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7篇文章
< 1 2 1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sliding electric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in augmented railgun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contact resistance and sliding friction coefficient 被引量:5
1
作者 Chun-yan Zhu Bao-ming L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4期747-752,共6页
The contact resistance between the armature and rails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in electromagnetic launches.As the contact resistance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contact state but also on th... The contact resistance between the armature and rails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in electromagnetic launches.As the contact resistance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contact state but also on the contact stress and temperature,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in analyzing the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using only the contact resistance.In this paper,the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gmented railgun are analyz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contact resistance and sliding friction coefficient.Firstly,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model of the contact resistance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augmented electromagnetic railgun is established.Then the contact resistance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 are calculated by the measured values of the muzzle voltage,rail current and armature displacement.Finally,the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e waveforms of the contact resistance and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and the analysis conclusions are verified by experimental rail imag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aluminum melt film gradually formed on the contact surface reduces the contact resistance and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the wear and erosion of the armature cause deterioration of the contact state;after the transition,the reliability of the sliding contact between the armature and rails decreases,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in contact res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gmented railgun Contact resistance friction coefficient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iving force coordinated control of an 8x8 in-wheel motor drive vehicle with tire-road friction coefficient identification 被引量:4
2
作者 Zheng Zhang Chun-guang Liu +2 位作者 Xiao-jun Ma Yun-yin Zhang Lu-ming Che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19-132,共14页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ies of tire-road interaction,the wheels of a multi-wheel distributed electricdrive vehicle can easily slip under certain working conditions.As wheel slip affects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and st...