给水的供热机组而言,其影响蒸汽氢电导率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原水中有机物的残留物和还原性环境中细菌的大量繁殖。将凝胶型阴树脂换成去除有机物效果较好的D213大孔型阴树脂... 对于采用传统的离子交换除盐系统和全膜处理技术系统生产锅炉补给水的供热机组而言,其影响蒸汽氢电导率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原水中有机物的残留物和还原性环境中细菌的大量繁殖。将凝胶型阴树脂换成去除有机物效果较好的D213大孔型阴树脂可显著降低传统的离子交换除盐系统出水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在超滤前后投加非氧化性杀菌剂,均可有效杀灭穿透超滤的细菌。过热蒸汽压力为12.7~18.3MPa和>18.3MPa的锅炉补给水TOC的标准值应分别控制为≤400/Nμg/L和≤200/Nμg/L(N%为供热机组的补水率,N>1)。保证过热蒸汽压力>18.3MPa的汽包炉和直流炉蒸汽质量氢电导率(25℃)标准值合格(氢电导率≤0.10μS/cm)的给水TOC标准值应为≤50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机组 给水 总有机碳 主蒸汽 氢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系数ΔlogR技术的烃源岩TOC精细评价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海峰 王凤启 +1 位作者 王民 于惠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64,共11页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主力烃源岩层(南一段)烃源岩非均质性强,总有机碳(TOC)波动明显,利用有限的测试样品表征整套烃源岩层的生烃潜力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烃源岩层的测井响应表现为高自然伽马、高声波时差、中等电阻率,易于识别,但是烃...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主力烃源岩层(南一段)烃源岩非均质性强,总有机碳(TOC)波动明显,利用有限的测试样品表征整套烃源岩层的生烃潜力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烃源岩层的测井响应表现为高自然伽马、高声波时差、中等电阻率,易于识别,但是烃源岩测井评价参数的通用性差,难以建立起具有普遍适用性的TOC预测公式。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变系数ΔlogR技术评价该区烃源岩TOC,将ΔlogR技术中的经验参数视为待定系数,从模型参数地质意义出发,通过针对单井和"分区、分相"预测模型中的待定参数,完成全区120口井TOC测井评价,利用测井计算TOC实现烃源岩分级评价,通过"钻井定频率、层序定展布"的方法,得到南一段不同丰度级别烃源岩的厚度。结果表明,变系数ΔlogR技术预测TOC误差平均为16.6%,比传统方法平均降低19.9%;南一段差烃源岩厚度一般15~20 m,中等烃源岩厚度一般10~20 m,优质烃源岩的厚度一般20~45 m;南一段差烃源岩、中等烃源岩、优质烃源岩的体积分别为0.46×10^(11)、1.08×10^(11)和1.59×10^(11)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 烃源岩 总有机碳 变系数△logR技术 乌尔逊凹陷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储单元的页岩油气甜点段评价优选新思路
10
作者 郭旭升 申宝剑 +7 位作者 王鹏威 卢龙飞 李倩文 王冠平 常佳琦 刘伟新 李楚雄 何晋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目前行业内尚未从页岩油气统一性的角度建立甜点段评价参数与标准体系。总有机碳含量(TOC)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评价参数,但仅仅利用TOC作为主要参数进行甜点评价而不充分考虑页岩油气储集条件的重要性,会导致评价结果与最优甜点段偏离。... 目前行业内尚未从页岩油气统一性的角度建立甜点段评价参数与标准体系。总有机碳含量(TOC)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评价参数,但仅仅利用TOC作为主要参数进行甜点评价而不充分考虑页岩油气储集条件的重要性,会导致评价结果与最优甜点段偏离。在研究中国页岩油气甜点段类型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源-储单元的页岩油气甜点段评价新思路,并结合典型地区和典型页岩层系甜点段,提出了该方法的评价流程。源-储分离型页岩油气甜点段的孔隙度与含油/气性正相关,孔隙度是甜点段优选的关键参数;源-储一体型页岩油气甜点段的TOC与含油/气性正相关,无论是TOC还是孔隙度均可作为是甜点段评价的关键参数;源-储共生型页岩油气甜点段的含油/气性受TOC和孔隙度共同控制,只有综合考虑两者才能准确地评价甜点段。页岩油气甜点段评价应聚焦良好的储集层段,而非高有机质丰度层段。今后在页岩油气甜点段评价方法体系中,应对储集条件予以更多考虑,增加孔-缝-纹一体化储集条件评价,并结合地球物理甜点评价技术,提高甜点评价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度 toc 甜点段 源-储单元 页岩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种串釜法共沉淀工艺制备超高镍三元前驱体
11
作者 高策 张素良 +1 位作者 杨洋 谷海涛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2-190,共9页
