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应用于拔牙术后牙槽骨缺损修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罗正文 刘济远 +1 位作者 李佳 潘剑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82-786,共5页
目的:观察和评价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应用于牙槽骨缺损修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阳性对照(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临床试验设计。主要评价指标为骨缺损部位的影像学检查,次要评价指标为:手术伤口愈合情况、排异... 目的:观察和评价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应用于牙槽骨缺损修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阳性对照(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临床试验设计。主要评价指标为骨缺损部位的影像学检查,次要评价指标为:手术伤口愈合情况、排异反应、骨代谢变化、骨感染征象。安全性评价指标为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本临床试验共入组40例受试者,完成试验39例,脱落1例。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影像学检查有效率:试验组89.47%、对照组95.00%。次要疗效评价2组材料植入后伤口愈合时间均小于12d,2组均无排异反应、无骨代谢变化、无骨感染征象。不良事件发生率试验组:5.00%,对照组:0.00%。结论: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应用于拔牙术后牙槽骨缺损修复的疗效和安全性非劣效于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牙 牙槽骨缺损 引导骨再生术 引导组织再生膜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槽嵴保存术对不同牙槽骨缺损患者延迟种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曹直 王亚玲 刘志云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30-833,836,共5页
目的:探讨牙槽嵴保存术对不同牙槽嵴骨缺损患者延迟种植效果的影响。方法:94例行下颌单颗后牙拔除术患者,根据牙拔除术前牙槽嵴骨缺损量不同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53)和中重度组(n=41),行拔牙术后再将轻度组和中重度组分别随机分为保存术... 目的:探讨牙槽嵴保存术对不同牙槽嵴骨缺损患者延迟种植效果的影响。方法:94例行下颌单颗后牙拔除术患者,根据牙拔除术前牙槽嵴骨缺损量不同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53)和中重度组(n=41),行拔牙术后再将轻度组和中重度组分别随机分为保存术组和对照组,保存术组对牙槽窝采取牙槽嵴保存术,对照组对牙槽窝不做处理。结果:轻度组和中重度组患者术后6个月保存术组患者宽度减少量和高度减少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和中重度组中保存术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6月时GRL较拔牙前增加,而PD和AL则较拔牙前减少;轻度组种植体直径4.1mm和4.8mm分别占26.4%和73.6%,而中重度组则分别为46.3%和53.7%,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29,P=0.045);轻度组种植体长度分布与中重度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207,P=0.000)。结论:牙槽嵴保存术可有效减少拔牙术后植骨区牙槽嵴骨量损失,有利于延迟种植操作的开展,尤其对患牙拔除前牙槽嵴骨缺损量>5mm的患者,效果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牙术 牙槽嵴 骨缺损 牙槽嵴保存术 延迟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帐篷钉技术在牙槽骨重度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30例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与总结 被引量:8
3
作者 吴靖 赵正宜 +2 位作者 邹多宏 杨驰 张志愿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68-777,共10页
目的·探究帐篷钉技术在牙槽骨重度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接受帐篷钉技术完成牙槽骨重度缺损修复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与重建患者术... 目的·探究帐篷钉技术在牙槽骨重度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接受帐篷钉技术完成牙槽骨重度缺损修复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与重建患者术前以及术后8个月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数据,统计患者牙槽骨水平、垂直以及混合型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效果。术后8个月时,在患者接受二期种植手术过程中利用取骨环钻在待种植区域取一圆柱状骨组织样本,通过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数据分析样本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bone number,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bone thickness,Tb.Th)、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以及骨骼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以明确骨再生效果。通过硬组织切片观察术后组织样本内的新骨形成率及材料残留率以分析新骨形成情况。结果·术后8个月患者牙槽骨垂直骨增量为4.81(1.58,7.66)mm,水平骨增量为3.96(2.38,5.67)mm,骨增量区域的骨增量体积为2157.22(776.59,2831.63)mm^(3)。术后8个月骨组织样本Micro-CT分析显示帐篷钉植骨区域Tb.N为(3.09±0.68)/mm,Tb.Th为(0.08±0.01)μm,BV/TV为(25.24±5.60)%,BMD为(0.24±0.05)g/cm^(3);硬组织切片显示新骨形成率为(16.30±3.57)%,材料残留率为34%(31.75%,38.25%)。上述研究数据表明骨修复与再生良好。