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ies of tire-road interaction,the wheels of a multi-wheel distributed electricdrive vehicle can easily slip under certain working conditions.As wheel slip affects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 of the vehicle,it is crucial to control it and coordinate the driving force.With this aim,this paper presents a driving force coordination control strategy with road identification for eight-wheeled electric vehicles equipped with an in-wheel motor for each wheel.In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the road identification module estimates tire-road forces using an unscented Kalman filter al-gorithm and recognizes the road adhesion coefficient by employing the recursive least-square method According to road identification,the optimal sip ratio under the current driving condition is obtainedand a controller based on sliding mode control with a conditional integrator uses this value for accel-eration slip regulation.The anti-slip controller obtains the adjusting torque,which is integrated with the driver-command-based feedforward control torque to implement driving force coordination control.The results of hardware-in-loop simulation show that this control strategy can accurately estimate tire-roadrces as well as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and thus,can effectively fulfill the purpose of driving force coordinated control under different driving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wheel motor Tire-road friction coefficient Slip ratio Sliding mode control Conditional integrator Accelera tion slip reg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in Grinding
3
作者 CAI Guang-qi 1, FENG Bao-fu 1, JIN Tan 2, GONG Ya-dong 1 (1.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Automation, Northeastern Unive rsity, Shenyang 110004, China 2. School of Industrial & Manufacturing Science, Cranfield University, Cranfield, Bedfordshire, UK)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19-120,共2页
The friction between the abrasive grains and workpi ec e is a crutial factor determining the main grinding output. Few studies have bee n carried out investigating the values of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in grinding, d... The friction between the abrasive grains and workpi ec e is a crutial factor determining the main grinding output. Few studies have bee n carried out investigating the values of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in grinding,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direct measurement. In this paper,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in grinding has been established with the aid of a new grinding parameter C ge, which has close relations to wheel wear rate Z s, metal removal rate Z w, specific energy u and grinding force ratio λ(λ=F n/F t). By monitoring the process forces, C ge can be obtained and used easily for different grinding methods. Heavy grinding with different wheels and also single-grit grinding tests have been conducted for various work materials.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s under different grinding conditions have been obtaine d using the model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most materials tested in pap er,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s decrease with the grinding speed. The friction coe fficients in single-grit grinding are 0.61~0.84 at the speed of 0.028 m/s, and 0.09~0.34 at the speed of 67~120 m/s. In single-grit grinding for 45 # a nd 20Cr steels,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grindi ng speed while below a critical speed, and increase slightly with the increase o f grinding speed while above the critical grinding speed. Owing probably to the high surface temperature caused by high power consumption and dry condition,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s