与传统连续法工艺相比,晶种串釜法制备的前驱体具有球形度高、无团聚、粒度分布较窄的优势。采用晶种串釜法制备超高镍三元前驱体Ni_(0.9)0Co_(0.06)Mn_(0.04)(OH)_(2),探究了反应pH、温度及料液总有机碳(TOC)浓度等工艺条件对前驱体结... 与传统连续法工艺相比,晶种串釜法制备的前驱体具有球形度高、无团聚、粒度分布较窄的优势。采用晶种串釜法制备超高镍三元前驱体Ni_(0.9)0Co_(0.06)Mn_(0.04)(OH)_(2),探究了反应pH、温度及料液总有机碳(TOC)浓度等工艺条件对前驱体结晶性、比表面积、振实密度等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pH为10.7,温度为75℃,料液TOC<46 mg/L时,前驱体的振实密度、比表面积可处于合适的范围,同时具有较高的结晶性。上述条件下制备的超高镍三元前驱体经混锂烧结后,在0.2 C,2.8~4.3 V的化成条件下,初始放电容量达210.8 mAh/g,首次效率为89.4%,循环5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种串釜法 超高镍 三元前驱体 PH 温度 t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岛津TOC-4100型总有机碳测量仪及其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钟江宁 刘桥 蒋梁中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8-130,共3页
针对TOC的“燃烧氧化-红外线分析”测定方法, 重点介绍了日本岛津公司生产的TOC-4100型总有机碳测量仪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其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 toc—4100测量仪 总有机碳 燃烧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页岩岩石物理分析技术的TOC和脆性预测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远 程飞 +3 位作者 雷栋 夏存银 胡超俊 柯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204-210,15,共8页
页岩储层甜点评价需要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岩石物理、地震等各方面的资料,运用页岩岩石物理分析技术,结合叠前弹性参数地震反演结果,形成一套页岩气储层有机碳含量(TOC)预测和页岩气储层脆性预测的技术。为此,文中着重阐述了页岩储层... 页岩储层甜点评价需要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岩石物理、地震等各方面的资料,运用页岩岩石物理分析技术,结合叠前弹性参数地震反演结果,形成一套页岩气储层有机碳含量(TOC)预测和页岩气储层脆性预测的技术。为此,文中着重阐述了页岩储层岩石物理分析的三大方面:井曲线校正和反演预测技术、岩石物理扰动分析技术以及有利弹性参数交会分析技术。将该技术应用于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储层甜点预测项目,结果表明该技术适用于该海相页岩气区块,对其他类似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toc 岩石物理 脆性 测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丹东段水体TOC与高锰酸盐指数相关性及应用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梁铁军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8,共3页
通过对2007年~2009年鸭绿江丹东段地表水中TOC和高锰酸盐指数进行枯、丰、平三个水期109组数据同步监测的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经一元线性回归得出三个水期的回归方程。经相关系数显著水平检验,表明在99.9%的置信水平下... 通过对2007年~2009年鸭绿江丹东段地表水中TOC和高锰酸盐指数进行枯、丰、平三个水期109组数据同步监测的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经一元线性回归得出三个水期的回归方程。经相关系数显著水平检验,表明在99.9%的置信水平下,TOC和高锰酸盐指数线性相关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c 高锰酸盐指数 相关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TIR对水库沉积物中TOC,TN和BSi含量的快速测定
15
作者 梅林 范新怡 +3 位作者 岳一鸿 刘留 褚永胜 汪福顺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7-235,共9页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分析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岩滩(Yantan,YT)水库中的沉积物,探讨了基于FTIR的沉积物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生物硅(bioge...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分析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岩滩(Yantan,YT)水库中的沉积物,探讨了基于FTIR的沉积物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生物硅(biogenic silica,BSi)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方法,分别建立了TOC/TN/BSi含量的FTIR预测模型,并根据实测数据对这一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取水库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信息,应用于高分辨率古环境变化的研究;需要样品量少,预处理过程简单,并因其快速和经济的特点,在测定大量沉积物样品时具有极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总有机碳 总氮 生物硅 水库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降解锌氧压浸出液中TOC含量的研究