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以及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基于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骨增量理念,使用帐篷钉、膜钉及包袋结构,在规范化操作下,帐篷钉技术可以有效完成牙槽骨重度骨缺损的修复重建,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骨增量效果可预测性高,有利于后期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顺利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为核心 牙槽骨 骨增量 引导骨再生 帐篷技术 帐篷钉 包袋结构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可吸收生物膜联合去蛋白牛骨基质植入犬拔牙窝成骨的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思雯 尤鹏越 +3 位作者 刘玉华 王新知 唐琳 王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370,共7页
目的:建立犬拔牙窝模型,采用影像学分析方法评价拔牙窝内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骨粉颗粒Bio-Oss®(简称Bio-Oss骨粉)并覆盖复层猪小肠黏膜下层膜(multilaminated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membrane,mSIS)或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 目的:建立犬拔牙窝模型,采用影像学分析方法评价拔牙窝内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骨粉颗粒Bio-Oss®(简称Bio-Oss骨粉)并覆盖复层猪小肠黏膜下层膜(multilaminated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membrane,mSIS)或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简称Bio-Gide膜),愈合4周和12周后的牙槽窝内成骨效果。方法:拔除3只比格犬双侧上下颌共计18颗前磨牙的远中根,得到18个拔牙窝,随机平均分为3大组,并分别对各拔牙窝组进行以下操作:(1)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mSIS膜(mSIS组),(2)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Bio-Gide膜(BG组),(3)自然愈合(空白对照组)。每大组各随机平均分为2个小组,分别于手术后4周和12周取样进行微计算机体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Micro-CT),检测评价各组牙槽窝内新骨的生长情况,比较mSIS膜和Bio-Gide膜对拔牙窝内骨再生的影响。结果:Micro-CT分析显示,mSIS组和BG组在术后4周和12周的新生骨容积比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mSIS组略高于BG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mSIS组和BG组的牙槽窝冠1/3区域新生骨容积比例显著高于中1/3及根1/3区域(P<0.05)。术后4周各组的新生骨密度值相近(P>0.05),术后12周时mSIS组和BG组的新生骨密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和12周mSIS组和BG组的新生骨小梁的数量以及排列紧凑程度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mSIS略优于BG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骨小梁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屏障膜联合去蛋白牛骨基质植入拔牙窝内有利于新骨再生,mSIS膜与Bio-Gide膜的应用效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牙 牙槽骨质丢失 引导性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缺损形态学特征与引导骨再生手术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元 史俊宇 +1 位作者 张枭 赖红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14-1419,共6页
目的·分析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缺损形态对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5月—2019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种植科行上颌前牙区种植体植... 目的·分析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缺损形态对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5月—2019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种植科行上颌前牙区种植体植入同期GBR的患者,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术后即刻到术后6个月的植骨吸收率。根据术前CBCT数据重建初始骨缺损三维结构,定义其近远中向、颊舌向和冠根向的形态学变量。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评估初始骨缺损形态学变量与植骨吸收率的相关性,尝试建立植骨吸收率的预测模型并通过留一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共纳入30名患者,术后6个月植骨吸收率的中位数为52.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植骨吸收率与多个初始骨缺损形态变量均具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始骨缺损颊舌向距离最大值(maximum buccal-lingual distance,mBL)、冠根向距离最大值(maximum coronal-apical distance,mCA)与近远中向距离最大值(maximum mesial-distal distance,mMD)的比值(rmCA/mMD)是术后植骨吸收率的主要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于mBL和rmCA/mMD的预测模型预判GBR术后6个月植骨吸收率的曲线下面积为0.946,留一交叉验证结果显示总的预测准确率为76.7%,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14和0.813。结论·初始骨缺损形态对GBR术后6个月的植骨效果有显著影响;骨缺损形态学变量对术后植骨吸收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缺损 引导骨再生 锥形束CT 形态学插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