in heavy grinding are 0.09~0.19, distinctly lower than t h ose of single-grit grinding, and also lower than those of ordinary grinding. Du e to the softening of the metals,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s in heavy grinding un der dry condition are lower than that in wet condition. Owing probably to the di fference of hardness and roughness, while using different types of wheel and abr asive,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s for the same work material changes even at same grinding speed. The work materials also substantially influence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depending on the properties such as the plasticity, hardness and a lso the tendency of adhesion to the abrasi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INDING friction coefficient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rth pressure coefficient at rest during secondary compression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晓东 周国庆 +1 位作者 商翔宇 陈国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6期2115-2121,共7页
In order to obtain the earth pressure coefficient at rest (K0) at higher consolidation pressures during secondary compression, a series of K0 tests for saturated reconstituted clay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In order to obtain the earth pressure coefficient at rest (K0) at higher consolidation pressures during secondary compression, a series of K0 tests for saturated reconstituted clay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easured K0 in secondary compression can be described by equations related to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secondary compression coefficient, compression index, recompression index, and sediment time. Effects of consolidation pressures and sediment time on K0 during secondary compression can be attributed to cementation (part of cohesion) increase 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decrease. Cementation increase leads to nonlinear variation for K0 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decrease results in increase of K0. K0 computed by equations associated with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is overestimated at apparent lower consolidation pressures with different sediment time, which agrees with the measured values well at apparent higher consolidation press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 pressure coefficient at rest secondary compression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CEMEN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50% Si合金干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5
作者 牛秋林 张深圳 +3 位作者 荆露 戎杰 邱新义 李鹏南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122,共8页
开展硬质合金与Al-50%Si合金干摩擦磨损试验,旨在探究载荷、滑动速度对Al-50%Si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及硬质合金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摩擦系数随时间呈现3个变化阶段:磨合阶段、过渡阶段、稳定阶段。Al-50%Si合金磨损量随载荷、滑动速... 开展硬质合金与Al-50%Si合金干摩擦磨损试验,旨在探究载荷、滑动速度对Al-50%Si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及硬质合金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摩擦系数随时间呈现3个变化阶段:磨合阶段、过渡阶段、稳定阶段。Al-50%Si合金磨损量随载荷、滑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低滑动载荷摩擦条件下,Al-50%Si合金的磨损机理为剥层磨损;当载荷超过50 N时,Al-50%Si合金的磨损机理转变为“磨粒磨损+剥层磨损”。低滑动速度摩擦条件下,Al-50%Si合金的磨损机理为“剥层磨损+磨粒磨损”;随着滑动速度的提高,Al-50%Si合金的磨损机理变为剥层磨损。同时,硬质合金球表面主要产生划痕、粘结、剥落等磨损特征,磨损机制为粘结磨损和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合金 Al-50%Si合金 干摩擦磨损 摩擦系数 剥层磨损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粗糙度改善磁流变阻尼器密封副摩擦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6