16
作者 刘野平 胡东风 周东风 《中国有色冶金》 CAS 2020年第1期4-7,共4页
硫化锌精矿氧压浸出工艺的生产实践表明,锌氧压浸出生产工艺中,添加的木质磺酸钙会带入大量的TOC进入系统,如果生产工厂不能有效解决降解TOC的生产工艺问题,锌冶炼系统溶液中的TOC会不断富集,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将严重影响电解各项技术... 硫化锌精矿氧压浸出工艺的生产实践表明,锌氧压浸出生产工艺中,添加的木质磺酸钙会带入大量的TOC进入系统,如果生产工厂不能有效解决降解TOC的生产工艺问题,锌冶炼系统溶液中的TOC会不断富集,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将严重影响电解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最终导致电解不能进行。针对氧压浸出系统容易出现TOC含量富集的现象,本文探索了在二段氧压浸出工艺中氧气单耗、反应温度、氧分压及浸出时间对TOC氧化分解比率和锌浸出的影响,获得了较优的工艺条件,在该工艺条件下锌浸出率高达98%以上,且TOC富集的浓度不会影响电解电积生产技术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c(总有机碳) 氧压浸出 木质磺酸钙 锌精矿 氧化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上扬子区海相页岩复电阻率响应特征及总有机碳含量预测
17
作者 向葵 严良俊 +2 位作者 石艳玲 胡祖志 余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00-4416,共17页
页岩的电性响应特征是评价页岩气储层总有机碳含量(TOC)的重要技术指标,而现有的TOC评价模型仅利用电阻率一个电性参数,不能满足储层评价的需要,复电阻率为此提供了新途径. 本文采用实验分析和理论建模的方法,以中上扬子区海相页岩为研... 页岩的电性响应特征是评价页岩气储层总有机碳含量(TOC)的重要技术指标,而现有的TOC评价模型仅利用电阻率一个电性参数,不能满足储层评价的需要,复电阻率为此提供了新途径. 本文采用实验分析和理论建模的方法,以中上扬子区海相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地层及页岩气井的页岩进行复电阻率实验与模型研究,反演提取页岩的激发极化(IP)参数,揭示页岩有机质富集与复电阻率响应的内在联系及规律. 结合TOC测试结果,建立电阻率、极化率与TOC评价关系模型,发掘有利于页岩气储层评价的电性敏感参数,并应用于实际勘探试验区的储层TOC预测. 形成了一套以复电阻率参数测试为主的页岩储层岩石物性测试与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为应用电磁勘探方法进行页岩气储层TOC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物性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复电阻率 总有机碳含量 极化率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放射虫组合及其烃源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易雨昊 包汉勇 +4 位作者 朱红涛 陆亚秋 孟志勇 李凯 陈发垚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180,共14页
四川盆地东部(川东)红星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具备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是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但对于该套硅泥质烃源岩的形成机理目前仍缺乏明确的认识。除了岩石矿物组成、地球化学成分、宏体化石组合等特征之外... 四川盆地东部(川东)红星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具备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是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但对于该套硅泥质烃源岩的形成机理目前仍缺乏明确的认识。除了岩石矿物组成、地球化学成分、宏体化石组合等特征之外,以放射虫为代表的微体化石对于辨别硅质泥页岩沉积的成因也具有重要意义。放射虫是显生宙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合可以指示沉积环境,而其丰度是古海洋生产力的良好指标。利用酸蚀法分离出放射虫化石,从而鉴别化石的形态组合特征并结合薄片镜下统计,分析了放射虫丰度与总有机碳(TOC)含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川东红星地区HY3井吴家坪组吴二段中发育大量放射虫化石,经鉴定为泡沫虫目和内射球虫目分子,属于典型的浅水放射虫组合(Se组合)。镜下统计表明吴二段放射虫丰度与TOC含量呈现较好的相关性。通过放射虫组合特征,结合吴家坪组沉积序列和古地理背景,推断吴二段烃源岩形成于水深小于60 m的较浅水环境。吴二段有机质富集可能受到初级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陆源碎屑输入、上升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高古生产力是吴二段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家坪组 红星地区 放射虫组合 有机质富集 古生产力 总有机碳(t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和秸秆还田对球囊霉素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扬 张梦歌 +1 位作者 王震 石兆勇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3,共6页