作者 李姗姗 孙兴伟 +3 位作者 乔赫廷 赵文曾 刘寅 任霞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6-396,共11页
利用自制试验装置与高速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模拟磁流变阻尼器密封副非线性磨损行为,通过与参考介质甲基硅油环境下形成的摩擦系数时变曲线对比分析,揭示磁流变液工况下表面粗糙度对密封副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此外,在动力学特性分析的基础... 利用自制试验装置与高速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模拟磁流变阻尼器密封副非线性磨损行为,通过与参考介质甲基硅油环境下形成的摩擦系数时变曲线对比分析,揭示磁流变液工况下表面粗糙度对密封副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此外,在动力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密封副磨损表面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进行分析,探究密封副在磁流变液工况下的磨损机制.结果表明:密封副在2种试验介质下的摩擦系数曲线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常规液压系统推荐的表面粗糙度参考范围已不再适合作为磁流变阻尼器密封系统的设计准则.具体地说,磁流变液环境下粗糙样本展现出较低的摩擦系数和材料磨耗,磨损机制主要以三体磨粒磨损为主;而抛光样本对应的曲线波动剧烈且磨损严重,磨损机制主要以两体磨粒磨损为主.经数据拟合方式得到的优化样本T_(opt)(R_(opt)=3:2μm)在密封磨损试验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减摩特性和抗接触疲劳特性,揭示了配副表面粗糙度与悬浮铁粉平均粒径接近时有助于改善密封磨损性能,为延长磁流变装置密封系统使用寿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液 表面粗糙度 摩擦系数 摩擦学性能 往复密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缩尺试验的第三介质对波磨演化影响研究
7
作者 雷震宇 王志强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0,共5页
研究目的:为研究波磨在不同环境下的演化过程,采用自行设计的缩尺双盘试验装置,以便分析第三介质对波磨形成和发展的作用。通过建立缩尺双盘试验装置并校核其稳定性,分析接触界面干燥以及存在水、润滑油和摩擦调节剂(Friction Modifier,... 研究目的:为研究波磨在不同环境下的演化过程,采用自行设计的缩尺双盘试验装置,以便分析第三介质对波磨形成和发展的作用。通过建立缩尺双盘试验装置并校核其稳定性,分析接触界面干燥以及存在水、润滑油和摩擦调节剂(Friction Modifier,FM)介质工况下波磨的形成机制,并在波磨形成的基础上分析波磨在上述工况下的发展特性。研究结论:(1)在干燥工况下,轨轮表面接触区域出现了波磨,而在水、润滑油和FM介质工况下,轨轮表面接触区域未出现明显波磨,表明水、润滑油和FM能够有效抑制波磨的发生,这与其降低界面摩擦系数有关;(2)相较于干燥工况,水、润滑油和FM能够有效减少轨轮表面结构损伤;(3)试验过程中轨轮表面波磨的形成机理为横向蠕滑诱发的轮轨接触自激振动导致轨轮表面波磨的生成;(4)当接触界面存在水、润滑油和FM介质时,其能够显著减缓波磨的发展,并且随着车轮的往复运行,原有波磨趋于消失;(5)第三介质具有调控轮轨界面摩擦属性的功能,考虑地铁车辆起动/制动需求,选择摩擦系数适中的FM产品用于控制钢轨波磨是较为合适的;(6)本研究结论可为不同环境下波磨的演化过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磨 缩尺试验 第三介质 蠕滑率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曲线不同位置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优化
8
作者 朱爱华 张财胜 +3 位作者 张帆 杨建伟 白堂博 张骄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56,共8页
针对地铁小半径曲线轮轨精准润滑技术,考虑不同轨顶与轨侧摩擦因数匹配工况,对地铁曲线不同位置的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进行优化。在SIMPACK中建立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引入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管理模型,分析曲线不同位置轨顶与轨侧摩... 针对地铁小半径曲线轮轨精准润滑技术,考虑不同轨顶与轨侧摩擦因数匹配工况,对地铁曲线不同位置的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进行优化。在SIMPACK中建立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引入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管理模型,分析曲线不同位置轨顶与轨侧摩擦因数匹配工况对轮轨磨耗性能、轮对冲角、表面疲劳指数和脱轨系数的影响规律。使用熵权TOPSIS法对4个评价指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实现曲线不同位置的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优化。结果表明:缓中点Ⅰ、缓圆点和曲中点的综合性能同时受轨顶和轨侧摩擦因数的影响,圆缓点的综合性能主要受轨侧摩擦因数的影响,缓中点Ⅱ的综合性能主要受轨顶摩擦因数的影响;缓中点Ⅰ、缓圆点、曲中点、圆缓点和缓中点Ⅱ的最佳摩擦因数组合(轨顶摩擦因数/轨侧摩擦因数)分别为0.20/0.35、0.20/0.10、0.25/0.10、0.20/0.20和0.20/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综合摩擦因数 模型试验 轮轨界面 优化 轨顶 轨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有双层套管接头的航空管路振动特性研究
9
作者 权凌霄 付晨 +1 位作者 姚仁逸 郭长虹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4,共7页
双层套管接头是飞机燃油管路连接使用的一种柔性管接头,可以对所连接的管路进行位移与转角的补偿,具有复杂的力学特性。文中依据套管接头结构组成,分析了带有双层套管接头的航空管路内、外管与柔性接头间的振动耦合机制;采用ABAQUS软件... 双层套管接头是飞机燃油管路连接使用的一种柔性管接头,可以对所连接的管路进行位移与转角的补偿,具有复杂的力学特性。文中依据套管接头结构组成,分析了带有双层套管接头的航空管路内、外管与柔性接头间的振动耦合机制;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含有管路、P形卡箍、支架及双层套管接头的管路单元有限元模型,针对于管路单元开展了约束模态分析,针对管路前8阶固有频率探究了摩擦因数及套管接头对固有频率的影响;最后搭接振动系统测试平台,通过对频域响应的测量,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各阶固有频率随着摩擦因数的增大和套管接头的存在而降低,考虑套管接头和不考虑套管接头的固有频率误差最大约为81.17%,有限元仿真时选择摩擦因数为0.6时所得固有频率与试验结果的误差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套管接头 飞机燃油系统 摩擦因数 模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动工况下40Cr/铜镶嵌石墨关节轴承的摩擦磨损性能
10
作者 梁杰 李宗来 +2 位作者 高琳 魏旭东 韩红安 《轴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7-72,共6页
针对某海洋工况核电阻尼器开发了内圈外表面附有TiAlN涂层和无涂层的2种40 Cr/铜镶嵌石墨自润滑关节轴承,使用自主研发的负载模拟台对其进行了微动磨损试验,试验中径向载荷为2400 N,频率为2 Hz,摆动角度为±6°,试验时间为45 h... 针对某海洋工况核电阻尼器开发了内圈外表面附有TiAlN涂层和无涂层的2种40 Cr/铜镶嵌石墨自润滑关节轴承,使用自主研发的负载模拟台对其进行了微动磨损试验,试验中径向载荷为2400 N,频率为2 Hz,摆动角度为±6°,试验时间为45 h,结果表明:两关节轴承摩擦系数变化趋势相似,摩擦初期TiAlN涂层减摩效果显著,但8 h后有涂层关节轴承的摩擦系数更大。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关节轴承在工作条件下的受力情况,内圈外表面应力呈椭圆形分布,与实际磨损区域高度吻合。通过数字显微镜分析发现,无涂层关节轴承内圈外表面以浅层犁沟为主,而有涂层关节轴承内圈外表面因TiAlN磨粒与石墨混合形成硬度更高的混合磨粒,导致犁沟深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轴承 关节轴承 阻尼器 自润滑 涂层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污染条件下摩擦调节剂对轮轨磨耗与损伤的影响
11
作者 朱爱华 李安琰 +3 位作者 杨建伟 张财胜 白杨 邢彤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37-948,共12页
针对降雨造成的地铁轮轨界面水污染问题,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机,开展了有水工况下不同摩擦调节剂(FM)对轮轨磨耗与轮轨损伤影响的试验研究.分别设置无水、0.6和1.5mL/min这3种水量,分析了水基FM、金属基FM和固体FM这3种摩擦调节剂溶入不同... 针对降雨造成的地铁轮轨界面水污染问题,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机,开展了有水工况下不同摩擦调节剂(FM)对轮轨磨耗与轮轨损伤影响的试验研究.分别设置无水、0.6和1.5mL/min这3种水量,分析了水基FM、金属基FM和固体FM这3种摩擦调节剂溶入不同水量时轮轨黏着系数、磨损率、塑性变形及轮轨损伤的变化规律,探究了轮轨界面水量对摩擦调节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摩擦调节剂基础上加入水后,水基FM和金属基FM介质下轮轨界面的黏着系数变化不大,固体FM介质下黏着系数明显下降;水的加入导致3种FM介质下的轮轨试样磨耗与损伤均有所增加,但塑性变形层厚度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加入水后,水基FM与固体FM介质下车轮试样裂纹长度和深度增加,但金属基FM介质下现象与之相反.研究结论为雨水天气地铁轮轨摩擦调控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调节剂 轮轨磨耗与损伤 黏着系数 塑性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载荷下PTFE-不锈钢摩擦特性及力学模型研究
12
作者 赵守江 戴君武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0,共9页
在滑移隔震支座中,聚四氟乙烯(PTFE)和不锈钢所构成的摩擦副应用广泛,其摩擦特性是影响支座隔震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为研究其在低载荷条件下的摩擦特性,通过滑动摩擦试验考察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随载荷变化的规律,以及动摩擦系数与... 在滑移隔震支座中,聚四氟乙烯(PTFE)和不锈钢所构成的摩擦副应用广泛,其摩擦特性是影响支座隔震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为研究其在低载荷条件下的摩擦特性,通过滑动摩擦试验考察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随载荷变化的规律,以及动摩擦系数与速度的相互关系。建立PTFE-不锈钢的摩擦力模型,并结合振动试验和数值分析对该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此外,对比评估了该力学模型与库仑模型在预测摩擦行为方面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均与竖向载荷显著相关。当压强为0~0.5 MPa时,静摩擦系数随压强增大而大幅度降低;当压强为0.5~1.2 MPa时,静摩擦系数的降幅趋缓并基本稳定在0.045左右。对于动摩擦系数,当压强为0~2.0 MPa时,其随压强增大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增速持续减缓;同一压强下,动摩擦系数随速度增大而增大,并在速度达到一定阈值后趋于稳定,而且不同压强下的上限值均接近0.202;动摩擦系数与速度的关系可用指数函数描述。在多次振动响应试验中,加速度时程曲线的重合度优于相对位移的重合度,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相对位移的重合度有所提高。通过对比位移变化量和加速度极值,验证了基于指数函数模型的理论分析值与试验值的高吻合度。相较于库仑模型,指数函数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低载荷下摩擦力的特征,也更适用于滑移隔震支座的动力响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四氟乙烯(PTFE) 不锈钢 滑移隔震 力学模型 低载荷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因数对小半径曲线轮轨接触应力的影响
13
作者 曾志平 唐杰 +4 位作者 吴达 李平 冯宁 李沛成 田春雨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89-2799,共11页