为探究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球囊霉素相关蛋白含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本研究选择长期进行作物生产的农场土壤,采集免耕、耕作和耕作秸秆还田三种处理下的0~20 cm土层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免耕土壤总球囊... 为探究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球囊霉素相关蛋白含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本研究选择长期进行作物生产的农场土壤,采集免耕、耕作和耕作秸秆还田三种处理下的0~20 cm土层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免耕土壤总球囊霉素含量为4.1 mg/g,较耕作土壤显著提高5.1%,耕作秸秆还田土壤较耕作土壤提高3.6%,免耕和耕作秸秆还田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分别较耕作土壤提高4.8%和6.1%。免耕和耕作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7.58、17.89 mg/g,较耕作土壤显著提高14.1%、16.1%;免耕土壤全氮含量为1.49 mg/g,较耕作和耕作秸秆还田土壤分别显著提高26.3%、17.3%。耕作秸秆还田土壤碳氮比达到14.47,显著高出免耕土壤33.2%。方差分解分析及线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影响球囊霉素的分泌和释放,免耕和耕作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从而促进球囊霉素的分泌,而长期耕作对丛枝菌根真菌分泌土壤球囊霉素具有限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秸秆还田 球囊霉素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全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河流河口及海洋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和来源 被引量:20
20
作者 王润梅 唐建辉 +6 位作者 黄国培 陈颖军 田崇国 潘晓辉 骆永明 李军 张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7-507,共11页
2013年8月采集了环渤海地区35条主要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样品,12月采集了渤海与北黄海2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其生物地球化学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氮同位素(δ15N),探讨该区域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 2013年8月采集了环渤海地区35条主要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样品,12月采集了渤海与北黄海2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其生物地球化学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氮同位素(δ15N),探讨该区域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组成。研究表明: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值在–26.4‰—–21.8‰,平均值为–24.5‰;渤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值在–23.8‰—–21.7‰,平均值为–22.3‰。河口表层沉积物TOC含量在0.06%—3.87%,平均值为1.31%;渤海表层沉积物TOC含量在0.52%—2.09%,平均值为1.08%。河流δ13C富集较轻,偏向陆源;海洋δ13C富集较重,偏向水生有机质来源。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的δ13C值差异较明显,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4.6‰,但是流域地理位置距离近的河流δ13C值差异不大。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δ15N在1.5‰—10.2‰,平均值为5.5‰;渤海表层沉积物δ15N在4.4‰—5.6‰,平均值为5.0‰。河流表层沉积物δ15N范围比渤海表层沉积物δ15N范围广,原因是河流受陆源有机物影响,且陆源有机物来源差异大。海洋表层沉积物δ15N相对均一,说明海洋表层沉积物δ15N受物源影响较小,体现了水体中有机质的转化和微生物活动对氮同位素的影响。本研究中表层沉积物的δ13C与δ15N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也体现了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影响。根据经典的二元模式计算,35条河流陆源有机质的贡献比例范围为10%—90%,平均值为60%;渤海陆源贡献比例范围为10%—50%,平均值为20%。河流有机质的来源以陆源有机质为主,水生有机质为辅。渤海有机质的来源以水生有机质为主,环渤海河流的陆源输入也有重要贡献。需要指出的是,有机碳同位素(δ13C)、氮同位素(δ15N)和Corg/Ntotal对有机质来源判别有一定局限性,虽然稳定同位素有示踪性,然而其成分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生物地球化学等过程的改造,在使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示踪物源时,须小心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toc) 总氮(TN) 有机碳同位素(δ13C) 氮同位素(δ15N) 环渤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