为研究摩擦因数对小半径曲线轮轨接触应力以及接触斑面积的影响规律,基于SIMPACK动力学软件,分别设置内轨和外轨的摩擦因数为0.2、0.3、0.4并组合成9种不同的工况,计算内轨和外轨在半径为350 m的圆曲线线路中的最大法向、纵向和切向应... 为研究摩擦因数对小半径曲线轮轨接触应力以及接触斑面积的影响规律,基于SIMPACK动力学软件,分别设置内轨和外轨的摩擦因数为0.2、0.3、0.4并组合成9种不同的工况,计算内轨和外轨在半径为350 m的圆曲线线路中的最大法向、纵向和切向应力与对应的接触斑面积。研究结果表明;1)内轨应力集中于钢轨中心偏右的轨面区域,外轨应力集中于轨角区域;2)外轨法向应力约为内轨法向应力的1.28倍,外轨纵向和切向应力分布以拉力产生的负应力为主导,接触区域部分受拉、部分受压,产生蠕滑现象,导致侧磨;3)内轨和外轨的法向、切向应力变化与摩擦因数呈线性关系,纵向应力与摩擦因数具有非线性特征;4)摩擦因数的取值对法向接触斑面积无明显影响,当摩擦因数分别在0.2~0.3、0.3~0.4范围内时,内轨和外轨的纵向、切向接触斑面积变化更加显著。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揭示轮轨接触疲劳磨耗等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接触 三向应力 接触斑面积 摩擦因数 小半径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轨黏着状态对动力集中动车组动力车蛇行运动稳定性影响
14
作者 张恒 张志超 +3 位作者 吕凯凯 储高峰 凌亮 翟婉明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31,共11页
针对时速160 km顶推式动力集中动车组动力车在复杂轮轨黏着条件下的车体蛇行运动稳定性,通过建立的17个自由度动车组横向简化模型进行根轨迹分析,采用非线性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不同轮轨等效锥度和接触条件下蛇行分岔行为和随机振动特性,... 针对时速160 km顶推式动力集中动车组动力车在复杂轮轨黏着条件下的车体蛇行运动稳定性,通过建立的17个自由度动车组横向简化模型进行根轨迹分析,采用非线性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不同轮轨等效锥度和接触条件下蛇行分岔行为和随机振动特性,研究不同轮轨摩擦系数和牵引力对动力集中动车组动力车低锥度车体蛇行运动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轮轨等效锥度下车辆蛇行运动模态与其他固有模态相耦合,导致系统阻尼过低,引起车辆一次蛇行失稳,这是动力车出现低频横向异常振动的主要原因;轮轨黏着状态显著影响动力车的一次蛇行运动稳定性,低轮轨界面摩擦系数将显著降低车辆最小阻尼值和蛇行运动频率,降低非线性分岔临界速度;低轮轨摩擦系数条件下,较大的牵引力将进一步加剧蠕滑饱和现象,降低非线性分岔临界速度和蛇行运动频率;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未随轮轨黏着状态的劣化而加剧,当蛇行运动频率接近车体固有模态频率1.1 Hz时,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在蛇行运动频率处幅值增大;相较于采用构架横向振动加速度幅值,采用轮轴横向力对动车组车体蛇行稳定性进行评估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集中动车组 轮轨摩擦系数 牵引力 蛇行运动 稳定性 轮轴横向力 振动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4合金在LiOH溶液中的微动损伤机理
15
作者 张晓宇 史义超 +4 位作者 袁新璐 蒲超 姜成 柯希京 张渝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在研制的多功能微动磨损试验机上开展了锆合金在LiOH腐蚀溶液(0.01 mol/L)中的微动磨损实验,实验材料选用核燃料包壳管常用材料Zr-4合金。实验结束后采用光学显微镜(OM)、白光干涉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X)等设备对磨痕形... 在研制的多功能微动磨损试验机上开展了锆合金在LiOH腐蚀溶液(0.01 mol/L)中的微动磨损实验,实验材料选用核燃料包壳管常用材料Zr-4合金。实验结束后采用光学显微镜(OM)、白光干涉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X)等设备对磨痕形貌、磨屑成分等进行分析表征,揭示锆合金在LiOH腐蚀溶液(0.01mol/L)中的微动损伤机理。结论如下:随着位移幅值的增大,锆合金在LiOH溶液中的微动运行逐渐由部分滑移区向混合区和滑移区转变;稳态摩擦系数随着位移幅值的增大而增大;微动运行在部分滑移区时,微动损伤以轻微粘着磨损和塑性变形为主,混合区微动损伤以粘着磨损、腐蚀磨损和塑性变形为主,滑移区微动损伤以磨粒磨损、腐蚀磨损和剥层磨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磨损 锆合金 摩擦系数 损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坑织构化滚动轴承贫油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16
作者 张义民 胡甲帅 +1 位作者 龙日升 李文越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34,共4页
为揭示凹坑对滚动轴承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采用激光打标机在81107-TN型推力圆柱滚子轴承轴圈表面制备了直径60μm、250μm,深度1μm、8μm的不同表面织构,然后利用MMW-1A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与光滑轴承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后采用三... 为揭示凹坑对滚动轴承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采用激光打标机在81107-TN型推力圆柱滚子轴承轴圈表面制备了直径60μm、250μm,深度1μm、8μm的不同表面织构,然后利用MMW-1A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与光滑轴承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后采用三维非接触式形貌仪和电子天平对磨损表面和磨损量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光滑轴承相比较,织构化轴承增加了润滑油作用时间。与其他几种织构的摩擦系数曲线相比,直径60μm、深度1μm的织构化轴承摩擦系数曲线低且平稳。织构深度1μm时轴圈的磨损量降低,最高可降低10.21%。保持架和座圈的磨损量也均低于光滑轴承,其中保持架磨损量最高可降低40.47%,座圈磨损量最高可降低27.51%。纹理更密集、较浅的特征容易产生均匀且覆盖面积大的尼龙膜,这对滚子轴承的减磨更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力圆柱滚子轴承 织构化 磨损量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工格栅-黄土界面摩擦特性拉拔试验研究
17
作者 蔡晓光 袁超 +2 位作者 李思汉 徐洪路 王学鹏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117,127,共8页
为研究钢塑型土工格栅-黄土界面摩擦特性,利用自主研发的土工合成材料拉伸拉拔试验系统,在不同法向应力、拉拔速率、含水率下开展一系列钢塑型土工格栅-重塑黄土室内拉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筋材的拉拔力峰值随着法向应力增大而增大,随... 为研究钢塑型土工格栅-黄土界面摩擦特性,利用自主研发的土工合成材料拉伸拉拔试验系统,在不同法向应力、拉拔速率、含水率下开展一系列钢塑型土工格栅-重塑黄土室内拉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筋材的拉拔力峰值随着法向应力增大而增大,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最大值为18.143 kN;最大剪应力随含水率增大而减小,随法向应力增大而增大;界面黏聚力在最佳含水率时,最大为11.043 kPa;似摩擦系数随含水率增大而减小,随法向应力增大而减小,在法向应力为105 kPa时,似摩擦系数约为规范建议值的1/3~1/2。拉拔特性试验表明,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含水率、上覆荷载等工程应用条件。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边坡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格栅 拉拔试验 法向应力 界面特性 似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静摩擦系数下地下浅圆仓中心卸料的动力效应
18
作者 金立兵 张京津 +2 位作者 王旭 朱豆豆 刘月芳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7-194,共8页
地下浅圆仓可利用浅层地能实现粮食自然准低温储藏以保证粮食品质,是绿色储粮的适宜仓型。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粮食颗粒间静摩擦系数对地下浅圆仓中心卸料时粮食颗粒与仓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利用离散单元法构... 地下浅圆仓可利用浅层地能实现粮食自然准低温储藏以保证粮食品质,是绿色储粮的适宜仓型。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粮食颗粒间静摩擦系数对地下浅圆仓中心卸料时粮食颗粒与仓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利用离散单元法构建了地下浅圆仓的数学分析模型;通过对比数值分析与理论计算结果,验证了数值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对不同静摩擦系数时仓体与粮食颗粒的动态响应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了不同静摩擦系数下的仓壁动压力、卸料率、粮食颗粒之间接触应力与速度分布。结果表明:随着静摩擦系数的增加,仓壁侧压力与卸料率逐渐减小;颗粒间横向、竖向接触应力与速度均随着静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这些研究有助于了解地下浅圆仓卸料时的动力性能,并为其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浅圆仓 静摩擦系数 动态响应 离散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树脂自润滑滑动轴承摩擦磨损性能及其仿真分析
19
作者 刘洪 赵延龙 李昱辰 《轴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78,共9页
在环氧树脂(EP)中加入一定量的r-GO和不同比例的TiO_(2),研究其对EP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基于滑动轴承接触理论,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添加r-GO/TiO_(2)/EP自润滑层的滑动轴承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加入r-GO或r-GO/TiO_(2)能显... 在环氧树脂(EP)中加入一定量的r-GO和不同比例的TiO_(2),研究其对EP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基于滑动轴承接触理论,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添加r-GO/TiO_(2)/EP自润滑层的滑动轴承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加入r-GO或r-GO/TiO_(2)能显著改善EP材料的摩擦学性能,TiO_(2)质量分数为30%的r-GO/TiO_(2)/EP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最佳;r-GO/TiO_(2)/EP自润滑层的引入能改善轴承的应力和应变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轴承 自润滑轴承材料 环氧树脂 摩擦系数 磨损率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缠绕中碳纤维与芯模材料间摩擦行为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轶城 廖英强 张弛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5,124,共8页
在复合材料缠绕成型过程中,纤维与芯模之间的摩擦滑移行为会导致发生滑线。纤维稳定缠绕的条件为设计线型的最大滑线系数小于等于纤维与芯模之间的摩擦系数,因此碳纤维与芯模之间的摩擦系数是线型设计中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平面摩擦原... 在复合材料缠绕成型过程中,纤维与芯模之间的摩擦滑移行为会导致发生滑线。纤维稳定缠绕的条件为设计线型的最大滑线系数小于等于纤维与芯模之间的摩擦系数,因此碳纤维与芯模之间的摩擦系数是线型设计中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平面摩擦原理,通过滑块法,对纤维与芯模材料之间的摩擦系数进行了试验表征,并得到了压力、速率、粗糙度、树脂黏度、接触材料、纤维与运动方向所成的角度以及纤维种类对摩擦系数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压力增大、速度减小及表面粗糙度降低均会使得摩擦系数减小,黏度改变和纤维方向对摩擦系数有双重影响,会随压力与速率的改变而展现出不同的影响,而不同接触材料和纤维种类则由于表面情况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摩擦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碳纤维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